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往往会把语言作为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因此会存在语言的差别。例如:英语中的lucky dog指幸运儿,old dog指老手,汉语中“狗”常表示贬义,如“狼心狗肺”、“走狗”、“狗仗人势”等。这正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教师除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要增加英语的文化含量,同时把英语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跨越中英文化的差异及障碍,有效理解其语言现象。
近年来,我国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越来越重视,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传授西方文化,只是抓住课本,把教材中的一些例文、例题进行语法的分析。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现状进行了反思。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现状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的记忆、句型的分析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之下,教师也不得不把学生的考分放在第一位,从而无暇顾及西方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中的词义、句义、习语等,因此在初中英语中渗透这些文化差异的知识尤为重要。
1.通过地理文化差异渗透文化意识
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各异,因此文化就会有很大差异。如:对于中国人而言,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一般“西风”、“西北风”指的是冬季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因此对west wind的联想总是暖暖的。因此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相关的地理文化。
2.通过习俗文化比较渗透文化意识
(1)中西不同的寒暄问候
西方人一般打招呼都用hello,hi,更亲切的可以用“how are you?”,西方的寒暄忌询问对方的私事。而在中国见面常问:“你要去哪?”“多大了?”“结婚了吗?”等,这类的问候常常会引起外国朋友的误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候干涉个人自由。因此,教师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补充,将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答谢语的不同
“thank you”在英语中的应用比汉语中的“谢谢”要宽泛很多,不仅用于社交场合,更是家常用语,如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只要存在感激就可以用“thank you”,甚至在拒绝别人提供的方便时也可以用“no,thank you.”。例如:“a: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b:no,thank you.”
(3)电话用语
在信息时代,电话是一个重要的日常交际手段。“may i speak to somebody?”“is that somebody speaking?”是西方人的电话常用语,用“this is...”作为回答。而中国人则常常说“我找某某,你是谁”等。由此可见,学生如若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必将闹出笑话。
语言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教师要把这些日常生活用语的差异融入英语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摄取文化养分。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有关电影,通过观看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熟悉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应答方式及内心感情。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质,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积极正确传播解释西方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环境中理解语言知识,从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会静.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黄志华.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法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3]顾菊华.试论文化渗透与专科英语教学.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8).
【摘 要】当前中国的对日文化外交,主要通过媒体传播、教育交流、汉语推广和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进行。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被低估的中日文化差异、糟糕的对日文化传播受众环境以及中国作为对日文化外交主体的一些内在问题,是制约当前中国对日文化外交发展的主要瓶颈。
【关键词】中日;文化外交;跨文化传播
一、文化外交简述
(一)文化外交概念界定
文化外交的概念同外交本身一样古老,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解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文化外交中,文化有时被理解为外交的载体,有时文化传播本身又作为外交的目的。
本文比较认同对文化外交的如下定义,即“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文化外交通常被认为是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其主体是一国政府及其主导下非政府组织,以促进对象国民众对本国的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为目的。
(二)文化外交机理
1、文化外交的理念
文化外交遵循跨文化传播的原则,以双向沟通为基础,反对单方面、强制性的信息输出,注重在交流与互换彼此意向中达成公认与共识。同时,文化外交讲求一种“信誉政治”,一国需要依靠诚实、诚信来增进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信服力,以说服力促进认同力和对外影响力。
2、文化外交的路径
二、当前中国对日文化外交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政冷经热”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在当前日本对中国外交政策整体右倾化的局势下,“政冷经凉”和国民感情淡化的趋势成为人们新的担忧。很多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都认为,深度互信的缺乏是阻碍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症结所在。而要化解这僵局,推动两国民间的深入交往势在必行,这就凸显出了中日间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同对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对日文化外交建设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一方面,对日文化外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日文化外交也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当前中国的对外文化外交,主要借助媒体传播、教育交流、大众文化交流项目、汉语推广等形式展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国家)年项目、奥运会、国家形象片等都是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有益实践。具体到当前中国的对日文化外交,媒体传播、教育交流、汉语推广和设立孔子学院是主要形式。
(一)对日传播媒体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中的文化差异标题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张梅芳.西方节日与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电化教学,1997(3).
[2]倪大听.美国的节日文化[j].世界文化,1998(3).
[3]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附1: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
摘要: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及研究成果等外译工作,是近年来外译工作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走出去”战略思想指导下,对于民族典籍外译的方法论和案例探讨,又掀起一股热潮。本文针对壮族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进行探讨,以实例论证,少数民族文本翻译,应综合运用各种翻译理论,注意中日语言的差异性和受众的接受度,达到文本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民俗旅游;日译;翻译方法
大部分民族典籍外译的研究著作或论文,都集中在英语翻译问题上。如何认识民族典籍的日语翻译,日语翻译和英语翻译有哪些异同性,如何处理中日文化差异中的翻译问题,是个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根据翻译语种的不同以及民俗翻译的独特性,应考虑不同的翻译方法论。本文以研究壮族民俗旅游资料的日译为例,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语言
根据纽马克理论的阐述,旅游词属于呼唤型文本,应以游客为对象,考虑受众和受众体的信息接受度。另外,日语的语言特点不同于英语,日语根据不同的文本、场合以及受众对象,有不同的语体用词。这一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介绍中使用的文本,应该使用语体。而导游使用的导游词中,应使用更高级别的敬语。
二、不应直接套用西方的翻译理论来解决民俗旅游中的翻译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莫言作品外译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异文化输出时,一味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是理想的选择。“硬译” “直译”应建立在对方对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否则适得其反。
适当的翻译成目的语国家的固有表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在介绍壮族特色食品“驼背粽”时,将其比喻成“猫背,因为在日语中,常用“猫背”一词来比喻“背弯得像虾米一样”。“猫背粽”,很容易说清楚这种粽子特殊的地方。再配以制作说明,很容易就让受众理解。
三、注意中日文化及表述思维的差异
日本的文化因起源于中国,相似性较多,因而差异性容易被忽略。但日本文化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文化,要注意文化^v^通的部分和差异部分。在民俗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大部分都是根据中文导游词直接翻译成日语,其中的语言表述思维差异较明显。
显而易见,两段文字对于“(壮族)是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的民族”及居住位置的描述是有差别的。四、尊重民俗旅游文本中的独特性,但应合理翻译文本内容
因民俗旅游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在翻译这些文本时,应结合受众的文化水平、对本民族的了解程度,适当进行增译、删减和解释,引用目的语国家的部分成语、惯用语等进行类比,更容易使其理解和接受。
如在翻译壮族是“歌的海洋”时,翻译成“歌海”后,再形象的用“歌祭”来说明,则很容易理解“像节日一般的热闹,处处在赛歌”的场面。
总之,民俗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受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为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以文化交流和输出的目的。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可以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念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可以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可以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有能力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能力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可以是入赘的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能力不足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能力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