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教案沉与浮(大全1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4 00:00:00    小编:新疆金标尺

最新科学教案沉与浮(大全16篇)

小编:新疆金标尺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在编写教案时,还需考虑到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备课和教学,特别整理了一些精选教案范例,供您参考使用。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一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

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二

(1)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泥土的各种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知道泥土很宝贵,与人.动物.植物关系密切;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1)活动前已带幼儿挖过泥,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事先寻找一块较为干净的泥地。

(3)每组一小桶水,小杯子若干。

1.讨论泥土的作用。

提问:小朋友都见过泥土吗?泥土有什么用?

小结:泥土可以种植花.草.树.庄稼;是小虫子的家,可烧成砖瓦盖房子,捏成泥塑做玩具。

2.了解泥土的特征。

(1)认识干泥的特征。

通过摸.搓.戳.捏.捻等来感知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认识湿泥的特性。

提问:往干的泥土里加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泥土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会吸水。

提问:继续加水,小朋友再来玩玩看,泥土又是怎样的?

小结:泥土中再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有黏性,会变形,有韧性。

3.师生共同小结泥土的特征。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三

1、学习拧盖子。

2、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重点:学习拧盖子。

活动难点: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1、带有拧盖的、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瓶子若干。

2、可以放进瓶子里的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3、音乐磁带、录音机。

1、开始部分:引发兴趣,探索尝试。

宝宝们,你们瞧老师这有什么呀?(出示装有小玩具的瓶子),老师也给每个宝宝一个瓶子你们也把瓶盖拧开,把玩具装进去吧!

给每个宝宝一个带盖的瓶子,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拧开盖子,把小木珠或小玩具放进瓶子。

“宝宝试试能把小木珠放进瓶子里么?”

2、基本部分教师示范,宝宝练习。

(1)教师选大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给宝宝看,如何把盖子拧在瓶子上。

“像老师这样拧,对了。把盖子拧紧了,小玩具就不会掉出来了”教师适时指导:“往这边拧不动了就再往那边拧试试”

(2)“找朋友游戏”配配对。

将大小不同的瓶盖混放在一起,请宝宝给不同的瓶子寻找正确的盖子拧上。

“这一个盖子太大了,这个盖子刚刚好,宝宝你也来试一试。”

3、结束部分:给音乐伴奏。

宝宝们真能干,帮瓶盖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们可高兴了,让你的瓶宝宝随着音乐来跳舞吧!(放宝宝熟悉的音乐)。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四

1.学习6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看图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数的实际含义。

2.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七个小矮人头饰若干,游戏操作材料,胶水若干,flash课件。

1.设置情景,激起幼儿兴趣。

师:(读一遍信)小矮人们:白雪公主现在已经被我囚禁在了城堡里面,我马上就可以变成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了,路上已经被我施了魔法,你们快放弃营救白雪公主吧,哈哈哈……小勇士们,你们有信心救出白雪公主吗?(有!)好,那我们出发吧!

2.第一关:通往城堡的小路一复习6的分和与组成。

师:这里是通往城堡的一条小路,可是被恶毒的皇后施了魔法,竟然有很多大蜘蛛挡住了去路,我们怎么过去呢?瞧,那有个指示牌,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读一遍指示牌内容:只有用含有正确答案的数字之箭才能将蜘蛛杀死)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蜘蛛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难题吧!个别回答。(利用在蜘蛛身上画出6的分成式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因为6可以分成1和5,所以应该用含有6的数字之箭射下那只蜘蛛。)集体回答。(引导幼儿说出6可以分成2和4,所以应该用含有2的数字之箭射下那只蜘蛛。以此方法,说出6可以分成3和3,4和2合起来是6……帮助幼儿复习6的组成)

3.第二关:城堡大门——看图列式,并能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城堡大门)

可是城门被施了魔法,必须按对密码才可以,这可怎么办?看,有个通告! (读一遍通告)(请你根据大门上显示的图片列出相应的算式,你会发现惊喜!)

