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总结需要简明扼要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冗长但又不失完整性。掌握一些总结技巧和写作方法对于写好总结很有帮助。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2013年3月份我们作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本问卷选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机电专业56人,占58.95%,电子商务专业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区分了不同性别和专业结构,使本问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在问卷编制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一定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本问卷共有20个涉及有关生命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等等,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其中第9题和第20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由笔者逐一对问卷检查,剔出了无效问卷。
由于本问卷的选取被试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情况,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大学生的生命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被试承认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试认为在大学中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试认为无所谓,16.84%的被试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起步较早,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内地的生命教育还刚刚起步,有关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被试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仅有5.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时7.37%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心理问题,66.32%的被试表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大学生心理脆弱的现实依然存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大部分被试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11.58%的被试承认在学习生活中压力非常大,22.10%的被试经常感到压力,53.68%的学生有时会感到压力,12.63%的被试表示基本不会感到压力。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其中58.95%的被试选择就业,42.11%的被试选择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选择学业不顺,有35.79%的被试选择情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就业。在当今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关键是怎样知道学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被试对每天生活的地评价看来,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欠佳。62.11%的被试认为自己每天过得生活马马虎虎,12.6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聊,仅有25.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实。
第四,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30.53%的被试认为完全不理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67.37%的被试表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自己绝对不会自杀。但依然有2.11%的被试认为自杀是一种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同时有23.16%的被试表示自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从整体上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杀这种行为都有比较理智、比较正确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正确的态度。13.68%的被试选择害怕死亡,15.79%的被试选择忌讳谈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试选择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第五,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表示很好,58.95%的被试表示还可以,只有2.11%的被试表示不太好。在同学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帮助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58.95%的被试表示会主动帮助,40.00%的被试表示视与同学的关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试表示不会主动帮助。
9.47%的被试认为是金钱的多少,28.42%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仿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没意思”。当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这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便极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和感恩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育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第二层次是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生活。第三层次是生命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规划,构建生命课程。一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专门的高校生命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几门独立课程很难完成任务,所以还应将高校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哲学、艺术、体育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命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每一门科目中都应融入的内容,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学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命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来进行的。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机制。第一是加强教学内容创新。以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同时充实丰富的贴近大学生生命发展实际的内容,构建大学生的生命课堂。第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生命校园。第一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书画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和举办一些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为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筑保护生命的立体网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合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调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一)调查形式和结果。
经过对某医科大学汾阳分校09,10,11三个年级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100%。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4.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1.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7.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1%,无意向的人占39%;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
