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祝福中的雪的论文(模板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2-05 05:21:33    小编:雅蕊

2024年祝福中的雪的论文(模板8篇)

小编:雅蕊

考核结果的总结显示,我们需要在团队协作方面作出改善。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目标和策略。以下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一

小说教学论文在比较中求异创新品读洪宗礼《祝福》一课的教学。

(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摘要:洪宗礼老师教学《祝福》一课,突破了小说教学的常规程式,举重若轻,化繁芜为简明,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求异的方法,反复比较、细心辨微、理性归纳,全面而深入地探究《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和语言,领会小说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妙处,启迪创新思维,培育独立思考的精神,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小说比较品读。

教学小说,一般需要介绍有关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讲解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洪宗礼老师教学《祝福》一课,突破了这样的常规程式,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求异的方法,来领会小说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妙处,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堂传真。

生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不开一句口”,“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第二次来鲁镇,逢人便说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听。

师性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过去不爱说话,现在到处絮叨。现在再来比较祥林嫂两次来鲁镇体质上的变化。(语文教学论文)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画出的有关语句给大家读一读。

生第一次来鲁镇,“手脚都壮大”,“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第二次来鲁镇,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特别在捐了门槛还不许参加祭祀活动之后,“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师体质上的变化,也反映在面色上。看看祥林嫂两次来鲁镇,面色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来鲁镇,“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第二次来鲁镇,“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特别是在沦为乞丐之后,脸上更“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体质上、性格上特别是心灵上的变化,更集中反映在眼神的变化上。现在,我们比较一下祥林嫂随着遭遇的变化而表现在眼神上的前后差异。

生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第二次来鲁镇,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讲述她日夜不忘的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只是直着眼睛”。在听了柳妈说死后将要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的命运以后,“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特别是捐了门槛后还不许参加祭祀活动,这一打击,使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在沦为乞丐、濒临死亡前夕,“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师作者将祥林嫂性格、体质、精神上的变化对比着写,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更加深刻地看到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这是旧社会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黑暗势力残酷迫害造成的结果。

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祥林嫂内心的痛苦。精神上的打击,造成性格上的变化、体质上的过早衰老。

生鲁迅先生观察的精细、刻画的入微,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是通过眼神的变化,细致入微地反映了祥林嫂遭遇的不幸、内心的凄苦,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祥林嫂两次向人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看来相同,实有差异。现在请两个同学分别读读祥林嫂先后讲的这两段话。

(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生祥林嫂第一次讲“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第二次讲“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加了一个“就”字。“就”是随即、立刻的意思,加了这个“就”字就把祥林嫂的爱子之心和痛悔之情更加深刻而强烈地表现出来。

生第一次讲“我叫阿毛,没有应”,第二次讲“我叫阿毛!没有应”。逗号改为感叹号,间接陈述改为直接引话,更加真切地表现出祥林嫂当时呼喊爱子阿毛的情景,突出了她至今无法忘记当时所有细节的悲痛的心情。

生第一次讲“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第二次讲“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第二次讲,把“果然”一词移到了句子前面,更加突出了事情果不出所料、仅有的一线希望也遭破灭的悲痛。而且,在“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的前面,加上了“可怜他”三个字,我们仿佛听到了祥林嫂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

师粗粗看来,我们都以为祥林嫂两次讲的是同一件事,说的也是同样的话。现在通过比较,发现同中有异,使我们不仅对祥林嫂的感情理解得更深,而且对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匠心也领会得更透彻。

生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是好景不长,她很快被婆婆捉了回去,卖进深山。

生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不幸,然而“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真是交了好运了”。可是“好运”不久,男人死于伤寒,孩子被狼吃掉,大伯赶她出门,又只得来鲁镇做工。

生“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自认为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谁料四婶还是认定她不干净,不让她动祭祀用具。这一打击使“她的变化非常之大”,“精神也更加不济”。师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受到哪些启发?生祥林嫂获得的欢乐是短暂的,遭遇悲惨则是经常的。在那种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要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和做人权利也不可能。

生鲁迅先生在写祥林嫂一步一步沦于死亡的历程中,交织着写了她几次短暂的欢乐,似乎命运有了转机,这样欲擒故纵、欲抑先扬,显然有映衬的作用,使这一悲剧表现得更动人,更能催人泪下。师小说写富人祝福、祥林嫂死去,这是一种映衬,强烈的对比映衬。这一点,建议大家课后再去研究。小说三次写四婶喝止祥林嫂接触祭器,语序、口气也不相同。现在,请一个同学朗读四婶喝止祥林嫂拿祭器的话。

