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中人物、故事情节及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书籍,仔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其次,我们可以从书中提炼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角色的思考,或者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和对比。阅读下面这些读后感,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读后感的写作。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取材于意大利的小说,说的是威尼斯黑人将选自军奥赛罗与美丽善良的贵族元老勃拉班旭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而秘密成婚。最后因为需要派遣奥赛罗出征而没有被贵族追究。他的旗官伊阿古因所求之职被奥赛罗给了另一旗官卡西欧而怀恨并决意报复。于是他设计使卡西欧触犯军纪被撤职,又鼓动苔丝狄蒙娜帮助卡西欧向奥赛罗求情,还偷拿苔丝狄蒙娜的手帕,伪造偷情证据,致使奥赛罗因怀疑爱妻与卡西欧有染,而妒火中烧并亲手将其掐死。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阴谋时,奥赛罗悔恨万分,拔剑自刎,倒在苔丝狄蒙娜的尸体上。
读了这部小说,我有很多感触。对于爱情,两个人在一起,开始是因为爱,可是,在婚姻的岁月中,这已成为一种信任与依赖。所以导致这场悲剧的产生,奥赛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的自卑,所以他被伊阿古利用,轻信了伊阿古,并使他对婚姻缺少信心,对心爱的妻子缺少信任而杀死了妻子。所以,这一切又怪得了谁呢?只能说,他自己太傻。但他的自卑的性格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人生经历所造成的,这是他自身无法控制的。最终,我认为莎士比亚要告诉世人的,其实是谴责当时的社会,腐朽而黑暗,揭露底层社会的人民生活的悲剧。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
其次,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真实。这些人物的性格集中体现在矛盾冲突中,且其性格会随着情节发展而加以变化,向我们呈现其多面性。比如文中的伊阿古,他是以一个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出现的。他阴险毒辣,两面三刀,心中充满妒忌和仇恨,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文中的主人公奥赛罗却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真诚,坦率,相信人又疾恶如仇。他把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当作人世间最美好的体现,而她的“不贞”就代表了理想的破灭。也就是由于他的轻信,而错杀无辜。可以说导致他悲剧的与其说是伊阿古的阴谋诡计和卑鄙伎俩,还不如归罪于他的轻信和对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所以实际上他是不敢相信那么美好的女子,那么美好的幸福是属于自己的。而作者把这么复杂的性格刻画了出来,其技艺高超可见一斑。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奥赛罗》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好作品。
最近刚读完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并计划近期读完莎翁的四大悲剧。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赛罗》的“悲”更体现在悲哀,这出悲剧仿佛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一隅的窥探。
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伊阿古的邪恶,他好似撒旦,在奥赛罗的耳边引诱着他,引领他打开了内心的洪闸,黑暗的一面倾泻而出,而嫉妒与暴怒又恰是基督教教义中七宗罪之二,这无疑给这部戏剧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我时常怀疑伊阿古到底是人类还是撒旦,因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过一丝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他欺骗奥赛罗的手段极为高明,在说谎的同时总不忘说些表面上劝阻主帅的话进一步激发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乱真,不知是否有时也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令人欣慰的是,虽说是出悲剧,最后还是以邪恶势力的化身的死亡为结局,可以说是让我们相信了邪不胜正吧。
在伊阿古的谎言下,奥赛罗的嫉妒与忿恨战胜了理智。他曾对伊阿古说过:“我想我的妻子是贞洁的,可是又疑心她不大贞洁;我想你是诚实的,可是有疑心你不大诚实。”
然而后来奥赛罗的思想和行为却完全建立在了伊阿古是诚实的这个并为经过他的验证的命题的基础之上,这不禁让我好奇是否是他的怀疑以及嫉妒的情感支配了他,从而踏上前往地狱的浴血之路的。
伊阿古深知人性,他的一些话也可以被认为成是奥赛罗的一部分吧,只是先前奥赛罗理智与冷静的外表覆盖了这邪恶的一部分,伊阿古则一步接着一步,通过捏造出的一些证据揭开了奥赛罗内心深处的想法仔细想想,这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不能否认,人人都如奥赛罗一般,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几条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毒蛇。
《奥赛罗》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丝狄蒙娜美丽、痴情,却死于一味的顺从。
然而这位女性最伟大的一点却在这儿——当爱米利娅猜测有小人进谗并诅咒这个“万劫不复的恶人”时,苔丝狄蒙娜却说:“要是果然有这样的人,愿上天宽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这能迎来人性的救赎,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换得别人的救赎。若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个人的爱情是小爱,那么这,便是大爱,感人肺腑。
而爱米利娅最终对丈夫伊阿古的不服从、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气也是令人倾佩的,她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不愿她侍奉的贞洁的苔丝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为一个本是没有教养的妇女,渴望性别平等的爱米利娅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让他们好好地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
我想,这或许也掺杂着莎士比亚本人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我认为奥瑟罗是一个愚昧的人,一向习惯于听别人的,不去证实这些话,可书中的奥瑟罗为人坦率、正直、诚恳,从不随便地怀疑别人。不知什么是事实,不会做主。没有事实主见,但他自己还是一员勇将,还是很神勇,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他尽管是贵族出身,但曾被人卖为奴隶,经受过无数艰辛。他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博得了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他的手下有些不忠臣,最坏的还是伊阿古,伊阿古利用了他的单纯和轻信,使他对苔丝德蒙娜的贞节发生了怀疑。对奥瑟罗来讲,苔丝德蒙娜的不忠,就是理想的破灭:如果连苔丝德蒙娜这样的女性也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即使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并不单纯为了妒忌和报复,而是出于对罪恶的痛恨,是为了维护正义。唯其如此,奥瑟罗才是一个悲剧性形象。后来大白,他重新恢复了对人的信任,公正地裁决了自己,自刎而死,仍然保持了他的正面性和正义性。
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其悲剧色彩隐藏的较深,这是我们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二,剧中人物对戏剧冲突的张力所选择的行动与下意识行动,是我们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三,在几个错综复杂的配角人物的语言行动中,隐藏着的人性矛盾纠葛,是我们剖析、理解悲剧成因以及引导读者阅读倾向与观感的推敲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苔丝狄蒙娜是情感的,没有物欲化的。是理想的,没有世俗化的。是纯真的,没有接受一切自然造物改造的。她是热烈的,以为自己的示爱得到了允诺,可以不顾长辈的洗礼。她是阳光的,没有被世间的阴谋诡计沾染丝毫,自然也不明白,私奔意味着什么。她完全地信任着自己的丈夫。
但恰恰是苔丝狄蒙娜的大胆之举,成为一根刺横在奥赛罗的内心深处,一经伊阿古的挑拔,直接喷涌而出。——既然她能背叛自己的父亲,可见她是惯会背叛的。
劝人向善的智者常常会劝诫世人,远离一些恶徒。在奥赛罗和伊阿古的数次对话中,满目只有两个字,“诱恶”。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起因去分析,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论证去证明,这场悲剧,不过就是一个失控男子和一个被构陷女子的私事。可是,我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那深藏在阳光下的黑暗,那喷薄而出的深层欲望,那隐藏在一层层人群中间的幽暗眼神,那深深叠构在社会内部结构的'等级制度,那从一开始就背负在人类命运之上纯真与诱恶的对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这一切不能构成人类命运的大悲剧,如果仅仅只是一对夫妇动情的死难,如果仅仅只是战争,如果仅仅只是抵抗,如果仅仅只是善与恶的简单剖白,那我们为何要坐在这里,听一场伟大盛筵后惊心动魄的恸哭。我们为何要把这手中的卷释来回地翻阅,却依然止不住内心的愤懑和悲恸。我们何必还要文明,何必还要未来,何必还谈什么爱情。.
