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优质17篇)
总结是一种对事物逻辑关系的整理和概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好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我想我们需要学会写出有价值的总结。掌握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作品。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一
论文摘要: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应遵循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一、当前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纳入了经济战略轨道。
预示着设计在新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创造型思维与素质能力的培育自然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即将走向社会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的环境与工作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胜任。然而,许多院系设计教育只重视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学生个人的、积极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社会对生活更是陌生,导致毕业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较弱,缺乏适应能力。许多院校在设计专业开设一年左右的绘画基础课程,设置了素描、色彩、中国画等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版画课(包括版画选修课)。而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开设版画课程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内许多院校艺术系科都相继建立了版画工作室,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将版画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工作室,整合版画教育资源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版画教改迈向公共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的能力去考虑,把动手、想象、表现能力整合起来训练。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较其它画种更具训练意义,其重要性如下:
(一)版画具有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教育价值。
从人才发展战略来看,探索精神与创造型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摄取更为重要。版画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又具有“版”与“印”的特殊性,版画实现画面形式的间接性和对媒介物处理过程的创造性就是其特性,其实验性是一种探索精神即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版画在艺术教育价值方面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实际上版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而是培育学生崇尚原创性的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事业上创造力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版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
版画的特色是“间接性”,其制作从构图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印刷阶段,都需要周详的计划。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预想能力、开展工作的能力、操作能力、心理上的耐久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必须全面调动和发挥,并不断发挥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效益。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版画与工业科技的联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版画是最依赖技法手段的艺术种类,与工业科技联系密切,经常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种、板材、印刷工艺的更新。因而,我们在认识版画的概念上,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从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及平、漏、凹、凸媒材转化的艺术属性出发,拓展版料的利用,引入更多的材料媒介,生成多种边缘技法,而不限制于传统版画的概念。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丝网版画、铜版画发展很快。铜版画的的金属制作感和化学腐蚀性使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丝网版画的进步,使版画的概念被拓宽到了印刷领域,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可以在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印刷,对商业、广告业、电子业、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促进作用。
二、作为在设计教育中负有新的使命的版画教学,如何定位。
这里,我们以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依据,提出如下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版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有复数性和丰富的种类以及可利用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更在于它有极强的创造性。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呈现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版画极具个性张扬的创造力也正是设计类学生要具备的个性创意和个性设计。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版画创作的原动力,其内在规律是版画创作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点、基本方法和理论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倡创意为先,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现有的创作程序肢解、组合、重构,寻找激活画面新的元素,促进他们有意义的风险探究,激发其聚合性和反思性的思考。
在课程的运作方式上,不妨借鉴国外综合工作室的方法,打破版画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相综合。这有利于各版种技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提供了契机。科技的进步,摄影、复印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给版画带来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设计课程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版画语言新的.补充。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印刷工艺、图形软件、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课程优势与诸多版种融合;将版画的平、凹、凸、漏等概念在作品表达中进行外延性拓展,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握时机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点。此外,课程设计也要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在所用的技法、材料之外,派生出新的边缘技法和材料,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灵感,体现出专业而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
(二)注重教学互动,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多种的教学任务,即是技艺的传授者,又是思维的启发者;既要教技能,还要教创作。由于版画各版种都有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技巧,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学显然不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进行技术上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学生才能尽快熟悉制作技巧;版画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把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的经验直接、快速应用于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版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从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采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作为师生一种合作的和生成性的活动,应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他们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双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版画教学一直以创作的形式进行着,这是其显著特点,学生从一开始掌握技法,就立即进入创作实践。这一特点使他们要面对创作的各种关系,如构思、造型、艺术观念、文化等与创作有关的诸多方面。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参与的合作性活动,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认知;其次,应以多种积极的方式控制和支持学生的协作,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再次、借助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来促进共同的、生成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足以代表对话教学目标达成的版画作品。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专业的版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并非扼杀学生个性差异,而是希望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
1.对个别差异极可变因素作出科学分析。设计专业的版画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同学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及弱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科学地加以分析,判别和分析学生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注意到不同的艺术特质、艺术品味以及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差异;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多元智能;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长处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学习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技能障碍、知觉困难、天赋、才能。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一是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要“施教”,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在版画创作的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因势利导,在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长处作为成长的基础,把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其求知欲望。对条件一般、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鞭策,帮助查找原因,循循善诱,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找到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四)坚持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培育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版画教育的首要目标,意识的培养先于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一种通过媒介的转换而呈现的艺术,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没有的间接性、复数性、手工制作和媒材转化等属性。从作品的创作到完成,对技术性的依赖远远大于其它艺术形式,对媒介、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对技巧、技法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技法学习,怎样在版画制作中将材质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提高视觉体验,归纳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语言,使自己的表述更具有意蕴。这是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必要基础。由于版画教学完全通过创作的方式进行,而创作教学的性质是开放性的,更多地体现个人性格和思想意识,远不是教与学的概念所能界定,即使是从作品本身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还是“人”的因素多于艺术的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却将单纯传授技术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只重视技术的传授,不重视创造性本能的挖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代替教学实践,这种重技法而忽略探究艺术本体的教学必将造成学生创作视角狭窄、思路单调。这样的教育常常成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创作是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学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刻影响着学生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用艺术所具有的文化超越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来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这一版画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反思周围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经验、文化以及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入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启动创作意识,使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交叉发展,拓展版画的艺术空间。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作品就不具有文化的内涵。21世纪的版画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方法论的研究与试验,我们在与国际现代版画的交流中应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为了与时代同步,版画教学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将版画的题材选择、表达语言及精神指向置于当代大的人文环境的变换进程中,这样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就会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培育整体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
除了上述四条原则以外,还必须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原则,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版画教育,符合本科教育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版画教学既体现人文性,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必将完成从技术到思想、从观念到艺术方法论、从版种学习到完整艺术创作的转换和进步,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成就人的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二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地快速进行改革,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必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着眼于基层.