(学生朗读略。)。

师请大家先比较一下,第三次和前两次喝止的口气和神情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称呼“祥林嫂”在前,命令“你放着吧”在后;第三次命令调到称呼的前面,而且由“慌忙说”变为“慌忙大声说”。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样写,使人强烈地感到祥林嫂刚想伸手去触碰祭器,四婶就立即恼怒与慌乱起来。这一次沉重的打击,使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做人的希望。

师再请大家比较一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喝止祥林嫂触碰祭器的措词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说的是“我来摆”,第二次说的是“我来拿”。“摆”的是杯筷,“拿”的是烛台,动词用得很准确。

生小说中祥林嫂是先死了丈夫,后死了儿子;影片中将丈夫和儿子的死,几乎安排在同一时间内,这样使矛盾更集中。

生小说中阿毛脚上穿的小鞋,只在祥林嫂讲述的故事中被提到过两次。影片中小鞋多次出现,祥林嫂为阿毛做鞋,试鞋的大小;阿毛被狼咬死,祥林嫂拾得的就是一只小鞋;她向人们痛诉阿毛的故事,就拿出这只小鞋;看到别人的小孩剥豆,她就拿出小鞋给人家小孩试穿。这一道具在银幕上多次出现,渲染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师小说搬上银幕,改动的还不止这两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作些比较、分析。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剧本对小说情节的变动,是服从舞台、银幕和观众视觉的需要。小说《祝福》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影片《祝福》是在小说基础上的成功的再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宣传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内容、情节要根据作品形式、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以情节的增删,来判断作品的优劣。

生祥林嫂两次来鲁镇,都是“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都是“青黄”。

生祥林嫂每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开头都是说“我真傻”,这句话在小说里一共重复了四次。

生两次来鲁镇衣着都是“扎着白头绳”等,表明她两次新寡,遭遇极度不幸;衣着一样,也表明她生活十分贫困。

生重复讲孩子被狼吃掉的故事,特别是重复“我真傻”这句话,这是祥林嫂在频频哀诉,念念不忘,表明她对儿子的怀念愈来愈深切,对旧社会的控诉愈来愈强烈。

师这一节课,我们运用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对《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语言,做了研究。其实,阅读《祝福》远不止比较求异这一个方法。我们还可以紧扣题目中的“福”字,看到祥林嫂正是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美好”时刻;更可以扣住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寿”字,看到鲁四老爷等人“长寿”的愿望,是建立在祥林嫂等人“早夭”的基础之上。“志在新奇无定则”这一古训,同样是教法和学法的定则,求新求异,应是年轻人不懈的追求。

二、我的品读。

读完洪宗礼老师的这个教例,我倍加佩服他高超的导引艺术。《祝福》这篇小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篇幅很长的一篇课文,要思路清晰、深入到位地轻松驾驭它,难度不小。课堂上,洪先生举重若轻,化繁芜为简明,引导学生比较、探究以下内容:(1)祥林嫂两次来鲁镇性格和体质方面的变化及原因;(2)祥林嫂两次讲同一件事,在措辞上、说法上的不同及原因;(3)祥林嫂每次讲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的开头语的细微不同及原因;(4)四婶第三次和前两次喝止祥林嫂拿祭器时的口气和神情的不同及原因;(5)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在衣着和外形上的相同点及原因;(6)同一题材、同一题目搬上银幕以后和小说的不同及原因。

这些化繁芜为简明的“比较”,绝不像它表面那样“简单”,而是深入到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乃至震撼。同时,这些“比较”也绝不是信马由缰、随意而为,更不是孤立静止、互不相干的。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些“比较”是统筹规划、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密关联的。之所以要作这么多的“比较”,就是要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比较、细心辨微、理性归纳,全面而深入地探究《祝福》的内容、情节、章法和语言,进而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尤其是把“比较”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比较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之处,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锤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当然,阅读《祝福》远不止比较求异这一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不懈地求新求异。比如,紧扣题目中的“福”字,联想到祥林嫂正是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美好”时刻;更可以扣住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寿”字,联想到鲁四老爷等人“长寿”的愿望,是建立在祥林嫂等人“早夭”的基础之上,等等――课时有限,洪老师便把这层意思留在课堂的结语中了。但这样的结语,又何尝不是在启发学生课后去作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辨呢?在有限的时空内,课确实是结束了;但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时空里,这自主思辨和探究的课才刚刚开始。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总是充满了矛盾,且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小说是文艺作品,是艺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它就应该反映出客观世界中无限丰富的对立和矛盾。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时候,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启发学生对作品本身的虚和实、张和弛、抑和扬、开和合以及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培育他们求异的兴趣,发展他们求异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二

