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范文(20篇)
倡议书是表达对特定议题或问题看法和建议的一种书面文体。写总结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让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阅读指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一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展现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259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在问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2004。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二
与大多数人文性浓厚的学科的设置不同,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当前,在广告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开设广告学课程的学校基本上都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进行课堂授课教学,这些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表现出对当前多媒体环境大背景下的机遇把握。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300余所,但在培养方案中对于新媒体运用的重视程度、媒介授课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处在探索初期,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滞后于业界变革。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以及教授媒介技术的相关课程,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下市场对广告学专业的发展需求。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p.56。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p.78。
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等。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p.85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政治义务。
国家安全的涵义——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自己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四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六是统筹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具体内容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今年明确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个重要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在“三个高于”原则要求下,公共财政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对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通过加快完善市场体制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镇差距很大。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中央在2003年初就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2005年的“1号文件”中,对此再次作了明确规定。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国务院将从2006年起,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将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要把城乡良性互动战略确立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使这一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一同实施,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有效结合的浓厚氛围。
要建立城乡良性互动预警机制。运用城乡良性互动理论建立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新的指标体系。除借鉴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外,应充分考虑我国城乡之间的购买力分布、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市场需求平衡以及二元结构的动态发展等,引入新的修正系数,以建立和确定城乡良性互动的预警指标,分季度或由权威部门发布,以及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和走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
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应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五
孙景淼(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为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这对于我市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扣“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抓好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产业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农业产业格局和“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圈层布局,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外向度。
继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要素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引导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小城镇集聚,吸引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合理集聚。以产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纽带,发展块状物色经济,繁荣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推进家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杭州农网和农技110的作用,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更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抓好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检测检验、监督保障体系,强化全过程管理,不断满足群众对放心、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以实事项目实现城乡共同进步。
以农村实事项目建设为重点,致力城乡共同进步,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新成果。坚持城乡统筹、执政为民、惠及农民,把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农民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和利用有效的载体,从需要和可能上考虑,明确内容、时间、标准,集中力量抓好和深化一批涉及实事项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探索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现实途径。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快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以改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丰富农村文化精神生活,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需求。深化“4910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重视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和困难户危房改造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困难。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结合杭州实际,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办法改革,尽快实现农户零说赋。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努力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撤村建居单位的清产核资和股份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度改革,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更好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广大农民。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流动。
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趋势,适时调整乡镇、村行政区划和管理范围,加快建立“精简、高效”服务型的乡镇、村管理体制。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六
2004年5月11日9:12:3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思路明晰,社会认同度明显提高。在2003年对26所高职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中,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被评估为“优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成绩。一是规模快速增长,布局更加合理。截至2003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有一所职业院校的局面,这对地方经济建设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612所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79万,约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3%;招生数达到200万,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2.3%。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且正指导着整个战线的改革实践。三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明显提高。2003年全国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而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概括地说,一个充满活力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走向上将进一步突出以下几点。
