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十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一
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 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我认为,要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将其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
七、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新课程改革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它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2001年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科学课。上海
3 市安排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为其授课。这节课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当老师宣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听课的美国人却面无表情,当中方人员询问对这节课的印象时,美国老师说:这节课上的所有问题学生都会了,这节课上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说美国教师的评价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启发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就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讲,正如一位留美博士生回答他的中国导师所说的话:美国教师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中国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
4 堂上的教学行为。
九、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五大特性”:一是整体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开放性、四是生成性、五是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一是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六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十、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
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注:2009年4月我县新任中小学教师(0
6、07年上岗)《新课程理念》培训讲义摘要。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思路100条
5 期编选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成果,建议无论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还是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同志,都能仔细地读一读,并结合本学校本学科的实际,认真地思考和实践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期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优秀教师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要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
9、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10、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改的方法是实行启发式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入门向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把钥匙。
1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12、好的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活动宝贵经验的结晶,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又是不断发展的。
13、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凡是先进的教学模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学生智能的主体。
14、常规教学是改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教学是常规教学的提高和发展。常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丰富。我们要以改革教学带动常规教学,以常规教学促进改革教学。常规教学有改革,改革教学有继承。
6 15、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解放后苏联凯洛夫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主宰了我们学校的各科教学,成了一种基本模式。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是:(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
16、课堂结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2)既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注意能力培养;(3)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4)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17、凡是先进的教学,都应该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教学信息优化传递。
18、许多教学改革家都提倡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执教者有目的地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全面发展而创设最佳环境和最佳场合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心理学为根据,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19、要培养学生对学业的一颗爱心。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具有其动力,对学习的爱,对工作、事业的爱,这种强烈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许多事业辉煌的人都有一颗爱心,向着选定目标执著奋斗直到成功。爱心在人们创新思维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爱能使人们对从事的工作专心致志达到入迷程度,爱能使人的思维积极活跃,爱能激发创造力,产生自信心,爱能使人的进取顽强坚定。20、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力高的创造力可能并不高。智力仅仅是土壤,要想开出创造之花,还需要勤奋耕耘,天才出于勤奋。
21、创造思维具有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跃性和综合性。有人把求异思维看作创造思维的核心,主要意思在于说明创造思维以突破习惯思维为特点,要我们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求异思维,求异不一定就是创造,而创造离不开求异。
22、创造力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能力,除弱残者外,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创造力在人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并非全有或全无。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这意思。
23、培养学生概括思维品质,知识越概括就越基本,因而就越有共性,覆盖面就越宽。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使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学会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反向思维、相似思维、分合思维、多维思维。
24、培养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富于创造精神的教师。培养创造人才是各科教学的最终归宿。创造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25、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但仅有知识,智力不会自发地发展,必须通过训练操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引导自学是发展智能的有效途径。
26、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寓于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7、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知识总是有限,教思维是根本。教师应当是手握创造思维金钥匙的指导者。
28、世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发展,如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德国根舍范例教学法,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自治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快乐教学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目标教学法即掌握学习法等,都注意了学生主体论,能力目标论,7 动态发展论,多渠道获得知识论。我国北京朝阳区小学教师马芯兰的渗透教学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六步课堂教学法,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湖北武汉大学教授黎世法六课型教学法及其异步教学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自学辅导法",都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基本原则都是启智导学,我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29、教学效果决定于学生获得有效知识量,不决定于传授知识量,一个人智能高低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有效知识量和人的智慧成正比。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有效知识量。
30、以前程度不同地把小学教育变成听话教育,把初中教育变成分数教育,把高中教育变成升学教育。这种现象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和人才观。
3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授以法。各科教学都不能违背教学的大法即教学原则。一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1)系统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应用性原则;(6)全体性原则;(7)区别性原则;(8)启发性原则;(9)自学性原则。