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我认为奥瑟罗是一个愚昧的人,一向习惯于听别人的,不去证实这些话,可书中的奥瑟罗为人坦率、正直、诚恳,从不随便地怀疑别人。不知什么是事实,不会做主。没有事实主见,但他自己还是一员勇将,还是很神勇,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他尽管是贵族出身,但曾被人卖为奴隶,经受过无数艰辛。他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博得了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他的手下有些不忠臣,最坏的还是伊阿古,伊阿古利用了他的单纯和轻信,使他对苔丝德蒙娜的贞节发生了怀疑。对奥瑟罗来讲,苔丝德蒙娜的不忠,就是理想的破灭:如果连苔丝德蒙娜这样的女性也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即使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并不单纯为了妒忌和报复,而是出于对罪恶的痛恨,是为了维护正义。唯其如此,奥瑟罗才是一个悲剧性形象。后来大白,他重新恢复了对人的信任,公正地裁决了自己,自刎而死,仍然保持了他的正面性和正义性。
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奥瑟罗》,其悲剧色彩隐藏的较深,这是我们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二,剧中人物对戏剧冲突的张力所选择的行动与下意识行动,是我们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三,在几个错综复杂的配角人物的语言行动中,隐藏着的人性矛盾纠葛,是我们剖析、理解悲剧成因以及引导读者阅读倾向与观感的推敲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己的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苔丝狄蒙娜是情感的,没有物欲化的。是理想的,没有世俗化的。是纯真的,没有接受一切自然造物改造的。她是热烈的,以为自己的示爱得到了允诺,可以不顾长辈的洗礼。她是阳光的,没有被世间的阴谋诡计沾染丝毫,自然也不明白,私奔意味着什么。她完全地信任着自己的丈夫。
但恰恰是苔丝狄蒙娜的大胆之举,成为一根刺横在奥瑟罗的内心深处,一经伊阿古的挑拔,直接喷涌而出。——既然她能背叛自己的父亲,可见她是惯会背叛的。
劝人向善的智者常常会劝诫世人,远离一些恶徒。在奥瑟罗和伊阿古的数次对话中,满目只有两个字,“诱恶”。
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起因去分析,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论证去证明,这场悲剧,不过就是一个失控男子和一个被构陷女子的私事。可是,我们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那深藏在阳光下的黑暗,那喷薄而出的深层欲望,那隐藏在一层层人群中间的幽暗眼神,那深深叠构在社会内部结构的等级制度,那从一开始就背负在人类命运之上纯真与诱恶的对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这一切不能构成人类命运的大悲剧,如果仅仅只是一对夫妇动情的死难,如果仅仅只是战争,如果仅仅只是抵抗,如果仅仅只是善与恶的简单剖白,那我们为何要坐在这里,听一场伟大盛筵后惊心动魄的恸哭。我们为何要把这手中的卷释来回地翻阅,却依然止不住内心的愤懑和悲恸。我们何必还要文明,何必还要未来,何必还谈什么爱情。
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奥赛罗》是关于嫉妒与欲望,爱与毁灭的故事。主人公奥赛罗是名正直高尚的将军,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相爱。这段爱情是不被祝福的,因为奥赛罗是名黑人,在当时,黑人与元老的女儿通婚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两人年纪相差太多。但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奥赛罗与美丽而善良苔丝狄梦坚定的走到了一起。
这样牢固的感情与可怕的嫉妒相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故事给出了答案。奥赛罗将军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赛罗取得的成就,嫉妒他能娶到如此美丽而善良的妻子,更嫉妒比他资历低、比他年轻的凯西奥被奥赛罗提拔为副将。因为嫉妒,阴险狠毒的伊阿古偷来奥赛罗送给苔丝狄梦的手帕,用这个手帕地编造了一个完整的苔丝狄梦与凯西奥爱情的故事。奥赛罗出于对战友的信任,出于对一系列“证据”的信任,相信了伊阿古编造的谎言,在无比嫉妒和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事情露出破绽,得知真相后的奥赛罗后悔不已,自刎而死。整个故事用诗歌式的对白,展示与剖析了人性中最复杂与最阴暗的角落。
习主席在去年访英演讲中也提到了《奥赛罗》这部著作,他说:“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是的,读完《奥赛罗》,我对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更是深有体会。莎士比亚用“血淋淋”而又不矫揉造作的故事将嫉妒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会发现,故事的情节发展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你不会有任何感觉觉得这个故事是编造的,甚至可能会觉得每一个角色都好像真实存在于身边,他就像被嫉妒蒙蔽了双眼的奥赛罗,他就像因为无法晋升而阴险报复的伊阿古,她就像纯洁美丽却被人污蔑的苔丝狄梦……或者,你会因此而自我反省,是不是曾经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嫉妒而种下恶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无论时代和世事如何变迁,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奥赛罗》对人性的洞悉也仍然震撼并拷问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凭心而论,如果我们处在奥赛罗的角度,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做得比他好。因为这种潜藏在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质,尤其是面对着一系列毫无破绽的“证据”的时候,嫉妒这一恶魔不是可以简单地驯服的。即便是极具正义感和智慧的奥赛罗,他妻子在临死时的苦苦哀求也都没能唤醒他那已深陷嫉妒与怒火之中的良知。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不要嫉妒的道理,可是当考验真正来临,没有多少人可以确定不被嫉妒所囚困。伊阿古在剧中所说,“主帅啊,当心你会嫉妒,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这句话在我看来不是仅仅对奥赛罗所言,是更对全人类而言。在四百年过去后,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的人类,内心却愈发没有了平静和冷静,“羡慕、嫉妒、恨”在无时不刻地上演,如魔鬼般的嫉妒与日俱增。嫉妒在各个角落隐藏,尤其隐藏在“别人家”,“别人家的孩子好优秀”、“别人家的房子好豪华”、“别人家的车子好有型”……嫉妒就是如此的滋生,有的嫉妒成长起来就安静的消亡,可有的嫉妒却狂躁的如不可控制的野兽,最终去往不可知的方向。正如书中另一人物伊阿古——读完后,给他的第一评价是阴险毒辣,但是我也知道,如此将人物脸谱化并不符合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方式。伊阿古的做法是可恨的,被他坑害的除了自身也被嫉妒所困的奥赛罗,还有一直被他当做棋子利用的凯西奥、倾慕苔丝狄梦的小伙子,甚至还有伊阿古自己的妻子,全都因此丧命!嫉妒真的太可怕!可是,这样的嫉妒,除了伊阿古自身的缺陷,还有其他的更为深层次的归因。他曾经也是优秀的战士,是奥赛罗忠实的战友,也曾说过“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伊阿古为什么费尽心机的坑害奥赛罗?他是如何从一个好人转变为坏人?仔细思考,可以发现答案还有:不公平。从军数十年,屡有上佳表现的优秀战士,一位被主帅信任至极的优秀战士,却总是停留在旗官的位置上,他得不到晋升,他的抱负无法施展,他的付出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的境遇使得伊阿古愤懑与不满,种下了灾难的种子,最终爆发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主人,也不是每个主人都能值得仆人忠心的服侍!”