引导学校正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和一些学校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部将在评估工作、教师的表彰工作、教师的学位提升、培训等工作上加大力度,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与财政部正在联合制定方案,要通过中央财政经费补贴与奖励的方式,推动各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培训,今年要使设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的学生,毕业时有80%以上能够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从今年开始,建立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所有高职院校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评估。通过评估,评出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此外,今年将分20个专业大类,正式组建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的职能,以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摘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七
解放思想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机制是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玉林市在深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对影响和阻碍教育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旧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对教育管理体制、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创新机制,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玉林市是广西的人口大市、教育大市,是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是教育部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10年,玉州区、北流市被自治区定为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陆川县被自治区定为全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试点县和全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522所、中小学生(含幼儿园、中职学生)约125万人。其中,小学1472所,小学教学点1598个,在校学生63.53万人。普通初中234所,在校生29.98万人;普通高中(含高完中)58所,其中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8所、在建4所,在校生9.8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1所,在校生8.82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4所、省级重点职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1847人(含随班就读学生)。幼儿园755所,在园幼儿18.4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小学生辍学率为0.76%;初中毛入学率104.46%,初中辍学率为2.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3.78%。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6.8万人。
自全区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区教育系统迅速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热潮,着力破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为推动全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教育事业赶超跨越发展。在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就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在“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中,玉林市在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赶超跨越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着力探索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新一轮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玉林教育的新跨越。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体制建设是保障。一是创新和完善“市域统筹,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和机关单位联系挂点教育工作制度、专题汇报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全市教育的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以市域统筹角度科学谋划“城乡一体”的教育事业。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玉林市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和《玉林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对全市教育的指导,为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不断完善政府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财政收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财政都按法定要求投入教育,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保证了财政对教育拨款的逐年增长和生均教育事业费、教职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例如,2011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46.16亿元,比2010年增加4.23亿元,增长10.1%,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40.70亿元,比2010年增加4.65亿元,增长12.9%,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市gdp为1032.47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94%,基本达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校点规划是基础。我市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及学生变化趋势,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原则,制订《玉林城区教育用地和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年)》和各县(市、区)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并大力实施优化学校布局“三个集中”工程,促进村教学点向村小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实现城乡学校科学布局。近年来,全市共撤并中小校(教学点)290所(个),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其中,我市陆川县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办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积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等模式,大力组织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年”活动,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加强薄弱,以县为主,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学校布局的合理化、硬件设施的标准化、软件管理的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教育,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市教育一体化发展。如2011年,在城区,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校建设大会战,计划投资8.4亿元,从2011年起到2015年在玉林城区新建中小学校13所,办学规模519个班级,新增学位24570个,大幅度增加学位,积极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在农村,我市投入资金约3.97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449个,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课桌椅更新工程,为全市17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课桌椅451287套、讲桌7738张。同时,我们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玉林市教育信息网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依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等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建设是关键。一是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从2010年起开始施行《玉林市中小学校长任用管理办法》,大力推行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承诺上岗制度,对校长实行任期目标及动态管理;推行校长“三年一任,六年轮换”制度,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校长管理机制。二是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创新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建立在岗教师轮岗交流和对口帮教制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三是实施“三名工程”(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通过系统培训、专题教育、岗位培训、自我教育等形式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此外,市委、市政府在近年连绵表彰了两届玉林市“十佳教师”“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树立了典型,表彰了先进,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玉州区“毓秀”工程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转载自 WWW.KaOyANMIji.cOm
