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灾难报道如何做出深度,我相信大多数国内一流媒体已经有共识了,就是在报道天灾造成的伤害之外,还探究“人祸”的有无。但是对于空难事故,我想几乎没有记者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涉及的专业知识实在太庞杂。在做这次报道期间,我紧急地查到一份大约是叫“庞巴迪飞机飞行手册”的资料,应该是上海航空公司的,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掌控不了其中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问题是手册里的信息点太多,太复杂。一架飞机坠毁,问题也许只出在一个部件上,但这个部件的故障原因,比如起落架不能降下的原因,可能有40种之多,这就远非业外人士所能掌握。
当时有些媒体在探究空难是不是飞机翅膀结冰造成的,而在很久之后,调查结果恰恰支持了这一点。不过回顾起来,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聚焦于此是正确的。这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技术性问题,我不能把报道的重点放在这里,因为我没有能力对它的新闻价值做出判断。
我的聚集点有两个:一是事故中发生了什么,二是灾难发生之后的后续和进展,以及贯穿在这两点里的“人的故事”。关注人的故事,这是南方周末一直强调的基本报道方式。
我首先想要还原一个事实:飞机当时是怎样掉下来的。这在报道层次上并不高级,但它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我们出报的时间比其他媒体晚了一周,按理说已经没有什么事实可还原,但我发现其他媒体选择的观察点有问题,以致他们没有做出准确的事实还原。
我首先选了两个端点,一个是机场,一个是飞机经落的公园,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我确定的第一个观察点就在这条直线上,是公园外面一个店铺,店销的窗户正对着机场,店里的人可以向我福述飞机越飞的高度,以及飞机左右福摆的情况;第二个观察点,在这条线的垂直线上,即出来倒垃圾的小青年白龙,他看到了飞机的侧面,可以判断飞机的仰角,上下的起伏;第三个观察点,是公园里面的人,他们看到了飞机坠落的场面,补充了前两个观察点的盲区。
发现这些信息是在截稿目的早上9点多,已经来不及做更细致的采访,我找到飞行组电话,打过去就问几个问题,最核心的其实只有一个:这段话是不是事实?得到核实后,我把它写在了报道里面。这个采访做得很累,整个采访过程当中,我很少睡觉。做灾难报道,我的经验是越不睡觉做得越好。灾难报道跟其他调查性报道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信息是开放的。警方通常会在现场拦一条警戒线不许随便出入,但你总有办法可以进去。只要进入现场,获得信息的方法非常简单,随时随地都会有收获。因此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所得,要尽量在短时间内多工作,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