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体验中的思考和感悟,是对所学所得的总结和归纳。我想我应该写一篇关于我的心得体会了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写心得体会时,可以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你的观点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示例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要点和技巧,也能从中获取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写心得体会,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祝愿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能够有所收获,也期待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和学习。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湖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作为夏季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我最近有幸游览了岳阳楼,并获得了一些难忘的体会。
首先,游览岳阳楼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岳阳楼建于明代,是当时最精美的建筑之一。通过游览,我了解到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在楼内,我看到了许多古画、石碑和古代文化遗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看着那些神秘的历史古迹,我感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心灵相通。通过参观岳阳楼,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游览岳阳楼使我沉浸在壮丽的自然美景中。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四周环水,景色宜人。登上楼顶,我可以俯瞰到整个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晨的时候,湖面上迎风飘荡的渔船和闪烁的鱼虾,仿佛是大自然给人们的一副画卷。傍晚时分,湖面上的夕阳映照出了一片金色的光辉,美不胜收。游览岳阳楼,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雄奇之美,这种美妙的感觉会一直留存在我心中。
然后,游览岳阳楼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岳阳楼因杜甫的诗《登岳阳楼》而名扬天下,成为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寻找灵感的地方。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写道:“昔日龙堆殿上楼,声价文章驰四方。功名不减河山在,世事如今多渺茫。”这个诗句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壮志豪情。站在岳阳楼上,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在这里放声长啸,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对抗尘世琐事。游览岳阳楼让我明白,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人生的热情和渴望,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游览岳阳楼让我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游览时,我看到这里不仅有中国游客,还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岳阳楼上,我看到人们不分国籍、肤色和语言,都带着敬畏和仰慕的心情,领略着这座古老文化的神奇。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也让我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博大胸怀。
总的来说,游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对古代文化、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岳阳楼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给大家无尽的美和智慧。
《岳阳楼记》是唐代大诗人范仲淹所著,这篇文言文传承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文学成就,成为文化名篇。近日我也在研读《岳阳楼记》,在阅读过程中,对范仲淹的思考和人生感悟深有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第二段:文学体裁的品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经典文学之作,其文学品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文中字字含蕴,语言优美,妙笔生花,用典深奥,启示人们对于文化、历史、人情世事的深层认知。文本开端便有“舟次于此,上下四方,鼙鼓喧阗”的壮观热闹,为读者烘托热闹的气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曾经的辉煌历史与沉淀的文化底蕴。文中涵盖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悟与思考,从而反映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三段:人生哲理的启示。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融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指出了自身在维护正义方面追求的美好愿景,高喊道德亟待被重视,警示社会道德沦丧,对于个体命运与家族命运、国家命运的关系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人生的困境、心境、内心矛盾和挣扎,在文中都得以体现。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人生的矛盾与追求,从而启示出人们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让我们思考人生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第四段:文化传承的意义。
《岳阳楼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它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是古人或是现代人,受到大众的推崇与喜爱。通过对这篇作品的研究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岳阳楼记》是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它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思维深度,将继续对人类文化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段:结语。
总之,《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信仰与情怀的表达,其语言和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的。我们应该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要牢记在心,以崇尚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为已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蒸蒸日上。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分三十九段。它通过对岳阳楼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典雅、辞藻华美,博采众长,既有记述,又有议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第二段:从“忆昔”谈述唐代岳阳楼的历史。
文中通过“忆昔”一词,让我们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起源,这是一座李世民所建的楼阁,用于观测洞庭周围的地理环境。在后来的唐代,岳阳楼逐渐演变成了宴会、娱乐和赏景的场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岳阳楼是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它在历史上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第三段:从“眺古”谈述岳阳楼的文化底蕴。
在“眺古”一段中,作者通过详细地描绘楼下和楼上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名人名作像一样的文化符号,让我们触及到了一个载粹之美的园景世界。同时,这些文化符号,也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成果,让我们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体会到岳阳楼所蕴含的人类情感。
第四段:从“咏怀”谈述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咏怀”一节中,作者用深入的思考和感人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融入岳阳楼。他深情地咏叹吟嘻,表达自己的忧患、追求和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让我们心中荡漾着深深的感动,更能让我们从作者的角度体察人类情感,更深刻地领略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感。
第五段:结语。
