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通用15篇)
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总结的文字要简练明了,突出重点,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总结范文中的观点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总结过程中的参考和借鉴,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筛选和运用。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毕业论文。
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2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检索语言的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英语的信息一般不看,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bruce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七个关键特征:独立学习能力;完成信息过程能力;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能力;促进信息利用内在化价值;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表述,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处理创新能力就是能够有效的、高效的获取信息,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的、批判的评价信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二
加伦首先提出了气质的概念,用气质代替希波克拉底体液理论中的人格,形成了四种气质理论。这种分类方法在心理学中应用至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伴随女性主义的女性气质作为独特的概念,其内涵定义可以从生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但其概念定义也体现了女性气质的塑造和培养受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此相对,女性气质的培养也需要根据其影响因素从内外、控制、无法控制等多维考虑。
1.气质的概念类型和女性气质的内涵。
想要了解女性气质,首先要了解气质的内涵和类型。普通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稳定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气质类型最早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他根据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的混合,将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多血质行为的特点是活泼活跃,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容易转移的粘液质行为的特征是稳定、安静、容易忍耐、情绪不暴露,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反应缓慢、沉默的胆汁质行为的特征是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急躁、冲动、情绪变化激烈的抑郁质行为的特征是情绪性高、情绪体验深、善于感知他人不易感知的细节、行动迟缓、不强、孤独。后来的研究表明,根据血液划分气质类型并不完全科学,但四种气质类型的概念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女性气质只是在气质前加上女性这个词,其概念的定义不仅仅是在气质概念上简单地加上女性,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中,女性气质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笔者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方面分析了其内涵。生理学上,地域差异影响女性的生理发育,女性的生理特征和身心发展差异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自然形成了对应的女性气质。例如,北方女性的性格豪爽的气质多么豪放的南方女性的性格多么柔软的气质多么温柔。但生理不决定气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女性气质是个人社会化的标志和女性群体特征的个性化表现,也是女性社会性别的外在标志。女性气质是女性行为和外表的规范。女性主义的先驱穆勒对女性的气质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对女性本能形成的观念,完全是经验的总结,没有哲学和分析,是基于最初存在的事例,其奇怪的程度在不同国家流行的观点各不相同……东方人认为,女性本质上特别落后于肉欲的印度作品一个英国人通常认为女人天生冷漠。关于女性变化的谚语大多来自法国。在英国,普遍的评论是女性比男性更坚贞。
还有一些女义者认为女性的气质是男性权利的产物,是女性对男性权威的依赖,是男女错误的社会表现。例如,女性气质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波伏为具有女性气质,就像残疾、被动、服从一样。本文的目的不是批判和讨伐男权,而是着眼于女性气质本身,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特性,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在成为大众口中有气质的现代女性的同时,女性真的可以成为自己。
2.1自然环境影响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促进女性气质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是影响女性气质的基本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当地气候、土壤多少、海陆位置、植被复盖率等,影响当地生产方式,影响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促进女性气质的多样性。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范围广,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社会角色是家庭生活中支持家庭运营的另一半劳动力。南方水域范围广,土壤贫乏,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由于男性经常外出发展贸易,女性的社会角色偏向于贤妻良母。另外,气候决定北方多生产棉麻,纺织品也多生产粗布麻衣,南方生产丝绸,北方女性服装多生产粗布,南方女性服装华丽,女性外观差异大。各种因素决定了北方女性气质豪放,南方女性气质温柔。经济基础决定了高层建筑,南方的发达经济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女性有机会熟读古典,养活性格。北方的女性大多忙于生活,没有时间照顾他,自然粗豪。
2.2文化影响女性身份的认同,创造女性气质的强对比性。
文化影响女性的气质。文化一般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在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使女性失去自己,依赖男性权利,但传统文化也尊重修身、修心、修德,女性气质多为儒释道式的内向力,如温柔、包容、善良、安静等,关公文化精神式的外向张力如果断绝、独立、大气、毅力等,本质上大部分女性对自己的身份没有正确定位,无法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女性气质在群体上表现为相夫教子。
现代文化传播的解放精神,使新时代的女性不再局限于小家庭的天地,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女性对自己有比较正确的认同。女性气质的集体特征表现为具有女性味道的现代女性:独立、智慧、美丽。正如美国女主义学者和专栏作家苏珊·布朗米勒所说,她们在——如果不是实际的自由选择,至少在她们的意识中——更接近她们自己的方向。
2.3社会风气影响女性价值选择,形成女性气质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是人生存的土壤,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和变迁是女性气质变迁的社会土壤。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风气和自己的限制下没有选择馀地,被迫成为男性权利的牺牲者,但当时的大多数女性认为这是符合正统模式的,在自我接受中将女性德的女性形象规则传达给下一代女性。
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由,拥有反叛精神,女性独立成为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女性在公共领域越来越有发言权威。教育界如叶澜,其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理论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商界就像董明珠,她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性的管理,为她赢得了赞扬……女性节目和电影剧《我们来了》、《欢乐赞美》等热情也为现代女性形成了自己的气质提供了榜样。
2.4家庭教育影响女性角色的形成,实现女性气质的家庭化。
