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职称论文评审意见(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一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2] 许美荣,李晓玲.常用中文数据库应用比较――以医学类期刊为例[c]//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99-201.
[3] 李应中.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6):125-127,142.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二
根据xx县教育局11月6日文件精神,在我校原有《推荐评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式,做好我校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工作,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成立我校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小组,相关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xxx(副校长)
成 员:xxx(教导主任)
xxx(后勤主任)
xxx(政教主任)
xxx(团委书记)
xxx(教导副主任)
xxx(教师)
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学校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x老师兼任,成员由xxx、xxx、xxx组成。在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小组的领导下,考核评审推荐工作具体由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小组办公室负责。
(一)范围对象。在职在编的教师和符合评审的各类人员。
(二)系列名称。教师系列(包括中学三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三)各级职称任职条件
(1)中学三级教师。专科毕业参加工作满一年。
(2)中学二级教师。专科毕业参加工作满三年,或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满一年。
(3)中学一级教师。履行中学二级教师职务四年或以上,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4)中学高级教师。中学教师一级教师任职五年以上,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
除以上条件外,考核推荐评审的对象还必须符合《中学教师职称试行条列》中的其他任职条件,以及各级职称评定工作相关规定。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工作的正面引导作用,提高职称推荐工作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根据各级职称相关工作之各项规定,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经我校评审小组充分讨论,特制定如下职称考核推荐评审量化打分标准如下:
(一)基本情况量化
1、教龄:2分/年。
2、校龄:2分/年。从外单位借调的,校龄从正式调入之日起算起。
3、学历
(1)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晋级中级及其以上职称时,分别一次性加3分、5分、7分。
(2)新分教师参加工作后,通过在岗学习,重新取得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文凭的,在取得新文凭后,一次性加1分、3分、5分、7分,凭毕业证加分。取得本科及其以上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文凭的,累计加分。
4、履现职年限:2分/年。(从第一次取得该级或相应级别职称时算起)
(二)思想政治素质量化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积极承担工作任务,工作作风、学风端正。酌情加1——6分。
2、关心、团结同事,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凡事以学校为重,以大局为重。酌情加1——6分。
3、思想积极,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校安排工作时,工作积极主动、不推诿扯皮,富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酌情加1——8分。
(三)岗位工作量化
(1)任课:凡正在承担教学任务的申报者,加5分;其它工作岗位的申报者加分。
(2)职务:担任校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主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副主任,其它管理人员(学生会秘书长、教研组长)每学期分别为4、3、2、、1分。(从在学校宣布任职的时间开始计算,若有变动的分段计算,兼职的累计)
(3)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的,20xx年9月之前的2分/学年,20xx年秋季学期至20xx年春季学期为3分/学年, 20xx年秋季学期(包括20xx年秋季学期)起4分/学年。
(四)工作实绩量化
1、教学工作实绩量化
(1)期末成绩量化
履现职以来,以每学期学校期末各科成绩为依据(实验班和普通班均按照加减分后的成绩计算),获年级一、二、三名的,每次分别加3、2、1分。
(2)升学成绩量化
a履现职以来,实验班每上普通高中线一人,语文、数学、外语1分,政治、物理、化学分;体育、历史、地理、生物及其他中考考试科目分;普通班每上普通高中线一人,语文、数学、外语2分,政治、物理、化学分;体育、历史、地理、生物及其他中考考试科目分。
b履现职以来,实验班每上重点高中线一人,语文、数学、外语2分,政治、物理、化学分;体育、历史、地理、生物及其他中考考试科目分;普通班每上重点高中线一人,语文、数学、外语8分,政治、物理、化学分;体育、历史、地理、生物及其他中考考试科目分。
(五)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及论文发表情况量化
1、凡受学校委派代表学校参加各种非教学比赛(或学校推荐比赛)获得县、市、省、国家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2(、)3(、)、4(、)分。学校自行组织的同类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每次分别加分、、分。
2、凡受学校委派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比赛,获得县、市、省、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得2(、1)、4(3、2)、6(5、4)、8(6、5)分;凡受学校委派辅导学生代表我校参加知识竞赛获县、市、省、国家级(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二、三)等奖,分别得1(、)、2(、)、3(、)、4(、)分。(以证书为准,只算在我校工作时我校和县级以上部门颁发的)。学校自行组织的同类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每次分别加分、、分。
4、凡在省、国家各级各部门教育类期刊上发表教育相关论文的,凭所发表论文复印件及期刊封面复印件、期刊编号,每篇依次加3、4分。
(六)历年年终考核情况量化
1、履现职以来,年终考核出现一次不合格的,不予考核推荐评审。
2、履现职以来,有两年以上为优秀者,每多一年,3分/年。
以上各项按照申报教师实际情况加分,不同教师申报同一等级职称时,优先推荐分高者。
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核推荐的顺序(以下序号为优先顺序)则是:
1、教学任务难易程度(语数英政治物理化学、史地生体育、其他相关综合科)。
2、行政、班主任职责轻重(行政职务、教研组长、班主任)。
3、课时量多少(同类学科下,课时量多的优于课时量少的)。
4、履现职时间(时间长的优于短的)。
(一)资格审查
1、评审推荐的有关表册是否填写正确,(职务系列栏:中学;工作单位栏;是否填全称;现从事专业及年限栏是否明确填语文、数学等几年,业务自传、任现职以来担任的主要专业技术任务内容及考核表内容必须和申报系列相符)。
2、提交表、册是否齐备,每份复印件是否都签字,是否按“通知”要求按顺序装订成册。
3、填写学历,经历内容有无间断,原因是什么,几个学历及证书是否填写清楚、齐全。
4、“继续教育”学分是否达到所申报职务要求(近几年继续教育学分必须和所申报系列相符)。
5、是否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素质教育证、事改合同。
6、跨系列或不合格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是否转评或考核聘任过。
7、参加工作时间、履现职年限、评中一的取得合格学历后转评或考核聘任的累计年限是否有6年以上,学历是否和所申报职务要求的年限相符。
8、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否有合格证,成绩通知单是否是当年的。
9、聘任证书是否齐备,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二)情况介绍
1、保密、回避制度:
一是保密制度:当介绍人介绍到申报人的有关情况、工作失误时,工作人员及小组成员应以保密,谁到处乱说谁负责,如造成后果的,应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
