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唐朝文学论文(三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3 00:00:00    小编:懂壹点人情世故

2025年唐朝文学论文(三篇)

小编:懂壹点人情世故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朝文学论文篇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已经具备一定的范畴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试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桥意象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 建筑,是跨越障碍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 艺术形象。

意象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言不尽意”的遗憾,明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构了中国古代 文学特有的含蓄、凝练、朦胧的意境美。

“桥”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种文学体式中经常出现,运用非常广泛。

《诗经·大雅·大明》写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的情景: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周文王对太姒的真挚感情和遇事果断的魄力。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1](p100)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最早的咏桥诗句,开中国古代文学桥意象的先河。

桥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进行解析。

一、构成画境的元件

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展现桥的实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以桥为点睛之笔的优美画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刘禹锡《竹枝》:“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2](p108)就很好的写出了桥的实用价值。

桥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桥上春雨、桥下江水、桥边新柳、桥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构成一幅以桥为中心充满生机的小村初春图,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乔吉《(双调)水仙子·吴江垂虹桥》:“飞来千丈玉蜈蚣,横驾三天白螮蝀,凿开万窍黄云洞。

看星低落镜中,月华明秋影玲珑。

赑屭金环重,狻猊石柱雄,铁锁囚龙。

”[3](p620)写出垂虹桥的雏高大长、装饰精美,反映了当时桥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让读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领略此桥的壮美。

诗歌在描写桥外在美的同时,往往也能借助桥的建成历史体现出桥所在地的悠久历史。

张籍《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4](p4290)万里桥是处于成都繁华闹市的一座著名的桥,桥之得名据刘光祖《万里桥记》有两种说法:“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以名。

或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5](p307)可见万里桥的名称由来已久。

此处桥意象与锦江、烟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现了成都优美的自然 环境,繁荣的 社会 经济,表现出成都风物人情、市井繁华的景况和百姓安宁富足的生活状况,同时万里桥的悠久历史反衬出成都悠久的历史。

桥意象在此类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写的一个景物,是作品勾勒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构成作品画面和丰富意蕴起着重要作用。

再如杜荀鹤《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4](p7925)也成功地运用了桥意象,只“小桥多”三个字便把苏州,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的特点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

白朴的《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p242)就是把桥作为春天诸多景物之一来写的,桥与其它景物共同构成了明媚的春意图。

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中桥的壮美说:“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6](p362)其中的“复道”,正是一种架在空中的复桥,也是把桥作为整个画面中的一个特景来描写的一个实例。

二、感伤情怀的艺术载体

桥的建筑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便决定了桥作为意象必然与人的感情波澜紧紧相连。

桥作为感伤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体来看,桥意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感伤情绪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一)表现离别、相思、旅途的感伤

描写离别感伤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p5982)相传“二十四桥” 为隋朝所建,隋炀帝月夜曾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于此,故名。

“二十四桥”在此诗中应当代表着如诗如画的扬州城。

月夜依旧,二十四桥依旧,扬州城依旧,但诗人却与朋友韩绰身处两地,相思而不得相见相聚。

全诗看似写自然美景,实则以美景衬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惆怅。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

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7](p1592)陆游的这首《渔家傲》词也是借助桥意象,表达对堂兄仲高的怀念,表现离别的感伤和忧愁。

借助桥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多体现在词中。

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p506)写对一女子的倾慕之情。

凌波美女,罗袜生尘,轻盈的仪态惹人爱恋,但终究翩然远去。

词人的怅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时光该与谁共度?月光下的小桥流水该同谁徜徉?悲凉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p363)小桥流水凝眉处,桥意象鲜明地体现出作者难遣的心怀。

远离家乡,行进在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或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旅途或异乡看到桥,往往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p155)这首《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著名的写景抒情诗。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颈联选取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景物,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

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特别是“人迹板桥霜”一句,写板桥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迹,很耐人寻味联想。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3](p242)与温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桥、流水不是荒凉、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桥流水的温馨生活来反衬枯藤、老树、黄昏、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凄凉,鲜明的对比,让漂泊的游子到了思乡断肠的地步。

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

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

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

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

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

唐朝文学论文篇二

语文考试中,会考到各种朝代的知识,下面是唐朝文学常识,欢迎阅读了解。

1、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咏鹅》。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3、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4、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代表作《无题》,《锦瑟》。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

5、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

6、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登鹳雀楼》。

7、人民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散文有《师说》、《马说》。

2、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盛唐时期: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以楷书最工,独创“欧体”。

虞世南:唐初著名书法家,其正楷与欧阳询齐名。

颜真卿:唐代善于用篆书笔意写楷书,所创“颜体”为后人之楷模。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极工楷书。所创“柳体”常为后初学者攻习书法之用。

唐朝文学论文篇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雪屋咖啡”为你整理了“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题目: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前言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1917年到1927年之间,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亦或是生活造就,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返璞归真势在必行,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

最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模版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