32、启发式教学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本质特点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能只是当作一种教学方法,不能单纯从形式上看教师课堂提问多少,学生举手多少。
33、启发式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训练为教学主线,以活跃的情绪、和谐的发展为目标。
34、启发教学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重要标志。不能一提启发式,就只看举手人数多少。启发式不能单以提问多少来鉴别,不能与满堂问与满堂答来决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顿开茅塞,也应该属于启发式教学。简单的"是非问"不能促进学生思考,这样问得越多反而成为注入式教学的变种。
35、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2)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意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36、大量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个人追求的越高,他的才力发展越快,终生不渝的努力便是天才。必须培养学生动机,兴趣以及意志和性格,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非智力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37、提高教学效率的四个决定性因素:(1)学生的心理素质;(2)学生已有的基础;(3)教学内容的适度;(4)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38、大脑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记住的一条基本原理。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这是一条规则,不遵守这条规则,学校就不会称其为学校。
39、陶行知先生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
40、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好奇是求知欲的标记,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41、小学教学要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初中教学要重在培养能力,高中教学要重在教给方法。 42、差生的"差",一般都是平时学习负积累所造成。课堂及时完成反馈矫正任务,及时克服学生学习负担累是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及基本方法。差生除少数弱智者,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是科学实验的结论。
8 43、教学方法关键在一个"活"字。"乐"是活的前提、"情"是活的关键,"美"是活的目标。课教活的核心是学生"学活"。"活"不是花架子,"活"不是花样翻新,不是故弄玄虚。"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力求达到活教活学,乐教乐学,会教会学的理想境界。
44、教学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系统论的核心是重整体性。系统论的中心意思是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相加。所有部分功能都服从于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整体效益。知识在学生脑子里要形成"知识树",才能学到本领。必须使所学知识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45、评价教改课的基本标准:(1)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着眼提高素质,坚持教书育人;(3)减轻负担,提高效率;(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5)注重"双基",培养能力;(6)培养兴趣,启发思维。
46、当代教法改革的几条基本原则:(1)教师为主导;(2)学生为主体;(3)思维为核心;(4)实践为主线;(5)能力为目标;(6)育人为主针。
47、如何判断教改课与传统课?(1)在教学思想上,看是民主教学,还是主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要适应教师的需要。(2)在教学目标上,看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还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3)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4)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师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还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5)在师生地位上,看教师是主导还是主演;学生是主演还是听众。(6)在教学效果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只顾少数尖子,不顾中差生的达标过关。
48、评价一节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标准:(1)能够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能够使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9、中学生性格特征:喜群爱动,精力充沛,不能持久。幻想丰富,易于冲动,缺少主见。好奇爱问,喜欢模仿,认识肤浅。可塑性强,兴趣广泛,易受影响。敢作敢为,自尊自信,判断力差。逞强好胜,荣誉感强,容易冒险。青年好闹,少年爱跳,儿童破啼为笑。
50、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矛盾:(1)一刀切教学形式与因材施教的矛盾;(2)教师中心及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与学生主动精神的矛盾;(3)系统地单一地传授灌输知识与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矛盾。
什么是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1-3-23 8:53:48访问次数:7738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课堂教学不应模式化,但教学应该策略化。在笔者看来,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突出四个维度。
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是常态,我们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教师引导在先的做法。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证学生思维在先呢?应提倡学生预习在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上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强化、概括、总结”8个字可以概括,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
解疑。教师必须明晰,学生的预习是帮助教师“找惑”,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落脚点。
强化。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许会理解知识,但他们不了解知识的重点,即使知道了重点也未必会掌握,课堂上进行强化势在必行。强化不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针对性、重点性,要体现变化思维。强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练习、合作讨论、重点讲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简化,简化的东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题词、一句话、一幅图,等等。没有概括的课堂很难说是高效课堂。
总结。与概括不同,总结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因此,总结多用于一个知识单元,节概括多用于每一节课。一课可以没有总结,但必须有概括。一个知识单元必须有总结,帮助学生完成“从厚到薄”的过程。
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讲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以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明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的一二三四
对学校而言,追求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持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在教学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 11 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填充与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关注情感的课堂。在有效课堂里,师生之间有的是平等对话和协商、有爱交流与合作,没有钳制和压抑、责骂和喝斥,应总是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课堂是重视活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应陶醉于个人的精彩表演与展示,而应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试一试、尝一尝、练一练、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种活动方式,经历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记忆。同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状况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有效课堂是趣味盎然的课堂。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将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新颖奇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有效课堂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立足课堂却不囿于课堂,基于教材却不为之所困。在有效的课堂里,总有引人入胜的导语、余音袅袅的结语、渐入佳境的层次、一线串珠的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娓娓动听的讲解、亲切从容的教态和恰到好处的评价。
两个基本点:教师发展点和学生生长点
学校领导要努力寻找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点,鼓励教师走差异发展和错位成长之路。所谓差异发展,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所谓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找准独特的优势区域,便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的教师擅长作文指导,可以请他在语文组内介绍经验,并提炼出系统的方法;有的老师热爱写作可以鼓励他办班刊、出班报;有的教师解题能力强可以请他辅导学生参加奥赛,等等。
12 作为任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长点,从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有步骤地培育。设计学生的生长点时应注意,思想教育要润物无声,人格培养要借助作品,知识传授要坚持“一得”,能力形成要把握“习得”,三维目标要求强调过程方法,教学要求因人而异。
