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在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高校图书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素养教育职能,全面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元素养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具概括性的素养模型。在元素养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从5个方面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新变革。
【关键词】元素养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教育
元素养概念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消费和创造者能够在合作领域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从学生获取信息的高校图书馆入手。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并没有完全理清自身的角色以及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质量。在元素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完善角色转变,不断的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有效资源,具体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图书馆主导、多机构共同参与的角色体系
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其他机构来共同参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角色体系,不断充实和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导作用。高校图书馆不仅仅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同时还具有较为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在元素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注重提升馆员的元素养意识,积极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元素养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引导学校其他部门来共同合作,不断组建完善系统的元素养教学团队以及科研机构,力图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多元化、立体化、全面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元素养教育的参与主体不仅仅包括图书馆员,还应包括学院教师、科研产业处、学生处、教务处、信息咨讯中心等多部门人员的合作。
二、注重阶段式培养
高校图书馆在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用阶段式的培养方式,确保信息素养教育能够真正贯穿始终,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能采用较为统一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年级以及学习层次的区别。在元素养视角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应注重体现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明确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需求。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力图贯穿于高校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大学阶段。在元素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教育的全面性以及全过程性,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的综合性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结合元素养培养目标来理清教学内容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元素养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元素养教学的整体质量,综合性优化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较为多元化的,这其中包括情感方面、行为方面、认知方面以及元认知方面等。这些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对应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才能整体优化教学工作的质量。高校在实施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中,要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因素,着重优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同时还应注重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比如在行为上,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提升和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夯实的信息应用技能,能够真正为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服务。
四、充分利用在线资源构建知识库
元素养的内容体系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在线资源等构建知识库,不断提升元素养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科学优化元素养教学的整体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依托于馆员以及学校教师等,通过模块化的内容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高校图书馆还应该利用丰富的在线资源,积极打造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些线上资源库来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在学习、创作和创新共享上带来便利,同时以提升学生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能力等。
五、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在元素养视角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以及高校教师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内涵,不断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内容,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優化。无论是馆员,还是高校教师都应该深入学生群体中,以嵌入式的方式同学生共同学习与成长。与此同时,馆员以及高校教师还应该协同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等相关学习内容切实融入到学生专业课堂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六、结论
高校图书馆在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遵循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会同高校其他机构,形成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元素养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李娜(1983-),沈阳城市学院图书馆员,女,汉族,吉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信息资源数字化。
相关热词搜索:;[摘要]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应用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进行初步探索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 教师; 信息素养; 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的概念自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以来,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而今,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信息时代人们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那么,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如何?对这样的培养任务准备好了吗?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了吗?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探求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为此,我们于2010年上半年在山东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
(一) 基本信息
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指出,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4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指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参考该定义和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笔者自行设计了《山东省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在山东省初中、高中展开大范围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70份,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4.3%。
本次接受调查的教师来自13个不同的学科,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43.6%和56.4%。在755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4.8%和65.2%,79.3%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92.7%的学科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 现状分析
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要的愿望,有主动探求信息的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你的兴趣如何”的调查,90%的教师有“兴趣”,其中,60%的教师有“很大兴趣”。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主要目的”,83%的教师认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8.5%的教师认为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优质课比赛”而采用的占39.7%。这表明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广大教师存在共识。
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需求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在所列4项应用目的中,选择“经常”的都达到76%以上,这反映出中学教师信息需求呈多样化分布,也反映出教师利用信息资源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能力比较强。
另外,调查也表明,92.2%的教师表示能够经常明确表述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和资源,81.3%的教师表示能够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培训中获得的各种技能服务于教学。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来看,有33.4%的教师表示每天都会使用信息技术,47.1%的教师表示每周都会用,可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和应用正逐步日常化。