我们赶紧来看看有哪些题目吧!(根据相应的图片,请幼儿列出相应算式3+3=6 6—2=4 1+5=6……)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五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六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课件。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七

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而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的工具,及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为以后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课的研究活动中,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研讨的问题有:

学习“我们常用的工具”,实际上是学生在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和工具进行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性能,而且还要考虑到其他标准,如它们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等。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利用图表、文字、口述等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对常用机械工具试用工具等活动中,关键是可能会发现为什么螺丝刀可以很方面的起出螺丝钉,而用钉锤虽然不能很方便地起螺丝钉却能很轻松的拔除铁钉?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我得去研究一下。因而就有了根据在试用工具中产生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的活动。这个问题来自于前面的活动,也会对后面的研究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方便开展研究活动。

1、认识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通过对不同工具不同特殊用途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各种常用工具蕴含的科学原理。

2、学习更科学、系统地制定研究计划。

锤子、螺丝刀、剪刀、起子等常用的工具。

1、出示锤子、螺丝刀,引入“工具”概念。

2、调查、讨论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以完成的工作。

3、试用不同的工具,发挥各自工具的特点,方便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体验。

4、描述不同工具在实践使用中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八

1、知道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1、活动前一天,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家准备冰(透明杯中盛水,放入冰箱,让其结冰)上课前带来。

2、给每组幼儿提供一杯水。

3、电磁炉、平底锅、透明锅盖各一个。

(一)、出示两个杯水(一杯是冰、一杯是水),引导幼儿观察:

1、师:这是老师昨天准备的两杯水,一杯是放在教室里的,还有一杯是放在冰箱里的,小朋友看,这两杯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将结冰的杯子翻转,引导幼儿观察)。

得出结论:放冰箱的水已经结冰,放教室的水没有变化。

2、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因为冰箱的温度低,很冷,水遇冷就变成了冰。

3、水变成冰后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冰是固体,有固定形状,不可以流动。

(二)、幼儿实验。

2、幼儿猜测用各种方法将杯子里的冰融化,如:用嘴吹热气,用手去握杯子等等。

3、幼儿操作(……)。

师:冰遇热又融化成了水,如果老师继续给这些水加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三)、教师实验。

1、教师进行水变气的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将半杯水(在杯上做个记号)倒入锅中,幼儿观察加热后的现象:

发现有许多热气跑掉了,锅里的水变少了。

2、捉住水水蒸气。

老师将锅盖放到锅的上方,捉水蒸气(锅盖上出现了许多小水滴)。

小结:水遇冷结成冰,水遇热变成气,气遇冷又变成水。

(四)、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

1、天为什么会下雨?

2、湿的衣服为什么会干?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九

1.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3.建立保护牙齿的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

难点: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动准备:

物质方面:1.设置糖果王国的场景。2.软糖、硬糖分类盒各一个。3.棉花糖、水果软糖、咖啡糖、话梅糖、薄荷糖等。4.垃圾桶若干。

经验方面:鼓励幼儿在家练习独立剥糖果。

小熊要邀请小朋友们到糖果王国去做游戏。

(一)幼儿自由的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与同伴交流。

跟同伴说一说你的糖果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二)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交流自己的发现。

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分清软糖和硬糖:软糖可以捏动,硬糖捏不动。

(3)互动游戏:送糖果宝宝回家。

出示两个分类盒,一个为软糖宝宝的家,一个为硬糖宝宝的家,请幼儿把自己的糖果朋友送回自己的'家。

(4)请小熊检查幼儿送的情况。

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

(1)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糖果宝宝是什么样的?”

(2)介绍糖果宝宝的颜色、形状。

3.剥糖果、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闻闻看,糖果宝宝有什么气味?”

4.品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

(三)糖果的特征。

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有许多种味道,真是太神奇了。

(一)情景引入:这时小熊捂住嘴说:“哎哟,我的牙齿怎么这么疼呀?”

(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小熊为什么牙疼呀?”