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
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
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任务。
在这科技横飞,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人才成了最主要的因素。正所谓无人才不科技,无科技不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的第一要务。至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各个种类的大学,专科等高等教育院校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毕业率逐年增加,但我国的就业率却很不可观。中国现在的国策是以发展经济为主,且我国也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正是我国各个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才对,但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呢?此论文仅对于本团队的调查、讨论及撰写,如有不对,敬请指导。
其实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就好比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铲厂,生产了100把质量不一的铲,来了1个人要买50把铲,但是厂家质量好一点的铲价格太贵了,那些质量不好的又有一大堆,导致买家不愿意买铲,进而致使厂家有铲卖不出去的现象。”
一、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
1、 社会市场竞争激励,高端人才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住中国,各种企业对人才正所谓是求贤若渴啊!因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它就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是中国人才的机遇因为人才们会遇到他们的伯乐。但我国的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还是很低:一个是因为企业们找不到与他们对口的人才;二是因为没有多少个大学生是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企业就业岗位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正如一辆公车上有很多位置,但是没有人坐得起。
2、 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
3、 社会陷阱与家庭的干预
现在的社会是虚实相生的,总有那么的一些人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就利用了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家庭包办孩子一切在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小时候家长说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了,长大了家长又说现在的什么什么很吃香啊!你应该学什么专业啊!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怎么可以和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呢,要早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4、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去做事,这是大学生们的一大弊病。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胆小、不懂礼貌等。不能吃苦的员工,企业们是不会要的。
二、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5、 学校改善教育制度,给学生一片天
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水平和能力,具有的是可以侃侃而谈的理论和傲人的书生气,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其次,增加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材生”。学校可以增添一些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课程教育,使学生不仅有才而且还会做人。
2、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生活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给自己分陪,在大量的课余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能让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但是在这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切记盲目,不是什么社团都适合你,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那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有了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中的内容,一步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那么在以后的激烈工作竞争会为你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二、当前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温州高教园区2017年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2017年,笔者对温州高教园区三所高校04、05和06三个年级共580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金卡工程英文刊名:cardsworld年,卷(期):200913(12)分类号:g64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现状对策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较强,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成功,充满生命活力,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2)大学生想通过创业展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才能,为社会和自己创造财富。
(3)当代大学生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创业潜能,他们往往在人际交往、协调沟通、想象空间、运动空间、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敢想敢干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才华和活力,在非智力因素和创业心理素质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二、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前提下,才会去考虑创业。
(2)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在心理上对创业的难度准备不足,很多学生都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是希望自己能通过创业快速发财,缺乏长期创业心理准备,对在创业过程种要遇到的风险和困难预计不足。
(3)地方高校有不少大学生形成了个体学习的智障,成为创业行动的绊脚石。
(4)不少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怕苦怕累。怕竞争,不愿从基层干起,在做人做事方面欠缺等方面。害怕失败,怕出差错。怕丢脸,死要面子,对自己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敢接受挑战,不敢尝试冒险。总担心自己不行;缺乏敏感度,事事漠不关心。不善观察和思考。
三、大学生创业的机会。
(1)具备一定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大量的基础服务机构和设施如电力、通信、交通、金融、保险等条件也得到改善并逐步完备,为自主创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2)高校的支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及其就业指导部门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开展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创业的威胁。
(1)越来越大的创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创业,可能会面临同学、校友的竞争,传统从业者的竞争。来自大陆以外地区和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竞争,尤其是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的竞争。