玉林市抢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机遇,以自治区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迎检工作为契机,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以公办职业学校为支撑,以发展民办中职学校为切入点,以职教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形成了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职业学校良性互动的办学机制。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主题,结合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三进”工程,对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新增劳动力、退役军人、残障人士、扶贫开发对象、库区移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人群实行了职业教育或培训,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民生改善,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目前,全市中职学校生均校园面积达63.5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达24.26平方米,设备价值生均5503.92元,图书册数生均50.21册,全部达到验收标准。建成了7所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8个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我市成为了广西拥有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最多的地市,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统筹城乡教育,提高质量是核心。2010年,我市玉州区、北流市等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第一批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区)(全区共12个试点县)。以此为契机,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导学校以制度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现代学校文化管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学校努力办出特色,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其中,玉州区的“有效教育”课改实验,围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实现了校际互动,城乡联动,拉近了城乡教师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被称赞为“有效教育玉州模式”。2011年11月上旬,李康副主席到我市玉州区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市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11月下旬,在李康副主席的支持下,我市承办了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现场会。2012年1月,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以《期待已久的变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教育改革与实践纪实》为题对我区以及我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向全国呈现了“玉州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效教育玉州模式”,为玉林市以及广西赢得了新的荣誉,直接将我市推向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和新高点。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资助体系,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建立和完善扶困助学教育资助体系,做好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列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把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作为政治任务和改善民生的首要大事来常抓不懈。多年来,我市坚持每年举行“扶贫帮困、圆梦大学”行动、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大型主题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出席各种捐资助学活动仪式,主动带好头,发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人士,伸出热情援助的双手,积极贡献一份爱心,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尽心尽力,在全市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尚。据统计,2007年-2011年,全市共筹措资金约8.6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1万人次。向全社会兑现了政府“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其中,北流市社会捐赠达1600多万元,以“参与捐资助教人数多、募集资金数额大、资助面广、规范有序、发放及时”五大亮点成为广西“捐资助教第一县(市)”。二是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和结对帮扶制度,促使留守儿童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改善残疾儿童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的条件,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近年来,玉林市以“两基”攻坚、职业教育攻坚、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活动为抓手,大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制约和影响我市教育科学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仍然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用新的眼光来分析形势,用新的思维来研究问题,用新的办法去化解矛盾,用新的思路去谋求超越,用新的举措去推动发展。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市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奋勇争先、赶超跨越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教育系统教职员工赶超跨越、奋勇争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思想充分涌流起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了,一切有利于赶超跨越的实践充分行动起来了。解放思想,是玉林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们才能从妨碍教育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自觉改变一切束缚教育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才能彻底革除一切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玉林教育的大发展。
(玉林市教育局报送)。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八
2.1转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广告学专业的目标设置应在继续通识教育的同时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在新媒体环境的导向下,市场对广告学人才的需求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广告专业和新媒体的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为目标,是保证广告学专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深入贯彻新媒体思维负荷当下经济环境中对人才范式的知识和思维转型的要求,有利于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经济知识体系人才的培养。
2.2进行广告学专业媒介类课程设置的变革。
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广告运营中媒介策略的地位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媒介选择被强化,而媒介的地位开始有所弱化,消费者的媒介接触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从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研究媒介的地步,缺乏对媒介类课程的整体规划以及基于新媒体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设置,无法适应当前人们的实践需求。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站在广告运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今后应该尽可能增加对新媒体的应用课程的数量,增加传授媒介的相关课程,增加基于媒体的数据类课程,而对于与传统媒介传播与市场营销的理论类课程则应该相应减少。
2.3开展微信互动课堂,借助多样的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微信互动课堂是指由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教学辅助,科学性的设置微话题,组织学生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又联邦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交往教学论,旨在探讨师生关系。8月。第十二届中国广告学教育研究学术会议在井冈山召开,与会业界以及学术专家纷纷提出要就新媒体的发展进行广泛探讨,一直呼吁高效的广告学课堂要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满足微时代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创新学习需求。
2.4进一步实现广告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诚然,广告学的发展得益于媒介环境的便利,外部环境对广告学的扩张起来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广告学今天的发展状况也离不开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的加强。在今天,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知识,简化知识的繁琐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把握住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拓展广告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更具包容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使得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拓展课堂所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5对于创新的新媒体教学环境,要更注重学生反馈机制的设定。
