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读后感(优秀1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2-06 07:57:06    小编:纸韵

古典之殇读后感(优秀16篇)

小编:纸韵

读后感是一种评价和解读书籍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关注并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观点。怎样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一

在《古典之殇》的序言中,王凯岭先生谈到,在这本书诞生之前,他曾经频频向身边的朋友们提起过这本书的写作构想,但是由于朋友们都没有采取行动,于是他便自己提笔完成了这本佳作。我也很不害羞地跟你说,我脑海里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写作念头,但瞬间嘴角微微一翘,就凭我的能力,我何德何能?读完这本书后,我也终于明白,要我写这样的一本书内容肯定远远及不上作者所写的丰富,知道为什么吗?作者对这个时代有太多太多的惋惜和怀念,可我们这些后辈则有更多更多的遗憾和悔恨。

如果你问我:“你走过石桥或木桥吗?”

我会回答:“我走过天桥、高架桥、立交桥等各种各样的建筑桥。”

——“你见过萤火虫吗?”

——“那是在电视剧里面才会有的东西。”

——“你吃过纯天然的食物吗?”

——我摇摇头,脑子里闪过的都是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我不禁感到庆幸,吃着这些“垃圾”的我们,居然还活着!

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欠我们什么,造成这一切的,是我们!是号称“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这样的称号难免会让部分人感到羞耻吧。人类自称自己是“高级动物”,就骄傲自大。王开岭先生说得对,“我们没有创造这个世界,我们正忙于削弱它。我们需要找到如何使我们自己变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办法。”其实,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哺乳着世世代代的人类、循循教导这世世代代人类、赐予了人类一个原配的世界。可日益骄固的人类却狠狠地把它拽在手里蹂躏着它,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正在渐行渐远,无数的草木和生灵消逝了,似乎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所破坏的、所失去的、所怀念的是多么珍贵的宝藏啊,愚昧的人类却在这场悲剧中活蹦乱跳。原配的世界或许真的结束了,愚蠢的人类,难道这丝毫不值得我们为此号啕大哭一场吗?把原配的世界继承下来的是人类,把原配的世界亲手糟蹋的还是人类。人类把自己装饰得再聪明再高级,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把原配的世界扼杀的凶手!

我相信大家应该都会看过这则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生。”人类大量残忍捕杀野生动物,把它们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杀害,更是人类自服的毒药啊。人类啊,清醒吧,妨事都有因果报应,这是要留着人类自己思考的问题。

这个寒假,我和好朋友来到莞城逛街。我每次去莞城都有这么个习惯,就是临走之前都会去然门公园走一走,去看看那些猴子,然后再爬上山顶去看看革命英雄纪念碑。可这次去让我看到了一件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惯例,我首先去了猴子山。远远看到猴子山外围着一群人,我不禁感到十分惊奇,我上次来猴子山的时候,里面只剩下一直猴子,围观的人从来都不会有这么多。我走过去,才知道原来里面添加了新成员,现在里面有三只猴子了,而且那好像是一家人啊,其乐融融的氛围。我原本是挺高兴的,可眼下要发生的那一幕让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围观了。一位年轻男子拿着一根较粗较长的树枝靠在围墙上,三只猴子交替着爬上那根树枝,它们多想离开这个牢笼啊。可是男子真的是为了这样吗?当然不是,每当猴子即将爬上来的时候,男子就会把靠在围墙上的树枝悬在空中,这样猴子就会被重重的摔回原地。看着猴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爬上树枝,一次又一次被狠狠地摔在地上;看着围观的人们一个个乐呵呵地看着热闹,我的心不禁感到冰凉,它们有心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猴子,我听到了它们愤怒的嚎叫声,那是对这个世界的怒气;我看到了它们犀利的眼神,那是对这个世界的鄙弃。我想去阻止他,可我没有那勇气。

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两个小男孩跑了过来,一个可能就6岁,另一个大概10岁。他们扯了扯我的衣服,用他们那稚嫩的声音告诉我他们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正因为这两个小男孩,让我看到了小孩子的智慧和爱心,更让我为那位年轻男子和在场的围观者感到羞耻,他现在做的那件事就连小学生都知道那是错的是不应该的。我为这两位小男孩鼓起了一丝勇气,可胆怯的我还是停在原地不动。看着在眼前发生的一切,我却不能为此鼓起勇气去阻止,我痛恨自己。