(2)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少,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造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相关的氛围和环境。
(3)经济危机的威胁。在这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社会创业政策保障不力、创业环境不善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4)从家庭来看。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而不要一进社会就承担太大的风险。这种潜在的对创业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对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更趋活跃。个人收入已呈现出多元化、个人收入差距明显拉大、高收入者人群不断地分散和扩大、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隐蔽性。而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仍使用1993年第八届人大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有些立法不够切合当前实际,税法规定不够严密,对收入控管薄弱,新形势新情况相关政策配套跟不上,征管手段落后,处罚力度不够,同时纳税人自我申报、代扣代缴意识差,偷漏税现象严重。为此,在关贸总协定加入之际,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本人就从当前个人所得税管征现状进行剖析,并谈谈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征税项目规定复杂,政策变化快,使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不易掌握,导致许多该申报的未申报、该扣缴的未扣缴、该并入工薪收入申报的不懂得并入申报。对一年一查的税务检查人员,如碰到上百人至上千人的单位,在一两天之内,很少人会花大精力来检查工作量大、计算繁琐、税又不多的工薪个人所得税,检查往往只停留的表面,就帐查帐,有的干脆就让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扣缴,凭良心申报或扣缴,故有人戏称为“良心税”。另外,现在各单位支付福利渠道多、隐蔽性强,相当多单位存在“低工资,高福利”的现象。从账面上的'工资看,职工领取的工资并不多,而相当一部分收入是以实物、现金等形式支出,账薄上不记载;或化整为零;或在小金库中支出;或巧立名目,李代桃僵,直接以费用列支,有相当一部分单位以上下级单位分开领取,给检查人员带来一定难度,难以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外籍个人就更难以取得真实收入情况,目前的定额征收也远远征不足。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当前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征收都是实行双定征收。对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由于账、证不全或账证不实,采取定额征收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但往往由于征收定额偏低,一般税负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对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到目前为止,征管上基本是空白。这样造成严重的偷漏税、税负不公、管住“有鼻子”的工薪阶层,放任了自由的个体户,难怪会经常不小心冒出某某暴发户。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随着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不断放开,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渐灵活。许多国有、集体企业实行个人或个人合伙承包、承租经营,名为国有、集体企业,实为个人的挂靠的企业,利用做假账、虚报利润,把个人承包或承租的企业利润通过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转入个人腰包,逃避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而且目前也大量存在对本单位以车间承包、柜台承包等方式的内部责任制承包、利润承包,已非此规定所能包容,造成政策配套跟不上,征与不征政策运用不恰当。
(四)劳务报酬所得。
当前劳务报酬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其实随着各单位用人机制不断追求实效性以及个人的多面手,支付劳务报酬和取得劳务报酬的量在不断的增加。但由于许多单位与个人在签定劳务合同,为了逃避税收,支付单位在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时,把税率高的劳务报酬转化为税率低的修理费支出或其他费用列支或化整为零,帮助纳税人逃避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
(五)财产租赁所得。
财产租赁大部分发生在个人之间,以现金支付,隐蔽性强,不需要发票、纳税人复杂,收入难以确定、纳税人纳税意识又差,管征手段薄弱,难以控管。因此,个人财产租赁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目前主要靠核定征收,征收不足。根不完全统计,莆田市一年个人财产租赁收入至少有上亿元,其偷漏税款多少可想而知。
(六)财产转让所得。
[1][2]。
“在这里遇到一杯好的咖啡,遇到一个对的人”,本学期伊始,高举文艺旗号的meetcoffee在五邑大学蹿红。
meetcoffee的经营者是五邑大学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廉明、陶宛军和信息学院大二学生冯杰文。此前都通过兼职赚了一些钱,便萌生了共同创业的念头。为此三人还特意去广州大学城考察了市场,最终综合考虑人流量和客户需求,三人决定在西南校区宿舍楼下开一间以“舒适”为主题的咖啡店。
开业后,三个老板进行了明确分工:廉明理性,负责财务、原材料购进等;陶宛军执行力强,负责店面卫生、微博营销;而冯杰文考虑问题较全面,负责出纳和店面装饰等。20x年9月1日,咖啡店开始正式营业,聘请了一位专业的师傅调制饮品,现在咖啡店已步入正轨,购进原材料每月花费1万元左右;水电费每月支出1000元;招收兼职,工资8元/小时。咖啡店收入是每天1000元左右,算下来每月纯利润逾万。
他们坚持经营手段是其次,食品质量才是核心的经营理念。保证向同学们出售的是健康的饮品和食物,店里的奶茶原料选用雀巢全脂蛋奶、糖和现泡茶叶,不仅港市风味正宗,还很健康。另外他们还通过转发抽奖和赠饮等方式提高了知名度,再通过高质量留住顾客。
三人合伙工作,意见不合是经常有的事,所以廉明主张把工作和感情分开。陶宛军也提到,“合作开这家咖啡店使我认识到,合作很重要,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
1、三人均做过兼职,有一定的资本和经验积累。这些实践经验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社会经验以及人脉、资本。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在创业前还是先有一定的就业经验,学习一些社会经验比较好。
2、正确的市场考察,确定符合目标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项目。他们选择了到广州大学城这一大学生高密度分布、学生消费市场相对完善的地区进行考察,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到大学生的市场需求,还可以寻找到适合在五邑大学发展的商机。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悠闲,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舒适型店面会比较吸引学生群体课后消费。
3、咖啡店主题鲜明统一。从确定以“舒适”为主题,以meetcoffee为店名,到“在这里遇到一杯好的咖啡,遇到一个对的人”为宣传口号,再到淡雅清新的店内装饰,整体都突出了文艺,悠闲的风格,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4、分工明确,根据个人不同的性格安排不同的工作,做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廉明比较温和,负责工资发放、财务、原材料购进、微信公共平台运营;陶宛军性格激进但执行力很强,负责店面卫生、兼职工时间安排和微博营销;而冯杰文考虑问题较全面、细致,负责出纳和装饰店面等。这样三人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的同时,分工的细化还避免了责任不到位、权力交叉混乱的问题。
5、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人力资源,避免了资金浪费。大学校园的消费高峰时段是很鲜明的,一般消费都是在课余时间,上课时间几乎没有人流量,这样的话,聘用全职员工按正常工作时间发放工资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而招学生兼职,除了兼职时间吻合之外,其8元/小时的工价也相对全职员工低,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充分利用。
6、咖啡店的运营宣传充分利用了各种网络媒体,借助宣传给予优惠促销等活动吸引顾客。三位合伙人学以致用,把老师上课的一些思路应用到咖啡店实际运营中。
7、财务清晰透明,把工作和感情分开,做到相互理解。很多合伙创业者失败不是因为项目不好,而是合伙人之间的经济矛盾或者性格不合闹翻,因此一份清晰明了的财务统计表会加强合伙人之间的信任感,工作感情不混为一体能使团队和谐,促使项目继续发展。
【3】大学生成功创业需要掌握的秘诀。
一、要主动适应。
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
二、有危机意识。
