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之一。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回顾。有了一些总结范文作为参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总结写作。
1.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2.引导学生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了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温馨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公约,让大家一起遵守,让我们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板书:制定班级公约)。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分小组活动制定班级公约。(板书设计: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全班讨论班级想要达到的目标。
1.班级公约要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2.制定的公约要切实可行,不能好高骛远。
3.每个同学先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然后再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制定一份,进行全班交流。
4.选择最合适的班级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三、小组汇报,形成公约。
现在,每个小组把自己制定的公约向大家展示,注意发言要控制时间,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大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记下来。最后大家讨论,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四、大家总结,形成公约。
现在,我们班的公约已经形成,希望大家共同遵守,让我们班成为一个学习环境良好、大家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现在老师把班级公约公布如下:
(板书设计:学习方面)。
1.按时上学,不迟到。
2.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课间休息做有益的游戏,不追逐,不打闹。
4.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纪律方面)。
5.放学按时回家,少看电视,不玩无益的电脑游戏。
6.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教室和包干区的整洁。
7.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
8.保持教室安静。自习课或老师不在的时候,要保持教室安静,讨论问题要小点声,不能打扰到别人。
(板书设计:卫生方面)。
9.值日生每天早晨和中午打扫卫生,保持教室清洁干净。
10.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五、总结。
师:我们齐心协力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把我们班变成一个文明、干净、学习氛围浓厚的班级。
【板书设计】。
制定班级公约。
学习方面。
纪律方面。
卫生方面。
1、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不少成语都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精彩故事的缩影。如我们曾经学过的完璧归赵、起死回生、卧薪尝胆。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个成语。
(媒体出示词语:闻鸡起舞)。
2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3简介刘琨:他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了《胡笳五弄》。
4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与刘琨有关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
5读课题,认识胡笳乐器。
(媒体出示胡笳图和文字资料: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也是匈奴人最喜欢的一种乐器。它类似笛子。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6一读课题,我们的脑海中马上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曲胡笳怎么能救一座孤城”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晋末年,解开这个谜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并州刺史、边塞。
3、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理解了吗?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1)这是个四字词语,经常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媒体出示词语:水泄不通)。
(2)听两段乐曲声,能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表示?
(媒体播放两段乐曲,出示词语并板书: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世代流传的美谈。
(媒体出示词语:千古佳话)。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西晋),主人公是(刘琨),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把课题说说具体。
(媒体出示课题和词语: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
同学们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题说具体也不失为概括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办法。
5、阅读史料。
故事发生在西晋,这就是西晋的地图。这块区域就是并州,这是晋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这块就是匈奴活动的区域。
(媒体出示地图)。
6、齐读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了解背景理解“孤城”
(1)从刚才的史料中我们知道“孤城”其实就是晋阳城。“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二小节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2)原来称晋阳城是“孤城”有这样几个原因:
(师生共同概括并板书: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孤城”的“孤”原来还带有“孤立无援”的意思。
(3)齐读第二小节。
2、得到启发吹起胡笳。
(媒体出示图片:冷月荒漠图)。
这番景色在刘琨的眼中可和你们不一样,是怎样的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2)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媒体出示:“冷”、“荒”变红)。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4)刚才你们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刘琨当时的想法。让我们把刘琨的着急、忧愁、孤独融入到句子中,来读一读吧。
(媒体出示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5)个别读、朗读指导,给予点评、男生读、齐读。
(6)这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刚才我们学过凄婉这个词,能不能说凄婉的长箫?比较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那一声声凄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7)凄婉带有婉转,形容乐曲声。而凄厉带有尖锐的意思。指导朗读。
(8)没想到这情到浓时发出的一声声长啸惊醒了匈奴兵,也启发了刘琨,让他想起了当年项羽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想出了用“胡笳曲”救晋阳城的计谋。
3、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让我们看看“四面楚歌”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媒体出示录象: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命人唱起了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他们家乡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媒体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
(2)读读第7小节,你会马上明白一曲胡笳救一座孤城的原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板书:瓦解军心)。
(3)胡笳曲怎么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使匈奴人甘愿做逃兵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匈奴人原来的生活。
(媒体出示草原图片,老师解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匈奴人在草原上牧马放羊,树林里狩猎捕鱼,蒙古包里与亲人快乐地生活。与朋友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冷月、荒漠、山丘、孤城。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强烈。这时传来的胡笳曲会让匈奴人作何感想呢?设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匈奴士兵,离家已久,你听到了胡笳曲会作何感想呢?)。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悦耳动听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让我想起了()。
(4)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5)什么也抵挡不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长期在外作战的士兵更是如此。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不由得使我们想起这两句诗:
(媒体出示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读读描写刘琨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琨呢?