过了一会儿,那两位小男孩又跑了过来,跟我说:“姐姐,那根竹子掉下去了,应该要结束了吧,可惜那竹子砸到了小猴子。”我立刻跑过去,果真的这样,我松了口气,应该就此结束了。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那位年轻男子不知道从哪里又找来了一根树枝,准备接着玩。这是,我心中的怒气已经无法再被我的胆怯压住了。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抓住了年轻男子手中的树枝,接下来我可喷了他一脸口水,“你是无聊还是幼稚啊!你不知道这是在伤害它们吗?这是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你几岁啊?我在这里看你很久了,不要再让我看到你这样做。”还好男子还没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听到我这样说后,胆怯怯地走了。他身边还跟着一个7岁大的小女孩,还用她稚嫩的声音说道:“哥,不玩了吗?”我该感到多么悲伤了,同岁孩子也存在这样的差别。年轻男子走了之后,围观的人也渐渐散去,我既听到了他们对我的赞扬,还听到了对我的唾骂。人世间的冷暖,我在这件事中看得清清楚楚。

我后悔自己因为胆怯有没第一时间就去阻止他,但最后很庆幸我还是这样去做了。我虽然没有能力让猴子们回归大自然,那样做是犯法的,但我至少尽到自己的一点点力量让它们少受点伤害,让它们即使在这样的圈子里感到一丝丝的温暖。我还是会为那天的自己鼓掌,但也对一些人感到失望。

我们这一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难道我们还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失去得更多更多吗?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萧伯纳所说的那样“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世界并不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它是共享的,它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能给我们后代送上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这个世界装扮的更好更漂亮。

我希望原配的世界不是用来追悼和纪念的,而是用来恢复和重建的。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二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

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

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

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

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三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四

你会有这种感受吗,如此近距离的接近自然?或许有,但是定然不会太多。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了。敢问在今天的夜里你会听到什么,恐怕除了人在大声争吵,机器在大声运转,小贩在大声吆喝,乃至什么也听不见吧;又敢问你会看见什么,恐怕除了炫目的霓虹,刺眼的车灯,不灭的灯光,乃至什么也看不见吧;再问你会嗅到什么,恐怕除了刺鼻的汽油,油腻的酒肉,腥臭的垃圾,乃至什么也闻不到吧。为什么?只是这世界变了。

19世纪的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他的指向是法国大革命,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所处的这个时期也同样适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说飞速发展,或许说日新月异,但是生态保护这方面却远远没做到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或许这便是王开岭先生写这本书的原因,纪念也是提醒。

王先生在这本书中把注意力集中到自然细节,那些曾经来过却告别的风物:熠耀宵行的萤火虫,不舍昼夜的河水,似曾相识的燕子……用自己深沉而睿智的笔去描摹他们,去记住他们,去反思他们。先生是这样认识的: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都是免费的。我开始是不信的,但是先生把一幅曾经的失去的古代田园画卷慢慢展开,慢慢解释给我听时,我就瞬间明白了,原来好东西真的都是原配的免费的,比如萤火虫,比如活水,比如蟋蟀……先生是这样说的,但是他只能带动我们这些读者去伤感,去理会,但谁会去真的帮忙找回那个失去的世界,就算有心也很难,更何况没有人会因为一只蟋蟀而放弃什么,因为蟋蟀只是蟋蟀,它换不回金钱,权利,发展。

但是有个人他真的努力去做了,他说,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最最官方的语言,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官方,而是有力度的:“碧水蓝天”工程的实行,让生态文明不再是纸上谈兵。

