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16篇)
写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巧妙运用,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这些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自己总结的思路和能力,引领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一
摘要:我国法治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农村法治建设的支持作用,需要在保证农村法治建设取得理想效果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不足、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影响因素有所掌握的条件下,提出完善农村法律法规等解决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要从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程度等方面出发,保证农民群众自觉行使自己权利,并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实现新农村法治化,是新农村建设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可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为农村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1.1农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样是促使农村法治化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运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无法可依。并且有的法律制度内容操作性较差,没有做到与农村法治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界定,会降低法律制度的规范功能和强制功能。除此之外,农村有的法律规章还没有及时修正和完善,不能满足农村法治建设需求,无法发挥法律制度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2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有关法律的知识理论、心理、思想及观念的总和,能体现出他们的法律认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还存在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对权力盲目崇拜等问题。农民法律意识对其法律行为有直接影响,是提升法治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来源。目前广大农民群众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极少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其自身权益,在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会对农村法治建设带来较大阻碍。
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政治体系运行问题。我国在基层政权管理方面,通常采取党政两套班子共同管理的方式,在农村法治建设中运行这一政治体制,还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相关制度规定中指出同级党委领导只单纯体现在关键决策制定上,不应由党委直接办理行政类工作。但实践过程中,无法做到各部门职能明确,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管理工作开展,但会造成农民诉讼无门,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不利影响。二是经济发展落后会阻碍农村法治建设。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导致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农业效益差。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在交通和水电建设等方面有所不足,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良好开展的经济因素。
3.1健全农村法律法规。
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进程,需要从健全农村法律法规这一角度出发,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需要将有关农村的法律制度作为法律体系重点内容,注重这些法律条例的完善和实施[1]。例如,我国加大了对《农业法》制定及实施的重视,围绕农业发展建立了结构合理、可操作性较强及相互影响的法律体系。另外,为了有效落实农村法律法规,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立法原则,以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作为法律法治制定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做到法律法规的制定符合农村法治建设需求。另外,还应尽快制定有关农村经济建设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明确农村市场主体、保障农村市场正常运行、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条例,为农村发展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3.2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要想保证农村法治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开展,则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法治理念,这是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展的关键。实际进行农村法治建设时,要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将涉农法律问题的解决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发挥法治力量在农村建设上的推动作用[2]。并且在法治理念有效树立基础上,能促使农民群众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提高农村法治化程度,将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尽快构建以工促农的经济增长机制,在城市发展带动下,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其次,应遵循民主管理要求,适当加大农民基层干部的行政权力,为农村法治建设有序进行加以保障。具体来说,确定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能动性,能有效加快农村的法治建设进程。
3.3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农民群众法律行为对农村法治建设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以便确保农民行为规范。并且农民群众是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对其的法治素质是建设法治化农村的关键,只有在农民具备较高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才可为农村建设提供较大推动力。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群众组织相应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法律知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加强农民法治思想建设。要将有关农民利益的法律教育及宣传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从建设和谐农村、维护农民利益等要求出发,加大对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以便加强其自治能力。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激发基层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并实行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律知识掌握情况、法律素质等进行评价,以便为其提供专门的法律知识指导,发挥他们在农村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3.4加强农村法律服务。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通过加强农村法律服务来确保农村法治建设。基层法律服务主要是农民学习法律知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是需要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做好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3]。
4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的良好发展,需要从农村法治建设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建设措施,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还面临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和法治建设物质基础落后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因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基础制度建设、法治意识培养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二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问题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的问题,关系着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如今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必经的发展过程,农业与农村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轻制度、重经济”的现象,对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建设影响重大。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着我国财政、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着农村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成效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成员的利益问题,也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完整安全,高效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是农业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干部人员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
