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模板20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种教学文稿。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实施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所以,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时间控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评议指导!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三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概念。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四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五
二、课时:2课时。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二)新课内容。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六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
课后制作环保教具。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八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学会探究、学会。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更替。
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
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
板书:(2)时间差异。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
(1)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公转。
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
(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
(3)公转特点?
生:答略。
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表格: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活动四:教材12页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活动五:读教材12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_____________,直射的最南界限是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
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纬线上,全球各地平分,各为。
小时。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半球为季。
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形成四季。
(2)产生五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一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二
第一、课堂的有趣性延伸到课外。
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孩子说他回家家拿着篮球问爷爷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过多的专业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课上的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他们对地理的热爱。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情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新课程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第二、暴露的问题及时解决很重要。
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一个来,其中“登高望远”解释地球是球形的一个证据,同学们对此理解不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回答,之后发现同学对此争议很大,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的思想我解释不了,这也是对我们教学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在讲到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举出好多的不同,比如,地球仪上没有大气层啊,还有的说地球仪上没有水啊等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引导他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区别。
总之,这堂课上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总结到老,反思到老吧。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三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四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五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1.托勒密与“地心说”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读图1.4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讲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讲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动画页:播放视频《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昼夜变化和太阳直射状况(导学):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昼夜变化状况。
(讲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全球昼夜等长。
(导学):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直射状况。
(讲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终年无太阳直射。
动画页:播放视频《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三课时。
(四)地球上的五带1.读图1.19地球上的五带。
(导学):图片展示,寒带、温带、热带获得热量状况。(讲解):寒带,阳光斜射得厉害,气候终年严寒;温带,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正午的太阳高悬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导学):分析各个温度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点。
(讲解):热带有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南、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带有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上的五带》。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季节是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4)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因果关系。(5)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三、知识拓展:四季的划分(北半球)。
四、课堂练习。
1.读地球的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顺时针。
(4)判断昼夜情况:济南昼长夜短印度洋昼长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昼长夜短,北冰洋是极昼(5)东京、济南、新德里三个地点,白天来得最早的是东京.2.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五、课堂小结。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定义、周期、方向、现象)。2.地球的公转(二分二至日):节气变化。3.地球上的五带。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活动p13和p152.记住地球自转的特点。
3.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七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八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緯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的分布。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的分布。
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导语】的会员“godermai”为你整理了“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二十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生:没有。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