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实用14篇)
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我们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深远的意义。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面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一
《呼兰河传》主要写了萧红童年在老家的生活,和萧红对童年的记忆。
团圆媳妇很可怜,才十二岁就被烫死了。有病也不能找医生,只能跳大神、抽帖……可最后,还是被活活折麼死了。
王大姐也一样,刚生完两个孩子就死了,还没好房子住,还得挨冻。死了以后,两个孩子都让冯歪嘴子看着。虽然他的孩子差了一些,但他很满足,没有放弃。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二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
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
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
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
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
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
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
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三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四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写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小心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小心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因为“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直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同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可以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角色,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集体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通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有趣,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可以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接着看每一家店铺,读书笔记。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直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合适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所以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因为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非常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滑稽怎么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欢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40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五
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貌使他怀念?很想明白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样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我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经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简便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我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齐,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简便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能够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必须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慢油油,一旦不贴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我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
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仅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而左邻右舍,应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可是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主角,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六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呼兰河传》描写了作者萧红自己小时候发生在呼兰河的趣事。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
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七
偌大的中国从最北的黑龙江漠河到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各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某个时间段是几乎是趋于一致的。那个时候的农村都是一样的荒芜,寂寞,人们对大自然有一种未知的敬畏和恐惧,爱看热闹,逆来顺受,自然地面对出生和死亡。
看萧红的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南人,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共鸣,比如火烧云那一段,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小时候五六月的时候麦子黄了,每日放学回家家里的大人都在外面抢收麦子,站在屋外抬眼望去麦田零散地点缀在起伏的丘陵上,还有刚刚被收割了的田地上堆得小朵小朵的麦垛,五六月的傍晚,红霞满天,我就缓缓仰躺在成堆的麦秸上,耳朵下传来麦秸被压着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声音,还有蝈蝈的叫声,选一个舒服的姿势躺好,开始看火烧云了,夕阳远去,漫天都是红色的翻滚的云朵,天空又是浅蓝色的,天空又大,云朵又变幻多姿,有时候看得入迷了,真希望这个是一个宽屏的电视屏幕,上面播一些我喜欢的动画片。有两根长长的电线平行地跨过天际,构成了一座天桥,天桥又高又远,上面偶尔还会栖息两三只小鸟,像几个小逗号一样,在细细的电线上跳来跳去,啾啾地叫着,看的我心惊胆战。