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学时空的不设限性决定了反馈机制存在的必要性,新媒体互动平台为老师和学生的良性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企业应该具体制定对该类院校所培养的现代人才进行广告设计应有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教学薄弱环节的发展,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
3总结。
广告学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特色理念、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教育理念,一般人文类专业一般更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注重学生内涵的培养,与之不同的是,广告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将培養重点放在了学生外在能力的拓展和延伸上。该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比本科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掌握各项必备技能,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发展,对于该专业设置下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现实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3]王玉洁,黎泽潮.颠覆与嬗变: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发展策略——中国广告教育第十届学术年会成果述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01):103-106.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九
人们都说一栋房子最重要的是地基的牢固与否,而基层教育则相当于我们人才培养,国家未来的地基,基层教育成为了我们当今时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虽然国家在多方面关注基层教育,但我们还是在一些地区发现了一些问题。暑假期间我对重庆市云阳县一些乡镇地区教育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目的:了解云阳县基层教育的相关情况,分析该地基层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建立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及行政决策提出科学的依据。
(二)调研内容:研究基层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对基层教育的政策保障及行政支持政策以及研究对基层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三)调研地点、方法:云阳县高阳镇;研究方法主要是积极参与教学工作、走访、访谈当地学生、老师和家长。
(四)调研过程: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部分走访和访谈,收集到当地大量的基础教育信息,也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然后通过对资料的汇总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五)调研时间:207月20日—8月10日。
(六)调研结果:我们考察的地方位于渝东北的云阳县,是全国的贫困县,交通比较闭塞,工业不发达,农村人口比例高。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因此这里农村对基层教育不足,隔代教育较为普遍。农民知识水平低,社会责任感不强,家里孩子较多,80%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加上农村经济不发达,学校较少,低年级学生95%都是超大班级教学,常常都是教室能坐多少人就多少人一班,调查得知,一个班基本上有60-80人左右,教育安排不合理;教师的级别也普遍不高,好的老师不愿来农村教学或者是被调离去教高年级;85%的小学学校的教学设施一般都只有黑板加粉笔,老师根本就没机会用更好、更科学的教育设施施教;师资力量严重不足,80%的乡村老教师对新课改不熟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教导学生学习,而偏远山区没有能力聘请新型教师任教;师资水平较低,政府也不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以及对在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年也许只有一次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据调查,70%的学生家长也不重视孩子学习,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调查时一家长回答“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都没读过什么书怎么去教呢”,这是家庭教育严重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之一。基层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开端,因此基层教育的改善成为青少年健康成才的关键。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里,由于师资、教室有限,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果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
(二)对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因为过去的布局结构不但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了,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而高效的实施。调查发现,80%的乡村老教师对新课改不熟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教导学生学习,而偏远山区没有能力聘请新型教师任教。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而后就是师资力量的不平衡,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调查中发现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只有五个老师,教育水平严重低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农村教育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同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对基础教育老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太少,一年只有一次或者没有培训。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三)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有关家庭的要素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每个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家长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以为读书才是农村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并为孩子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有的家长则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那只是在浪费钱从而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有的家长则是无赖,自己没读过书教育孩子更是没有能力,特别是更有家长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反正以后要嫁人都不是自己家的,有甚至支持未成年孩子外出打工。残缺型家庭的孩子问题更多,残缺型家庭中的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失去母爱的孩子智力迟滞、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失去父爱的孩子胆小怕事,办事优柔寡断,缺乏远大抱负。诸多的调查已反复证实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多于完整家庭。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
创新发展主题教育是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认真参与这项教育,深入理解创新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此,我想分享我在参与创新发展主题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启示破冰。
我们在创新发展主题教育中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我启发和心灵深处的触动。在教育的启示下,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并努力地寻找改进的方案。从家庭到网络,从社区到城市,我意识到创新发展无处不在,且随时随地可以实现。
第三段:摆脱对舒适区的依赖。
在参与创新发展主题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摆脱对舒适区的依赖,勇于挑战自己。只有拥有创新思维、大胆实践和不断追求改进的勇气与信心,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要知道,不敢面对挑战的人,是无法实现创新发展的。
第四段:共同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主题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并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五段:结语。
参与创新发展主题教育是我们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为未来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参与创新发展主题教育,我深刻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持续创新、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将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一