在现实生活中,像伊阿古这样的处境真的太平常太普遍了。那么,一种隐藏着推动人为恶的不公与人们内心中罪恶的嫉妒,哪个恶性更大?哪个更具有可谴责性?面对不公可以反击,可是如果现实对你的反击的回应是更大的反击呢?其实这些也许永远没有恒定的答案,正是思考的过程而非某一标准的答案,让我们对人性反省,对自己的人生警醒,绝对不能因处境不公就可以采取极端报复的手段,这会导致另外更大的不公平。如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本性,嫉妒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应当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却可以抑制:自我内心的建设、使自己内心平静的能力是最为不可或缺的,而良好的教育和法律亦是抑制与威慑的方式。不仅是个人,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启示,那就是,制度和规则等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人性,需要智慧,需要要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最基本的公平。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简明而不乏独特。故事讲述的是: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前苏联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中形成了对《奥赛罗》的独特解释,这种解释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伟大悲剧的人道主义实质。
《奥赛罗》集中表现了奸人挑唆下发生的家庭悲剧。忠贞的爱情和残忍的嫉妒同时强烈地体现于奥赛罗一身。而阿古伪装诚实,利用奥赛罗的轻信而极尽损人利己之能事,也是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典型人物。
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
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全剧贯串着忌恶与猜疑,巧计连环,将人性中的狡诈与昏愚一面,发挥殆尽。把伊阿古这一人间恶魔的缩影昭然在剧院舞台上,在书斋卷帙间,飞扬跋扈、称王称霸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莎士比亚写成的这部惨怛得惊人的悲剧,引起了人们哀痛的深思;提醒善良的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对伊阿古这样的恶魔提高应有的警惕!
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子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苔丝狄蒙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
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苔丝狄蒙娜又爱又恨又怕。
最终,伊阿古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苔丝狄蒙娜的身上。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根据历史资料,在中世纪中期以及末期,欧洲妇女的'“大错和罪状主要有:虚荣,骄傲,贪婪,滥交,贪吃,酗酒,脾气坏,用情不专等”,“妇女必须被排除在正式、公开场合之外,不能担任法官或者行使任何权利,不能参与 议会或者公开集会,必须献身家庭。
优秀妇女热爱并服侍丈夫,养育子女”。这表明,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并不 享有泰丝德蒙娜在第二幕第一场,或者第四幕第一场在公共场所与凯西奥等人自由谈笑,或者参与公共活动的权利。
其实,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欧洲上层社会的妇女一般也并不能自由出入公众场合,更不要说有公开发表任何言论的特权。在正常情况下,泰丝德蒙娜在整个剧中都不可能具备参与任何公共活动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而在伊丽莎白时代,“非洲人是早期英格兰人数最多,也是最显眼的异化民族。
每日都是伦敦街头一景, 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这个空前展现人类文明的特殊时期,欧洲女性当时尚 不能登台演出,她们一般是由男演员化装而来。
《奥赛罗》是关于嫉妒与欲望,爱与毁灭的故事。主人公奥赛罗是名正直高尚的将军,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相爱。这段爱情是不被祝福的,因为奥赛罗是名黑人,在当时,黑人与元老的女儿通婚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两人年纪相差太多。但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奥赛罗与美丽而善良苔丝狄梦坚定的走到了一起。
这样牢固的感情与可怕的嫉妒相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故事给出了答案。奥赛罗将军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赛罗取得的成就,嫉妒他能娶到如此美丽而善良的妻子,更嫉妒比他资历低、比他年轻的凯西奥被奥赛罗提拔为副将。
因为嫉妒,阴险狠毒的伊阿古偷来奥赛罗送给苔丝狄梦的手帕,用这个手帕地编造了一个完整的苔丝狄梦与凯西奥偷情的故事。奥赛罗出于对战友的信任,出于对一系列“证据”的信任,相信了伊阿古编造的谎言,在无比嫉妒和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当事情露出破绽,得知真相后的奥赛罗后悔不已,自刎而死。整个故事用诗歌式的对白,展示与剖析了人性中最复杂与最阴暗的角落。
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
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由著名导演王延松指导,集合沈阳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戏剧学院京剧系学生们主演的“东方扮演”《奥赛罗》(英文版)在星河剧院盛大开幕,在观看过后我有很多的感触。
首先导演向我们介绍了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英国环球剧院的院长。观看这部《奥赛罗》后,剧中的情节让我为之感叹,王延松导演运用京剧的编剧和呈现方式改编与重构了莎士比亚剧作《奥赛罗》,不仅增添了京剧形式上的热闹。
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京剧动作的夸张、演员外化的表演能完全展现人物的情感,增添剧的张力。通过京剧方法来展示故事,也能让莎士比亚文本中隐藏的意象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再加上演员们的逼真的演技,精致的服装以及震撼人心的音乐,让这部剧变得非常的吸引人。
《奥赛罗》是部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奥赛罗》集中表现了奸人挑唆下发生的家庭悲剧。忠贞的爱情和残忍的嫉妒同时强烈地体现于奥赛罗一身。
而伊阿古伪装诚实,利用奥赛罗的轻信而极尽损人利己之能事,也是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典型人物。全剧贯串着忌恶与猜疑,巧计连环,将人性中的狡诈与昏愚一面,发挥殆尽。把伊阿古这一人间恶魔的缩影昭然在剧院舞台上。
同时苔丝狄蒙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苔丝狄蒙娜又爱又恨又怕。
最终,伊阿古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最后他在得知真相后,悔恨不已,于是选择了自杀,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
莎士比亚写的这部悲剧引起了人们哀痛的沉思,其中的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在观剧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演员们的精彩演技和剧组的辛苦,最后才得以呈现出如此完美的一部剧。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
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我认为奥瑟罗是一个愚昧的人,一向习惯于听别人的,不去证实这些话,可书中的奥瑟罗为人坦率、正直、诚恳,从不随便地怀疑别人。不知什么是事实,不会做主。没有事实主见,但他自己还是一员勇将,还是很神勇,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他尽管是贵族出身,但曾被人卖为奴隶,经受过无数艰辛。
他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