作者:王文权姜敏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改革适应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三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本身、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的保障三个方面来不断完善,改变这种现状。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从设计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后现代主义”等这些词语都搞不清楚。当然,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上的问题,是对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很多院校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上,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这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忽略专业理论课程。旷课、打瞌睡、看小说、交头接耳等现象经常会在理论课程的课堂上出现。
笔者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够。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其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论课程往往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对于这两个年级的同学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认识到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是一种什么关系,也没有认识到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课程来奠定基础,所以不知道理论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理论课丧失了兴趣,学习就会毫无目的可言,更谈不上方向和结果了。其次,教师授课方式有待改进。经常会有学生谈论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某某老师的课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这也就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态度。有些院校的理论课老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从头念到尾,根本没有问题的引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教与学之间的穿插,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艺术设计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艺术理论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视野宽、观念活,较少条条框框,敢于冲破常规去大胆创造和表现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倾向比较复杂,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作为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端正了,自然而然会激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首先,学生应提高自身素养,充分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现在并不缺少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设计者,软件只是一种工具,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素质全面的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老师应激活课堂,勇于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加强引导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讲课节奏,改善传统的授课方式。如: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可以将教材的内容“问题化”,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追问,梳理教材的来龙去脉,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理论思维的训练;教材的部分章节可以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展开讨论,并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主要风格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来,乡土美术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把乡土美术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在相关的章节展开讲述,可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学校的重视是理论课程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作为学校和院系来讲,要保障理论课程的教学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而削减理论课程的必须课时。学校应该从师资建设、资料储备、硬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中外艺术设计史论,同时还要关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加深文化艺术修养,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设计师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设计的欣赏、分析、比较与借鉴,可以获取广泛有益的启迪和灵感,避免片面性、狭隘性错误。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念和思想性的东西,包括培养他们作为设计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课程知识的传授,可以培养具有思想文化、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評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同时提出“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据上可知,《纲要》从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等角度对教育评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各教育机构从以上各个角度出发审视自己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案,并通过实践与研究改进教育评价机制和模式,适应国家对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要求,这也是我园开展这一研究的背景之一。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应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
1、着力于本土化、地方化甚至园本化研究。应着力于本土化、地方化甚至园本化研究,让先进的幼儿园教育评价理念能真正为基层幼儿园服务,将较为上位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等转化为能为基层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践服务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2、着力于系统的评价方案与评价工具的研究。建构基于不同理论流派的评价方案,让基层幼儿园能够按照自身的特色和发展层次等选择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案开展评价实践。
1、探究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构建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
3、建构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方案的运行机制。
(一)反思: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当前幼儿园教育评价在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探索: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方案的研究。幼儿发展评价方案、教师发展评价方案及园本化课程评价方案的框架及内容。
(三)建构: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方案的运行机制研究。探索在运行教育评价方案的`过程中,应建构何种运行机制规范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活动,提高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的效率。
1、文献法。利用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网站查询资料,分析、总结前人在“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借鉴,避免在研究的过程中走弯路。
2、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和调查深入了解以下三方面情况:
(1)被访谈或调查者所在园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开展情况;
(2)被访谈或调查者在开展、参与幼儿园教育评价中有什么困难之处;
(3)被访谈或调查者期望或理想中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案或模式。
3、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本园对于幼儿发展评价中所使用的观察记录量表的设置方式出现了分歧,幼儿园遂采取对比实验法开展研究――在两个园所分别使用不同的观察记录量表,在实施半年后,通过教师、家长意见的反馈来确定最终的量表样式。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在实践中检验阶段研究成果,并通过反思、分析不断完善、调整研究成果,且“实践反思完善”的轨迹清晰,积累了许多一手研究资料。
课题负责人:萨日娜,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教龄12年。荣获奖项:20xx年10月参加鄂尔多斯幼儿园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20xx年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20xx年11月被称为伊金霍洛旗教学能手。
课题成员:娜仁满都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教龄4年;乌吉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教龄13年;巴依玛,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教龄9年;特日格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教龄5年。
(三)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经验,展示研究成果,接受成果评价(20xx年9月一20xx年11月)。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园园本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方案”,方案包含了“幼儿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和“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评价”等内容,制定了园本化的幼儿发展评价目标体系、教师分层评价晋级制指标体系和园本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让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有了依据和“准绳”。同时,预设了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开展评价的多种方式,归纳总结了不同评价方式的操作模式、操作要素、操作的注意事项、关注点或操作策略,让评价者能够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对象等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并参照操作模式开展教育评价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构建的“层级组织、多向反馈”的评价运行机制为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的组织、交流及信息、结果的反馈提供了保障,避免了评价过程中主体不明、组织混乱、反馈不畅的局面,让评价真正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提高了评价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案例,以印证我们的评价理念、说明我们的评价方式,以图为后人的幼儿园教育评价和研究提供实例,增强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许多研究的经验,力图为其他同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让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创设条件。