二是回避制度:当介绍人要介绍评委成员、直系亲属或小组成员有利害冲突的人员的情况时,当事人应主动提出回避,如不回避的,介绍人根据情况有权拒绝介绍,造成后果的,由当事人负责。
2、介绍内容
申报人的情况包括:
一是评审推荐的有关表册是否正确,(业务自传、现任职以来担任的主要专业技术任务内容及考核表内容必须和申报系列相符)。
二是提交表、册是否齐备,每份复印件是否都签字。
三是填写学历,经历是否清楚,几个学历及证书是否填写清楚、齐全;取得多个学历的时间,是否毕业。
四是“继续教育”学分是否达到所申报职务要求,(近几年继续教育学分必须和所申报系列相符)。
五是是否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素质教育证、事改合同。
六是跨系列或不合格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是否转评或考核聘任过。
七是参加工作时间、现履职年限、评中一的取得合格学历后转评或重任的累计年限是否有6年以上,近几年履职考核情况,学历是否和所申报职务要求的年限相符。
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否有20xx年以后的合格证,成绩通知单是否是当年的。
九是聘任证书是否齐备,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一年一聘,涂改无效)。
十是“通知”所要求材料是否齐备(中、高职代表性论文和参考论文各一式二份等)。
十一是获奖情况。
十二是主要教育教学成绩(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工作成绩,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能力)。
(三)投票表决
在认真听取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对所申报人进行投票表决。
(1)投票选出唱票人1名,监票人2名,记票人1名,对投票情况进行统计、填写。
(2)由组长当众把票进行密封,并写明名称、时间,再有唱票人、监票人、记票人签名后存档一年。
(四)填写基层意见
1、本方案由学校职称考核推荐评审小组负责解释。
2、本方案从20xx年春季学期开始严格执行。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三
一、职称论文规定的反思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凡重点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申报评审中、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本专业在省级部门准印证的专业刊物,或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申报评审正高职务任职资格,需有一篇本专业论文在cn刊物发表。但是,特定对象的论文答辩,须有一整套较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答辩内容以专门知识理论、运用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同行专家小组的答辩鉴定意见,送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通过重点行业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可以逐步扩大适用“辩评结合”模式的范围和对象。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四
在讨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流传甚广的有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故事。
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gale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来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名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又逼问:“连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
作为经济学研究重镇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在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下,迄今培养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看重的是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高绩效水平。
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在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均有规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规定得甚为含糊。在一个“教授不愿上讲台”的潜规则下,完成教学量对于那些想晋升的教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其要求则是一种硬约束:一是规定了认定期刊的范围;二是规定了在认定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则不具有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即使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最终能否实现晋升,还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通过量化后所得到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
事实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构成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的内核。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总和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能力总和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则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也不知何时,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成目前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进程中,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许是一开始被采纳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续,乃是因为它能使它产生于其间的组织能够胜过其他组织。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奉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进了我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论文大国。但是,最初的制度发明者们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亦即无数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这种模式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严重内伤。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五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分析
(一) 队伍总体规模
(二) 相关指标在全国位次
(三) 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城乡对比
(四) 教师队伍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五) 生师比变化趋势分析
(六) 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比较
二、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分析
(一) 教师群体年龄结构概况
(二)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城乡对比
(三) 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地区排名
报告一:“十五”末年全省教师队伍平均年龄
报告二:“十五”末年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平均年龄排名
报告三:“十五”末年辖内各县市区教师队伍平均年龄
三、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分析
(一) 队伍群体性别结构概况
(二) 普通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分析
(三) 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城乡对比
(四) 教师队伍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五) 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性别结构比较