我是个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喜欢乡下无忧无虑的白云蒲公英,奔流不息的河水小溪,翩翩的蝴蝶流萤。我会在长着柔柔的青草的土地上赤着脚丫走,我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里捉那些闪闪的萤火虫,我会在门口的那棵歪脖子树上看云朵慢慢慢慢地飘过蓝蓝的天空,我会在树下侧耳听蝉鸣,听鸟叫……但是自从来这座繁华的城市求学后我看不到柔柔的真正的草地,我看不到闪闪的萤火虫,我也根本没有办法爬上那一棵棵挺拔的移栽的一模一样的树了,蝉也少了,鸟也少了。再后来,回到家乡,家乡却摇身一变,摆脱了“贫穷落后”,快速跻身于迅速发展的“小城镇”了,听到别人啧啧的赞叹,我有一丝无奈,一丝伤感。我是不是再也不能看到过去的那些原配的东西了。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想我的梦也大抵是这样,我们不要收费的黄山,不要收费的凤凰古城,这让我觉得那迎客松变成了老鸨一样的摇钱树,那沈从文变成了惹人厌的聒噪的推销员,我不要这样的生态文明,我要那个处处都有免费的生态文明。这就是我的梦,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乃至世人的梦,最最美好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梦。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五

发现此书是源于一篇文章——《耳根的清净》。那是去年,翻阅《读者》,从目录上看到这篇文章,题目就感到很特别。一读便觉不同凡响。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在懵懵懂懂中找到了知音,仿佛说出了我积郁在心中的几辈子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话。深邃敏锐的思考,敬畏自然的高贵心灵。作者是谁?他一定还有类似的文章吧。看作者,叫王开岭。上网查,于是我迫不及待买到了这本书《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书的封面,深灰底色白色书名,给人简洁大方、朴素自然、静穆和谐的美感。读完之后,我觉得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是相吻合的。

“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在书里作者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生存元素开始,从那些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现在已经消逝或者正在被人类消逝的东西开始……追溯了那些自然恩赐我们的最原配的世界、最古典的美好、最风光灿烂的一切!《耳根的清净》、《湮灭的燕事》、《再见,萤火虫》、《谁偷走了夜的“黑”》、《荒野的消逝》、《蟋蟀入我床下》、《那些美丽的禁忌》、《乡下人哪去了》……篇篇引人进入思想的深处,字字拨动心灵的琴弦。《湮灭的燕事》使我想起儿时屋檐下的燕巢;《再见,萤火虫》使那轻盈的流萤又进入我的梦乡,儿时在村边在院子里扑捉萤火虫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都能让心灵呼吸清新的自然气息。

这是一部审视人类精神家园、敢于直面人类愚昧的书;这是一部站在未来对自然、人类、精神、科学……进行深思的一本书。《荒野的消逝》、《古典之殇》、《在古代有几个熟人》等读完之后我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多少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消亡了我们才想起保护她,有多少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失传了我们才想起应该重新拾起来;有多少自然的美丽被人类化,还美其名曰让自然更美。作者说“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两次山西的洗耳河之游我深有感触。

第一次大概是在七八年以前吧。那一次旅游我感觉那是我游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不是什么著名的几级几级旅游区,然而那地方最自然。清澈的小河就从自然的山沟流下来,河边杂草丛生,高高低低;或红或黄,野花争艳;乱石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没有次序的棵棵垂柳和其它不知名的树木几乎遮住了整个河面。间或有一两个农妇在河边洗衣服,洗菜。好一条原始的河流!回来后心心念念再想着去一次。2013年又去了,大失所望。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痛。我的原始的洗耳河,我的自然的洗耳河呀。人工砌了河道,砌了河床……总之,洗耳河的原始风光荡然无存。正像作者所言人类“正拼命用自己的成就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最纯真最原始的童年风景逐渐消逝。

阅读此书,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学、人类与文明。阅读此书,我也在问:原配的世界,人类的童年——真的结束了?文明、现代化是以改变自然成就创造人类成就为代价的吗?书太多了,时间太少了。如果你崇尚自然怀念人类的童年,请走进《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访一访原配的世界,看一看那流逝的美。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六

作为一个00后和80、70、60后的长辈们相比,我无疑是幸福的了,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政策都改变不了我是爸爸妈妈心尖尖上的存在,从我们00后开始我们就拥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设施、代表时代的高楼大厦、几乎人人手头上都有一部手机,高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受益无穷,我们生活在这样平和、幸福、高科技的时代,跟爷爷、太爷爷他们那个动荡的时代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没有,我们该知足了。