不可否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缺憾和不足,但我们相信从“园本”角度着手,开展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形成园本评价方案,必将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大趋势,而我们也将会继续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此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园本评价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五
1.师简介《三字经》导入课文学习。
2.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
二、感悟课文,朗读表演。
1.请大家先根据文中的注音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画出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
2.学生可面向全体提出不懂的地方,也可在小组内提出交流。(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
3.教师范读课文。
4.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领读课文。
5.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读文,做到熟读成诵。
6.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对于本课中的平翘舌音、后鼻音、三拼音等生字做重点强调)。
7.采用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做适当引导。例如:尊长辈的尊可用组词尊重、尊敬的方法理解;即改正的即可由老师讲解;承担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干、做)。
8.说说课文内容。再用儿歌、快板等形式演出来。
9.谈谈自己在家中的表现或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打算。
三、强化识字,加深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将本课的生字用互读、互考、组词、找方法等形式进行交流识记,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认读,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选用找朋友的方式为这些字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4.师生互动,共同交流识记方法。如:
(1)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
(2)编谜语、儿歌识记法。
(3)形声识记法。如筷,因为古时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来就念筷,筷子的筷。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字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要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教师在田字格中做细致指导。
3.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好事。
2.将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父母协助下以儿歌、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编出来,一周后全班交流。
编辑短评:注重朗读,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培养识字方法,符中识字学习的方式,还算扎实。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六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各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班级可以很好地和教师互动,有的班级则积极性不是很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类知识的专业素养不够;。
教师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互动的方式和方法,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理论类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认识,并保证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群体交流的能力。
理论类的课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种责任感而缺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间接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制约着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并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本人采取的是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即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来解决。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建筑风格样式这一章节时,首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样式的内容进行分组,各个小组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出其相关代表作品,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随机抽取各个小组中的某一位成员进行该风格的讲解。
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为了防止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态度散漫不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在最初上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环境的引导下,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多,传统教学缺少实践的具体应用,对后面专业课的展开不是特别有利,故而在这里提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园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介绍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后,以学校中的某一块空地作为实践的目标,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作品不会特别的到位。
但就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个设计步骤的实践和体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与我们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起来。
(三)转变教学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自于不断的教学积累和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
因此,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
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框架的目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锻炼其写作能力。
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其今后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顺利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
并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风焕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七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评价不可或缺。语文活动课程评价原则的制订,应该充分考虑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职语文活动课程中,效果评价阶段非常重要。活动评价应该从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出发,将整个活动情况明晰的展现出来。在这种评价原则下,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全面评估。这种评估不但评学生、评教师,而且还评学校。不但评价活动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还评价活动活动与方法,并且对活动态度和活动价值进行评价。第二,全过程评价。也就是说,不但评价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过程,而且还评价活动的结果。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例如集体与个体评价、书面与口头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与过程评价等。
(二)个体发展性原则。
在活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教学评价,应该以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为宗旨,也就是说学生不但是活动的中心,而且也是评价的中心,针对活动而进行的各个方面评价最终都应指向学生,以学生渐进式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依据,尽量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以及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从语文活动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积极评价,促使学生的个体发展获得最大程度的保障。
(三)激励性原则。
在语文活动课程中,激励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评价过程的主要方式。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主要包括激励性言语和激励性态度两个方面。激励性言语对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衡量和比较,是用一种夸奖、赞许的态度使学生获得赏识的正向信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改进活动方式,使之朝着更加完美的目标不断前进。激励性态度是指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果与进步的评价,主要包括眼神和动作等行为加以表现。
在评价时,教师的语言尽量做到以鼓励为主,学生在活动中不满意之处必然会存在,但是不要用讽刺、挖苦和攻击性的语言对待,而应该以一种宽松、融洽的言语进行点评,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给予肯定的言语评价,发掘学生细小的进步、优点和长处,对其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应遵循随时激励、随事激励和随人激励等原则,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困难生的鼓励性评价,千方百计的.挖掘这些学生的优点与长处,采用“小题大做”的态度给予他们以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被赞扬的快乐。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有效的提升语文素养。