三个有利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恰当的进行讨论式教学,或改变作业与考试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或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或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新鲜感,等等。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过程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要少讲巧练,举一反三,讲清规矩,要开展学习指导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习惯包括认真听讲、主动学习、大胆质疑、独立作业,等等。
四项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能充分的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同学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他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的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的少却讲得精当,问的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序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二
;[摘 要] 观赏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基于科教融合的理念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结果表明:以教材为基础,增加本领域内科研进展及前沿发展情况,丰富了教学内容;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后自学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对分课堂;创新;观赏植物栽培学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培养拔尖创新型园艺人才。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课程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观赏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观赏植物的资源、园林应用、观赏植物栽培的现状以及科研进展、花卉产业发展趋势,为“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提供思路。课程兼具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需及时将学科和产业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产业化的创新思维方式。
基于科教融合视角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主动权,将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科研成果融于课程教学中,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因此,在科教融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观赏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观赏植物分类、繁殖方法、栽培技术及应用现状、科研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课程不仅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观赏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也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观赏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的深化和延伸。随着园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观赏园艺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观赏园艺产业面临着转型和挑战。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现代观赏园艺生产的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园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在现有园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构建了与拔尖创新型园艺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以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富有产业特色为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改革。
科教融合理念源于19世纪德国科学家洪堡指导创办的柏林大学,我国起步较晚,从建国初期至今经历了科教分离、教学科研并重和科教融合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分别承担教学和科研的职能,两者并无明显交集。2012年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率先展开校所结合体制与科教融合体制的实践,强调构建“一校一院”教育体系,推进科教融合。虽然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科教融合理念一定程度上是模糊科研与教学的界限,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内容中,强化教学效果,使二者协同发展。科教融合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特殊形式之一,是破除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學工作的困局的有效手段。
按照我校拔尖创新园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科教融合理念应用于观赏植物栽培学的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状态。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院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条件,教师设计教学改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科研活动,这样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前身为园林花卉学和观赏树木学两门课程,园艺专业课程改革后将其合并与更名。该门课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产业发展对创新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本领域科学研究发展前沿为主要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不仅要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主动探索、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观赏植物栽培学的课程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增加观赏植物应用、市场信息和科研进展的内容,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因此课程结构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讨论式学习和作业。
课程内容设置为十二个章节,可将其分为四大块,分别为观赏植物资源及应用情况、中国花卉产业现状、观赏植物种植设计技术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国重要观赏植物栽培技术与科研进展专题,包括了部分十大传统名花、球根花卉、多肉类植物和特色植物。课程内容涵盖了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态势,满足了学生对本专业深层次的认知要求,是学生今后自主创业和从事创新性科研工作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 对分课堂的设计
对分课堂教学方法自2014年提出之后,在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中逐年推广应用。“对分课堂”就是将课堂时间平分给教师和学生,教师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依次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观赏植物栽培学教学中,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然后是课堂组织与安排,最后是作业提交及课程考核体系。
(1)课前准备工作
课程开始之前,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历的编写,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是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方便学生下载阅读资料自主学习;同时需要建立师生及时沟通平台,了解学情和为学生答疑解惑。
(2)课堂组织与安排
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设计的讨论话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对学生讨论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要有所准备。成功的课堂组织能使学生围绕讨论话题精心准备,主动交流和积极讨论,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前完成小组划分,约5-7人为一组,并指定组长。然后是选取部分章节实施对分课堂,分别是中国花卉产业现状、植物种植设计技术、梅花栽培及应用研究进展、梅花栽培及应用研究进展、特色观赏植物栽培及应用和美丽乡村建设六个章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个学时首先安排学生根据课外阅读过的资料展开20分钟的组内讨论;组内讨论结束后随机抽取2~3组报告讨论结果,然后与其他组一起展开讨论、辩论、完善和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对知识点了解的目的;教师再从全局考虑,把控讨论内容和进程,解答讨论中的疑虑,点评各小组讨论结果,并布置作业。第二个学时教师完成新课内容的基础知识讲授,并布置课后需要自學的内容和讨论的话题。
2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师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有资料表明,教学名师在科教融合理念的认同与实践上都高于普通教师,其高度认同感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科研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有利于书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二是准备教学材料的过程也能激发科研灵感。在高校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持续把科研成果知识化和学术化,能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和新资源。