1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
1.1农村集体财务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思维观念的问题,大多数农户缺乏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意识,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地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足,会计核算工作不专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混乱。同时一些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由于缺失监管,导致农村农户,村级领导对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管理使用上出现严重的流失浪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流于表面,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的老旧,缺少彻底改革和创新,财务制度执行程度不够,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混乱不清,管理不明,关系主体错位。
同时,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会计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混乱,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
1.2完善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
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开展,需要推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办法。在规范化建设单位的推行之下,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问题能够逐步解决,规范化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并按照统一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漏洞的出现,要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还要健全农村财务管理财产清查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成立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部门,并且定期进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和审核。
规范化建设村部必须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上报,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实行统一的电算化管理,并且设立专门的会计档案部门,加强档案方面的管理,还应接受农经部门的审计监督,公开审计结果,实行公开制度。
1.3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必不可少,同时也应该控制村级财务管理的收支细节,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应明确村级集体财务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准则,任何单位以及个人都不允许侵占或挪用村集体财务资产,对农村财务管理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应该加强,各类账目必须细化、明细账要清楚,所有记录文件账目文件都应设立农村财务管理会计专柜保管,对于账目的报账、会账、对账、记账、复账、公开等“会账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开启并实行备用资金制度,备用资金由村财务管理报账人员进行管理,额度由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审批。
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支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禁白条顶库、瞒报收入等行为的出现,任何人不得随意支配农村集体财务资金,对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不同性质,应进行性质分类管理,建立性质分类管理类别制度,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报账人员应做好农村集体财务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严格按照已有制度的规定把关执行,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做好账目的登记、记录、核对等管理工作。
2结语。
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需进一步改进,才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外部制度的改革,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能充实我国最为薄弱的农业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三
xxx村位于市区西南侧,沿0国道与xx市交界处,四面环,环境优美,林业资丰富,属于区地带,距市中心8公里,全村辖1个行政组,72户,总人口269人,其中职工户2户,7口人,共有劳动力00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44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水域面积26公顷,耕地面积242公顷。全村有线电视安装率达到98%,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自水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生态环境良好。200年夹皮村村本级纯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1、农民增收致富方面。
目前,全村现有70%以上的农民有自己的致富项目,从事种植业村民约200户,主要以栽培贝母、林下参、草莓为主;从事养殖业的农民10户,主要项目有饲养本地鸡、鸭、鹅、獭兔、养牛、猪等。夹皮村将集中力量整合资,通过以下几个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种植业项目。
(1)20xx年通过引导农民发展贝亩和林下参种植项目,使贝亩面积达到280多亩,林下参面积达到00亩,年可收入60万元。
(2)20xx年扶持村民娄景凤发展种花项目,年可收入2万元。
(3)继续发展草莓种植,使草莓面积达120亩,年可收入12万元。
(二)养殖项目。
(1)养殖獭兔:200年夹皮村已建成獭兔养殖基地,当年存栏100只,20xx年计划发展到200只,年收入10万元。
(2)养猪项目:20xx年通过重点扶持邵芝朋、杨再久等养猪大户的发展,使全村猪出栏达900头,年收入4万元。
(3)养殖黄牛:20xx年继续鼓励农民养殖黄牛,使年出栏10头,收入1万元。
(4)养殖家禽:20xx年,通过扶持李造林等养鸡大户,带动零散饲养户共同发展,使夹皮片各户养鸡、鸭、鹅达xx户,xx只,年收入1万元;使江沿片养鸡达200户,约400只,年收入127万元。
转载自 KaoyANmIjI.cOM
2、基础设施方面。
一是水泥路建设:夹皮村已建水泥路24公里,巷路4公里,边沟硬化100延长米,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屯屯通水泥路,水泥路硬化率达到9%。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计划继续修建乡路:
(1)20xx年计划修水泥路7公里,总投资20万元。江沿六组:从五组板桥至六组李忠义房下叉道口,路总长4公里,宽4米,建4个桥涵,1个桥梁,需向上争取10万元。
江沿一组:从董全满门前至岭上和0国道相接,路总长1公里,宽4米,总投资2万元,其中:自筹1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夹皮一组:从村南头桥至一组屯内,路长1公里,宽4米,总投资2万元,其中:自筹1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夹皮七组:从王凤房后于0国道相接,路总长1公里,宽4米,总投资2万元,其中:自筹1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2)20xx年计划修路2公里,总投资60万元,其中:自筹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2万元。
江沿二组,从屯内张宝福门前修路,全长1公里,宽米,总投资万元,其中:自筹20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万元。
江沿四组,屯内路,从四组桥头至大园套东河沟,路全长0公里,宽4米,总投资12万元,其中:自筹7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万元。
江沿五组,屯内学校后,修路0公里,宽4米,总投资12万元,其中:自筹7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万元。
(3)村部、化室和计生室建设:20xx年计划在夹皮学校与临道处新建二层楼村部,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部内新建化活动室80平方米,室内安装电视、购买各种图书、完善体设施;村部内新建计生室1平方米,总投资万元。
(4)校舍改善:夹皮希望小学已实现楼房化,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条,20xx年计划投资1万元,为学校购买0台微机。
(5)卫生室:夹皮村医疗卫生站现有床位个,基本满足村民求医问药的需求。
(6)河坝、堤防:20xx年计划在夹皮组修河坝200延长米,该项目200年已上报水利局,总投资18万元。20xx年计划在夹皮村屯内修堤防100延长米,投资1万元。
20xx年计划在夹皮村后修河堤400延长米,投资10万元,其中:自筹1万元,缺口9万元。20xx年计划在江沿河口四组修河坝200延长米(07年末完成),投资7万元。
3、农村环境方面。
(1)杖墙和边沟:200年已完成杖墙统一1000延长米,20xx年将在夹皮六组进行板杖统一10延长米,板杖墙总投资1万元,其中:自筹1000元,资金缺口9000元;将在六组石砌围墙10延长米、在村屯内石砌围墙00延长米,石砌墙总投资28万元。
(2)美化、绿化、亮化、洁化工程:20xx年计划在化活动小广场和沿街花池中种花,投资400元;绿化村屯主路1公里,投资6000元;沿村屯主路安装路灯1个,投资万元;对村屯内卫生实行专人清洁、管理,投资4000元。以上工程计64万元。
4、改水改厕:
(1)为解决夹皮、6组、江沿2、、组自水管道老化问题,20xx年需新建水井2座,维修管道700延长米,加长管道00延长米,总投资1万元。
(2)20xx年新建标准化厕所0座,总投资1万元。
5、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
总计4万元,其中:
(1)200年新增企业纳森木业、金恺威药业、双鑫原料基地,年产值4000万元,利税00万元。
(2)夹皮村两个参场,年收入1万元。
(3)卖林木木材收入2万元。
(4)租赁房屋、红松果林、林下参、场费用收入万元。
1、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乡村投入不足,发展缺少资金。
2、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各自单独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后续力量不足。
3、交通、信息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项目的发展跟不上市场。
4、夹皮村依傍水,水资、林业资等自然资丰富,但缺少好的开发项目。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四
2姓名:魏冬娟。
学号:120610122。