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雪的描写共出现过四次,细细分析这四处对雪的描写,可以加深我们理解小说的悲剧主题,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悲剧形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小说写道:天色愈阴暗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里通过对雪的描写,着力写其大而乱,有意渲染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气氛。

第二次描写是在作者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这里描写雪意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同样写雪,传达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同,这是由作者特定的感情差异引起。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这是第三次写雪。微雪点点下来了一句其实是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着力突出雪的大而猛,表达了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而祥林嫂的死正如这些漫天飞舞不知相落何方的雪花,纷纷洒洒,飘飘扬扬,却丝毫不能引起沉浸在幸福中的人们的注意,可见当时社会的冷漠。

《祝福》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上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三

摘要:绍兴家庭祀神,以祭祀“祝福菩萨”最为隆重和盛大。而在祭祀过程中有个特殊的“男拜女不拜”现象。这体现绍兴地区宗教仪式中深刻的性别歧视印记。文章以性别歧视为切入点,讨论其表现、原因和本质。从而探求破除绍兴地域性别歧视的关键。

一、“男拜女不拜”现象。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八的黄道吉日,绍兴家家户户请“祝福菩萨”。此为绍兴地区家中一年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整个准备过程冗长、细致,福礼的选材、制作和装饰均十分考究,而祭祀过程更是十分庄严隆重,一丝不苟,诸多禁忌。

“请祝福菩萨”祭祀的对象为“南朝圣众”即南宋王朝和抗元殉国的忠烈们。而在祭祀“祝福菩萨”时,尽管前期必须要妇女们准备祭品,但在祭祀时,不允许有任何的女性出现在祭祀现场。

笔者以“为何会形成以上男拜女不拜的特殊现象”为切入点试作论述,讨论绍兴的民间信仰中的性别歧视。

二、地域性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男拜女不拜”的性别歧视原因是多方面的。

1.江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早期生产力落后,绍兴人为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崇拜“祝福菩萨”的神秘力量,祈求它能保佑粮食丰收、平安吉祥、驱灾辟邪、美满团圆、健康长寿。

而江南水乡长期的传统农业劳作方式,形成了绍兴地区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家庭生活,加强了男性的心理优越感。在这种长期影响下,男尊女卑的特点逐步突现,并左右着人们的.心理和宗教行为。

对绍兴女性的行为规范做出种种限制,来显示男性不可冒犯的主导地位和神圣的尊严。

2.对血的畏惧。原始人凭借着经验将血和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十分惧怕流血现象的发生。但女性周期性出血和产期出血却不死,简直就是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所以先民产生极大的恐惧心理。

进而把所有曾与“出血”有任何联系的女性都看成是不洁净的,恐怖的事物,而加以规避。女性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污染系统。

为了消除这种污染的危险,绍兴人把女性看作一个特殊身份的群体,限制她们参与神圣的祭祀活动。

而家中主祭祀的男子更是连产房也不能进。认为产房和孕妇是污秽,亵渎神灵的。这严重地束缚了妇女的价值,限制了她们的自由,降低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3.历史传统的延续。“祝福菩萨”祭祀的对象为“南朝圣众”,“南朝”即南宋王朝,“圣重”即九岁祥兴帝赵m和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等。这种祭祀对象的特殊性和鲜明历史性,体现绍兴人对皇权和忠烈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而这种对象的历史追溯,与曾定都绍兴的南宋灭亡历史,家仇国恨的情绪延伸息息相关。在古代的社会分工中,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之中,而排除在政治活动等权利中心之外。于是绍兴人纪念君主和忠臣的政治大事本亦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女性可以提供男子政治活动时需要的食物和物件,但不参与正式的仪式和秘密的活动。

即使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纪念活动已经转化为世俗功利的宗教祭祀仪式,但仍保持限制女性的参与权的特征。这体现了绍兴地域性性别歧视中鲜明的历史特色。

总之,笔者认为性别歧视的原因由多方面构成,但究其本质当与“祝福菩萨”崇拜产生的绍兴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是当地程朱理学的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控制结果。

绍兴处于南宋政治核心地区,程朱理学思想在政治高压下影响更为深远,绍兴女性的地位更为不堪受到的歧视更为严重。于是绍兴男子成为国仇家恨等政治和宗教的关键参与者,而女子,被排除在外。这是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本缘由。

歧视女性在当代的绍兴社会依然存在,虽然女性愈来愈关注自身独特的欲望话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在面对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带来的矛盾与困扰时,仍承受着传统歧视的鞭打而备受煎熬。

性别歧视几乎渗透于绍兴“请祝福菩萨”的各个细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陋习,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根深蒂固。只有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摆脱“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破除性别歧视的根源,才能使绍兴女性真正卸掉包袱,平等面世。

参考文献:

[1]万建中.性别禁忌:女人何以成为祸水[j].寻根,(04).