在备课中分别从三方面收集整理资料,一是社会需要和市场情况;二是近期公开发表的相关科研文献;三是将自己的科研进展融于教学内容中。如在讲授中国花卉产业概况时,首先根据参考资料讲述花卉产业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然后引入任课教师近几年的科研方向调整、参与行业调查、产业技术服务等工作内容,让课程内容更详细和生动。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教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育人质量。高校应搭建学生为主体的科教融合育人途径,通过学生利用课余自学,参与本专业话题讨论,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提升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在观赏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一是课堂上接触到最新研究成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二是课余阅读参考资料,主动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三是以课题组为单元,建立“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的研究团队,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制定培养计划,进行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考核由以往学习成绩为主转变为突出学习效果,因此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考核内容一方面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学生收集、查阅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考核方式多元化,包括平时签到、在线资料阅读、课堂讨论、作业质量、专题小论文等多阶段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课后自学和论文写作等活动中。
通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改革之后,观赏植物栽培学课堂出勤率显著提高,课堂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加强,课后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总体而言,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得到鼓励。通过对2015级园艺专业学生调查得知,现有58%左右的同学已经进入教师研究团队,3人获得创新性试验项目资助,其中1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
(四)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实施。在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组建了一支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同时聘请企业精英和优秀校友进课堂做专题讲座。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选派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参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项目,不仅能开拓教师视野,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定期开展观赏园艺系内教研活动,不断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研讨,收集本领域科研和教学案例,在教学团队内充分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带动年轻教师加强对科研融合的理念的认知,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三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文章针对人工智能方向的重要课程自然语言处理,提出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建设方案。该方案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探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成果导向;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建设;项目实践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由spady等人提出。其核心为教学实施和教学设计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达到的学习成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结束后所获得的真正能力,是学生在顺利完成某阶段学习过程后应该理解和掌握的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开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评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作为新工科涵盖的新兴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变革提供新方式。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是人工智能方向的重要课程,有较强的綜合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该课程一般在本科高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有关先修专业基础课程,具备较高专业技能,能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一定容量的综合实践项目。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因此,将obe教育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将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参照国内关于该课程的改革方案的一些新的思路,本项目将以“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发现”课程为实现载体,探索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类课程中的应用。
一、推进基于obe理念的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建设
作为人工智能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课程内容知识点多
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概率统计和机器学习学科知识内容。因此其学科内容覆盖的知识比较广,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计算机基本的编程和算法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基础的语言学的词法、句法和语义学等知识,同时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知识对课程中统计模型的理解也很重要。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的学科基础如此之多,课程容量相对也比较大,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中科学安排课程内容,使之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课下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非常重要。
(二)学科应用性强
自然语言处理与行业应用密切相关。常见的应用有信息检索、垃圾邮件分类、商品评论、语音识别、自动问答和聊天机器人等。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技术如词法、句法、语义分析等与统计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形成完整的课程项目。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理解,依照课程项目的要求,查阅文献和工具,分析项目实现流程,运用自己的算法和代码能力,通过基于理论和模型之上的实践项目来巩固课程内容,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设时间短
国外开设本课程相对较早,有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他们在本科阶段就有自然语言处理的独立专业。国内引入自然语言处理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为止还没有自然语言处理的本科专业,仅有一些高校将其作为本科专业选修课程。因此本课程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实践方式都还不完善。
1.基于成果需求建立课程实践项目。根据课程要求,找准行业需求,调研国内外成熟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的最新应用和发展,构建科学的教学案例和课程实践项目是改革方案的基础。
2.建立契合课程项目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重要架构,是课程实践项目实现的基础。所有的项目应用一定是基于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因此找准与实践项目相关的知识点,科学地构建课程知识点与课程项目的关联,将课程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融合到项目中。
3.研究教学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环节是实施改革方案实现过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方式转变,包括授课方式、作业方式和反馈方式等。考核方式将会以最终成绩为主转变为注重成果和成果的实现过程为主。
以上课程研究内容其实就是要回答obe理念的核心问题: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怎样设计课程才能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评估学生取得学习成果?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obe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驱动,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都围绕该理念设计。
二、思路和方法
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流程:根据调研课程的要求和行业应用的需要,提出该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获得的学习成果;围绕成果需求的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对应的课程项目;基于obe理念开展教学的实施过程,并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
(一)基于obe的成果理念构建课程项目
调研国内外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放眼行业应用需求和前沿技术,撰写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大纲,明确课程应该达到的成果要求。根据目前已有的授课经验和教学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中学生需要获得的部分课程成果要求如图1左边所示的6个任务:基本的文本处理和统计能力、基于hmm模型的分词和词性标注模型实现、餐厅电话语音识别、文本拼写检查器的实现、垃圾邮件识别和twitter产品评论极性的判别。初期课程成果项目由课题组教师完成项目收集和创建,并每年根据行业发展补充更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和鼓励学生创新,提出和完成有创新性的课程项目案例。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正是obe理念的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会进一步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
