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指导。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整理和归纳材料,避免碎片化的描述。有了一些总结范文作为参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总结写作。
1、一般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两种作用。
例20:今天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例21: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2、冒号提示下文时不能用在非提示语后面。
例22: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依靠群众,坚持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能在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用冒号,而非提示语后面没有明显停顿。
3、冒号一般不能套用。
例23:事实证明: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基本路线:一个“方针”、两个“基本点”。
4、冒号一般只管到一句话结束,不能管几个句子。
例24:农民对一个好的农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提行处理或加引号处理例外。
5、如果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全部,而是部分的话,则不能用冒号。
例25:本市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例26: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写作中只引用别人的一部分话,引文前不用冒号,亦即冒号后一般是完全引用。
6、“某某说”等提示语在引文前用冒号,在引文中用逗号,在引文后用句号。
例27: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
例28:“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
例29:“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
句号。
陈述句末尾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例1:(略)例2:(略)例30:请稍等一下。避免句号和逗号混淆导致一逗到底,见逗号用法。/有时语气特别舒缓的反问句末尾也可用句号。
《登飞来峰》。
1、这首诗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层”字面指千寻塔的层,实指政治上的决策者。“红日”的灿烂图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蕴含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富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会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
点明季节、时令。借这两种特定事物,渲染悲凉的气氛和心情;表达对朋友被贬的同情,抒发忧愤之情。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将月亮人格化,把无情的朋友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1、《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王湾。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涉世家》。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二)【判断句】。
1、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乃……”译为……应当是……。
三、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词多义:
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1.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然:1.虽然(这样)。
2.王怫然怒(...的样子)。
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1.非若是也(像)。
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
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
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3.休.。
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5.虽然..。
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7.王色挠.。
(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学习资料8长跪.。
而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或凋落)。
9.以头抢.。
地耳(古:撞。今:抢夺)10.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于(古:于是。今:因为)11.大王加.。
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
1、请广.。
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2、轻.。
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3、伏.尸二人,流.。
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5、与臣而将四.。
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
以:1.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
有先生也(因为)4.以.。
君为长者(把)而:1.挺剑而.。
起(动作承接,不翻译)2.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
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特殊句式。
1、非若是也——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
四、课文容分析:
【主要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国,与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荏的本质。
学习资料。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王的“天子之怒”。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荏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
1、本文以对话为主。
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对比。
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
学习资料。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之”,这是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
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王,迫使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王不得不“长跪而之”。
《公输》。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学习资料。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二)一词多义。
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子,您。
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7、以:将以攻宋凭借。
学习资料。
以牒为械用。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
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四)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
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鲁从。
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
知而不争表转折,却。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
三、特殊句式。
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
2、省略句。
(1)将以(之)攻宋。
(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
3、倒装句。
(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
学习资料。
4、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四、课文要点。
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
(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
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
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语言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孟子》两章。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二)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
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三)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古义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学习资料3、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4、兵.。
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5、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6、委.。
1、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2、必先苦.。
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3、劳.。
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4、饿.。
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5、空乏..。
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6、行拂乱.。
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
“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国外。
二、虚词的用法。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
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
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
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
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
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心忧困,思虑堵塞。)。
四、课文容要点。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如何展开论证。
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4、语言特点。
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资料。
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
正面——个人;反面——国家。
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
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
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
《鱼我所欲也》。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学习资料。
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的意思。
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三)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学习资料。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虚词的用法。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
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
呼尔而与之修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
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
妻妾之奉:之:……的。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学习资料。
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分为三层。
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
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学习资料。
“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刿论战》。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
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三.古今异义。
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
例句:又何间焉。
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
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
业舍弃生命。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学习资料。
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例句:小大之狱。
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的事。今义:忠诚。
例句:忠之属也。
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
例句:可以一战。
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2.请: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3.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4.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讲信用)。
五.常见虚词。
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学习资料。
必以信(介词,按照)。
可以一战(介词,凭、靠)。
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刿)。
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刿的)。
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
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4.于:战于长勺(在)。
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
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
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
学习资料。
3.乃入见。省略主语“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
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刿”
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
(二)状语后置句。
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
(三)倒装句。
1.何以战?即“以何战”
(四)判断句。
1.忠之属也。
2.夫战,勇气也。
3.夫大国,难测也。
七.写作特色。
(一)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学习资料。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
(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
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学习资料。
第三段,写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段论述为第二段埋设伏笔的照应文字。
(四)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或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二.古今异义。
1.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例句:明日徐公来三.一词多义。
1.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或“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仔细)。
2.朝:朝服衣冠(早晨)。
学习资料。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3.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好看)。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闻之(听到,听说)。
5.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呈上,进献)。
四.常见虚词。
1.而:而形貌昳丽(顺接连词,表并列)。
而复问其妾曰(顺接连词,表承接)。
窥镜而自视(顺接连词,表修饰)。
暮寝而思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时时而间进(顺接连词,表修饰)。
2.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介词,对)。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3.其:谓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学习资料。
而复问其妾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问之客曰(第三人称代词,代这个问题)。
孰视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徐公)。
暮寝而思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妻、妾、客的言辞)。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四境之莫不有求于王(结构助词,的)。
由此观之(第三人称代词。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杯盘狼籍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驭。
7、桂棹兮兰桨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危:正。
14、山川相缪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当。
16、下江陵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23、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
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卒数万人(几)。
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
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2、【卒中往往。
..。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事】。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
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二、文言虚词。
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
2、为:为屯长(当)。
为天下唱(替)。
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
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诚以吾众诈自称(把)。
以激怒其众(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二)【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
三、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唐雎不辱使命》。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词多义:
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
若:1.非若是也(像)。
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
5.虽然。
..。
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4、天下缟素。
..。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
二、虚词(以、而、之、者、于)。
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特殊句式。
1、非若是也——判断句。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
1、本文以对话为主。
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
唐雎的说话技巧:.