3摘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有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柳岩乡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基本经济情况及现状。
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新农村形象已成雏型。
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顺应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出路在发展。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该村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各级常委和政府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这些好政策将会有利促进该村发展。二是市委、市政府确定该村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将有一些政策、奖金倾斜,有利于加快该村发展。三是该村的水稻甘蔗主导产业发展有利于深度开发转化。该村水稻甘蔗农作物已形成一定规模,群众的积极性已调动起来。四是经过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锻炼,已经涌现出近千人的打工队伍,有利于在外创业、交流信息、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二、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和村民素质。
该村有两所中学,以前每年入学人数较少,2000年达到入学年龄的有***人,入学人数只有***人,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有***人,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健全的教学体制,师生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教学工作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教学质量明显提不高,全乡仅有少数人考上重点高中。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导致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人都看不起病,严重的只有等死的情况频频发生。政府部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极发展农村卫生、文化教育事业,2006年我们调查的数据是入学人数已达到****人,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仅有****人,另外政府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都住进了新建的校舍,还增开了多媒体和计算机课程,招聘的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生。
在对漠沙镇进行调查中,镇党支部书记提出该镇主要从生产发展科学化、行走路面都硬化、养殖生产大发展、商品加工再上市、农户用上卫生水、种植收入是甘蔗、水稻、农作物、房前屋后小亭园七个方面来实现新农村建设,具体发展目标及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目标。
1、狠抓经济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玉米面积达到***亩,人平均实现***株,产量达到****吨,生猪出栏****头,山羊出栏****只,人平均纯收入实现****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以上,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网站农户****。
2、达到生活宽裕:农民居住楼房**%,电话普及率**%,五保集中供养率**%,社会保险参保率**%,60岁以上老人救助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落实率达**%。
3、实现乡风文明:广播覆盖率**%,彩电入户**%,高中水平**%,大专水平**%,有技术专长农民**%,法律知识普及率**%,十好家庭达到**%,计划生育保健知识普通率达**%。
4、确保村容整洁:村公路硬化率**%,一池三改户**%,喝卫生水**%,电网标准入户率**%,森林绿化率**%,清洁能源使用率**%,无公害绿色产品**%,垃圾无害化处理**%。
5、规范管理民主:村务公开知晓率**%,民主决策参与率**%,重大事项监督率**%,干部实绩考核群众参与率**%,产业带头户**%,市场营销户**%,文化中心户**%,治安联防户**%,科技示范户**%。
(二)主要措施。
1、突出发展主题,狠抓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农民把玉米这一产业做大做强,适度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甘蔗种植,力争坚持发展与转化并重,实现甘蔗收入人平当年**元,形成甘蔗专业大村,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户平生猪出栏*头以上,户平养羊*只以上;全镇菜牛出栏*头。
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各类企业,下功夫招商引资,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吸引更多的老板来村投资办厂,新发展投资过**万元企业*—*家,为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3、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一是排水沟渠的维修整治,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农民自愿投资,完成****米,整修堰塘*口。二是继续搞好村级公路硬化,三年内再硬化*公里,完善道路维修管理办法。三是抓好一池三改,引导农民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民吃上卫生水。
4、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打工经济,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三年里,每年要***人以上外出打工,五年实现转移劳动力***人。
5、科学制定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农民新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严格控制建房选点,着力提高民宅设计水平,高起点,新风貌,逐步实行社区式、公寓式的农民聚居化和城乡一体化,三年内,理顺*—*个居民点,建造农民新村的人文景观。
四、报告分析。
少数民族比例太大,乡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封建残余思想仍然保留在上一代的身上,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引导下,各族人民积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下,在“十一五”新思路的规划下,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巨变,国家的农民亮丽未来不在是梦。
在一个假期多的调查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主要是:
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农副产品产业链;四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进行转移;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逐步实现没有失学儿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有钱看病、吃药,彻底消除内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建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工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五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实行由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四是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促进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各个方面都支持农村、农民、农业,均表现出发展农村的决心。但我认为,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生产过剩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鉴于这种情况,应当建立一种机制,让农民能够了解全国市场的信息,适时调整农业生产。还需培养农民自主努力、自我改革的精神,从侧面帮助农民。听取农民的意见,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忌盲目的做出决定。必须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让农民自己去收集市场信息,选择种植什么农作物,提高生产率。政府进行干预,有时结果是好的,但农民会产生依赖性。农民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农产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还可以自己选定销售渠道,定向为客户供应农产品,这样可以保证收入。换言之,政府过多地进行干预,无法调动农民的潜力,农民自主努力是发展农业的根本。政府应当给予更多支持,农民应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的支持不可少,同时又要让农民愿意自主做出努力,保持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简言之,既要在政策层面保护农业,又要让农民有竞争意识。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各项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稳定的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如何科学界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等问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3年2月5日。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五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非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xx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xx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年初,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要求,结合区环卫局的工作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实际、精心筹划、务求实效,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自年初收到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相关指示安排后,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我局工作议事日程,对工作作出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处理各项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保障有力,措施到位的良好局面,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认真调研,摸清现状,为决策提供依据。