这则火烧云看完以后,天空就昏暗下来了,暮气升上来,农忙的人和动物都回到家来。打开电视看动画城和大风车,看海尔兄弟,看草原上来的小老鼠,任外面刮风下雨,厨房里妈妈在忙着煮饭切菜喂猪,我自岿然不动,唯一担心的是我种的玫瑰花和仙人掌会不会活下来,那个时候金龟子还很年轻,这真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候。
书中讲到吃瘟猪肉的事情。外公也对我们讲起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村子里 的母猪病死了全村把母猪刮了皮,挨家挨户分病猪肉,用棉籽油炒了吃,香的很。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吃一次肉对他们来说十分不易,哪里顾得上猪肉的健康状况,至于吃了究竟有没有人生病没有人清楚。现在一想,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地沟油,垃圾猪吃死了更多的人。各个时代都有其不幸。
这本书是周末蜷缩在被窝里面看完的。满目都是温暖或者冰冷的回忆,关于呼兰河边上人们的生老病死的故事,关于祖父和小孙女的故事,还有草帽上的玫瑰花,有安徒生童话的意境。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八
那是一个朴素清丽的故事,那是一本回味无穷的书籍。那个故事,正是呼兰河的故事;那本书,正是《呼兰河传》。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九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这部饱含忧郁深情的作品的序言中,茅盾先生这样写道:"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
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十
《呼兰河传》这本书也是关于童年的回忆,但比起《城南旧事》又大有不同,“城”的回忆大多是童真纯朴的感觉,而“呼”的童年却没有林海音的众星捧月之感,但在祖父的庇护下,童年也是快乐的成长。
呼兰河的故事是东北1920年左右的故事,其中鸡犬相闻的生活氛围很浓,是熟悉的农村生活的写照。跳大神等虽然我没见过,不过倒是听长辈们讲过若干迷信的故事。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在萧红的笔下淋漓尽致。
其中三个人物的生活给我的印象最深。
团圆媳妇,被定了娃娃亲,七岁的时候被五两银子定下了。到了婆家被活活折磨死。积极活泼的团圆媳妇在小小的年纪,却被封建所压迫,把一个正常人迫害致死。婆家人都打他,说是给下马威,想想令人脊背发凉,或许像金锁记一样了,一代人迫害一代人,从受害者成为的施害者。看到用烙铁烙团圆媳妇的脚底时,我看到丧心病狂的迫害,从未想到会有这种灭绝人性的事,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可以让一个人这样迫害自己的家人呢?而且是一个小小年纪的人,或许在他们的眼中,团圆媳妇并不是一个人,是五两银子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有二伯和老厨子都是小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偷的小心翼翼,声称未偷;另一个贼喊捉贼,五十步笑百步。对有二伯其实是有一点点同情的,又有一点点讨厌的,同情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被吓破了胆的小平民,讨厌的也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冯歪嘴子是比较正面的形象了,不为生活所击倒,独立且自强,有自尊心,或许有原则且坚守的人都值得尊重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十一
因为遇着了《我家有个大花园》,遇着了《三月的原野》,便生出了想去读读萧红作品的愿望。《我家有个大花园》多美呀!作者用清新干净的笔触写尽了记忆中园子的模样。也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对园子的热爱,对祖父的思念。《三月的原野》像个婴儿,嫩嫩的。这里,那里都透着绿,甚至就连牛粪也是嫩嫩的,新鲜的,冒着热气。河冰偶尔的莽撞了些,苦闷又奔放的流着,但不妨碍原野的柔和与生机。由此,我喜欢上了萧红,喜欢她笔下的世界。
在午后闲置的时光里,《呼兰河传》在我眼前徐徐展露出她的容颜。
我惊讶呀!呼兰河冬天的寒冷。小说一开笔就说“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早就听说北方的冬天寒冷无比,但哪里晓得是这般模样:严冬到了,老人的胡子结了冰。豆腐盘子翻了,豆腐就被冻在地上,捡不起来,这是多么奇妙呀。缸会被冻裂,门会被雪封住,推不开。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淡了他们的快乐呀。也许在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早做了防犯。也许他们就是一群简单而快乐的人。
又也许这些人本来不是这样,是因为作者深深的热爱而把这一群人塑造得这样开朗幽默。
呼兰河人在严寒面前,会撒娇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这娇嗔可比《红楼梦》里“风霜刀剑严相逼”温柔得多。面对大雪封地,馒头散了一地,此时此刻,如果是你,看到装着馒头的箱子翻了,馒头滚了一地,还有路人拣到了吃着走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会怨天尤人,雷庭大作吧。而卖馒头的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行路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了,我也笑了。穷困艰难的日子里竟有这样的乐观与幽默。我真的很佩服这群呼兰河人。
祖父不仅爱笑,也极富耐心。他会把我叫去,慢慢给我分析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祖父会容忍我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会任由我拿着水瓢把水向空中扬去,而不往菜上浇。会糊里糊涂地让我把玫瑰花插满他的帽子。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惹得祖母和父母亲大笑起来。而我也笑得最厉害,在炕上打着滚的笑。
此时祖父也才明白,并不是雨水多,花开得香,是因为我这个捣蛋鬼在作怪恶。
祖父真是能文能武,不仅会侍弄园子里的花草,还会讲诗。“小少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重重叠叠上阳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迎红”,“两个黄鹂鸣翠柳”,“春眠不觉晓”。原来,唐诗汉赋在时间的每个缝隙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而作者的调皮也是愈演愈烈,不仅一念起诗来,五间房都可以听见。还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祖父还是个手艺高超的厨子,祖父会烧全猪,掉到井里的小猪,鸭子被祖父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炕里烧,烧好了就把那小猪撕开,立刻就冒了油,香气扑鼻,馋了作者也馋了我。
在呼兰河还有一个令我敬佩的卑微的小人物,冯歪嘴子。他自食其力,又当爹又当妈养活了二个孩子。