按照乡镇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在第一阶段的调研环节,马良镇中心学校采用分工协作、领题调研的方式开展。中心学校校长吕刚国、管理人员张德华具体调研“乡镇内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2名同志通过下校听校长介绍、与师生座谈、问卷、查资料、听课、抽测、学校书面提意见建议、现场交流等形式,对我镇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绩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最近几年“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的创建,各学校的校舍、教学装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基本均衡。一是基本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除镇小外,其余8所学校全部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计添置各类生活设备设施1000余件,维修改造教室、学生宿舍xx多平方米,添置钢架床500余套,修建、维修水塔5个,基本解决了“三难”问题。二是镇中、镇小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重阳中学、重阳小学、镇中、镇小均建起了多功能教室,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二年级均实现了光盘资源辅助教学。三是借助“五园创建”载体,推动了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的创建。镇小成功创建县级“艺术校园”,镇中成功创建县级“平安校园”。2、教师队伍素质良好。一是按师生比要求,各学校的教师编制数足额;二是教师的学历提升速度比较快。通过在职进修、函授、自修等渠道,教师的学历提高工程收效明显。目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为45.83%、41.94%;三是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四是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教师全部参加了县级新课标培训,其中有120余人次接受了省市级以上培训;五是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在第一、二轮继续教育测试验收中,我镇教师全部顺利过关;六是专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全部均达到合格等次;七是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普遍提高,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全部会使用光盘教学手段,三至九年级教师均能使用网台资源辅助教学,20%的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辅助教学。八是边远学校支教形成制度中心学校出台政策,对资源支教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评先表模时优先考虑,目前有1名教师自愿担负起了支教任务。3、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抓实业务学习。全镇做到“三个一”:即一本教育专著、一份业务杂志、一次学习体会。推行业务学习轮流主持制度,以此深化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研职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是抓实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学校教研组的备课、研讨、听课、评课活动,收效较好;三是强化了领导责任包保制度,要求校长必须包保毕业班,其他班子成员包相关年级,同奖同惩,增强责任意识;四是抓实中小学研训工程的参与。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县级组织的相关学科现场研训活动。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有效教学”培训会。五是抓实了教研组实体建设。各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开展培训,强化评优,推动工作;六是抓实了岗位练兵活动。各学校按照规范的流程,全面开展了炼课、磨课活动。三年来,全镇计培养市、县级优质课教师30余人。4、后勤管理进一步精细化。一是健全完善了制度,重新修订了《饮食卫生安全制度》、《饮食服务岗位职责》等,使食品卫生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统一制定下发了《马良镇中小学食堂管理常规》、《马良镇中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常规》,将日常工作、管理常规化。各校均按要求制订了《“十有、八配套”规划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将硬件建设分步落实到位。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寝室文化建设,种植养殖发展四项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统一要求,各校都添置了相应的防蝇、防尘、防鼠、防霉等相关设备设施;严把“六道关”(食品采购关、四所学校必须粮油统一配送,入库验收关,食品发出关,清洗关、烹饪关、出售关),确保食品采购、加工、饮用无质量问题。严格对照《湖北省中小学“放心超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放心食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文明宿舍”创建标准》,严格管理校园食堂、商店和学生寝室。三是抓好了镇中、镇小寝室食堂文化建设。镇中、镇小率先办食堂、餐厅文化建设的试点,组织全体校长及后勤管理人员现场参观学习,并分别制定了各校的建设规划,确保后勤建设高规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二
纵观以上几种哲学思想,无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多么不同,确定主体意识优于并高于所有一切,是他们哲学推论的前提。正因为存在着主体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他们的结论几乎都包含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世界与心灵的对立,以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在更极端的态度上往往以牺牲认识的理性法则来换取意识的自由。我们在伽达默尔及“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胡塞尔那里,可以看到精神世界的无限膨胀,科学涉及到的物理世界往往被看成对意识自由是一个极大的妨碍,甚至对意识自由是有害的。主体哲学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即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中,主体的推论是否包含了局限和偏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主体哲学将理性看成是自明的,客体就是呈现为主体推论的结果,这个假定预设了主体不会出现任何偏差。而事实上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这种假设都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主体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包含着局限。思想史的发展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未能把握其本质前,总是以主体的图式看待世界的,以人的特性解释世界注定会产生拟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暗含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主体哲学就是按这种推论极端发展的结果。主体哲学是在人类中心论和拟人论的框架下来看待人与世界的,这样,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折射出主体的意图和限度,世界的存在往往被看作人类中心的象征。换言之,它没有实体性的地位,它的性质全靠主体意识的解释。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存在于西方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于其他民族的哲学中。当人类不能分离出单独的客体时,除了用人这个尺度解释外别无其他方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主体哲学一直是哲学史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一幅全新的世界图像。这里,不论是地球还是人类,都不具有特殊目的和意义,相反,他们(它们)只是宇宙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理论最早喻示了人类从中心到系统的变化。
在以后达尔文的理论中,也提供了反对人类中心论的又一种理论。按照其理论,人是生物连续进化的一个环节,人也像其他生物一样组成了一个系列。这里,人不具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这种理论也排除了神学理论的创世说。达尔文理论与哥白尼理论在反对人类中心论上是一致的。这两种理论都说明了人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此外,当代量子力学也提供了背离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这里,主体哲学与人类中心论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因为它假定了人是世界的终极目的,因而,它无法解释真正的客观世界,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总是呈现出反拟人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越来越趋向将人视为无数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世界的目的。如果这样看待人类,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值得怀疑的,主体哲学的观念也是值得怀疑的。
建立主、客体相协调的理论。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三
【内容摘要】建立可靠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是当今传播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及文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关联到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现象学、解释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几种有影响的主体哲学通过社会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内在地决定了传播理论的框架和体系,因而,反思主体哲学根基的弊端,超越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局限是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主、客体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当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及文化研究中的人类共同心智及社会知识型理论都提出了结构重于主体的解释模式。这些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传播理论集中体现了现代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和开放性上。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可以指狭义的创新和发展(指传播理论自身),也可以指广义的创新和发展(指影响到传播理论体系的建立),由于学术界对后一个问题论述不多,本文主要论述影响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谈到的基础理论主要分为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文化问题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不同程度涉及到传播理论。理论界选择什么样的基础理论,传播理论相应地就会带什么样的印记。就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来看,主体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偏于主观的理解)及相应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影响更大。今天,审视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根基之上,继而创新和发展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
影响传播理论的几种主体哲学。
