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十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能够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联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取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潜质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向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这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取的状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天,劳动力的价值务必透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必须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能够透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到达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潜质,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构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资料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必须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联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取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用心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潜质,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用心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潜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就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带给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潜质的现显。这时,你不仅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潜质,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应对市场需求,做出用心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发奋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决定,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构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持续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一样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应对求职失败,就应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发奋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到达目的。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种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同时各院校也扩大了办学规模,各种专业层出不穷,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毕业生的就业率又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的分析研究来探索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新途径和方法。
1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受多种情况影响,因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多数年青人一样,其心理认知有其独特性,同时也存在心理困惑等问题。
1.1 自我认知的含义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能力,即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等一切的认知,例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情况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地位等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自我,而自我认知就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在个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过高,则会导致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出现坎坷和曲折,从而常常导致失败。反之,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偏低,则会导致自我心理封闭和自卑感,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
1.2 自我认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学习的重点更偏于实际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企业更注重文凭的时代,他们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所以,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让他们在就业时有着明确的态度和方向。反之,错误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会让他们在就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阻碍。自我认知过高,往往会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当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失落感,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自我认知过低,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出现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严重影响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只有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增加其就业的难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其充分就业,必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力,培养全面的素质,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规划合理的人生。同时,正确地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合理自我认知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对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会、企业等对高职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认识。
2.1 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认知形成受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合理的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相应的认知教育,建立培养自我认知的社团,为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最后,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培养其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其树立一个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2 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优缺点。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条件,应该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就业。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就给自己定了不进企业一线工作,要去就去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层的目标。还有些大学生就业时只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稍不关联,就重新选择,不给自己留余地。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再积极创业的就业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中,要给大学生们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客观合理认识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在学校期间就给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摆正心态,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可能会偏重于应用实践教学,而往往会忽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时间,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招聘教师时既要考虑其专业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有无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等。另外,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职业教育的经验,招聘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队伍。学以致用,学产结合,鼓励这些兼职教师将工作中一些经验和方法带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校园以外的先进知识。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之类的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合理地规划就业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学生。
2.4 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型和应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业率。所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就业,企业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10余年没改变,与校外企业合作的专业更是一个没有,这样的职业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变化迅速,所以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让职业教育成为企业的教育。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并且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让企业分享到学校的资源,这样企业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让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3 结 语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要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单单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力,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的支持,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此外,社会也要给予合理的引导。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娜,李向阳,黎鸿雁.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认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xx(3).[2]张本钰,林丽华.大学生就业自我认知与就业焦虑的阶段性差异研究[j].高校辅导员,20xx(4).[3]魏萍,李园,戴媛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开发与培养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20xx(3).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三