四、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分析
(一) 教师群体职称概况
(二) 相关指标在全国的位次
(三) 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结构分析
(四) 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城乡对比
(五) 全省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及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分析
(六) 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比较
五、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分析
(一) 教师群体学历概况
(二) 相关指标在全国位次
(三) 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城乡对比
(四)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变化趋势分析
(五) 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比较
六、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分析
(一) 教师群体学科结构概况
(二) 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城乡对比
(三) 11 个设区市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比较
七、河北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政治面貌
(一) 队伍群体政治面貌概况
(二) 城乡分布情况
(三) 11 个设区市分布情况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超编”与“缺人”的矛盾
问题二:代课教师问题不容忽视
问题三:城市小学教师女性化趋势令人担忧
问题四: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问题五:高学历教师数量匮乏
问题六:农村学校缺乏素质课和专业课教师
问题七:人才溢流(brain-overflow)
问题八:人力资本贬值(depreciation of humancapitol)
九、教师结构优化及队伍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 国外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
(二) 国外的教师聘任制度
(三) 国外教师定期流动制
(四) 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
(五) 国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走向
十、“十一五”加强河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十项建议
(一) 改革篇
建议一:稳步实施,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
建议二:评聘合一,教师管理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建议三:统筹规划,科学解决中小学教师过剩问题
建议四:以人为本,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建议五:政策引导,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二) 提高篇
建议六:在师资来源多渠道的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
建议七: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学历层次
建议八:在严格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加大高级职称的比例
建议九: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发展中青年教师力量
建议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六
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大家还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
建筑高工职称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设计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性实用信息。所以说题目很重要。好的标题是文章的一半。标题还要做到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2、正文
建筑高工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之间,别太多也不要太少,这写文字都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章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该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文章中的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文章的量以及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文章中图应有自明性,且随文出现。并且要有相应的英文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
3、参考文献
建筑高工职称论文格式要求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集(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它未说明文章(z)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七
1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内涵比较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混淆了“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等级标志。职称要通过专业评审组织评审或者考试取得,只能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聘的参考依据,只有聘任以后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技术职务”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职称”是一种称谓,一旦授予,终身享有,属人才评价机制范畴;职务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设定的职位,是要求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属人才使用机制范畴。
2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主要误区
职称评审工作的误区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组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例如湖北省,到2013年为止高职院校教师在评审教授时仍然是依据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标准,并与普通高校教师混和评审;有的省份虽然也出台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但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套用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也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误区。
重科学研究,轻教育教学
目前,各省市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教师的论文数量、主持科研项目都有硬件指标要求,却对教学工作中讲授课程门数、总教学时数有下限要求,反而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服务育人等要素缺乏足够的科学考查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最后被演变为以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的多少来论英雄,这种评审机制往往导致对从企业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科研成果较弱而难以晋升职称,而那些无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却凭着科研优势而顺利晋升职称。并且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者大多没有相应的优先条件,反而一些教学质量不佳、育人成绩平平的老师,凭借较强的科研业绩顺利评上了职称。因此,许多教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主要精力用来报课题、写论文,而在教学上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长此下去,严重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重理论提高,轻技能提升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中,过分强调学术理论的提高,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与实际运用的定性定量考核评价。评审导向的偏差,使许多高职教师为了职称晋升,热衷于理论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宏观理论研究,忽略甚至放弃了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显然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