2难怪诗人陆游会做出这番评价。
(媒体出示诗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
_2拓展作业: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像刘琨这样足智多谋的将领,有许多像一曲胡笳救孤城这样不战而胜的战役。其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本课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一看。
(媒体出示图片:空城计)。
板书:悦耳动听援军未到。
一曲胡笳救孤城兵力减弱。
哀伤凄婉粮食减少。
瓦解军心。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 ”,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湖北省黄石市武汉路小学向海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执教完《白杨》一课后,我深深地感触到: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地去读,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文章的内容,感悟到人物的情感,领会出文章的中心。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对白杨的特点和父亲表白的心愿这一难点,在备这一课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能体会得出来,于是课堂上我创造一切机会尽量让学生去读,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主要抓住爸爸的一段话来领会,在这部分,我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分小组讨论,当学生还有些困难的时候,再次来朗读这段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又如父亲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愿这一段中,我先跟学生一起分部分朗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初步感知后,我让学生又讨论白杨和爸爸有哪些相似之处,从中进一步感受到爸爸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
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学完这一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转载自 WWw.KaoyANMiJI.COM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可以使世界变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领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了解作为小学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3.制定班级公约,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同学扮演行人在路上行走。他出现了以下这些情况:
1.闯红灯。
2.不靠右行走。
3.在路上随意跳来跳去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他这样做的危害。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规则很重要,我们要遵守规则。
(板书设计:规则)。
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师:其实,规则就在我们身边,下面请大家看一看,每个地方都有规则。
生讨论,并发言。
三、制定班级公约。
师:我们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那么下面就为我们班制定一下班级规则——制定班级公约。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公约:
1.从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方面制定。
2.从你发现的我们班里不文明的现象方面进行制定。
3.制定的公约要合理、科学、全面,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情况。
四、分组制定班级公约。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针对班级情况,制定2条你认为最重要的班级公约,并写在纸上。
1.小组讨论、制定。
2.反馈。(交流时,针对一条公约让学生提意见、修改,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小结:看来制定规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必须合理、科学,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老师建议下节品德课继续来讨论、修改这份班级公约,最后打印成文,使它成为我们班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相信有了这份公约的约束,我们班的同学会越来越有教养,而我们的集体也会更加文明、更加团结!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
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有关于作者的资料、写有课文新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释词:“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慈母”呢?
学生动手查字典,然后指名回答。
3、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4、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先自由读,再指名来读,再全班齐读)。
3、重点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注意多音字“龟”在这里的读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动笔写在课本上)。
5、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总体印象)。
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教师适当补充,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波浪线和横线分别画出)。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母亲。
(结合板书,将重要词语填入括号内)。
2、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3、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或古诗。
提示:以前学过的那首古诗也是描写母爱的?(《游子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认真阅读梁衡的原作《跨越百年的美丽》《悼念玛丽·居里》等相关书籍,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美丽"。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课伊始,疑已设,引导学生有主旨地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
二、初识"美丽"。
1.自由练习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进行交流,对居里夫人有大致了解即可)。
找到描写外貌的语句,体会外表美: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的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
“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朗读,重点抓住"定格"品析: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定格"这个词语,"定格"是什么意思?
