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摘要: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不断变革与创新课程和管理机制十分必要。近年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随之出现了师生伦理观念缺失,教师权威性大大降低,学生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缺乏,家庭问题多样化,家庭教育片面化,师生问题日趋泛化现象。这些负面效应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正视这些问题,并且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师生关系家庭状况社会环境。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在此指引下,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指引下,学生久已闭塞的心灵终于重见光明,民主、平等已经成为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出现了教师不敢管学生的尴尬场面,另外,教师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质量。
一、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逐渐转化。
1.教师的权威减弱,学生自主能力增强。
以往,教师有着很高的地位,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就在双亲之下。可如今,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都很大程度地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教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主性提高了,另一方面是资讯多元化。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很多。孩子很小,家长就把他们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此以往,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教师,教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此外,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这样到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学生的单项能力得到了发展,增强了某一方面的'自主能力,但这是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获得的。另一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难免心高气傲,不把同学和老师放在心里,受挫折力、包容力缺失。从长远看,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远比培养能力要重要得多。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和谐,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教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家长、好老师,就会有正常的校园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关心和帮助学生,教师不仅要成为人师、经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因此,教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教师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现在学生接受资讯的管道多,教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不断学习,自我不断成长,才能巩固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教师学习辅导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会更好。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有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3.注重培养师生友谊。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一些微笑。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课堂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笔者对自己提出了要求: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采用这种做法,我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其次,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教师就要耐心,付出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再次,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家庭状况对学生有深刻影响。
家庭是学生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学生最早是向父母学习的。如果父母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学生就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的行为,孩子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此外,家庭和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1.家庭成员应维持家庭的和睦与安宁。
家庭的和谐,对于教养子女至关重要。在子女面前,父母绝不要轻易相互责骂,或者怒目相向,甚至出手伤人。有什么问题,最好避开子女,商量解决。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父母在生气时的所作所为,也许自己时过境迁,一转眼就忘记了,但是子女仍会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产生不安或不幸感。许多西方学生呼喊:“上帝啊!不要让爸妈吵得那么厉害。”心中害怕,有一天父母不再爱他,或者有一个会离开他,使得幼小的心灵失去安全感。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所受的影响当然最大。父母必须和睦相处。许多不良青少年,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婚,就是感情不和睦。我们固然不能也不必歧视单身家庭,但是离婚的父母最好设身处地替子女想一想,他们是何等无辜。
2.家庭成员分工协作,父严母慈。
家庭、教师、社会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我们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家庭分工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和成长。就目前的家庭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1)把自己当做神的“神父母”。由于神的法力无边,父母可以任意责罚、鞭打、体罚学生,没有慈爱,不论公正,甚至于不需要合法。凡是听从我的就奖励,凡是反对我的就责罚。一心一意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得子女认为自己是软弱的,一切听从他人的安排和指示,这样的子女永远长不大。
(2)把自己当做鬼的“鬼父母”。动不动就威胁、恐吓,使子女处在恐惧之中,完全服从命令。学生的心里,时时有雷电的预感,而且知道父母的雷电随时都会打下来。部分学生不得已离家出走,或无可奈何地忍受痛苦和折磨,毫无冲破逆境的企图,更谈不上发奋图强。
(3)把自己当做人的“人父母”,父严母慈。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父母观念一致,表现态度可以有所不同,以求互补;第二,母亲与孩子相处,通常比父亲花更长时间,母慈有较好的条件;第三,父亲是男性,母亲是女性,互相配合,刚柔并济。3.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教。
笔者有一位老师,家有一男一女,都教育得十分成功。闲聊之余说起很羡慕其子女,问他用何方法。他回答:“家里没什么钱,除了看看书、写写字外没有余钱可以从事其他活动。”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自然幸福,养成一大堆不良习惯,当然不可能幸福。另外,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最好彼此相约,时时注意自律。凡是不期望孩子学的、做的不好的事情,父母都不要做,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
社会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都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的阶段。但是有时环境却不断冲击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加上媒介传播有失公允,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更加困难。
1.媒介传播内容片面化。
新世纪,传播媒介的种类猛增,媒介传播的方式多样化。媒介传播的内容,连很多成年人都已经不辨是非。对于学生来说,情况更不容乐观。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师生发生冲突的报道,最后的矛头大多指向老师,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教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就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教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而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教师管理过当,学生见此状会不亦乐乎,他们会想:看,这么多人都为我说话,那我肯定就是对的,以后更肆无忌惮。然而老师兼导师的苦,有多少人知道呢?期望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站在教师的立场说说话。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鼓励,只有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才会更用心。
2.社会资讯途径多样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繁多。
每个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和信息时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上已经有了若干个中心。媒介发达导致讯息泛滥,也带来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教师要改变教育策略,课外可以进行网络辅导,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判断力和自制力。