目前职称评审体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数量,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项目、论文和论著的数量等指标,而对这些成果的质量尤其是学术价值、应用效果则考虑得较少。这种片面注重成果数量的导向,使得教师的论文选题、科研立项远离教育教学改革所需,也与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相去甚远。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尽管成果总量增多,但实际应用效果较少,且原创性成果较少,甚至还滋生了剽窃他人成果、花钱请人发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为职称搞科研,为评审编论文”,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职称评审的初衷。
重业务素质,轻师德修养
教师首先要“传道”,而后“授业、解惑”。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决定了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然而,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等业务素质,而对教师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及教书育人等师德考核没有硬性指标,缺乏对师德修养这一关键前提的科学合理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肯定有负一名合格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职务聘任工作的误区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离岗位设置管理和聘任制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重四轻”的误区。
重评聘合一,轻评聘分开
由于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与职务聘任实际上合二为一,教师只要评上职称,不管岗位是否需要就可聘上职务,工资待遇及相应的福利就得到提升及兑现。职务、职称不分,评职称变成了评待遇。这种“评聘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师往往重视职称评审,即评职称之前积极钻研,而一旦取得相应资格并被高校聘任、享受相应待遇后,则失去原有工作热情和动力,这不仅影响了择优用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影响进人用人的约束机制的实施。而实行“评聘分开”则有利于按职务职称的不同特点,从评价和使用两个不同方面对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人才评价社会化和单位聘用科学化,在聘用中推行竞争上岗,强化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的僵化局面。
重初始聘任,轻聘后考核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职务初始聘任时还是比较慎重,能够按照核定的职数、规定的程序予以聘任,但实施职务聘任后却忽视对受聘人员的聘第1期郑柏松: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误区与对策期管理和聘后考核,有的高职院校虽然也制定了聘后考核办法,但多数只停留纸质文件里,考核流于形式,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被聘任后是否完成了岗位职责任务,却很少问津。许多教师聘上高级职务后,便产生“高职到手,革命到头”的懈怠思想,安于现状吃老本,勉强应付教学科研工作,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重资历身份,轻业绩贡献
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以前,甚至在2010年高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受聘人职称取得年限和工作年限,其次考虑受聘人的业绩贡献。这种机制使中青年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一些学有所长、工作能力强的教师,要么被同化为熬年头挨日子的平庸教师,要么感到没有前途、找不到事业的支点而离职跳槽。
重一聘终身,轻动态管理
严格意义的职务聘任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聘任期限、严肃的履职考核,有高聘也有低聘,有续聘也有解聘,实行动态管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的现象。教师聘上相应职务后,只要不犯大错误,很少有低聘和解聘的,一聘定终身,人为地造成教师“资格评审前拼命一时,职务聘任后消遣一世”,聘任合同书成了一纸空文,这些弊端从根本上背离了聘任制的初衷,无法实现择优而聘,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对策
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两类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要理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制,具体工作要把握“四性”:一是评审条件的科学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不能直接套用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委组成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专家要尽量邀请高职院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参加,这样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业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三是评审过程的透明性。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即“评审政策公开、评审程序公开、评审对象公开、个人业绩材料公开,评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探讨“信息化评审、量化评价”等评审办法,提高评审工作透明度;四是评审结果的公平性。严格条件、严肃程序、严密组织,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让参评教师心悦诚服。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色的职称评审标准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套用版”或“压缩版”,必须“量体裁衣”,具体制订中处理好四种关系,即“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理论提高与技能提升的关系、成果数量与成果质量的关系、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的关系”。评审标准中要增加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尽量减少或淡化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学术论文等方面的科研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综合评价指标应包括师德修养、职业资格、专业教学、实践技能、育人效果、社会服务、科技研发与应用等要素。能力及业绩评价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一是以教育教学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以体现高职院校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心任务,回归教育本位,在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中要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二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导向,评审标准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对职业技能水平高,教学效果佳的教师适当降低学历、外语条件和科研成果要求;三是突出服务社会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应履行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以确保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的特色。
