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品茶知识 茶文化的知识(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茶文化知识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宝。不知道大家对茶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希望大家喜欢!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谈及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中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茶经》是对中唐茶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一、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
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身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二、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际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三、在参与茶事的活动中、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现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性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茶文化知识篇二
日子过得好快呀,一转眼就到冬天了,那呼啸的寒风吹呀吹,寒气逼人,许多路人禁不住风的呼啸,不经意的裹起了袄子,但是此情此情好像让人看了很伤心,因为他们好像还是逃不掉寒风沉重的袭击,被风吹的,走路一跌一撞的,可不自在了,抬头望两边,那树上的树叶经不住寒风的吹打,齐刷刷的落到了地上,像在下一场树叶雨,虽然此刻的树叶薄凉中带有丝丝的不甘,但是还是安稳妥当的飘落在地上,无形中演绎一场秋风舞落叶的美景。
此时我想,如果有一杯热腾腾的茶该多好。在美丽的落叶景中,再来一杯茶,在景中品茶,在茶中赏景,这是多么美的一件事。
对于茶,我是现在才爱上的,以前我很不喜欢茶,记得在自己孩提时代,经常看到爷爷泡一杯浓浓的茶,但不急于喝下,得等茶全部绽开时。
爷爷会很慢很慢的,并且喜欢闭着眼,将它一口一口的喝掉,我当时就想,茶有什么好喝的,用的着像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喝下去吗?真搞不懂爷爷怎么想的,茶有什么好喝的,不仅有点苦,还那么麻烦,白开水多好,甜甜的 ,一口喝下去要多爽快有多爽快。每次我爷爷就会回我一句,你还是小孩是不懂的。你现在的年纪就是白开水一样的,纯纯的,丝毫不起波澜,怎么可能懂。当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听着。
我现在想其实人生的经历的阶段也如茶的最终形成所要经历的阶段一样,想自己的中学时代像刚刚快要摘枝的芽茶一样,那么嫩绿,透着半点时间的星光。感觉此时的我们就是人生快要入门,半脚踏入人生的阶段,就如茶所经历的工序一样,在最初的位置,没有经过“晒青,晾青,摇青,筛青,炒青,揉捻,包捻,烘焙,挑梗“这么多的步骤,人生如茶,茶才会有很深的意味,所以对于茶的认识的程度也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所以对于那时的我,还不会去喝茶,只是对茶有了稍微基础的认识,有这么一回事而已。
但是我也会时不时的去留意一下茶文化,”。《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对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现在进入了社会,对人生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对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人生百态,时间沉浮有着很清醒的认识,所以在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心里很平静时,我都会来一杯茶,在茶中将自己你的情绪安放,在茶中感受时光的静美。
所以在不自觉上就习惯了喝茶。
我不仅喜欢里面的禅理,更喜欢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的道理茶遇水就如许多人的人生,人不一样,所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但是沉浮人生,最后还是会落得安宁祥和。
当眼前的那一包茶。一直都遇不到水时,就注定被包裹、被收藏。一辈子在那阴暗的角落,被光阴掩埋,被岁月覆盖,即使曾经在时光中曾是如此的耀眼,也逃不过,命运给你的沉重一击,就如李白,一代诗仙,自负有经纬才能,可惜唐明皇只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之后又碰到安史之乱,终究怀才不遇。
如果遇到不冷不热的温水,就是注定一生瓢零,但是到最后会落得安定、祥和、淡泊、宁静、致远......比如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还有比如姜子牙渭河边直勾长垂,诸葛亮隆中草庐硒身,刘基隐身市井......若有一次展现的机会,就将生命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得酣畅淋漓。
当茶叶遇到开水时,茶叶将其积蓄多年的天大之精华,在这滚烫的热水中尽情的绽放,那色泽碧绿澄清,芳香鲜美醇厚,让人垂涎。当水慢慢凉却时,茶叶伸展到极致,然后再呈现出一种安详,和美,平静淡然的状态。
也许不管你的人生是哪一种的,不管是一辈子怀才不遇,绽放到极致,最终都会回归于平淡,生命是朴素的,高雅的,能经数次洗礼,却依旧美丽芬芳。
再化做默默春泥,待来年惠兰探春,又驻于兰花瓣上,依然直面浮华,依然笑看人生。
在这寒冷的冬季,你坐与窗前,然后再将那一抹清茶,慢慢饮入口中,那温暖而又清香的茶水,沁入肺中,怎不是人间最美的享受呢。
一片安静,一 片祥和。
一汪心事,半卷时光。
中品味人生,在茶中寻思过往,也许忽而来的一一阵冷风,透着几许薄凉的意味,你的心也跟着浮沉,飘零,这也不怪,因为人毕竟生活在世间中,不经过几度沧桑,哪能会刀枪不入,也许只是一点风吹草动,就带你进入深深的沉思,后泪眼朦胧,或笑颜洋溢。内心总会被不知觉的被外面的世界所影响。