(二)根据成果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图1右边所示的是与教学成果关联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的文本处理能力和文本统计技术、分词和词性标注的知识和相关的统计模型hmm、语言模型及其应用、文本分类技术和应用。现在需要根据课程项目,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整合它们与课程知识点的对应关系。整合课程知识点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几个资源:首先,目前有一些国内外高校开设此类课程,例如斯坦福大学的cs124课程,中国科学院宗成庆老师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等,他们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借鉴这些优质的课程体系可以继承优点,少走弯路。其次,该课程内容与前沿技术和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属于研究型的应用课程。因此到相关企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也是《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另外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补充知识点。目前,课程部分成果目标和对应的知识点组织如表1所示。
(三)教学实施方式改革
1.学生分组,项目分发。教师在教授每个版块知识前,先将基于成果目标的课程项目分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调研和撰写综述的方式了解课程项目,熟悉版块的知识体系;随着项目成果一起分发的,有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指导文献,以及线上课程,上课之前学生需要先带着问题去完成一定量的线上课程。
2.课程面授,小组讨论。在线上课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程授课中一般会得到解决;仍然对项目和课程内容有疑问,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课程项目实施和答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项目,提交代码和课程报告。小组学生需要做课堂展示并进行项目答辩,小组成员需要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答辩得分和项目完成质量将纳入最终的考核成绩。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项目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课程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答辩的得分和课程报告的得分。因此最终的成绩构成包括课程理论考试成绩50%,项目得分50%。项目得分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度、项目答辩成绩、课程报告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等。
三、课程改革的反馈和修正机制
好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能对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进行修正,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其中来自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对改革的促进作用最为重要。
(一)学生反馈
最终的考试成绩和项目完成度考核是最直接的课程效果反馈,学生对课程项目设置的评价是另外一种完善课程方案的途径。评价包括学生对项目强度、项目的针对性和对知识点的涵盖面等。为了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反馈,我们会针对性发起线上调查问卷。
(二)行业反馈
根据课程方案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满足行业应用需求,需要来自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反馈。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已毕业学生的信息来获取。
(三)教师培养
根据课程反馈结果,修正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计,补充符合行业发展变化的内容,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同时要根据课程目标提升课程组教师的指导能力,积极促进教师参加各种前沿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经验,提升其业务教学能力。
四、结语
作为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方向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成为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如何上好这门课,必须认清该课程的特点以及行业对人才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本项目针对自然语言处理课程,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成果驱动的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探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关系,主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为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从课程成果项目的设置、小组项目讨论、项目的实现和课程反馈机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行业应用为导向的新工科思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实现流程、模型原理和实现方法,能完成自然语言处理中各种基础任务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编辑∕宋宇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如何组织开放式数学教学,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全面阐述。 关键词:开放;数学教学;课程;学生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 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五
;摘 要:从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三方面,研究职院多媒体色彩设计理念与课程改革,从而使学生具备色彩艺术和技术复合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院;多媒体;色彩设计;设计理念;课程改革
色彩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多媒体技术而言,色彩的调配越来越简单,而色彩的搭配与设计表达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从事色彩设计的人员要求既要具有熟练的设计软件操作技能,又必须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多媒体色彩设计课程进行研究,以设计案例和真实工作任务驱动,使之适合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
(1)紧扣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明确目标与定位。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并进一步细化梳理出在核心能力中哪些涵盖色彩设计与应用能力,作为本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思路。同时,课程设置要紧扣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多媒体人才知识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拥有设计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主流;新媒体不断向手机游戏、3d动漫产业、网页设计和影视媒介扩展。开发“多媒体色彩设计”课程,以培养非艺术类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满足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工作岗位学生对艺术设计能力的需要。(2)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理念。课程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情景学习理论分为五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均安排设计练习项目,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专业课的需求和设计前沿。
二、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安排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多媒体色彩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设置是培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关岗位学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能力,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非艺术类背景的学生进行色彩设计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点的要求为了解与理解,并合理地应用。二是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按课程的培养目标,把它分为应知应会和知识拓展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四个模块,即色彩与色彩设计、色彩搭配美学与心理感应、色彩调和与色彩设计、色彩解构与重构,第二部分为一个色彩设计应用的拓展模块。这样的“4+1模块”教学内容安排,既可以保证学生掌握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色彩设计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理解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素材定量分析——体验设计——评价”的教学方法,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能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艺术规律。定量分析可以把感性的色彩理性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原本复杂的艺术美的规律。“多媒体色彩设计”总学时为60学时,课程以设计案例和设计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同时,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和后续专业课程的需求,分为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包括一个设计项目练习,使课程的内容更贴近专业需要和设计前沿。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教学模式的特色。