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五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篇一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历实经济发展基础。
立足各村村水源富集、平滩地多的特点,在**新打机电井3眼,配套2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0亩;在**行政村新打机电井2眼,配套1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0亩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老区人民增产增收。
我们组织将原七市、县、镇、乡、**等村奶牛饲养大户迁到**村进行集中饲养,现小区饲养农户饲养奶牛376只,蒙牛乳业集团派员全程监测标准化奶站1个,现日进站奶牛89多只,日产鲜奶1吨多。
【范文网】
三、着眼民生,解决涉及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立足实际,谋划2012年工作。
2012年,市、县、镇、乡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协调各包联单位,调动老区各族人民群众奋力争先、勇闯富路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老区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
1、抓重点,全力推进畜牧业大乡建设目标
以肉羊繁育这个市、县、镇、乡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经营管理为手段,全力推进畜牧业大乡建设目标的实现。
依托**查二道背肉羊繁育改良基地,辐射带动**村、**村、**等老区村村,促力发展肉羊繁殖改良、育肥。2012年全市、县、镇、乡计划为老区村村农牧民调购肉用羊基础母畜1500只,其中**村580只,**村300只,**400只。同时充分发挥**村农牧民养殖白绒山羊的传统技术优势,在**村建设白绒山羊养殖小区,调购种公畜5只,基础母畜400只。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篇二
2011年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区老促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老促会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配合方方面面力量,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使老区重点帮扶村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据重点抽样调查和年终统计,38个老区重点帮扶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415元。比上年增长13.5%。
一、2011年工作回顾
1.调整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增收步伐加快 ——平原地带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山地耐旱高产优质作物初步推开。2011年老区村大棚蔬菜生产扩展到14个村,种植面积800亩(其中2011年度新建投产282亩)。左家坞镇大旺庄村发展到180多亩,火石营镇还乡河沿岸的霍庄、庞庄、前刘城子等10个老区村大棚发展到500多亩,加上400多亩小拱棚,千亩绿色蔬菜带初见规模。总体看,设施蔬菜年内亩均收入1.5万元。老促会农业顾问常寿祥在发展老区设施农业中发挥了领军作用。同时,挖掘山地种植增收潜力。2011年春从张家口引进耐旱高产优质谷种800斤,在11个老区村种植近1000亩,平均亩产800斤,亩收益2000多元。除此,山坡地扩大白薯栽植面积,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老区村共栽白薯4000多亩,加工成淀粉、粉条,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
——在优质核桃基地建设中林果业蕴育新的生机。老区村优质核桃面积已发展到9000亩(其中2011年新栽2800亩),有10个村达到300亩以上,上水路、大岭沟两个村已达千亩,有的已开始见果。随着优质核桃基地建设的推进,撂荒山地成片开发,引水上山工程推进,老果园逐步改造,林果技术加快推广,林果产业复苏重振。潘家峪葡萄、白草坡沙地梨、石盘炉红果等品质好,有规模,形成特色。潘家峪村仅葡萄一项全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上水路、中马庄户、北岭等10个村山上酸枣嫁接大枣19.3万棵,不占地,成本低,当年见效益。
——养殖业适应市场需求步入多样化规模发展轨道。奶业整合中建起的上水路、韩岩头等4个奶牛养殖场在巩固中提升。2011年底统计,老区村奶牛共1700多头。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猪、羊、鸡等规模养殖发展加快。西珠峪、常峪沟、东吕各庄等 14个村建起初具规模的养殖场21个,年底统计,养猪2560头、羊900只、鸡91900只。常峪沟村春季新建养殖场,现有羊120只,一只肉羊从出生到出售,6个月纯收入700多元。
——富余劳力外出打工成为举足轻重的强劲产业。据调研分析,老区村常年或季节性外出打工劳力约8000名,年均每人工薪收入约1.5万元。
——旅游业蓄势待发。潘家峪纪念馆日臻完善,接待服务和经营管理步入正轨。2011年村内新打岩石井2眼,恢复完善葡萄长廊1200米,开设了采摘和农家院,年内接待
参观、游览者16.5万人次。村西连接丰董线的3.5公里旅游公路正在紧张施工。从岩口到邱庄水库的还乡河两岸棚菜,山上林果,绿色生态怡人。北刘庄河段经滦管局修堤筑坝形成了新景观。聚仙谷的山林寺庙和庞庄的野战、漂流、采摘、农家饭,方兴未艾。上水路陡河泉水头治理工程完成,为营造马蹄泉景点奠定了基础。
2、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步伐加快
农田水利电力设施建设,特别是引水上山工程力度加大。2011年,潘家峪、大岭沟、上水路、后刘城子等14个老区村共打岩石井6眼,机井14眼,建蓄水池4座,铺设输水管道1.8万米。北曹庄、大旺庄等5个村新上变压器3台,架设高低压线路4500米。饮水安全工程有新进展,北张庄、庞庄、东凹凸3个村15000米自来水管道全部更新,新打人畜用水岩石井1眼。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大旺庄——南夏庄、袁各庄——杨家铺——烈士陵园的乡村道路全部修通,总长4800米。北张庄、杨桥等4个村修筑6条上山水泥路,总长4500米。小学校安工程进度快,霍庄、黄昏峪、东吕各庄等5所小学新建校舍主体工程完成。户户通工程,任务较大的大旺庄、上水路、大岭沟、西马庄户等17个村,年内共硬化村内街道5.6万平米。已有28个老区村基本实现户户通。村民中心建设,2011年火北、苏庄、北曹庄3个村新建达标。
3、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老区村“两委”班子素质有所提高。绝大多数村党支部
核心堡垒作用与村委会的村民自治作用发挥较好。大旺庄、北张庄、常峪沟、西珠峪、后刘城子、北曹庄、白草坡、霍庄、上水路等村的领导班子开拓进取,创新务实,业绩突出。1+2人才组合收效明显,选派、续聘老干部和大学生进老区村任职工作完成。派驻北曹庄、前刘城子、后刘城子、中马庄户、赵庄子、北张庄、石盘炉等村的老干部在协调班子、联系群众、推动工作中发挥了优势。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
