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教案的编写应当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这些教案的详细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黄河象。
斜插脚踩。
陷
热喝。
渴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子爱国主义情操。
引导学子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子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子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子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子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子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子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子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播放音频:《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保卫黄河》。
二、学会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学子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子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子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鼓励学子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子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6,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子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子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小结。(大屏幕显示下列板书)。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
三、学子自由畅谈,说一说在读诗时,你从诗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结合一句诗来想像,也可结合几句诗来谈,还可结合全文来说。
四、拓展延伸,参与实践。
2、课后向老人询问抗日救亡时的小故事。
一听录音导入。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的过去、现在、未来吧!(课件)。
二现在的黄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7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2.现在的黄河是什么样的,交流资料。
是呀,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你查到黄河怎样变了。哪儿让你大吃一惊了?请同学们交流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可以下座位)。
文字、图片、网站、书籍、音像(歌曲、黄河决堤)、等。
老师收集到一个音像资料,我想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欣赏。看到这么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慨{说为什么会成这样,说黄河的制理})。
3.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的原因的地方。
学生自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
汇报学习结果。(出示课件: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4.小记者采访: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这些,你还想到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环保渗透,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找出恶性循环的的流程图、两大原因、泥沙重、能提出什么叫悬河)。
三.过去的现在的黄河。
生讨论交流___汇报。
5.这样数管齐下,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她变成什么样了呢?
(生说)你认为黄河会成为什么样?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写诗,作文,画画,朗读)。
三结束语。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斜插脚踩。
陷
热喝。
渴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走进课文,与课文和作者交流;走出课文,与生活和他人对话;这是阅读成功的必经之道!)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1.生字注音
气魄( ) 哺( )育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浩荡( ) 臂膀( ) 九曲连环( ) 浩瀚()
缅()怀 泛滥() 蹂()躏() 繁衍()
2、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3、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如: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5、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6、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2、【知识卡片】(试试自己是不是记忆能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颧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高大完整无缺疲劳干渴。
发现斜插的姿势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上级指挥员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
学习目标:
1、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
2、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黄河的主人》。
(一)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感悟词语意境来有感情的读词。
2、通过描写黄河的词语来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体验黄河的壮美1、播放黄河视频,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感受黄河。2、你看到了的黄河?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导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赞美黄河)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黄河的自然段,读中感悟“胆战心惊”一词,并练习造句。
任务呈现一:默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策略:黄河是这样的凶险,令人胆战心惊,但是却有人能够驾驭它,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谁是黄河的主人?你从哪一段的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画一画,再想一想。
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生默读感悟。
展示交流:
1、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演示讲解如履平地一词,启发学生说出文中的平地指黄河板书:艄公如履平地。
3、通过学生找出的描写乘客和艄公表现的句子来感悟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
4、指导朗读乘客表现的句子来感受衬托的写法。
*课件讲解,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艄公驾驶的却是小小的羊皮筏子。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得是羊皮筏子?
2、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学习描写筏子的内容。找出筏子的特点(小、轻),并指导朗读(那么小,那么轻)。
3、演示羊皮筏子课件,并简单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从惊讶到惊叹的心理变化。指生读,师范读,生对比评价。师指导朗读,师生齐读。
6、结合板书思考: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启发学生总结出艄公具有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
7、再现课文内容,配乐美读全文。总结: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从而赞诵了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文中多处运用衬托这一写作方法,突出了艄公的品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这一方法,使你的文章更有表现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可敬的艄公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让你对艄公说几句话,你想说什么?(学生写一写,交流,师巡视指导)2、艄公凭借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了黄河的主人。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你们就是课堂的主人。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掌握自己未来的主人。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词句积累的优秀选文。
【设计理念】。
遵守“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结合课文特点,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黄河;以关键问题“为什么称黄河艄公为黄河的主人”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图片、想象文字创设的情境感知课文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自读课文基本能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的小、轻,但理解课文语言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
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
4.初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2.初步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走近黄河,感受气势。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河的主人》。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播放黄河视频。
4.播放课文第一自然段录音,学生学着读。
5.引读第一自然段。谁是黄河的主人?从文中找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
二、走近筏子,感受轻险。
1.滚滚的黄河令人胆战心惊,而艄公却驾驭了它,凭着什么工具?
2.出示羊皮筏子的图片,简单介绍羊皮筏子。
4.读后交流,抓住重点词语“小”“轻”“整个儿吞没”“贴”感受筏子的小、轻、险:通过标点符号体会作者的惊讶。
5.指导朗读。
三、走近人物,感受智慧。
2.轻声读第6—8自然段,用“——”画出文中描写乘客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什么?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3.交流:
描写乘客的句子。
(1)“谈笑风生”什么意思?乘客们会说些什么?