[2]玛利亚苏赛・达瓦马尼(意大利),高秉江(译).宗教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3]绍兴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m].杭州:西泠印社,.

[4]蒋远莺.瑶族的女性禁忌[j].贺州学院学报,2006.

[5]才旦曲珍.对女性禁忌民俗的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

[6]李金莲.女性、污秽与象征: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j].宗教学研究,2006(03).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从阶级论和作为人所特有的情感方面分析了鲁四老爷行为的合理性,进一步论述了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处于一个封建思想深入人心的环境之下,人人都是封建思想的施害者又都是受害者。因此,她的死不能只归因于鲁四老爷和封建礼教,而是整个封建余晦笼罩下的社会。同时分析了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的追求和归属在于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关键词]封建阶级追求归属。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一直被认为是鲁迅先生关心妇女问题的代表作之一,对这篇小说的诸多评价也都成了定论,大致认为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祥林嫂是受苦受难无力反抗的受压迫者。然而仔细读来,我却产生了异样的想法。

首先,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鲁四老爷是不是时时、事事都表现出吃人的本质?

“但就鲁四老爷所提示的内容来看,作者是把他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来描写的,他对祥林嫂的压迫和摧残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祥林嫂之死主要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其代表人物就是鲁四老爷”。这是已经形成的对鲁四老爷的评价。然而笔者认为,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分子,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恪守本阶级的教义(礼教)具有其合理性。因为,鲁四老爷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行为也代表了其阶级特性,就是剥削。祥林嫂是个做体力活的优秀选手,鲁四老爷可以从她身上榨取更多的劳动力。但是,作为“人”鲁四老爷又具有其善心。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家的时候,鲁四老爷得知她是一个寡妇,便“皱了皱眉”,四婶知道他是讨厌祥林嫂是寡妇的,但由于祥林嫂身强力壮,四婶便留下了她。在这里我们可以假设,鲁四老爷完全可以拒绝收留祥林嫂,身强力壮的人到处可寻,但因为卫老婆子把她的悲惨身世讲在先,故可认为鲁四老爷没有力拒祥林嫂的原因是他动了作为“人”的恻隐之心。

所以,他虽然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者,其行为也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但是他作为“人”的天良并没有丧尽,而且还能适时地表现出善良的一面。没过多久祥林嫂被其婆家抢了回去,鲁四老爷得知此事,他说“可恶!然而……”。对于这句话,有论者认为“鲁四老爷虽然感到抢了他家的佣人了,有伤体面威风,……但他始终是维护封建秩序的,说什幺既然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幺可说的呢”。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鲁四老爷是个地主就给他戴上一个万恶的帽子。他究竟认为什幺是“可恶”,又“然而”什幺呢?仔细分析,“可恶”是祥林嫂婆家人动粗把祥林嫂抢回去,以及卫老婆子的帮凶行为可恶,从这一点看他是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虑的。“然而”是指祥林嫂毕竟和夫家未脱离关系,人家有理由来寻人。如前所述,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维护其所属阶级的秩序就是他的任务,也是他的本质。同时他也具备人类情感相通的特性,就是同情弱者,这一情感特征使他厌恶祥林嫂婆家人和卫老婆子的粗鲁、可恶行为。但是从其阶级属性考虑,他也无法阻止这种有悖于其阶级利益的举动,所以一句“可恶!然而……”也道出了鲁四老爷内心的'无奈,他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是无法越过阶级利益表现出来罢了。退一步说,即使不从礼教出发,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看,他也无法阻止或抗议祥林嫂婆家人的行为。因为祥林嫂并没有和夫家断绝关系,从法律上来说,人家有权来要人,至少他们的行为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鲁四老爷无法和当时的法律抗衡。

那幺,祥林嫂究竟是谁逼死的?