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工作的关系”,69.2%的教师认为两者的关系程度中等偏上,认为非常密切的占15.2%,两者共占84.4%,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关系密切。
2. 信息获取能力
通过“你最常使用的网络资源有哪些”的调查,排在前3位的网络资源是搜索引擎、学科专题网站、基础教育综合网站。其中,搜索引擎是最常使用的网络工具。在对搜索引擎使用情况的调研中,84.4%的教师都喜欢用baidu和google。
对于“中学教师使用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51%的教师通常使用关键词查询,28%的教师使用“+、-”等检索技巧,而使用高级检索的人很少,只有10%。
对于“某次检索不到合适的内容,你会如何处理”的调查表明,53%的教师会改变查询关键词,19%的教师会更换搜索引擎,17%的教师选择增加关键词在结果中继续查询,11%的教师选择使用相关检索项。该调查表明,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检索词,如果此次检索不成功,就会根据需要选择另外的检索词,而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关键词缩小检索范围,或者利用相关检索项。可能的原因:一方面目前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检索项不够准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教师通常只使用简单的关键词检索的习惯有关。
对“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评价”,85%的教师表示对搜索引擎给出的结果比较满意,这说明大部分教师通过搜索引擎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搜索能力。
3. 信息应用技能
通过“对于搜索到的素材,你会如何处理”的调查,62.8%的教师表示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熟练地筛选和加工,并且有83.7%的教师表示当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经验有冲突时,会去查询更多信息,获得更准确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使用熟练程度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教师对word和powerpoint的使用熟练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软件,不会使用的人数分别只占总人数的2%和5%。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两款软件都属于所见即所得型软件,比较容易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整合与展示能力,在学科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可能由于教师对数据处理应用不多,所以能熟练使用excel软件的教师仅占35%,对于flash、frontpage、photoshop等软件能够使用熟练的教师很少,这说明教师对信息的深加工以及运用复杂工具的能力还显不足。
通过“教师掌握的媒体使用技能情况”的调查,73%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55%的教师能够“设计和制作课件进行备课”,而只有17.6%的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媒体维护常识”。
上述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信息技术的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教师自行开发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1]。对于教师信息道德意识的调查显示,在使用网络资源时,78.1%的教师是修改后使用,究其原因,是下载的信息与教学需要不完全相符,而标明引用的教师比例仅为26.2%,在使用资源时有知识产权意识的教师仅占23.2%。对于“在教学中是否向学生阐述过知识产权概念”的问题,仅有13.5%的教师选择“是”。这说明中学教师的信息道德有待于加强。
5. 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求,本文对“你认为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作了调查。结果显示,69.1%的教师选择“需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方面的培训”,这与前文调查数据中显示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欠缺有关。57.2%的教师表示需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而只有38%的教师还希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即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这与前文分析的中学教师基本信息技术能力良好的结论相符。可见,今后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面上。
(三) 现状总结
(1) 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学潜力与优势,在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的表达层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 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教师已经将internet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获取渠道,大部分教师能够利用有效的搜索工具、采用良好的信息检索策略来获取信息,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
(3) 在信息应用技能方面,大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只会使用简单的软件,深度和广度有待挖掘。信息技术的教学利用状况不容乐观。
(4) 在信息道德方面,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信息道德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对山东省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笔者从学校、培训、教师自身等3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 从学校层面上说,应构建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这是提高教师信息意识的前提,这对教师信息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学校应配置足够的计算机,并保持校园网畅通,供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然后,建立和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进修制度,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参与学习,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师能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最后,重视校本培训,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2) 从培训的内容上说,教育机构在组织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时已经可以考虑调整培训层次,即从培训基本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和组织方法等层次提升到对信息进行更加复杂的加工与处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创造有用新信息等较高信息素养层次[2]。而较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又与教师的学科领域紧密相联,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处理的信息类型可能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开发培训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实践化,这是一大挑战。
(3) 从教师层面上说,应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与能力。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而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而是需要渗透到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进行问题探究、获取多元观点并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表达思想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摘 要]对270名农村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教师中存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与能力不足、各级部门培训失范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一、调查目的
信息素养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对骨干教师进行了多次国家、省市级层面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总体上涉及人数偏少,培训效果不佳,对农村初中校照顾不够,与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匹配。由此,研究者从学校、教师及教学的视角,对农村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为农村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方法
针对当前初中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情况,设计了一份由17道选择题组成的调查问卷。抽取江苏省徐州市某县办学质量分别为好、中、差的初中校各3所,每校随机抽取30名教师参加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息意识。用5个题目调查了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加工和评价(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但只有25%的教师对信息素养有准确的理解;有27%的教师不知道教育部頒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热情非常高,主动学习”的教师仅占1/3;多数教师都能主动用信息技术工具写论文、做课件,但很少有教师“能经常收集信息,分类储存”。
2.信息知识。用5个题目调查了教师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及基本技能;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知识及运用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知识及技能(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会使用word软件的最多,会用excel电子表格的较少;对于声音素材的获取途径,约1/3 的教师“只会其一”;对于图像软件,有近一半的教师不会用;有一半教师会使用两到三种搜索引擎;有三成的教师需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有1/4的教师需要培训应用软件,还有部分教师要培训课件制作方法。可见,教师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
3.信息能力。用4个题目调查了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信息评价能力及信息应用能力等(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均能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已普遍认识到网络信息即时、便捷的特性;多半教师对于资料上传、下载及在线学习技术的熟练程度是“一般”;近一半的教师对音像、文字的编辑与处理不够熟练,还有1/5的教师完全不会;多数教师会用pp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总体来看,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低,处理音像资料的能力及网页制作水平也较低。
