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一
1、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一些活动开展面不能展开,加上经费紧张,所以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教师、学生对此认识还是存在着像对待以前兴趣小组一样,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活动中途中止。
3、学生有的在活动中,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1、加强投入力度,争取在质上有突破,在学校有限经费上尽量充
分利用已有资源。
2、平时多利用一些机会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深层次上的认识。
3、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主动性、合作等方面的引导,并能迁移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们只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我校将开设好现有的校本课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育人功能。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二
作为数学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领导把民族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我希望学生也能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感受、体验、探究等方式,让土家族课程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动手实践培养土家族审美能力,拓宽土家族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土家族绘画的风格,体验土家族民族绘画之美,提高土家族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土家族绘画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数学知识在土家族绘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等设计有关土家族的存牌、手抄报等。
动手设计有关土家族文化的绘画,感受数学知识要素民族文化上的丰富体现,体验土家族文化之魅力。
分析土家族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数学。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绘画工具等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土家族民风民俗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通过多媒体欣赏土家族文化播放土家族建筑和室内装饰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土家族风格。
(二)“土家族民俗知多少”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纷纷发言。(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民族绘画形式,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三)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了解,画出独特的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装饰图片,同时想想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四)小组交流展示,每个小组拿出自己小组内的作品上台展示,同时介绍自己的主题,以及用到的数学元素,同时评比出最佳创作和最佳合作小组。
(五)新课小结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三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地观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一)门类:历史。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曾不被人们重视的名胜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一名武威人,了解武威的名胜古迹及其久远的历史是必然的,并且自觉承担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查资料了解武威名胜历史古迹及历史。
2、实地观察武威名胜古迹并拍成照片或dvd。
3、学生动手写下自己了解武威名胜古迹后的感受。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名胜古迹。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
3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书的是学生,提问题的是学生,思考的是学生,讨论的也是学生。在读书、思考、提问和讨论中“自得”的应该是学生。如在教学小语第11册《一夜的工作》第二段时,我便有意识的探索学生的“自得”之路。
师:课文除了写总理的工作情况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总理的生活。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总理的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这部分课文)
师:哪一位同学谈一谈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呀?
师:那大家就猜一猜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吧,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认为花生米数量很多,数不过来。因为他是一个国家的总理,地位很高,应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值班室的同志应该考虑到总理工作辛苦,端来一盘子花生米,让总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剩下的就留在盘子里。
师:你说按全世界总理的地位推断,应当是想吃什么有什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
生:周总理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工作更辛苦。
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你还知道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
生:读过《温暖》、《关怀》这两篇课文,我了解到周总理更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疾苦。
生:周总理更平易近人,与劳动人民心贴心。
生:读过《飞机遇险的时候》,我知道周总理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从《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我还了解到总理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
师:对呀,既然总理是个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艰苦朴素的人,那么你们再来猜一猜盘子里会有多少花生米?
生:几颗,十来颗。根据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可以认识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由这种精神出发来判断,周总理不是贪图享受的人,夜里吃花生米只是为了保持工作起码的精力。因此,盘子里的花生米并不多。
师:理解的真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写出总理生活俭朴的。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我读了“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理解到总理生活简朴。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
生:我从“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看出总理生活简朴。因为,绿茶多送了一杯,说明值班室的同志有意识给这份夜宵加了一倍的分量,那么花生米也就比平常加了一倍,就算这样还能数得清颗数,可见花生米的确很少。因此,我理解到总理生活简朴。
“自得”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孟子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程颐之“学莫贵于自得”,都是以学习能“自得”为贵。叶圣陶“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的论述,更精辟地概括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自得”——“期于达到不须教”。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要为学生营造阅读的场,力主少讲,让学生学会涵泳,增强语感,就能使学生能够“自得”,最终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
在学生自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再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这需要老师有较强的教学机智,最好当堂随机应变。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常常在不完全理解或者尚存疑问时就说自己全懂了,因为他们不具备认识、监控学习的能力。老师不应埋怨学生不会提问,而要从自己这方面努力。
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有个学生在自读了课文后发问:“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呀?”我就让大家猜一猜花生米的数量,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猜的。说“很多,数不过来”的人,只想到那是“总理”,按全世界总理的地位推断,应当是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于是又有一个问题: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猜“几颗,十来颗”的同学,是从课文整体思想内容出发,根据总理一夜的工作,可以认识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由这种精神出发判断,周总理不是贪图享受的人,夜里吃花生米只是为了保持工作起码的精力。这种做法,把学生的问题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反过来,我批评学生:“你怎么读的课文?怎么提这种无聊的问题?”那么,讨论就不会深入,至少这个学生的积极性遭受了一次打击。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在课堂讨论中,谈自读体会的是学生,提问题的是学生,持不同意见互相争论的是学生,有收获的也是学生,老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引导的工夫全在背后,在不知不觉间。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六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 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七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
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
2
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
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
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
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
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九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一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 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二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三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
1
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
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
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
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
2
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
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
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
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
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
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
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
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3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
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
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
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
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
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
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4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
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19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
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
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5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
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6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
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四
按照《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0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及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湘教发〔2019〕 35 号)等文件要求,按照《湖南工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坚持顶层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技能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示范教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二)提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措施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核“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落实程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扎实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
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专题辅导和深入解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促进教师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各教研室、实验中心召开1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各教学单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活动。按照方案要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以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做法,深化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模块中,确保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3、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出一批在全校具有引领作用、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遴选1-2门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及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4、遴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进一步完善《湖南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听评课制度,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任课教师诚信档案。本学年度各教学单位选树一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立德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5、“以赛促教”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各类各级教学竞赛,设立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工作在湖南工学院思想政治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宣传部、教务处、教评中心、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六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2017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赤峰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学分, 对应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isec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赤峰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赤峰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赤峰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赤峰学院学籍管理条例》、《赤峰学院选课管理办法》、《赤峰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赤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赤峰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最新英语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7篇)十七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8〕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