一是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知识技能的难易度分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均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完成指定的知识技能点的学习。二是职业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精心组织教学方法,精选设计项目,在完成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分解和讲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每个实践项目的最后都安排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解的环节,使学生得到综合的锻炼。三是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通过任务的解决实现必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并通过任务来驱动课堂教学,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四是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配合教学模块采用不同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和知识点分析。(2)课程的创新。一是课程本身的创新。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行业的发展特点,原来的色彩写生与色彩构成、色彩基础课程名称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本课程的名称改为多媒体色彩设计,以突出专业特色。二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融入基础课程,使色彩设计的知识由浅入深,让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模块之间按照“整体分解综合”的能力培养,则通过“做”设计任务“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三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采用“素材定量分析—体验设计—评价”的教学方法,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色彩设计的方法和艺术规律。
四、结束语
通过对“多媒体色彩设计”课程的改革,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并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梳理出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思路。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现代多媒体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技术方法,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初步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模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本课程教学课件的开发具有独创性,教学案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能使学生具备色彩艺术和技术复合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六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七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以前对“新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近两年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到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它是由朱永新教授提出来的。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前总认为教育里的角色只有学生和老师,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边活动组成了教育,现在想想那些想法真的是很幼稚的,自己考虑的太浮浅了。当今的教育一定关注要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学校的,更要有家庭的和社会的,要符合新教育的理念。
新教育倡导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生是不易产生厌学心理的。同时新教育还倡导学生应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的成长,体验人生真谛,同时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说到这个“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上学期带出去的一个学生叫范仁杰,他在四年级的时候,每次写日记都是几句话,内容不是吃就是玩,简直就是在记流水账。可是,通过学校实施新教育,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他有书读了,也读得书多了,每次的暮省日记不再记流水账了,也有话可写 了,而且词汇很丰富,习作水平大有提高。我想说这就是新教育的结果。
浸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在道路上不断追求我们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涯里,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演绎最精彩的教育教学,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新教育的学习,能使我逐步掌握一些骄傲学方法。它有操作性很强的六大行动,这无疑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我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在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可以说新教育理念的学习让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真正的行动,本身就是收获!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城郊小学 倪朝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先进性理念学习心得 倪朝辉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是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换,艺术观念的变化等。使得我们用现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教育已是落伍,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学的底蕴。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教师职业必备的重要方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落实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控制,人的思维发展是情感和理性均衡发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一种片面追求理性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失去了丰富的感性和情感,变得呆板,以致部分学生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产生了盲目追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个性的和谐发展。重视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创新精神的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是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一点,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我们的主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在得成功的感受的同时,融进自已的情感和想象、创造。
过去我们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技能,现在是让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出来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发挥了出来。创新精神是发展创造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勇于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勇于破旧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因此在与素质教育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目的。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通过阅读袁先生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使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我常常被典型的事例而吸引,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我更是觉得大受启发,这的确是一本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
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 方法的 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学习《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从事了十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觉得要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读了《教育新理念案例解析》,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其中对教育观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花草需要季节和等待,不能拔苗助长,孩子需要宽容和时间,不能急功近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应批判昨天,但不反对昨天;憧憬理想,又承认现实。在矛盾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让我们的教育更和谐,把空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的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事全代劳了?今后,我想要做个“懒”教师。
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光投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
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
学习《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育太和小学 刘明悦 《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们反思了一些问题,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那里?
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
反思
(二):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吗?