论就业市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论文
论文摘要:
大学生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的政策已于1895年前后结束了,这种结束是计划经济下的不问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束,这种结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志之一,是由计划包办制向市场燕求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自身国情、经济发展的韶要,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所要坚持的政策,也是大学生不愿意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面对这样的市场.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这对大学生来说极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迈向社会、必须完成好的第一课。
一、就业市场的现状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何谓“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般认为: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并经过分析、测评后对自己未来的一生中所承担的职业职务和相应历程所做的中长期的预期规划与具体设计。
事实上在高校中,大学生真正知道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人不多很少人真正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吸取的。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小学便开始。在一种没有压力、不马上兑现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早期熏陶和培养这时的教育是潜意识的、游戏式的其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兴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具备和培养,鼓励年满14岁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各种打工锻炼这种打工对于家长或者学校来说并不是让学生要挣多少钱,而是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到了初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打工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学习所需。
所有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对于职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往往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国家在这里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主体,学生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客体。但是现在国家已经从就业责任的主体变成了就业责任的客体,学生则从就业责任的客体调换成了就业责任的主体。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在这种重大深层次、历史性的变革面前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没有跟上这种变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随这种变革作相应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未改变;没有把职业兴趣、职业设计意识从小培养。最终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大学生面对现实普遍都不适应茫然、仿徨恐惧、失望,他们感到困惑。这种困惑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上的困惑,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困惑,是一个社会的困惑。所以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我们不得不作深入地思考。"
三、几点思考
1、建立学校和社会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据在我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服务“不满意”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了解甚少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又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或者感觉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因此.进行规范、持续、专业的职业生涯就业咨询、指导或者设计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学校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对在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当然的一部分。目前学校缺乏“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这也是出现学生“不满意‘’和“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管理职能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构这种专业机构所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然外延和补充。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得到指导也可以在社会上得到指导。
2、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对我们顺利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自我定位不准。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管自己专业水平高低、职业对自己的专业是否合适、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能胜任只要薪酬高都可以接受。不能客观地评价主观的自己和客观的职业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缺乏勇气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总是信心不足、大胆接受对一些自己能胜任的职业缺少竞争的勇气从而丧失实现理想的机会这两种表现都是自我定位不准所致。其次要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例如做一些职业性倾向测验,看看我是属于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还是常规型。二是职业目标模糊。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的一种预期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年龄、经历、专业知识和发展的考虑,设定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情绪化。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在过分强调这些的同时却把真正属于自己职业目标淹没了。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共同努力。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必须尽量少做出错误选择,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正是我们少走弯路有力的手段。我可以不知道我能做成什么.但我必须知道我能做什么这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四
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xx年至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分析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信息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求职人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求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生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二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这类单位。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所接受?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4)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瓶颈。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2.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①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
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③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④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一要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数人总是指责大学生择业不够理性,期望值较高,却很少有人深层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顾之忧,担心失业、生病以及其他状况后生活没有保障。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故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有余悸,不得不考虑社会保障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而争相到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单位就业。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势在必行,特别要在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的口号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而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⑥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①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五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念,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标准,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通过共同努力,以求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就业压力还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对此,我们应有冷静的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何处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xx年有145万,20xx年达212万,20xx年达250万,20xx年将达到38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的,这样的大趋势在近一二十年恐怕不会有大的改变。