(四)过程性原则。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终结性、完成性的方式进行,评价关注的只是本次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不去分析和思考教学过程的进步与成果。这种评价缺乏延展性,更加不利于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过程性评价原则,是一种不过分苛求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获取数量,也不去过多的关注活动的预定结果,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活动的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变化的,而且活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始终积极,创造能力是否不断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否获得逐渐发展,这些都是过程性评价原则的主要表现。此外,这种过程新原则还包括诊断性评价、发挥性评价、总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并且根据过程发展为活动课程的评价提供不同种类的评价服务。
(五)体验分享原则。
长久以来,评价一直被教师所把持,教师也像一个判官一样,居高临下的对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裁断,学生则被动的听审,心里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得不到机会表达。而在活动课程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体验分享原则进行,促使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自由的进行经验交流和体验表达,使学生之间的看法和意见得以交换和分享,将每个学生的心得变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经验财富。在一个活动完成之后,教师不要对学生七嘴八舌的评论加以阻止,要允许学生感情自由宣泄,充分表达自己对活动的见解,哪怕是遗憾和缺点,也不要束缚学生不让其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很愿意的将自身的看法分享给别人,这样集合所有亲历活动学生的智慧,便能够有效搜集到对活动的客观评价,用体验和分享促使评价的顺利展开。
(六)非等级原则。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掌握程度方面高低的差异,传统评价受制于这种差异,那么评价就贴上了等级性标签,这样便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学习语文动力的产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进取心,应该采用一种非等级评价原则,在评价时不要将学生分为多个等级,因为对于好学生、差学生的划分本身就不科学、不合理,等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情况发生,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评价观念,用发展而全面的观点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八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还乡曲》有这样一段话:心完全和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雨,并且在它的伸处,蕴藏着许多明珠。说明人的心理象海洋一样辽阔,只要耐心挖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宝藏产生。而艺术课程就象一把金钥匙,以它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环境,更好挖掘学生心理提供更大舞台,帮助教师开启学生心理之门,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以下,我就新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如今的学生,能迅速跟着流行事物走,却很难快速主动的掌握课堂四十分钟老师讲的内容,原因在于流行事物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任何人只要对从事的某些活动有很大兴趣,他就能积极的去从事并完成这些活动。比如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卡通画,而且大多能画的栩栩如生,但如果在课堂规定时间命题做画,就会出现各种理由完不成。关键在于命题作业使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而卡通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喜欢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有兴趣去画。
艺术课的开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的学习知识。例:美术教材第十册上册《色彩的渐变》一课,笔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熟悉的“快乐大本营”中“情感传递”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通过画线条表现人的四种表情,让学生把画线条和传递情感的游戏结合起来,师生“同嬉共乐”,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接受学习,继而对本课新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笔者认为,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最后能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掌握知识。
艺术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放到突出位置,而用“艺术能力”代替,这种能力包括对艺术的感知和欣赏等。艺术课上,不能向传统美术授课标准那样以一幅画画的象与否来评价学生能力,而应以拓宽学生思维方式为重点。
出自 WwW.kaOYaNMiJi.COM
例:《色彩的渐变》课中讲授色彩韵律和音乐关系时选择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歌曲,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和歌曲相关的故事,达到美育过程中辅之以德育教育,对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观的陶冶起一定催化作用,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为国家的更加繁荣贡献力量,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真心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通过更好的学习方式,从生理,心理,都得到快乐,体会生活中的艺术,更好的掌握知识。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九
中国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由此逐渐衍生出不同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相对而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世代相传的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因此,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教学。
中加强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意义。
如果需要上色,后期还会用颜料填色。学生可以通过京剧脸谱、花鸟山水、常州老房子变迁、卡通、科幻等题材,反映中国心、家乡情、儿童梦。经过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技艺,养成了养了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并能认识和切身体会传统劳动技能的意义、价值。
二、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与教学模式探索。
民间艺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民间艺术的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民间艺术教学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此不再展开论述。2.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地方民间艺术。该模式适合学习一些制作工艺有一定难度、工具材料要求相对复杂的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常州留青竹刻、常州烙画和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解自己平常较少关注的民间艺术,从而为保存、弘扬民间艺术培养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更加热爱优秀的民族文化。3.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和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开展教学。请民间艺人进学校即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如,教师可邀请留青竹刻、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让学生通过和民间艺术传人面对面接触,走近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到民间工坊去的方式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民间工艺制作工坊、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如,教师可带学生前往市民广场欣赏走马灯、荡路船等民间艺术,到农博园欣赏农耕文化。4.竞争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常州民间艺术教学时,可通过小组比赛,设置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竞争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获得教师的表扬、赢得荣誉的渴望,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课程。
三、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养成耐心、细致的品性,感受常州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培养对常州民间文化的兴趣。学生要在生活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可以建设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库,建构主题式民俗文化课程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开设校本课程,推动非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民间艺术,学会保护、传承民间文化。
作者:周心怡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
