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学习的规律,迈向更高的层次。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请看下面的一些示例文本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平时老师要我们养成各种好习惯,包括如何行走、吃饭、上课、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从小做一个明道理,懂礼貌的好孩子。结合学校开展的“践行餐饮礼仪“的活动,我查阅了有关餐饮礼仪的资料,才发现饮食居然有那么多的礼仪规范呢!
我们一家人吃好中饭以后在一起讨论“家庭餐桌礼仪”。
这次活动由我来做主持人,妈妈,爷爷,奶奶,爸爸,阿姨一起来参加了。
还是妈妈第一个发言了,她说:“小孩不能坐等现成的吃,先要洗手,然后一起帮大人端饭,端菜和分发碗筷。”我说:“妈妈您说得对,大人做饭很辛苦,以后我也要一起帮忙。”爸爸又接着说:“ 小孩子不能先动筷子,要让长辈先吃,然后小孩(大家)才可以一起吃。”我说:“以前爷爷奶奶总让我第一个吃,以后我一定让爷爷奶奶先吃。”
阿姨又说:“我每天都是在旁边等长辈说可以吃了再吃的。”原来阿姨一直遵守着餐桌礼仪啊!
我说:“啊,爷爷和奶奶年纪最大,懂得的肯定也最多让他们再说说吧。”
奶奶说:“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桌面整洁,不掉饭粒在桌子上。”
爷爷又说:“吃菜饭的时候不可以大声喧哗,走下座位,更不能只拣自己爱吃的菜吃不停,每个菜都要吃,荤素搭配更健康。”
妈妈补充道:“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剩饭剩菜了哦,吃完饭后也应该帮着大人整理碗筷、清理桌面了。”
我说:“大家都讲了自己的“家庭餐桌礼仪”我觉得爷爷讲得最有道理满分100,奶奶也不错95分,妈妈还可以就93分,爸爸也还可以90分,阿姨马马虎虎就打88分吧。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知道了许多的用餐礼仪,以后也一定会严格遵守这些用餐礼仪的。
英国的饭菜简单,但是吃饭的规矩复杂。最主要的是坐直,学别人的样,吃饭的时候不高声交谈。不把自己使用的匙子留在汤盆或咖啡杯或其他菜盘上。汤匙应放在汤盆的托碟上,咖啡匙要放在茶托上。喝汤时最好不弄出响声,并用匙的`一侧从里往外舀,不能用匙头,更不能端着汤盆把盆底剩的汤全喝光。不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别弄出声响。每餐一般只上一道主菜和沙拉,最后上一道甜食。如果客人没有吃饱,可向女主人夸赞她做的美味并再要点鸡、牛排或其他菜,女主人会多加一份菜给他,但从不再多加。不在别人面前打饱嗝。端上咖啡时就着杯子喝,咖啡匙要放在托盘上。不能在餐桌上抽烟,可以饭后去客厅或其他地方抽。吃完饭,将餐巾放在餐桌上,然后站起来。男士们要帮女士们挪开椅子。餐后,客人一般会坐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向主人道别。
在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在餐后应当收拾废弃物。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小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司机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若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你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呈“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做客和餐桌上的礼节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礼仪之邦。说到中国的礼仪文化,餐桌礼仪更是每个人从小学习的常识。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我看中了一盘菜觉得特别好吃,于是自作主张将菜端到自己的面前。爸爸看见后便呵斥我说:“在外面吃饭也这样的话,太没礼貌,太没教养了。”我便反驳他说:“又不是在外面,注重那么多干嘛。何况在家里我最小,你们应该把好吃的给我。”
