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如何安排好这段时间取决于个人的自制力和效率。如何写好一篇议论文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下面给出几点参考意见。通过对总结范文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通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尊敬的医院领导:
您好!
当您打开这份自荐信,将是对我过去四年的检阅,当您最终合上它,也许又将决定我人生新的旅程。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翻阅我的自荐信,自信的我不会让您失望。我叫xxx,是某学校20xx级xx专业的学生,借此择业之际,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向您毛遂自荐。
我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农村女孩,因为家境贫寒铸就了我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年来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使我能适应这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且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和这一年的临床实习,使我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护理操作技能。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活动,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和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我还去做过社区服务,帮助一些孤寡老人,陪他们度过快乐的时光。
在临床实习中,我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操作技能,并积累了临床经验。通过实习培养了我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能够适应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我一定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份工作。
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但我仍然有信心,只愿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愿贵医院能够给我一次施展自己的机会。我会尽心尽力让医院满意让患者满意。
祝贵医院事业蒸蒸日上,再次感谢您的审阅!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xx年月日。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全球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明确将沟通技能作为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纳入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卫生部批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论及了沟通技能目标。国内一部分医学院校率先尝试开设了医患沟通学课程(尤其是以后).然而,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点,大部分的医患沟通技能教学与培训还只是处于初步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探讨阶段,[3-4]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系统规范、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医学生医患沟通培养体系。笔者在对广东省医学高等院校的走访和电话调查当中得知,8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佛山大学医学院),有1所学校将医患沟通学设为必修课、1所学校设为限选课、有2所学校并未开设这一课程,其他学校均为选修课。本文旨在归纳制约我国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存在的四大瓶颈,拟从国家、医学高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2制约我国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四大瓶颈。
2.1胜任医患沟通教学的师资及团队稀缺。
医患沟通学是一门涉及到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行为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领域宽泛,内容繁杂。因而对于从事医患沟通教学与培训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医患沟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能力有限,难以胜任医患沟通教学与培训工作,且应该由临床医学教师、医学人文教师、心理学教师等人员组成知识结构互补、综合能力协调提升的教学团队。我国专职的医患沟通教师鲜见,基本上由临床教师或医学人文教师兼任。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很多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绝大多数从事医患沟通教学的教师知识结构有限或囿于临床工作繁重而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有临床经验者但缺乏沟通技能或教学技能,抑或沟通技能丰富的临床大夫却无法抽身承担医患沟通教学工作。而医学人文教师有工作热情且教学经验丰富,在一般人际关系的沟通原理与技能教学方面尚且能胜任,但对于临床会谈、手术访谈等临床专业领域等沟通技能方面的传授,则远超出了非医学背景的人文学科教师的能力范畴,所传授的沟通技能难免囿于教材且有“隔靴搔痒”之嫌,难以真正触及实质,也引发了医学生对于所学技能之实效性的质疑。
在知识的分化和学科高度的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医患沟通大师未免过于理想化;因此,由各个医学人文教师、临床医学教师、心理学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则是实现之途。然而,当前各个医学高等院校也许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医患沟通教学中,但是相互知识整合、资源共识、教学方法及能力提升的教学团队则未必形成。能胜任医患沟通教学的师资及团队的稀缺是导致医患沟通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从机制和体制上选拔与培养相应的教师及建构教学团队,是当务之急。