2、高校专业结构失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高校专业结构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3、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自身毛病多,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他们的用人标准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4、信息化就业工作模式形成滞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已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5、政策制约。一方面,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部门人员渐趋饱和,难以承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量的民营、私营及外企则因为政策上的限制,无法如愿接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就业政策、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应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应该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途径
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最关键。我们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难。只要毕业生不断调整就业观念,加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业难的压力是可以逐步缓解的。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六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xx~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xx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xx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探究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指出了辅导员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开展全程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 全程化 就业指导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20xx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毕业生人数的新高,社会就业竞争更激烈,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心理压力。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以职业生涯设计、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指导,并使之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处于增长放缓的经济新常态。作为就业重点群体的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阶段缺乏连贯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很多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比较重视,往往存在重两头轻中间的趋势。某些学校在大一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希望大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人职匹配,确定职业锚。实际上,大一学生刚开始专业学习,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同时,某些学生可能是被调剂入校的,缺乏专业认同。他们的职业兴趣正在探索中,能力和价值观在变化中,自我探索得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对于大四同学的就业指导,更多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简历的修改、就业礼仪、各类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对于其他年级的就业指导则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实践经历有限、传统就业观念的制约,对不同途径的就业类型和具体职位要求并不明确,只有简单刻板印象。因此,这些学生不注意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不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对职业素养和技能缺乏重视,对自我的就业能力要求不高,错过就业技能提高的关键时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对象没有突出个体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应突出个性化。因为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当前,多数高校实施就业指导都以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等集体为单位进行就业指导,缺乏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指导课程限于班级人数和课程课时,往往组织大班授课。学校或者学院组织宣讲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的讲座,一般针对特定年级或者特定专业。但是每位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以及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不一样的,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职业访谈等就业类的比赛,能够使部分积极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但对不少缺乏独立意识参与性,不足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尤其对存在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大学生中,某些学生因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身体残疾、因违纪受到处分及心理异常等状况,在就业时自信心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需要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方式缺乏系统性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全员育人的就业指导。在办学方法上,涉及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在教育方法上,既需要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又需要把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在师资队伍方面,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教育,又要求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使就业教育具有全员化的性质;在理念教育方面,应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理想信念教育中贯穿就业指导教育。(2)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等各个部门在就业课程的开展、就业信息的搜集、发布、专场招聘会的组织、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重要性。但从整体效果看,某些高校各部门的工作缺乏系统性,缺少对同一个学生大学四年各个方面信息的整合并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某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积极性受家庭影响较大。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心理情况,进而开展实践活动、学业情况督促、专业技能提高、心理状态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正确定位、认知社会。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中的作用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思想,与学校各个部门有紧密的工作联系,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根据不同阶段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在大一阶段,辅导员应从专业教育中合理切入就业指导,启发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多掌握复合型技能,提高求职能力;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专业社会实践,通过在不同类型的平台实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行业的动态,促使学生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问题,结合职业规划课程和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就业途径真实的就业情况,让大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理性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学生进入大四后,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对大学生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通过讲座、小组活动等方式开展简历、面试、模拟招聘等专题化的就业技巧指导,为每位同学指导简历设计、指导面试要点、调研目标企业等,帮助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建立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为途径的就业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和动态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学生就业后,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去向、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建立并维护支持学生探索、校友成长的就业资源共享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八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20xx年增加90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往后的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68%,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一)焦虑心理。
20xx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这些数字无一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更为直接的是引起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择业大学生神经的紧张。多数大学生都会担心十二载寒窗苦读加之四年的刻苦学习是否能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份发挥自己特长、专业对口的岗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确,会否有更好的工作与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别对于临近毕业还无着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焦虑心理更为严重。这样的心理如枷锁一样,沉重地将学子栲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致使学子心情沉重、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负心理。
此两种心理均是不能正确的对自我进行认知界定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细较二者之别dd自卑为过低地评价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心,导致行为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负心理则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过高,好高骛远。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愿,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三)茫然心理。
