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汇总20篇)
朋友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结识的与我们产生深厚情感的人。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写作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一
《分与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该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
本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有以下收获:
1、《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所以在教学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强调有序思想时,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请学生自己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和5的分与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渗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游戏中练习,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我通过“猜一猜”、“出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在课的最后,我没有丢弃我的故事情景,继续利用虎妈妈过生日,请我的学生自己把小礼物(缺了叶片的向日葵)补完整送给虎妈妈,不仅及时巩固了今日所学,而且也使得整堂课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3、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应充分地利用并及时写出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分与合。同时,对于那些动脑筋、发言积极的孩子,也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与合是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础,5的分与合对于学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多给学生机会,把2、3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多说多练,淋漓尽致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还是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看到孩子们如此高的学习积极性,希望我能尽我所能,把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继续延续下去!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二
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xx(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xx.2。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三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表达能力决定儿童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
1.给学生提供表述的机会。
从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让少数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即使是小组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何谈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一个问题提出后,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要巡视切实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说”),再同桌互说(如果不会同桌教会他),然后个人小声独立说。这样一个问题经过这样反复三次的“说”练习,就是鹦鹉学舌也能够表达清楚了。这样做也许刚开始会很费时间,但时间长了,说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也就会水到渠成。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来模仿。如:我在教学第一册“认识钟面”时,在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后,接着教学怎样认时间。根据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表述示范:一、先看分针,如果分针正好指着12,就正好是几时;如果分针没有正对着12,就应该是大约几时。二、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或大约几时。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表述方法来边看钟面边叙述。
通过以上具体实物与抽象语言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学生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更要依靠直观的操作来促进其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如教学数学第二册45+8时:
先弄清题意,接着我用计数器来演示:先在计数器的个位拨5颗珠子,十位拨4颗珠子;再让学生思考加8,在哪位加?学生知道要加在个位,8+5=13,但个位没有13颗珠子,怎么办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向十位进1。接着再让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45+8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四
利用mp-lab操作平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定位为提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不同的理解,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为广泛的迁移,帮助学生完成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符号性学习的过程,从而进行数学知识建构。
以我所上的《图案设计》一课为例,mp_lab教学平台使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如果是手动旋转图形,学生很难发现“绕中心点旋转”这一关键,运用mp_lab的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图形a绕着o点旋转90°得到图形b”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借助工具真正体验和亲历知识形成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得到的结果。
其次,mp_lab教学平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基本图形的旋转”这一知识点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不能体会到图形旋转的一些过程。运用mp_lab课堂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要变换的基本图形设立成图件库,从而更便捷的设计不同图案。学生对于图形的变换在平台的控制下也没有了随意性,因为mp_lab的动画录制模式,使他们很直观的得到图形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并针对各自的需要反复播放,反复构建知识,这一知识点的运用上,mp_lab凸显了其更科学、更具数学性的特点。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图案设计》一课,让学生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后,学生们在mp-lab这个平台上,综合运用今天所学的平移、旋转、作轴对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图案。这样的过程不但感受到来图形世界的神奇,也在互相评价、相互欣赏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五
《纲要》指出: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中班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数字的存在。本次活动我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作为内容,通过综合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内容、经验化的拓展、游戏化的延伸,让幼儿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字。
活动开始,首先投放了与幼儿一起朗读有趣的数字儿歌,对数字有个初步的概念。
接着,我准备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如:有数字t恤衫、时钟、尺子、鞋子、食品袋等幼儿身边物,让幼儿发现数字的存在,知道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着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采用ppt课件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经验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现数字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并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师幼共同编有趣的电话号码结束活动,体验玩数字的乐趣。
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整个社区生活搬到课件中,在各个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地发现了秒表、地铁公交站、机场屏幕、各种仪器、温度计、信号灯、身份证、股票、电话、门牌、海报等等生活物中的数字,大家不禁感慨:啊!数字真是太奇妙了。纷纷打开思维,畅谈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数字。
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让我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六
尊敬的:
昨天,因为我作业没写,怕我被老师罚,于是说谎话说写了作业,忘记带了。
我从开学到现在很少不写作业,只有昨天,我真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前一天晚上把好好把作业写了放在书包里,更为严重的是,我还撒了谎。
大脑里曾经闪过一个念头:我说我没带不就行了吗?但我转念又想:如果我这样做,就有违背一个学生的道德。
学生行为规范中有这麽一条:作业按时交,犯错主动承认,不撒谎。但我后来还是没有理智地承认没写而是选择了撒谎。我的成绩还可以,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也不错,我很担心自己在老师心目的形象会变坏,所以我会用自己的努力,抹掉这次的污点,让我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变好。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一个人犯了错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错误,接受应有的惩罚。”“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这样说过,我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少犯这样的错误,不让它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保证这是第一次犯这种错误,也是最后一次。请老师看我的行动吧。
检讨人:
x年xx月xx日。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七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八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数学课教学,教师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情景用以展现数学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安排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课上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是这种预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讲授前,笔者就安排学生去公园和道路两侧实际调查所植树木的情况,并让大家设计记录表格,以便更好地记录自己调查的数据。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封闭图形的、一端栽树的、两端都栽树的),然后课上再学习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间隔长”和“间隔数”就容易多了。结合实际体验,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获得的知识有理有据,利于其整体知识的建构。课后延伸也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五年级上册“关于分段计费的问题”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计算出租车费用、电费费用、水费费用等,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
生活中常用或是常见的内容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促进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多媒体音像的加入、课桌椅的摆放方式、花卉或卡通小动物的使用等等,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学习,而是体会一个丰富的生活或玩耍过程。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的深度与宽度上加以补充,或是创造重组,使之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买票”与“彩票中奖”的生活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不能中奖”;有的说“一定能中奖”。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交流和争论,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的产生条件,以及各自的不确定性。如此设计教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兴趣盎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充满乐趣的一次买*票经历,收获到了数学知识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通过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收获了不少的可用经验,这些正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索推理求解的步骤,总结同类问题解决的策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授六年级下册“利息”一课时,在笔者将例题出示后,没有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而是组织了一个讨论交流会,交流大家随同家长在银行存取款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存款的过程及意义;明白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大致了解本息的计算方法。这些实践经验无疑成为了今天学习新知的有利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在,乐趣无穷。教师课后再安排到银行存压岁钱的小任务,对学生来说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不论对多么高难度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其目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教授“长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的面积,看有几种方法。有的同学测量长与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有的同学通过数地板砖的块数计算答案;有的同学将教室分割成多个小格数一数。总之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是自己动手动脑,确实做到了学以致用。再比如讲完“三角形面积”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课后活动,如测量出红领巾的面积、三角板的面积、汽车后备箱里三角架的面积,以及自制一个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来布置教室等。再比如,六年级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后活动: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调查表,记录家中每日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学习小组内一周的塑料袋丢弃情况,估算这些塑料袋展开后的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地面?思考这些塑料袋对我们环境的影响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在生活中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照课标的要求,数学课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无疑都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教学完“长方体”一课后,因教材内容比较浅显,仅是一些概念和计算公式,单单借助这些,还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遇事考虑更加周全,也为表现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我给他准备了礼物,现在需要做一个礼物包装盒,我拥有的材料是长2米、宽1米的彩色电光纸板1张,请问怎样裁剪才能得到一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包装盒呢(纸板厚度不计)?学生对此活动充满兴趣,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利用手里的纸片多次尝试裁剪,终于找到了答案。笔者又接着说:“如果这个礼物包装盒无需上盖,该怎样做呢?如果我需要先剪下10厘米宽1米长的一段做拉花装饰一下,又该如何裁剪?”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同时明白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思维不能拘泥固守,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大千世界,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实验操作,许多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都会被我们利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设研究探索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我们美好的生活。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九
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服务生活。教师应当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这一角度出发创设其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境。同时应杜绝仅传授知识,忽略数学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脱节,降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情绪。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进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其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足够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通过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加强其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努力借助数学常识背景,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把数学融入其生活与思维的一部分,才可以真正做到数学目标生活化的思维沉淀,这应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培养其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也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例如,在生活中购物属于最简单和常见的数学场景,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就包含着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曾经在微博中流传过一个幽默笑话:一位老大爷到市场买西红柿,它认真仔细地挑选了一袋西红柿,让商场小贩用秤称重,结果重一斤二两;接着他又要求小商贩去掉其中的一个西红柿,再次称重为一斤,老人顺手便拿走了刚才的那一个西红柿说想买这一个。这个笑话的寓意可以理解为要求学生学习逆向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用这一笑话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避免拘泥、死板的思考模式,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
二、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活在其中并可以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大致可分为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部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可以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情绪和感受,并在教师的诱导下做出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更新教学课堂的组织空间结构,形成全员互动的活泼格局。第二,要注意教室内的色彩和装饰,一般教室宜选择冷色调,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可以适当物化教学成果,展示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而有效地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最后,学生必须有充足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宜过多,有条件的教室开辟休息区,里面可包含图书、饮水机、音响设备及活动器具等。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应该打破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的隔阂,提倡在生活中真实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开启在生活里使用数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将他们眼中的数学用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认知现象,进而体验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现象,并逐渐创新数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观察、猜想、模仿及实验等手段进行材料的收集,积累经验,同时做出归纳、类比和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库,这需要经历一个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身边事中发现与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模拟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锻炼数学思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问题,都应该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并汇编成一套科学的研究程序,帮助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背景思路。