就如文友所说,“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草木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更替,在春天时,我们会被盛百花争艳的场景所吸引,会习惯于与花合影,将那点点心事全部寄予花的绽放,那美丽的花,绽放着美丽的笑脸,诚如我此刻的心情,花儿将我们的心事安放,与此同时我们的心事在也在花儿中得到绽放。在夏天时,虽然到处树叶翠绿,但是刺眼的阳光直逼人心的天气让那些翠绿的叶子,无处躲藏,所以不小心就会让低下头耷拉着脑袋,好不自在,炎热的天气,我们的心也会不自觉的躁动起来。在秋天,到处一片黄,果实饱满丰富,树叶轻盈飘逸,在面对这样美丽的场景,农民伯伯们会很高兴,也许有的人会看到沧桑,对落叶的凋零而伤心,但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人与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连。其实人的一辈子也如喝茶。
就如此刻自己一个将视为煮成茶,将自己的心,安静一点,视尘世浮华,将人情视为如茶,随着眼前的熏香,飘逝在时光里。
茶中课一品人生百态,尝百味人生,刚开始时很苦,将味蕾的知觉都可以被其埋没,某种味道在你口中回旋,让你不知所措,但当其泡第二遍时,就有点浓郁的清香,萦绕在唇齿间,有种接近于幸福的味道,正是这不浓不淡的味道,让你沉醉于其间。再到往后泡的时候芳香就没有了,就只是淡淡的味道,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淡淡的就好,人生的美在于平淡祥和,岁月的美在于平静淡然。
太过于凌冽了,会直逼人心,太过于灿烂了,有太过于短暂,而是这平静淡然,才更长远,就如感情,平平淡淡就是好,这样的携手,才过于长久。
就如人说,不管以前是风华绝代也好,鲜衣怒马也罢,最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所以经历过许多怒放的瞬间与沉浮的岁月,人生最美的还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就如一一杯陈年的茶,没有用过多的修饰,简朴淡然,随性随缘,这样与人交往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是有着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就如此刻这一杯泡了两次的茶,不温不火,恰到好。
岁月的美在于平静淡然,时光的美在于寂然。
茶文化知识篇三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图片
出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介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各国饮茶和产茶知识最早都是由我国传入的。
2、介绍我国茶树的原产区。
(二)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1、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国)
2、陆羽《茶经》,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卢工《茶歌》。
3、讨论陆羽、宋徽宗、卢工对茶文化传播有哪些贡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1、茶树原产于哪个国家的那个地区?
2、什么人被奉为“茶圣”?他对茶文化的传播有什么贡献?
茶文化知识篇四
什么叫伪茶文化?什么叫茶文化?殊不知大多数茶人在交流或者谈的是伪茶文化。可如今的茶界,每每茶文化节,各路喝茶人士齐聚,见到的只是停车场,而不见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伪茶文化,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首先得从伪字理解,这里的伪便不是假的意思,而是它不真也不假,不假是说茶肯定不是假的,不可能不是茶叶做的,不然怎么进得了茶市场的大门;不真不是真正的好货,跟包装说明不符合。
“文化”,一个高雅的词汇,若是与茶联系起来,基本上是无所不能,无往不利了。笔者工作的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南区,原本便是几家茶叶商户和一个偌大的停车场,管理处硬是美其名曰:南区茶文化广场,每每抬头见其字,不免窃笑,只见停车场,不见文化。每年在各地举行的茶叶展销会,假货横行,消费者上当受骗常有之,竟也可以冠冕堂皇地称为“茶文化节”。
在茶这一行业待久了,面对茶文化的现状不是莞尔一笑做适应状,便是如做一名茶叶愤青了。斟酌小字,以普洱茶为例,亦来谈谈笔者心中的'茶文化。
其实茶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立场或身份的不同,大家对茶文化的理解也不一。作为生产茶厂家,应格守自己的企业道德和良心,不论所生产之茶品低端或为高端,都应物有所值,是什么茶山的原料便标明什么山头,台地茶便是台地茶,乔木便乔木,但现如今茶庄销售之众多茶厂之茶品,名山大寨,班章易武,千年百年老树满天飞,怎么好听产品名称怎么取,真叫诚心学茶爱茶的消费者无从下手,毕竟绝大部分人对茶叶的了解只限于“百度一下”或诸多茶友的众说纷纭。
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茶商茶庄遍布各街各巷,本是所谓“茶文化”或“以茶会友”的良好平台,但每日游走于竞争之中,又何来“文化”之谈。茶庄同行笑谈,有两种茶自己都不喝,但却很乐意进货销售。一种是名牌厂家的茶,利润虽低不便开样供茶客试饮,但好在名声够响,不用喝也可售卖出去。一种是低劣杂牌茶厂的货,销售不大但贵在暴利,自己都不喝是因为自己都喝不下去,10元进货能卖100元绝不卖90元。假茶够真,湿仓够干,自然是最乐意卖的“上品”了。
其实消费者饮茶无非为了休闲、健康抑或兴趣。各人经济条件、品饮口感各不相同,便各取所需,但如今斗茶之风盛起,凡是喝过两年普洱的人结伴品茶时谁都乐意侃上几句对此茶的评价,生怕茶友们看小了自己对茶叶专业的领悟和品鉴能力,哪怕内心都承认有点南郭先生。其实以茶会友,佛家云:茶禅一味,即人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便为不知,一个人是不大可能熟懂各个行业的,尤其是这个有点虚浮的行业,谦虚一些,或可收获更多。
笔者不才,乱说一通,只知道茶厂把质量做好,茶商拒绝暴利,假货弃之,茶客静心饮茶,客观评茶,互不褒贬便是有点茶文化的意思了。
现今之茶文化,实在是有点“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