由于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够准确,大学应届毕业生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经历多年的寒窗苦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事实上,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是十分普遍的。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职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哪些工作,导致关键时刻抓不住机会,错失良机。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常见的一种心理。众多的工作岗位中,绝大多数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岗位,而那些高薪、稳定的工作是少数人才可竞聘成功的。然而,有些毕业生抱着“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寻求岗位相当的职位不得,看到别人工作理想时痛苦又不甘心。这就不免出现一些小人之举,违反竞争道德的不良行为。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初次就业,在此过程中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互相攀比,整个求职路俨然变成一场纯粹的攀比闹剧。
(五)依赖心理。
不乏有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竞聘受挫时,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言。择业时不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而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人情就业,例如依赖学校、教师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就业,缺乏独立竞争意识。更有等待用人单位主动邀请,以致错失良机者。
(六)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热门职业,缺乏理性思考,忽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特点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缺乏对就业信息主动搜集和动态分析的判断,导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及价值观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最终导致自己就业意识非常模糊,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狭窄的范围里,不顾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盲目从众。
(七)冷漠与怯懦。
一部分大学生因择业时受到几次挫败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对于以后的用人单位不积极。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异常的小心谨慎,恰恰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展示出来。
二、就业择业不稳定心理产生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变革,人们不断构建自己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价值导向多元化、就业制度和就业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客观因素。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也同样存在多元化导向,更加注重功利性。因此她们在择业时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就业地区和社会地位。
就业结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影响体现在学科和区域上。大学生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世殊时异,毕业时可能已成为就业亮红牌的专业甚而成为“冷门”,由此造成学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成为就业路上的阻碍。而毕业后,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工作,这也造成了毕业生待业,给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
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逐年递增,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是异常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户籍问题、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平性不够等等,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育因素。
专业及学科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与市场供需脱节。部分高校在面临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致使岗位供给数量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期望这一情况时,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新形势、新情况来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师资结构、水平和学校的资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毕业生到了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产生诸多不稳定心理因素。 择业指导的不充分。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细致,就业指导雷同,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客观上给就业生求职时带来不便,导致部分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辅导滞后。自20xx年1月,由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一些高校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心理辅导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高的个人抱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与社会要求能力的不相适应,他们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准备过于简单,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在我国,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理。父母的职业选择观、其对于子女专业的关注乃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本人产生的一些影响都是其产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冲突,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的排除困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颗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本身都要重视择业心理健康的培养,共同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一)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市场信息的滞后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于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为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并继续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成长完善。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认识职业,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等学校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讲一些道理,还要用事实来说明此道理。比如: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作为的先进事迹,同时邀请他们返校为毕业生作报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创业观。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观念,到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自身应树立起敢于竞争、立足发展、勇于创新、乐于创业及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等。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就业竞争如何激烈,大学生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找准兴趣点,将日常学习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保证在就业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甚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应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其不和谐因素势必迅速向社会蔓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同时,社会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校园建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构建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社会也责无旁贷,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九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愈发普遍,随之,“就业难”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外界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里素养,往往才是就业最关键的原因之一。为了能很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探析,旨在找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误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如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看待大学生就业心理,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析,可以更好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个性的独特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期望过高
期望过高的就业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更多的人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吃苦少的无压力工作,对于社会更多的基础性的、底层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总想要最好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对自己、对工作的一个正确的态度,一份责任心。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估计的不足,好高骛远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很好的工作,也就产生了对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其他相关报酬没有达到自身期望值的现象,身边有同等就业的同学有很好的工作待遇就期待于自身,没有结合实际,所以就会造成大学生“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就业困局。面对现阶段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该放下身段,积极从事基层工作,打好基础。
1.2规划不充分
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和思考兴趣导向以及就业意向,容易受到同学就业和社会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盲目跟从就业。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求职的成功率。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就业,也为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了一定的缺失。
1.3就业恐惧