4.信息道德。用3个题目调查了教师的信息道德,即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应具有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包括三个层次: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与信息道德活动(见表4)。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撰写论文时,多半没有注明出处的习惯;大多数人对信息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多数教师对不良信息的态度模糊,甚至良莠不分。这些都凸显了教师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
四、结论与建议
1.针对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加大宣传力度。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教师的信息意识普遍淡薄,不少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与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软硬件环境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与应用能力。学校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座谈会、培训会、校园网、网上答题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类教学竞赛等形式,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2.针对教师知识与能力不足,加强培训与指导。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简单应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较差。因而,建立并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势在必行。比如,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纳入教育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与评比机制;落实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轮训制保证每位教师都有培训机会;采取校本培训与县区级专家送教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等。学校要主动与各级电教馆、培训机构以及高校联系,利用现有的师资、设备与计划,分层实施教师轮训。教师也要积极自我研修,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针对教师信息道德的误区,加强规范与引导。调查发现,教师对信息道德的认识欠缺,很多教师不知道借鉴或引用他人成果却不注明来源属于抄袭行为,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不会抵制不良信息。在此,呼吁广大教师要及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控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与污染,不传播、不纵容。在信息传播、使用与借鉴时,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追求原创,不抄袭他人成果,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并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这些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进行规范与引导。
4.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整合是指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过程,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整合能够帮助教师充盈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调查表明,该地区信息化教学实践明显不足,学校要在研究整合的实效性方面多下功夫,以课例入手,研究信息技术介入后,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师生互动方式的整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优质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抓住若干“整合点”做文章,开展课题式研究。
5.构建切合农村教师实际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正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空泛、高深的理论不适合农村中学实际,教师听不懂;缺乏有针对性的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考核指标体系,以致一些培训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草根化”培训则更少,教师学不会。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地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当地教师实际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客观权重与若干等级。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教学、科研、开发与管理的工具,广大教师要在学中用、用中学,不断充实自己,做到终身学习。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相关热词搜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图书馆学;课程
一、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会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文献检索与运用课》拉开了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序幕,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要了解并掌握信息素养基本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都难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无法适应研究生搜索、使用信息资源与增强信息素养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学属于方法性学科,它的优势在于能为人们提供读书治学的方法、分门别类的意识与方法、信息或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方法与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应更多地偏向于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素养。本文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以云南大学为例,对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优势分析
图书馆学隶属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信息学、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信息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由表1可见,云南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以理论研究、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辅以教学实践活动及学术活动。此外,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独辟蹊径,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缺陷,加设了辅修本科课程这一项要求。要求跨专业研究生均须在前三个学期内,在规定的10门本科课程中选修够5门课程,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毕业论文开题资格。这一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专业基础的稳固,使研究生能在短期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学习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劣势分析
通过对培养目标及课程开设的分析可以发现,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着重于理论功底及信息管理素质培养,技能类课程设置的较少,学时也较少。
如公共选修课中的文献检索,图书馆学专业对该课程要求必选,但是由于文献检索隶属于公共选修课,面向的对象是文科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通用色彩,同时其开设学时较短,仅18学时,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及实践。
三、课程优化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从教学模式创新着手,推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在信息管理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
就目前来看,云南大学图书馆学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模块,即必修课中的信息检索等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从学时上分析,文献检索、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涉及上机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培养方式呈现阶段性,而研究生对于信息素养的要求是持续性的;从培养层次来看,文献检索更多是培养研究生通用的信息素养能力,对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课程设置中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将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起来,增强信息素养课程设置力度,为研究生构建一个持续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课程设置的新模式
结合研究生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来创新课程设置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创新,也有利于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而课程的设置应结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授课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使其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体验。
(三)优化考核方式
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考核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强且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除了考试和论文之外,有必要增加上机实践及检索报告的考核比重。即在课程中增加上机实践的比重,课程结束之际,围绕某一课题完成检索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结语
信息技术以它无所不在的体验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信息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今后的图书馆学研究生课程安排在总体重视系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应重视专业信息技能的培养。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整体信息素养,构建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