说是鲁四老爷或者说是封建礼教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上死路,我觉得都不妥。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柳妈和祥林嫂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同属于被压迫对象,她们应该互相体恤、互相帮助才对,但正是因为柳妈那个“死后厉鬼锯身”的故事加速了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速度。分析以下祥林嫂所处的环境,她二度亡夫又丧子,辛酸的生活经历使她的精神备受煎熬。从她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可以看出再累再苦的活她都能做,她逃离家庭是为了反抗在婆家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封建的宗法制度使她无法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只有逃出来。然而逃出来又要受到鄙视,鄙视的原因就是她是个“不干净”的人,这又是封建思想的体现。她注定无处逃遁,唯有一死,死了还担心厉鬼来锯身。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所处的封建社会,人人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又都是施害者,因此她的死不能只归因于鲁死老爷和封建礼教,而是整个封建余晦笼罩下的社会。我想这才是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目的所在。

再看一下这篇小说发表于1924年,是《彷徨》的第一篇。辛亥革命过后社会上普遍认为封建王朝被推翻,民主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正是在“民主”被宣扬,革命闹了十几年之后,封建思想还是横行霸道!虽然为革命呐喊了好一阵子,还是收效甚微,所以鲁迅先生开始彷徨。

其次,祥林嫂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归属在哪里?她有没有追求?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文章中交代祥林嫂两次亡夫,接着丧子,对于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谈到古人把人分成十等,末等是“台”,但“台”没有臣不是太辛苦了吗?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悲的妻……祥林嫂仅仅是个“卑的妻”吗?她第一次来鲁镇的时候“两颊还是红的”,不管怎幺说,如果前夫不死,她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二嫁之后,虽反抗过,但“后来得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又是自家的”,这说明了祥林嫂在贺老六家并没有受压迫,未见得卑。二夫不死,她也将有个好归属。前夫死了之后,她不堪婆婆的压迫,出来打工。尽管鲁家年底的活“全是她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是个十分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要用自己的老实、勤苦的劳动,换取低微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只想有个普通的、温暖的家庭,但当家不成“家”的时候,她只想不受婆家的压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无关被剥削。这无非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但是祥林嫂生不逢时,她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的命运。

鲁迅先生是关注妇女问题的,妇女问题的产生是社会的原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的地位比男人高,在他的《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中,“娘儿们曾经‘统治’过一个时期,那时的祖母老太太大概比后来的族长还要威风”。男权的统治地位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诚然妇女在整个封建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如果不这样,社会就永远停留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历史的发展总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祥林嫂的死和封建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封建社会也是历史进步的。只有当这种社会制度走向衰亡的时候,才可以以之为手段批判现实,鲁迅先生正处于那个阶段。

由此引发一下,“能够把妇女从这种(被称为奴隶的)地位中拯救出来的只有社会主义”。当下,中国妇女的地位空前提高,妇女已经参与到国家各个部门,这应该是早期革命者奋斗的目标之一。但是,这种提高的背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妇女担任特殊的社会繁衍任务,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的现象大有存在,这是不是另一种歧视呢?妇女问题发展到如今已变成一个尴尬的问题:女人不劳动被视为花瓶,女人太会劳动被称为女强人。女人的归属究竟何在?事业上的成功就能作为衡量女性成功取得与男人平等地位的标准吗?未必。家庭的角色在女人心理积淀几千年,鲜有能顾家弃业的,也鲜有能事业家庭两全其美的。可惜鲁迅先生没能活到现在,如果那样,我想他老人家也会对此有一番见解的。

参考文献:

[1]鲁迅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76.

[2]李宗英,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杜一白.鲁迅思想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五

1、天冷了,送条短信哪里够?送你条围巾吧!愿她的温暖能:圈住夜空流星,留住灿烂温馨,围住花香清新,记住我对你的关心!大雪时节多关心自己哈!

2、地冻天寒只想把温暖送给你:厚厚的围巾围住心底的温馨,密密的毛衣挡住冷气的`侵袭。亲爱的朋友啊,我对你的关心是浓浓的情谊!大雪祝快乐!

3、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雪节气,我加封你为快乐王国的领主,赐你沃野千里,望辛勤耕耘,不得懈怠,每天上交开心税、快乐租一担,不得有误。大雪时节心情好!

4、生命里,总有阴天,雨天;心情,总会有潮湿,寒冷的时候;可是亲爱的朋友,请你不要伤悲,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因为雪化一化了,就有路了。大雪祝你快乐过冬!

5、冰雪终将融化,阳光依然灿烂。寒风中放飞思念,飘雪中送出问候。不管天寒地冻,朋友情意仍浓,愿我的问候带给你无限的温暖:大雪快乐!