(三):“做”与“说”谁更重要?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如美国物理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是做物理”。在物理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做物理”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书本不翻一下,铅笔不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摆,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配,达到最佳的有效教学。总之,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对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八
;摘 要:steam教育模式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方式。在系统把握steam教育模式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中职课程存在的问题,以steam教育理念寻找中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德育与教学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专业课与行业企业融合三个方面,对中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簡介:丁然,女,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曹晔,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
随着“教育永续”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意识逐渐升温,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中的分科教学存在着些许弊端,并希望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壁垒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因此,对于steam教学的兴起和一进入中国便被迅速接纳并不令人意外,这对突破分科教学走向跨科统整教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1]《决定》中还提出“五个对接”,为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做准备。要加强中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必须从中职课程设置着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探索,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steam教育模式特色和中职课程存在的问题,从德育与教学相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以及专业课与行业企业融合三方面,探索课程改革思路,旨在为中职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启示。
一、“steam”教育模式特色
“steam教育”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s)五门学科的融合学习,它来源于美国式综合教育新概念,也就是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将科学、技术、工学和数学不分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教育。[2]换句话说,steam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3]steam教育模式倡导“动手动脑”“做中学”,强调知识和能力并重,强调对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旨在通过跨学科统整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强调学科的整合
纵观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关于教学中应该采用分科教学还是整合教学,一直争议不断。本文提到的steam教学是统整课程、整合教学的代表。steam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原有的、特殊的、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另一层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特定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整合是有区别的,可以用salad(沙拉)与 smoothie(混合果汁饮料)来区分。salad的做法是将水果切块组成拼盘,但并未破坏每个水果的特点,这与特定多学科模式类似,多学科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学习,各科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保有自身的特性与主要的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smoothie在制作中,需要将全部食材打碎,融合成一杯果汁,而跨学科的整合在课程组织和实际教学中,是将各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共同为教学目标努力。因此,跨学科整合更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衔接与融合,对教育者更具备挑战性。
(二)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steam教学理念与目前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素质教育强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塑造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与美国提出的“21世纪技能”不谋而合。[4]“21世纪技能”倡导的精髓是学习与创造能力,如图1所示。这些能力或技能不是通过单一途径就可以习得的,而是必须通过跨学科、多渠道和跨平台的教学方式来培养。
steam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项目式学习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6]将真实的情景与技术引入到课程中,在课程设计时,从提出问题、现状调查、已有经验、最终目标及教学成果展示等多方面入手。在这一个完整的流程里,受教育者可以从中获得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教育。
二、中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吸引力不足且效果一般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7]同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纳入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各级中职学校应积极响应,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基本法律常识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但从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来看,仍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
中职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8]教师一般按教材进行授课,机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则懈怠敷衍,提不起学习兴趣。再加上德育课一周只有两课时,德育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与学生沟通不到位,以致不能获得学生真实的课堂反馈。在对中职德育课进行调研时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播放一些公益广告、ted演讲及知名大学思想政治公开课,虽然,其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开拓视野,聆听名人大家的先进思想,但采取这种教学形式不能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容易走神。且中职生年纪较小,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无法从观看的视频中获取有效信息,只能走马观花,最终事倍功半,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文化课重视不够且教学难度较大
21世纪是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加快更新换代,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应局限于获得技能,而更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文化课实施效果有待提升。2009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对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做出了规定。新修訂的《大纲》首次采用模块化的理念,即中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模块的教学;第二学年,开设职业模块的教学;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穿插于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的教学中。[9]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学时数如表1,对于拓展模块学时数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与以往的文化课相比,新修订的文化课中的职业模块,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融合的理念。以语文为例,基础模块侧重于学生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职业模块则侧重于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构建语文学科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联系,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虽然,教学大纲意图是明确的,但现实中仍有许多学校片面理解中职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过分突出社会需求,缺乏对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存在重视技能教育、忽视文化课教育的现象。同时,也缺乏与各专业结合紧密的职业模块课程,对于国家提出的要求并没有很好地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2.教学难度较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对天津市多所中职的调研发现,文化课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或苏教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通过研读这一系列教材发现,教材的内容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沿袭,只是在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上做了一些调整,而教学内容无区分、和学生专业无关联。如,天津某中职英语课采用《pets-1》教材,生词多为大学英语四级难度词汇,其难度相对于中职生来说较大,与已有知识经验产生了断层,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无法获得满足感,不能产生兴趣,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甚至对学生整个中职阶段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专业课改成果落实不到位
中职有关专业课的课程改革已经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如“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中职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施面较窄,发展不平衡,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学前教育等专业中应用较少;“项目教学”的理念,在中职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但由于实施条件或教师应用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应用较少,效果也不明显。