不管自己有再强的实力,或者多么的自信满满,大学生创业者们都应该清楚明白的一点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危机意识。不光是创业的最初,就从自己开始跨入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压力,知道自己担负了多少东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在创业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社会经验的准备,才能有双保险。
三、有市场意识。
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场。
四、要摆正心态。
如果一旦想要创业,就要立刻转变心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要尽快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快速过度和转变,这一角色的成功转换对你的创业很有帮助,我们都知道“心态决定成败”,所以只有内心真正的改变了,才有可能成功。
五、有创新意识。
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
六、要坚定信念。
一旦决定创业,就要给自己充足的信心,信念一定要坚定,要让自己能够走下去,在面对成功和失败,以及路上的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一、调查背景:。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普遍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等。
二、调查对象:。
大一到大四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
四、报告正文:。
[摘要]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提高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现状进行调查,归纳总结了廊坊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发展廊坊农村体育的对策,以其为廊坊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7(5):6―10.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摘要: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既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开展,也引发了诸多负面效应。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r消除其不利因素,学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发展。
1、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长沙地区部分高校近百个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负面效应,学校管理层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遏制和消除有害因素的存在和扩大使高校群体活动蓬勃、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调查访问法:对被调查学校学生处、体育课部,及体育社团进行访问、座谈:(3)问卷法:共发出问卷470份,全部由社团成员填写,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有效回收率89%。
3、研究结果分析。
3.1现状分析。
3.1.1社团形成原因及条件。
通过对社团成员参与动机抽样调查分析,形成原因有:(1)娱乐性――源于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对高水平运动技术的渴求。世界性大赛也是体育社团形成的外来影响之一,例如:足球、乒乓球的世界杯赛,篮球的nba赛事等。(2)目的性―源于学生扩大交往,缓解学习造成的紧张,减肥、美容等。还有因此而产生的学生自发裁判队伍,几乎各校都有。
体育社团的种类和类型不是很多、分析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限制和影响:(1)外部限条件主要来自于所在学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条件。运动项目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娱乐成分高低也是社团种类、数量上的主要外部成因和条件,例如:田径场各校都有,但以田径运动项目形成的社团没有一个。(2)内部条件最为关键的是经费及管理经验。社团的存在时间受其影响十分严重。其次是学生自身运动水平高低,有无理论、技术指导也是原因之一。
3.1.2社团的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自发体育社团均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有些项目学生意向虽强烈,但受场地、设施和训练指导的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达到愿望,如:拳击、体育舞蹈、武术、游泳、网球等项目。社团中,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社团成员多由同年级、同系、同班及同寝室同学组成。也有成员身兼数职,部分社团还有专门的后勤服务人员和啦啦队。有少数社团则按学生家长所在地域以“老乡会”形式构成。前者有稳定的成员,存在时间较长,后者多为临时性组织,成员较为复杂。其中,裁判性社团存在时间最长,组织相对比较严密和稳定。
社团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绝大多数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管理水平低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成员包干各自的基本费用(服装、器材等),活动时公共部分实行aa制。在运动上,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可喜的是各高校都活跃着一支从事裁判和赛事协调工作的专门性队伍,业余水平大多接近或达到裁判三级水平,且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社团及校际间举足轻重的中介和经纪角色,受学生及社团尊重和信任程度较高,不过大多为有偿服务或变相有偿服务,且裁判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都有持进一步提高。
3.2效应分析。
3.2.1运动效应。
体育社团的存在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采,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它反映了大学生运动价值取向已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方位转化,运动方式已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大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整体性、主体性和不稳定性等特性。
3.2.2社会效应。
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存在积极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社团中涌现出许多体育专门性人才,提供了普通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的人才基础,为普通高校成立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
然而,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健身不足,娱乐成分过高,大多注重短期效应,没有长远规划,缺乏管理和管理不善,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约束,社团内部完全是“无政府”状态发展,矛盾和隐患较多。少数社团成员学业上不求上进,旷课、考试集体作弊时有发生,酗酒、斗殴现象严重;部分社团正发展成深入学生生活、学生中的`“团伙组织”,在学生中“欺行霸市”;个别社团甚至发展到集体盗窃、抢劫等;最为普遍存在于社团间的是利用赛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小到中餐、晚餐、电影票,大到几十、几百上千元的现金。是其他不良行为的引发根源和导火索,在校园内、外造成不同程度的秩序混乱,给学校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和负面效应。
4、结论。
4.1社团的产生,体现了大学生追求体育运动的积极需要,且运动娱乐、扩大交往、增强体质的需要要强于体育求知、全面发展需要。女生运动兴趣及实践行动有待提高。
4.2形成了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的人才基础,但体育社团的运动水平普遍不高。
4.3促进了高校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
4.4提供了高校成立大学生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的充分条件和依据。
4.5社团管理混乱,利用赛事进行现象严重,成为影响体育社团发展不利因素。
5、建议。
5.1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5.2创造必要条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进一步促进高校群体活动的蓬勃发展。
5.3充分利用培训班、运动俱乐部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提高水平,使之向提高整体运动水平和文化素养方向转化。
5.4条件成熟,可以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