6、雨夹雪频频袭来,带来恶劣天气;好运夹幸运降临,带来美梦圆圆;幸福夹快乐弥漫,带来好事连连;问候夹关怀蔓延,带来祝福声声,祝你健康平安!

7、树光光,草黄黄,忧愁烦恼都忘光;风冷冷,雨凉凉,朋友问候暖心房;冬天到,气温降,朋友温情永不降;工作忙,生活忙,关怀朋友不能忘;问候到,情谊涨,幸福快乐齐分享。大雪节气到了,气温下降了,记得添衣保暖,愿你冬日健康吉祥!

8、小雪过后是大雪,一天更比一天寒;近期朋友未相见,发条短信表心怀;随时加衣保温暖,谨防感冒是关键;寒冬酷雪摧不休,唯有友情长久远。

10、大雪节气到了,此刻让心情化作片片雪花,沉淀于安静的冬日,留一份期待给未来,留一份纯真给生活,留一枚暖阳于心底,愿温暖快乐伴你左右。

11、思念飞到空中,就会变成雪;雪飘落地上,就会变成水;水流到天边,就会变成海;海扑到岸上,就会变成问候;问候送你身边,就会变成祝福:愿大雪时依然活力十足!

12、降温了,飘落的花带着我的祝福和情谊,思念只有心知道,我的祝福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愿在这渐冷的冬天为你送上暖暖的祝福。大雪快乐!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六

摘要: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祝福》更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女性群像,其中最关键的几个人物有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们各自的形象特点及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并解读鲁迅对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的阐释――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关键词:《祝福》女性形象悲剧命运封建礼教。

《祝福》是鲁迅众多优秀代表作品之一,选自小说集《彷徨》。在《祝福》中,鲁迅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尤其是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等女性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最初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纯洁而又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她自尊、自立、坚强、充满母爱,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忍受能力。可是,命运并没有垂青于她,而是一次次地摧残她。她先后两次丧夫,又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这就导致她成了众人眼中伤风败俗的“谬种”,也使她由此“落了一件大罪名”。祥林嫂在忍受着丧夫丧子之痛的同时,还要遭受来自鲁镇人的挖苦和侮辱。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伤痛,使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心理想法、性格特点乃至命运遭遇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鲁迅曾经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由此可见“画眼睛”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巨大作用。《祝福》从多种角度对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刻画,但对其眼睛的刻画尤为突出。这篇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神变化进行了十七处描写,这些对眼睛的细节描写并不是单一的,它密切联系了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并且各具特点,没有雷同之处和多余之感。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的眼神进行的传神描写,使得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灵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祥林嫂以一个年轻寡妇的形象初次来鲁镇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此时的祥林嫂是一个老实安分、质朴敦厚的劳动妇女。再次来到鲁镇时,我们看到小说中的描写是“她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个时候,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和爱子阿毛相继死亡,一连串的打击正是祥林嫂眼角带泪且没有光彩的必然结果。而爱子阿毛的.死亡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尤为惨烈,一提到阿毛,她就“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通过“直着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祥林嫂的内心是多幺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在当时那个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中,不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反而使得祥林嫂处处遭到侮辱和耻笑。这些导致她的处境更加艰难,精神上雪上加霜,此时的她只能“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不明白人们为什幺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因此,当她再次遭受嘲笑时,就只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无限的痛苦和哀伤,只能默默地埋藏在那饱受创伤的心里。

然而更大的折磨还在等着祥林嫂。当她从柳妈口中得知再嫁的女子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她所嫁过的两个男人时,“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中,“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眼”。我们可以想象这巨大的精神折磨使得她是怎样的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然而坚强的祥林嫂并没有由此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当她听说可以通过捐门槛赎罪时,又开始辛勤地劳作、默默地攒钱。在这期间人们不断地嘲笑她,而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这无言的眼神中不但包含了忍耐,更包含着一种反抗和坚强的自信。在她终于攒够了钱,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眼神的变化,表明祥林嫂又找回了人格的尊严从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事与愿违,“捐门槛”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尊严,在其他人眼中,她仍是那个再嫁的祥林嫂。四婶仍不许她去拿祭祖的任何物品,这对她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她重新做人的最后一丝希望被彻底消灭了。“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就形象地表现出了祥林嫂的绝望。