家庭教育是女性气质最直接、最有冲击力的因素。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的教育功能。前者是指教育者在家庭中受到的家庭成员(无论长大还是幼小,主要是指父母)给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经验或有意识、有形或看不见多种影响,后者是指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物质条件、家庭风格(精神条件)、家庭文化水平等直接影响个人成长,女性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其作用更受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作为家庭教育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冷淡型。在民主型家庭中,女性的成长往往是独立自主、自信、民主的。在溺爱型、放任型家庭中,女性在成长中逐渐变成了不独立、宣传、霸道的极端性格气质。在专制型、冷淡型的家庭中,女性的气质往往倾向于冷漠、胆怯或极端反抗。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女性角色的成功塑造至关重要,女性气质的表现具有浓厚的家庭色彩。
2.5个人因素影响女性的自我发展,表现女性气质的个性化。
个人因素是女性气质塑造最根本的主观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先天发育的外观、身高、肤色、智力发育等,也包括后天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个人素养。个人因素在内在和外在层面展现女性自身的发展,展现女性气质的个性化。
先天发育的外表、身高、肤色等不能自主选择,但这是女性先天的独特外表特征,是女性气质个性化的生理基础。
3.培养女性气质。
女性气质是多重影响因素的综合概念,也是女性气质的个性化和集体化特质。女性气质的培养也应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从内外影响因素来说,自然环境、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是外部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是内部影响因素。从控制和不可控制的维度来看,自然环境、个人因素的先天自然性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文化、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是可控制的因素。
3.1内外因素共同培养女性气质。
由于女性个人发展是主要客观因素共同发展的,女性气质的形成和培养也离不开内部好的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是塑造女性气质多元化的基本影响因素,创造比较好的自然环境,对气质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和社会风气主要影响社会水平女性气质,女性应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熏陶,抵抗不良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语言在文化和社会风气中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家庭教育应为女性气质形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民主型教育方式,避免溺爱和专制。
个人因素作为女性气质的最基本因素,女性必须根据自己的特征个性化发展,在自己不足的地方,在外部因素的帮助下纠正,发扬先天优势,使自己成长为个性化的新时代女性。可以学习诗歌赋予,提高自己语言的高雅性,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优秀的文化世界。
3.2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协调培养女性气质。
要扬弃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女性气质培养塑造良好的文化和社会土壤,适当培养艺术才能。在物质层面,家庭必须在能力和范围内培养女性健康的金钱观、价值观。
自然环境和个人因素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无法控制。然而,人们无法控制自然,但他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对于无法控制的个人因素,应该坦率面对,欣然接受,取长补短。
总之,理想女性气质的培养不容易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其培养更加复杂多样。多年来,女性气质和女性主义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政治、文学、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气质是独特的概念。
必将持续为人们所关注。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著.普通心理学[m].第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2]叶奕乾.个性心理学[m].第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5).
[4]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3.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8.
[6]高颜颐.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8.
[7][美]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特质[m].南京: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7.
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如果胸无点墨,那任凭用再华丽的衣服装饰,这人也是毫无气质可言的,反而给别人肤浅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不断丰富自己。气质也是分很多种类的。比如张扬、灵性清秀、妩媚,还有一种就是更难达到的高贵。有些气质是生与俱来的,如果没有天生的就只能是后天培养的。张曼玉10年前和10年后就好比两个人!气质和修养完全可以后天培养的,没有人天生就非常有气质,不过女人的气质是要靠内涵体现的。了解自己是哪种类型,然后再为自己创造后天的完美气质。气质确实有天生的和后天教育培养的,不过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天生因素和教育背景下,你可以试着培养自信!有自信的女子才会美丽,但不能失去谦虚!从小不一样的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人,一个人的阅历、学识,对自己的了解程度都会对气质有一定的影响。气质是内在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化妆虽能改变容貌,但是气质这东西就是要靠内在修养,如果要将气质用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就是做作。女子的气质美,是女子美的全部表现。气质美,会使男士们忽视其貌而永存其美。气质美的女孩,即使长得丑点,人们也根本不会说她丑。无知的美在外表,其实很难在男士们的心底烙上美印。
前者高雅,后者俗气。用培养气质来使自己变美的女子,比用服装和打扮来美化自己的女子,要具备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前者使人活得充实,后者把人变的空虚。而最完美的恰恰是两者的结合。气质美,至少蕴藏着真诚和善良。一个虚伪和恶毒的女子,很难想象她有什么祥和与美好。
朱者赤、近墨者黑”很有道理的,你可以接近一些气质好的人,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些。
要想以后过高品质的生活,有一定的个人的品位和修养是先决条件。个人修养绝对是和从小的教育息息相关的,而生活品质则是靠对生活的认识,在生活中积累而来的。如果说你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只有一个办法,从各种渠道了解各种领域,从而增加你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多一些判断力;体会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积累生活经验。
a、自身外在气质的培养:
1、站:站一定要挺,抬头挺胸收腹,头别仰上天,胸别挺出去了,一切要平,这是最起码的站姿,而且不管在哪里,在哪种场合,只要是站就要保持这种形态,长久下来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如果你说不行,我站不出那效果,那就回家,脚跟、臀部、两肩、后脑勺贴着墙,两手垂直下放,两腿并笼做立正姿势站上个半小时候,天天如此,不相信你站不出那效果来。
2、坐:坐姿一定要雅,上身要正,臀部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腿可以并笼向左或向右侧放,也可以一条腿搭在另条腿上,两腿自然下垂。但切忌不能两腿叉开,腿也不能翘椅子上,如果你还没习惯的话,就利用工作中休息的时候来锻炼一下自己。
步流星,也不要走的生怕踩了路上的蚂蚁,不快不慢,稳稳当当。剩下的就是走姿了,可以扭,臀部的扭动更显你的腰姿,但不要上身全跟着动起来,给人看上去轻浮感,两手垂直,轻轻前后摇摆,别是走军姿,也不是走正步,要自然。
4、装扮:干净精致的妆面,得体大方的衣着更凸显良好气质。妆面不一定非得面面俱到的修饰,强调你面部的优点,弱化你的缺点就是最聪明的女人,服装不一定要非是名牌,但是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年龄,身材,要穿出自己的个性,一件好的衣服穿人家身上很好,但不一定就适合你穿,找出你的风格做与众不同的你。服装从上到下不要超过三个颜色,以深色为主,高跟鞋一定要穿,一定要穿那种很女人的高跟鞋!衣服不能太花哨,越简单越好!
