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八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17 00:00:00    小编:你好打工人采访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八篇)

小编:你好打工人采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 ,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序言”单元。《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①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1、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

2、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体课件。

3、具体操作:

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

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①解题。

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理解“胡同”的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俗、多、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心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忍。

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

①“封闭”的实质: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中外文化上的差异。

②“忍”的实质:民族性格的缩影。比如:中国人的谦逊、一些俗语。

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

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凉席”文化的作文。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胡 同 文 化(汪曾祺)

胡 同 市 民 文 化

正 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俗 过往不多(人际关系) 封闭(民族心理)

多 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静 不管闲事(政治态度) 忍 (民族性格)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3、培养能力,注重应用。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阅读感到困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重点讲解思想内容方法的知识。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后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能力,提高学生在试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就是:

1、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

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且平时在披阅试卷的时候也发现学生这个题目的得分较低。所以,我首先要让学生破除这种畏难心理。只有不惧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高考有关的知识,同时使用风趣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消除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畏惧心理,同时放松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做题。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让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期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然后总结方法,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提高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讲启发的教学思想。

1、导入新课

我利用学生对诗歌熟悉的现状进行导入,同是用一个夸张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诗歌的天赋,然后来一个转折,指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做这个题目时的困惑。有困惑,我来帮你解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授课过程

讲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规定。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名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高考题目的相关讲解。首先讲解题目,题目是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况下是诗眼的所在。在这首诗歌里面,题目就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提示。然后重点讲解“故园”、“折柳”。通过“故园”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重要字词的作用。重点讲解“折柳”这个词,一个是有关“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谐音;另一个是关于《折杨柳》这个曲子,以及曲子的内容。

在讲“柳”和“留”谐音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把他们的谐音关系说出来。因为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过的知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说出来,那么学生就不能够深入思考,没有思考,收获就不会大;也不能够训练他们把已学过的知识和从来没有见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侧击,说了“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诗句,侧面点拨,让其有顿悟的感觉。如果学生通过这种联想发现这个“秘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针对题目讲解。首先要读题目,在读题目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出题者的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出题者在题目中给你的提示,以及出题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答案,这个实际上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错误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这样可以了解学情,提高讲题的针对性。讲解出学生在答案正确的部分和不正确的部分。重点讲解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讲解第二个学生的板书时,我首先表扬学生的板书,一是鼓励这个学生,二是给其他同学的一个信号,这样的书写就是好的,你应该有这样的书写。然后表扬学生在答题方面的条理性:分条列叙。答题的规范性是回答这类题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

根据我选择的诗歌的不同,我针对各个不同的诗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诗歌是我重点讲解的,所以,我让学生读诗,然后从题目入手,细致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就题目进行分析和把握。在讲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期学生能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让学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点,以此让学生掌握刚刚总结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首诗歌我就完全放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里是有谱的:只有分析到“梅”与“人”

这个层次,才能说学生把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读通了。第四首诗歌我直接就把它作为了课后作业。这样可以让我把精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又可以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使我的课堂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再一个就是关于课堂上的语言。虽然我平时不是很爱说笑。但是,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这门课的一个前提是使他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我利用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在课堂语言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风趣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如果对这门课不太感兴趣,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我也是用我的这种语言把一些难以表达的东西用一种客观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本和习题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东西变成自己生活的东西。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要从生活中学习。日常的积累和观察,经常的反思和总结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我的板书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注重体现这堂课前后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学生看完以后能够回想起这堂课的开始、重点和结束。

古代诗文鉴赏

高考相关内容

试题讲解

找诗眼

方法指导 重炼字

抓名句、含义丰富的重点句

加强练习

我的达标训练实际上是分布在课堂的两个训练题目里面进行的。第一个是对所讲方法的训练,是让学生熟悉所学习过的方法。第二个难度稍微大一些,是让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进行一个逆向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出题者的意图,更准确地答题。

这堂课上我注意环节紧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然后针对其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古代诗文鉴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方法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予以运用。学案导学的功能得到发挥,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风趣的语言是一个法宝,而我的语言算不上风趣和幽默,确切的说是通俗。我以后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起来。下午,我讲课所用班级的语文老师来向我要最后一个题目的答案,说他们班的学生说应该趁热打铁把后面的题目讲完。我没有让这些学生浪费时间,没有让听课的领导老师浪费时间,我感觉就是我的欣慰。

结束这堂课以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加上其他领导和老师对自己的指点,认识到

我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开始的时候,我讲的过多。到了后来时间就紧张了,学生做题的时间少了,耽误了学生的训练,也使自己的课上的不够完整。课堂的前半部分我应该少讲,学生能够读的让学生读,能够自己看的让学生自己看。