完善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职务聘任机制
科学地推进岗位设置工作
岗位设置是实行岗位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精简高效”。岗位设置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专业建设需要和师资建设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结构比例,明确每一岗位的受聘条件、职责任务等,为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续聘解聘提供依据。在推进岗位设置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育部门规定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与人社部门所限定的政策杠杆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师资队伍现状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团队的均衡关系。通过岗位设置,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师职务聘任“因人设岗”和“有岗无责”的弊端,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增强教师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效配置高职院校人才资源。
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聘任制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考核评价基础之上,并发挥其监督和控制作用。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岗位的任务和特点,把握制定考核指标、规范考核程序与严格结果运用等工作环节。通过考核,明确教师所取得业绩贡献,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晋升、调整、淘汰以及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克服过去“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健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
以岗位管理工作为依托,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签订聘任合同,破除职务终身,实行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打破以往“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通过对教师的履职考核,合理拉开薪酬档次,真正实现教师的薪酬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激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自觉性,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八
自收到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职称评审相关文件后,人事处负责组织学校职称评审的申报、资格审查、校内评审、材料上报等相关工作。
1.参评人员的申报情况
2.资格审查情况
收到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后,教务处对申报人员的工作量、教改项目做了认定;科技处对科研方面相关成果做了认定;人事处对考核、奖励以及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了资格审查,审查结果为:
通过资格审查139人,未通过资格审查3人,原因如下:
(1)1人由于部门对其工作未出示考核意见,不具备参评资格。
(2)1人由于文章未能及时收到,不具备参评资格。
(3)1人由于教学事故,不具备参评资格。
1.校内评审情况
在校评会之前,人事处组织了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的答辩工作,在答辩中,由学校全体正高级职称人员参加并打分,分数提供职改领导小组查阅。并且与教务处、评建办调取了近年来申报参评老师的综合考评,汇总整理后,提交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参考。
校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按照正高级4人、副教授比例80%、非主体副高级比例65%、实验师比例100%确定了推荐报省参评指标,讲师按照80%比例评审。
经校评审会评审,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推荐4位同志参加省评委会正高级职称评审,其中教授3人、非主体正高1人;同意推荐25位同志参加省评委会副高级职称评审,其中副教授23人、图书系列1人、小学高级1人;评审、认定38位同志具体讲师职务任职资格;认定2位同志具有经济系列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同意推荐3位同志参加省评审会中级职称评审,其中实验系列2人、档案系列1人;认定46位同志具有初级职称任职资格。
2.报省人员评审情况
校内评审结束后,我校对所有通过校评会的人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对评审材料的整理要求,完善后及时送交省教育厅职改办及相关委托评审厅局。
我校共计报省参评人员32人,其中:正高级4人、副高级25人、中级3人。对于申报晋升正高级和破格申报晋升副高级参评人员省上要求进行现场答辩。我校参加答辩共4人,其中参与教育厅组织的答辩3人、参加文化厅答辩的1人。目前,学校尚未收到任何关于高级职称评审结果的文件。
1.根据《xx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来可能会要求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须有不少于一年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
3.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此条可能作为日后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5. ei检索中,ca不作为ei检索的期刊认定。
7.在非主体系列职称申报过程中,需要有备案的继续教育证书方有资格申报。
9.根据省职改办相关规定,任职年限需满文件要求年限(外出学习结束时间按相关证件时间为准,如毕业证、学位证)。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九
1、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
2、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综合资源规划(irp),一起被引进到中国的,比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晚了10多年。由于dsm能够把节能节电引人潜力巨大的能效市场,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群体效益,给节能节电灌注新的活力,并且它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非常关注,国家原
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以法规的形式纳入了相关规定。所以我国从1998年国家电力成立dsm指导中心,到2000年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到2002年的《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04年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11年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需求出现了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亿tce,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年增长率达到。能源消费系数从2007年的增长到2011年的,能源供需关系又趋于紧张。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带动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2010年全社会的用电量达到41936亿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68%,年平均增长,电力消费系数从2005年的下降到2008年的后又增长到2011年的,说明电力缺口在逐年增大,因而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70%左右的煤炭供应将趋于紧张。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需求,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势在必行。dsm作为一种科学的节电方式,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提高电力使用效率,是国家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电力负荷管理,在电力供应短缺时,引导用户错峰、避峰,降低电力需求,在电力供应富裕时,引导用户移峰填谷,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效率;2、电力能效管理,通过提高用户电力使用效率,达到减少电力投入目的。据预测,如果我国有效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实现节电5%及降低高峰负荷5%,到2020年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kw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今后15年可累计节电28000亿kwh,节煤亿吨,减排二氧化硫2000万吨,二氧化碳7亿吨,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亿元左右的电力投资。这将大大