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公输》。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二)一词多义。
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子,您。
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再拜起身。
7、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三)古今异义。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虽然。
..。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距子矣,吾不言。
3、吾知所以。
..。
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7、荆之地方。
..。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四)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
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鲁从。
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
知而不争表转折,却。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
三、特殊句式。
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
2、省略句。
(1)将以(之)攻宋.
(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
3、倒装句。
(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
4、判断句。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四、课文要点。
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
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
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
3、人物形象。
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语言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
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孟子》两章。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二)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
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三)古今异义。
1、亲戚。
畔之古义内外亲属。
..。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5、空乏。
..。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
二、虚词的用法。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
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
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
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
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
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
四、课文内容要点。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如何展开论证。
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4、语言特点。
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
正面——个人;反面——国家.
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
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
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
《鱼我所欲也》。
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三)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虚词的用法。
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
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
呼尔而与之修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
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
妻妾之奉:之:……的.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分为三层.
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
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曹刿论战》。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
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三.古今异义。
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
例句:又何间焉。
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
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例句:小大之狱。
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例句:忠之属也。
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
例句:可以一战。
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2.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3.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4.信: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讲信用)。
五.常见虚词。
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信(介词,按照)。
可以一战(介词,凭、靠)。
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
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
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
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
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
4.于:战于长勺(在)。
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
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
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
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
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
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
(二)状语后置句。
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
(三)倒装句。
1.何以战?即“以何战”
(四)判断句。
1.忠之属也.
2.夫战,勇气也.
3.夫大国,难测也.
七.写作特色。
(一)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二)运用对比手法。
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段论述为第二段埋设伏笔的照应文字.
(四)本文语言十分精练.
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或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二.古今异义。
1.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例句:明日徐公来。
三.一词多义。
1.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或“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仔细)。
2.朝: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3.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漂亮,好看)。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到,听说)。
5.上: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呈上,进献)。
四.常见虚词。
1.而:而形貌昳丽(顺接连词,表并列)。
而复问其妾曰(顺接连词,表承接)。
窥镜而自视(顺接连词,表修饰)。
暮寝而思之(顺接连词,表修饰)。
时时而间进(顺接连词,表修饰)。
2.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介词,对)。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3.其:谓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其妻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而复问其妾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4.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问之客曰(第三人称代词,代这个问题)。
孰视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徐公)。
暮寝而思之(第三人称代词,代妻、妾、客的言辞)。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构助词,的)。
由此观之(第三人称代词,代代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言辞)。
王之蔽甚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数月之后(“之后”连用,表示在某个时间的后面,可译作“以后”)。
期年之后(“之后”连用,表示在某个时间的后面,可译作“以后”)。
燕、赵、韩、魏闻之(第三人称代词,代这种情况)。
5.以:自以为不如(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五.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1.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之”代客。
2.问之客曰省略介词“于”,即“问之于客曰”
3.窥镜而自视省略主语“邹忌”
4.暮寝而思之省略主语“邹忌”
1.皆以美于徐公即“皆以于徐公美”
2.能谤讥于市朝即“能于市朝谤讥”
3.皆朝于齐即“皆于齐朝”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三)倒装句。
1.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六.写作特色。
(一)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
1.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再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比喻,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2.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j也,j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i也i,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