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无论是初中体育教师还是其他科任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执行《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展体育工作。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体育教学,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体育理论,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二、要调动社会、家庭参与,确保三方互动推动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除了靠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要通过大量的宣传,让社会、家庭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强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加关心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学校积极参与锻炼,但回到家中吃了睡,睡了吃,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体育锻炼,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形成“反弹”,让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督促,按照学校提出的要求,保证锻炼时间,注重合理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要购置体育训练必备器材,强化学生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光有好的政策,好的制度,好的教师,没有好的器材,搞好体育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就像“无米之炊”,再大的“火”,也煮不出饭来。上级教育部门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体育器材经费投入,让学校有钱买器材;学校要转变以往的陈旧思想,敢于创新,按照规定购买配置必备的体育器材,让学生有心买器材;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运用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有器材可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不断运动,强化学生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提上日程。我校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艺术校本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模块”式教学新模式。“模块”式教学应用后,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到了良好效果,为类似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已为人所聚焦。艺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前些年我校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艺术教学改革率先进行,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的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我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在学校率先进行,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模块”式教学研究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种模式以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为目的,更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研究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并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大胆地实践与研究,对创建研究型学校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现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让学生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转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上来。
二、研究内容。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在艺术课开设上实施艺术学习“小班制”(如下图),也就是把传统的每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艺术大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六个模块小班,六个模块是:(1)传统民族美术;(2)素描写生;(3)创意水溶彩铅;(4)音乐欣赏与演唱;(5)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6)合唱。()这种大胆创新的分班模式区别于传统分班模式,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艺术教学的效果,提高校本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学生“模块式”学习,在选课之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个性特长和兴趣愿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班级上课,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二是教师“模块式”教学,在艺术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特色和专业发展开设不同的特色校本课程,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同样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模块式”教学与学生“模块式”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艺术校本课采取“走班式”教学,也称“走读式”教学,六个模块小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教室进行模块学习,走班学习体现出学习灵活机动性的一面。
艺术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情变化做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模块教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要重新选择,这样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模块。
2.教师方面。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问卷调查在下一轮模块学习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杨老师在第一学年开设了涂鸦课堂的模块学习,第二学年更改成传统民族美术。灵活性使得“模块”教学更赋魅力,更具艺术性,它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与时俱进。
艺术校本课程是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研究的基础后确定的。我们通过收集、研究相关资料,调查艺术教学状况,制订方案等研究准备后,对课题深入实践与实施,最后提炼总结出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
三、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
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对“模块式”学习方法充满了热情,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们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
1.你对艺术校本课的总体评价。a.喜欢b.一般c.不喜欢(选c的同学请注明原因)。
3.你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实施艺术校本课吗?a.愿意b.无所谓c.不愿意。
调查结果百分比:
从问卷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确实喜欢“模块式”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1.实施“模块”式教学以来,学生在期末测试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实施“模块”式教学前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有些小模块成绩,如素描提高了50%,稍低一些的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也提高了近30%.另外,学生在期评中的自我评价环节认为艺术校本课对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有帮助的达到53.10%.
2.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效果明显。在校内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现场班级名片绘制大赛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明显比往年多。在校外学生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人次、区级1人次,取得不俗成绩。
(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校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前沿探索等,全力以赴“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四)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完善。
在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教师的学习要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梳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深入研究“模块”式教学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深入探究艺术课程的功能,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教学评价要得当。
艺术课程是富有魅力的课堂,艺术课堂评价也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教师“模块”式教学课堂评价不能太机械教条,应多元化、富有新意,得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诸如“该生对水溶彩铅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创作欲,技法成熟,色彩感觉也非常好,如果在后期处理方面能够再多下点工夫那就更棒了!”之类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很好地体现课堂评价的艺术。
总之,“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对“模块”式教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4]刘文科。浅谈初中音乐教学导入艺术[j].当代教育之窗,2012(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二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阐释教学评价的内涵,分析当代音乐教学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提出构想。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途径,教科书为主要内容,教师的活动为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受到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下面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谈谈对教学评价方式的几点认识。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即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所以评价标准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对于教学评价所指向的对象,人们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起码应该涉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主要谈评价学生,即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数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及学生的审计,其最终的目标是怎样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成效,应该具有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教学提高、目标导向等五个功能。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评价、期望与学生自我定位及行为努力程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评价越高,学生越努力。但是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就象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有利,反之为害。音乐属于时空艺术,这种特殊性使得音乐教学评价方式显得较为主观,缺乏相对精确的统一标准。教学评价的困惑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反应不少,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值得实践探讨。