2.2医患沟通教学硬件及机制环境的局限。
标准化病人不是简单的“装病”,要求其每一次的表演都要基本一致,无论对象是谁,从而保证“标准性”,否则无法评估教学效果。可以说,标准化病人既是演员,也是教师。而训练sp要有大量的资金、时间、人力的投入,训练成本比较高。如多数sp均有报酬,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支出。因此,据笔者所知,当前在全国高校培养标准化病人并且用于医患沟通教学的学校不多。
2.3适应不同阶段、专业方向的医患沟通教育的教材体系缺乏。
2.4医患沟通技能研究方面的匮乏。
医患沟通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其自身尚处于不够成熟尚待挖掘与提高的阶段。国外医患沟通学已有了近30多年的历史,有一些医患沟通专着出版,也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但是总体来讲作为一门学科还不够成熟与完善。而在国外,医患沟通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也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在许多地方尚处于发展与成长阶段。而我国医患沟通技能的学术研究及教育教学研究尚处于较为贫困状态,基本上属于先天不足,后天也发育不良。一方面,当前从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人际关系学、医学人类学等方面深入研究医患沟通的理论尚不多见,对西方的医患沟通理论,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绝大多数是有关医患沟通的教育和教学方面,国内对西方医患沟通专着的翻译也极少,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的医患沟通之本土化研究更为罕见。理论研究的贫困严重制约了培养师资的质量、不利于优秀教材的建设,最终也会波及到教学的实效性。
3对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解决对策。
3.1国家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卓越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促进国内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的重要举措。沟通技能作为现代医务人员必备素质之一,在国家层面应有如下作为。
3.1.1明确医学教育标准中沟通技能具体要求,将沟能技能纳入执业医师考核内容。
注重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回顾美、英本科生临床沟通技能课程的发展历史背景,就可以得知,英国gmc1993年所发布的《明日医生》是核心推动力。而美国在这一指南发布之后多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加大了在沟通技能的教学与评估方面的投入。自起,与病人有效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任何医务工作者想在nh系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之胜任资格的前提条件。
我国也不例外。20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提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掌握“有效与病人沟能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的能力”.209月,教育部、原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通知中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上“应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在技能目标上“应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但目前尚需进一步明确医学教育标准中沟通技能的具体要求,将沟能技能纳入执业医师考核内容。
3.1.2支持在医患沟通教学与研究方面实力雄厚的学会或医学院校提供师资培养培训服务。
鉴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患沟通师资稀缺的状况,由相关政府机构支持在医患沟通教学与研究方面实力雄厚的学会或医学院校提供师资培养培训服务能较为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师资问题。例如,年底,由中国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国家人力资源组织、北京正德育泽经济文化中心,经过两年的市场调研、专家研讨,借鉴国际化的标准,组织开发了我国首部适合国内医师使用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医患沟通学’”系列课程标准教材,借助各省级医学会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培训体系”(以沟通技能为核心).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一项空白,也为我国培养合格的医患沟通师资做出了重大贡献。
3.1.3对医患沟通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理论研究的贫困严重制约了培养师资的质量、不利于优秀教材的建设,最终也会波及到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医师协会所提供的医患沟通培训体系目前只能提供初级师资培训课程,且原本定位于住院医师的沟通技能师资培养,教材内容与当前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课程内容重复,建立相互内容衔接、根据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工作实务来设计螺旋式难度逐渐深入的医患沟通课程教材。就教材方面,当前我国可以与外国机构签订国际知识产权协议,购买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外国原版教材版权使用权。此外,教育部给予行政上的引导与促进制度,各类级别的科研课题,以促进心理学、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协作进行医患沟通的学术理论研究,并且不断总结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医患沟通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材缺乏”的困难。令人欢欣鼓舞地是,国内已有不少有志之士,正不断投身入致力于医患沟通学科的茁壮成长。
3.2医学院校层面。
3.2.1重视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育,加大医患沟通师资的培养与激励措施,增强教学相关物质硬件的建设。