“定格”就是一个活的画面,一个动的画面骤然停止,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这句话中是指什么成为一个静止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定格"回顾全段,把握本段的主旨。)。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抓住要点进行赏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貌美,学生一读就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高超写法--"定格"一词统领了整段话,既强调了其外貌的美丽,也在含蓄指出这项发现的伟大之举!)。
过渡:居里夫人的外貌的确很美,但是,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你可以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美丽的外表无法延续百年,文中所表达的是听任历史风雨如何洗涤却并不减损的美丽,这跨越百年的"美丽"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让我们静心读书,去感受那份永恒的美丽。
三、解读"美丽":
(一)发现"美丽":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3、4段,在这些段落的描写中你发现了哪些语句能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阅读圈划、批注)。
(二)解读"美丽":
1、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在字里行间去寻找一份持久的"美丽"!
2、交流汇报:(抓住重点品析,渗透学法)。
(1)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2)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3)"……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4)"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认真阅读这些话,你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哪一个词或哪句话?(这里不要求有固定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借助一个关键词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居里夫人勇于探索,忘我献身的执著。)。
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提升,示例:
生:终于。
师:谁来理解这个词?
生:终于可以看出成果的来之不易,花费了很多的努力。
师:理解得不错,你能读一下吗?
生:(生示范读)语速缓慢,声音低沉,以体现居里夫人实验的艰难。
生:提炼镭的过程万分艰难!
师:终日的眼熏火燎,1365天的执着守侯!表面看起来打动人心的也许只是"终于"这一个词,但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是一段段艰难的历程,理解词语一定要善于联系上下文,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深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去感受居里夫人的那份执着之美吧!
补充资料: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此时,我们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那一袭长裙,那白净端庄的脸庞,那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她的美丽还在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朗读品味,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进一步感受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四、升华"美丽":
过渡:刚才,大家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品析,让我们看到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份对于科学的执著追求,是一种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请大家再认真阅读5、6段,相信我们会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更深的认识!
(一)自由阅读5、6两段,抓住文中的数字谈谈感受。
看着这些数据,你最想说什么?
a、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这里要注意联系上文"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一起感受居里夫人的贡献之大!
b、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抓住"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来初步体会,尤其要联系全文最后一段:"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二)补充资料,升华"美丽":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后来我要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此时,我们发现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那美丽的容颜,那执著的追求,那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她的美丽还在于。
(设计意图:抓住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对待名利的态度的明显对比,让学生感受这种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种美丽。)。
五、定义"美丽"。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如果现在请你给"美丽"下个定义,你会怎样写呢?示例:
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对于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是永久的美丽!
美丽是袁隆平用一生的精力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学生写,教师巡视)。
总结:
美好的品德,执著的追求,淡泊名利,服务社会,只有这种美才可以跨越时间,成为永恒,才能成就一份(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转载自 WWw.KaoyANMiJI.COM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前言)。
五年级是小学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学习阶段,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宜的教育环境,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学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让五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潜能,我在这一年的课程设计中引入了评估指南,以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测评观,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段)。
评估指南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评分标准,孩子们可以通过对照标准,加深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让孩子使用评估指南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当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具有一定技术性的评估指南时,他们往往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因此在使用评估指南的开始,我注重对孩子进行指导和解释。让他们反复练习和掌握评估要点,尽量使得他们能够在评估要点的基础上,自主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第二段)。
评估指南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和优劣势,从而在教育教学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于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评估指南和自主学习的记录来探究缺少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第三段)。