王开岭老先生在古典之殇提到过――流萤之美,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那谜语气质、童话味道是什么样的呢?天上自由的鸟儿,草丛中婉转动听的蚂蚱,有着远方里程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树林……它们在那儿?静悄悄的跑了吧,自然似乎像月球那样离我们越来越远。

高度思考的大脑,人们匆匆忙忙的脚步,时代飞跃般的进步,似乎时间不变,但总有着什么追赶着人们的步伐,什么都是急迫的,没有人在关注身边的美好,所以流萤如天上的星星一起消失了吧。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

世界上尚存多少原配?人间还剩几许古意?”我想我们该停下脚步了,我该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美,古意快没了,我该驻足了。

春天,看着小草发芽,聆听树上麻雀吱吱喳喳的声音,体会来之不易的小雨绵绵;夏天,看着长势旺盛的树叶,娇艳盛开的各色花朵,在暑假与朋友来一场痛快的旅行,一起欢笑、玩耍;秋天,吃着妈妈带回来的橘子,欣赏枯叶纷飞的景色,感受风的作伴;冬天,吃的暖暖的小米粥,舒舒服服的躺在被窝里,耳边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捧着一本书,细细的品读着。

这――才是人生,美总是在不经意的小事中产生,才值得我们发现。

别让古典成殇,世界自然是美的,不在于你想不想发现,而在于你是否能发现。

“谁还记得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我可能不记得世界,不知道生活本来的样子,但我知道生活现在的样子。

文档为doc格式。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七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题记。

我曾向朋友推荐过王开岭先生的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他读了之后说很好。最近他反过来也向我推荐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古典之殇》,我读了也觉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种让读者“精神明亮”的好。查新华字典,“殇”的解释是“还没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伤的意思在。为什么取这个书名呢?王先生说:“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光,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原来这是一部祭奠之作。

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诗,但还凭吊着人类的童年和自己儿时的回忆,他在纪念一个“原配的世界”。作者看来,世界有两个组成:人间和非人间。人间的成就不足万年,而非人间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种繁衍已达46亿年。可你细打量,即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几乎全是人类自己的成就!

20世纪中叶后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此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正拼命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总认为世界即人间,他们忘了,自己和万物一样,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投宿而已。人类不是地球业主,而是它的孩子,和草木虫鱼一样,受地球抚养……它是人类的家园,但也是狮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园。人类的伦理、美德和情怀,一旦越过了物种边界,人类就变成了纳粹,野兽的能量即刻释放出来了。当它的孩子越来越少时,人——这个野心勃勃的物种也将面临末日,或精神上孤独而死,或肉体上被烈日席卷、缺氧窒息!

作者怀念着那个原配的世界,极其细腻地描绘着那个消逝的世界,看看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你就会体会到他的一片深情——“再见,萤火虫”、“河殇”、“茶憾”、“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的‘黑’”、“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平线”、“湮灭的燕事”、“女织”、“消逝的‘放学路上’”、“多闻草木少识人”、“春天了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种点什么”……老实说,光是这些标题就击中了我心灵里那个柔软的地方,想起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丽中国”和那些花样年华,耳畔甚至还响起了风声、雨声和涛声……那些草长莺飞、鱼戏虾翩,那些青山绿水、星河灿烂,那些夏夜流萤、遍地蛙声,还有古老的祠堂、绕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原来这些一夜蒸发了的物象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蒸发,只是不去想、不愿想、不敢想哪!就说“放学路上”吧。那一程路负载着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

记得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叽叽喳喳,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最值得期待的,每天充满了新奇和陌生。那时整个环境,在表面的松散和杂乱之下,有一种无形的维护系统,凭借它,生活虽然贫困,却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呢?一个个孩子被大人押送着,离开一个“战场”,休息片刻,喂一点食,再进入“第二战场”!这不是一本所谓环保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人文精神、修复记忆、保卫生活、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人类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本能。于是一眨眼的功夫,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吊诡的是,我们无意中留下的,却成了需要全民保护的精神遗产。在这最好的时代里,我们要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八