5、自信:好的外型已具备,那现在要的就是自信,自信的你是最美丽,最优秀的。不要摆在嘴上,做人一定要是谦虚的,聪明的人一直都是在夸别人的。也千万不要在网上这样宣传自己怎么,怎么样了,给的希望越大,大家看到你的时候失望也就越大。要放在心里,从心里往外的散发,表现在你的脸上。
6、脸部表情:说到脸那就要说说脸部表情,要微笑,记得是微笑,不要呆若木鸡,也不要笑的花枝乱颤。做不到笑不露齿,那就轻轻上扬一下你的嘴角。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眼睛,听别人说话,或者跟人说话时一定要正视着人家,不要左顾右盼的,记得有本书上说女人的眼睛是她心的一道闸门,那就好好的利用这到闸门,把你的自信表现出来。
好了,一切具备了,不管你是高的矮的,还是美的丑的,给自己一点信心,相信自己就是最有个性的,展现你们的自信,给自己多加一分气质。
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有修养,要有内涵,千万别被人在背后说,那人看上去很有气质,但一张嘴脏话连篇,记得,不管是做美女还是有气质的人,千万不要骂人,那样会毁了你所有的形象。气质由心生,保持自己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吧。
用培养气质来使自己变美的女子,比用服装和打扮来美化自己的女子,要具备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
b、自身内在气质的培养。
第一:要接受自己的面貌。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懂得如何加以发挥,便可增加吸引力。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优点,也对他人有着吸引力,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性格和外貌的优点,并加以运用和发挥,这样边便可以显示出您独特的魅力。
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信息素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现代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等狭窄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范畴内,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指南,它对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来看,它们都纷纷根据信息素养内涵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通过对比国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我国高校应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制定出一套科学、严谨、可行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文献检索课程。计算机应用是开展信息检索的技术基础,各高校不仅要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献检索课是提高信息检索技能的一种集中、系统的学习方法。通过参加文献检索课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到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还能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熟练使用各种检索工具。
信息素养是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培养的。提高信息素养,需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每一门学科教育之中,在常规的课程和教学中对信息意识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习惯,提高专业学习成绩,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献信息检索水平和能力。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文献资料有序,检索系统完备。学生在图书馆不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图书分类方法,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字化系统,学会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提高计算机信息检索水平,增强他们的信息检索实践能力。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开展文献信息知识讲座,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文献、情报、知识和信息有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和掌握更加广泛的信息,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信息资源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不断增强个人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基本生存能力和终身追求的目标。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借鉴各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朝着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健康发展。
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加强大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由英文informationliteracy翻译而来,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提出,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信息意识,指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信息知识技能,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即个体对相关信息的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筛选,传递和评价的技能和手段;第三信息伦理,即遵守道德伦理,能够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信息进行选择。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选取了2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信息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信息素养并不陌生,73%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16.7%的学生比较了解当前所处的信息环境,10%的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17.4%的学生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也从不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被问及是都愿意通过学习掌握这门技能时,21.6%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学生们平日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和获取大多以娱乐、交流为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本校的图书馆,也不知晓如何利用电子数据库查阅学习资料,学习状态较被动。从数据上看,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于信息素养在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关系上缺乏理性认知与实践。
(二)大学生信息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网络技术及信息检索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信息检索能力较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搜索引擎,很少有同学运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大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信息的处理还停留在文字软件的简单使用层面。当问及能都利用信息检索解决实际问题时,39%的学生选择能力较弱。仍有13%的同学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很多高年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尤为吃力,不知如何获取文献资料,更谈不上对信息进行深度的筛选、分析和处理。在外文文献方面,由于英文水平有限,仅5.1%的学生表示可以读懂。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缺乏实践与应用,这是阻碍学生信息技能提升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道德修养不高。
信息道德修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实现的方向。信息的高速发展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产出效益的同时,由于教育的相对缺失,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调查发现,78%的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信息;81.4%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知识产权和信息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69%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不知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信息的威胁;54%的学生不知如何正确引用他人著作;41.2%的学生不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可见,大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是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缺乏全面了解。
高校應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意识和技能。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能。使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者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课程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它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多数高校是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课,这意味着它面向的只是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接收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它涵盖着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文献检索、法律和多媒体技术等。仅知晓其中部分内容是不够的。因此,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大学生发展需求,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专业的信息素养教师缺乏。目前,高校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承担,满足了信息类知识的学习,却缺乏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高水平的教育当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者。高校可以适当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技能培训和讲座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等多种教学元素相互融合,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全力打造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的环境十分重要,学校应加大建设力度,为学生技术实践提供硬件保障。图书馆可以说是大学的“心脏”,是文献信息的资源库,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数据资源库并对学生全面开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化信息平台,掌握检索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功能。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阅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凤军.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
[4刘孝文.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正式迈入2.0时代,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对实现教育强国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从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计划,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计划,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划。
新时代特征。大学生信息素养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特征,体现在国家进步层面、社会需求层面与人才发展层面。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国力方面,我国也加速步入转段升级的关键期。建设经济强国、信息强国和教育强国,都要紧抓教育信息化,重视提升信息素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导向要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工具性特征。通过信息工具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信息工具在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信息素养的逻辑起点;基于良好的信息素养,灵活选择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借助专业的信息工具发现人眼、人脑无法洞察的现象;通过工具整合、数据重构、证据搜集,最终用于创新,这些都属于信息素养的逻辑归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完整体系中,工具性是一以贯之的属性特征。在信息素养的养成中,有意识地发现工具、尝试性地探索工具、主动性地应用工具、创造性地发明工具,都是实现信息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智能性特征。教育信息化2.0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信息素养天然具有智能性特征。大学生在发展信息素养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掌握利用智能化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复杂信息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维,努力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这对智能化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