过了一会,大家都冷静下来。爸爸和蔼的告诉我:“在饭桌上,最基本的就是不吃独食,如果菜真的好吃,也不能多吃甚至将其占为独有,要一起分享。还要注意,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当客人的面用牙签挑自己的牙缝……”听了这些后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光是在吃饭上就有如此高深的学问。
一份正宗的西餐餐具共包括:牛油刀、面包碟、前菜用刀叉、主菜用刀叉、喝汤用汤匙、甜品用叉匙、红酒酒杯、白酒酒杯。
2.正确摆放餐巾。
餐巾不仅要摆在腿上,还应该注意要将其对折,并将折痕靠近自己。中途暂时离席应将餐巾放在椅子上或用刀压着餐巾一角任其垂下,绝对不要将其挂在椅背上或放回餐桌上。
3.如何用刀叉。
如果实在记不清刀叉用途,就只记住使用刀叉次序一定是由外至内。还有在使用刀叉时一定不要动用“蛮力”,要以前臂的力气切食物,使刀叉基本呈90度角的状态,如中途离席,刀叉应呈“八”字放置,叉背向上放,这表示“我还没吃完呢”。叉背向下表示用餐完毕,侍应生会过来收走盘子,已经吃饱的话,应该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侧。
4.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一定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了事,那是极不礼貌的。
放学一到家,妈妈便拎着一个大蛋糕,领着我和妹妹坐上了爸爸的车,说去酒店吃饭。一问,我才知道,原来今天是舅妈的生日。
到了酒店门口,舅妈已经在门前等我们了,打过招呼后,便领着我们上了二楼,进了一个包厢,我一瞧,桌边还坐着几位不认识的叔叔阿姨。餐桌上也已经上了几个冷菜了。
刚一坐下,妹妹就迫不及待地从盘子里抓起一只鸡爪,吃了起来。妈妈连忙训斥道:人还没到齐,你怎么可以先吃呢?还不用筷子。有位阿姨会心一笑:小孩子,没关系的,让她吃吧。我鄙夷地看了一眼妹妹,咽了口水,扭过头看着门外服务员在忙碌着。
人到齐了,服务员陆陆续续的上着菜,看着美味的佳肴,刚开始我还吃得挺斯文。过了会儿,服务员又捧上一道菜,我眼睛一亮,是松仁玉米。我不假思索地把菜转到面前,一勺一勺的往碗里舀。忽然,感到坐在旁边的爸爸轻踩了我一脚。我突然想到了爸爸平时给我讲的一些餐桌礼仪。要等人都到齐了,再开始吃,见到自己喜欢吃的,只能一点一点的夹菜,吃完再夹,夹菜时,筷子不要在盘子里乱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吃的,不要往别人碗里夹等等。
我悄悄地把勺子缩回碗里,慢慢地吃着碗里菜的同时,我也在暗暗地观察着别人吃饭,夹菜等。都很文明的。
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大人们吃完后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等所有人都吃完,才相互打个招呼,离开餐桌。我把这有趣的现象告诉爸爸。爸爸嗯了一声,点了点头道:吃完饭的人等未吃完饭的人一起走,这也是餐桌上的一种礼仪。
这一顿饭让我印象深刻,我仿佛又学到了一些。同时明白,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常说:“饭桌上有三条规矩。一、只能在自己一放夹菜。二、不能挑来拣去,看中那块夹那块,不能翻上翻下。三、吃菜时要互相关照,给同桌的人留有一份。同时不提倡给长辈夹送饭菜,要注意筷子的卫生。”
此刻,爸爸的神情严肃得吓人,他说道:“在外在家一个样,你在家里这样,在外也好不到哪里去。”听后我既委屈又难过,眼泪已湿润了眼眶,但又被我逼回去了。应为不敢哭,对于爸爸来说,我没理由哭,于是我便强忍着眼泪。
餐桌礼仪固然重要,但是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礼仪需要我们学习和遵从。