当前音乐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笔试或器乐、声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技能考核形式不同,凭借考试给学生评分的做法却不变,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对客观真实反映的局限性。比如键盘考试往往用一两首曲子作为考试题目,这些曲子一般来自教材或键盘经典曲目,根据学生演奏曲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有的学生演奏古典曲目效果很好,但钢琴的即兴伴奏能力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班,按照考试结果认定教师的工作业绩。由于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有碍反馈调节功能的发挥,导致学生不能综合全面发展能力,个性化发展也受到影响。
2.2教学评价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而且缺乏科学性。
教学评价的内容大部分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置,不同素质的教师使得评价内容很难在主观随意性与科学性之间保持平衡。有的教师可能会比较喜爱某几个作曲家或某几种风格的作品或某几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偏重于那几方面的学习而忽视或较少强调一些应重视的部分。尽管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考试曲目,教师的学术导向还是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在考试内容上投下浓重的阴影。演唱或演奏一两首曲目判定学生的成绩是随意的、不全面的,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性。
2.3教师的主观因素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音乐教学评价由于受其自身特性的影响,在技能考核方面缺乏相对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音乐教学的评价结果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成分较多。如键盘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或教师选择的曲目进行演奏,由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演奏情况打分,这个分数就是评价结果。这种评价结果很容易受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考核结果出现较大的争议,很难体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4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音乐教学考核主要是技能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对考核成绩的优劣有着较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在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的特点等方面都不同。这些特点为个体的行为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有些人遇事沉着,不动声色;有的人活泼好动,能说会道;有的人则多愁善感,胆小怕事。每种气质的人都自身优势,也相对容易形成某种缺点。考核学生技能一般是由教师集体评分,除任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并不一定了解某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根据一次演唱(奏)“一锤定乾坤”,学生的考核成绩便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他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设想,个别学生刻苦用功,专业素质很好,临考状态却比较紧张,一旦临场发挥不利,评价结果对他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3.1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最受指责的地方就是方式太过单一,令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造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后果。为此,在考查学生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2整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没有评价的权利。如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那么学生就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期总评时,可要求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列举工作、创造、收获作为依据,自己给出一个综合分数,教师将它以30%记入总评。
3.3开展动态评价。
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观照,使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包括其它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3.4采用“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就是将每个学生在某课程学习期间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以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演示文稿、动画和资料库等内容反映成长和进步的情况,以此作为学习质量的重要考查依据。学生挑选、提炼自己学习活动的文本来创建文件夹,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他们将积极地思考、评价自己的学习历史,明确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使学习活动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教学评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评价对象有其不同的评价构成体系。音乐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要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总结,找出一个更好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三
三种教学法既可以各自成一体系,也可以互相结合来运用。三者都会极大的激发孩子身体中本能的音乐属性,可融入于声乐、钢琴、器乐、合唱、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是在校音乐老师及琴行机构教师都非常需要的学习科目。
1.奥尔夫: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鼓励和启发他们自己去创造和编排。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接受到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同时,奥尔夫音乐可融入于集体课,让孩子懂得了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2.柯达伊:
其特色是以歌唱教学为主,从简单的单声部旋律到轮唱、合唱等歌唱形式,都是以演唱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儿童能在“唱”中学会呼吸、歌唱的技巧,各种音乐的知识和常识也能通过“唱”的方式来学习。
柯达伊教学法中有一套非常实用的手势——科尔文手势,可以让孩子通过视觉形象来感受音高的概念。
3.达尔克罗兹:
其特色是体态律动教学,立足于“听”音乐,它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中的各个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
三大音乐教学法是由国外流入中国,并且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下产生的,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
不同的教学法将会带来不同的教学结果,所以我们需要将其融合,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应用在音乐教学上。
1.对于奥尔夫教学法,我们需要准备更为适合儿童的音乐教材,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我们可以选择儿童更为喜欢的民歌民谣作为音乐教材,并且融合舞蹈、歌唱等一些元素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来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是单一的枯燥课堂,而是充满着音乐氛围的享受性课堂模式。
2.对于柯达伊教学法,音乐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在教学课课堂中,教学者应该通过无伴奏的歌唱,让学习者也跟着节奏学习。在一般的中小学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比较普及,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进行教学,从一开始的旋律,再到节奏感,最后再到乐谱的演唱来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学习曲调、师生合唱、轮唱等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通过民谣童谣等一些素材的改编教学,从小就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音乐素养,慢慢地掌握听唱读写的能力。
3.相比上面两种教学模式,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则更为开放,更加生动。这种教学法注重学习者音乐的全面发展,本着“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乐器”的指导思想,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普通的音乐课大致相同,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授课不是以教学者的讲课为主,而是通过听音乐用动作来表达音乐只是不以讲授为主,而是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音乐。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是动作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动态的音乐教学。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亲身感受和聆听音乐,同时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魅力,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适合活泼的中小学生。比如随着音乐让学生进行走路再加之手脚的各种动作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其畅享在音乐之中。这种开放式活动教学更受学生的喜爱。与坐着上课听讲相比,学生有着更大的乐趣,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加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这些元素,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音乐能力提升效果也比较明显。
4.柯达伊和奥尔夫教学法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二者对教学艺术和审美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奥尔夫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创新灵活性,不是枯燥的教学,是有着生动即兴活泼的课堂。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文化特点融入自己的元素,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而柯达伊教学法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是以全面的音乐教育系统为主,在音乐教材和较高艺术标准的基础下进行的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以大量的有特色的教材等教学资源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有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5.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之相比则有着更大的不同点,对于教学,学生不光要学会如何听音乐,教学者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得音乐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全身都融入音乐之中,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动觉,感知和对音乐的反应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的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如游戏时选用活泼的钢琴曲等。动人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促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顿然提高。如果教师生硬地要求幼儿唱一些难懂的歌曲,幼儿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也就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