学生是今后社会的主人翁,站在一切为了学生的立场上,我们应重新审视学生的生存现状,合理的继续保持,不合理的适时改进,重建现代学校伦理,重塑教师权威性和亲和力,在培养学生单方面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从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探索出一条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龙编.现代大众传播学[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2]林格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钟志农著.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曾令格,禹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施教要求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习积极性不足,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直线下降,从而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效果,而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小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二)数学教学与实际联系方面的缺陷。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很多教师都不是很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就难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并且在上课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两者联系不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由于教师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导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形成高度的统一性。
(三)教学改革与质量整体上缺乏平衡性。
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若是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师还是将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任务,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学校的领导管理水平较差,这样就会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便会形成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从而没有真正将教学改革要求重视起来,甚至会让教学改革和实际教学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写作是一门艺术,是通过文字对事物和景做出阐述从而展现在观看者的眼前[1]。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作文成了部分学生苦恼、排斥的对象。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作文写作的过程感到复杂,学生脑子里的写作素材不多,所以导致了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题目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以及素材收集做培养,保证学生在以后遇到作文写作的情况不会感到难度太大。
1、学生缺乏真情实感。
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很多的学生都注重了对文章的写作,却忘记了“最好的文章是用心创造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都会从脑海里搜索自己看到过的相似的文章,而忘记了其实实际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相关的例子可以写。
这就使得整个文章写出来的感觉就像抄袭,且没有代入真实情感。而且,作文作为一个供人学习的东西,最需要的就是让读者在进行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怀抱着怎么样的感情才选择这么写。因此,在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老师应该监督学生拒绝抄袭和模仿。这样才能写出更好的更贴近人们心灵的作文。
2、创作素材匮乏。
很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觉得很棘手。这是因为学生的脑海里对作文的素材储备不多。这种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是很常见的。在考场上,就能直观的看得出,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发呆。因为不像平时的写作,学生可以翻阅作文书,从而来借鉴。所以,学生就会对着作文试卷发呆。
而导致学生创作素材匮乏的重要原因就是,老师没有做到对学生的监督。以及家长也没有提起对学生写作方面的重视。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家长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英语成绩。他们都觉得语文是一门很好学的课程。但是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就偏偏成为了很多学生的语文短板。也有很多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扣分都在于作文。
3、创作兴趣不高。
做任何事情,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导师。创作也一样,学生如果持有抵触的心理,那么就算是很简单的人物作文,学生也觉得写作的时候棘手。所以,学生的写作之所以差劲,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对作文创作提不起兴趣。
而且,通过对大部分学生的调查都能体现出来,喜欢写作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才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证明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会写作保佑抵触的心理。而且通过访问调查,很多学生都很直接的表现出对写作的反感,以及不感兴趣。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会写”、“不知道能写什么”。在下笔的过程中,学生也几乎都是提笔就苦恼。
二、对学生写作改进的办法。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写作的过程中,情感影响的好坏其实更高过内容的好坏。很多相似的作文当中,有的作文就能脱颖而出,有的就被老师一阅而过。这是因为老师在看作文的时候,无法感受到学生在创作时的情感。所以,在对学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对感情的投入。
而且,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也是为了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将所有的情绪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使得整个文章看起来有血有肉,更加的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吸引到老师的目光。
2、督促学生多看作文书。
作文书的存在,就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外作品。而且,很多作文之所以被刊登到作文书上,就是因为其写作的内容和手法都值得大家学习。所以,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多督促学生看作文书。
比如:老师要要求学生带作文书到学生,在上课前十分钟,学生都应该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作文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都在看,还能保证整个课堂的纪律。再或者,老师每天都要要求学生在家读一篇自己认为好的作文,然后家长需要签字。这样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督促学生进行作文学习。
3、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想要更好的让学生爱上写作,发现写作的魅力。就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得让学生打消对写作的排斥。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喜欢童话故事,教师就可以多让学生看一些类似的文章,从而慢慢的在渗入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这样也能避免学生起抵触的心理。或者,利用多媒体,多让学生进行看图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对学生更能起到效果。
三、改变作文教学的意义。
写作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法。就像写日记一样,只不过作文能够被人们观看,日记是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但是其创作的意义都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传达自己的内心想法[4]。而且,随着学生的成长,作文的创作好坏对学生的写作也提了更多的要求。而改变作文教学的意义,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到更多有效果的写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改变对写作的抵触心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以后的高考、中考这种大型的且决定学生一生的考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及帮助。
结语。