(2)你佩服他们的勇气吗?这份惬意是谁给的?
描写艄公的句子。
(1)指名读读划的句子,说说感受。
(2)“小心”和“大胆”用在这句话中矛盾吗?
3.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又一个画面中——。
4.用你的朗读赞一赞艄公。
四、拓展延伸,领悟写法。
2.这就是通过侧面描写衬托艄公的技术高超。
3.你从艄公身上悟出什么道理呢?
4.你想成为什么的主人?写一写。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阅读《大森林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艄公。
衬托。
黄河筏子乘客。
1、同学们,你们了解黄河吗?生交流资料,师板书:黄河。是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中华儿女。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颂过她。我们一起诵读李白笔下的黄河。齐读诗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袁鹰的《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能读得再气势点更好,再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说什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通过读课文一起来探究。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不熟悉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
3、谁是黄河的主人?凭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浏览课文,找到句子画出来。
三、精读感悟。
1、跟他意见一致的?同学们真会读书。出示句子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1)在这句话中,你理解了哪个词?理解“如履平地”“惊涛骇浪”。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个段落写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请看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读出黄河的气势吗?注意“顿号”,在朗读时它的停顿比逗号还短,用在这两个词之间,读起来快,听起来更有气势。男生读试试。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想看看吗?播放视频。面对着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小结:艄公就在这样的黄河上“战胜了惊涛骇浪”,你觉得艄公如何?——勇敢。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艄公吧。
3、同学们,艄公是做什么的?对,艄公就是撑船的,文中的船指的是?——羊皮筏子。哪些句子写了羊皮筏子?请找出来,抓住关键字词,说说羊皮筏子的特点。学生交流:。
(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体会小、轻,看一看文中插图,然后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羊皮筏子的图片)体会到筏子虽小,但载人载物很重,在黄河上漂流很险。指导有感情朗读。
小结引读: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载人载物又那么多,在汹涌的激流里时隐时现,艄公是多么勇敢啊。怎能不让人赞叹?齐读“他凭着……他是黄河的主人”
4、看到这小而轻的羊皮筏子,载着人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着,作者“我不禁提心吊胆……”艄公、乘客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同学们默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指着黑板提示)“我”、艄公和乘客分别是怎样的表现?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提心吊胆、专心致志、谈笑风生。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个词吗?对,可以采取找近义词的方法。
a筏子上的乘客不害怕吗?对,当遇到大浪时,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势”;风浪过后他开始——“大胆地破浪前行”。从这里足以看出艄公的镇静和机敏。跟这样的艄公在一起乘风破浪,你害怕吗?你对艄公很信赖。你看筏子上的乘客还不停地向岸上指指点点呢。
b练习写话。此时,你就是那乘客,你看到什么,指点什么?会兴奋地说什么?出示文图写话(身临情境,想象说话):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有的说,有的,还有的。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学生交流。你们的指指点点把我也带入了黄河,不再提心吊胆。
小结:更值得敬仰和赞颂的是艄公面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齐读最后一段。黄河的主人不属于他还会属于谁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一起发自内心地赞美艄公。读——(“他凭着……”。)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颂这机智勇敢,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黄河主人们!起——“他凭着……”
四、说写结合,赞美艄公的风采。
1、同学们,滔滔的黄河水从远古流到了现在,更将从现在流向未来,黄河的主人用他特有的魅力征服了黄河,征服了我们所有读者。此时此刻,你肯定有许多话要对艄公说,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我想对艄公说……”2、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
五、总结延伸。
今天,你们勇敢地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今天,你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你们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齐读)撑起自信的竹篙,扬起希望的风帆,努力拼搏,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六、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我”提心吊胆。
乘客谈笑风生。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扫清文章字词障碍,感悟文章主旨,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相关主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创设情境,引出文本。
大家好!大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大家认真倾听!(播放《黄河大合唱》)欣赏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回答)就是啊,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颂就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
(一)、创作背景:。
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本文作者(光未然),现代(著名诗人)。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2、创作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写下了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二)、欣赏诗歌:
1、请大家小声初读这首诗,圈点勾画出对于你来说为生字的词语,同座合作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感受磅礴气势,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三、感情读诗,感悟主旨。
(一)、朗读。
1、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比读课文。
每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段课文,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以下各题合作交流完成)。