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博得了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他的手下有些不忠臣,最坏的还是伊阿古,伊阿古利用了他的单纯和轻信,使他对苔丝德蒙娜的贞节发生了怀疑。对奥瑟罗来讲,苔丝德蒙娜的不忠,就是理想的破灭:如果连苔丝德蒙娜这样的女性也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的辉煌,在16世纪并未获得殊荣,直至19世纪英国掀起浪漫主义狂澜时,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亚传奇般的一生中,有几个作品是广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麦克白》与《李尔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剧,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丧心病狂;后者是使整个王国崩溃与个人的轻浮之中。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麦克白》的。
《麦克白》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容。"麦克白的一番话让我感到很诧异,前文还是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爵士,现在就成了奸诈的反贼,这么大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当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现在了面前,麦克白始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权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作者莎士比亚在这里并未直接点明。我个人认为,巫婆和幽灵可能并非怀揣着善意,因为,一个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时候,往往会更勇敢地走下去,无知者无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反倒会适得其反,或乐极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对他人的影响,就只能从听取者的内心的角度来决定了。
这些巫婆即使能预知未来,即使能通晓命运,但也无法预知人心。
出现了巫婆这个外因,才促使了内因--麦克白夫人对她丈夫的怂恿。如果麦克白的.妻子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麦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麦克白并没有听取妻子的谬论,我们的主人公可能在凯旋归来的时刻被晋封为考特爵士,然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业,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说来,我们的麦克白反倒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海上的一叶孤舟,若不能随波逐流,就只能被无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是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麦克白因为没有主见而失去了生命。
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欲望",麦克白因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为对权力的渴求操纵着麦克白粉墨登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他人。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剧,这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很难相信我是在阅读悲剧。也许是对于悲剧的认识不同,我认为的悲剧,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
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悲剧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因为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悲剧性。
《麦克白》中悲剧的产生,虽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悲剧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希腊悲剧色彩。
古希腊的悲剧,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情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
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悲剧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意义,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高尚悲剧思想,显然比较浅薄。
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腊悲剧中那些纯粹的悲剧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故事围绕伊阿古的阴谋和奥赛罗的心理变化展开,在各类事件的积累下,奥赛罗失去判断力,完全进入阴谋设计者的通道,由对妻子温柔的爱和完全的信任,转变为怀疑和仇恨,酿出了人间悲剧。
可怜苔丝狄蒙娜,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因为崇拜奥塞罗的经历、心痛其遭遇,不顾家庭反对爱上这个人,最后含冤而死。这也是教育天下女孩,家长的话,还是要听的。
佩服爱米利亚,明断事非,在关键时候,主持正义,揭露丈夫,可惜被丈夫残害。
世上总有一些挑拨事非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伊阿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老实人”、“好人”,大家那么信任他,所以聪明如奥赛罗,如凯西奥,还有他媳妇均被他欺骗。他设计了整个骗局,每个局中的人都在他的路上前行,他深知人类的弱点然后利用人类的弱点。
莎翁的故事里,有多少这样的人,因为美妙的语言、诚恳的话语,给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选择。可见,针对语言的.判断,是多么重要。不能轻易的相信谁,也不能轻易的做决定。事,总有一定的逻辑基础,需要判断,需要理性。更何况人类的大脑生来是懒惰的,95%的情况下,是懒于动脑的。更何况那种种的情形呢。
凭心而论,如果我们处在奥赛罗的角度,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做得比他好。因为这种潜藏在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质,尤其是面对着一系列毫无破绽的“证据”的时候,嫉妒这一恶魔不是可以简单地驯服的。即便是极具正义感和智慧的奥赛罗,他妻子在临死时的苦苦哀求也都没能唤醒他那已深陷嫉妒与怒火之中的良知。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不要嫉妒的道理,可是当考验真正来临,没有多少人可以确定不被嫉妒所囚困。伊阿古在剧中所说,“主帅啊,当心你会嫉妒,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这句话在我看来不是仅仅对奥赛罗所言,是更对全人类而言。在四百年过去后,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高度的人类,内心却愈发没有了平静和冷静,“羡慕、嫉妒、恨”在无时不刻地上演,如魔鬼般的嫉妒与日俱增。嫉妒在各个角落隐藏,尤其隐藏在“别人家”,“别人家的孩子好优秀”、“别人家的房子好豪华”、“别人家的车子好有型”……嫉妒就是如此的滋生,有的嫉妒成长起来就安静的消亡,可有的嫉妒却狂躁的如不可控制的野兽,最终去往不可知的方向。正如书中另一人物伊阿古——读完后,给他的第一评价是阴险毒辣,但是我也知道,如此将人物脸谱化并不符合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方式。伊阿古的做法是可恨的,被他坑害的除了自身也被嫉妒所困的奥赛罗,还有一直被他当做棋子利用的凯西奥、倾慕苔丝狄梦的小伙子,甚至还有伊阿古自己的妻子,全都因此丧命!嫉妒真的太可怕!可是,这样的嫉妒,除了伊阿古自身的缺陷,还有其他的更为深层次的归因。他曾经也是优秀的战士,是奥赛罗忠实的战友,也曾说过“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伊阿古为什么费尽心机的坑害奥赛罗?他是如何从一个好人转变为坏人?仔细思考,可以发现答案还有:不公平。从军数十年,屡有上佳表现的优秀战士,一位被主帅信任至极的优秀战士,却总是停留在旗官的位置上,他得不到晋升,他的抱负无法施展,他的付出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的境遇使得伊阿古愤懑与不满,种下了灾难的种子,最终爆发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主人,也不是每个主人都能值得仆人忠心的服侍!”