就业恐惧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产生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从而开始惧怕和恐慌。有些甚至在学习后认为自身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足以应对工作,工作能力不够优秀,没有办法面向社会激烈的岗位竞争,这种不自信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同时不敢主动的推荐自己,没有办法主动积极地去竞争用人单位的不同岗位,这样无形中就丧失了其主动的优势。这种状态下无形中就使大学生本人陷入了就业难的困境,他们无法根据就业的压力和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自身优势与“短板”。
1.4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日渐激烈的就业竞争,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结构化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导致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2.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而且学校是将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们在认真刻苦学习知识的同时,内心也在逐步成熟,各方面抗压能力逐步加强。所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可以为高校本身提高综合就业率。
2.2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
家长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分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家长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施加于子女完成,却忽视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带给子女的心理压力越大,盲目给子女定了发展的方向。于是大学生忽视自身能力水平,盲目选择标准高、层次高的招聘单位或岗位,结果增加了就业失败的可能性。
2.3大学生对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招聘信息,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过滤就业信息,找到合适的岗位,成为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往往大学生会由于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没有自信面对,从而和别人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缺乏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反复复,内心落差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大于能力问题,导致就业愈发困难,此时更应该多注意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使其更好的直面压力,增加自身下意识的锻炼心理抗压的能力,不断增强自信心,以良好的就业心态,来抵御外来世界给予的压力,使其自身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就业,早日就业。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十
摘要:高校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乃至一个地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各大高校也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上使出浑身解数,希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要提前分层次的开展,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教育,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来说自我管理和自我推销的就业营销模式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非常重要。
关键词:自我营销;包装;积极能动
一、自我营销的概述与作用
营销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营销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市场营销的推广作用,往往市场的经济效应会有成倍的功效,所以经济体制的市场离不开营销,营销在经济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功能性,使得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充到很多领域,政治公关、经济谈判、文化传播等多领域都在享受着营销带来的便捷和推广。营销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是自我营销、自我推广,即通过对自我的包装,找到适合自我特色,凸显自我特点与长处的推销手段,这种自我营销具有针对性强,自我特点放大,凸显自我功效的作用,自我营销也成为当今人们进行自我宣传、自我包装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应用“自我包装”营销方式的体现与作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了高校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能顺利的将培养的大学生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如何能解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困难,如何能缓解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的矛盾,这都需要高校提前做好调查与规划,提前部署大学生就业前的自我管理教育与就业引导性教育,在就业引导性教育中应提早纳入对大学生“自我包装”的营销教育,因为任何教育都是被动的灌输与宣传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对于学习者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包装与自我管理就是让高校学生提前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主观能动的做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学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就业市场。
1.语言的自我包装营销在就业中的作用
高校在加大对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包装营销时,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语言的包装营销,因为语言是我们与人沟通与交流最基础和关键的工具,也是我们工作中使用最多最快捷的沟通方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在很大成程度上展现了一个个体的文化、涵养与素养,语言更可以展现一个个体的气质与性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语言应用的自我包装,大学生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正式场合应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有力,说话语速应场合和情景的不同掌握,语言表达清楚,发音清晰,语言表达内容文明,注重礼貌用语,特殊场合和工作环境专业用语,学会职场用语的规则与技巧。只有掌握了适度和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在职场中有利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大学生要在就职前学会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述,学会用语言包装自己,正确营销自己。
2.注重形象的自我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作用
自我形象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首要印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引导与教育。个人形象的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平时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仪容进行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应穿着简单有活力凸显大学生身份的服装,将来在工作岗位应穿着适合本岗位要求的着装,着装大方得体,大学生要学会基础的穿衣规则与搭配技巧,这样才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应掌握适合自己的发型与妆容,个人应保持干净卫生的形象。除了要学习仪容的包装营销外,大学生还应注重仪表的包装营销,因为一个个体的魅力的展现除了长相衣着等外貌表现外,仪容仪态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学会加强自我仪表仪态的包装营销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有素养的大学生,平时注重自己的走路和坐姿的方式与形象,注意自己进餐与公共场所的说话与吸烟等细节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仪态,只有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将来在职场中,大学生才能做一个积极健康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职业者,所以大学生应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包装,在对自己推荐和营销中才能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才能在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3.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体现
大学生对自我的包装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对自我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对自我很好的展现,虽然专业不是绝对和必须的,但是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体现个体的好学的精神,也能体现个体懂得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体的自制力,拥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个体在自我包装营销中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能否有胜任专业岗位的基础和能力。
4.个体良好的工作素养包装的重要性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良好的工作素养是大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应在校期间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习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总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一定要将自己培养和锻炼成拥有良好心态,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方法,讲方式的综合能力就业者。
三、小结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在校的就业引导性教育,不断从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营销做到有特点有针对,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星光.产品包装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江西食品工业,20xx,(3):49-50.[2]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15-118.[3]冯丽云,王利.现代营销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4]何巧红.产品包装与营销策略[j].包装工程,20xx(6).[5]曹盛盛.可口可乐视觉艺术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xx(4).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十一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十二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政策与文化创建、组织机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专职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以保障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的良好教育和培养,从而实现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去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进入每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00多万的时期,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对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因此,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和明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创业”定义的不确定性,创业教育也就有了不同的内涵,究竟是“为了(for)创业的教育”,还是“关于(about)创业的教育”,或是“通过(through)创业的教育”,还是三者皆隐含在内?就国内高校正在进行的创业教育现状来看,显然应是三者的结合,而且这三种类型的教育也无法截然分开。开设多种相关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创建者和管理者等成功职场人士做报告和座谈,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它包含了“为了学生将来能自主创业”的意义。同时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建成企业、事业、职业”的意义。而部分高校在校内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区”,直接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经费等必要条件,则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与品格。