写作时所有人的基本技能。而写作随着时代慢慢的发展也成为了一项能够让人生存的工作和技能。而且,在写作的行业里,也出现了很多作家。这都是写作能带给人的好处[5]。所以,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都是为了能够对新的社会提供更优秀的写作人才。从而为国家、为我们国家的写作行业提供更好的作品和作家。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已经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广大的小学教师中,或者说是中国目前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中,都会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存在这样活那样的片面认识,或者是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小学教师至今还会只是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只是一阵风潮,过端时间这个时尚就会退去,而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一种趋势,更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唐整合到底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不要只是觉得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这是把它当成是因为是上级号召的所以应用信息技术是不得不应用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的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或者是更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朝着自主、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大一部分的不足就是总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年代都比较远的相应的统计信息,教学的内容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出现,落后于时代的进展。在当今的世界上最鲜活的,且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小学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的内容,由于受到了教材编写的限制,导致作者很难在教材中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信息,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所学的内容和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是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在很大限度上调动小学生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小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满足社会和小学生双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小学生的科学课堂的材料应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还要符合现代科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小学生们的人生建造知识的大楼为永久基础的最必需的内容。
而我们正是在利用了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来跨越这个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充分的利用各种的信息资源与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的脉搏,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具有这个时代气息、更加的贴近现在的生活和现代的科技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要让科学教材“活”起来,使得更多的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置身于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更要拓展教师的科学知识视野。
2.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现今的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本身的主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要关心人,尊重人,一切都要以人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课堂也应该是要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法的尝试,它主要的是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的,来对小学生进行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要在教师的认证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信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堂的整合教学的教学整体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不同的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来起到最终达到使小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而建构出来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小学生自己本身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社会的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去,这样不仅能开阔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知识,并且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要将传统而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到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的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的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整合的教学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够达到标准的同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不同潜能与价值。所以,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堂方式的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呈现出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还可以努力渗透一些好的教育思想。让小学生学习到,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拓展信息的自主的对科学进行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小学生科学评价力,小学生的决策的判断力,最终使小学生形成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老张扬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学习一定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方式。让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题的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科学课堂应向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对科学进行探究机会,使小学生们在像科学家一样的进行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快乐,增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科学的态度的能力,进一步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慢慢的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可以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的整合,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课题研究。
小学生是科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学习科学应该是小学生们主动进行参与的过程。科学课堂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满足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来提供小学生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课堂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4.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计算机是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后,而计算机要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小学生掌握的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欠缺熟练性,主要的还是小学生,这就造成往往会因为相关的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的辅助的教学本身也遇到障碍。
4.2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要由需求角度使用计算机。
从科学小学生课堂的角度需求出发而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要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注意强调教师的心理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的基础,要在已经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其它的需求,而只要运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4.3网络知识丰富,但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非常的丰富,什么样信息都有,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能直接将这些信息用于教学中,这会导致重复的现象较多,质量也会比较低。要是全部由教师来进行自制,这样又会投入过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又会受到教师的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出设计的意图,这样还会耽误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
结语: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无疑将是这个信息时代中占到主导地位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这一定会这个新时代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手段,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好的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闫英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02期。
[3]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03期。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索;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实践、交流、探究、经历。依据这一思想,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要倡导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放,得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处理。要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就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抓”与“放”.