在现实生活中,像伊阿古这样的处境真的太平常太普遍了。那么,一种隐藏着推动人为恶的不公与人们内心中罪恶的嫉妒,哪个恶性更大?哪个更具有可谴责性?面对不公可以反击,可是如果现实对你的反击的回应是更大的反击呢?其实这些也许永远没有恒定的答案,正是思考的过程而非某一标准的答案,让我们对人性反省,对自己的人生警醒,绝对不能因处境不公就可以采取极端报复的手段,这会导致另外更大的不公平。如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本性,嫉妒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应当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却可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建设、使自己内心平静的能力是最为不可或缺的,而良好的教育和法律亦是抑制与威慑的方式。不仅是个人,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启示,那就是,制度和规则等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人性,需要智慧,需要要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最基本的公平。
读《奥赛罗》还有一些感悟是作为法律工作者更有深刻体会的,从事法律事业,阅尽纷争恩怨,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到,有那么那么多的案件就是嫉妒长出的恶果,现实中像奥赛罗一样杀妻的案例难道少吗?嫉妒真的很可怕,在这浮躁的世界,真的需要让心灵的脚步再慢一点,多一点冷静,多一点自省,多一点为人处世的智慧。另一方面,《奥赛罗》仿佛也是一本有关证据认证的书,伊阿古如何让奥赛罗相信?是利用一方手帕以及由手帕串联起的天衣无缝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伊阿古相当于举证人,而奥赛罗则相当于裁判人,裁判的结果是奥赛罗裁定自己的妻子有罪。故事中,除了伊阿古,还有他的妻子知道手帕是伊阿古偷来的,但是她却因种种客观原因,根本就没有联想到手帕的作用,根本没有意识到也无法意识到她是关键证人,这才导致了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果。事实上,纯洁美丽的苔丝狄梦并没有罪啊!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因为伊安古制造的各种“恰巧”的故事!是不是有些荒唐?读完整本书,真的又好气又好哭又好笑,也忍不住背脊发凉——呈现在奥赛罗眼前的,即便缺少伊阿古妻子的关键证言,但也确确实实是形成了完完整整的“证据链”,他由此认定苔丝狄梦有罪也是符合“证据规则”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中由证据呈现的事实之间的差异在《奥赛罗》中显露无疑,要避免这样荒谬的结果,要避免这样的冤假错案,就要求我们的法官在案件审理时,对证据和事实的认定需要更多的细心、更多的耐心,甚至是小心。还有一点值得提的是,当奥赛罗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时,他就戴上了有色眼镜来审视她的种种行为,比如苔丝狄梦出于善良和好心为犯了错的凯西奥求情,却被奥赛罗亮视为他们通奸的证据,诸如此类,最终酿成了悲剧。在司法实践中,法官绝对不能像奥赛罗一样,带有偏见和先入为主。但法官也是人,不可避免的带有感情,因此,职业道德便应当成为法官最为普世的价值追求。美丽纯洁的苔丝狄梦在临死时绝望的说自己是清白的画面,一定会一直鞭策着我和给我警示。
《奥赛罗》不仅限于对嫉妒的人性剖析,它值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值得一读再读。用书中的一句台词来自勉:“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是的,尤其是当外在因素和客观环境不可改变时,我们还有意志。
最近刚读完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并计划近期读完莎翁的四大悲剧。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赛罗》的“悲”更体现在悲哀,这出悲剧仿佛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一隅的窥探。
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伊阿古的邪恶,他好似撒旦,在奥赛罗的耳边引诱着他,引领他打开了内心的洪闸,黑暗的一面倾泻而出,而嫉妒与暴怒又恰是基督教教义中七宗罪之二,这无疑给这部戏剧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我时常怀疑伊阿古到底是人类还是撒旦,因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过一丝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他欺骗奥赛罗的手段极为高明,在说谎的同时总不忘说些表面上劝阻主帅的话进一步激发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乱真,不知是否有时也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令人欣慰的是,虽说是出悲剧,最后还是以邪恶势力的化身的死亡为结局,可以说是让我们相信了邪不胜正吧。
在伊阿古的谎言下,奥赛罗的嫉妒与忿恨战胜了理智。他曾对伊阿古说过:“我想我的妻子是贞洁的,可是又疑心她不大贞洁;我想你是诚实的,可是有疑心你不大诚实。”
然而后来奥赛罗的思想和行为却完全建立在了伊阿古是诚实的这个并为经过他的验证的命题的基础之上,这不禁让我好奇是否是他的怀疑以及嫉妒的情感支配了他,从而踏上前往地狱的浴血之路的。
伊阿古深知人性,他的一些话也可以被认为成是奥赛罗的一部分吧,只是先前奥赛罗理智与冷静的外表覆盖了这邪恶的一部分,伊阿古则一步接着一步,通过捏造出的一些证据揭开了奥赛罗内心深处的想法仔细想想,这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不能否认,人人都如奥赛罗一般,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几条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毒蛇。
《奥赛罗》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丝狄蒙娜美丽、痴情,却死于一味的顺从。
然而这位女性最伟大的一点却在这儿——当爱米利娅猜测有小人进谗并诅咒这个“万劫不复的恶人”时,苔丝狄蒙娜却说:“要是果然有这样的人,愿上天宽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这能迎来人性的救赎,甚至愿意牺牲自我来换得别人的救赎。若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个人的爱情是小爱,那么这,便是大爱,感人肺腑。
而爱米利娅最终对丈夫伊阿古的不服从、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气也是令人倾佩的,她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不愿她侍奉的贞洁的苔丝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为一个本是没有教养的妇女,渴望性别平等的爱米利娅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让他们好好地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
我想,这或许也掺杂着莎士比亚本人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奥赛罗最后终于悔悟了,就像古今千万个马失前蹄的英雄那样,被奸人戏弄,被情爱牵绊,直到最无力、最落魄的时候才懂得回首。他犯下的错太多,他纯洁的内心再也不能容忍他所背负的沉重罪孽。
玳思狄莫娜,他挚爱的妻子,竟然会冤死在了自己手下。在悲痛与悔恨之中,他选择了自刎。而伊耶戈,这个十恶不赦的奸滑小人终于在整个事件水落石出之时遭来了报应。他无疑最应该为整一连串的悲剧背负罪责,可惜他却已无力去承担什么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也许只是剧作家对于观者脆弱心灵所能给予的一点安慰罢了。
我以为悲剧之中只有反派而没有英雄。
当所有代表正义与道德的力量都被摧残,都没有勇气与智慧去改变悲剧时,即便是垂死挣扎的英雄也再无颜面被称之为英雄。同时,痛彻心扉的悲剧中也没有赢家,每一个剧中人都在宏大的悲剧中走向没落。
孛拉朋丘、洛窦列谷、玳思狄莫娜、奥赛罗,一个个出场时意气风发的人物都陆陆续续地失去了生命,伊耶戈丢弃了所有德行,凯昔欧失去了健康,他们的妻子也必定会禁受痛楚。在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也许都曾经有些那么美好的憧憬与幻想,如今却皆化作灰烬,归于梦境。
悲剧,就是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彻底的悲凉去唤醒世人。而观者当从这悲凉中领悟出作者的深意,从而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我们的身体是一座花园,我们的意志是个园丁。(第一幕,第三景)
但凡古今悲剧皆是缘起于人。人世间的恩怨纠葛、勾心斗角最是引人生悲。我看到《奥赛罗》这部剧作中尤其鞭挞了人性中的两项污点:愚妄,奸邪。奥赛罗和洛窦列谷,他们的悲哀皆起于愚妄。
“我一身的优长,我光荣的称号,我有备无患的心神,会将我正当地显示。(第一幕,第二景,奥赛罗说)”这种过度的自信总是会使人迷茫,甚至屏蔽人的双眼以至于酿成大错。
多数愚妄的人都是小有成就而自命不凡的人。他们凭借着优良的生活条件或是偶然得来的机遇轻松地便占尽了人生优势。玳思狄莫娜恐怕仅仅是(据奥赛罗陈述)由于对奥赛罗年轻时无畏而伟大的战场经历的崇拜便委身于他,不免显出玳思狄莫娜和奥赛罗这对夫妇过分的单纯。
“名誉是个无聊而且最奸诈不可靠的骗子。(第二幕,第三景)”年长有为,又抱得美人归,奥赛罗的愚妄被愈发放大。
一方面是对于爱人疯狂的占有欲,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自己精神上的洁癖:“即令是全军上下,工兵们也包括在内,都尝到她那可爱的肉体,只要我不知道!但如今,永远告别了,那安静的心情;告别了,那满足!