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全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掌握各项信息,从而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我局为了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到农村乡镇实地调研,并通过与村干部和群众交谈,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调研结束后及时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组织人员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制定我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建规划和工作方案,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明确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有可行的措施,有制度的规范,有显著的成效。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在政策上引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局首先组织学习宣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除了向农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从思想上坚定新农村建设的信念,还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科技文化知识,从技术上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教育宣传的基础上,还督促检查好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支农惠农护农政策的`落实。此外,利用会议、简报等形式,及时跟踪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提高了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加强帮扶力度。
我局结合自身实际力所能及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不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补助人民币5千元给予2社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在重大节假日还看望困难党员积极参加义正社区的党员帮扶活动。通过各种帮扶活动的开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负担。通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民(出处!)生活全力参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协助搞好农用、水利、道路、学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协助做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抓好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等工作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立和完善乡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工程。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指导帮助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公开。帮助完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五、扎实推进平安村镇建设。
扎实开展“平安村镇”创建工作,加强安全工作指导,将“平安村镇”创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将“平安村镇”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了解掌握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镇安全稳定。同时,还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极度大地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
一年来,我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力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发展xx村的生产力,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xx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促进xx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突出一个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实现两大突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三个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实施“四化”“五通”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网络。
达到“六新”目标: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水平。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行蔬菜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大力引进就业量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引导农民围绕“二扩大、三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扩大”,即:扩大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两大主导产业规模。“三提高”,即:提高主导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
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逐步实现没有失学儿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有钱看病、吃药,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家喻户晓,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
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五好家庭户”、“诚信经营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
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
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降低社会犯罪率。开展“六无”村创建活动,即:无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和歧视残疾人现象;无黄、赌、毒、黑、拐、邪、假等“七害”事件,无重大刑事、治安、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事件;无群体性或恶性上访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
七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九是弘扬农村文明传统,倡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不骂人,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促进村容整洁,就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二是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活动,做到“四化”,即:美化(房屋建设规范化,格调、色彩统一)、硬化(村社公路全部硬化)、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公路两旁栽植人行树)、亮化(有路灯)。村成立环卫队,定期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乡下人”成为“城里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五通”(通电、通气、通水、通路,通网络)。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
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
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
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八
据红河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相关文件精神,我被选派作为20xx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后,于20xx年2月27日正式进驻金平县老勐乡新村村委会。入村后,根据《金平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就新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活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与部分村干部、村民组长、农民群众积极交流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调研,我加深了对新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和认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新村村委会隶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勐乡,位于老勐乡境内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交通方便,东邻营盘乡水塘村委会,南与老集寨乡百乐寨村委会隔河相望,西接老勐村委会,北与新安里村委会。辖新村一、二、三、四、五组、红九一、二、三、岔路、涵洞、龙头堡、磨石、攀枝花、铁丝桥、三家河、平坝河、火烧一、二组、灰竹坪共19个村民小组、世居着苗族和彝族,其中苗族为主要居民,占全村总人口98.5%。现有农户870户,有乡村人口3970人,其中农业人口3970人,劳动力20xx人。该村较为贫困,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全村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农村经济总收入980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2400元。全村耕地面积7362亩,其中水田面积1448亩,旱地面积5914亩,人均耕地仅1.82亩,林地9586亩。人均有粮320公斤,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419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xx毫米常年无霜,适宜种植香蕉、橡胶、木署、西贡焦、水稻、玉米、龙眼玉米、荔枝玉米、甘蔗玉米、芒果等热区经济作物。新村灰竹平有5户养牛31头,家家户户养有骆子,山地鸡养殖是新村的特色,养殖历史悠久,养殖周期短,卖价高、市场前景好,在党建示范户的带动下,辐射了周边200多户养殖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强了养殖后劲,体现了规模在促养殖在户的山区畜牧业发展模式。设有一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8个,预备党员6个),积极分子14名。