在当代,哲学思想对传播理论的影响通常是通过社会学为中介的,我们在评判一种社会理论时,总是在评判一种哲学思想。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首先分析影响到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然后分析其相应的社会理论和文化观。众所周知,主体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更为典型和明确,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自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是以主体意识的第一性作为理论的起点。在20世纪,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解释理论,从精神分析到现象学,从存在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主体第一性的观念以各种体系表现出来:心灵、心理、直觉、精神、体验、理性观念、人道主义等等,它们都指代一个实体——主体,是主体赋予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信念在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们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也通过社会——文化这个中介间接地影响到传播理论。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仍是这些方面的延伸。
我们首先来看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的观念并发展了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哲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论,以现象学为框架的社会学也多以此为根据发展了意向理论及价值理论。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以直觉达到人类理性的深刻基础,这一任务的前提是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合理根源,一切在初始状态的直觉中呈现的事物将会完全地如其所呈现自身的那样被接受。这个假设中,主体的理性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觉是我们接受事物的外在方式,最后还会有一先验的自我来保证直觉的可靠。为了达到本质的直观,他提出了“现象学的还源”,简单地讲,这一命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的加括弧:即把我们的各种信念(不论是经验的概括还是各种现实的信念)全部悬置起来,并不对它们作是非的判断。2.存在的加括弧:放弃一切有关存在的判断,因为哲学的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而对现实存在的判断则非本质,所以,对存在的判断也应中止。3.先验的还原:这种还原使我们从此验的自我走向先验的纯粹自我,这是世界上一切意义被建立起来的基础。胡塞尔晚期则将自我纯粹意识视为最终的绝对领域,即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实在为前提。纯粹意识的地位确立后,即可以解释经验世界,如果人们在经验的世界找到共同之处,那么,这是因为他们在意向性上是一致的。
盖了意图的自我,都可以在现象学纯粹那里找到最后根源。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扩大到社会领域,认为对社会活动的理解取决于主体间的一致,意义在于主体赋予对象的过程上,社会互动之所以可能,也是由于主体间的一致性。和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相似,现象社会学也是以个体为基本的考察单位,尽管这些理论以互动来解释社会系统,但它们几乎都忽视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制约。从理论上讲,社会结构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个体及集体的参与,但社会制度形成稳定状态后,它总是从语言到思想、从法律到伦理、从制度到信念各个方面来制约个体。主体既参与了社会制度的形成,同时,又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往往是制度化的结果。离开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很难解释一些行为和动机的原因,这也是微观社会学理论普遍的局限所在。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四
一些其他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等也都是以个体为根基来解释社会,个体往往成为不受社会制度制约的个体,微观理论的共性表现在它们几乎都在表述主体哲学的一些基本主张。
解释学也存在着类似的理论。解释的根基建立在个体的体验和理解之上,为了说明解释是普遍有效的,就要说明解释在主体间是一致的,为了说明主体间的一致还要找到更基础的东西。当代的伽达默尔是用语言来解释主体间的一致,语言既是解释学的根基,也是对世界的体验,其核心观念是人类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用委婉的体验解释世界无疑要比现象学更少地依赖于主体,但体验的背后又隐含着原来的主体。
解释学赋予了个体极大的心理自由,个人的体验成为分享共同意义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解读精神性文本来讲,由于时间的差别,也由于解读者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条件,解读者不可能得到文本的原始意义,解读总是充满了个体的理解,因而文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所难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合理的。显然,在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解释学以牺牲文本来迎合读者,其相对主义的结局不可避免。
“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一套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旨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从认识论上看,批判理论主要对实证主义提出了批判。批判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批判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可以从近代的启蒙找到根源,启蒙精神在改变自然时从认识理性中发展了极度的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也是工具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世界都变成可度量的对象时,人也变成了被奴役的对象。在当代,启蒙精神变成一种操纵意识,这又是通过大众文化来实现的,大众文化造就了文化产品的单一化和标准化,文化工业代表了这种单一化和标准化。简而言之,“文化工业”已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社会控制形式。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五
现代社会愈加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新型人才,在教育方面不仅要重视文化课,还要重视艺术方面的发展。由此,音乐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小学是教育的起步阶段,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与培养,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
(一)学生缺乏自主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年纪,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教授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导致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减退。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变差,习惯去依赖教师来学习课堂内容,解决学习问题。
(二)注重应试教育。
我国的主要教育制度就是应试教育,对于任何一门学生学习的科目,学校都会采取期末测试的方式来对比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然而音乐是一项灵活多样的科目,它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纸张文字之上,也不只是一两首乐曲可以检测出来的。所以,应试教育通常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天赋,只看到了学生书面上的成绩。不仅如此,应试教育会让音乐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会对此产生排斥和抗拒。由此导致上课无法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最终影响了音乐的基础学习。
(三)教学内容单一。
音乐在各项学科之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学习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例如,某校教师在教习音乐的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认识五线谱和音符。挑选个别同学来进行演唱的示范。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道具或者是乐器,学生只能听老师单调的解说,或是老师在讲台上用钢琴为同学将乐曲演奏一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出现枯燥乏味的状况,降低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一)重视兴趣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解学生的喜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学习一些容易上手的小乐器。例如,某位教师为同学准备了笛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就可以紧跟着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好奇心,专注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向老师提问。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团体的演奏,虽然不够熟练,但是学生对简单的.乐器操作有了基本的认知,课上不再是单一的听讲,也能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内容中。教师应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提倡实践操作。
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就不能让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本教学,这只会让正处在贪玩好动年纪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例如,某小学曾经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演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参与进去。经过教学改革之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设备和一些小乐器,课上教师不仅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还会邀请学生一同演奏。像是在讲解《雪绒花》的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乐曲短片,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乐器演奏。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三)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该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内容的丰富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带有趣味的课堂小活动。例如,某校园内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带领学生进行演奏,还会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乐曲的内容之后,根据乐曲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来编排一个小型的音乐剧。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部分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改善教学环境。