化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对我国改善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同,所以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和需求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外发展dsm较好的国家相比还非常少,并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美国1992年通过《全国节能政策法案》将综合资源规划和dsm成为强制执行的工作。所以完善的发展律法规对发展dsm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将有限的电力资源最有效的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1、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指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以及生产工艺和生活习惯的特点,采用当前成熟的节电技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设备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或改变用电方式。在改变用电方式上负荷管理也可称为负荷整形,是可中断电力负荷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三种基本类型,通过这三种基本类型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负荷率。大力推广蓄能技术,包括蓄冷、蓄热等负荷转移技术措施,有效的实现移峰填谷的目的。在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上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高效的设备来实现。
2、经济手段
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的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节约能源提高用电效率。
3、引导手段
引导是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市场手段。通过节能知识宣传、信息发布、免费能源审计、技术推广示范及政府示范等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作用,引导电力用户主动有意识的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让节约用电的意识深入到千家万户。
4、行政手段
要想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我们要按照国家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的相应政策,对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均提出具体的法律要求,从而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效的实施。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中介及研究机构、电力用户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1] 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4] 朱成章,徐任武.需求侧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5] 莫杰.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应用.广西电业务.
电力公开信07-30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十
摘要
abstract
第—部分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部分 课外教育系统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内教育系统
二、课外教育系统
三、中青年科技教师
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部分 国内外课外教育系统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借鉴与启示
第四部分 上海市课外教育系统中青年科技教师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三、访谈的设计和分析
第五部分 上海市课外教育系统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一、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的提出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反思
三、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教师现状和专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教师现状和专业发展情况访谈整理
致谢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十一
智能标签又称为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型的通讯技术,其可以通过无线讯号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读写,这种读写不需要识别系统和目标进行机械或者光学的`接触。
其是通过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而使标签的制作与印刷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
智能标签是一种电子标签,由天线和芯片组合而成。
智能标签为商品的防伪、管理、运输、保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电子标签的防伪效果更佳,且其功能更多。
目前,电子标签的天线普遍采用2种方法进行制作:一种是冲压法,另一种是蚀刻法。
这2种方法的制作成本较高,对电子标签的推广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电子标签需要开展新的制作技术。
其可以通过印刷导电油墨的方式进行天线的制作。
这种制作方法能有效地节约成本费用,并且不论是从材料的消耗量还是从产品的生产效率上看,都是最合适的生产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标签天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使电子标签更进一步地推广和使用。
印刷工艺的比较
目前我国的印刷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传统印刷方式,另一种是数字印刷工艺。
其中传统的印刷具有凸印、凹印、胶印等多种方法,采用的印刷方式是压印刷。
较为现代的数字印刷是一种无压印刷工艺,其中包含静电摄影、喷墨印刷等多种印刷方式。
承印材料上的图文内容直接由计算机进行转印。
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印刷方式为胶印,胶印机如图1所示。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出版物采用的都是胶印印刷的方式。
能够进行承印的材料的种类较多,例如各类纸张、纸板、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胶印。
胶印还有一种无水胶印的印刷方式,其由硅胶树脂组成印版的空白部分,在进行硅胶树脂印刷的时候,不吸附油墨。
由于缺少了水的作用,进而使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并且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精准度。
无水胶印印刷后所得到的墨膜厚度大约在~μm之间。
在无线线圈印刷中选用胶印的印刷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分辨率大的优点。
但是胶印的墨膜厚度不够,与线路印刷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进而加大墨膜的厚度。