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要节约粮食了,我们身为现代人,更要讲究餐桌上的.礼仪。
学会餐桌上的礼仪先要节约用餐,学校食堂用餐时,我无意发现我身后坐的那位同学每次吃饭都是一点不剩,我便把他当作了我学习的目标。倒饭的时候,我每次都能看见同学们的剩饭装满了一桶又一桶。可见我们中学生也要带头做好节约用餐。我们的食堂里面的白墙上贴着七个红色的大字“让我们学会吃饭”,这不是说我们不会吃饭,而是要让我们节约粮食,文明用餐。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餐饮方法,叫“自助餐”就是付一定的钱然后在餐馆里想吃什么拿什么,直到吃饱为止。然而我去吃饭时发现很多人明知道自己吃不了那么多还拼命地拿,结果剩了许多,白白浪费了粮食。现在有很多的自助餐馆里贴着许多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剩菜剩饭,按剩的多少交一定的金额。自从牌子一贴,剩饭的人越来越少,成功的节约了很多白白浪费的粮食。
明朝的朱柏庐在《治家格言》里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好好珍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浪费粮食,我们要像朱柏庐所说的那样想想农民伯伯辛苦种的庄稼,一起来节约粮食。
很多饭店里的餐巾纸都是免费的,这样一来就引起了人们对餐巾纸随意使用的想法。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出来是给需要的人使用的,而不是用来浪费的。每用一包纸,世界上就会减少一棵树。所以,我们节约用餐同时也要节约用纸和节约用水。
在家里用餐时也要讲究家庭用餐的礼仪。古人曾说过:长辈不上桌,晚辈不动筷。不要总把好的给自己吃,要想想父母,还有他们做饭的来知不易。
小小的餐桌,大大的道理。餐桌上的礼仪,人人都得知道。
初二那年回外婆家给外公烧新年纸,这种日子,农村必不可少的就是摆酒席。作为一个小孩子,自然是分到了“老弱妇孺”那一桌。饭桌上的“盛况”让我不禁愕然:
小时候,我也是跟着在农村的外公外婆长大的,七岁时才去往外省。从小因为吃饭,外公外婆给我立的规矩不可谓不多。筷子要怎么拿,小孩子不能坐上席,等长辈上桌了才能动筷子,夹菜时筷子上不能有饭粒,筷子不能一直在一道菜里“翻来覆去”……从小我就按着这些规矩来,将外公外婆教给我的餐桌礼仪牢牢记着,不敢忘记,不敢不遵守。
长大了点,能自己独立思考后,格外感谢外公外婆的教导。在我看来,这些看似繁琐,古板的礼仪,无一不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最佳提现。知礼,懂礼,守礼,从餐桌上的细节都能提现得出来。
只记得那天的酒席,我是吃不太下的。看着一桌子烂七八糟的剩下的菜,我没有胃口,也没有心情。只觉得变了,一切的规矩似乎都不存在了,于是,我甚至于怀疑自己的想法与态度究竟可不可取。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竟是这般随意可丢弃的吗?我开始怀疑,一顿酒席,不就是为了要宾客尽欢嘛,何必计较得太多。我尝试着去说服自己,去理解其他人,但是我发现,无论多么尽力,我还是没办法说服。在别人眼里,无论是否餐桌上的礼仪是否可取,是否必要,在我看来,我都没办法丢弃。这对于我来说,是传承,也是馈赠。愿这文化,能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发扬。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江宴”等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礼仪之邦。说到中国的礼仪文化,餐桌礼仪更是每个人从小学习的常识。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我看中了一盘菜觉得特别好吃,于是自作主张将菜端到自己的面前。爸爸看见后便呵斥我说:“在外面吃饭也这样的话,太没礼貌,太没教养了。”我便反驳他说:“又不是在外面,注重那么多干嘛。何况在家里我最小,你们应该把好吃的给我。”