不禁想到,政治书上出现的某一事列,大概内容讲的是美国人发现他的生活中已经处处都是中国制品,小到闹钟,台灯,大到家具,电器,这俨然是个“madeinchina”的时代,中国时代。

我们的东西的的确确是传播出去了,整个世界都在享受中国制品,然而,这完全不可能让我们国人高兴,因为老外们选择我们的商品,仅仅是因为价廉,仅此而已。我基本没怎么听过其他国家的人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又或者是科技含量很高而选择它的。

不仅对老外们如此,对我们的国人,我们自己更是变本加厉。

苏丹红,瘦肉精,毒奶粉……国内市场何时消停过。

偶尔经过家附近的池塘、河流,触目之处皆不忍直视,嗅到的味道,都让人禁不住捂鼻。《古典之殇》一书中曾提到:“俗语说,人生诸相皆为水。江之污,即心性之污。河之腐,即时代之腐。流之枯,即精神之枯。”

我们的国人精神似乎倒退了呢,现在这个时代,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封建时代,我们所迷信的是金钱。

我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消耗着原本美丽的中国,不仅是草木芳菲,蓝天白云,波涛汹涌,还有我们国民的精神。就像鲁迅先生所想的一样,欲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必须强健国民之精神,这样中国才能成为屹立不倒的大国,我们才有可能创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时代。

他们被称为某土著或某部落。

因为小,因为弱,因为没有征服的念头,于是被征服了。

甚至像山谷里的歌声一样,永远消逝了。”

“奉大地为父,视万物为兄,他们通晓草木、溪流、虫豸的灵性,俯下身去与之交谈;他们没有人的傲慢,不求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一物种的特权;为生存,他们不得不采猎,但小心翼翼,怀着爱、感恩和歉意;他们坚信大地不属于人,而人属于大地;他们认为鹿、马、鹰、草茎的汁液,和人同出一家。与崇拜某个事物的族群不同,他们爱的是全部,是大自然的全体成员和全部元素。”

中国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一个人都被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所折服,我想,这就是我心中中国梦的样子,创造一个让世界惊叹折腰的中国。

我们古典的精神与心灵之美,不该流逝。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九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不止是一昧哀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寻自然之韵,尽所能来守护,华夏这五千年的传承。

诚然,现在社会之上,奢靡成风,攀比成习,华而不实的风气蔚然,不少人为金钱所惑,丢弃了千古传承下的风骨。工业化不断推进,丢失了自然的灵性。可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想,简单自然质朴,一袭布衣,一杯清茶,三两个知己,淡然自处,聆听自然之声。我们张开手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她有诸多不足,我们用一腔热忱去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我们爱它,除了爱,别无选择,就连那些憎厌不满,也都来源于爱。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这个时代,去努力实现心中之梦,去回到那样清明的岁月,聆听古典的弹唱。

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努力着,为那一个简单的梦。别让古典,成殇。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

我紧抓着时代的尾巴,还不懂得攒蹙一卷历史的浪潮。我们随便把一个个节日抛却,砍掉与其相关的丝丝缕缕,拆毁传统和习俗。我们想它们落伍了,我们迎接的是富强之梦,创新之梦,一切都会有的,随着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

我穷追着时代向前,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旧梦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月,你要一年年地圆下去啊。清明、端午你们能强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们经不住折腾随风而逝了,可千万把青柳留下,把纷纷而落的梅雨留下,把对英雄的崇敬留下,最好留下一小片苇叶,即使不再那么纯粹,也要留下它,卷着粽香去祭一祭那江底的屈子,留下艾蒿,留下黄酒,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迹啊!