(第三幕,第三景)”主人公奥赛罗最终杀妻的行为是其愚妄性格的结下的恶果,他的自杀一样是如此。
作为观者,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时当我们自己觉得愚妄者可笑时,自己却也恰恰正变得愈发愚妄。当我们把一件事物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绝对,就已经是在堕入愚妄的深渊。
奸邪,则是本剧批判的又一种品格。在莎士比亚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对于圣经与基督教精神的崇拜实际上是深入人心的,但凡是违背其基本宗旨的.行为皆被视为恶。
而我认为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激进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批判上帝与基督教,而是在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即追求真善美,来批判中世纪以来固步自封的封建神学与虚伪、奸诈的教会传教者,藉以重新树立基督教本身的权威。
圣经中所倡导的真、善、美实际上是人类所普遍追求的,而由其衍生的道德、法律、仁义则成为了一直以来评判人之言行的依据。而剧中最大反派伊耶戈,他的奸诈多计,他对于名利虚荣的追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其思想独白之中,但他的语言又每时每刻体现着对于上帝的尊崇与对于身边人的敬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同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被批判的教士修女、教会骗子一样,是当时人民所普遍仇视的一类人。
人的所作所为取决于人的意志。我想《奥赛罗》这部剧作更偏向于对于每个人(而非某一个特定时代)的意义,其深意在于引导人去成为一个明智理性合乎道德的人。当我们去反思这桩悲剧,最大的冲突便是伊耶戈对于奥赛罗的仇恨与陷害。
仇恨所产生的缘由无非是一些名利上的纠纷。缘由虽然简单,同样的故事却始终在一个个时代中循环上演。当我们对于诱惑趋之若鹜,对于爱人满腹狐疑,对于朋友将信将疑时,一个错误的抉择或许就会将我们引入《奥赛罗》的悲剧情节之中。
啊,无聊的夸耀!谁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第五幕,第二景)”
悲剧的欣赏总是带着些许的无奈。当你已经明知结局已是无可挽回的,却还要眼睁睁地注视这最终悲惨落幕的到来,这对于观众即是一段痛苦的历练。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著有《悲剧心理学》一书,其中深刻而理性地分析了观者在观看悲剧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促使一部悲剧成功的必要元素。从这个层面分析《奥赛罗》这部悲剧,我们亦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的精彩之处。
对于戏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需要为读者在阅读(观赏)中提供情节发展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与两种情绪密切相关:恶意与同情。阅读《奥赛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两种情绪的并存——对于奥赛罗悲剧的恶意与对于玳思狄莫娜悲剧的同情。
首先,作者将奥赛罗设定为非洲西北部一黑人摩尔族贵胄。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当今,在欧洲这个白种人的地域对于非洲黑人是存在“未开化、鲁莽”这样的成见的。
因此,当奥赛罗对奸人伊耶戈高度信任并一步步落入其圈套时,实际上对于观者是存在一种幸灾乐祸的所谓恶意在内心作祟的。反观玳思狄莫娜,她被设定为欧洲贵族的千金,文章中反复赞扬了其美貌之动人。
这样一位美少女嫁与非洲蛮族,在短暂的幸福过后却要面对丈夫的怀疑,不免令读者心生同情。
《悲剧心理学》中这样解释恶意与同情在悲剧中所分别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再崇高的人性中总会残留着些许人作为动物的那种好强、残忍、自私的秉性。观众看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面目可憎的摩尔人被戏弄,或许会不同程度地被唤起优越感和安全感,从而满足对于悲剧的欣赏兴趣。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欣赏悲剧时往往会将自己与剧中的一位主要人物等同起来,设身处地地为他(她)着想,为他担忧。我们会生发出一种道德上的同情,即希望由自己作为道德与正义的代表来干预剧情的发展,来挽救主角的命运。这又是另外一种观剧的兴趣所在。
我们在这里对于《奥赛罗》的成功之处做出了另一番解读。实际上《悲剧心理学》是一种归纳众多悲剧所得来的理论,我们并不能由它来演绎并创作悲剧。
不过我们确可以从观剧的心理来寻找一部作品成功的原因。文学的精妙之处即在于后人总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阅读同一篇作品以获得不同的见解。每一种解读都必有其道理所在,也有其侧重与偏倚。
您不能知道我的思想,即令我的心在您手掌中,更何况那不会,当它还为我所保有(第三幕,第三景)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
它是取材于意大利的小说,说的是威尼斯黑人将军奥赛罗与美丽善良的贵族元老勃拉班旭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而秘密成婚。最后因为需要派遣奥赛罗出征而没有被贵族追究。
他的旗官伊阿古因所求之职被奥赛罗给了另一旗官卡西欧而怀恨并决意报复。于是他设计使卡西欧触犯军纪被撤职,又鼓动苔丝狄蒙娜帮助卡西欧向奥赛罗求情,还偷拿苔丝狄蒙娜的手帕,伪造偷情证据,致使奥赛罗因怀疑爱妻与卡西欧有染,而妒火中烧并亲手将其掐死。
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阴谋时,奥赛罗悔恨万分,拔剑自刎,倒在苔丝狄蒙娜的尸体上…… 读完这篇小说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语言结构,人物的描写表现和思想内容,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
从语言方面与人性上来看有其公认的不朽的魅力,莎士比亚典型的十四行诗的格式,那一句句诗歌一般的对白,无韵诗体,以及许多的不同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结合,语汇极为丰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情都用不同的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形象而富有诗意。
特别是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重要作用。其语言的形象与生动,及其情感表达的膨胀力,让人读来只觉置身其中,不能中途弃之不读。 而从其内容与思想来说,《奥赛罗》可以说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而爱情悲剧的产生不外乎在以下几个主题中纠缠:爱情与嫉妒、轻信与背信、门第之念,异族通婚,小人离间等等。
这篇小说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而这些人物的性格集中体现在矛盾冲突中,且其性格会随着情节发展而加以变化,向我们呈现其多面性。比如文中的伊阿古,他是以一个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出现的。
他阴险毒辣,两面三刀,心中充满妒忌和仇恨,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而文中的主人公奥赛罗却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真诚,坦率,相信人又疾恶如仇。他把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当作人世间最美好的体现,而她的“不贞”就代表了理想的破灭。也就是由于他的轻信,而错杀无辜。可以说导致他悲剧的与其说是伊阿古的阴谋诡计和卑鄙伎俩,还不如归罪于他的轻信和对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
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所以实际上他是不敢相信那么美好的女子,那么美好的幸福是属于自己的。
奥赛罗最后终于悔悟了,就像古今千万个马失前蹄的英雄那样,被奸人戏弄,被情爱牵绊,直到最无力、最落魄的时候才懂得回首。他犯下的错太多,他纯洁的内心再也不能容忍他所背负的沉重罪孽。
玳思狄莫娜,他挚爱的妻子,竟然会冤死在了自己手下。在悲痛与悔恨之中,他选择了自刎。而伊耶戈,这个十恶不赦的奸滑小人终于在整个事件水落石出之时遭来了报应。他无疑最应该为整一连串的悲剧背负罪责,可惜他却已无力去承担什么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也许只是剧作家对于观者脆弱心灵所能给予的一点安慰罢了。
我以为悲剧之中只有反派而没有英雄。
当所有代表正义与道德的力量都被摧残,都没有勇气与智慧去改变悲剧时,即便是垂死挣扎的英雄也再无颜面被称之为英雄。同时,痛彻心扉的悲剧中也没有赢家,每一个剧中人都在宏大的悲剧中走向没落。
孛拉朋丘、洛窦列谷、玳思狄莫娜、奥赛罗,一个个出场时意气风发的人物都陆陆续续地失去了生命,伊耶戈丢弃了所有德行,凯昔欧失去了健康,他们的妻子也必定会禁受痛楚。在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也许都曾经有些那么美好的憧憬与幻想,如今却皆化作灰烬,归于梦境。
悲剧,就是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彻底的悲凉去唤醒世人。而观者当从这悲凉中领悟出作者的深意,从而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我们的身体是一座花园,我们的意志是个园丁。(第一幕,第三景)。
但凡古今悲剧皆是缘起于人。人世间的恩怨纠葛、勾心斗角最是引人生悲。我看到《奥赛罗》这部剧作中尤其鞭挞了人性中的两项污点:愚妄,奸邪。奥赛罗和洛窦列谷,他们的悲哀皆起于愚妄。
“我一身的优长,我光荣的称号,我有备无患的心神,会将我正当地显示。(第一幕,第二景,奥赛罗说)”这种过度的自信总是会使人迷茫,甚至屏蔽人的双眼以至于酿成大错。
多数愚妄的`人都是小有成就而自命不凡的人。他们凭借着优良的生活条件或是偶然得来的机遇轻松地便占尽了人生优势。玳思狄莫娜恐怕仅仅是(据奥赛罗陈述)由于对奥赛罗年轻时无畏而伟大的战场经历的崇拜便委身于他,不免显出玳思狄莫娜和奥赛罗这对夫妇过分的单纯。
“名誉是个无聊而且最奸诈不可靠的骗子。(第二幕,第三景)”年长有为,又抱得美人归,奥赛罗的愚妄被愈发放大。
一方面是对于爱人疯狂的占有欲,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自己精神上的洁癖:“即令是全军上下,工兵们也包括在内,都尝到她那可爱的肉体,只要我不知道!但如今,永远告别了,那安静的心情;告别了,那满足!