过了一会,大家都冷静下来。爸爸和蔼的告诉我:“在饭桌上,最基本的就是不吃独食,如果菜真的好吃,也不能多吃甚至将其占为独有,要一起分享。还要注意,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当客人的面用牙签挑自己的牙缝……”听了这些后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光是在吃饭上就有如此高深的学问。
初二:褚睿枝
记得小时候,长辈们常说:“饭桌上有三条规矩。一、只能在自己一放夹菜。二、不能挑来拣去,看中那块夹那块,不能翻上翻下。三、吃菜时要互相关照,给同桌的人留有一份。同时不提倡给长辈夹送饭菜,要注意筷子的卫生。”
此刻,爸爸的神情严肃得吓人,他说道:“在外在家一个样,你在家里这样,在外也好不到哪里去。”听后我既委屈又难过,眼泪已湿润了眼眶,但又被我逼回去了。应为不敢哭,对于爸爸来说,我没理由哭,于是我便强忍着眼泪。
餐桌礼仪固然重要,但是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礼仪需要我们学习和遵从。
那天,我们一家人相约在姑姑家聚餐,妈妈带着我先去帮忙。
姑姑和妈妈在厨房炒菜,菜香味缕缕飘来,诱惑着我肚里的馋虫,但又吃不到,我不禁开始猛咽口水,直勾勾的盯着厨房半掩着的房门。好不容易等到菜端盛上了桌,我刚想顺手夹一块吃,妈妈“啪”的一声打了我的手,愤怒地瞪着我:“你有没有礼貌!别人没吃,你就夹,幸好人还没来,不然就让人看了笑话!”我委屈地回道:“不吃就不吃呗,凶什么凶。”姑姑闻声而来,看看我和妈妈的样子,她瞬间明白了,替我解释说:“小孩嘛,想吃就吃,说她干什么呢。”姑姑温柔的语气让我心里舒服了些,但妈妈似乎更愤怒了,说了句:“你就惯着她吧!”然后就扭头去了厨房。我对妈妈做了个鬼脸,回头冲姑姑笑了笑。
只能继续等着了,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漫长的六十分钟后,饭终于做好了,人终于到齐了,我也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仿佛好久没吃过肉了,看到肉就想一把夹住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起来。妈妈看着我不雅的吃相,又愤怒地瞪了我一眼,好像在说:“快把你这一副好久没吃过饭的丑态收起来,难看极了!”我装作不领会,回瞪了妈妈一眼。
我眼里充满了贪婪,似乎要把那整盘鸡肉都一扫而光。妈妈终于忍不住对我说:“你别老想着自己,先让别人吃,懂点礼行吗?”我也不想丢脸,只好眨着眼睛无奈地点了点头。但是接下来,好像不管我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不要我乱翻,不要我老顾着自己,不要让姑姑给我夹菜等等等等。
最后我实在憋不住了,直接对妈妈说:“哎呀,您怎么什么都要管啊,无聊!”妈妈顿时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猛地把筷子摔在地上,大吼道:“还不都是为了你好,教你懂礼貌,你看你的样子!”我吓得哭出了声,从来没见她这样发过火,更没想到的是妈妈过来就朝我的脸打了一巴掌:“哭什么哭!”我觉得一边的脸真是太热了,不得不去冲冲冷水凉快凉快,我飞也似地开门跑了出去。跑到楼下,我竟然在哪里都找不到冷水,只好抽抽噎噎地坐在花坛的台阶上。
过了一会,姑姑也出来了,她坐在我旁边抚摸我的头发温柔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不过想一下,你妈也是为你好,她想让你学会懂礼貌嘛。你知道吗,你妈打了你之后也后悔了,现在也在家哭呢。总之,我们回去吃饭吧!”我起初不愿意,但在姑姑的劝说下还是回去了。回去后我发现妈妈的眼圈红红的,她走过来抱住我说:“闺女,妈妈做得不好,但是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用意。”我默默地地点点头,在朦胧中好像看到了妈妈的嘴角微微扬了扬。这是今晚妈妈对我露出的最美丽的表情了。
从那以后,在餐桌上我再也不会像个小饿狼似的了,妈妈说现在的我可真算得上是餐桌上的“大家闺秀”了。
拜访长辈、业务公关,坐在一起吃顿饭是必不可少的。
面对长辈或者重要客户时,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吃饭时座位怎么坐?就餐时有哪些禁忌?散席时怎么样才显得礼貌?