专业课课改是否成功,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是检验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天津市仍有部分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闭门造车”,教学方式沿用普通教育教学法,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需要结合不紧密,以致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毕业后还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课程改革思路
steam教育模式自国外引入中国后,在k12教育中迅猛发展,在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steam在基础教育中的成功开展,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发表多元智力理论,其影响教育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再用单一的方式审视学生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让教育者了解,在寻求专业化的同时,教育内容如果太过单一,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因此,促进学科整合、推动各科统整应用,将成为steam教育模式的积极目标。
(一)德育与教学融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加强中职德育课程,而且要将德育教育全覆盖于各类课堂教学中,从以往的“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发挥好课堂的育人功能。
1.教学全覆盖,实现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是要将德育全覆盖于文化课及专业课中,形成联动的跨学科统整课程。德育课程应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要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入手,尤其要结合学生生活和职业需要,充实课堂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
德育工作应如潺潺流水,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中职教师及领导要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解读,领会精神实质,除了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更重要的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尤其是结合当前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中职专业课中,可以将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渗透进课堂,通过专业课教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德育与文化课的融入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为今后的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2.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优化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环境。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教育精神和文化历史底蕴的承载者,它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最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德育环境。[11]中职学校要意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为一体,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要树立典型,建立激励机制,学校通过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集体、优秀班干部以及各种先进,推动德育建设;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建设者要深刻认知“表意性秩序(expressive order)”,学校德育决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学校的一种基本秩序和社会结构。[12]中职学校管理者要对学校传达的价值观念进行严格的把控,将其看成一个不容混乱的基本秩序,从而减缓教师、学生的道德冲突,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九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 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点 ,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 ,不知从何处入手 。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篇十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流技术在各行业中运用越加广泛。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缩短就业适应期,笔者引入了obe理念的教育模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课程进行改革,探究以学习成果反推学习内容的obe教育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模块化 obe理念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
《影视后期制作》是中职计算机游戏动漫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包括影视特效的处理与剪辑等方面的内容,它的特点在于知识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现在中职校的《影视后期制作》课堂还是采用模仿式的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能力。课程知识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如对知识点大量的讲解,学生学起来又会觉得枯燥无味,不会综合运用。
笔者结合本校参加技能大赛实际情况,结合obe理念的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开展基于obe理念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
1 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2 基于obe理念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
我们现在的课堂多数以学生模仿教师的案例为主进行学习,最后的考核形式单一,这样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采用obe教育模式用学习成果反推学习内容,以认可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前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评价模式对课程进行重构,将课程设计分为4个部分。
2.1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定义该课程的学习成果
定义课程的学习成果是obe理念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学习成果的定义需要贴近企业实际需要,从市场需求看,婚庆公司、广告公司、音乐工作室、电视、网络传媒都需要影视后期制作人才,他们可以从事婚庆公司的影片剪辑和包装工作、广告公司的宣传片编辑工作、音乐工作室的mtv后期合成工作、电视、网络传媒的编辑剪辑工作。
完成《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学习将收获4个成果,一是班级纪念相册的制作;二是一首mv;三是制作时长5min宣传片;四是制作时长10min的微视频。
第一个成果,达到制作出婚礼(或儿童)电子相册的效果;第二个成果,达到制作歌曲mv、舞曲mv的效果;第三个成果,达到制作主题宣传片的效果;第四个效果,达到制作微纪录片、微电影、dv短片的效果。
定义4个成果的难易程度的是逐步递增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就感也在慢慢升高。
每次教学活动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成果预期设定,学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完成的作品及其效果,教师则明白如何协助学生协助学生实现并达到效果,最终实现能力的提高。
2.2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
笔者将课程中零散的知识点按照技能大赛知识技能点进行模块化,结合obe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由“以内容为本”向“以学习结果为本”进行转变的教学设计。首先,由教师拟定若干主题作为模块化的学习任务;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别特性来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最后,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找到适合自己定位的角色并分工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其中脚本和分镜头的设计,以及拍摄任务都是在线上完成的,教师通过平台对其进行指导。
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将课程内容分成4个主题:《“我的青春剪影”电子相册》《mv制作》《“我的专业 我的梦”专业宣传片》《“我的工匠梦”微视频》,同时还设计了4项选做的內容:公益广告宣传片、手机广告宣传片、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加“微视频”类技能竞赛。
《“我的青春剪影”电子相册》运用素材的整合、图片格式的编辑、简单的转场特效列等知识点;《mv制作》运用视频和音频的基本编辑及合成、简单字幕制作等知识点;《“我的专业 我的梦”专业宣传片》运用视频的特效、转场制作方法、基础动画制作、摄像机运动效果等知识点;《“我的工匠梦”微视频》运用三维运动效果制作高级、视频效果制作、字幕特效制作、片头和片尾的制作等知识点。
obe成果导向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的整合,每次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从获得结果出发的一种反向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便于学生学习,又容易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2.3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内,对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可采取模块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配合教学方法配合使用,首先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内在关联程度划分为不同的专题模块,然后根据具体模块内容,把综合性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关联的小任务,以这些小任务为载体,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个任务之中,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师点拨启发,进而解决问题。
在课堂外,借助课堂派、qq、博客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知识导读等多样的课外教学方式,补充和延伸师生之间的交互。
2.4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也是obe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了“过程分+主题分+选做分”的成绩评定办法。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我们通过课堂派平台采用“达成、部分达成、未达成”3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完成主题的作品,我们邀请企业导师根据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评价,并提出不足;对于选做内容,采用投票方式进行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运用obe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改革,使得《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重视知识的获得与整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参与性,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成就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课堂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