呼兰河里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让我想起了学校里以前的电工师傅。有二伯寄养在作者的家里,别人若不给他吃的,他就骂,给了他吃的,他又客气地推辞。他常和麻雀说话,和黄狗聊天。在院子里乘凉,一大堆人讲闲话,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的坐着。他若和人说话,使听的人半天不得要领。这和电工师傅是多么相像呀,就像亲弟兄。
在呼兰河我最讨厌的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把年仅十二三岁的团圆媳妇给活活整死的。阿米徒佛,她是愚昧的,就为了要给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而一步一步走向杀人的境地。团圆很刚烈,不肯屈服在婆婆的淫威之下,婆婆打了她一个月,吊她,用皮鞭子抽她,团圆想跑,婆婆就用烙铁烙她的脚心,用锁链子锁她。凡是那恶毒的婆娘能想到的治人的办法,全用上了。不过,她最后也没得到好下场,开始是被云游真人骗走了五十吊钱。后来,团圆媳妇死了不久,她的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她自己也死掉了。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另外一个因为她的儿媳妇跟着人家跑了,令她羞辱不堪,疯了。
老胡家从此就不大被人记得。这就是因果报应呀。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
火烧云的变幻多姿并没有养育灵秀纯朴的呼兰河人。这里的人们愚钝、麻木、安于现状。作者也说,她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纪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地这里了。而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还读到的是艰难,是荒凉,没有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的温情和热烈。这一切也许都源自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忘不了她那句“半世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那年,萧红32岁。时间在那一刻停止了呼息。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十二
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后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
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十三
眉如春山眉如卧蚕颧骨高耸黑里透红涂脂抹粉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轮廓分明面面相觑油头粉面方面大耳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容光焕发酒窝深陷白净柔嫩春风满面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喜笑颜开和颜悦色喜形于色面黄肌瘦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阔脸暴腮两腮圆润面容丰腴黑里透红涂脂抹粉。
1、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2、大昴星升起来了,好像铜球似的亮晶晶的了。
3、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4、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5、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6、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7、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8、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9、过了几天,老胡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我念诗时,总能听到她哭的声音。
10、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11、老胡家跳大神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老胡家二月搬走。
12、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13、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4、偏偏这后园每年都要封闭一次的,秋雨之后这花园就开始凋零了,黄的黄,败的败,好像很快一切花朵都灭了似的,好像有人把它们摧残了似的。
15、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16、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7、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18、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19、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从胡同的东头喊,胡同向西头都听到了。虽然不买,若走谁家的门口,谁家的人都是把头探出来看看,间或有问一问价钱的,问一问糖麻花和油麻花现在是不是还卖着前些日子的价钱。
20、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200字篇十四
人生只有一次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妙的,童年有时酸,有时甜,有时辣。在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里她把童年描述出了一个一个的大坑,令人只想落泪。
萧红的故乡在东北的呼兰河城。那里的人不懂知识,一生都在在迷信的天空中遨游,他们善良而无知,可恶而无辜,在那片土地上飘扬着凄凉和苦难。萧红把这种环境描写得栩栩如生,她几乎没有伙伴,但他有无穷无尽的快乐。比如说她祖父的后园,里面的动物和植物都很平凡,但萧红都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萧红的童年是酸的,酸的令人落泪。她的家很贫穷,贫穷就像一汪清水,什么也没有。她家的院子里的风霜风雪,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
萧红的童年是甜的,甜的令人羡慕。呼兰河城里有很多的人、物、事。比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这些让萧红的童年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萧红的童年是辣的,辣的令人忍不住同情。她家的邻居来了一个团圆媳妇,而那一家的婆婆,有一些可恶。天天打骂团圆媳妇,最后团圆媳妇几乎被打成疯子了。那一家的婆婆说被鬼魂附体了,打骂的更厉害。最后,说是用烫水洗澡赶走鬼魂。把团圆媳妇活活的烫死了。
呼兰河城这地方,人人几乎都没有文化。都只信有什么阎王、龙王、鬼魂什么的。人死跳大神送魂,秋天唱戏谢龙王。鬼节放河灯接鬼,四月逛庙拜神像。
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萧红的童年这般苦,但是我们有这般甜,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童年。《呼兰河传》是散文诗,是一首凄惨而凄婉的歌谣,是在艰苦环境中敢于命运拼搏的斗争精神。同时警示我们远离迷信、远离不好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