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新村在当前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主要的困难和问题:
1、党员、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部分村民及少数村组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尚存偏差,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要求他们这样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多数村组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感到手足无措,寄希望于上面有可资参照的模式或方案下来。总的来说就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了解的不够透彻,不能全面的理解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2、主导产业缺乏支撑,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村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渠道较窄,仅有木薯、养鸡和养猪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民致富。由于各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未硬化及改水、改厕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群众自筹、州县级单位的帮扶资金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村内有相当部分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4、缺乏建设资金。经济建设和基础项目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所有项目只靠政府政策性的补助支持,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把握不好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制约了村经济发展。
5、缺乏建设人才。村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没有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低下的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营性管理的需要。科学种田和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引进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技术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面临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认为新村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调研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但有不少村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上级给钱给物给政策,许多农民都在观望,有的原来想干的事都不干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有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搞形式、走过场、瞎折腾,致使许多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的集体项目搞不成。这些都需要今后认真加强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同时,还要培育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新村村委会位于藤条江河谷流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0xx毫米,常年无霜,有丰富的热区资源,是典型的天然温室,非常适宜发展甘蔗和橡胶等产业。下一步要加大经济作物的发展力度,有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扩大橡胶、甘蔗、西贡蕉、西瓜和山地鸡等基地,配合政府全力推广甘蔗的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要扎实做好当前的甘蔗产业发展工作。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以种植业为基础,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开展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坚持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支持和发动大户扩大种植和山地鸡养殖规模。要求家家户户学习多种蔬菜的种植,做到品种多样的蔬菜能自给。
4、加强村委会自身建设和党建工作。村委会组织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重要组成部分,村委会班子和村委会成员素质如何,对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必须加强村委会班子建设。一是坚持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到全体村民利益的或重大事情都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建立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办事透明,做到办事公开化,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严格财务管理,遵守财政纪律,财务做到按规定收支,财务收支做到公开透明;二是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三是在党支部建设方面,全村委会设有一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名(其中,女党员8名,预备党员6名)积极分子14名。今后应该计划每年发展2名新党员。计划从党中培养一批后备班干部队伍。配合公安机关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组织法律、法规培训。严格遵守《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落实各项村务政策,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利用已经建起的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发展群众文艺,加强娱乐活动,保障全民健身。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村文化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九
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上午)好!我们xxx村是绩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历来民风纯朴、治安稳定。农村经济连年增长,公益事业不断推进。村两委干部开拓进取,敬业奉献,全体村民人心思富,富而思进。特别是2003年10月村级规模区域调整以来,邻近的陈村、东干村整村并入,尚田村成为拥有2000多人3100多亩耕地的中心村,全村干部群众本着"并村更应并心"的宗旨,团结一心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先后被评为"县文明村"、"市文明村"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并作为"全市生态示范村"上报待评,村党总支还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我们申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其独到的区位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首先,尚田村、组干部和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近年来的共同努力,全村干群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农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和提高!
其次,近年来,在村两委干部的身体力行下,村容村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3个自然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目前村村公路"路灯亮化工程"和总投资80万元的"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运筹之中。使地处岭南岭北交界地带的尚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等有利条件。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优势明显是我们尚田村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尚田西瓜"凭其瓜甜个大在市场上倍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全村已形成千亩绿色西瓜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万元以上;除原有的传统木材加工外,笋竹两用林培育示范基地,经过近两年的高效运作,使盛产元竹资源的尚田村,在提高元竹附加值的加工上,为农民增产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此外,我们尚田村的农村经济发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乡来看,相对较高,加上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组织发动群众能力较好,村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清晰,建设氛围浓厚。2005年村集体收入实现3。6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150元,位居全乡之首,无论是在捐资助学修桥补路,还是在扶贫济困/科技兴农上,广大干群都能以发展大局为重,齐心上阵,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村在农村结构调整,双培双带等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经济状况较好的致富先锋,他们乐于奉献,乐于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他们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派!
以上5大优势寄托着我们尚田村2000多名父老乡亲的殷切盼望,体现着广大干群极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而近年来,多位省市县领导视察和指导尚田工作时,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对尚田村的工作思路和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尚田的发展未来充满了希望!