评估指南也极大地提升了家校沟通与家长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孩子们进行自主评估。让基于自己的了解总结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把自己的自评和评估指南给家长看。这不仅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好地找到孩子的学习重点,也让孩子建立了和家长交流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段)。
评估指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好学习的动力。在评估指南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够自主进行学习计划和评估,这让他们逐渐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让他们更有意识地追求学习的成就和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评估指南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让学生们掌握评估技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也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习进展情况,让家校沟通更加顺畅。评估指南为学生和家长把握学习进度和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中有一片蓝天,惬意舒畅,在蓝天的映照下,春天带来的绿色好似一个硕大的球场,铺满了青青草。随时采集,随时放飞。
喧闹的城市,俏丽甜美的姑娘,眼里闪着妩媚的眸,伴着和谐的舞步一起朝着春天走来,画框里的景色已融入大自然,显得格外含蓄。挤挤挨挨,空闲时,站在高处,悠悠思念已周游了四方。
春天真的来了,青春无华的痕迹已是笑容满面,在悠悠白云的蓝天下,飞舞的风筝点缀着春天。天地争奇的百花,五颜六色。守住春天,守住青春。春天灿放的花朵,迎面扑鼻的芳香,油然生机,令人神往,期待远方的姑娘。
寂静的屋里,时间滴答在旋转,阳光透过窗帘照进小屋,坐在书房里,渊默的笑了笑。简单的没有理由,但很有味道。在春天的季节里故事很多,凝集着流淌的春天,一段岁月载着我生命随风飘进你的心扉。
无限的向往,天空充满了渴望,一如既往的付出着我的爱,平静回忆春天里的每个细节,你的快乐幸福是我的心愿,你有我可以依靠,我有你可以依恋。就像春天年复一年地倾注对大地的爱,就这样平凡幸福生活在一起。
你来了,只有季节知道,萦绕的思绪无时无刻不在,心与心一次次的碰撞,继续着属于我的芳菲。独有真情一片,绝对是珍藏版,确定。
爱一个人,用一生去付出!
爱一个字,用一生去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这确实是一场大地震。他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地震中,曾经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被夷为了平地,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倾刻间化为乌有,豪华的小轿车被拦腰截断,人们惊惶无措,四处奔逃。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就在这场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父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阅读体会,品读重点句,体会“了不起”。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关键句子找得也很准,正是这些语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老师对其中几个句子感受颇深,让我们一起分享。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冲”体现了父亲在地震中焦急、担心,希望儿子平安的迫切心情。
(2)、课文第5到9自然段中有一组对话,其中对父亲的语言刻画,深深打动了我。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好心人来劝,父亲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可是,没有,当消防队长和警察前来劝阻,却依然没有人来帮他。人们为什么不肯帮助这位父亲?(因为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都认为孩子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而且这里还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大爆炸等险情。)父亲觉得呢?(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所以谁劝他也不肯离开,所以恳求别人的帮助)一想到儿子生死未卜,父亲心都碎了,他简直快要崩溃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组句子?带着焦急,带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再读这组对话。
四、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38小时的苦苦挖掘,38小时的耐心等待,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之后,才换来这幸福相拥的感人一幕。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是承诺,是信任,是爱创造了奇迹!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宽广。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坚强,也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从容面对挫折和一切灾难。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浸润在父母的爱中。父母的爱不是亮闪闪的水晶,不是甜津津的蜜糖,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珍惜这份爱,并努力去回报这份爱。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为一名五年级学生,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评估。在不同的学科中,我们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评估,例如阅读、数学、科学等等。通过这些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今天,我要分享一下我在五年级学习评估后,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评估的目的。
在定期评估之前,老师经常会和我们谈论这项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我们了解到,评估不仅是为了测试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我对评估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段:实践让我更加长进。
在进行定期评估时,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技能。比如,在阅读评估中,我发现通过预览文章,可以更快速的找到所需的信息。在数学测试中,我学习到通过将问题划分为小部分然后逐步解决,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学科评估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三段:反馈是提高的关键。
获得及时和准确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效。在评估中,老师会给我们针对每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特定反馈。例如,在数学方面,老师通常会指出我们的错误,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上不断的反馈,我能够快速发现并纠正错误,加强我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段:评估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反思。
评估作为一种反思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点,并将其用于未来的学习计划中。例如,在一次阅读评估中,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章。我意识到通过读更多的书和练习阅读可以让我变得更加熟练。
第五段:评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通过接受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展,并鼓励自己在学习中更加努力。我发现,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我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学习评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我的学习动力和自我价值感。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接受评估和反思,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在学习方面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