餐桌礼仪虽说都是一些小细节,但也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
别人可能会因为你的一个小的举动而对你心生厌恶或赞赏。
上期,我们聊到了“敬酒倒茶”,这一期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座位、就餐、散席”的礼仪。
座位篇。
1、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3、一般来说,如果你的长辈或上司出席的话,你应该将他们引至主座,请其他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吃菜篇。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
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
下面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1、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
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
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
2、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
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
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
3、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4、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
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
5、嘴里满是食物时,不要一边咀嚼东西,一边和别人聊天。
6、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放在专门的碟子里。
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
7、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也不要让餐具叮叮作响,或用筷子直向别人。
8、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
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
9、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纸或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
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长幼有序,先请长辈上坐。
在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坐,以前饭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给长辈的,就现在而言,指的是正对门口的那个座位,桌上的荤菜也必须先由长辈夹过,小辈才可以夹。
转盘桌上的菜都是先转给长辈夹过后,小辈再分享。
盛饭不能只盛一勺。
盛饭也是有讲究的,盛饭时不能只盛一勺,哪怕是第二勺只盛个几粒米,也要有这个第二勺的动作。
因为过去有很多人认为祭祖时给先人盛饭盛一勺,所以不管别人要吃多少都要盛二勺以上,这样才尊重别人。
填饭不要说“要一碗”
饭吃完了不能说“还要一碗吗”“再要一碗”,因为老人们觉得大街上乞讨的才叫“要饭的”。
所以你可以说“再盛一碗”“再填一碗”。
不要把筷子立插在米饭中。
筷子不能竖插在碗里,原因是插在碗里像烧香,不太好。
另外,盛汤时,一定要把筷子放下,绝不可以勺子、筷子同时拿在手上,不然是很不礼貌的。
吃有吃相,切忌“吵”、“挑”、“剩”
吃饭不要说话,不用筷子敲碗盆;坐下吃饭,身子不能扭动,不能斜着,必须端坐着,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子;不能将饭碗放在桌上,一手拿筷子就着碗吃。
不能将两肘都放在桌上撑着吃。
吃饭的时候,不能一手托腮。
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里面翻来翻去的挑,吃饭时不能将菜、饭掉在桌上、地上,如果掉了要捡起来吃掉。
碗里的饭必须吃得一粒不剩。
吃完后筷子不能搁在碗上。
问别人是否要添饭,不能说“要饭”。
突发情况要及时圆场。
不小心把筷子掉地上或把碗碟打碎,应分别说“快乐!(筷落)”、“岁岁(碎碎)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孩子弄的,家长代说。)。
不要随意问别人“您吃完没?”
有的老人忌讳别人说他“吃完”,因为这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餐了。
不要随便说“好饱”、“撑死啦”之类的话。
老人通常认为这样很没出息的样子,尤其是走亲戚时候,切勿这样做。
