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绩效总结表明,我们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定期练习、反思和修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我们精心为您准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答:能。
批判完我们认为有偏差的想法,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您。当然,我们的想法有可能也是错误的,所以,仅供参考。
不得不说,第二类家庭必须找容易就业的专业,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形成共识的。如果仅仅为就业,答案很明确,跟着市场走。
方法最简单不过,没事的时候大家到大街上转一圈就知道了。
这不是跟大家说笑话。
成绩好的,去北京、上海,看看那个写字楼最高、最气派,楼顶上架着那个行业的广告,然后就报考跟这个行业相关的专业。最不济的,看看央视最黄金时段的广告,那个行业广告最多,就报相关专业,准没错。
没钱的行业不可能有这样的写字楼、不可能在写字楼顶上架起广告牌子,更别说去央视做什么广告了。一旦一个行业充满了这样的机构,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最赚钱的行业。这些行业既然能赚钱,就会毫不客气地想赚更多的钱,就一定会不停招兵买马、扩大地盘,于是,就业机会自然也就来了。
分数优先也叫分数清,就是按照本省进档所有考生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序,首先安排分数最高考生的专业,从分数最高同学的第一个专业开始录取,第一名的同学的第一个专业一定会被录取。
那么录取到第5名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专业如果已经录满了,就看他的第二个专业,直到他的专业被录取后,才录取下一名考生。以此类推,依次检索,如果是分数最低的进档考生,录取到他时,他报考的一些热门专业已经都录满了,就只能给他调剂到还没有招满的专业了。
第二、专业优先。
专业优先也叫专业清,即是以第一专业为优先录取原则。和分数清同样,按分数高低排队,但不同的是分数清是纵向排队,而专业清是横向排队。比如一所学校在你省、机器人工程专业只招收2人,那么,最高分的同学报的第一个专业就是机器人工程专业,一定会被录取。
第二名同学将机器人工程专业放到了第二志愿,而第三名同学将机器人工程专业填在了第一志愿,那一定录取第三名同学进入机器人工程专业,第二名同学虽然分数比第三名同学分高,但也不会被录取机器人工程专业,这就是专业清,和当年的顺序志愿报考一样。
1志愿报考时怎样选择专业首先考生要知道自己能够上哪个批次的学校,这样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能够缩小自己的范围。
另外很多专业在不同批次上的分数线是不一样的,也有某一个专业只有本科一批设有该专业,所以考生还是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的选择专业。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乏考生上网查找相关专业的资料,也会看到很多例如新兴专业,女生热门专业,男生吃香专业等等这类的话题。
小编建议,这类专业推荐可以作为参考,但切不可盲目追从,心里要有几个专业作为待选,不能因为看到专业推荐就盲从,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考虑,适合不适合等等。
专业的选择要符合考生个人特点,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选择的专业上。选择专业也不能自己一意孤行,还是要和家长商量。
体现优势的选择一个专业,是为了让考生在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快乐,这样才有利于考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2选择专业的技巧选择专业的时候,还要明白自己的分数是否满足招生需求,另外还要了解该专业的学校排名情况,如果不以专业优先,那么就尽可能被自己满意的大学录取。
此外还要了解考生所选专业的各校招生计划,以便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几率,更有把握的被所选专业录取。
选择专业时最好结合数据看一下,专业就业形势,专业发展前景等等。这样也有利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一般好的大学能够给考生更多的资源,所以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还是要冲刺一下,说不定就会被录取。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志愿填报选择专业,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朋友选择什么专业就一味的跟随,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还是考生自己的事情,所以还是要以自己为主。
首先给大家来说一下我们的招生层次,招生的层次我们原来还会有985、211这个概念,现在我们主要讲的是双一流高校,也就是面向世界建设的一流的高校以及相关的专业。这也被我们称为报考的第一梯队,对这些学校和专业相对来说分数也会比较高。
那么第二梯队呢,是我们的省属重点大学,也就是一个省的重点高校,那么这是我们的第二梯队。比如山东的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
第二梯队之后,也就是当我们的成绩没有太大优势的时候,我们将要关注我们的省属普通院校。
那么如果我们成绩再弱一点,就以选择民办本科为主了。现在的民办本科学校发展的也不错,也是可以放心去选择的。对那些不想复读又有机会能走本科,选择民办本科院校也挺好,完全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努力考取其他大学的研究生。
以上说的是招生层次,从办学属性当中,会再进行区分,比如说像我们所说的双一流的高校,985创新平台等等,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办学属性当中的进一步的这种划分。
再细致一点的话,还会有一些学科的划分,比如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啊,有国家的一些特色专业啊等等,那么这些都是被我们备受关注的。
从学校地域选择大学。