教师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质疑,勇于猜想,积极参与求异的思维训练。比如在讲授“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道题目:哪张统计图是针对泳衣销售的?哪张统计图是关于销售羊绒衫的?然后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知,泳衣的销售高峰期应该在第二季度夏天,而羊绒衫的销售高峰应该处于第四季度冬季,因此可以迅速得出结论,做出精准判断。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寻解题的依托、探索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的学习与发展。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应当注重观察与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里,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以及推理和证明的多种思维活动,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添加教学的现代化气息,令学生体会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课堂的影响和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要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教师布置和完成认知性的教学任务,逐渐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基础、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首先,这种评价具有多元性,即教学不应当用绝对统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与发展程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允许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其次,评价具有过程性,学生不再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要成为知识的发现人与探究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既应看重结果,又要重视过程,通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评价环节,促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各方面最大限度的进展。再次,评价具有情境性,指的是生活化教学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有序展开,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在这种情境中获得学生的真实评价。最后,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性,从单一的测试转向可以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渠道。例如建立能够存放学生学习结果以及能够反映出其学习过程的作品集,建立学生的数学成长记录,以及同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反馈等。
五、结语。
总之,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而使数学教学生动化、通俗化和形象化,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高不可攀,并使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2]路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析[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4):62.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一
单元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二
新学期开学了,我仍然担任的数学教学,开学第一课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数学课程纲要”,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容易理解,我给这节课起名叫《这学期我们学什么?怎么学?》。课堂上,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过了一个假期,都长大了,更懂事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都学会了自己翻看目录,自己说每个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我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请思考一下你在接下来的新学期里打算怎么学习呢?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还在小组内先给成员们交流自己在这个学期里有什么新的?打算怎么学?怎么和同桌一起进步?最后在班里在派出代表发言,令我很是惊喜!虽然这些只是只有七八岁的一年级小朋友,但是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问题,他们也能像模像样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就是进行了新课,我课前做足了充足准备,因为我认为第一单元《认识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难,孩子们在上学期都已经熟练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这些平面图形对于他们来讲,算不上是难题。所以在课上,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己分类,自己总结的形式,认识平面图形,虽然刚开始,孩子们有些混乱,因为他们在幼儿园里学过这些图形,但是一看到大屏幕那么多被打乱放在一起的图形,他们就懵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成功分类,并总结每个图形的特点。最后在游戏阶段,我设计了三个游戏。游戏一:我说平明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相应的学具图形。游戏二:同桌两个同学一组,一个人闭着眼睛摸图形,另一位同学判断同桌说的对与错。游戏三:猜图形。老师用卡纸遮住一个圆或者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一个角,或者一小部分,让其他同学猜他是什么图形,并且说出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圆的特征最好认出来,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别容易混乱,只有最后全部揭示才能认出它到底是哪个图形。
转载自 kaOyANMiJI.com
我认为:勤于思考是数学课上必须帮助学生锻炼的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认知学习数学的一个慢过程,是数学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孩子就不会真正的进步,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四
1.与其他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课文均可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2.从内容上看,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这篇课文在洋溢着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等问题有逐步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思想的闪光点得同时,更要体会不同文体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学情分析。
1.我所在学校在乡村,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思维慢、课外阅读量小,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个人的阅历及生活经验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差。
2.针对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基础差的特点、对于本节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中的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及如何对待职业的重要问题。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培养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五
内容摘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主导作用;建立完整的自我评价体系,认识自我评价功能,让学生积极参加自我评价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自我评价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的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初中中,学生是评价的。
谁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评价主体是指对有效地开展评价活动,实现评价目的和宗旨,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方面。从根本上说,数学学习者即学生才是评价的真正主体。主要原因有:
1、虽在评价的组织和实施中,评价者居支配地位,但要使评价成为被评价者的自主、自为行为,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2、评价需要以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的价值需求和能力为依据,这些只有被评者——学生最清楚最明白,也最有发言权,离开学生,教师将会束手无策。
3、数学学习评价具有教学意义,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理应当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4、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没有学生协助和积极参与,评价取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几乎没有人怀疑这种权威式的评价存在哪些问题。但我们却忽略了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这一事实。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和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端正自我评价的态度,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评和互评。
2、指导学生确定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的涵义,内化评价标准,使学生评价标准转化为评价行为,明确把握自己行动方向。
3、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评价和互评的内容。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学生分享成长的责任,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5、为学生提供诊断,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在学生评价中,学生完全由教师摆布,“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平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自信心,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讨厌和抵触评价,很多同学产生各种各样的考试焦虑心理。新课程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是甄别。自我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自我评价是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自我评价活动和过程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自我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节其内在的动机,成为自觉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而随着自我评价的日常化,将促进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自我评价将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内在需求,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将乐于接受自我评价,积极参加自我评价活动。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规定并实施学生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新课程数学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1)恰当评价自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从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2)注重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