学校应要尽快抓紧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鉴于医患沟通学的特殊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职培训,指在各附属教学医院内部选拔优秀且对沟通教学有兴趣的临床医师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及教学方法的专门训练,让其掌握医患沟通的理论与技能,同时习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临床教学水平。此外,学校在增强教学相关物质硬件,如从移动式的课桌、遥控激光笔、录音录像设备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与信息化沟通课程教与学资源共享平台(例如教师成长中心)基础上,须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提升对教学工作的奖励力度并完善学术,提高教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探索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2进行“大刀阔斧式”的课程整合改革,建立各级教学单位之间协调与合作机制。
医患沟通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质带来了医患沟通教学的综合性及复杂性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式教学团队,以及多个级别的教学单位及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例如临床技能中心、诊断学教研室、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教研室之间的交流与协助,沟通教学还应与临床实习阶段的床边教学相整合。这需要大学打破学院、学科层级和壁垒,促进教研组织的扁平化,而这就需要相应的政策及运行机制。
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各方利益且成本极高风险也较大,目前我国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医学高等院校进行了此方面的改革。据笔者所知,目前只有汕头大学医学院,鉴于传统临床基本技能主要靠《诊断学》课程教学完成(集中在大三第2个学期),且各学科基本技能训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局限性,20起该医学院以《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南,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有机整合了体格检查、症状学、病史采集及沟通技能、心电图、急救技术、临床常用诊疗操作、外科基本操作、妇产科基本技能及实验诊断学等内容,教学跨度为五个学期,形成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覆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眼科、精神卫生等基本技能的综合性全新课程体系---《临床方法》。
3.2.3打造促进医患沟通教、学、研一体化的医学人文学术与实践平台。
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都有各自的历史传统及专业特色,在课程整合的视角下,医患沟通可以与临床专业学科相整合、与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相整合、与其他医学人文课程的整合、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各个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自身优势,将医患沟通课程进行整合或渗透,在当前医患沟通理论与教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期,凝聚力量,打造促进医患沟通教、学、研一体化的医学人文学术与实践平台,从而不仅有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塑造了学校的形象与品牌。例如,作为我国首本《医患沟通学》教材的主编单位亦是首开先河设置医患沟通课程的南京医科大学,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校于10月成立了医患沟通研究中心,致力于更好的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教育提供先进适用的人文医学理论和应用成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医学学术与实践平台。例如一方面将23家各附属医院吸纳为医患沟通实践基础,此外,开设医患沟通研究骨干培训班提供医患沟通教研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各附属医院培训广大医务人员懂得利用沟通技能,以防范医患冲突与纠纷。
3.3教师个人层面。
当前国内医患沟通教育尚面临上述四个方面的瓶颈制约,这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开展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培养人才。但是从医患沟通教师个人层面尚还是可力所能及的层面去创造一些条件,来推进医患沟通教育与教学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优化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投身于医患沟通教学,确立教师的职业自尊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享受职业乐趣,提升职业价值。
大胆创新、积极进行医患沟通的理论与教学研究,促进医患沟通教育教学实效性。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学术性特征。在当前许多医学院校有关硬件教学体制及机制有限的情况下,选用良好的教材,积极实施pbltbl、角色扮演教学法、医疗影视叙事与自我体验反思等方法与手段,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评估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自行与诊断学、相关专业等课程负责人进行联系,相互合作与探讨,推进课程的整合教学与实践教学。总而言之,有必要对医患沟通的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使之能有序地开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候胜田,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35(1a):54.
[2]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n].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12):55.
[4]田冬霞,黄美欣,李钰彦,等。英国医学本科生沟通课程内容之共识声明---背景、目标、内容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91.