吃饭不要发出声音。
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现在许多人吃饭都是边吃饭,边玩手机,或者边看电视。
这样是不好的,不尊重他人,也不礼貌。
那么,餐桌的“新规矩”:不看电视、不看手机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
敬请大家关注公众号国学魅力,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放学一到家,妈妈便拎着一个大蛋糕,领着我和妹妹坐上了爸爸的车,说去酒店吃饭。一问,我才知道,原来今天是舅妈的生日。
到了酒店门口,舅妈已经在门前等我们了,打过招呼后,便领着我们上了二楼,进了一个包厢,我一瞧,桌边还坐着几位不认识的叔叔阿姨。餐桌上也已经上了几个冷菜了。
刚一坐下,妹妹就迫不及待地从盘子里抓起一只鸡爪,吃了起来。妈妈连忙训斥道:“人还没到齐,你怎么可以先吃呢?还不用筷子〞。有位阿姨会心一笑:“小孩子,没关系的,让她吃吧。〞我鄙夷地看了一眼妹妹,咽了口水,扭过头看着门外效劳员在忙碌着。
人到齐了,效劳员陆陆续续的上着菜,看着美味的佳肴,刚开始我还吃得挺斯文。过了会儿,效劳员又捧上一道菜,我眼睛一亮,是松仁玉米。我不假思索地把菜转到面前,一勺一勺的往碗里舀。突然,感到坐在旁边的爸爸轻踩了我一脚。我突然想到了爸爸平时给我讲的一些餐桌礼仪。“要等人都到齐了,再开始吃〞,“见到自己喜欢吃的,只能一点一点的夹菜,吃完再夹〞,“夹菜时,筷子不要在盘子里乱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吃的,不要往别人碗里夹〞……等等。
我悄悄地把勺子缩回碗里,慢慢地吃着碗里菜的同时,我也在暗暗地观察着别人吃饭,夹菜等。都很文明的。
这一顿饭让我印象深刻,我仿佛又学到了一些。同时明白,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自从今天晚上的晚饭后,我的妈妈。
就给我制定了一套餐桌礼仪,在家里,妈妈就对我传出了一个噩耗:“今天晚上,你做出的表现不是非常礼貌,有些失态。
所以,我要和你制定一套餐桌礼仪标准,首先,你先说,你知道的餐桌礼仪有哪些吗?”“恩?比如说不能边嚼东西便讲话?”“说对了,加十分!”“吃饭时不能谈一些令人作呕的事情?”“说对了,再加十分!二十分!及格线是一百分啊!”“啊?还有!不能拿筷子敲碗。
不能拿着勺子把汤吸进去,悉悉索索,不雅观。
不能拿筷子指着人家!”“加三十分!五十分了!加油!”“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对了!加十分!恩!六十分了!”“不允许吸烟。”
“这个是小孩子不能做的,大人们才需要注意。”
我们讨论了许久。
现在我才发现,原来吃一餐饭也有许多讲究,如果不注意检点这些问题,就会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就算是你啊所有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能在这方面逊色,这样背地里人家就会说你不整洁,所以啊,我们有时候还真要检点自己,重视自己的.餐桌礼仪呢!
餐桌,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我们是用来吃饭用的。不过,在餐桌上,也有它的礼仪。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在西方,人们一般都是用叉子、刀和勺子用餐的。比如说,你现在就在西方的一家餐厅用餐。你要记住几点:
1、不能拿叉子、刀等之类的东西,敲打桌面,敲打杯子,发出奇怪的声音。这样是很没礼貌的,不过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会这么做,就是——憨豆。
2、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像东北人一样,吃饭叭叽嘴,发出声音。
3、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要狼吞虎咽,一大口一大口地吃……
刚才的是西方餐桌上的礼仪,现在就是我们国家,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啦!
在我们国家,人们一般用筷子和勺子。比如说,用勺子的时候,就得这样:
1、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2、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这就是用勺子的礼仪。那么,用筷子,也有它自己的礼仪,比如说:
2、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3、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4、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这就是筷子的礼仪。
其实,到了哪里,都会有相应的礼仪。如果不遵守,会显得十分的失礼,没礼貌。会不好意思的。今天,我介绍了餐桌上的礼仪,希望你们能够记住。
完整的西餐礼仪要从入场开始,虽然繁复,但却很有多能勾起你兴趣的细节。