第二,虽然有调动学生的表现,但是调动的不够充分,特别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进行板书,然后按照这个同学的答案进行讲解,那么就等于忽视了大部分同学,而且容易给这个同学造成信心上的打击。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完美的。黑板上板书答案在放大优点的同时也放大了缺点,而且,讲题又注重讲缺点,所以,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以后可以多让几位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让几位同学进行评分、评价,相互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找出他们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组合成答案,大部分同学都有一种参与的成就感,学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足。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 通过阅读方法,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基本内容,把握基本观点。

2、 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 情感目标

1.品读文中描述的有关宇宙未来的预测,从而引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2.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论科学的热情。

3.感受演讲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 重点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3.准确地感知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也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它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浑仪注》) 盖天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晋书?天文志》),天地都是穹形的,如同一个同心的球穹,相距八万里。宣夜说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不是一个固体的“天穹”,不过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都在这气体中浮动。

在西方,古希腊人也有多种宇宙学说。公元前600年左右,住在米利都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漂浮在一片汪洋中。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包围地球的一个球层,恒星在内层,太阳和月亮在外层。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在一个同心球上围绕中央作为旋转。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著《天文学大成》,认为地为球形,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行,创立了“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日心说。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亲手制造天文望远镜,开拓了人们的天文视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力学的引力原理解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

现代宇宙学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在那里,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爆炸”,温度逐渐冷却,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学说是逐渐形成的。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方法。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第一个提出了动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从一种“原始原子”不断分裂、膨胀形成的。他推测:如果宇宙中物质的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成为“开放的宇宙”;反之,就会坍缩,成为“闭合的宇宙”。1948年,出生在俄国的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大爆炸”学说。

大爆炸学说得到了以下天文观测的支持。(1)河外星系有系统地谱线红移(课文中涉及到)。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发现河外星系谱线有系统地向红端移动,表明这些遥远的天体正在离我们远去。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有红移现象。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这种红移与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称为哈勃定律。(2)在各种不同的天体上,氦的密度相近,大都是30%。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温度很高,所以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3)测定各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4)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课文中涉及到)。

究竟什么是黑洞?黑洞是由具有极大质量的超巨星在塌陷时所形成的,恒星的核心在本身重量的影响下非常快速的收缩,并释放出强劲的暴发能量,如果核心物质大得使塌陷无限地继续下去,便产生了黑洞,在重力巨大的挤压下,所留下的物质有难以想像的高密度。由于黑洞的质量非常大,使得它们具有强大的重力场,这些力量大的连光线也无法逃出它的手掌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要叫做黑洞的原因了,在它的边界內你看不到任何东西。

“黑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漆黑的洞。因其引力过强,以至于连自己发出的光线都无法由其中逃脫而出。就连光线由外射入 ,也像射入无底洞。然而大质量塌缩的恒星是如何到达此情境的呢?试想一物体于一塌缩星的表面,随著恒星塌落而凝缩,不停的靠向中心,重力愈来愈强。(天体的重力离中心愈近愈大)而恒星愈收缩,要离开它的表面速度要求愈大。当恒星塌缩到到光速时,已几乎无任何物体可逃脫而出。而塌缩到光速都无法逃出时,任何物体都不可能再从黑洞中出来。当恒星塌缩到此一境界时,这时黑洞所呈现的半径就称为「史瓦西半径」。假设地球也做如此的塌缩,那此时地球的史瓦西半径就为一厘米宽。但恒星并非一定凝缩到此程度才形成不可逃脫的表面。质量愈大,其史瓦西半径內的物质密度愈小。如质量是太阳一亿倍的,缩到水的密度便达到史瓦西半径了。

黑洞是一去不复返的深渊,但在靠近黑洞时,由于时间的延滞,会发生许多奇妙的事。黑洞旅行者穿越事界,按他的计时系统来說,只是很短的时间,但对远方的观测者来說,其结果却是恰恰相反。他看见愈近事界,宇航员的身影愈薄,接近事界愈缓慢。火箭无限靠近事界,但总不能到达。外界的人看事界亦为如此,也是越塌缩越缓慢,形状也越朦胧,塌缩星就像是渐渐凝住了,所以以前把这现象叫做「塌缩星凝止」。凝止的界面就称为「凝止界面」(static limit)。而当塌缩接近事界时,星光迅速黯淡。对于是太阳质量十倍的星,就在凝止那一剎那,在百万分之四秒內全部化为乌有。所以我们无从得知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然而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的性质,对人的寿命有特殊影响。它周围的时间进度缓慢,也许这可以做为一种变时机制,勇敢涉足于事界边缘也许可以不老并不死。但在黑洞的边缘要求很大的加速度。愈靠近黑洞,要求的加速度越大,时间延滞也越厉害。

理论上,黑洞的质量并没有多大或多小的限制。任何大小的质量如果被压缩到足够高的密度,在理论上都有可能形成黑洞。我们认为大多数实际存在的黑洞是有大质量的恒星死亡后产生的,所以我们认为那些黑洞和那些大质量的恒星一样重。一个恒星级黑洞的典型质量差不多是太阳的十倍,或者说是10^(30)千克。天文学家们也认为许多星系的中心都有质量巨大的黑洞。它们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一百万倍,或者说是10^(36)千克。

●探究互动平台 【整体把握】

1、课文谈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2、这篇演讲稿的结构思路怎样? ※犝馄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内容探究】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6、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宇宙中存在暗物质“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7、试举出三个例子,分析本文演讲语言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如:①“……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②“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这句话幽默中含着揶揄和讽刺,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③“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以保万无一失。”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8、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哪些观点?