个性化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天然具有个性化色彩。研究表明,个性化发展对信息素养具有最大程度的正向作用。古有“因材施教”,今有大数据支持下的“人工智能定制”,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框架。个性化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人类全球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意识与价值。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发现数据信息价值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成为被忽视和遗忘的角落。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并生,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用信息的符号表达世界、用信息的方式思考世界以及用信息的手段解决复杂世界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要具备信息知识、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文化等,并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完成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和评价,最终创造新的信息。大学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构成。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除了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之外,大学生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公民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要将信息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信息道德与伦理。信息伦理与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在具备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基于信息素养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媒体和移动自持设备等为标签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立德树人使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困扰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忧患无处不在,信息版权等失信失德事件频发,网络暴力导致的犯罪案件更让我们警钟长鸣,大学生更应在教学和科研中严守信息道德规范,塑造积极的信息素养道德观。
大学生信息素养植根于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资源,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同期发布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发展,推进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进程。尽管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但世界范围内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其主要形态可以概括为三种。
通识课程形态。通识课程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由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讲座和培训等组成,优点是有助于大学生接触大量的基础知识,但片面强调知识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理论与学科应用脱节等问题。目前,信息通识课仍然以训练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致信息素养在大学生专业学科领域发挥的作用不足。未来,信息素养的通识课要逐步调整价值取向,以培养分析力、学习力和解决力为先导,动态选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代的信息能力需求。
专业融合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信息素养有机地融合进专业课程内容或领域科研项目中,随着内容或项目的常态化推进,在需要信息知识与技能的环节重点训练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专业融合形态的信息素养养成模式,是基于主题对信息资源进行的重构与整合,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或层次类别。相较于通识课程形态,专业融合形态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是典型的面向信息素养的深度学习方式,便于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干预,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价值观。
服务应用形态。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框架中数据获取与分析挖掘能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在这一变化中担当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有大量实证研究充分证明,文献检索及培训除了发挥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外,还对塑造大学生信息素养有显著作用。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规划中,图书馆服务既要体现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信息意识的督导作用,既不放松知识与技能的根基训练,更要重视信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强调智能引领下的融合走向创新,信息素养成为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中的必备素养。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更具前瞻意识,更具中国特色。
女性气质培养1、培养自信。
自信的女人最美丽,自信的女人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气质,要成为有气质的女人,就要培养自信,学会自立自强,不必依赖别人。
女性气质培养2、学会坚强。
女性气质培养3、行善乐趣。
每个人都应该善良,让自己充满爱。积极帮助别人,珍惜弱小的群体,珍惜动物等是你能做的事,也是你善良的表现,善良的你更快乐,更耀眼。
女性气质培养4、不断学习。
多看书、多看书,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好的知识能给你带来好的熏陶,你的思想、说话、行为逐渐规范、守礼,气质也自然表现出来。
女性气质培养5、保持良好的心情。
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让自己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地接待人,让你更加幸福、平静、温和、高雅,这就是你气质的表现。
成为有气质的女性,越早培养越好,看了这次的内容,马上开始培养个人气质吧。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三
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自我意识和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但最为重要、作用最大的还是学校的教育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渗透到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教育中。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教师要结合现实,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和利用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将大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伦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应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涵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
3将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图书馆应该确立自己在校园网中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的地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图书馆是信息教育的最佳阵地。图书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只有图书馆具有将此项工作整合起来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术能力,且有一定的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经验;加之设备基础较好,有的已经完成了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已具规模,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图书馆能针对师生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图书馆网站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内容可包括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指南、各类数据库检索方法、本馆正确使用指导、重要数据库介绍、著名网站的介绍及搜索引擎介绍等信息,供学生自由查询;还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bbs、留言薄、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由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解答。经常或定期举行讲座,分类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3图书馆最终要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图书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检索实践操作的安排,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课题并就该课题作出检索综合。
实习报告。
并以e-mail方式提交。这样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实践性检索便可熟悉检索技能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又可以通过实践检索为本专业积累一定的资料减少专业人员搜索整理信息的压力。
总而言之,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自我意识和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但最为重要、作用最大的还是学校的教育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四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将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里,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后很强的分析能力,成绩优异。我喜欢交朋友,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同时,我还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因为我始终相信,朋友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团员,我首先思想先进,积极投身实践,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一分力量。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还在爱心捐赠活动中感受到情感的意义。在课外,我和同学一起参加搞研究性学习,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探讨我们最感兴趣的课题,这对我来说一样重大,因为它使我解社会,体验社会。其他方面,由于兴趣爱好,我参加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为班级争光。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全方面的能力,这为我以后贡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也发现我的不足,吃苦精神不够,韧劲欠缺。当然,我会努力完善我,用全新的面貌去应对新的挑战。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五
摘要: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六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本文介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作者:王旭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32刊名:信息系统工程英文刊名:chinacionew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七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子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拓展学校教育的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实现的。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等。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
信息品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生活态度,重视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状况宜采取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