各位领导,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当前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任务,给我们尚田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好机遇,我们全村父老乡亲企盼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扶农措施,更愿全力以赴投入建设美好新农村行列之中,为此,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商定下,尚田村将紧紧围绕中央"20"字建设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群众自愿投入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三大原则,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以增加农民整体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侧,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需之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杨继瑞(2005)认为,新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具有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特征,无疑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和谐和科学的范畴。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中层次的,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金,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难的现象。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要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相当或者低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农民生活状况就会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需要层次,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日益加剧。);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整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根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福建省来看,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占优势。据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森林面积1.15亿亩,其中森林覆盖率、竹林面积、毛竹总株数、人工林蓄积量4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我省拥有优越的自然风光条件,是为开发农村生态旅游业提供了有力的天然条件。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至2009年底,福建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49个;乡村旅游扶持点78个,其中首批省级示范点创建单位28个;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单位165个,水乡渔村23个,农家乐330个。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也应当成为工作重点。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二,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防止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珍惜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分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
第三,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导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们深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一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一)加大财政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从我县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建有垃圾池的村尚为数不多,更甭提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较高层次的要求了。况且从目前我县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出发,我县农村还未到有能力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阶段,作为浙江这个经济大省中的欠发达县,这就需要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财政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垃圾池、垃圾填埋等硬件设施,为农村环境整治夯实硬件基础。
(二)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农村环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所以必须建立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形成“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让人人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牢固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的观念。第二,要建立农村环境保洁制度,以行政村为主体,建立一支义务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开展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当然有能力的村可考虑有尝服务。第三,环境整治不仅仅是卫生整治,还包括社会风气整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情淡漠、唯利是图、道德信念滑坡等问题在也农村大行其道,赌博风、麻将风可谓十风盛行。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在农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健身、学习等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此举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可达到减少矛盾纠纷的目的,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二
xx镇地处省会郑州和古都开封之间,是县城的座落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总人中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200x年以来,xx镇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分别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信息化建设示范镇”三个国家级荣誉,镇党委是“省五好乡镇党委”。理清发展思路,实现生产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200x年以来,我们从城关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强镇、三产富民”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通过大举招商引资,强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城市化。使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现代城郊型农业为增收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关实际、具有城关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2005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540万元,同比增长25%,比2001年净增15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9元,同比增长23%,比2001年增加2200元;8个村集体收入完成1300万元,同比增长10%,比2001年净增500万元。全镇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位居郑州市30强乡镇第一位、省百强镇前列。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生活宽裕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群众福利水平的同时,我们更加注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投入40万元设立了城关镇大病医疗基金,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投入30万元设立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基金,在全镇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投入40万元设立了农民就业和素质教育培训基金,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群众就业能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投入30万元,设立教育抚助基金,对贫困学生和考入本科以上学生进行救助或补助。投入20万元,为8个村和机关各办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成立了镇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网络、以《信息快报》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建立了从就医、到养老、教育、就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发展有方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的良性互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作为享受各项保障体系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管理,促进了乡风文明。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200x年以来,镇党委以“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为契机,在全镇开展了以“一村一条文明街、一街一个文明户、一户一件模范事、一家一个形象人”为内容的“四个一”精神文明上台阶活动。并抓住形象人这一核心,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四期形象人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形象人的整体素质。同时,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和“夸媳妇、贺娘家”活动,在3月8日进行了统一表彰;2003年以来,陆续投入500万元在8个村高标准建设了农民文化大院和多个街头娱乐场所,每天群众进行表演;在元宵节组织全镇农民文化艺术队上街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镇开展“十佳文明户、十形象人、十件模范事、十佳经纪人、十佳纳税大户、十佳基层干部”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十佳先进,利用年初经济工作会时间进行统一表彰,并进行及时宣传报道,使全镇形成了争当形象人、争做模范事的良好氛围。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有5个是市级文明村、城关镇是“全国文明镇”。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我们按照县城整体规划,切实推进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200x年规划并建设了总投资达3.2亿元、可容纳住户2980户的“两寓五区”工程,即在一个村建设农民公寓、在两个村建设农民标准化住宅小区。如今工程已基本结束,并有600余户群众搬进新居,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优化了城关的投资环境。同时,投资3960万元建设了多座学校、医院;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26条道路,绿化美化了38条街道,亮化了50条道路,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对背街巷道和庭院卫生进行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了“除四害”、“健康教育”和“街道卫生清理”活动,为辖区群众营造了一个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村容整洁。2004年,城关镇获得了“全国重点镇”的荣誉,有三个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同时,全镇有2个是省级卫生村、1个是市卫生村,几个城中村全部是省级卫生单位。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多年来,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城关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镇管、组财民理村管、三书一单理财、五枚印章把关”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镇审计办每月集体进行汇审入帐,并经常进行审计监督。