1、解题。本文题目就是《黄河颂》,哪个词就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就是主体部分,主要就是“颂黄河”,但不就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就是哪个字?(即“望”字)。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一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第二单元《爱国》里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意蕴,是朗读教学的好教材。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五、六班学生,经过上个学期近半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了解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第5步的学习,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学生朗读课文大多能放得开,不忸怩,并且还有朗读很好的段益群、孙代红等,对上好朗读课都是有利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四、设计理念与思路。
1、以人为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设计理念与思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以读为主: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精心服务: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选用。
4、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家看,这就是黄河。(播放黄河颂vcd,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出示光未然、冼星海相片和人物简介幻灯片)在听到这篇作品的朗诵时,心情异常激动,连续用六天时间,写出了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唱彻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励中华儿女,抗战杀敌,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黄河颂》、《黄水谣》、《保卫延安》。(出示8个乐章名字幻灯片: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
今天,我们来学习歌词《黄河颂》。
二、自主学习:
按《自主学习五个步骤》自学课文:(根据情况可以在课前进行这一步骤)。
1、识记:字词和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三遍,复述课文大意或情节。
3、质疑: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作上记号。
4、鉴赏:找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二至三处,写出原因。
5、检测:通过练习找学习重点;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三、帮助引导:
同学们,我们前面按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自学了这篇课文,这是一首歌词,具有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你们打算我们的合作学习,以怎样的方式为主?(引导到朗读上来)你希望老师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呢?(看图片?--听歌曲?--配音朗读?……根据学生要求,适时进入下一阶段。)。
四、整体感悟:
1、《欣赏黄河》:
在图片、歌声中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展示黄河源、黄河龙口、黄河公伯峡、壶口瀑布图片,听黄河颂vcd)下面我们把画面、文字、歌曲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及时点拨:
[朗诵配音]之前:歌曲听完了,你认为作品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
[展示板书三大块: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找关键词:你找出了哪个关键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怎样读?我们先按〖一列:序曲,二列:望黄河〗的顺序进行。
2、三列、四列分别合作朗读。我们在来看《颂黄河》中,哪一句浓缩了作者所有情感?--“啊!黄河!”
三个“啊!黄河!”分别要读出怎样的感情?(试读以后让学生谈谈)。
明确:深情/坚定/激昂。你能读出它们的层次吗?试试看。
3、我们师生来个大合作怎么样?你们看我们怎样合作?(按学生的意愿进行)其一:师(序曲)、女(望黄河)、男(颂黄河)、大家(尾声)。
4、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能总结以下怎样朗读歌词吗?为了增强朗读效果,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辅助手段呢?(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创见)。
六、配音朗读:
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出示画面、乐曲、文字幻灯片,文字关键词用红、蓝色显示,然后超连接到[配音朗读]幻灯片)。
七、由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词《黄河颂》,我想听听,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着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八、探究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同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祖国。虽然我们不是出生在抗日年代,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负的地步。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不久前,日本强占我钓鱼岛。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使祖国富强,才能早日收回钓鱼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课后反思。
1、本节课是朗读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
2、教师激4情澎湃的引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统一。
3、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的使用衔接不太紧凑;组织学生讨论还有不必要的地方;教师朗读时个别字读成了方言;没有及时给学生肯定性评价;多媒体的使用过多,部分地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课上没有给学生提出的机会。
4、课后要通过做练习,弥补句式和修辞的用法训练上的不足,当然要避免面面俱到。
5、精心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由于学生课上没有,故舍弃了。这也体现了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的思想。
四、品析6、7自然段1、课文中乘船的人怎么样呢,读6、7自然段,找出一个词,读完了,乘客们表现怎样,从容书上用一个词,还有一个词?谈笑风生2、(板书谈笑风生)一起读读,什么意思?生:几个人在一起,谈谈笑笑,闹闹,毫不拘束3、师引读(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师:那边是一座古塔,应该有1200年了,那棵树----,这样欣赏着风景。老师就纳闷了,他们怎么敢这样谈笑风生?生:大胆、自信。(生读第七自然段)生:有勇气师:他们有勇气,我们没有?生:相信艄公。生:既小心,又勇敢师:因为乘客相信这位艄公。4、我指名来读读,没有发过言的。是呀,艄公是那样的笑谈风声,我特别欣赏同学的第二点。不仅勇敢,更主要相信艄公。5、拿出笔,乘客们相信艄公的什么呢?从那里看出来的?从6-8自然段找找,画画。生:“他小心翼翼地撑着船”,“大胆地破浪前行。”师:你抓住了“大胆”。(点击)读到这里,既然他大胆了,为何又小心呢?不是矛盾了吗?(小心黄河大胆能行)(安全)师: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生: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师:什么叫水势。生:水的急缓和浪的大小。师:想想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生:黄河里会有旋涡,艄公早就发现了,因而早就避让开了。生:黄河里会有暗礁,艄公对黄河的地形很了解了,早有防备,竹篙轻轻一撑,就过去了。生:黄河里会掀起巨大的风浪,艄公会提醒乘客小心,自己稳稳地掌好舵。师:浪大的时候就得小心,浪小的时候就得破浪前行。看似“大胆”、“小心”相反,就这是艄公的智慧。生:有四个词语:相信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师:(师板书)谈谈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生:没有勇气,就不会到羊皮筏子上来。生:智慧。不智慧,就会被浪头整个吞没。生:艄公很沉着。他要小心,不小心乘客就会掉下去,自已也要倒霉。师:“大胆、沉着”是艄公的态度。“智慧、勇敢”是他们的品质。这里还可以填个词。乘客们相信艄公的什么呢?如果我也小心,我也专心致志,你们放心吗?(他们还相信艄公的经验和技术。师:从六到八自然段找一找。生:破浪前行。生:如履平地。(理解如履平地)师:没有先进的工具,却能如履平地,技术高不高?你们说谁是黄河的主人?师:带着赞美、敬仰的感受来朗诵一下。