在此,有必要对学业、就业和创业三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学业完成者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不同学业经历的个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岗位;学业也是创业的基础。不同的创业类型需要创业者具有不同的学业经历,具有不同学业经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选择不同创业项目;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生活所需的来源。而创业是积极的就业,在解决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可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
从创业教育的意义上来看,它是生存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是人们在社会上赖以求生的基本必需;而高等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在学习化社会已逐步形成的今天,任何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都已包含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使人一劳永逸受用终身。
从创业教育的实施上来看,其目标是多重的,因为创业本身的含义就是多重的,所以其教育既要了解创业是如何进行的,也要培养出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创业精神和品质,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其对象是广泛的,应覆盖所有需要这一教育的社会群体,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学院、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其学科边界是模糊的,即其教育内容包罗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到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二、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侧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创业理念及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创业问题的思考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树立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其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大学生既有开拓创新、务求必胜的勇气,又要有敢于失败、百折不挠的毅力。 "
(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侧重于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教育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创业实践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劳动教育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既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学校要对教师的创业辅导工作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要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可以引进企业参与机制,通过企业与高校的创业合作,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以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建设创业论坛为主的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涵盖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高校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四)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高等院校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将创业教育纳入已有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并构建起立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延伸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活动中。树立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双赢”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学校在校地合作企业、校友企业、校办企业中建立了一批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要逐步形成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规范化,社会化,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循序渐进,实现从认知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实践过程都有所侧重。
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种教学过程,除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渗透外,特别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实习教学中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来寻找创业活动的切入点。其次.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中都加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应有针对性地与创业教育挂钩,着力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精神,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再次,应特别加强模拟创业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计划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逐步付诸实施,这是对创业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
(五)在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
其中应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他们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并可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科技企业的管理;技术类专家,需涵盖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并为学生提供指导;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他们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他们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激情,并为受教育者树立学习的榜样;创业园的管理专家,现在国家在多个重要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园区或创业园区。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这些园区的管理专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直接的创业条件;心理学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提供相应的创业领域和创业敏感点等建设性意见。要在队伍建设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工作格局。
(六)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状况,同学们对于比较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以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相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三者互为补充、相互反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得益彰。在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要初步形成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进行渗透。在分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所扩充。要在大学的校内建立一批学生创新团队,各个实训中心和创新基地要能够全天候对外开放,只要经过核准的创业创新项目团队都能够优先保障使用,并配备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要在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形成了创新、建设、竞争、协作能力的培养机制,构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十三
在当前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准入门槛降低的大环境下,就业问题时横亘在当前高校教育问题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中的重要话题,相比于同期毕业的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多低于男生,对入职单位的满意度也想对较低,因此,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就业单位的选择范围比男生减少很多。究其根本,影响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择业的原因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在求职中,女大学生会面临更多的性别歧视问题,心理压力问题,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来看,对于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刻板印象,表示社会认知偏向性和凝固性的,因此,稳固的影响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极易让人产生偏见。在当前供远远大过于求的就业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带着对女大学生的刻板印象,在招聘工作中带有鲜明的性别歧视色彩,使用或明或暗的手段提高女大学生的招聘门槛,同时附加诸多不合理的条件,将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同时,从人力资本投资上来看,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结婚、生育等必然问题,女大学生生理原因导致的工作效能降低,这些都使得女员工的人力成本及福利成本要远远高于男性员工,这些附着在女大学生身上的成本条件,成为了许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女员工的原因,加之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国家强制性政策保护的弱化,劳动政策保障的不完善,成为了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因素。