我跌跌撞撞地去抓时代的尾巴时,我还不知道曾经的一切,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历史,我也会对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嬉笑过的节日吗?我真的看见过那个叫“年”的怪物?更凶、更猛,冲向寂静的黑夜,咀嚼万物的残骸和一个民族的记忆。我真的听见过那最为原始的爆竹声?那一段朦胧的旧梦,充斥着潮落之音。我真的沿着那条梦幻的灯巷去寻我的灯谜?背后紧追不舍的伙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真的有过一盏自己的花灯?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牛郎织女,找到它,我便找到了远古的神话和那最为本真的浪漫。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只一夜便透彻一切,把嫦娥仙子的孤独与悔恨渗浸每一寸土地。在那时候,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一个满腹浪漫与才情的民族。

而今,谁还能说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期待?谁会看见“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凄凉?历史的波涛汹涌着中华民族慢慢松开的脊梁,把所有的涛声锁在他的骨髓里,锁于那场旧梦。

回到新梦,中华民族的传统成了弃儿,在悄无声息中渐去。耶稣来了,我便清楚,春风送暖也入不了屠苏了。圣诞、愚人,一个个外来之客的侵入,使本就千疮百孔的传统之梦更加面目全非了。

那时,我便知道静静汩罗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行将消失时,“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的意境,“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兴致,“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无奈,是否也随滚滚江水,流向无边的天际。还有,在它们中游戏了小半生的我,她的快乐,无人感知的激动与温馨,如今却化为一声叹息,叹旧梦已逝,叹逝者不再。

当这些正走向消逝,我知道所有旧梦里的浪漫都会被时间之流冲刷,从而流向虚无……。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一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近,或者说,离纯粹那么近。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

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平。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腐x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习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近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二

我抬脚走了出去,拂去头上冒出的一层细汗。眼前,是有些污浊的天空,稀稀散散的飘着几朵灰白的云。倒不像从前那样,澄净湛蓝。“唉!”一声叹息轻轻吹进我的耳里,“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本来?样子?我拿出背包里唯一的一本书,掀开了它的面纱。

我轻轻闭上眼,在脑海中勾勒出诗,勾勒出曲。

“胜日寻芳四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日光正暖,风儿柔柔地吹着,一双脚悠闲自在地走着,想要去寻那良辰美景,泗水之滨。美,真美。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太阳有些毒辣,正值夏天,石榴花一朵朵的开得灿烂,娇艳欲滴。荷花的清香弥散出来,远远飘香。美,真美。

然后,在某一天。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提四季特有的美景,不再提山间、树丛熙熙攘攘的精灵,也不再提某些时刻的悠闲与乐趣。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消失殆尽。

然后,在某一天。诗词画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有抑扬顿挫的朗朗诵读声,不再有极具韵味的南腔北调,也不再有挥笔成雨的潇洒墨画。一切的一切,都就这么悄无踪影。

去干一番作为吧!去寻找,去感悟,我们要的不止是独自叹息,而是勇敢去寻,回到璞真。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三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

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

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四

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五

初遇这本书时,看着封面上“自然美学”“心灵美学”等字样,我只是不屑地耸了耸肩。按照我的经验,这种什么什么美学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鲜少涉足的高大上领域。随意地翻开,扉页上突兀地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间受了蛊惑,不由自主地读了下去。

只是读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这本书。自顾自地陷入一种惋惜与留恋交织的复杂情绪中,我不是一个文青,却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怖气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记起小时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疯跑,在小河边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墙角逗弄石缝间的小昆虫的日子。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近,或者说,离纯粹那么近。然而这些都不在了,不记得是哪一年回去时,旧屋拆作新楼,石子路铺作水泥地,道旁鲜见摇曳的狗尾巴草,没有一方墙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来这就叫做消逝。那个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牵挂的故乡,早已无踪,我在想待我们长大了,该如何寄托我们的乡愁?是寄托于那个早已消逝的回忆中的完美恬静的故乡,还是寄托于那个逐步开发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忆与思考中,这么早就回忆了,或许是正因“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们不得不坚信“伤逝提前降临了”而我们的回忆,但是是“对清晨的怀念”。怎样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遗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时刻冲刷消散,我怕自己变成冰冷的现代人。

“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黄昏。”能怪谁?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想想越来越少见的流萤吧,它们曾影影绰绰的陪伴多少儿童的夏夜;想想日渐停滞的流水吧,它们曾是那样的奔腾不息,让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声的小虫儿们吧,它们曾在每个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灯光使萤火虫们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发展占去了无数条河流,城市的喧闹惊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许我们无法遏制时代飞速前进的脚步,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纯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殇,本就是人类之殇。应对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们怎能袖手旁观?王开岭先生心痛地发现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带领我们回忆完美,应对现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仍旧一心想发展,想勇往直前的人们,冷静下来,别忘了为何要出发。