然而这种方式会影响印刷的精确度,为精细线路的套准控制带来了挑战。
包装和装潢印刷主要采用的是柔版印刷的方式,其主要采用纸张、纸板、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印刷。
柔版印刷是一种直接印刷的方式,其选用1~5mm厚的柔性感光树脂进行制版,并且选用卷筒纸印刷,具有印刷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
采用这种印刷方式,所得到产品的油膜年度处在~之间,可以选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溶剂型油墨印刷。
但是柔版印刷具有分辨率低的缺点,通常为60l/cm。
不过进行精细印刷可以达到80l/cm,墨膜的厚度大约处在6~8μm之间,满足天线印刷的需求。
近年来,薄版技术不断发展,柔性印刷改善了原有分辨率低、精确度不高的缺点。
然而,其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近年来,喷墨印刷技术飞速发展,是一种功能性较多的印刷工艺。
这种无压印刷工艺可以将计算机中的信息直接喷涂到各种不同的材料上。
其具有复杂的油墨系统,所使用的油墨有多重类型,可以是热熔型、水基型,也可以是uv固化型,其油墨的粘度大约为。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十二
农艺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 以下是农艺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采用论文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比对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农艺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农艺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1......马铃薯栽培农艺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调研综述
2......油菜机械化生产农艺措施探讨
3......梨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4......农艺节水:节水农业的主导
5......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相关性研究
6......除虫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7......谈农机农艺相结合
8......国家水稻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启动
9......杂交中稻新组合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10.....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11.....7个龙须草居群主要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比较
12.....农学——农艺学
13.....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促进农机化高速发展
14.....黄瓜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相关与主成分分析
15.....果树专家——梁志宏高级农艺师
16.....美国东北菜用大豆品种(品系)的农艺表现
17.....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 余下全文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十三
__年我校职称工作从__年10月中旬开始至__年10月31日结束。校内评审工作结束后,人事处及时将申报材料报至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省高评会从__年12月13日起至__年12月15日评审结束。现将__年我校职称评审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 校内申报情况
自收到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职称评审相关文件后,人事处负责组织学校职称评审的申报、资格审查、校内评审、材料上报等相关工作。
1. 参评人员的申报情况
2. 资格审查情况
收到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后,教务处对申报人员的工作量、教改项目做了认定;科技处对科研方面相关成果做了认定;人事处对考核、奖励以及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了资格审查,审查结果为:
通过资格审查139人,未通过资格审查3人,原因如下:
(1)1人由于部门对其工作未出示考核意见,不具备参评资格。
(2)1人由于文章未能及时收到,不具备参评资格。
(3)1人由于教学事故,不具备参评资格。
二、 职称评审情况
1. 校内评审情况
在校评会之前,人事处组织了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的答辩工作,在答辩中,由学校全体正高级职称人员参加并打分,分数提供职改领导小组查阅。并且与教务处、评建办调取了近年来申报参评老师的综合考评,汇总整理后,提交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参考。
校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按照正高级4人、副教授比例80%、非主体副高级比例65%、实验师比例100%确定了推荐报省参评指标,讲师按照80%比例评审。
经校评审会评审,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同意推荐4位同志参加省评委会正高级职称评审,其中教授3人、非主体正高1人;同意推荐25位同志参加省评委会副高级职称评审,其中副教授23人、图书系列1人、小学高级1人;评审、认定38位同志具体讲师职务任职资格;认定2位同志具有经济系列中级职称任职资格;同意推荐3位同志参加省评审会中级职称评审,其中实验系列2人、档案系列1人;认定46位同志具有初级职称任职资格。
2. 报省人员评审情况
校内评审结束后,我校对所有通过校评会的人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对评审材料的整理要求,完善后及时送交省教育厅职改办及相关委托评审厅局。
我校共计报省参评人员32人,其中:正高级4人、副高级25人、中级3人。对于申报晋升正高级和破格申报晋升副高级参评人员省上要求进行现场答辩。我校参加答辩共4人,其中参与教育厅组织的答辩3人、参加文化厅答辩的1人。目前,学校尚未收到任何关于高级职称评审结果的文件。
三、 职称评审注意事项
1.根据《__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陕高教宣【】3号)文件,将来可能会要求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须有不少于一年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
3.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此条可能作为日后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5. ei检索中,ca不作为ei检索的期刊认定。
7. 在非主体系列职称申报过程中,需要有备案的继续教育证书方有资格申报。
9. 根据省职改办相关规定,任职年限需满文件要求年限(外出学习结束时间按相关证件时间为准,如毕业证、学位证)。
职称论文评审意见篇十四
xxx,现任河北xxx有限公司设备科科员。
自2009年6月毕业后到xxx公司设备科已经4年。四年来,xxx同志能够认真学习政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累了一套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创新,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本科室的生产技术问题,提出了多项企业设备管理方面的方案,协助领导进行了多个项目的实施。公司认为,该同志已经具备助理工程师的条件。为此,同意申报助理工程师。
1、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
2、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
3、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
4、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6、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7、论文评语——优: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9、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论文评语
10、全文以***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1、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12、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3、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4、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