2005年在坚持每月8日前的村务公开的同时,还通过摄像、输入微机,使村务公开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延伸了村务公开的时效性,开创了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新局面。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三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本人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为更好的领会中央政策,使之与任职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人对任职村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村内建有铁路客、货两座站台,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村内煤炭经营公司、郢通搬运公司、民发运输公司等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一个中心村(136户),共496户,xx口人,58名共产党员,农民安居乐业,干群关系和谐。村内拥有耕地1900余亩、山林3700亩(其中圆竹600亩、板栗林700亩、用材林2400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空气清新,人杰地灵。村内建有县级示范小学一所。在全县率先建成首个村级电话程控机房一座,联通、移动无线信号塔村前村后遥相耸立,通信相当发达。xx年初在全县第一个在村级开通光纤,并转播有线电视节目38套,村民了解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本村先后荣获省、市“先进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小康村党支部”、“林业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xx年又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五是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加强。中心村聚居村民较多,因此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较多,加之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随处堆放、乱倒现象没有有效改变。在加强宣传的同时,需要设置垃圾箱,安排专人清洁街道。
六是村级卫生室设施不健全。虽然村级卫生室已启用,并有4名医师,但卫生室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在有92%以上的农户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下,诊疗设备显地力不从心,应对广大农户的保健就诊还相当吃力。
七是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较高,农民有一定经济压力。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在惠农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均倾斜较大,农民的积极也非常高涨。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农民需要自筹相当大的资金,比如“沼气池”配套的“一池三改”工程中,国家全力支持利用绿色能源,投入800元/池建设沼气池,应该是非常优惠,但农民需配套投入700元左右,如进行“一池三改”工程,农户需要建猪圈、厕所等,每户农民需配套投入4000多元,给农民带来一定压力。
五、发展建议。
(一)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山上主要抓好圆竹、板栗、用材林的项目开发。优化种植结构,增加产量。整合半成品加工厂,引进资金,进行竹木用品深加工。发展村集体经济,于xx年年底建一处中等规模的竹木市场,实现剩余劳动力转化,实现人均年增收100元的目标。田里倡导科技兴农,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把加快科技进步,加大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点,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到xx年年底完成整村培训,培养优质稻种植科技当家人40名以上。到平均每人年增收200元,形成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产业格局,并于20底完成700亩基本农田改造。庭院主要培育户养千只禽、户养百头猪的养殖专业户和养殖专业组。市场主要发展壮大村民运输公司、煤炭公司等,引导农民成立多种经济协会,以竹木加工、优质稻种植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开展“阳光工程”,进一步加强村民的技能培训工作,为输出务工村民提供就业保障和法律服务。
(二)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1、xx年年上半年完成“村村通”水泥路面工程(2.3公里),方便村民直通新105、312国道。国家投入资金加村民筹资56万元。
2、xx年年下半年完成中心村街道500米路面柏油浇注工程。
3、年下半年完成中心村至姚关大道的中心村主干道2300米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
4、2010年下半年基本完成村内8个村民组“组组通”沙石路面工程。
5、2010年下半年完成中心村自来水厂建设工程。
6、2010年上半年完成组组通有线电视工程。使全村100%农户通有线电视。
7、xx年年下半年进一步健全村卫生室建设,拥有医师4名,至2010年上半年使100%村民享受到合作医疗。
8、xx年年底投入xx0元用于村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使45岁以下的村民掌握1至2项生产治富技术。
9、xx年年底完成全村100户沼气池建设工程,节约能源、绿化环境、减少生产成本投入,享有绿色能源。
10、2010年底完成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增加示范小学办学资金,增加师资力量,让教师留下,教好课。
(三)围绕“乡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设立并健全多种村民活动场所,如图书室、娱乐室和培训室。在其他村民组完善“三小”活动阵地(即党小组、村民小组、计生小组),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
2、以实现“平安关山”为目标,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盗等违法犯罪现象。于xx年年底在关山村建立巡回法庭和警务室。
3、开展“创十星、评十户”活动,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四)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村建设工程。
1、xx年年起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院、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在各个中心村建垃圾焚烧池,成立环境督导队,使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实现户户庭院整洁,村容村貌美化。xx年年底完成中心村“穿靴带帽”工程。
2、2010年底完善中心村街头农民公园建设,在进村路旁栽种绿化树、整修下水道,在街头三角公园建体育活动器材。
(五)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
1、坚持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均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2、规范民主管理。一要规范公开形式。在村部建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单、下组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开村情村务,确保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权和监督权。二要规范公开内容。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山林耕地企业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救灾物资发放等内容向村民定期公开。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根据公开内容按照年度性、常规性、临时性、即时性进行公开。四要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实施、落实和监督。由村务监督小组监督公开的内容和落实的情况后向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汇报。
3、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结合年终考评或总结工作对村干部至少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检查、督促村民委员会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决定的事项;反映村民合理的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落实;检查督促村务公开以及财务活动情况,协助开展村集体财务审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的参与。深入发动群众,形成建设合力非常重要。作为选派干部,首先团结好村支两委成员;其次深入宣传到农户;再次与全村农户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户关心关山、建设关山、美化关山。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四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查看)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五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不足?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没有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若能让这一庞大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就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就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那么,今天我们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底有什么新意呢?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开始或者初期,更多的还是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由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同时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新农村如何“建设”
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三,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相悖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搞“一刀切”、“照搬照抄”,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3.急于求成,借债搞新农村建设。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中去。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七、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农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而有些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议等,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
二是要处理好创新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三是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推广典型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要防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色彩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方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搞丢,我们应该把农村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八、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第三,“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次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是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征地制度改革问题,三是土地市场问题,四是农民宅基地问题。处理好这四个实际问题,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1.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