关于学校的地域问题,我们怎么去做一个参考,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那根据你看中的是什么,你才能够去做出相应的选择。
一方面,一直都建议大家在选地域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跟本专业相关,比如说如果你是学经济的话,鼓励大家尽可能的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不要去这种经济欠发达的这种地区,再比如说你学的是语言类学科,那么我们更希望你能够去外资企业较多、领使馆多的城市去学习,这个对于以后进一步的去实习、见习,会创造非常多的机会。
另外,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填报志愿时经常遇到的一个这样的矛盾,就是我到底应该去一些大城市的普通高校,还是去一个偏远地区的重点大学。
其实这是有标准答案的:就是说如果大家未来要继续读硕士和博士,且要到我们的大学里面任教的话,我们就建议大家能够接受偏远地区的重点大学,但如果你说我本科毕业之后就工作,我们希望你还是去关注一下稍微好一点的这种高校,因为这个会对我们大家未来的就业会非常有帮助。
实际上,选择专业就是在选择未来的职业,所以首先要弄清自己想选的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做什么的。
二、了解专业实力水平。
教育部经过非常严格的评比,最终在每一类学科中确定排位最靠前的一两个专业,将其命名为“重点学科”,这是最权威的专业排行。重点学科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学生的质量。
三、审视专业发展前景。
1.明确报考大学的初衷。
就是该专业的就业和考研情况。上大学无非是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4002万,应届毕业生人数874万,比2019年增加40万,再创新高。
2.选择前景看好的行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的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新生,有稳定,有起伏,也有淡出。
3.考虑职业生涯的状态。
选专业实际上是选择职业。不同的职业差别很大,而且需要长期从事,这就不能不作长远考虑。
4.提高事业成功的概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职业生涯要在竞争中度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在哪个领域里,只要走到了最前沿,都是极大的成功。
这灵魂4问完全可以参考高考志愿填报四维加减模型:即针对如何选大学、怎么选专业、城市选什么、就业干什么等四个问题维度,不断筛选匹配志愿交集区。“加减法”即在志愿交集区中根据“喜欢的做加法,不喜欢的做减法,不确定的先保留”原则进一步筛选确定志愿组合。
第1步、确定四维初始区域。根据考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分数位次,按照明确喜欢的做加法,明确不喜欢的用减法,不确定的先保留的原则来筛选。确定目标高校、学科专业、城市地域和就业方向的四维志愿区域。
第2步、筛选确定志愿区域。把四维初始志愿区域中明确喜欢的部分进行交叉匹配。如果志愿组合已经达到数量要求或满足报考条件,则在确定交集区域内,结合高校的录取规则和培养特色,进行志愿的筛选、优化和排序,直至确定最终志愿组合。
第3步、调整优化志愿区域。如果志愿组合未达到报考数量要求或不能满足报考条件,则在四维不确定区域中扩大选择范围,逐步筛选和匹配,直至达到报考志愿数量和要求。然后结合高校的录取规则和培养特色,确定最终志愿组合。
如何选择城市。
关于城市选择,一定多看学生的性格类型,如果孩子是一个对未来人生期望值比较高的,希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一定要去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如果希望得到家里的照顾,父母也希望留在身边,那么中小城市也挺好的。在专业和城市的徘徊选择,一定是衡量城市和自己想学的专业匹配度,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结构,如果学生想选的这个城市和学的专业比较对口的话,就业机会就会多一些。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建议孩子优先选择城市,因为你的认知是由你身边最常见的七个人决定的,尤其是在18-22岁这个阶段,当你去了一个大城市、一个好学校,你的视野、平台和见识是不一样的,而且毕业后可以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一些,但如果去了一个比较小的城市,那再想回到大城市就很难,所以就有了原则上能上985,不上211;能上双一流,不上“双非”院校!的说法。
但是这两年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优先派明显处于劣势,专业优先派日渐受欢迎。网上两者争论还是很多的。但是现实中专业优先派已经开始占领上风,很多名校在河南出现严重滑档,就是专业优先派的家长在用一生来投票。理论具有普适性,但是每个家庭小个体却有繁杂性,这就是我本文中说到的自己的资源,孩子的意愿和特点的兼顾问题。
当然,在志愿填报选择中,孩子和家长的意见大概率会有冲突。那么,我个人建议谁也不能偏执强迫,一定是遵从信息获取更充分的意见的。
家长一定做到“三看”,
第一个“看”是往远看,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
第二个“看”是往近看,了解孩子的特点和自己的资源;。
第三个“看”是结合看,家长要尽量打开视野、了解规则,和孩子一同商讨,如果是政策性问题,那一定要听政策的,如果在家长倾向的一些专业中,孩子愿意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那就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何选择专业。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学科/专业了解甚少,但是孩子真正适合哪些专业就不很清楚了。团长从事升学规划行业近十年了,因为专业和自己理想的或者适配的存在很多差距,去学校报到然后退学复读的不少于三位数了。那么到底怎么选择专业呢?其实,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孩子,了解自己,综合考量这个学生的兴趣、天赋能力、家庭资源等。
