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摘要:通过选取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十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八大行业2018年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较强,但各行业间不平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排名最后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亟需加大其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水平。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浙江省
高新技术产业以其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805亿元,增长8.0%。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浙江省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地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据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统计分类目录(2018),目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按行业分组包括八大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如表1所示,2011-201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从投入来看,以r&d经费内部支出为代表的各指标数值持续上升。201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占比為10.25%,r&d经费投入强度2.31%,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2.56%。从产出来看,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值不断增加,2018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5385.84亿元,是2011年的2.4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83%。
注:表中数据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带* 的数据反映年鉴数据有误。
二、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十个影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以此衡量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具体指标如下表2所示。
表2所列的十个指标中,t1-t6这六个指标代表技术创新投入情况,分别从研发时间投入、研发人力投入、研发资金投入三方面加以衡量;t7-t10这四个指标代表技术创新产出情况,主要从研发创新、产品创新方面进行评价。
三、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评价方法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多个研究变量在尽量少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而这少数因子又能高度反映众多数据背后的信息。
(二)评价过程1.数据来源
比较分析,在高新技术产业之外,选取其他12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同时进行计算。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2019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中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
2. 相关性检验
首先利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相关性检验,可以考察所选变量能否做因子分析。
由表3中的检测结果可知,2018年衡量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样本数据kmo值为0.69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是0.000,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分析。
3. 因子载荷矩阵
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因子,同时得到因子载荷矩阵,从表4中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这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8.179%,提取前三个因子为主因子,它们能够较好地解释样本信息。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因子得分
根据表5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三个函数,如式1-3所示。
233t8+0.227t9-0.122t10 (1)
052t8-0.046t9+0.102t10 (2)
107t8-0.103t9+0.545t10 (3)
yi表示主因子1,y2表示主因子2,y3表示主因子3,根据表4中所示的3个主因子权重,可以计算得到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记为y,如式4所示。
y=0.44390y1+0.28816y2+0.14973y3 (4)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由式1-4計算出2018年浙江省20个制造业行业(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8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合得分,结果见表6。
(三)结果分析
表6显示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八大行业在2018年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与排名情况。从中可以发现,与其他传统制造业相比,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也呈现较大差异,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3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均居于前列,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各项指标数值名列前茅,综合得分达到了1.1917,排名第一,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贡献巨大。设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大,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均位于首位,主因子2得分最高,综合得分排名第二。在高新技术产业内排名最后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得分为-0.4634,是唯一小于0的行业,不仅远远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大部分传统制造业,3个主因子得分均为负值,表2中所列10个评价指标数值都位于最后,创新能力最弱。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影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十个指标,运用201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数据,测算了包括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八大行业在内的20个制造业行业2018年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整体较强,但各行业间不平衡,创新能力领先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名最后,亟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水平。