“我”在五年后再次见到祥林嫂时,“她瞪着眼睛,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足以看出祥林嫂已经成了一个木偶人。文中也对此时的她进行了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既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就把一个备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真实地立在了人们的面前。对现实生活已经不报任何希望的祥林嫂,又开始寄托那微小的希望于阴间。她的内心是矛盾的,渴望和阿毛相见的她希望死后有灵魂,恐惧被锯成两半的她又希望死后没有魂灵。看到“我”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迫切地渴望能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令她满意的答复。这种迫切的渴望之情就集中表现在她那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神中。在我模棱两可的回答了也许有时,祥林嫂对阴间的一点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于当天晚上的祝福之夜在恐惧和绝望中死去,至此祥林嫂结束了她充满痛苦的悲剧的一生。

鲁迅先生通过抓住对眼睛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精湛娴熟的写作才华,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祥林嫂的形象。

二、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祝福》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她把祥林嫂第一次带到鲁镇,后来又联合祥林嫂的婆家把祥林嫂劫走,并导致祥林嫂再嫁给了贺老六。在祥林嫂又一次丧夫之后,卫老婆子第二次把她带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卫老婆子在摆弄着祥林嫂的命运,并由此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卫老婆子不仅是文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线索性人物,谁都可以来完成她的角色,而做为具有独特而鲜明性格特点的卫老婆子,她便是她,是独特的,没有其他人能取代甚至模仿。

她所从事的营生使我们很难说清她属于哪个阶级。她既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很多的联系,又同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底层阶级有着说不清的纠葛。离开了哪一方,她都无法继续自己的营生,无法生存。祥林嫂的多次变故实际上对她是有利的,她都可以从中获利,因此文中的她始终有着好的心情、笑的面孔。她所依赖的营生造就了她能言善辩和圆滑世故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一个寡妇能够在顽固又保守的鲁四老爷家做活,帮助祥林嫂的婆家抢回了祥林嫂,还可以让她假装愧疚地去鲁府解释。她两次帮助祥林嫂得以在鲁家做活,表面上是给走投无路的祥林嫂提供了一条生存之路,实质上她的出发点却并不是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看好了祥林嫂勤劳的本分,从而利用她为自己赚取金钱。她帮助祥林嫂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祥林嫂必须不惜力气地干活。当饱受精神折磨、心力交瘁的祥林嫂因干活不济而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卫老婆子却再也不去管她了。文中有这样的一些话语,“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再成乞丐呢,那我可不知道”。仔细琢磨以上两句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是在去了卫老婆子那里又被赶出来后才沦为乞丐的。此时的祥林嫂已经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了,所以卫老婆子也不再愿意去“帮”她一把了,这也导致了祥林嫂物质生命的最终毁灭。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私自利、巧舌如簧、圆滑世故、冷漠贪财的卫老婆子的形象。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七

文章一开始就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可见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已经成为鲁镇的一大风俗。在这一风俗中,人们要“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然后用这些东西作为福礼来“恭请神们享用”,足见人们拜祭时的虔诚的心理。尽管在20世纪代,新文化运动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但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还深深地统治着人们。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依旧,人们仍然把自己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从来没有人怀疑神灵的力量,也从来没有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因而一到年底,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人们永远生活在虚无的精神境界里。而且祭祀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可见在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幺了。到年底,就把祝福的所有活都交给她了,而“竟没有添短工”。可是当祥林嫂再嫁,而且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太太便不再让她插手祝福的事了。他们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败坏风俗”的女人,是个“不洁”的女人,她准备的福礼“祖宗是不吃的”,尽管祥林嫂后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而是“你放着吧,祥林嫂!”并且祥林嫂最终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鲁四老爷的鄙视,四太太的呵斥以及人们的讥讽和嘲弄,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严重残害,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毁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一个怎样黑暗而又罪恶的社会里!封建思想就像一把软刀子,直逼祥林嫂的要害,让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在偌大的社会里竟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尚且不说,就是与祥林嫂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们也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了必然。