是什么?了解吗?看看下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从事医药工作一年多,对医药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共同能力.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从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做好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充分准备,做事利落,为人真诚是我的风格.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将不断的学习我所不能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阅读者还阅读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对传统医学界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流程,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不足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教育;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早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针对临床患者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了医学教育的危机,在理论知识的丰富下,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荷,不利于学生医德医风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入到50年代,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在前两年的教学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在60年代,mcmasteruniversity为了实现临床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之间的合并,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遇,提出了pbl课程的概念,自此之后,这一教学模式开始风靡世界。2000年,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的校长等负责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学习了香港开办pbl课程的经验,此后,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应用了pbl教学法。pbl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过程和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问题将各类课程内容相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调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问题的解决并非根本目的,仅仅是简单的载体,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获取到相关的知识,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大有裨益。pbl强调以学生作为核心,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才能够体现出pbl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典的pbl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并论证假设、讨论和总结”等过程,pbl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并深受师生的欢迎。pbl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pbl教学法有许多独特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显著效应。总之,pbl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教改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pbl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真实案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知识技能。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pbl教学法也是如此,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控制,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面,也有着随机性的特征,缺乏深度,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与临床推理能力,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利用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这都会影响pbl的教学质量。
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鉴于传统pbl教学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pbl教学法对于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能力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述条件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要发挥出pbl教学法的优势,必须要从系统上进行改良。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具体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领悟到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是保证pbl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先设置好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6~7人即可,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周期之中,根据问题难度一一呈现给学生,适当增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来挖掘出问题的真相,及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与总结,设法解决难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各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教师并非教学中的知识库,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来发挥点拨与引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事情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利用问题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在pbl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重心放置在提问与质疑上,交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想问、好问、会问”,保证pbl教学法的成功。就目前pbl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清晰,更加适应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保证pbl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考核情况来看,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这无法让学生获取到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在教学资源上,p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等等,还需要大量的硬件与教材,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进行pbl教学模式要适时而行、量力而行,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4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显示,pbl教学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pbl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关于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多,鉴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pbl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进行创新与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2]李晓丹,韦莉萍,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韩英,闵建新,伍庆华,等.信息对称理论视域下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明日风尚,2017(2):202.
二、节能改造的方式。
三、变频控制原理。
对电机的变频控制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v/f开环控制、pid闭环控制、无pg矢量控制、pg矢量控制、力矩控制等。由于就诊患者的随机性,造成管道的用气量不确定性,进而造成空压机的负荷不稳定,对比各自变频控制方式的优缺点,口腔科供气系统宜采用pid闭环控制算法,控制对象为管道压力,控制方式为通过调整电机运行频率,达到改变电机转速,进而达到控制输出压力。由于口腔科供气管路所需的工作压力为,故可选用工作范围为0-1mpa的压力变送器,变送器输出信号为4-20ma的电流型号。通过plc模拟量输入端,经过pid计算,在plc输出端输出0-5v的电压信号,进而将该型号传送给变频器。变频器随之做出变频判断,最终达到改变电机转速的目的。
四、变频改造节能效果。
与传统定频空压机工作原理不同,变频空压机是以监测输出压力来时刻调整工作频率,进而达到调整转速,最终实现恒压供气目的。由于流量q与转速n的一次方成正比,压力h与转速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才采用变频控制器控制转速就能到达节能的作用,由公式1-1可知:电机在80%转速下,扣除电机铜损、铁损及机械损耗外,节能效率在40%;40%转速下,电机能耗为,扣除电机自身损耗,节能效率几乎可忽略不计。所以,调速是节能的本质所在,但并非转速越低越好。同时,空压机不允许在低频状态下长时间运转,因为转速太低,电机工作的稳定性不佳,容易引起电机烧毁,正常情况下非变频电机的变频下限20-25hz为宜。
五、结束语。
