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往往会手脑结合,因而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由于有比较明确的数学指向,故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际上可以积累大量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支撑起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先基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判断学生缺少哪些经验,然后设计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充实这些经验,并迁移到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内容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在课程标准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多年之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依然难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情形。这就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与思考。近年来,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取得了一些认识,下面进行阐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在小数教学中的课程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明确地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独立课程内容而存在。显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关注的往往是前三者,而当前的考试评价也侧重于前三者,因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相对就比较弱化了。但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因为动脑、动手,更多时候还是手脑结合,而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由于有比较明确的数学指向,故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际上可以积累大量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支撑起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对应着“做中学”,这正是杜威所坚持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克、千克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克和千克有直接的感受,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以让学生去体会1克是什么感觉,1千克是什么感覺。具体可以是:用1克和1千克的物体,让学生分别用手去感受,也可以是用其他方法去感觉,比如用“纸桥”去承受这些不同质量的物体,看多少个1克的物体或者1千克的物体,能够把这些纸桥压垮,这样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当学生有了这个感觉(1克是没有感觉的,但从经验积累的角度来看,没有感觉实际上也是经验的组成部分)之后,再理解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就可以在这种感觉之上形成认识,即使这个认识是默会的,也能够真正实现从“经验”向“认识”的转化。
从这个角度讲,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小学生丰富经验,从而支撑起复杂数学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未必是大型的、丰富的活动,小巧、精致但指向性明确的活动,同样可以表现出综合性以及数学学习的指向性。
二、小数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键要抓住“结合”这个关键词,要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而这显然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策略是:基于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判断学生缺少哪些经验,然后设计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充实这些经验,并迁移到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当中去。
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生活物体托在手上进行感知,先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在草稿纸上分两列,将对比的两个物体的名称分别填写在“轻”或“重”的那一列里;其后,让学生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物体,如1分、1角、1元的硬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质量的大小;再次,展示1千克的牛奶或食盐等,借助于ppt观看上面标的质量值;最后,让学生将这些物体与准备好的砝码进行比较,看一个物体可能需要几个1克的砝码或1千克的砝码才能在天平上平衡。
如果说第一步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那这个时候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就是深化学生此前形成的认识,这样综合实践活动就有了递进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能够形成丰富的表象,因而也就支撑了克和千克概念的建立。同时可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综合实践活动以彰显数学课程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放在课程的高度来理解。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成为一门课程,但这个课程不是独立在数学课程之外的,更应当看作是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课程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凸显其专业性。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自身的必备要素与特征,如情境性、体验性、反思性等,只有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满足这些要素与特征时,其才是有效的;同时,满足了这些条件之后,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融合到数学学习中去,在上面的例子中,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对质量的认识展开,最终又指向了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因而这样的教学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存在的意义,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义也就交织在一起,于是学生不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建构数学知识所需要的经验,同时也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有较大的帮助。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与数学内容相关的体验,是主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之后再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往往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知识建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当积极尝试并思考,以形成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关热词搜索:;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
[1] [2]
摘 要:小学数学面向的教学群体相对低龄化,以四年级为例,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开发阶段。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重逻辑思考,而轻综合实践。但同时,数学又是小学阶段的必授课程。为了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能力,要针对数学教学的授课方式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
引言:在当下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的素质提升。新课标课程中增填了“综合与实践”版块,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动手能力。但是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不能脱离学科的本质,而使之变成一门手工兴趣课。我们在当下的数学教学中,既要综合各版块、各学科的知识,又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本文将就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索。
一、综合与实践的解读
(一)综合:针对数学教学的探究,我们把“综合”的含义概括为三方面:各学科、各版块知识、多项能力的统一。要在几何图形授课中融入美术构图的层次立体感,在统计中渗透实验总结的方法,把体育课堂的活力引入到合作交流中,最终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
(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學习。我们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启发中融入本民族的特色,从而发展出了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教育也一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里,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证知识的真理,达到对事物形成认知的目的。
可见综合与实践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想要在数学授课中,实现素质教育,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围绕这两点,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1]。
二、教学设计研究
(一)增设开放性课程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依然保留了活泼好动的儿童天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因此教师可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课程,让孩子们获得充分的实践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才是主体,要把课堂的“所有权”交出去,同时还不能忽略了自己的引导地位,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控制现场纪律,确保课堂的行进方向是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一旦出现扰乱课堂秩序,使教学目标偏离原定计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将课堂引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2]。
实践教学模式,非常适合认知类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物体的正面、侧面、顶面来进行观察,实现对物体的全面认识。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需要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在实践课堂上,学生就可以亲自进行实验,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达到掌握这一知识的目的。
(二)贴近生活
具有生活性的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使所学的内容贴近生活,不仅更易掌握,而且在应用时也更加自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一直是难点。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用的解题办法是,假设笼子中所有的动物都是少腿动物,用公式“(总体腿数-一只少腿动物的腿数×动物的总数量)÷(多腿动物的腿数-少腿动物的腿数)”来计算出多腿动物的数量,从而解答问题。然而学生往往不懂公式的来源,从而常常用错数据,因此只有让学生深入体会公式的推导过程,才能掌握这一知识。