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各个方面都非常关注。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征地制度改革,更要注意严格把握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这两条原则。因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人多地少,以大约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即使根据最乐观的预测,我国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到2040年左右甚至2050年以后,才会出现全国总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这几十年中我国人均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我们现在就过多地占用耕地,实际上是剥夺了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我国理应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尖锐矛盾之一,就是占用土地过多,明显超过控制指标。我们面临的依然是经济增长偏热,尤其是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进行招商引资,导致耕地总量连年过快下降,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急剧下降。这样势必继续造成土地资源占用过多,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此,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运用和发挥控制占用土地这个闸门的功能,是完全必要的。
在征用土地方面,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经营性用地应当直接运用市场机制,在与农民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取得。即使是公益性用地,也要注意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决定土地的征用价格。《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征地价格往往是偏低的,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是征地、环保和农民工权益问题,在这三大矛盾中尤以征地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最为尖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出现,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农民宅基地是农民土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个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势必涉及对原有村庄的整治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对村庄的原有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现在多数地方农民住宅凌乱分散、占地较多,许多地方农民纷纷在村外建新房,导致村庄形成了“空心村”。这些村庄不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通过村庄整治逐步予以解决。
鉴于目前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今后住房布局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趋于集中。当然,集中居住是趋势性的、引导性的和逐步推进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性手段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到的,这一点应该明确。如何对农民住房集中布局进行引导?首先是科学规划,在长远规划中对作为农民居住点的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搞好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吸引分散的农户到这里建房或者购房,逐步实现集中布局的目标。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这样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九、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新型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以新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这样,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就被提上了日程。新农民应该是讲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3.创造力不强。
农民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解决农民不足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在农村逐渐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4.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5.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自己事业的主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但新农民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应该循序渐进。在这期间,保证国家的持续投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既要依靠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又要对农民进行适当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不足和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十、新农村建设应从认识和行动上谨防三个误区。
1.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但具体到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如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新的平台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建设开始进行。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不同的发展次序和不同模式。
面对如此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标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却促进了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的工作倾向。如果走这样的路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在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制定标准、进行规划,而是坚决地反对那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设立的标准和进度,反对以统一标准来否定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做法。
2.在小农经济思维的误导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从而陷入自给自足的误区。中国农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和保留地,这种小农经济思维与遗存在县乡政府机关的计划思维和管理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观念障碍。在这种观念作用下,新农村建设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和偏差,就是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农村脱离开城乡互动前提的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鉴于中国将长期处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方面,能够基本跟上中国现代化步伐,能够基本公平地分享中国工业化文明进步的成果,以避免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断裂;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任务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断裂的同时,为农村的转型创造条件。中国农村的转型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束缚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村,向现代经济一部分的新农村转变。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实际上是一条城市与农村双极互动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由此把现代化要素输送到农村,使农村成为准市民的培育和孵化基地。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中,有几种倾向值得注意。如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通过行政命令和利益诱导,使农民将艰难形成的资金积累投入到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建设上来,使农民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再次成为农民自我复制、自我固化的“笼子”;在发展农村教育体系上,出于满足自成体系的需要,违背目前出现的农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违背教育规模效应,出现村村搞学校、村村办不好的重复投资。
3.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看成是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原生态文化的运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一误区是将已经流行于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以农村城市化为平台扩展到农村。以淹没中华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一律的西式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如何使技术上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恰当结合融为一体,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中,引入现代的技术文明与保留具有时代生命力、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关键要在创新中使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实现新的结合和表现。中国农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载体之一,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有机结合的问题。但在对农村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下,却有可能出现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等,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或是在计划经济陈旧思维的束缚下,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成为千村一面的新村。避免走入误区的方法:
一是要明确中国农村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预置。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其目的不是要永久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是要使目前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够分享中国现代化的成果,不至于形成中国城乡发展的断层。必须明确那种认为中国城镇化结果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因而没有必要将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而是要快速推进城镇化,为农村消亡创造条件的“农村消亡论”,以及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静态中,脱离城镇化的自我发展的建设过程的观点都是不合时宜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分类、分阶段进行。要真正从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解决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决不能搞一刀切、花架子。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并且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在工业反哺农业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反哺,更要注重知识、科技和文化层面的反哺。要从“全营养”的角度,实现工业文明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援,通过城乡土地整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民工教育体制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农业产业融入现代工业和农民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对中国农村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民族化、本土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要同时启动中国农村、乡土文化的保护的立法和研究工作,通过有关法律和制度来实现对中国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政府官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篇十六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20,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