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适应时代需要,突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要扩展和更新现有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内容。
二、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最具挑战的就是如何来运用手上的这份内容材料来施展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了。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孩子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借用美术、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比如《十二生肖》是一首好听的、故事性很强的歌曲,教学中老师边唱边跳,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产生了要表现要学唱歌曲的强烈愿望。
2、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
第一步骤;运用儿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儿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歌曲。在每次新授歌曲、出现新的节奏之前,要为歌曲节奏难点配上一个琅琅上口的儿歌,使幼儿通过朗读儿歌掌握节奏。例如:歌曲《拉拉勾》里出现了多个附点节奏,是幼儿较难掌握的。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生动活泼、饶有兴趣地朗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发展音乐节奏感。
第二步骤;运用身体动作,训练歌曲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无音乐、无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示出来,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要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节奏,表达对节奏的认识。比如,在幼儿熟练掌握用手拍打的动作以后,教师要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幼儿用跺脚、拍腿、拍肩等动作代替拍手,训练几次后,再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创编其它能力和迁移能力。
第三步骤:运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
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成功地将歌词填入,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3、启发引导,使幼儿掌握演唱技巧。
幼儿缺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高兴时往往用力喊叫,破坏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表达高兴时要唱得欢快、活泼;抒情时则要连贯、柔和;表达悲伤时则要缓慢、低沉。例如,幼儿演唱《大母鸡》这首歌曲时,启发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寻找处理这首歌的方法。大母鸡在生蛋的时候应该表现的怎么样,(用力,辛苦)生了又多又大的蛋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开心的快乐的)。
4、运用已有知识,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
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创编简单歌词,能给幼儿更多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勇于创造的机会,这无疑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大有好处。如在进行创编活动《颠倒歌》的教学中,启发幼儿根据原有作品的歌词创编一首新的歌曲内容。这首歌曲原内容是: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为了便于幼儿创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凭借想象、记忆进行创编。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创编新的歌曲内容。如:公鸭会生蛋,母鸭嘎嘎叫等等,启发幼儿边编边唱。最后,每组幼儿上台表演,大声地唱出自己的创编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中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究性学习的提倡,能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测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思考。
例如,我们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习中,由学生自己带蜡烛,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观,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尤其是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比纸上练兵要强得多,这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信息手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
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学生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并且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自己动手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并通过三组实验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向装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人体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多”的结论。再通过向两瓶不同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得出空气中o2的含量比人体呼出气体大”,以及通过向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得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大”等结论。
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交流,进行了几组简单的对比实验后,从而获得了一些事实性信息,相比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自己没有任何实践,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够直接提出问题或通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从而明确提出问题。
学生知道要想知道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相等,就需要使用天平。学生通过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以及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得出质量守恒定律。但有些同学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蜡烛燃烧过程中,天平发生倾斜,蜡烛质量减轻,这个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去了,导致质量减小,从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而加深了对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四、对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也是我们所必须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收集学生的探究活动报告形成档案袋,并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纸笔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它具有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等优点。纸笔测试的方式可以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化学探究学习中纸笔测试评价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以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化学探究学习的评价是建立在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对于化学探究学习及其评价的实施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智慧。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五
截交线、相贯线截交线是由平面截切立体所产生的表面交线,相贯线是两立体结交所产生的表面交线,是工程制图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章节。在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求截交线、相贯线等内容,都是用立体表面取点、辅助面等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很难理解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入三维实体造型,在autocad中,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截切命令后产生的截切形体的截交线的形状(如图1所示)以及两个物体相交产生的相贯线的形状(如图2所示),总结截交线、相贯线的投影规律,增强感性认识,可以为求截交线、相贯线的三视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组合体组合体是由若干个基本体所组成的物体,工程形体虽然很复杂,但若加分析,都可以看成是基本体的组合。学习组合体的识读和绘制,其目的是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所必需的分析方法,并培养投影作图的技能和空间结构分析能力,是整个投影基础的重点。组合体中的题目是给出二视图要求绘制三视图,如图3所示。常规的作图方法是采用形体分析的方法,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体,然后再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切割、叠加、综合)及各部分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从而对所要表达的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形成总的概念,为画视图做好准备。但大部分题目都没有实体模型,对于刚接触制图的初学者,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描述,既浪费时间,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空间立体形状,如不分析物体的形状,只是单纯地利用找点法做出三视图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立体形状。借助于autocad软件的实体造型功能,制作出和题目形体一样的实体模型图,然后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屏幕上进行演示。以图4所示的轴承座为例,轴承座是综合型组合体,可以想象分解为底板、肋板、支承板、圆筒和凸台(小圆筒)五部分。支承板的左右两侧面和圆筒外表面相切,相切处无线;肋板与圆筒大圆柱面相交,相交处有交线;圆筒与凸台相交,产生内、外相贯线;其他各部分间表面连接关系均是相贴。利用autocad软件的旋转功能,可以很灵活方便地将实体模型进行任意位置、任意角度的`旋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进一步分析组合体的形体特点及各基本体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三视图的投影图。