由于传统教学的特有的教学模式,音乐课堂的环境相对较为简单。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要保证师资力量的雄厚,调整教师的薪资水平,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应该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音乐教室提供更多的器材和用具。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也要为音乐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国家对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也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对培养专业性人才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六
传统宏观社会学偏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塑造上,而大多数微观社会学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上,吉登斯提出了将两者协调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的核心旨在说明社会结构既是通过人类的行动建构起来,也是行动得以建构的条件和中介,即结构与主体存在着一种二重化的过程,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活动,而是通过主体的特定活动而构成;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不应简单看作对主体的外在制约,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这样,结构和主体存在着一种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对结构和主体的妥当说明,需依靠对它们二重化关系的说明。
鉴于目前传播理论更多地依靠微观社会学来维系,清醒地看到微观社会学的不足,并从社会学层面考虑结构与主体的协调关系也是传播学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客体的关系也涉及到如何看待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研究一直是全球性关切的问题。通常大家谈到有影响的几种理论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
社会学中占主流地位的理论是价值论,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韦伯及狄尔泰,用价值解释文化的各种理论几乎都将文化视为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活动。现象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及大多数实用主义理论都代表了这个方向。它们的共性是:都给予了主体以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生命、体验、理解、自由或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的对立,都要根据主体意识来评判,文化几乎没有自己的实体地位,文化的存在完全要看主体间的解释。本来,用价值解释文化并不是没有说服力,问题在于对主体的极端信赖除了走向自我中心论以外别无选择,此外,价值论的解释还面临着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危险也是价值论所无法克服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人文科学的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除了对象不同外,还在于研究者适度的介入是可行的。但研究者介入到什么程度则是价值论和解释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以此为框架,总是面临着解释过度的问题,而解释学通常也把解释的多元化视为合理的。这样,在价值论和解释学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仍是主体哲学的主张。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主体与世界的对立变成为精神与“物化”的严重对立,工具理性的扩张必然在制度上、精神上对人进行新的操纵,文化的单一性及庸俗性不可避免。所以,由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人类未来的文明也是暗淡的。
起的。
纵观以上几种有影响的文化理论,几乎都是从主体来解释文化,其结果要么是价值涵盖了一切,要么是文化存在着对立。因而,超越主体哲学的局限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大家知道,近几十年来,结构主义提出了一套与主体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包括其文化理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人类学),其核心是以语言模式来看待社会系统,进而解释主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从结构主义的影响来看,它提供的超越主体哲学的途径和方式是可行的。
结构主义主要关心文化的共时性问题,莱维——斯特劳斯集中表述了结构主义的文化观,即文化不仅是共时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加以说明。文化人类学家经常可以看到大量重复出现的文化形态,是什么决定了它会重复出现?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共同的心智,这一问题也就不可能产生,是各个文化外观形态的差异重要还是内在的共同模式重要,两种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答案。
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文化,各种文化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无论文化人类学提供多么不同的文化差异,但共时态的文化是存在的,因为像亲族系统、婚姻系统、神话系统、图腾系统反复出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这恰好证明了各民族具有构造文化的共同能力。它通过转换系统,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具体文化形式,而共时模式为这些形式找到了答案。考察各种具体文化的差异不是人类学的任务,人类学要探讨决定文化现象的深层内容——人类共同的心智。
共同的心智,在他那里也就是无意识问题,它不是与意识相对立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概念,毋宁说它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构造功能。它普遍地存在于各民族中,因而是普遍的理智功能,正是它的存在,可以解释各种文化的普遍共时。
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柯在思想史领域提供了一种非主体解释思想的方式,福柯对思想史的分析集中在权力对知识的形成上,换言之,社会的知识型总是体现了权力的支配,主体正是在各种制度性场址的权力关系中生成的。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七
10月12日整,“神六”也成功发射和着陆,使我国航天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预示着我国航天发展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月28日,由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的“神舟七号”航天飞船也发射成功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并行走的国家,使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又迈上了一步新的台阶;神舟九号于北京时间6月16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分别于6月18日与6月24日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生活了10余天,之后飞船于6月29日10时03分在内蒙古顺利着陆;6月11日,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神箭也就是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在轨道上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
同学们,今天的我们身上担负着复兴中国的重任,担负实现中国之梦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百分之两百的用心去对待这件任务。要记住这句话:科技承载梦想,知识改变命运。航天事业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的前进努力,让我们为了祖**亲光明的未来一起加油努力;让我们为了中国梦的实现们一起携手;让我们为生我们养我们的祖**亲再添一份光彩;让我们一起共建中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新时代。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八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也是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也不例外,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发展主题教育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参加了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在此,我想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主题教育带给我的启示。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我受益良多,首先,它让我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在以前,我只是把创新理解为一种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明确了创新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明白了,创新不仅是个体的追求,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须要之一。
第三段:创新的核心要素。
在主题教育中,我也了解到了创新的核心要素:包括创意、技能、资源和环境等。其中,创意是最重要的,除了要有灵感、洞察眼光,在实现创意过程中也需要富于创造性。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比如前沿的技术应用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当这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优化,才能构建出一个创新的环境和平台。
第四段:思维的转变。
创新发展主题教育不仅让我对创新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也让我意识到以往的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在创新中,学习的角色是寻找问题、寻找机会、准确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及与各种资源进行创造性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质疑现有的固有观念,甚至需要直接跳出原有的框架进行创新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新的方案,创造性地推动社会进步。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意识到只有不断去践行、探索、创新,才能不断推动自身、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总之,这次主题教育让我受益终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一直保持开放思维、勇于创新的态度。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十九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办人民满意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为宗旨,以提升内涵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引领,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娴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把学校创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名牌学校而努力。