小学语文课堂的“抓”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问题是大家都想做这个发言者轮到第三组的时候,被推选的a同学和未被推选的b同学同时站起来,都要求回答问题,老师为了不伤害b同学的积极性,就也让他回答结果很多想回答但没得到“资格”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要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要无原则地鼓励,特别是在鼓励学生和倡导遵守规则“两难”选择面前,更应该倾向于倡导学生遵守规则,毕竟,不遵守规则的民族是不受欢迎的民族,是没有效率的民族,也是没有发展的民族
新课程改革后,有不少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语文教材教法和花样百般的教学形式上。很多老师,一拿到新课文,往往很少考虑“教什么”,而愿意在“怎么教”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公开课,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中就一定会精彩迭出,魅力无穷。殊不知,一旦“教什么”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致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另外,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关系到教师对于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对统一”的高度认识,关系到教师对于教材中语言文字及人文情感的细致解读。具体到教学过程,就是要依据正确、有效地“教学目标”或“课时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对学生的起始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符合其实际,与其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匹配时,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实在在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课堂中的“放”可以从下面四方面着手。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教师已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格式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和探索精神。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归宿,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去领悟知识,学会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放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转变教师“传道解惑”的观念,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课堂权威性人物转变为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合作者。以合作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自主讨论、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情境,热情而及时地捕捉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
的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很难思维。课堂提问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它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由于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教师经过深思,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能否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权力下放一些给学生呢?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师问生答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问表明他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源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表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提出问题更多是来自学生的外部,因此,学生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更优于教师提问。所以,教师的提问权应下放一些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互相问题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索方案较多的、解法不唯一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满足一题一个结论,追问还有其他结论吗;不满足一题一个解法,追问还其他解法吗?不满足一题一个形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题目的条件、结论所涉及的知识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对条件、结论的临近区知识进行回顾。允许学生多想,开放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克服课本、资料中传统的封闭题对学生思维带来的定势,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他们创新潜能。
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的目的。而且从学生口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要领结论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概括、总结、归纳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综上所述,在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语文课堂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该抓则抓,该放则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将备课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的学情上,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气氛严肃活泼、有张有弛,充满朝气、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摘要: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加强学术交流,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深入到各校点调研。走访了全部的中学和大部分中心校、村小,对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清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其设备情况,为分析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县农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加强学术交流,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我县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天全县教育局师训中心冯站长的带领下,信息技术教研组教研员一行深入到各校点调研。走访了全县全部的中学和大部分中心校、村小,对我县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摸清了全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其设备情况,为分析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着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针对实际情况现作出如下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开课基本正常。
全县大部分学校能按照课标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为每周每班为1课时,并能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小学开课年级大部分为3~6年级,初中为7~8年级。大河二小开设年级为1~6年级,且每周每班为2课时。部分学校由于受地震及其他相关因素影响,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或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规范上好信息技术课。其主要原因为受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的制约。总体来说中学要好于小学,城镇好于乡镇。
2.常规教学有待加强。
在常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均能按照要求,规范地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做得较好的有天全县初级中学、始阳中学、思经中学、新场中学、城区三小、思经二小,由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均是身兼数职,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均为非专业教师,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也存在着信息技术学科常规教学还有待加强。在很多人眼中,信息技术课由于是非统考课目,且教学又要花费较多的资金,很多学校也就不愿在这个学科中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也就造成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常规中也有被其他学科挤、占、要的情况,教师存在着上随意课、放手课现象。