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是否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善于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
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3)重视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评价
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析所得的结果;
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学生评价标准是对学生进行有价值判断的尺度与准则,制订正确科学的自我评价标准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关键。
在教师鼓励和帮助下,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评价标准的制订,与教师共同协商评价标准。
学生学习标准既要强调统一、客观的标准,又要尊重学生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其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多样性,评价标准要有弹性,让每个同学都有所发展,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会鞭策学生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此外,师生根据实际情况共同确定达到标准的具体方式、时间和途径。
传统评价以“考试”这个单一的方式进行,过分强调甄别功能,随着学生评价的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评价方式也向多元化改革,《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式(如行为观察、情景测绘、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1)学习效果反思
自我评价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在“预习、上课、小结、作业、检测”等各阶段都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把课堂小结作为自我评价的主陈地,课堂小结设置问题会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探讨;课堂小结展示自己的所悟所得,和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总结学习方法,不断完善升华。
(2)作业分析
作业分析时分析自己对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解题思路清晰与否、学习数学的信心。
(3)书面考试
书面考试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前应让学生明确考查的范围涉及的内容,考查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每道题考查的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总结自己学习中成功和不足,制定弥补不足方案。
(4)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日记有多种形式:反思型日记可通过对自己作业或试卷进行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继续充满信心地学习打好基础;思考型日记可记录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写作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知识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令学生思维清晰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总结型日记则通过独立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归纳、概括,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5)建立成长记录袋
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材料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包括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努力等,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示自我: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相配合的恰当、积极评价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推迟判断: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考试的结果不满意,老师应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淡化评价:有意识地模糊课程教学和评价的界限,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评价真正成为自然的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评价应该是在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进行。
﹡反思总结:自我反思和小结,它重在参与,这种参与有助于调动其内在的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对其一生发展将受益多多。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定性评价可采用小结的形式,在小结中应使用肯定性语言客观、较全面地描述自己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能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目前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更改方案。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争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江苏省南通市教研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学习读本
3、江苏省南通市教研室:课程标准(7~9年级)学习读本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六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七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1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八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有两位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本想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熟悉整百、整千数从而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之上进入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易的进入状态让他们觉得新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就可以解决打消他们惧怕学习疑虑消除心理恐惧。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迁移。而这种迁移和推理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可以统一起来。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我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的算法时,让学生发1+2=3和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1+2=3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老师进一步的追问,是否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知道一题多解的算法和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各种算法的思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1、本节课的引入处理不当,没有能让学生感觉到,从旧知到新知的自然性,因为引入时应该是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而我是在开始就呈现课题,违反了自然过渡的原则。
2、由于我在语言的组织方面的基础功不够扎实,不够精炼,所以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太令人满意。
3、对于课堂的时间方面把握不够,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所具备的环节。
1、应该充分理解和分析教材,合理的备好课;
3、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加强语言方面的修炼;
4、多听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多向他们学习和交流,多做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十九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学生数学教学大单元篇二十
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内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就应多花心思,不断得改进教育方法,不能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样,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了。要想当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悉心推敲每节课的讲授方法,只有学生喜欢,才会注意听讲,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学生去听。学无止境,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与魅力。
比如,在教学《米与厘米的整理复习》时,可以讲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在数学王国里,米和厘米是好朋友,一个胖胖的、高高的,另一个瘦瘦的、矮矮的。可是有一天他们争吵起来,米说他的本领大,厘米说他的本领大,于是他们请数学王国的法官作评判。法官说:“请你们说出自己本领大的理由”。米大声说:“我的本领大,例如:跑步比赛中有100米、200米、800米和10000米比赛,跨越长江的大桥和上海东方明珠的高度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厘米也不甘示弱,他说“门的高低、书本的大小、精密仪器的测量都是以厘米为单位的,所以我的本领大!”法官听后笑着说:“你们不要争了,大的方面要米去测量,精确的测量需要厘米,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单位测量,你们都很重要,希望你们以后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学生听完故事后,觉得数学很有趣,都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数学,将来编更多搞笑的数学故事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