虽然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有所增强,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利用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资,提高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全省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完善金融环境,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动力;(3)集中创新资源,突出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与产品;(4)调整弱势产业,缩小行业间差距;(5)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吴莉云(1976-),女,浙江淳安,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8c35017)
相关热词搜索:;摘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网络层次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
指标体系;
anp法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论述。赛文穆勒(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我国学者中。许庆瑞(1986)提出,如果从技术创新的内容来分析,由于技术创新“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由于一个行业的材料可以看作是另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也可以看作是‘绝妙的工艺”,所以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巴顿(199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侧重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魏江(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以资金能力支撑,为支持创新战略的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将创新资源等同于技术创新能力。应该看到,能力包括这些资源,它们对技术创新起重大作用,但相同的资源并不能保证相同的结果。
曹崇延、王准学(1998)解释,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企业整体系统的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他们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将技术创新能力分成7个方面,即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
傅家骥等(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整体功能;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
三是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联系的,对应企业技术能力的具体含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显性化的能力。
关于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有各种划分。例如:远德玉等(2003)依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和在不同阶段3类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与开发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几个方面。但他没有提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郑春东、和金生、陈通(2000)提出了一个“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过程模型。他们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与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环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串联关系,而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并列关系。”于是,相应的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构思规划-研究开发-生产-价值实现”五阶段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孙细明,杨娟,张金隆(2003)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6个阶段,并从分析整个过程人手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6个方面。杨忠敏(2004)认为,必须把其放到整体经营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她指出,经营过程可以理解为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设置了知识生产块、直接效果块(知识生产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和综合效果块(知识生产通过产品生产对价值生产的影响)三个一级指标。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它包括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服务于创新的非研究开发经费。如购买外来技术的经费。研究开发的人员投入。我们还可以把它用量化的指标表示出来,第一项是绝对指标;
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人员投入数和技术购买支出,第二项是相对指标: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和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百分比。
技术创新实施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能否掌握当今科学技术和知识,把握市场需求、确定项目并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企业研究开发的效率、企业所有研究开发设备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中试能力等。
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它体现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包括企业自主投资情况和技术改造情况,具体通过政府资金比重,企业资金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吸收消化经费等。
t=(新产品利润/总利润)/(技术创新支出/企业总投资)
若t1,则表示企业的创新效率较低;
若t1,则意味着创新产品效率较高。效率高意味着:①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高;
②新产品开发的周期短。如果把创新经费花在并没有形成市场的产品上,或者一个创新从立项到产出所需时间很长,就必然使创新的效率v降。
技术创新销售能力,属于创新的辅助资产。它具体包括,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出口率,专利转让比例表示等。企业的信誉也是决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实用方法就是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研究,其过程可归结为;
决策(投入、主动性)——实施(机构、技术)——实现(效益)。
然后,根据anp理论,用幂法求出w的特征值1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w1,w2,……wn)t,即表示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价这一目标下,这n个因素在反馈与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中的权重。