初级培养:图书馆要使馆藏信息适应形势,适合当前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及时补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设新书推荐栏目、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读者意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举办讲座、文献利用指导等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中级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一阶段可设立知识产权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
高级培训:主要是培养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新思路和新思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保证学生为迎接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能利用信息资源学习,培养学生寻找和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拥有参与职业竞争和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信息素养人所应具备的特征。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捕捉与分析意识的教育。信息意识专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反映以及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主动权。(2)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消化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强的学生,能从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交叉重复信息获得所需的信息。良好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条件。信息能力是人们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就大学生而言,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吸收运用新知识的效果将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信息能力的强弱。培养大学生熟悉各种信息资源,掌握一定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提高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及权威性鉴别能力,增强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分析、整合交流的能力。(3)信息观念与道德的教育。信息观念是指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对待信息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了解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树立起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作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
5加快高校文检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首先,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课时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其次,要进行文检课内容的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献课应适应现代信息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以计算机信息检索为主线,内容包括:因特网基本知识、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搜索引擎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再次,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还有,将文检课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促使文检课教学内容具体化。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现代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他们大都具有计算机、外语、图书馆学的专业背景,具有长期的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实践经验,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国层面的一级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在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主要的承担者。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师范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康云萍.网络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3]黄晓斌.基于webct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开发[j].图书馆论坛,2007.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八
摘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在校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对信息源的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对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的本科生进行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因此,它也必定会成为当今社会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使他们面对信息爆炸时代复杂纷繁的信息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足够的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九
专业信息素养作为高层或者深层信息素养教育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现状文章内容。
被调查的对象为大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均已接受过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专业信息获取、专业信息鉴别和专业信息利用等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调查研究和与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普遍低下。
在专业信息获取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堂学习与交流”获取专业学术信息是学生首选,约占99%;80%的学生经常使用学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30%的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仅有25%和8%的学生会使用“学术论坛”和“专业网站”;另有10%的学生会采用“其它方式”获取专业信息,如“自行购买专业书籍”“观看电视财经类节目”等。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特别是印刷型文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多途径检索文献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由于图书馆有限的资源及各学科专业采购的相对平衡,其承载特定专业信息的完整性是极其有限的,必须依靠电子数据库资源和相当的馆外资源作为补充。虽然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但其对本专业的主要电子信息源及特点还不是十分了解,缺乏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方法和途径相结合去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技能,专业信息收集过程盲目且低效。
在专业信息鉴别,如有效识别信息真伪、对错以及这些信息有用无用方面,有80%的人听从专家评论或推荐,60%以上通过“判断信息发布机构或作者背景”来鉴别,有50%的人会“向老师、同学请教、核实”,只有低于5%的人“不做辨别和判断”。结果显示,在对专业信息鉴别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显然,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对专业信息进行正确评价判断的前提,由此可见专业基础知识在信息素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在专业信息利用方面,35%的学生能将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记忆”,但将近80%的学生“信息积淀贫乏和信息利用不充分”,即获取信息时急功近利,常常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才被动地去图书馆进行选题和收集信息,导致其利用信息的心理也是应付了事,无法将获得的信息有效整合到个人的知识库中。许多学生不重视课本以外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系统而长期的文献阅读计划,更谈不上对文献的精读与粗读以及逐步积累文献信息,导致其思维僵化,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联想挖掘潜在的信息需求,致使获取的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和浅显,从而很难利用这些信息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
1、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
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者相互交叉融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这是一项“双赢”的活动。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高,教学效果好。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加强,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计算机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信息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日益扩大,这为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体,可以将各专业有关的学术问题与信息的获取、评价等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达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信息素养理论与专业科学研究实践的统一。信息素养教育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在专业教学中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信息素养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这也正是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中专业属性的体现,更是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2、化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获取中心,还是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维护图书馆馆藏并提供多种信息搜索工具,对包括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在内的信息需求者进行培训,使之获得信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学科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变革的主要趋向。为了保证高校图书馆服务向学科专业的层面迈进,高校图书馆应培养学科馆员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掌握有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熟知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情况,能够胜任某一特定学科领域针对性服务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或专业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并为其提供专业、精准、深入的信息服务而制订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内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不断深化充分拓展并提升了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真正使图书馆资源成为专业教师和大学生有力的信息支撑。
3、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数学建模”“挑战杯”之类的科技竞赛和教师科研课题。在这类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或搜索相关信息,从多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自己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源,掌握专业信息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评价筛选到的专业信息,分析利用这些信息,以解决相应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知道引用文献资料、信息和他人成果时应严格按照引用标准标引。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
为了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9月中旬。鉴于一年级新生入学仅一周,此次调查重点集中在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我们对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几个工科专业的学生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有效率98%。
2.1对信息的需求状况。
经调查发现,学生利用互联网浏览新闻的比例为35.7%,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比例为25.5%,32.6%的学生则主要进行网上娱乐,其中包括网游、网购及网上阅读等,有23.4%的学生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学生主要依靠网络媒体获取知识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信息源的选取情况。