(第三幕,第三景)”主人公奥赛罗最终杀妻的行为是其愚妄性格的结下的恶果,他的自杀一样是如此。
作为观者,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时当我们自己觉得愚妄者可笑时,自己却也恰恰正变得愈发愚妄。当我们把一件事物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绝对,就已经是在堕入愚妄的深渊。
奸邪,则是本剧批判的又一种品格。在莎士比亚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对于圣经与基督教精神的崇拜实际上是深入人心的,但凡是违背其基本宗旨的行为皆被视为恶。
而我认为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激进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批判上帝与基督教,而是在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即追求真善美,来批判中世纪以来固步自封的封建神学与虚伪、奸诈的教会传教者,藉以重新树立基督教本身的权威。
圣经中所倡导的真、善、美实际上是人类所普遍追求的,而由其衍生的道德、法律、仁义则成为了一直以来评判人之言行的依据。而剧中最大反派伊耶戈,他的奸诈多计,他对于名利虚荣的追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其思想独白之中,但他的语言又每时每刻体现着对于上帝的尊崇与对于身边人的敬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同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被批判的教士修女、教会骗子一样,是当时人民所普遍仇视的一类人。
人的所作所为取决于人的意志。我想《奥赛罗》这部剧作更偏向于对于每个人(而非某一个特定时代)的意义,其深意在于引导人去成为一个明智理性合乎道德的人。当我们去反思这桩悲剧,最大的冲突便是伊耶戈对于奥赛罗的仇恨与陷害。
仇恨所产生的缘由无非是一些名利上的纠纷。缘由虽然简单,同样的故事却始终在一个个时代中循环上演。当我们对于诱惑趋之若鹜,对于爱人满腹狐疑,对于朋友将信将疑时,一个错误的抉择或许就会将我们引入《奥赛罗》的悲剧情节之中。
啊,无聊的夸耀!谁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第五幕,第二景)”
悲剧的欣赏总是带着些许的无奈。当你已经明知结局已是无可挽回的,却还要眼睁睁地注视这最终悲惨落幕的到来,这对于观众即是一段痛苦的历练。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著有《悲剧心理学》一书,其中深刻而理性地分析了观者在观看悲剧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促使一部悲剧成功的必要元素。从这个层面分析《奥赛罗》这部悲剧,我们亦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的精彩之处。
对于戏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需要为读者在阅读(观赏)中提供情节发展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与两种情绪密切相关:恶意与同情。阅读《奥赛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两种情绪的并存——对于奥赛罗悲剧的恶意与对于玳思狄莫娜悲剧的同情。
首先,作者将奥赛罗设定为非洲西北部一黑人摩尔族贵胄。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当今,在欧洲这个白种人的地域对于非洲黑人是存在“未开化、鲁莽”这样的成见的。
因此,当奥赛罗对奸人伊耶戈高度信任并一步步落入其圈套时,实际上对于观者是存在一种幸灾乐祸的所谓恶意在内心作祟的。反观玳思狄莫娜,她被设定为欧洲贵族的千金,文章中反复赞扬了其美貌之动人。
这样一位美少女嫁与非洲蛮族,在短暂的幸福过后却要面对丈夫的怀疑,不免令读者心生同情。
《悲剧心理学》中这样解释恶意与同情在悲剧中所分别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再崇高的人性中总会残留着些许人作为动物的那种好强、残忍、自私的秉性。观众看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面目可憎的摩尔人被戏弄,或许会不同程度地被唤起优越感和安全感,从而满足对于悲剧的欣赏兴趣。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欣赏悲剧时往往会将自己与剧中的一位主要人物等同起来,设身处地地为他(她)着想,为他担忧。我们会生发出一种道德上的同情,即希望由自己作为道德与正义的代表来干预剧情的发展,来挽救主角的命运。这又是另外一种观剧的兴趣所在。
我们在这里对于《奥赛罗》的成功之处做出了另一番解读。实际上《悲剧心理学》是一种归纳众多悲剧所得来的理论,我们并不能由它来演绎并创作悲剧。
不过我们确可以从观剧的心理来寻找一部作品成功的原因。文学的精妙之处即在于后人总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阅读同一篇作品以获得不同的见解。每一种解读都必有其道理所在,也有其侧重与偏倚。
《奥赛罗》是关于嫉妒与欲望,爱与毁灭的故事。主人公奥赛罗是名正直高尚的将军,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相爱。这段爱情是不被祝福的,因为奥赛罗是名黑人,在当时,黑人与元老的女儿通婚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两人年纪相差太多。但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奥赛罗与美丽而善良苔丝狄梦坚定的走到了一起。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赛罗》的“悲”更体现在悲哀,这出悲剧仿佛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一隅的窥探。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伊阿古的邪恶,他好似撒旦,在奥赛罗的耳边引诱着他,引领他打开了内心的洪闸,黑暗的一面倾泻而出,而嫉妒与暴怒又恰是-教义中七宗罪之二,这无疑给这部戏剧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我时常怀疑伊阿古到底是人类还是撒旦,因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过一丝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他欺骗奥赛罗的手段极为高明,在说谎的同时总不忘说些表面上劝阻主帅的话进一步激发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乱真,不知是否有时也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令人欣慰的是,虽说是出悲剧,最后还是以邪恶势力的化身的死亡为结局,可以说是让我们相信了邪不胜正吧。
《奥赛罗》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丝狄蒙娜美丽、痴情,却死于一味的顺从。然而这位女性最伟大的一点却在这儿——当爱米利娅猜测有小人进谗并诅咒这个“万劫不复的恶人”时,苔丝狄蒙娜却说:“要是果然有这样的人,愿上天宽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这能迎来人性的救赎,甚至愿意牺牲自我来换得别人的救赎。若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个人的爱情是小爱,那么这,便是大爱,感人肺腑。而爱米利娅最终对丈夫伊阿古的不服从、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气也是令人倾佩的,她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不愿她侍奉的贞洁的苔丝狄蒙娜蒙冤而去。
而作为一个本是没有教养的妇女,渴望性别平等的爱米利娅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让他们好好地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我想,这或许也掺杂着莎士比亚本人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英国莎士比亚着悲剧《奥瑟罗》。奥瑟罗,将军,英勇,坦诚,爽直,善良,得到元老爱女苔斯狄梦娜钟爱;旗手依阿古伪善,奸诈,挑拨,无中生有,说苔斯狄梦娜有,致使奥瑟罗刺死妻子。
是依阿古的妻子艾米利亚,揭穿了依阿古的阴谋。苔斯狄梦娜临死时对艾米利亚说:谁也没有干,一切都怪我自己,永别了,我最亲爱的朋友,请代我向仁慈的夫君说声谢谢,啊,永别了!苔斯至死也没有怨恨自己那糊涂的丈夫,这应该是她信奉上帝的信念所致吧,有信仰的人,不会产生恨。
奥瑟罗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在爱情上头脑愚蠢而又过于深情的人,他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悲剧,今天仍在上演,以后还会不断被复制。人们啊,当心身边人给你说话人的意图哟,不要掉进别人的陷阱,即使是某人的确说过或做过对不起你的话或事,那么,被另一个人向你提及,也必定是心怀鬼胎的,警言、慎言奥。
在小说中,元老不满自己女儿私奔一事,有一段公爵劝慰元老的话,值得一提:为了即成的灾祸而痛苦,徒然招惹出更多的灾祸。既不能和命运争强好胜,不如还是安心忍耐,付之一笑,那些聪明人遭盗窃时毫不介意,而如果你痛苦流涕反而伤害自己。
后来,元老为此事郁闷而死。儿大不由娘,是亘古不变,中外不变的事实。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品读莎翁,从语言与人性上来看更有其不朽的魅力,那一句句诗歌一般的对白,让人感受来自内心的冲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让人为自己无法亲自品读原著而懊恼。