剖视图剖视图是为了说明工程形体的内部结构形状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假想用剖切平面将物体切开,移去观察者与剖切平面之间的部分,对剩余的部分向投影面所得的图形。剖视图的题目一般是画剖视图或者改错、补线等(如图5所示)。由于没有实物或模型,剖切后物体的投影,单凭主观想象去画,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利用autocad软件的实体功能,绘制出工程形体的实体模型,然后应用剖切功能,根据需要对实体模型在相应的平面内进行剖切(如图6所示),把看不到的内部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内部结构,且印象深刻,制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利用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实现实体模型的演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实体模型演示,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解题的空间几何模型,确定空间解题步骤以及引导学生想象作图结果的空间情况等,使学生在空间——平面——空间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借助cad三维实体造型软件进行教学,可以把原来用大量语言阐述的内容,如组合体的立体结构、各个基本组合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复杂物体的内部结构等,做成实体模型来演示,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3]刘小年,郭克布.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六
在我国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也渐渐为人所知,作为与德育、智育一样重要的教育类别,体育与前者共同构建了综合素质教育的范畴。而想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关教师就应明确体育教育对发展初中学生个性的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育策略。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1.体育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作用。
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虽然体育教师曾经被很多教师、家长所忽视,但是其对学生的积极意义是无法掩盖的。合理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进行提高,由于体育学科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接触、学习的课程,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体育课程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另外,体育学科的互动性决定着学生往往会对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兴趣,当教师能够合理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身体与意志,让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乐观。
2.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2.1对课程结构进行完善。
体育教学过程具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想要真正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师还必须要强化思想,创新方法,对体育课程的结构进行完善。在以往的情况下,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老套,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例如,在“体能”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部分教师往往都会选择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却没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要求,在向学生讲述了体能方面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会直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训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清楚的对自身的体能产生认知,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从而为学生选择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只有如此,学生的身心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
2.2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
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体育教师就必须要明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尊重学生之间的身体差异,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避免评价单一的现象,促进学生进步。毫无疑问,每个学生的体育天赋、身体天赋都不尽相同,没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就算再努力,也很难与有天赋的学生比拼体育技术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体育教师仅仅是以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那么就会直接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树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包括进步程度、参与活动积极性、课堂表现等等,如此就能够在保证教学评价真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信的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3对学生潜力进行挖掘。
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运动潜力,优秀的体育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如此就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很多男同学对排球运动不感兴趣,但是却十分喜欢足球、篮球运动,而一些女同学不喜欢对抗激烈的运动,却对羽毛球等运动“情有独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细致的观察学生的个性,重视课堂上的专项训练,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运动观念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提升学生对体育进行学习的主动性。结论综上所述,合理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进行提高,由于体育学科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接触、学习的课程,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体育课程中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从而为学生选择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同时还应合理对学生进行评价,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篇十七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文学理论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作为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教师有责任进行一番考察与探究。笔者曾对所任教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与曾进修学习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两所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学理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过多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太多,文学文本的缺失使得理论过于抽象,较难理解。文学理论教学由此陷入欲罢不能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广博繁杂令学生目不暇接、晕头转向。从事文学理论教学的老师可能都知道,文学理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虽说是一门课,但课程内容涉猎范围十分广泛,与诸多学科门类相关。它不但会涉及古今中外众多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而且还会涉及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诸如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等多种形态。可以说,每一种形态都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都可以写出专门的著作。如此庞杂与繁复的一门课程必然会让那些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目不暇接、晕头转向。加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文学理论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面对内容如此广博繁杂的课程,不仅缺少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而且缺少学习理论应有的文学文本积淀,未观千剑何以识器,未操千曲何以晓声。自然感觉理论高深莫测,学习吃力,疲于应付。
第二,文学理论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心灵启迪。高校教学中虽然没有了所谓的升学压力,但学生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诸如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考试使得学生依然把学习课程知识点作为唯一学习目的,老师们也墨守成规,习惯于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遮蔽了学生对文学文本及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教学中在学生与理论知识的关系上表现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压制,缺少了理论应有的反思与批判。这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很难给人以心灵启迪。正如吴春平所言:“当前文学理论教学之所以不景气”,很大程度是因为文论教学“仍然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束缚人的心灵自由的知识传授和思想规训,而非一种诗性智慧的启迪。”
面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诸多尴尬境遇,人们不禁会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文学理论》课到底有啥作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文学理论教学中这样的目的到底实现了没有?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大概先得看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者们是怎么说的。关于文学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或者说文学理论的作用不同的教材编写者有不同的表述。
陈文忠主编的《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理论是一种有用之学。它具有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即“理论认识论的意义”与“实践方法的意义”及“由此,生发出文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刘安海、孙文宪的《文学理论》则认为,“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1)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切合文学实际的科学的正确的文学理论观点。(2)为学习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课程打下理论基础。(3)为文学接受以及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