从信息源的选取方面,我们了解到,在互联网、纸质媒体(如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专业数据库等众多信息资源中,50%的学生首选互联网,47.9%利用纸质媒体,9.1%的学生选择专业数据库资源。从以上对信息源的选取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纸质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很少选择图书馆电子资源(专业数据库、电子图书等)获取所需信息。而在对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方面,不知道图书馆网站有期刊、图书等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5.8%。以上现象的出现,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学科知识,对科研的需求尚不迫切,很少接触学科的前沿领域,因而对专业数据库的需求不大;二是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检索方法不甚了解,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利用图书馆专业数据库。
2.3信息获取的能力与技巧。
在调查中发现,75.4%的学生对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不了解,不会使用检索工具,而对于那些了解数据库检索方法并使用过数据库的学生,使用过高级检索功能的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部分是偶尔使用,而从没使用过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学生占到48.9%。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在了解专业数据库资源、从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专业检索技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2.4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通过网络恶意攻击过他人,体现出了良好的信息安全态度。在防范计算机病毒方面,学生基本养成了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修补漏洞、定期查杀病毒等网络安全习惯。但是,在对网络安全政策的了解方面尚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3.1强化信息意识,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与水平。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大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就需要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和超前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善于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尽可能多地接触新事物,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地、更大限度地开放自身意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会正确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进而拥有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3.2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中心,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在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3.2.1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专题培训讲座我们从调查中发现,75.4%的学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的培训,因此,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对于学生掌握正确、专业的获取信息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3.2.2与学院协作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由于以往的文献检索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图书馆老师而非专业课教师,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针对专业课的内容涉及不足,针对性不强。如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就能使信息知识技能成为专业课内容的有效载体,专业课知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素养水平。3.2.3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培养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提升信息道德等几个方面,分别制作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课件,放在图书馆网页上,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自学。
3.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引导,因此,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普遍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总结。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步入社会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与状态。因此,高校应提高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一
离毕业只有几天了,要想在大学毕业前信息素养有较大的提高的可能性已是小之又小了,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所以目前就大学期间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评价。
在信息意识方面,我认为我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增加和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浏览财经新闻及网站,但是对课堂内外的信息敏锐感受能力还不够,无法预见教学中对新信息的使用效果。在信息能力方面,我能够根据教学目的,运用信息工具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并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我对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还需提高。评价、创新教学信息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在信息****方面,我能够认识教学信息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我也希望有机会参与集体探求、创建信息活动,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总之,我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二
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论文参考。二是发展迅猛,在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规定》颁布之前,北京已经有几十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截止到6月2日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47个。论文参考。
为了更清楚地体现出北京历年来对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特选取上海市作为对比,下表列示了两市历年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数(-20)。
上表主要列示了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办学层次主要是高等学历教育。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市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个数随着时间增长幅度很大。
从合作对象国家看,外方合作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几个经济,科技,教育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斐然,合办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招生人数也有大幅度提升,合作的项目主要侧重于几类热门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金融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等。
合作国家仍是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从办学层次看,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职业教育,又有非职业教育。
北京市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主权问题的非理性态度。教育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权力。长期以来对教育主权的盲目夸大的现象一直存在,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自主权”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决定是否开放,开放尺度有多大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教育主权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会影响或丧失我国的教育主权的忧虑也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学者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维护我国教育主权的完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甚至诸如中外合作办学的吸引外资问题,管理手段都与维护我国教育主权联系起来。诸如此类的说法比比皆是,显然是过分夸大了教育主权问题。
(2)、过分夸大高等教育的盈利目的,而忘记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有其必需完成的社会效益目的。纯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两个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必须对此要有所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虽然国外组织来华办学带有明显的盈利性质,但这是间接性的,作为中方合作者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夸大教育的盈利性。现实中有部分合作双方受经济利益驱使,夸大宣传,吸引生源,收费不合理。有的境外合作者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利润,盲目收取高额学费,忽视了我国目前居民经济水平。或者不管教育质量只求投资盈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3)、合作办学的相关监管体系,相关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公布不及时,对目前占大多数的以获取对方文凭的,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很多学校将其视为留学或交流,不进行审批申请,但学校本身又不具备留学中介的资格。
虽然我国已经于年6月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就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审批程序,审批权限,以及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文凭及学位问题作了规定,但是对一具体些问题仍缺乏明确规定,例如:引进外籍教师的审批聘请手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标准问题等。因此有关合作办学方面的条例规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实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盲目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初期,国外一些末流大学进入我国,国内一些大学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出于利益因素的考虑,不管对方水平如何,盲目与之合作,实际上有些大学根本不具备合作办学的实力。这样,受损失的还是我方。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改变我方有对象就合作的盲目状况。就外方合作者而言,整体资质仍然偏低,具体表现是缺乏名牌学校的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引进专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特别是缺少特色专业。综观北京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多集中于以上提及的商务类,外国语言类,信息技术类,行政管理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引入教育资源时门槛太低,带有盲目性,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论文参考。