《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在这篇文章之中,化腐朽为神奇地获取了立体空间感,使之兼具文学与艺术两种形态。它以一种坚韧、意志力强、抱负远大的姿态表现出良国之志,抒发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是一篇真正有历史深度的佳作。
通过阅读《岳阳楼记》这篇充满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赏析其文字风骨,更能够思索其中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和人类情怀。它告诉我们,文学不止是寻常文体和神秘象征的堆砌,更是一种思考和情感的呈现。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岛北岳山山腰上,是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作为一位喜欢历史文化的人,我特意安排了一天时间去游览岳阳楼,这次的体验令我受益匪浅。
首先,岳阳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岳阳楼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厚重感。登上楼顶,一片壮丽的景色展现在眼前,我仿佛能够穿越回古代,想象当年岳阳楼繁荣时的热闹景象。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岳阳楼曾是唐代文人黄庭坚的故里,他曾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使岳阳楼更加有了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其次,岳阳楼教会我如何欣赏美。岳阳楼周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我在岳阳楼下的亲水平台静静地坐着,细细品味湖水的清澈和风景的美好。湖面上,绿树成荫,风平浪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湖畔的柳树枝条随风轻摆,从古至今,总有一些文人饮酒赋诗,吟咏着岳阳秀丽的景色。这次游览岳阳楼,让我更加理解了美的含义,美不仅仅是简单的外貌,而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把握和感受。
此外,岳阳楼也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艺术价值极高。楼内珍藏着古代文物和文化艺术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杜甫题诗时使用的“岳阳楼砚台”。这块砚台圆润光洁,镌刻着杜甫的名句“登岳阳楼记”。旁边还有一个纪念馆,展示了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重要的是,岳阳楼也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在岳阳楼的导游讲解中,我了解到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来到凤鸣山顶。并在唐代时,岳阳楼人气旺盛,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然而,历经沧桑,岳阳楼也多次被毁修,人们不断地修建、保护它,让它屹立至今。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人生也是如此,会有起起落落,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坚持,达到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游览岳阳楼是一次充实而难忘的经历。岳阳楼的历史感、美的鉴赏、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都使我深受触动。我相信,这次游览岳阳楼将在我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同时也催促自己不断前进,追寻更多美好的事物。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3.岳阳楼: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板书设计:岳阳楼记范仲淹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二、复习旧知。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它以崇明岳阳楼为背景,讲述了作者眺望江山、思考人生的故事。这篇文章开宏大、气势磅礴,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读完岳阳楼记,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和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真诚和情感,并汲取了他们智慧的养分。
首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作者身为士人,对于国家与民族有着特殊的责任感。他眺望江山,观察社会现象,深感腐败与民生疾苦。文章开头,他以“黄滔”、“不断之水”喻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乱象和危机。他认为士人应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以德治国,以德兴民。在这些观点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担当与热情,引发了我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其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他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疾苦——“九州生气恃风雷,奇门遁甲走春秋”,在这些凄苦的景象中,作者感到痛于心灵,内心深处涌动着无限的悲痛和愤慨。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正因如此,他呼吁士人要勤奋学习,为人民谋幸福,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种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愤慨,使人们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而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山川、江河和天空,“鳞次栉比,排云萦回”,使人们仿佛亲临其境。通过景色的描写,他表达了自然的壮美与无穷。范仲淹崇尚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这让我想起了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和利用,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胸怀。作者引用典故形象地阐述了文武之道的重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到渠成,犹因木受绳”等等。他使我认识到,智慧是士人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学问的修养,才能够在为国为民的事业中化险为夷,解决千载难逢的难题。范仲淹展示了士人的才能和智慧,这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总之,读岳阳楼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启示。范仲淹通过描写自然、叙述历史、呼吁爱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弘扬中华文明。我们要在努力学习中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国家,造福人民,实现壮丽的中国梦。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
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1)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撰写的一篇记游文章,通过作者的沉思和描写,展现了岳阳楼的壮美与历史深沉。本文读后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岳阳楼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范仲淹以精湛的笔触,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楼台翼然起舞,宛若一尊沉睡的巨龙,抬首挺胸,屹立在洞庭湖之滨。登临楼台,眼前的湖水如同一面明镜,湖水上挂着云彩,在夕阳的照耀下金灿灿的,宛若一块巨大的宝石。万顷波涛起伏,仿佛与云天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宽广、悠远的视野。在这样壮丽的景色面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
第三段:对历史的思考。
范仲淹在文章中不仅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还叙述了历史上楼台的兴废和沧桑。岳阳楼作为巴陵的标志性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在岁月的洗礼下,曾经辉煌的事物最终会被时间所遗忘,而历史却永远铭记。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被时间所抹去的一天。
第四段:对人生的思考。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深入思考了人生的哲学问题。他以岳阳楼的兴废为引子,以兴亡为背景,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他写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表明人生的真谛在于“付出”。人生如同攀登山峰,只有勇往直前,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第五段:个人感受和总结。