二、发展目标。
以“面向全体,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强化提升”为原则,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使每一名教师都牢记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宗旨,树立一个追求,即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追求;实现两个转变,即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促进三个提高,即课堂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活动步骤。
活动分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3—4月份)。
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启动仪式,各部根据活动安排认真制定本部门的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10月份)。
按照《西鸡实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活动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各项考评制度,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岗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推进学校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11月份)。
依据市教育局《“教师专业发展年”督导评估方案》和学校活动方案,学校将对各部门“教师专业发展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验收。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月份)。
对各部门“教师专业发展年”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并建立长效机制,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将在第七届科研年会暨教师专业发展年表彰会上给予表彰。
四、活动内容。
(一)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学校把4月份定为全校师德教育月,大力弘扬“修身、齐家、爱国、敬业”的西鸡人精神和“热爱西鸡、扎根教育、为人师表,追求卓越”的“西鸡教育人精神”,通过开展“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
(1)广泛开展“西鸡人精神”和“西鸡教育人精神“的学习讨论活动。
(2)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行为规范》和《教师文明用语》等方面学习讨论与师德知识竞赛活动。
(3)组织全校教师《师德承诺书》签字活动。
(4)分部门开展师德演讲和师德征文活动。
(5)开展师德满意度测评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选活动。
2、树立师德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将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讲师德,比风尚;讲业务,比贡献”的竞赛活动,通过文明学年、优秀备课组的评比等,形成全校教师比学赶帮、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学校将在教师节表彰一批文明学年和“十佳师德典型”。
3、强化师德考核,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一项重要内容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行为的教师,在晋职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学习,打造学习型领导集体。
(1)学习方式。
采取集中学习、分散自学和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集中学习:每季度2次,每次安排学习一个专题。
自主学习: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记好学习笔记。
理论研讨:适时举办理论学习研讨会,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发展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2)学习内容: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秋季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理论、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书籍。
2、深化改革,打造创新型领导集体。
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带头抓课改,强管理,搞教研,提质量。学校领导干部带头高质量听课,高效率评课;带头按照新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带头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带头抓好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篇二十
在进行公路建设过程之中需要面临非常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这也就需要保障管理工作能够具备有鲜明的社会型以及协调性,才能够使得公路工程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执行控制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公路工程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意义,该理论主要是由目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程序化子系统。信息化子系统以及评价子系统等系统所构成的,并能够在结合项目建设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来对整个项目缓解进行规划跟调整,借此来获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因此说通过执行控制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促使公路工程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能够促进该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2合同管理的.创新。
建设合同作为保障公路工程建设的一项基本条件,只有对现有的合同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才能够保障合同双方都能够严格遵循施工合同中的相关要求来进行施工,并为公路工程的顺利推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了获得良好的合同管理效果,也就需要在将事前控制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来将公路工程建设合同双方所描述的职责跟义务作为重要管理内容,然后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公路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促进整个公路工程的顺利推行。
3.3加强目标管理的创新。
目标管理主要是针对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投资等方面来进行具体目标的制定,借此来促进公路工程建设计划方案的有效落实。公路工程建设有着工程量大以及难度大的特点,这也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并在结合了公路工程建设期望的基础上,来进行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安全目标以及成本目标的合理制定。此外在具体的目标管理过程之中还需要就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建设质量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跟控制,借此来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通过cfpi成套控制技术来进行公路工程的目标管理工作时,其还能够促使目标管理的全面性、详细性以及合理性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整个公路工程的高质量高效率建成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3.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因素做充分的调查,其中包括用电安全、用水安全、施工设备搭建安全、施工现场防火工作等。同时要保证施工人员全部配有安全保护措施和安全防护设备。最后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进行全时段全方位的对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设备的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3.5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施工单位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内部员工进行考核,在竞争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待遇水平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遵章守矩意识。
4结束语。
借助于公路工程管理体系的合理应用,其能够促进该工程的施工科学性跟合理性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借此来获得良好的公路工程施工效果。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公路工程管理体系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有比较多的问题,并难以获得良好的工程管理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也就需要通过进行执行控制理论体系的构建,对合同管理跟目标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跟优化等模式,来促进公路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为我国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公路工程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对策研究[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6):22~23.
[2]丁加明,张智慧,丁力行.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3):62~65.
[3]周明利.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转型创新的思考探索[j].建筑技术开发,(1):145~146.
[4]程晓森.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