二、教育环境因素
从教育环境来看,女大学生的学科分配、教育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匮乏,多成为影响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女生多就读于文科专业,而男生则更多于理工科等一些知识技能较强的专业,因此,女生多常见于应聘一些文秘、语言、行政、管理等知识技能及收入相对较低的行业,而进入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女生则相对较少,这本身是受女生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的。在学科设置上,一直较为忽视适应于女性学科的建设,使得女性特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女性教育缺少特色,并且在教育过程里,并不看重对学生心理塑造与独立人格培养,女性优势无从发挥,女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从自身因素来看,女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影响因素是生理因素。女性体力上先天弱于男性,不能参与较为繁重的体力工作,大大缩减了女性就业的行业范围。从心理上,女性更倾向于依赖和从其他途径得到帮助,而男性在性格上更倾向于与他人交际、表现与征服。在女大学生进入职场不久,便将面临结婚、妊娠、哺乳、育儿,造成职业生涯的中断,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使得她们由于生理因素,在就业、升迁等问题上遭遇了极大的不公平。在学业上,女大学生更看重于学业成绩,而忽视自己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总是素质的培养。在职业选择上,女大学生更偏好于稳定性强、舒适度高、挑战性低的工作,对自身定位过高,不符合自身能力素质实际,攀比心理较强,过分依赖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自于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思考行之有效的对策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女大学生求职技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为了遏制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许多国家设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合法权益,而我们国家在此项问题上号召性政策较多,对于解决劳务市场上出现的歧视女性问题,在实施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应尽快的完备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违法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歧视行为的惩罚力度,使用人单位意识到不合理的拒绝女性求职者将要付出成本代价,矫正和干预女性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保护女性平等就业。
(二)社会树立性别平等就业理念。借助社会化媒体力量,进行性别平等的就业理念宣传,打破封建思想糟粕,增加公众对女性求职者的认可度。就业上的性别平等,并不是指女生也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是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不能带有刻板成见,轻视女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将就业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法律上,还体现在招聘录用的过程中。用人单位须充分认识到女员工在职场上存在的天然力与竞争优势,更多吸纳女员工入职,使单位男女员工比例协调化,在工作中利用各自优势互促互进,拓展处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思路与解决办法,促成企业使用利益更大化,也帮助企业创造更为和谐轻松的职场环境。
(三)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除了改变外部环境外,强化内因,提高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与综合技能,才是改善就业状况的根本。相比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女大学生的课业成绩较优,学习能力较强,研究表明,女性有更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女性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在处理问题上更加周到细致,具备更强的感性认识。另外,在工作问题的协调上,女性的亲和力更容易推动问题的解决,在社交场合上往往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女性还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积极锻炼自己,克服自卑与恐惧心理,对自己客观评价,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与才华。因此,端正就业心态,根据自己的性格、专业、气质与兴趣,勇于面对压力,严格要求自身,必定将帮助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打造一片崭新的天空。
大学生就业论文800字篇十四
0 前言
在临近就业季时,各种类型电视媒体均报道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就业难成了冠冕于大学生的头衔,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为明显,在当下市场经济调节下,国家主要实行宏观调控,对特殊群特给予一定的优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当下产业中发展国家的国情下来说属于特殊群体,但是针对这一群体的教育中,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导致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得到优待的同时,也可能随时陷入困境。学校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也要授予面对社会的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指导与培养。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原因
下面我们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几大特征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相关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语言不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不同都会使个人对待看法以及相处方面有所区别,这些障碍就如代沟一样难以逾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说,这些在障碍就学生本身。因为这些障碍导致了学生忽略了法律。对少数民族学生来他们大部分是以聚居的方式一起生活,在单独的情况下人的防备能力也会减弱。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由于其交谈时会有方言口音,因此在语言沟通上有一定难度,导致在外与人沟通上缺少自信,在遇到自己不愿意不平等的情况下也只能往下咽。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都是在较为偏远,没有城市乡镇上的纷扰,这也让这种环境下的人缺少竞争意识,通过上诉分析得知,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就业上缺少对工作力以及选择的竞争,总是以任劳任怨的形象存在,也因此才让部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缺陷”进行压榨。
1.2 高校施教因素
从目前的各民族高校来看, 大学里以法律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基本上比较少,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接受到的法律教育就更少了,对劳动合同签订法、就业促进法等都没有相关的了解,导致在就业上法律意识薄弱,甚至不知道法律,通常在进入到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不理解合同中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益或有害, 对企业的协定里一些是否合法的内容无法进行判断,导致在签订之后自己的权益受损。更为严重的是进入传销组织最后害已害人,因迫切的需要得到工作,一般在工作hr 的诱导中,学生在签订合同时不一般不会多想,待到被骗的时候为时已晚。所以高校要担当起“拯救”起学生的责任,重视就业法律的教育,开设就业法律有关课程,把就业法律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多结合实践进行教育,多进行就业实训的实践,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本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部分情况相似,还要根据其民族特征进行分析,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活环境背景不同,在普通地区像民事家庭纠纷等较多,家长们偶尔也有些人会采取法律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都会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在其利益受到侵害时会报警处理,但民族大学生在环境背景下几乎没有法律字眼出现,遇事总是先自行判决。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如果学校再不重视就业法律意识的教育,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就会失去法律主导权。
2 拯救缺失就业法律意识的民族大学生
拯救缺失就业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已经成了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给予一定的帮助,学生本身加强认识和学习,依靠着三方面来达到拯救的效果。
2.1 高校的准备工作
从上论述民族大学生针对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观点需要高校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 学校应进行换位思考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相应的规划,例如,把目前有关法律的选修课程,统一制定为必修课程,以此达到传授的目的。根据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培养,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组建专业的大学教育团队,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建立更加专业化的法律教育机构,以此来加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因为对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应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背景落后的现实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2.2 对学生自身建议
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需练就一身技能才能在社会上保护好自己,目前许多学生初步出到社会思想尤为幼稚还不够成熟,对事态方面没有一定的了解,做事情也比较冒失,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会认为法律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帮助,因此在学习法律上缺少主动性。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需要学生提高对法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各方面合理的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这样在未来社会上才能找到防身之技。本文研讨的民族大学生原本就是法律意识的薄弱群体,在这前提之上更加需要从自身出发才能获得永久性的帮助。
3 结束语
目前解决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法律认识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教育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同时也是社会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就业法律意识是学生顺利走向职场的重要保障,高校要保障好学生对待就业法律意识的认知之外,还要重点了解缺失具体原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除此之外国家制定有效的政策对也很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关乎着千千万万的`民族家庭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国家要把关好每一步,让学生们更好的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