请幼儿说一说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牙齿。”

(三)小结: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要少吃一些糖。

保护牙齿很重要;保护牙齿的方法多。

《神奇的糖果》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可供小朋友进行探索的材料,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使小朋友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小百科:糖果是糖果糕点的一种,指以糖类为主要成份的一种小吃。若水果或坚果类食物裹上糖衣,则称为甜食(如糖葫芦)。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

1.能够指出脸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正确位置。

2.知道自己笑的样子很可爱,大家都喜欢。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若干镜子或一面大镜子。

1.教师利用布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想知道她是谁嘛?小朋友请看,原来是布娃娃呀!小朋友跟她打个招呼吧!

幼:你好。

师:小朋友真有礼貌,你们看一看她长得漂亮吗?

幼:漂亮。

师:因为这个布娃娃很喜欢笑,所以它长得这莫漂亮,小朋友笑一个我看你们长得漂亮吗?还真漂亮,以后我们小朋友要经常笑。

你们来观察一下布娃娃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呀!

幼: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

2.请幼儿照镜子并提问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镜子,请你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小朋友站在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的笑脸“我们的脸上都长着什么?”“扮个小鬼脸看看……”

幼:长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师:小朋友咱们对着镜子笑一笑,笑起来这漂亮。

3.教师带宝宝做五官游戏

师:小朋友请看老师变出什么来了毛毛虫,你们伸出小指头也来变一个吧!当老师说:“毛毛虫爬呀爬爬到你的什么时,小朋友马上指导相应的位置,教师以此让小朋友指到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老师先由慢到快。

“看xx指得又快又准确。”“其他宝宝要加油奥!”游戏反复进行。

4.引着宝宝笑一笑

教师和宝宝对着镜子笑一笑让宝宝知道笑起来很可爱,大家很喜欢。

幼:想。

师:“来,咱们大家拍个照,笑一笑!”。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一

【教学目标】: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二

1、感知各种甜食的分类,初步学习分类。

2、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1、各种甜食

2、创设“甜甜美食屋”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

4、轻松活泼的音乐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维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们出发吧!

2、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场景:甜食凌乱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心情。

4、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分类标准,幼儿再次分类。

6、共同品尝甜食,交流品尝的感觉。

在共同品尝甜食时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带领幼儿回教室后漱口,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三

1、认识生活中尖尖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知道尖尖的物体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又有一定的危险,生活中会避开尖尖物品。

3、愿意接受成人的安全提示,尽量让自己不受伤害。

4、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1、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寻找生活中尖尖的物体,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

2、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尖头剪刀、大头针、牙签、竹签、树枝等每桌一份。

3、红色即时贴贴小圆点若干。

4、图片4幅:图1:小兔用尖尖的笔尖在小鸭子身上画画;图2:小猴在挥舞树枝;图3:小狗正确使用剪刀剪纸;图4:小兔拿着筷子在专心地吃饭活动过程:

提问:桌子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一说这些尖尖的物体有很多,牙签、大头针、剪刀、竹签、针、刀子、削好的铅笔、树枝等都属于尖尖的物体。

1、提问:它们谁做的对?为什么?怎样才能不受尖尖物品的伤害?

2、小结:尖尖的东西戳在身上会很痛,使用不正确会戳伤我们的身体,导致流血;戳到眼睛上,会使眼睛失明。所以在使用尖尖物体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手持尖尖的东西和同伴追逐、打闹;不能将尖尖的东西对着别人或自己;当看到别人拿着尖尖的东西时要尽量远离,不要让自己收到伤害。

1、出示即时贴,请幼儿找出教室内尖尖的物品并贴上标志。

2、请幼儿说出:"我找到的尖尖是……"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除了尖尖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动外,还不能乱动电源、电器和热、烫的物体等。小朋友年龄小,生活中还有很多危险是我们想不到的,但只要小朋友记住爸爸、妈妈、老师给我们的安全提示并尽量照做,就会避开很多危险!