无论天气如何炎热,在社交场合用餐,都是不能当众解开钮扣脱下衣服的;小型便宴,如果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宾才可以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就座之后,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能跷二郎腿,身体与餐桌间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宜,然后将餐巾对折放在膝上。
繁复的餐具使用规则。
“左手持刀,右手持叉”这基本的西餐规则其实也不是全程适用:欧洲人使用时不换手——从切割到送食均以左手持叉;而美国人则切割后,把刀放下,要用右手叉食物送入口中。
就餐时,取用刀叉的顺序由外向里的。
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排放在盘内,表示已经吃完;如果还要继续进餐,则摆成八字形或交叉摆,刀口向内。
吃鸡或者龙虾时,向主人示意后可以用手撕开吃;或者可以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块。切带骨头或硬壳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紧贴叉边下切,以免滑开,同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而撞击盘子发出声音。
喝汤时的基本原则是右手持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而舀汤的方式是从里向外舀。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会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再吃。
用手拿着吃西餐。
西餐中也有需要用手来拿的食物,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用手拿着吃,就跟着主人做。
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有:带芯的玉米、肋骨、带壳的蛤蚌和牡蛎、龙虾,其次是三明治、干蛋糕、小甜饼,还有一些水果;脆熏肉、蛙腿、鸡翅和排骨、土豆条或炸薯片、小萝卜、橄榄和芹菜等也可以视情况而用手来拿。
吃三明治时要记住,小的三明治和烤面包是用手拿着吃的;稍大的在吃之前可以先切开;配卤汁吃的热三明治则需要用刀和叉。
通过拿面包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修养:在吃面包或蛋卷时,在抹黄油之前先把其切成两半或小块的话,就说明这个人很有修养。小饼干用不着弄碎。使用盘中的黄油刀将黄油抹上就可以。黄油应在盘子里或盘子上部的位置,黄油刀稍靠右边放,刀柄要放在盘子外面以保持清洁。热土司和小面包是需要马上抹油的,不必把面包条掰碎,可在其一面抹黄油;丹麦糕点(甜蛋卷)需要切成两半或四半,随吃随抹。
熏肉吃法很简单,吃带肥肉的熏肉要使用刀和叉,如果熏肉很脆,则先用叉子将肉叉碎,再用手拿着吃。
餐前面包的吃法。
先两手将面包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是原则。但是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会很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得满地都是,可以先用到将面包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切面包的时候应先把刀刺入中央部分,往靠近自己身体的部分切下,再将面包转过来切断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如何取食带骨食物。
禽类:先切下翅膀和腿,然后借助刀和叉来吃身体部分。可以用手拿着吃翅膀和腿,但不能拿身体部分。
肉排:用叉子或尖刀插入牛肉,猪肉或羊肉排的中心。如果排骨上有纸袖,就可以用手抓住来切骨头上的肉,这样不会使手上沾满油腻。不过在正式场合或者在饭店就餐时,包的纸袖基本上是用来作装饰的,最好不要翻动。
鱼:先用刀叉把鱼头和鱼尾割下,放在盘边。然后用刀尖顺着鱼骨把鱼从头到尾劈开。这时你有三种选择:
1、将鱼骨滑出;
2、将鱼平着分开,取出鱼骨;
3、揭去上面一片,吃完后再去骨。
如果嘴里吃进了小骨头,可以用姆指和食指捏出,爱吃鱼的人会连小鱼头吃掉,而吃到鱼的脸颊是很幸运的事。
甜点的吃法。
冰淇淋:吃冰淇淋一般使用小勺。当和蛋糕或馅饼一起吃或作为主餐的一部分时,要使用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
馅饼:吃水果馅饼通常要使用叉子。但如果主人为你提供一把叉子和一把甜点勺的话,那么就用叉子固定馅饼,用勺挖着吃。吃馅饼是要用叉子的,除非馅饼是带冰淇淋的,这种情况下,叉、勺都要使用。如果吃的是奶油馅饼,最好用叉而不要用手,以防止馅料从另一头漏出。
煮梨:使用勺和叉。用叉竖直把梨固定,用勺把梨挖成方便食用的小块,叉子还可用来旋转煮梨,以使挖食梨肉。如果只有一把勺子,就用手旋转盘子,把梨核留在盘里,用勺把糖汁舀出。
果汁冰糕:如果作为肉食的配餐食用可以用叉,如果是作为甜点食用,使用勺子。
炖制水果:吃炖制水果要使用勺子,不过你可以用叉子来稳住大块水果。把樱桃、梅干、李脯的核体面地吐到勺里,放在盘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