各个指标权重确定以后,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比较标准不一样,就需要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同时,我们采用线性的评价模型。最后,用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当前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状况,提醒企业及时修正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只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给出了一组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相对应的实例来验证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优劣,这部分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摘要: 文章通过对民航适航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民用飞机适航技术的特点,介绍了适航技术管理创新的具体经验和做法,并对如何开展适航管理及相关管理内容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重要的航空适航管理技术,这对于民用航空技术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民航适航技术概述
二十一世纪初,世界主要航空国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适航法规和管理程序,培养了一大批飞行人员,在学习和借鉴民航适航管理经验基础上,甚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军用飞机的适航管理。同时我国的适航管理体系是参考美国适航管理系统建立,并且我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和肯定,因而在民用飞机适航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完善适航法规体系,同时适航管理通过适航认证权威专业机构颁布条例,如对适航活动的申请,检查和发证组,使得适航管理条例执法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适航管理技术是以技术管理为目标保证民用航空器的安全,是一个全面控制和管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民航的安全性,其实质是对飞机进行适航管理。同时,民航适航管理的定义和解释有多种,但是可以统一理解为对民航飞机的使用限制和安全特性要求。其实当航空器设计定型后,其适航性也就随之确定,也就是说适航性是通过设计赋予给产品的特性。适航管理分为初始适航管理和过程适航管理,前者是在适航部门交付之前,进行适航标准和规范的认证,对产品设计和制造进行验收和监督,并颁发型号合格证;后者是在飞机投入运营后,对航空器的运行、维修的控制,目的是为了使航空器持续保持在设计和制造时所达到的基本安全标准和适航水平。
持续适航管理的主要的责任是评价飞机使用过程中的适航性。主要包括:适航证书颁发,运行方案和维修方案的可靠性评估,改装审批等。在持续适航管理过程中,设计和生产厂商通过及时收集适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纠正措施和技术服务,保证飞机持续适航。航空器取得适航证书后,要投入运行,还需要符合除了适航管理外其他的民航局制定的各类运行规章,为了保证航空器的适航性,飞机的使用和维修部门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设施齐全;维修人员经过培训并取得基础执照;维修工作程序运行良好。通过对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适航管理模式各有利弊。虽然不同模式具有不同特点,但通过适航管理监测的全过程有相当适航标准,可以确保飞机的安全适航。
2.1 加强飞机适航认证和监督检查 为了维护民航飞机运行安全,民航管理部门必须对飞机适航管理实施监督检查。适航监督检查是对飞机适航性的评价,是对适航部门飞行安全工作的控制。对飞机的外形采取维修计划和维修监督检查,并制定实施细则规,对相关重大故障进行监测和分析,检查运行可靠性和对适航管理方案进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检查维修记录。与此同时,民航维修人员必须满足适航管理的维修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适航管理质量保证控制系统,维修人员至少应具备岗位证书和上岗证书,检验人员必须持有许可证,才能够开展适航管理检验项目的检验。并且针对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技术管理模式运行情况,对民用航空器进行适航管理检测,根据民用飞机的具体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情况和不同系统进行分析,采取适航管理委托集中管理或协调管理等适航管理模式进行适航管理认证和检查。其中,集中适航管理是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规定,通常为民航局适航部门负责相关适航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改,并进行管理和实施,包括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要求、审核、批准和发布证书等。
2.2 完善适航管理技术体系 借鉴国外民用航空器发展多年所积累的适航管理经验,结合我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的条件和现状,针对适航管理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适航管理程序和过程体系,做好民用飞机适航标准、法规和适航管理程序的建设,并参考适航管理国际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民用飞机适航管理系统,并且积极培养一批具有设计和生产技能的适航性专业人才,以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增强我国民用飞机的适航技术管理水平。结合国际适航管理系统的标准建设步骤,在整合各类标准建设的前提下,形成完善和成熟的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方法体系。同时,针对民用飞机适航技术管理的发展,保证民用航空器适航不仅是民航部门责任,也是民用飞机设计与制造部门的责任,因而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结合民用飞机的发展对适航管理操作更具体的要求,从民用飞机发展实践的状况来看,完成适航技术管理需要提高民用适航管理水平,促进适航技术管理部门的发展。有效实现适航认证,指导民航技术管理的监管,最终达到持续稳定安全,进而实现民航适航管理的要求。
2.3 提升适航技术管理水平 适航技术管理关系到飞机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整个过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飞机适航性是飞机的固有性质,集中体现了飞机的各种设计技术标准和安全性,并通过合理的生产可以充分的体现适航管理的要求,这就要求严格按照有关适航要求建立和完善民航适航管理组织系统,确保民用飞机的高效,高质、稳定。适航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适航管理机制,以满足适航管理的需要,还需按民航适航管理水平发展的需要不断明确民用适航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此外,加强民用飞机的适航管理,提高飞机适航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对适航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人才的整体业务素质。对民用飞机设计制造人员,应加强适航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培训和学习,培养适航技术管理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体系。同时,在飞机的维护和使用阶段,还需要大量掌握适航法规的适航专业人员,进而可以有效满足适航飞行要求和管理过程中维修工作的需要,故而培训专业人员应该注重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导向应用,提高适航管理水平。
3 结语
适航技术管理以保证民用航空器的安全为目标,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重要基础。通常情况下,民航的适航安全管理主要实质是适航技术管理,主要以安全管理为中心,通过对民用飞机的组成部分,比如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进行合理适航管理。同时,为了保证飞机能够在设计和运行条件下安全高效,适航管理对于民用飞机的每一部分的要求是不同的,适航技术管理是对民航运输的安全保护,可以有效促进国内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对适航技术管理的创新,需要按适航管理有关规定程序,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适航管理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适航管理人才培养和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民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法规和文件系统,提供民用飞机发展有利条件,并通过实际训练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育航空安全的概念,加强飞机的适航管理,促进我国民航运输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