(2)、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由于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可操作的程序,中外合作办学并无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必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检验。检验的要点是:中方的控制权,教材的引进,外教的'到位,以及课程的执行情况,还有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必要时可以加大教学管理的透明度,以监督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三、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重视信息的及时公布,监管到位。严格管理,有效监管,确保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调动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聘用效益。对外籍教师做好评估工作,一是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建立以合同为依据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管理;三是对外籍教师的评估,关键是要听从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最公正的评价者。2严格教学过程的管理,作为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是采取外方的教学计划,再结合本国实际加以完善。由于办学环境,层次的变化,更需要切实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师授课制度,学生考试制度。其次,这些制度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的监管主要是督促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投诉仲裁机制。就社会监督机制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委托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定期对其具体运行情况,如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地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证等进行评估和审查。必要时也可邀请国际著名的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机构进行。二是需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审核制度,可以指定会计事务所定期对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进行审计。至于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的设立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消费者对教育消费不满意应如何投诉并无明确规定,消费者与办学机构的争端解决也无定规,因此建立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
2、有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国内一流大学要与国外优秀大学进行包括合作办学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合作,我国教育部门在审批,审核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外合作对象的,国外主流媒体排行榜上的学校排名,跨过教育评价机构的评价结论等。二是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教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国内急需的.(2)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三是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容,及课程体系。总之,引进优质资源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弄清什么是优质资源,不是名牌大学才的所有专业都是优质资源。二是受意识形态领域的限制,认为有些课程不能引进。总之,引进的优质资源应以获合作对象的特色专业为突破口,该能够被消化,能够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不同层面需要有不同的优质资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优质资源,要有整体性观念。
3、充分考虑生源状况与社会整体需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一合作项目为主,特别是“x+y(其中y指获取外方学位的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费用是昂贵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一般都是家境较为宽裕的学生,因此国内生源的来源范围是很窄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适应这种现实情况,必须引进更能满足多数消费群体需求的教育合作项目,不应主要侧重于工商管理,计算机等几个热门专业,应该鼓励在境内完成定额合作办学项目和特色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入世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客观要求,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可以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有利环境。不可避免地,中外合作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需要经历一个被社会接受,认可,检验的过程。逐步完善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使其稳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
参考文献:
[2]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刘红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析,许志伟,沈阳师范人学学报,2006。
[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李继林,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5]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念与质量控制,徐洁,宁波人学学报,2005。
[7]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张国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8]北京中加工商专修学院印象――谈中外合作办学,荆世源,北京成人教育,
[10]陕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王晓地,西北大学,2003。
[12]changingrationalfortheinter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hansdewit,).
[13]transnationaleducationandrecognitionofqualification(lesleya.wilsonandlazarvlaceanu).
[15]tradeineducationalservices:aeuropeanperspective(spreekvcersie,2002).
[16]qualityassuranceimplicationsofnewthemeoftransnationaleducation(sergiomachadodossantos,)。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此众多繁杂的信息,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1.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有待加强。正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当大学生真正地有了信息意识以后,才能够自觉地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然而,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表明,我院的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较为薄弱,有将近90%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含义是不太清楚明白的,其中还有接近3%的学生觉得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较少。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都把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思政教育工作者组成。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通常没有落到实处,我院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通常在学生课程教育和生活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并未专门开展关于有效获取、利用信息的相关教育。虽然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类的选修课,但学时短,效果有限,学生不重视,导致有时选课人数不足,无法开课。
3.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配备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项教材,在图书馆里,仅有少部分的书籍是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图书馆是提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平台,然后图书馆并未被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的书籍以外,应包含信息服务功能。然而目前我院有76.4%学生表示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及信息资源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借阅书籍和自习,使用到电子资源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4.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种类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才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主动去获取相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就我院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来说,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配合一些教育活动来授课。一般来说,就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并且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教材来授课,这种理论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信息素养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生也很容易忘记是如何使用信息工具的。根据资料显示表明,我院大学生中只有23.4%的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检索方式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专业文献,13.5%的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专业类的信息。
1.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让大学生们能够时刻牢记要保持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我院里有很多场所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例如图书馆以及计算机室等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强强联手,一起做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于才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在其刚刚接触信息素养课程的时候,就应该侧重灌输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要侧重于对其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养。
2.扩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队伍。大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进行得如何,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壮大了,专业素养提升上去了,那么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其教导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应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知识面广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将有能力的人员招募到队伍中来。其次,在工作中也要重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让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修和学习,让他们充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需要优化学生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将高校的图书馆的服务用纸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们,学生根据这些指导册能够清楚地明白许多图书馆的设备是如何操作的。其次,针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培训。除此之外,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项目要积极地推广,可适当地举办一些信息搜索比赛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讲座等等,调动学生使用图书馆搜索功能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4.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对于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给予创新,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助地去学习。与学生们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对于以往通过教材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可以适当进行改革,将网络带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诸多实践来获取知识。针对不同的院系,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信息实践的内容上,从而培养大学生们自主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例如信息知识讲座、信息交流大会、信息相关知识有奖问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素养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四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子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路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拓展学校教育的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实现的。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等。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