把14个学科门类和学生的人格类型进行匹配,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内向,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比较强,那他们适合学理工农医等自然学科,未来不管是学一门技术还是去搞科研,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学生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创意无限,那他们可以去学艺术、教育、哲学、历史等专业。还有一些同学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但相对来说是属于按部就班的,希望生活比较可控,还比较细心,他们可以去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经管类的专业。切记,一定不要追求计较所谓的冷热门,毕竟现在的热门,孩子上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谁也不知道到时候这个专业是否热门。毕竟专业每十年会有一些冷热的转换,2013年前后,一些省状元连清北都不报,可能会选择追逐社会的热门专业去外经贸或中财,在2023年这个节点上,我们来看这十年间热门专业的更迭,医药类、师范类、公安类,还有一些偏工科的专业越来越火。
选专业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大概率是符合学生个人兴趣和能力,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断鼓励,去给他创造环境和提供资源。不管是哪一个专业,只要你能做好做精,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前20%,你的生活就会比较好,获得的成就感会比较强,如果做到前5%,甚至1%,就成为领军人才了。
志愿填报时,不光学校梯度拉开,专业也是冷热结合,如果想降低滑档风险,那就再加上服从专业调剂,这样就给自己又增加了录取的可能性,只要愿意学,大一下学期转专业也未尝不可。
第一,填报志愿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选择专业时,学生需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所具备的优势方面。如果你对科学很感兴趣,并且喜欢在实验室中工作,那么你可能会选择学习生命科学或化学等专业。如果你具有艺术天赋和创造力,那么你可能会选择许多艺术和设计相关的专业。在选择专业时,请确保你选择的是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第二,参加招聘会或进行调查。许多大学或学院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让学生有机会与企业代表交流。参加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的状况,还可以了解不同专业在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情况。此外,你也可以与你关心的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他们所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感受,才能更好的填报志愿。
第三,听取家人和领导的意见。在做决定之前,和你最亲近的人谈谈,听听他们的建议。作为家庭成员,他们拥有长期了解并支持你的课程背景和兴趣。教师和辅导员也是营关键的人员,他们板着对你的能力、表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受重要的见解和经验。请利用他们的知識和建议,以补充你自己的意思,帮助我们填报自己喜欢的志愿。
总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发展。听取家人和领袖的意见和建议,并参加招生招聘活动以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最终,用适当的时间来做出最好的决定。这将有助于确保你在大学或学院里度过一个令人愉快而成功的时光。
(1)注意各大学的大小年现象。
一般来说,某个高校上一年的过冷、过热都会导致该大学下一年分数的反弹或者爆冷。
就是说你要看到一个大学和专业至少四年后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实力往往落后于其名气的发展。所以选大学要在充分尊重一所大学以往声誉、名气和录取分数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综合学术实力发展快的大学。
(3)填好高考第一志愿。
对于没有采取平行志愿的省份,第一志愿基本决定了你能走进什么样的学校。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间要拉开明显的梯度。
(4)报考高考志愿要有反向思维。
这总与炒股有点相似,怕就怕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大家都很看好的学校或者专业(教学质量不错,相对于同水平院校更容易录取)往往会出现撞车。所以填报志愿时,要多观察周围同学的想法和举动,尽量回避一些热门学校。
每个院校志愿中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还有是否愿意调剂等选项。征求志愿环节中,每个院校志愿可填3个专业志愿及是否愿意调剂选项。
有的省份要求可以填报1~6个志愿,有的省份要求可以填报1~10个志愿。其中部分地区规定一个志愿可以填报1个学校与6个专业或1个学校4个专业等,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有的省份志愿按照院校专业类进行填报。
每个志愿校的第一个专业志愿最重要,但万一你未能被第一个专业志愿录取,志愿校则会从你所填报的其他专业中考虑录取,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建议专业志愿都填报。
2008年、2009年,广东商学院连续通过大类招生方式,分别招生1000多人,两届合计近3000人。
“前两年上公共课、专业通课,到大二下学期要分流专业时,问题出来了。”广商招生办主任余晓征说,学生选择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很明显。热门的专业,想去的学生扎堆;而一些听起来不那么热门的专业,又乏人报名。
校方急了。如果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有的专业学生过多、教师不足;另一些专业学生太少,老师课时不够,收入会减少。而且,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饱和,导致就业困难。如果给专业设定人数限额,就意味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选择意愿,势必伤害一些不能如愿的学生的感情。