在空压机运行的生命周期中,费用开支最大的一块就是电能消耗,它占到了总费用的77%,维护费用占到了18%,而设备的采购成本仅占5%。为此,口腔科供气系统在配置空压机设备时,尽可能的用带有变频功能空压机。如果供气系统较为落后,可考虑全套更换或进行节能改造,使空压机在变频的方式下进行工作。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如何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开题报告是大学生必备的一份文稿,无论是论文课题的开题报告,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与开题报告密切相关的。下面介绍开题报告的写法。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11-.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当今社会,医院及用人单位对医学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而目前高校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很多不合理问题。
本文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
因此,毕业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时间安排。
2、一般在毕业前一学期,社会调查完成之后进行。
三、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
3、鼓励学生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写作要求。
1、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文笔流畅,符合规范的格式;。
2、论文应达到一定的字数。
本科:8000字以上。
专科:6000字以上。
3、论文应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有学生自己观点和见解的学术性论文。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尊重导师,严谨为学,诚实为人。收集资料、占有材料均要实事求是,摘录要符合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资料要注明出处。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应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4、学员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应有计划地进行,论文内容应包括:
(1)前言含简要说明选题的意义,主要创新观点、见解、对策和结论;。
(2)论证分析部分这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求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文字通顺、结论科学。全文应论点层次分明,要分章节或大小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论文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积,要言之有物,运用材料说明问题,论据充分、材料丰富且运用得当;论文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对策建议创新见解要在这里总结、表述清楚。
(4)结束语。
(5)参考资料目录(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五、写作计划。
论文应制定写作计划,包括:论文大纲,大小标题,基本论点和论点句;进度计划(社会调查计划,资料调研计划,时间进度表)。
学员撰写论文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1、准备阶段:
(2)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要求。
2、选题阶段:
(1)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
(2)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命题和构思论文。
3、读书报告阶段:
(2)写出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最后与论文一并交指导教师)。
4、撰写论文初稿阶段:
学生在读书报告基础上,撰写提纲并进行写作论文初稿。
5、论文修改完善阶段: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做进一步的充实、修改与完善。
6、论文提交阶段:
(1)根据导师最后提出的定稿意见做最后的完善;。
(2)检查论文的格式和文字等细节;。
(3)按照论文的统一格式排版并将最终的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4)提交的论文为一式三份;。
(5)提交论文定稿的电子版给导师。
7、论文评审与答辩阶段:
(1)由相关部门组成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评审、答辩。
(2)答辩在江苏大学或符合条件的校外教学站进行;。
六、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跨专业指导;。
3、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指导每个学生不得少于10个学时;。
4、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一般应包括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提纲、撰写初纲、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定稿和写出评语。
七、论文格式。
1.论文要求一律用a4白纸打印。
2.封面:论文一律用统一封面,论文封面格式另行规定。
3.任务书:内容包括论文要求、主要内容、进度安排等。任务书由学校统一印制。
5.正文:论文统一用a4纸,计算机打印。正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行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论文正文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版芯尺寸为15cm×23cm,统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6.脚注:论文中引用资料时要加以脚注。法学专业论文脚注统一使用小五号宋体字,脚注按: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次序标注。
7.参考文献:论文正文后须附参考文献,著明论文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情况,文献著录格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论文集:作者.文章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8.鸣谢:本页内,学生可以表达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在论文写在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谢。
9.装订:毕业论文按如下顺序排列和装订:
(1)封面;。
(2)目录;。
(3)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页;。
(4)论文正文;。
(5)参考文献页;。
(6)鸣谢页;。
(7)封底。
读书报告另行装订。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1、优: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建性发挥和见解;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2、良: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3、中: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比较充分,资料比较丰富,层次清楚,文笔通顺;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及格:基本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尚可,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论据能说明问题,资料符合规定,层次基本清楚;答辩时口头表达基本清晰,回答问题没有明显错误。
5、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论文不及格:
(1)未完成预定的论文写作内容;。
(2)抄袭他人的论文或文章;。
(3)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论文分析有明显错误;。
(5)论文结构不合理;。
(6)质量较差;。
(7)字数少于规定要求;。
(8)打印装订不合格;。
(9)答辩时不能阐明论文内容,又不能回答提问;。
(10)其他。
成绩评定方法与原则是: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成绩;。
3、最终成绩由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审定。
九、附则。
1、本大纲由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解释;。
2、本大纲未尽事宜,由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另行规定。
摘要:大学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够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的通过计算机的思维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工作当中,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实践当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
在当今的环境之下,普通高校需要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开始人类在正常生活当中所应用的一个高新的技术。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需要培养更多的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分析对于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相关情况分析。