读完《岳阳楼记》后,心中涌上了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范仲淹以凄婉动人的文字,真实地描绘出岳阳楼的壮美,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人生短暂,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用心付出。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书是一种增长智慧和开阔眼界的方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岳阳楼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激励,让我更热爱生活,更勇敢地向前迈进。
以上是关于“读岳阳楼记有感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通过对岳阳楼记的描写与解读,分享了对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历史的反思,以及人生的思考和启示。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范仲淹独特的笔触和思考方式,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思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这篇文章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让人们感受到作者那份壮志凌云、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范仲淹立意高妙,用笔独特,充满了感人至深的哲理和情感,深得人民的喜爱和好评。通过研读这篇文章,我有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第二段:感悟范仲淹的情感表达。
范仲淹作为唐代一位文学大家,他以《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现了自己的壮志凌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忠诚的思想。他以自嘲和戏谑的口吻来表述自己的悲愤所在,而且他的语言清丽透彻,用词精准有力。他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得非常深刻,以至于读者也会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激情和智慧。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文编,更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
第三段:赞美岳阳楼风景的描写。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详细描绘了岳阳楼的风景,其中以“望君烟水茫茫,挥手自兹别云蒼”最为著名。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岳阳楼的全景描绘,更是一种人生的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的表达。岳阳楼的美丽景色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从而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岳阳楼的美丽景色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赞叹的。
第四段:范仲淹的爱国情怀。
范仲淹是一名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情感也满载了整篇文章。《岳阳楼记》中,他驾轻就熟地融合了自己的祖国情感、对生命的赞赏和对诚信的追求,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爱国图卷。他以充满情感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忠诚、正直和执着。他的爱国情怀也融入到人们的灵魂中,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宏大、激昂的爱国情感。
第五段:总结。
总之,通过认真阅读《岳阳楼记》,不仅能认识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那种壮志凌云的豪情与才思秀出的文笔,也会让我们认识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代诗文所赋予我们的生命之韵。阅读这种经典名篇,不仅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而且能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地,范仲淹的思想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透过形式旁达事理,掌握生命的真谛。总之,《岳阳楼记》是一篇至高无上的经典名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铭记,让中华文化的精华彰显于世界文化的大都市之中。
岳阳楼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楼之一。岳阳楼记是明代文学家茅盾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和赞美,展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读完岳阳楼记,让我对这座江南名楼更加心生向往,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岳阳楼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它勾勒出的江南山水的美丽景色。文中写到:“披罗衣,戴沉冠。莫笑宝书非琼玖,况是金人觅知音。贾谊上书谏盗贼,元方孝行容圣神。”这是对岳阳楼主人岳飞的赞颂,也是对江南风景的精彩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自古就以其一百二十座桥闻名。而岳阳楼作为这一江南水乡中的瑰宝,更是将江南的山水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茅盾的文字,我仿佛能够亲临岳阳楼,欣赏到那宛如诗画的山水风光。
其次,在读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岳阳楼的历史文化厚重。岳阳楼修建于三国时期,到了明代则成为了享有盛誉的名楼。茅盾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历史源流和与岳阳楼相关的人物事迹,展现了岳阳楼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提到岳飞与岳阳楼的关系,以及岳阳楼主人陆游等人的壮丽事迹,使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古楼的崇高与庄严。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具有壮丽景色的楼阁,也是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再次,岳阳楼记中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文中写到:“皇冠方顶;盖门重帷。连明台,充庭阙。”这是对岳阳楼的形容,意味着岳阳楼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读岳阳楼记时,我仿佛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修建楼阁,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美景,而自然景色则因为有了人的点缀而更加美丽。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岳阳楼记中被充分体现,并深深地触动了我。
最后,读岳阳楼记给我带来的还有一种追求理想的力量。茅盾在文中写到:“说潇湘者,其险也。水爽则鱼可食也。”这是对岳阳楼所处地理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追求理想的勇气。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其险峻的地理环境使得这座楼阁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读岳阳楼记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岳飞等诸多著名人物追求理想的坚韧精神。作为读者,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追求理想的力量,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总之,读岳阳楼记让我对这座江南古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向往。在茅盾巧妙的文字安排下,岳阳楼的美景、历史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理想的力量都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这篇名篇,我不仅对岳阳楼这座江南名楼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然的美丽、历史的厚重以及人类的理想追求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取知识,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洞察。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也是我在读岳阳楼记中得到的宝贵财富。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浩浩汤汤属予霪雨日星隐耀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朝晖夕阴:骚人: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长烟一空:静影沉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南极潇湘()。
观极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长烟一空()政通人和()。
或一通。
或异二者之为()一碧万顷()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浊浪排空()。
和空。
至若春和景明()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3、阅读第3、4段。