二、老区村建设工作体会
在老区建设工作中,火石营等4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公职人员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创出可喜业绩。村级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拼搏奋战,付出艰苦努力,老区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得到更好发挥。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老区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上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建设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是关键,各职能部门倾斜支持是保证,定点帮扶单位和区内外企业热情支援是助力。
1、区委、区政府心系老区人民,为加快老区建设制定并落实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区发展规划中,将山区核桃基地、还乡河沿岸设施蔬菜和旅游业开发等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老区重点帮扶村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书记、区长和分管领导同志多次深入潘家峪、杨家铺、大旺庄、庞庄、田家湾子、比古岫等老区村面对面指导。坚持区四套班子成员定点联系老区村、区直单位定点帮扶老区村和老区村建设工作联席会三项制度。2011年,区委先后
三次召开老区村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老区村建设总体工作、老区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单位和企业定点帮扶老区村工作。党政分管领导四次召集老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对重点工程逐项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并阶段性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区领导对老促会工作大力支持,从各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坚持按市下拨帮扶资金翻番配套,列入财政预算。
市老促会领导对丰润老区建设热情关怀,多次来丰润调研指导工作,并另拨专项资金,倾力支持核桃科技示范园、上水路温室蔬菜和潘家峪旅游公路建设。
2、各职能部门对老区村建设给予大力倾斜支持。财政、农牧、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和科技、教育、文广新局等部门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工程立项、资金安排使用、技术引进推广等方面,对老区村尽力给予倾斜支持。为修筑潘家峪的旅游路,交通局负责同志几次现场勘察论证,施工队顶凌冒雪开山垫壑。教育局在校安工程中将5所老区学校同时列入2011年计划,目前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在老区村蔬菜大棚两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紧要关头,财政局、民政局立即筹措急救补助资金,使大棚及时得到修复。区移民办对5个移民迁建和水库占地老区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3、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积极参与老区村建设。市、区两级农工委、组织部、统战部和工商联在组织市、区直单位和区内外企业对口帮扶老区村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收到显著成效。近两年来,中冶集团二十二冶公司和冀东水泥集团
为大旺庄、杨家铺、霍庄等村先后提供帮扶资金和水泥折款135万元。区内外13家民营企业为火石营镇还乡河沿岸13个老区村提供帮扶资金75万元,有力推进了千亩设施蔬菜带建设和民生工程。唐山东方建工集团一次出资70万元资助潘家峪水利建设。区直单位包老区村两年累计提供帮扶资金和物料折款约80万元。同时,老区村的历史文化、绿色生态和发展前景对城镇资本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已有14家区内外民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在老区村从事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唐山丰润庆源电子衡器厂业主在西珠峪村开发170亩荒山,建起标准化 “福艳有机农业生态园”。市政协委员、唐山弘仁集团董事长王彦华,在赵庄子村规划兴建“福祥山庄”,兴修水利,发展林果,硬化道路。村企互惠共赢,辐射带动周边老区村。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篇三
南孙庄乡黄河庄村 2010年老区建设工作总结
黄河庄村是丰南区最边缘村,西与天津市宁河县接壤,全村124户,488口人。有党员2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4名。全村有耕地1900亩,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棉花、辣椒为经济来源。2009年人均收入6800元。
一、2010年工作总结分析
黄河庄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唐山市及我区老促会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这个主题。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多方开辟新的致富渠道,寻求新的致富项目,确保今年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平均水平。今年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1.培育豆角新品种4亩,每亩收入3000元,计12000元;
2.培育黄瓜新品种5亩,每亩收入4000元,计20000元。
(二)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今年新增劳务输出30人,其中大工15人,每天每人收入100元,全年按5个月计算,年收入22万元。小工15人,每天每人收入80万元,合计共收入40万元。
(三)积极开辟新渠道,寻求新的致富项目
1.今年新增大三友车2辆,每辆年收入6万元,计12万元。
2.新增大抓车2台,每台年收入5万元,计10万元,合计共收入30万元。
三项收入对比2009年纯增65.2万元,全村513口人,人均纯增1270元,比2009年人均6800元,增长了20%,达到人均纯收入807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平均水平。
二、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到2010年9月份,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费用情况如下:
1、村中心河护坡,由区老区会资助,合计20000元。
2、修建村健身广场,花费15000元。
三、其他工作