不仅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许多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之美,也逐渐湮没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违背了许多美的生活的规律。我从未体验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鲜少听见鸡鸣,更别提由鸡鸣唤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听见的鸡鸣,更多的是动画片中经过电子处理的所谓“机”鸣,有几人了解鸡鸣真正的用途?又有几人真正体验过“伴虫入眠,闻鸡起寝”的生活?童稚时期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万物各司其职,不逾矩不越位。可时代的发展渐渐剥夺了鸡的本职工作,人工白昼把鸡刺激得心神不宁,正如王开岭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钟灾难。纯粹的自然生活规律被打破了,人们违背了天地之序,人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前进,而是顺着自然的时刻规律纯粹地生活。

于是我很好奇。为什么大人们不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他们也以前历过无拘无束的童年游戏,他们也曾顾虑过那些被长辈们一本正经地强调过的,看似荒谬但十分可爱的美丽禁忌,他们也曾在放学路上和小伙伴们走过一个个拐角,穿过一道道老巷,叽叽喳喳,兴高采烈,他们也曾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被左邻右舍或街坊们默默关怀,不用担心什么绑架、失联等安全问题。他们比我们幸运得多。但是如今他们为什么要把世界变成完全陌生的样貌,为什么任由时代的自由发展,却偏偏剥夺了我们享受他们以前享受的纯粹童年的权利。这不公平。他们忘记了美,也剥夺了美。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变了,不再纯粹。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新闻,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儿一桩丑闻。负能量真的很多,不胜枚举,我也不敢枚举。旁的不说,仅一个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诸多话题,人心惶惶,应对一桌的佳肴也没了胃口,谁知道这些菜是怎样来的?谁又能把每一天过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如履薄冰,险象丛生,来不及担惊受怕。更可怕的是,人们习惯于接收负面新闻,甚至乐于听取这些听上去离奇、诡异、近乎变态的新闻。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简单,不再纯粹。纯粹变成了一种稀有的品质。

我不敢再多想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从刚开始正因感觉到某种纯粹的东西即将消逝的恐惧,慢慢地转变为身处一个有些病态的时代而恐惧。但我很庆幸,能够在还未被蒙蔽前看清这个世界的缺点,同时对过去的纯粹之美有所了解。我很庆幸我早早的读了这本书。

我们还能继续忽视古典之殇么?我们还能继续麻木地看着时代在病态的道路上策马奔腾么?不仅仅是诗词中反反复复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时耿耿于怀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纯粹的生活态度在消逝,纯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纯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壮。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来得及补救么?快快修复记忆吧,恢复自然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生活原本纯粹的样貌,恢复人类原本纯粹的样貌。

纯粹是可敬的。

跟随《古典之殇》,向纯粹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篇十六

我曾向朋友推荐过王开岭先生的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他读了之后说很好。最近他反过来也向我推荐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古典之殇》,我读了也觉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种让读者“精神明亮”的好。查新华字典,“殇”的解释是“还没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伤的意思在。为什么取这个书名呢?王先生说:“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光,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原来这是一部祭奠之作。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诗,但还凭吊着人类的童年和自己儿时的回忆,他在纪念一个“原配的世界”。作者看来,世界有两个组成:人间和非人间。人间的成就不足万年,而非人间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种繁衍已达46亿年。可你细打量,即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几乎全是人类自己的成就!20世纪中叶后的人类,正越来越深陷此境: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正拼命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总认为世界即人间,他们忘了,自己和万物一样,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投宿而已。人类不是地球业主,而是它的孩子,和草木虫鱼一样,受地球抚养……它是人类的家园,但也是狮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园。人类的伦理、美德和情怀,一旦越过了物种边界,人类就变成了纳粹,野兽的能量即刻释放出来了。当它的孩子越来越少时,人——这个野心勃勃的物种也将面临末日,或精神上孤独而死,或肉体上被烈日席卷、缺氧窒息!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