4、想一想。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名篇《登岳阳楼》的作者杜甫在唐朝时期所写的一首抒怀之作。岳阳楼位于今天的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它是一座古老的楼阁,被誉为"天下第一楼",因其峭壁险峻的地理特点而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所爱。杜甫所化的诗句,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与自身的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读杜甫的《登岳阳楼》,不禁让人陶醉在那悲天悯人的情感之中。笔者将以五段式的形式,对登岳阳楼杜甫心得体会进行简写。
第一段:《登岳阳楼》揭示了作者壮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愤慨之情。诗中杜甫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视野开阔,直言山河壮丽之景,并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感。他应聘官职不得,让他壮志难酬,而这一苦楚也成为了杜甫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段描写直观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与迷茫,让人感受到了杜甫的困境,引人深思。
第二段:《登岳阳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世事的感慨。杜甫用如下诗句揭示了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疑问了世事无常的原因,隐喻修炼菩提之路。正如述《易》中所言:“和雨升腾而见天女,和云升腾而见天子。”诗人着墨于社会现实的关切,表现出深远的思考力。这段诗句钟灵毓秀,字字珠玑,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三段:创作技巧是《登岳阳楼》的一大亮点。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人生的得失与岳阳楼的高低之势相较,形成了鲜明的画面反差。尤为让人瞩目的是杜甫写道:“欲问江潮与海水,从来笑问山林间。”杜甫借助对海水江潮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无力,也展现了巨人身世之造化。
第四段:《登岳阳楼》的最后一部分写诗人坐怀不乱,不被官场之事所动摇,消除了成为士大夫的心愿。“还闻岳阳楼上崇山静听夜鼓时。”杜甫在忧伤之中表现出了独立自主的品质,这使得读者对他更加景仰。他放眼山河大地,洞悉了官场的黑暗与无奈,更坚称“人生自有诗和酒,不能愁多何有刚。”这段描写展示了杜甫磅礴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五段:《登岳阳楼》是杜甫重要的抒情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壮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愤慨和对人生的思索。它是杜甫辞世佳作,描绘了一个诗人对宏伟壮丽景色的多才多艺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它被视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文人墨客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杜甫的心得体会是杜甫吟咏壮志难酬、人生苦短的真情流露,也是对宏伟壮丽景色的多才多艺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杜甫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自己对人生的不满与愤慨,以及对世间万象的疑问和思索。他以自己的短暂而艰难的一生,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代的人们。每当读到《登岳阳楼》时,我常常被它沉痛的境遇所触动,感受到杜甫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对人生的鞭策与思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诗人的伟大与不凡。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动乱,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登岳阳楼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同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怀,以及对于时代变迁和人生起伏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我对这首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探讨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忧虑。他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没有忘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将登楼的所见所闻与国家民生结合了起来,将自己的个人感受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杜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段:思考时代变迁与人生起伏。
登岳阳楼不仅仅是杜甫心怀忧国忧民的写照,它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时代的变迁。杜甫在诗中写道:“滔滔江水夜照千户灯,照顾万家慰艰辛。”这一句诗不仅描绘了江水的汹涌和灯火的熠熠,更展示了社会百姓的辛苦和艰辛。人生如同江水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正如登岳阳楼需要攀爬一样。因此,登岳阳楼这首诗也给予了我们在面对人生起伏和时代变迁时的勇气和力量。
第四段:品味诗中的壮丽景色。
杜甫在登岳阳楼时,以诗意描绘了楼前的壮丽景色。他细腻地描绘了山水的风光和江水的波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川之间。通过这些描绘,杜甫不仅仅是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的思考,更是展示了中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登岳阳楼之行,使我们感知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的美景。
第五段:总结。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壮丽景色和展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告诉我们文人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而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登岳阳楼也给予了我们人生起伏和时代变迁中的力量和勇气。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位老师教《岳阳楼记》第一课时的过程记录。他的设计与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同,我们喜欢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会翻译与理解重点实词,第二课时才分析课文的主题与写法。我觉得这样教学使文言文更加有语文味,不会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千篇一律的翻译与理解,使学生厌学文言文。也许我们都应该经常使用类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人乐”的主旨时的问题设计也很奇妙,值得学习。唯一觉得有遗憾的是觉得从新闻为《枫桥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质奖章导入本文感觉不咋样,还不如直接用描写岳阳楼的诗句导入。而且在讲四大名楼的时候觉得所用的时间过多,离开文本时间太长。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老师和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这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岳阳楼记》,讲过之后,深有感触。教学中我尝试,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听对方读课文,互相正音。将重点的字、词标上记号,借助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每个小组共同提出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将之汇总,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之后再有个别同学补充没有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选择的是课文的2、3、4段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研读本文写景部分的特点: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要求学生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开课时我选择了初三(2)班(平行班)作为教学班,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学生宣布时,他们很兴奋,认为老师很看重他们,于是大家在课前积极参与预习,课前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为听课老师准备好椅子。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虽算不上踊跃发言,但也超出了平时的拘谨,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学生们通过这节课充分感受了本文语言凝练,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