活动反思:

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叶子成了孩子们探寻的主角,“叶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叶子可以吃吗?”在活动中,通过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从而发现了叶子的秘密,因为它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们最乐意探寻的目标,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使科学活动增色不少,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拓展幼儿思维,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他们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四

1、认识各种蔬菜,感受蔬菜的长短、大小、粗细等形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

2、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1、新鲜蔬菜若干:各种萝卜5只,长短不一的黄瓜4根,大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细长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椒1只,蔬菜分别放在小布袋里;相应的蔬菜图片,数字卡片:1-5。

2、用硬纸做一个青菜老人。

一、青菜奶奶的客人。

1、青菜奶奶要过生日。

(1)出示纸制青菜。

(4)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猜一猜。

(5)师:请你把布袋里的小客人请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6)小结:今天,青菜奶奶请的客人有萝卜宝宝、番茄宝宝、黄瓜宝宝、茄子宝宝。(边说边出示相对应的蔬菜图片)这些宝宝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紫的,还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有点粗糙。这些宝宝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蔬菜的营养可多啦。

2、"小客人"来排队。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排队。

2、师:好,我们去青菜奶奶家了。

3、师:青菜奶奶家到了,谁先去敲敲门?

(教师扮青菜奶奶:谁呀?你是什么样的黄瓜宝宝?好,请进请进。)三、和青菜奶奶过生日1、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

师:青菜奶奶请我们吃蛋糕啦,我们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在青菜奶奶家坐下,孩子唱《生日歌》)2、分生日蛋糕。

师:青菜奶奶的蛋糕谁想吃?一个蛋糕给谁吃?老师来分蛋糕,我们这里有15个宝宝,加上老师和青菜奶奶一共是17个人,那我们应该把蛋糕分成几块?(17块)3、吃蛋糕。

(1)师:第一块蛋糕给谁吃?

(2)提醒幼儿关注他人:看看你的朋友有蛋糕了吗?

这个活动以青菜奶奶过生日为主要情节,引出整个活动。一开始是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认识几种常见蔬菜,接下来是是排队,引导幼儿学会按照数量的多少排序,最后是通过为青菜奶奶过生日、唱生日快乐歌、分吃生日蛋糕,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活动的'难度是感受蔬菜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并按数量的多少排序。活动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由于要把所有的蔬菜(20多个)都摸出来,所以这一环节的时间没有掌握好,用时太多;第二环节是小客人排队去青菜奶奶家,主要是让幼儿根据各种蔬菜的多少来排序,这一环节通过上课时幼儿的表现,发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难度有点高;下面一环节是通过敲门到青菜奶奶请你进去,只要是让幼儿说出各种蔬菜的特征,这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都不错,都能说出蔬菜的一些主要特征;最后一环节唱生日歌、分蛋糕和吃蛋糕,在这里我稍稍做了改动,问幼儿生日时除了唱生日歌以外,还要做什么,幼儿回答吃蛋糕,因为没有蛋糕,所以让幼儿吃蛋糕要怎么分时,幼儿的回答是各抒己见,但是没有幼儿能回答出要每人一份,这里对幼儿来说难度也很大;总之,整个活动下来,觉得自己准备的很不充分。由于要上的是科学课,很多老教师听下来觉得很乱,不像科学课,所以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于是我对这一节课进行了修改。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五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第4课内容。

研究磁铁这一内容具有极强的探究价值,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训练其思维,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地实验习惯。与此同时,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多的了解。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讲解,其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有: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分四个层次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3、课堂小结;4、进行课堂练习;5、课后作业的布置及要求;第二课时的内容有: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磁化现象;2、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作业展评:磁铁玩具;4、课堂小结。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五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本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学生对于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或许仅仅是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层面上。为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磁铁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着重引导学生能关注身边常见的一些事物、现象,平时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自觉地展开一定的研究,毕竟科学的大课堂还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测出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

4、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5、能制作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4、了解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规律;

5、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用实验探究磁铁的各种性质

科学教案沉与浮篇十六

1、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1、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讨论:肥皂的用途。

4、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考虑幼儿的情绪、爱好和心里的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幼儿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等特点,让幼儿主动地了解实物的特点和规律,这于传统的注入式相比,显然是好多了。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最新科学教案沉与浮(大全16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