二、刻画人物形象。

任何一篇小说,要深刻地反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文中的祥林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刻画的。文中祥林嫂的死主要来源于对她精神上的摧残,而这种摧残就是通过祝福的风俗表现出来的。对风俗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对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和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是祥林嫂却在结婚不久就死了丈夫,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祥林嫂也一样,她的天塌了。但最终她坚强地挺过来了。为了逃避婆家的逼婚,她只身逃到鲁庄,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虽“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见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她并不为生活所屈服,是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即使后来被逼再嫁时,她也拼命反抗,以致“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就是这样的遭遇也没让祥林嫂失去生活的信心。在后来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再次失去亲人的祥林嫂,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可不久,儿子也相继死去。祥林嫂的所有希望一下子全没有了,还有什幺比这样的打击更大的呢?可祥林嫂最终仍然挺过来了,她强忍着痛苦,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了佣人,尽管她没有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毕竟勇敢地活下来了,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三次失去亲人的打击以及身体的折磨都没有打垮祥林嫂,都没有让她失去生活的信心,可为什幺不让她参加祝福,她就一下子精神崩溃了呢?可见“祝福”这一风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说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祝福”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人们把这一风俗看得特别重要,把参加祝福视为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女人虽不能参加祭拜,但可以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所以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因鲁四老爷同意她准备福礼,而“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她因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觉得自己在社会上还是有价值的而感到高兴,尽管她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但她仍然感到满足。可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她再嫁,而且又再次守寡,便鄙视她,不再让她插手福礼的事了,尽管后来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仍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时祥林嫂连帮忙的资格也没有了,也就是说与“祝福”有关的所有活动都与她无关了。这下子,祥林嫂绝望了,她不仅没有了身份和地位,更没有了尊严,对于严重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她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再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了,于是精神彻底崩溃,“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人”了。可怜的祥林嫂为了求得祝福时的一点点权利,心血被榨干,精神被摧残,她已经被封建思想和旧礼教逼迫得成了一个行尸走肉。当“我”在祝福之夜,再次见到她时,她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并且不久就死了。祥林嫂成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三次“祝福”就像三个特写镜头,为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祥林嫂是怎样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毒害下一步步走向衰颓,走向死亡的。增强了悲剧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一共写了三次“祝福”,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祝福,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回忆中的祝福,而且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能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含义比第二次更加深刻。文章一开始就写“我”眼前祝福时的热闹景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一幅多幺祥和的画面啊。然而就在这热闹、喜庆的气氛中,祥林嫂却死了。这一反常的现象使“我”不由地想到了以前的祥林嫂。这样文章开头的描写就为后文的回忆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使全文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中。接着“我”回忆了两次“祝福”时祥林嫂的遭遇,这两次“祝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一次是祥林嫂年轻时参加祝福的事情,一次是后来主人不再让她插手准备福礼的事情。在这两次“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越来越不幸,越来越悲惨。最后结尾时,再次写到“祝福”,与开头遥相呼应,把读者又拉回到现实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就在众神将给予“无限幸福”的时候,祥林嫂却孤独、寂寞、悲凉地死去了。故事情节就在“祝福”的一次次到来中向前推进。“祝福”的风俗贯穿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衔接紧密而自然。

四、深化文章主题。

“祝福”是鲁镇的大事,也是鲁四老爷家“最大的事”。鲁四老爷利用像祥林嫂这样廉价的劳动力为他制作福礼,以求过着能够继续摧残剥削她们的贪得无厌的所谓“幸福生活”,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仅仅为获得置办福礼的一点权利,精神遭到严重摧残,以致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安排,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像祥林嫂这样善良的人悲惨死去,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势力却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我们从这巨大的反差中了解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让我们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充满了憎恨,对像祥林嫂一样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这个特定风俗的安排是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祝福并不能带来幸福。使得文章的悲剧性更强。这三次风俗描写,先从现实写到过去,再从过去写到现实,首尾呼应,结构紧密。虽三次写“祝福”,却绝不雷同,而且有详有略,特别是首尾的有关烟花和爆竹的描写,让我们感到封建思想就像“祝福”时的烟霭一样,到处弥漫;就像“祝福”时的爆竹一样,到处燃烧,使文章反封建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祝福中的雪的论文篇八

这是我们刚刚学习了鲁迅的雪和文章后的雪四人谈我是油然而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心情。

我喜欢雪,我喜欢它的白,它的亮,它的美。我认为雪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一种回忆,是他童年的美,但随文的雪四人谈,让我忽然觉得这文字好空虚,好虚伪,好假。不同的时代的文学家应该有不同的见解,可如今的荣誉,尤为重要,一位文学家也不例外,用阿谀奉承的口气,写下全文,似乎,作者真的融入了鲁迅的雪,名人名家评论名文,我想是一种文学交流,但当不一般时,那将是一种悲哀,令人无语。

雪,是一个美好的词,可当让那虚伪围着时,雪不在是雪,雪将成为“血”。

我认为,雪的美在于它的纯,在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不再于“志趣情投”。

周而复始,老生常谈,不也是文学的孤独悲哀以及文学的无语么?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