由于受教学计算机数量及配置的制约,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上机教学课时数受影响较大,稍好的学校在班额小的班级上课时能基本达到一生一机,大部分学校基本能达到两人一机的比例。加上部分学校的机房常规维修维护跟不上,更拉大了生机比例,有时甚至出现2~4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
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常常身兼数职,如,机房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电教设备维修人员甚至是打字员等,他们在工作上所付出的可能比一般的主科教师都多,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不是一门主科,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可能比别人还少,在心态上就会显得不平衡。加之这门学科又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所以在教学上积极性不高,备课、上课马马虎虎,有的甚至放之任之,让学生自己在机房玩。
4.考核考评方式不合理。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是非统考科目,大部分学校仅在期末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常规管理及要求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学校严格按照日常教学常规进行要求,但有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缺少过程性督查和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缺少必要的物质和精神认可。
二、对策及措施。
针对我县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结合我县的教学环境(软环境:教师专业素质;硬环境:教学用计算机),为了确实加强我县信息技术教学,(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规范其课程的规范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素养,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强化学校领导的重视。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掌握要求较高,边学边操作,上机实践时间很多,而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软硬件更新速度快,而在教学中软硬件的维修维护以及正常的使用消耗,这对于资金的需求就更明显了。而资金的来源只能依靠于学校,只有学校高度重视,才能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每年还应订阅《中国电脑教育报》《电脑报》《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报纸杂志,供教师参考,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课件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学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2.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统一组织管理、研究全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教研会,总结教学经验与得失,并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次校内公开课,来促进教师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学校应划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经费,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上,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学校每学期期末考试范围,与其他学科一样,统一考核、评价,并与教师教学质量奖挂钩,这样一来,教师教学开展的积极性得以较大提高。
3.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对于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效果,应该如何来评价才比较合理,这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采用笔试的方式来评价;对于实践操作的知识,则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既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此外,对于一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还可以开展信息技术课外小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电脑绘图等比赛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最理想的是采用网络考试,能全面检测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但基于我县的现实,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比较少,有的学校还不能上网,且网络考试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影响其正常的教学工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今年我县将试用如下方式进行考核。
(1)拟采用随机抽考的方式进行考评,每期末县上将派出考核人员到学校随机抽考部分学生。考查结论作为教师和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
(2)考查方式主要采用笔试、上机操作、答问等形式。采用随机抽题的形式抽取考查题目。
(3)考查内容,小学为本校教师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学为每册教材所有内容。考查出题不超出教材难度,但也不局限于教材,符合实用易操作性原则。
(4)考查时间为每期末结束前3~4周,具体时间别行通知。
(5)全县所有有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都应接受考查。受地震影响,部分学校无房屋安装计算机和无计算机设备而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暂不参加考查。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初级中学)。
一、调查的背景:
本课题组以省“xx”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为切入口,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二、调查的目标:
以平乡县常河镇中心小学、平乡县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为实验学校,对近1100名学生,18个班级展开调查。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三、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教师交流访谈、实验班学生访谈。
调查问卷法:对两所实验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四、具体实施:
1、教师交流、访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及家长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常河镇中心小学由王涛和贺庆江负责,西位明德小学由郭巧格和闫震负责。(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学进行访谈,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镇中心小学进行访谈,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将整理好的材料交马军锋。)。
2、学生访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两个实验班共103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对西位明德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一班,两个实验班共141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xx年12月30日上午进行访谈,xx年12月31日将访谈的结果整理好,形成书面报告,和访谈记录一起交给王涛。)。
3、问卷调查: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近名1100学生,1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西位明德小学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发放和收集,常河镇中心小学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发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发放调查问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办公室,整理调查问卷,做出数据分析。)。
五、调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学习兴趣和态度:
1、课堂表现:
问题一: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a、从不回答b、偶尔回答c、经常回答。
选择:a、0.4%b、64.4%c、35.1%。
2、教学手段:
问题一:你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不喜欢b、还行c、特别喜欢。
选择:a、8.8%b、36.1%c、55%。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题时,你是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3.5%b、41.9%c、54.4%。
问题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c、自己动手、动脑力求自己解决。
选择:a、0.4%b、38.1%c、61.4%。
问题三:在学习中,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怎么办?