(生齐读六至八自然段)师: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赞美与敬仰。拿出笔来。拿出你们的纸张来,“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可以选用书上的词句,更可以写你自已此时的感受。(音乐起)师:我们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自已话。生:你在这样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却如履平地,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生:我敬仰你那么勇敢、敬仰你那么聪明、敬仰你那么镇静、敬仰你那么机敏,那么小心和大胆。生:我敬仰你高超的技术、智慧的品质,机敏的动作--------6、师:是黄河养育了我们,是黄河孕育了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再看一看气势磅礴的黄河,聆听令人震越的黄河曲。再读第七节7、不错,胡老师提出一个挑战的要求,这段写得这么好,能不能读两遍,把它背下来,能不能?五、延伸拓展,升华主旨1、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还有很多主人,刘翔知道吗?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杨利伟,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还有谁?师:你们的朗读是对艄公最好的褒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儿女传承了黄河的精神,他们凭借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时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希望你们也能像艄公一样,成为生活的主人2.学到这儿我想把爱迪生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坚强者在命运风暴里奋斗。――爱迪生”(读三遍!)六、课后作业附板书:我胆战心惊惊讶激动兴奋吃惊品质勇敢、智慧、镇静、机敏黄河的主人艄公态度小心大胆技术如履平地乘客谈笑风生从容。
课时安排:1课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读、悟、赏。
: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1.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质疑。
4.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习这种精神。
7.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望——颂学习黄河精神。
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筏子险情重重,乘客从容淡定,为下文描写黄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铺垫。艄公的沉着稳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着、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感悟黄河的险恶,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景象,感受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会网上查看资料。
2、情感和态度目标:
四、教学准备。
关于黄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图片、文字资料及黄河、艄公驾驶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
五、设计理念:
1、力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网络阅读教学,计算机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机对话的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网查看有关资料,感受黄河,认识筏子,认识艄公,使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走进了网络,网络与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使得课堂网络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2、力求体现“球形教学特色”。本文的“球心”是体会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文本,紧紧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情境展示、拓展阅读、自悟讨论、情感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四大板块。
一、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
首先让学生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讲出自己心中黄河的印象。(板书黄河)。
接着引导学生点击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紧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由文本走进网络,再由网络走进文本,达到文本和网络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也被充实而又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深深吸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1、认识筏子。引导学生点击筏子的图片,一边看筏子,一边说筏子,从而认识水上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5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这其中抓住重点句“”和一个小小的“啊”字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
3、欣赏筏子。让学生欣赏艄公驾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亲眼目睹筏子在黄河上的惊险。
(这一个环节由直观图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对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那份惊险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下文感悟人物品质做了反衬与铺垫。))。
三、自读自悟,内化艄公的形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
自然的引导学生找出并出示文中最为关键的中心句:“”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
(评价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来感悟人物品质,与文本对话,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图,同时,以“先收后放”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
四、延伸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1、学生从外到内认识了艄公,认识了这样一位看似普通却不普通的人物,内心定有千言万语,指导学生点击梢公的视频,让学生再一次面对滚滚的黄河,面对滚滚黄河上的艄公,让学生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想要对艄公说的话。
2、再通过教者的总结加以升华: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个像梢公一样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边的儿女们,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变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3、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挑战生活的主人,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有关他们的资料。
(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走进网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激发了他们表现的欲望。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也培养了他们课后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世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邮箱:jlhyy@。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板书设计: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