例如,有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几只?”我们不能把真正的鸡笼搬上课堂,但是教师可以在实践课堂上,为学生建立模拟庄园,用红色的圆形卡片和两条红色的条状小棒代表一只鸡,用白色的圆形卡片和四条白色的条状小棒代表一只兔。我们假设所有动物都是鸡,让所有的动物都抬起两条腿,同学相应的收取每只动物的腿数,那么还剩94-2×35=24条腿。然后显而易见的,剩下拥有腿的动物都是腿数多的兔子。将剩下的总腿数除以二,即24÷2=12就是兔子的数量,再用总动物数量减去兔子的量,即35-12=23就是鸡的数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推导,来理解公式的含义,就简单多了。
(三)促合作,懂竞争
在实践中,除了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个人意识的形成,如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来探讨问题,并评出优秀小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小组成员通过协同合作取得胜利,产生竞争意识。合作是实现高效工作,形成团队荣辱感的重要手段,懂合作的团队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攻克重重困难。而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会奋发图强不甘平庸,不断地激励自己走向成功[3]。因此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去渗透这种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掌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与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贯彻到职业生涯中,履行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天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科学的教育,实现从个人成长到人生发展的转化。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摘 要:“综合与实践”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活动,是本次新课改为了解决“知行脱节”、“高分低能”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综合与实践”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留出充足的观察、推理、分析的时间,在基本的活动经验的引领下,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必将更加深入,数学思维也必将得到有效培养。本文便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综合与实践”课程进行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
大多数的小学学校并没有为“综合与实践”课程安排专门的课时,许多教师都将“综合与实践”课程看做是小学数学的选修课,如果时间充裕,便简单组织小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若时间不足,那么“综合与实践”课程便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另外,也有部分教师虽然十分重视“综合与实践”课程,但是受到教学经验、教学手段、教学素养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创设出有效的实践情境,导致“综合与实践”课程完全无法发挥自身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作用。为了保证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有效性,笔者将从凸显实践活动的数学化、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在实践中落实活动三个层面,讨论小学数学开设“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 凸显实践活动的数学化
在现在的小学教育阶段中,各类“综合与实践”课程并不是完全在某一学科教学内展开的,许多实践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小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才能够使其顺利完成学科任务。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开设的初衷便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要在实践活动中凸显出活动的数学化,即根据某个章节的数学学习需要来展开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充分锻炼与发挥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组织小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之时,笔者常会从整体上分析某个章节的知识点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比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中,笔者便组织小学生展开了“寻找生活中的数”这一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利用自己的周末或者是放学之后的空闲时间,记录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字”。有的学生选择去一些有名的商场观察商品价格,记录了不同的商品的价格标签;有的学生选择调查银行存折,记录存款数字;有的学生选择调查世界各地的高山、深海,记录这些景物的海拔数据……本轮实践活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数学意味,因为小学生必须要学会书写、表达万以内的数字,才能够完成本轮实践活动的交流。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应用意识便可得到强化与提升。
二、 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小学数学学科的课时有限,分配到“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决定着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的展开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将有着某些关联的章节知识进行汇总与调整,使得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够包含多个章节的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的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便存在诸多联系,比如“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是与代数计算有关的知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则属于空间几何知识;“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便属于统计学科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将其综合起来,从中选择一个活动主题。就比如在“统计”知识中,笔者便鼓励小学生记录自己在这一学期内展开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情况,详细记录每个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的数量,计算出本班学生在这一学期内平均每人阅读了多少课外读物。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完成代数计算、统计调查的实践任务,同时还可以通过训练小学生利用图表来表述观点的能力来使其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三、 在实践中落实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二是实践。在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之时,教师要保证小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践之中,他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过程,才能够使其正确认识数学科学的实用性,进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心力。
在“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中,笔者将5个小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之内,鼓励他们带着测量尺、纸笔来选择学校的某一条小路,计算在这条路上需要栽种多少棵树才能够达到美化、绿化校园的目的。在本轮综合活动中,小学生必须要走出教室,亲自展开测量与调查,他们不仅要测量某条路的长度,同时还要向本校的环卫工作人员询问树与树的间隔问题,而这不仅可以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更可以使其树立珍惜校园、爱护环境、尊重劳动等多种意识,可谓是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重要活动。
总而言之,“综合与实践”课程需要小学生综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数学学习经历等来完成实践任务,这就有效促使了理实一体化的实现,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大有裨益。为此,教师应该多利用“综合与实践”活动来增加小学生应用数学的机会,为他们的数学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改后,“综合与实践”作为数学课程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学习内容的设置,满足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新思路,极大地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剖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教师中有认识上的偏差。作为新增加的内容,由于部分老师对其认识比较模糊,把它简单地看作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或者是复习课,甚至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 教学资源比较贫乏。由于此内容是一个新增的领域,教学的模式、方法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因此,具有参考性、指导性的資源比较贫乏。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活动的素材,或疲于为活动准备材料,而不愿意开展;有的活动因场地的拘束等因素,容易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带来有一定的难度。
3. 评价体系待完善。由于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了。
1.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与实践跟学科课程的关系。在组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由于地域的差异,教材中的部分文本资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学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3.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的过程。在制定评价时,应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由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几个学习领域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剪一剪”。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教材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安排了“对折”——画“半人”——剪一剪等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领悟到画图的位置对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得出: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知识,突出“综合”特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以实践为载体,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通过“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四) 利用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小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出发,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分工合作。
总之,“综合与实践”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责任编辑邹韵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