a、放弃、不理睬b、请教老师,请教同学c、提出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选择:a、1.3%b、74.7%c、23.9%。
问题四:你在做题时是否经常只注意结果而不关心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a、从不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这样。
选择:a、40.4%b、44.4%c、15.1%。
4、作业情况:
问题一:你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主动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间的'话会自己寻找新的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选择:a、44%b、40.9%c、14.9%。
5、课后复习:
问题一:你学习过的知识,是否还会复习?
a、不复习b、有时复习c、经常复习。
选择:a、1.7%b、57.5%c、40.7%。
6、课后反思:
问题一:学完课文之后,你是否尝试不看书而回想出它的要点?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16.7%b、39.6%c、43.6%。
问题二:你学习后经常反思吗?
a.无b.有时c.经常。
选择:a、7.8%b、51.7%c、40.3%。
(二)学习方法:
1、发现新知识:
问题一:、在学习上,当你发现新知识时,你能?
a、不理睬b、有兴趣就会学习c、及时分析,并学会新知识。
选择:a、0.8%b、28.9%c、70.1%。
2、知识记忆:
问题一:在学习必须记住的知识时,你是否会考虑它是什么意思?
a、不考虑b、有时考虑c、基本上考虑。
选择:a、0%b、32.8%c、67.1%。
问题二:在记忆新知识时,你是否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0.4%b、33.4%c、66%。
3、小组合作:
问题一:在学习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不愿意b、无所谓c、愿意。
选择:a、1.7%b、17.5%c、80.7%。
问题二:小组合作交流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最合适?
a、不听也不发言b、争着说,抢着说c、认真听,轮流说。
选择:a、0.8%b、3.5%c、95.5%。
4、学习方法总结:
问题一:问题解答后,你是否重新检查和总结解题方法,并把它记住?
a、不那样做b、有时那样做c、基本上那样做。
选择:a、3.4%b、50.2%c、46.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如改善做以下分析。
一、评价方面。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着教学评价理念仍然落后、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教师评价理念滞后,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只重对结果评价,不重对过程评价;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缺乏多维性;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等等。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也亟待更新,在农村,各级领导及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视性和紧迫性,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理念,应以促进发展为考试评价目的,遵循规律为考试评价要求,综合多维为考试评价内容,多样生动为考试评价方式,多元互动为考试评价主体。
二、教学观念及方式。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有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站在教学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笔者总结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老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相联、相缘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和掌握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情绪、思想和价值取向,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使语文教学既遵循语文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资源方面对素养培养的影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农村教师还可以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李福。《谈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的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应用机械的、繁杂的运算,更具有数学价值。为此,老师们在估算教学中积极探索着。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估算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当然也出现许多与达成数学估算目标不和谐的音符。
现状——被人遗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这堂课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就是觉得学生不是很乐意去尝试估算,更乐意进行精算。
现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实质。
“20根”一位学生说。
“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
“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
“不对,比50少。”老师说。
“30根”。“少了”。
“38根”。“多了”。
“35根”。
“对了”,老师的脸上出一丝笑意。“**真厉害!猜得这么准!”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估计得非常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学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最终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并没有以某一捆小棒为标准进行估算,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