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
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它巧妙地向读者展现了命运、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麦克白曾经是一个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凯旋而归后,因巫师的预言和国王过分的赞誉使他改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家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麦克白》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但读完之后并没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也许许多人都会觉得麦克白的灭亡是罪有应得,但是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起初的麦克白,他并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禽兽不如的逆贼,而是一个勇士,一个为国打了胜仗的英雄。是什么使他走向了这条不归路?首先,是他的野心。一个勇士拥有野心没有错,那些历史上的伟大君王,人人都是野心勃勃。但是,麦克白的野心并没有使他真正得到他想要的,而是使他走向失败的因素之一。
麦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烧,主要是因为巫师的预言。,然后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为巫师的预言应验了,所以麦克白才会认为他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
因此,他才会杀邓肯,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王位。巫师的预言在这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得麦克白内心深处最阴暗的野心燃烧了起来。也正是因为他野心的燃烧,才使得他人性泯灭。
麦克白起初并不希望刺杀邓肯,因为他知道邓肯是一个好国王。但是,在他妻子的煽动和激将下,麦克白最终还是做出了这罪恶的举动。所以,麦克白妻子的煽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它现在从一场睡梦中醒来,因为追悔自己的孟浪,而吓得脸色这样苍白吗?从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
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这些话对于麦克白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没有哪个男人能够忍受被别人说成是懦夫的耻辱。
麦克白良心的泯灭是和他的妻子分不开的,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那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她的丈夫推近了无底的深渊。
要是麦克白因为刺杀了邓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么他刺杀班柯还有麦克德夫的家人就没有罪恶感。麦克白刺杀班柯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班柯对他的威胁,使他必须杀了他。麦克白杀害麦克德夫的家人。
同样也是因为感受到威胁,不过幸运的是,麦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说当上国王前的麦克白还有一些良知,那么当上国王后的麦克白就连人性都泯灭了。麦克白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开杀戒,使得苏格兰的许多贵族离开这个国家。麦克白的不安还是来源于他的迷信,他过分信赖巫师,认为巫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这使他自己也走上绝路。
虽然《麦克白》堪称悲剧,但是整部戏剧中并没有悲的色彩。也许许多人认为麦克白和他的夫人最后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是麦克白只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莎翁是在用麦克白这个人物代表那个时代的悲哀。虽然麦克白是暴君,但是继任的马尔康也许会比麦克白更糟糕。莎翁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
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我认为奥瑟罗是一个愚昧的人,一向习惯于听别人的,不去证实这些话,可书中的奥瑟罗为人坦率、正直、诚恳,从不随便地怀疑别人。
不知什么是事实,不会做主。没有事实主见,但他自己还是一员勇将,还是很神勇,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他尽管是贵族出身,但曾被人卖为奴隶,经受过无数艰辛。他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
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博得了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他的手下有些不忠臣,最坏的还是伊阿古,伊阿古利用了他的单纯和轻信,使他对苔丝德蒙娜的贞节发生了怀疑。对奥瑟罗来讲,苔丝德蒙娜的不忠,就是理想的破灭:如果连苔丝德蒙娜这样的女性也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即使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并不单纯为了妒忌和报复,而是出于对罪恶的痛恨,是为了维护正义。唯其如此,奥瑟罗才是一个悲剧性形象。后来真相大白,他重新恢复了对人的信任,公正地裁决了自己,自刎而死,仍然保持了他的正面性和正义性。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简明而不乏独特。故事讲述的是: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前苏联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中形成了对《奥赛罗》的独特解释,这种解释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伟大悲剧的人道主义实质。
《奥赛罗》集中表现了奸人挑唆下发生的家庭悲剧。忠贞的爱情和残忍的嫉妒同时强烈地体现于奥赛罗一身。而阿古伪装诚实,利用奥赛罗的轻信而极尽损人利己之能事,也是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典型人物。
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
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
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
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全剧贯串着忌恶与猜疑,巧计连环,将人性中的狡诈与昏愚一面,发挥殆尽。把伊阿古这一人间恶魔的缩影昭然在剧院舞台上,在书斋卷帙间,飞扬跋扈、称王称霸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莎士比亚写成的这部惨怛得惊人的悲剧,引起了人们哀痛的深思;提醒善良的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对伊阿古这样的恶魔提高应有的警惕!
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子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苔丝狄蒙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
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苔丝狄蒙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伊阿古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苔丝狄蒙娜的身上。
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根据历史资料,在中世纪中期以及末期,欧洲妇女的“大错和罪状主要有:虚荣,骄傲,贪婪,滥交,贪吃,酗酒,脾气坏,用情不专等”,“妇女必须被排除在正式、公开场合之外,不能担任法官或者行使任何权利,不能参与 议会或者公开集会,必须献身家庭。
优秀妇女热爱并服侍丈夫,养育子女”。这表明,伊丽莎白时代的女性并不 享有泰丝德蒙娜在第二幕第一场,或者第四幕第一场在公共场所与凯西奥等人自由谈笑,或者参与公共活动的权利。
其实,即使在二十世纪初,欧洲上层社会的妇女一般也并不能自由出入公众场合,更不要说有公开发表任何言论的特权。在正常情况下,泰丝德蒙娜在整个剧中都不可能具备参与任何公共活动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而在伊丽莎白时代,“非洲人是早期英格兰人数最多,也是最显眼的异化民族,每日都是伦敦街头一景, 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这个空前展现人类文明的特殊时期,欧洲女性当时尚 不能登台演出,她们一般是由男演员化装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