明确:(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特色析要】这篇演讲稿有什么特色?

1鄙动的导引这篇科技论文是演讲辞,具有演讲的特点。预言宇宙的未来,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演讲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演讲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讲演的主题──在与巫术的对比中,更显出了科学的求实精神。

2毖辖鞯耐评碜魑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本文严谨的推理,增强了说服力。宇宙虽然复杂,但它在大尺度上又是可以描述的。宇宙的密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然而,确定这一点非常不易。演讲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也说明了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庇哪的语言演讲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单向的,如果不注意演讲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演讲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为听众接受。如,文中有一段话说:“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以揭示自己“自私”的心理表示幽默,同时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

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 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观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

(1)准确;

(2)顺畅;

(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 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 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现当代散文第四课《泪珠与珍珠》。我之所以选择此课是因为: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通过本文研究点在散文教学中发挥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的整合作用,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多是散文体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过《泪珠与珍珠》一课时的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知目标: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确定此研究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是基于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理念: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语言训练体会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我所任教的是计算机专业的高二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扎实的。下学期结束时他们就会定向选择成人高考或对口高考来达到自己靠入大学的目的。《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生活中学生也有流泪的体验,容易达到共鸣。他们已能通过浏览网上资源来完成学案。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案导学,课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浏览展示幻灯片和引导学生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浏览展示有关老师制作的“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作业中通过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1、导语

从前几年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琦君的作品导入。

如此设计导语妙处有二:一、开门见山;二,新颖独特,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作者介绍中突出她的“饱经忧患”是为课文张本。突出她的文学史地位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课外阅读琦君作品的兴趣。这一过程预计2分钟。

2、听读归纳、设计问题

这是本课的关键部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课堂设计问题,预设和生成并重,当然生成更重要。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的调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第三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这句话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以上过程预计用时20分钟。

而自这些泪水中,最让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思乡泪”,齐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海外游子血浓于水的望乡深情。一同欣赏《虞美人》(朗读)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加以赏析,配上吟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以上过程预计5分钟。

3、拓展练习

拓展部分,设计三个环节:一、请同学们展示课本中的眼泪,二、欣赏经典的流泪瞬间。三、口头作文。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赏析经典的流泪瞬间,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赏析10个经典流泪瞬间,设计了一段背景音乐,目的是渲染气氛,形成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进行口头作文。以上过程预计用时8分钟。

4、评价反馈

分4小组组织学生对口头作文进行评价,看哪一组讲得最好。通过网上评价表量化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整合的效果。以上过程预计3分钟。

5、说作业布置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初步创作,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作业分层法。

㈠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机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起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还考虑到,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而言,教学不能太过于随意性,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而应该给学生以探究的路径与方向,因而分析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切实的帮助后,确立了共同探究的两个问题“思想内蕴”和“整体构思”,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即时生成的学习目标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学习目标间如何协调一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题目为何取为‘泪珠与珍珠’,取为‘泪与心’,好不好”,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未作以明确的解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留下了不解与遗憾。

因而教师需对问题有清醒的判断能力,并合理运用共同完成目标的弹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提出的问题质量并不高,教师不能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提到课堂上来讨论,而一旦课堂上出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外问题时,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标放到课外来实现,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预定任务。这样,教学目标的灵动与有序既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空间,又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

㈡教学目标不应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应关注“终极目标”;不能用“过程目标”取代“结果目标”。

我在研读文本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时,也从大多数同学的表述中将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这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学习上来。但一切教学目标应服从于终极目标,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长”,并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正确理解‘泪珠’的内蕴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却并未明确规定应唤起他们的精神体验,感受琦君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教师只着眼于学生获得、掌握的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教育中,不能过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会意义、思想内容等外部价值,或者段落大意、阅读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学教育的实质恰恰是向内面开拓,即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鉴赏自己、解剖自己的灵魂。而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这一观点来指导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泪珠的内蕴外,还必须引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一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与亲情友情有关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现滴滴晶莹的泪珠,这些都是作者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的相契点。因而教学中更应关注终极目标,每一个人天生都有认识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

再者这两个教学目标只是陈述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习结果加以的规定。但阅读教学是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因而符合阅读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结果目标”而应是“过程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自主选择、主动发出的一系列行动,应描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才能明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自主与创造性阅读。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感悟课文中自认为最优美的语句;表述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触;领悟作品的思想内蕴;联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动的“泪珠”并加以阐释。这样“过程目标”实现了对标准化结果的主动回避,而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