没办法,广商只能狠狠心:先通过模拟填报志愿,对学生的意愿做一个大摸底;根据学生的意愿分布,考虑各专业的教学资源和最大容量,确定具体的招生人数;学生正式填报志愿;最终根据学生志愿、学生前两学年的成绩和各专业招生人数,来分配学生的去向。
“这样一来,又给学生分了层次等级。”余晓征坦言,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自认为冷门的专业,都有一定的怨言,有些甚至自暴自弃。
在学生管理上,也有很多问题。广商教师陈小璇撰文提出,首先,二次选择影响学生关系。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对专业分流后重新组合的专业班感觉陌生,新班级缺少凝聚力;寝室安排也面临同一问题。其次,辅导员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新分专业后,辅导员不得不重新熟悉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种种问题,最终导致广商萌生退意。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只看字面意思,结果填报错了专业,在学习中或毕业求职时碰到不少麻烦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考志愿填报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里,考生和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学本科设有12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类,专业类下是各个专业,共506个。
考生家长所要了解的本科专业都包含在这506个里。在了解某个专业的内涵前,首先要全面了解专业类以及各类中有哪些专业,把握专业的整体情况,才能对所选专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在了解专业类的基础上,考生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也不能道听途说。所谓专业的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上关于专业的介绍。)
以往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因为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一些考生喜欢选择那些名称好听、时髦的专业,升入大学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每个高校每年的招生专业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不少专业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出专业的实质和将来的职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电气信息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是大不一样。
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的,比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学与制药类,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这些都需要考生家长心理有数。
因此,了解专业内涵,可以避免或减少想当然、望文生义填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
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已经成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导向。
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那么,考生和家长就要对某专业社会需求情况有一个前瞻性的了解,还要着重了解欲报考院校某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明白,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一项调查显示,2015届本科大学生签约率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为: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
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多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却成为就业时却遭遇尴尬,比如,法学、医学、国际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十大类就业率高的.专业,往往学习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成功感低,降低了进入这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就业率自然上升。
考生家长要了解所选专业的就业情况,一般可以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几个方面着眼。
选定了心仪的专业后,考生和家长还要了解哪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是否在本省(市、区)招生等情况。另外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高校在培养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上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全国大约500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分布于不同层次,既有综合型重点高校,也有普通院校,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其培养方向和特色各有不同,有的倾向于软件,有的倾向于硬件,有的倾向于计算机网络,有的在信息安全方面颇具特色。
考生和家长只有对这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