信息品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生活态度,重视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状况宜采取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
初级培养:图书馆要使馆藏信息适应形势,适合当前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及时补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设新书推荐栏目、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读者意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举办讲座、文献利用指导等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中级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一阶段可设立知识产权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
高级培训:主要是培养大四学生和研究生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新思路和新思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保证学生为迎接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能利用信息资源学习,培养学生寻找和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拥有参与职业竞争和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信息素养人所应具备的特征。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捕捉与分析意识的教育。信息意识专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反映以及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要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主动权。(2)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消化吸收并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强的学生,能从杂乱无序、良莠不齐、交叉重复信息获得所需的信息。良好的信息能力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条件。信息能力是人们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就大学生而言,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吸收运用新知识的效果将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信息能力的强弱。培养大学生熟悉各种信息资源,掌握一定信息检索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获取能力,提高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及权威性鉴别能力,增强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分析、整合交流的能力。(3)信息观念与道德的教育。信息观念是指人们对信息的看法、对待信息的态度以及对信息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了解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树立起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作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他们明确在信息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
5加快高校文检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首先,应当提高文检课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课时应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其次,要进行文检课内容的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献课应适应现代信息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以计算机信息检索为主线,内容包括:因特网基本知识、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搜索引擎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再次,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还有,将文检课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促使文检课教学内容具体化。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现代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典型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他们大都具有计算机、外语、图书馆学的专业背景,具有长期的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实践经验,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全国层面的一级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网络环境。因此在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主要的承担者。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师范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康云萍.网络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3]黄晓斌.基于webct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开发[j].图书馆论坛,.
大学生信息素养篇十五
在知识和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速缩短。大学生掌握着最为丰富的知识,有着最为灵活的头脑,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法文章内容。
针对大学生每个阶段学习情况的不同和阶段学习的特点,适当、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
2)如借助网页搜索工具——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搜索引擎,运用选择信息检索系统的正确指令,建构检索策略(布尔逻辑运算符、搜索引擎代理、网际组织等),运用正确的条理化的研究协议,完善搜索等,加强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和对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
3)重视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优化图书馆的信息环境与人文环境。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备受学生、教师青睐的地方。不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如何完美,也永远替代不了传统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而且,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往往是学校人文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体现,它反映了大学的精神面貌。所以,在当代信息化发展中,各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加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等新的模式,为图书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推动信息素质教育全面地、持续地、稳定地发展。
现在有许多网络调查软件,因为现在知识、信息更新周期短,学校可以在校内网上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更新各个年级的学生、教师职工等关注的书籍类别;及时更新图书馆馆藏建设并及时给学生发布新书通告,及时建立书目、文摘、题录等二次文献数据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自动化管理。
4)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激发学生探索信息的兴趣。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在这个全球传播的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新闻与传播正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的提高在于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素质则与学生的信息环境息息相关。一个学校的文化环境,例如师生的学术氛围、教学目标和环境等往往影响了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事实证明,优雅学府、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净化网络环境,对学生课内课外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一方面,在加强德育管理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的同时,完善校园网的管理体系,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的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建立信息能力展示平台,比如一些比赛、竞赛之类,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认识自己不足的能力,提供努力向上的动力。
5)提高对高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和规范。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直接受到教师的信息素质水平的影响。教师除可以通过自己的重视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外,也可以借助校内、校外的一些途径进行加强。学校为这些从事信息素质教学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另一方面,高校之间举办的研讨会、专家讲座、学术交流会等,也是给教师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机会。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竞赛。
6)优化各种课程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素养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学生信息素养的运用与体现却不仅仅是在这一门课上。每个专业的学生的所有学习科目都离不开信息素养。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结合该学科的学习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处于至高点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学习资源,精心组织资源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给学生有效的学习反馈。
另外,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能力和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目标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设置符合该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系统,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1)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动脑,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身学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和创新自己的知识,并学会利用知识去创造财富,造福于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需要有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动脑的热情和激情,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学会搜集、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2)学会利用社会和学校创造的信息环境,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社会上开展的信息道德宣传,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信息技术课程、文献检索课等,为学习者尽可能搭了一个学习平台,这些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锻炼学习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推进专业素养的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学习者,应该珍惜利用这些机会,学习并学会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知识、网络搜索技巧,不负众望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另外还需要注意,在相关的实践过程中,要有信息道德,遵守法律和法规,注意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
3)学会利用现代化技术,自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力的支撑,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素养工具。因此,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搜集、获取、评价、选择和利用信息,就需要一种了解、搜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构架,并且学会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依靠完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4)学会反思,学会内省。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包含5项标准和22项具体的执行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在这22项具体的执行指标中,详细地论述了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和道德约束。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学生可以参照这些具体的执行指标,检验自己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反省自身的信息素养情况,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