1.1高校计算机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如今计算机的教育工作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首先就是基础教育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情况虽然在大幅度提升,但是所取得的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存在有一些新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对于相关的知识也不完全理解,还有一些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导致低分段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除此之外,存在有一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兴趣较为薄弱,对于office的应用程序和设计的兴趣也并不高,大约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希望通过进一步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技能[1]。除此之外,有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相关的供求水平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50%的用人单位对最近这些年所接受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学生或专科学生在入职阶段所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进行调查及满意度都是一般。70%多的用人单位在对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关计算机认证的真实度的评价,选择的一般。还有55%的用人单位,对于一些新职员不能提供相关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他们希望学生在毕业期间就能对此有所掌握。而且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对于文本的编辑,数字作品的管理,演示的介绍,网络的应用和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希望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通过对相关调查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就业的重要决定因素。雇主期望毕业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职位合作,有效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大学毕业生的电脑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以满足雇主的期望,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学会使用电脑。一方面许多单位不能招聘必要的人员,雇主对基本技能不满意;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由不娴熟掌握计算机技术所导致的问题;计算机的应用和需求和我们的课程是脱离现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服务专业结合的问题尚未解决。文章对调查报告的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必须保留和加强大学的基本计算机课程;但教学内容陈旧,不体现新技术。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例如internet,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且愿意获得更多的知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需要应以改革的培养能力为目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应彻底改组。需要进行多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需要。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和充实。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计算机选修课程。还有必要改进认证和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学习的平台,能够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2]。
1.2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不断地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当作是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当中的一个核心任务,严抓死守。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体系和相关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做好全校的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如今一般的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应用型和高职类。因为不同高校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直接对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影响,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校进行确定。近年来,有两个极端:一开始,主要强调学生发展的实际技能,并要求学生掌握应用软件的功能,包括编程课程,并培养学生使用编程语言。后来,思想、理论和资源在语境中的形而上学要求,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中没有准备好,结果使教师的思维更加混乱,学生学习不擅长,主要是:课程采用统一大纲,大课堂教学,统一命题考试;不同专业的内容是相同的;不分学科,统一培训理念作为核心任务。不完善的教学内容系统[3]。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课堂教学+机器”模式;一个简单的“案例”教学,如写作简历,只强调一些功能的应用软件,而不是通过类比学习,不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来解决“类”问题,没有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和解决这样的问题。社会需求多样化,对一流的大学、普通大学和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为不同的教学,不同的专业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事实上,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过程中需要继续培养计算思维。
2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研究。
2.1提升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并且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推行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以便于促进国民经济快速高速的发展。虽然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高潮,因此,普及计算机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清楚地弄清计算机和生命力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的高校属于应用型的大学,所以学生来到学校需要对计算机的应用情况进行学习,应用型的计算机教育,其本质就是对计算机进行应用教育,并且将能力作为导向,保证学生在各个领域之中对计算机能力进行应用,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的应用不应该是简单的应用,需要在各个领域当中被广泛地综合加以应用,普通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并且对于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进行明确,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进行了解和改善,使其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信息时代当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这样一种思维,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当中培养计算机思维,它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当中,与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应的。在新的形势下,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在应用中,加强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学生继续发展学习应用计算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学生差异的基础,不同职位对不同要求的人才,设置多种层次、多种方式来满足不同的教育模式。
2.2面向应用来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选择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应用和相关专业特点进行不断的构建,课程体系并非是几门课程之间的问题,而是对于课程群的进行设置。要做好课程的建设工作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在进行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当中,有效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做好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和教学设计,能够直接促进教师和学生质量的提升。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包括课程资料,网络资源平台,让学生按需自学。同时教师的教学要更加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掌握与专业相结合的程度,加上科学的教学评价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应。保证学生学习更灵活,更有目的。计算机知识库的一部分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开始的压力下,应该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计算机的教学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对于学习工具的应用,而是学生现代化的科学素养的体现,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地创造和培养。普通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只有对计算机技能不断地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求,保证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孙花.分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谭斌.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
[3]王玉静.如何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就业相结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