为南孙庄乡新民居建设做细致全面的调研。组织两委成员,对村内房屋、人口、耕地等做相关统计,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村民对此项目的看法和意见,为新民居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通过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村级党员干部培训、“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学习,加强一般干部、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加强党性。整合党员干部教育资源。制定学习资料,包括致富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政策培训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民主监督以及和谐与稳定。老区村“1+2”人才组合模式中,老干部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能够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有灵活的头脑、文化知识,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帮助村级谋划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得以保证,使村内各项工作实施规范化、制度化。
四、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乡的中心工作为新民居建设,乡村两级采取演讲、座谈、参观、调查摸底等多种形式宣传新民居。但群众思想仍有很大波动,为了维护村级稳定及内部团结,我村加大入户的频率,力求消灭不稳定因素,促进新民居建设的开展。
五、2011年计划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各户门前仍有存水现象,准备修建副街都水道沟,计划总投资3万元。
我村明年的重点将会在新民居建设和社会稳定上,种植上还是主要以棉花、辣椒,露地菜黄瓜、豆角为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但在劳动力输出方面加大力度。
2010年5月25日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篇四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
老区建设工作总结五篇论文 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体会篇五
普洱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总结
普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普洱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在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在各级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下,围绕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发展老区经济为中心,以增加老区群众收入为重点,以构建老区工作新格局为抓手,突出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村帮扶工作,抓住机遇,加大宣传,主动融入,明确定位,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老区加快发展,为老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普洱市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1999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确定了46个革命老区县(区)和40个革命老区乡(镇)。我市革命老区包括思茅、宁洱、墨江、景谷、江城和澜沧6个县(区),有国土面积328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7%;人口1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普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思普区包括了现在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临沧市部分县,共17个县,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自2008年以来,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先后下达给我市老区扶贫建设资金共900万元。其中,2008年下
(二)开展老区宣传工作,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龙岩老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建党、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老区宣传力度,营造帮扶老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加强宣传报道,2008-2011年全市在各类报刊、杂志、政务信息刊登老区稿件30多篇,在市、县级电视台播出老区新闻10多条。积极支持修复和修缮革命旧址,认真抓好革命旧遗址保护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开展革命传统、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推进老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按计划如期完成老区建设的目标任务。2008-2011年,省下达我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900万元,项目覆盖6县(区)15个乡(镇)17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1386户5814人,项目规划总投资2859.04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9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67.3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891.68万元。重点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能源、科技培训等项目。至2011年12月31日止,共完成投资2794.51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7.72 %。其中:完成产业开发707.26万元,基础设施金1651.78万元,社会事业建设289.68万元, 投入生态能源项目116.97万元,投入科技培训22.38万元,投入纪念碑、简介牌建设6.44万元。项目的实施完成基本解决了老
资金实行对外公告,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资金的使用上,认真做好老区扶建项目的推荐立项、论证和审核工作,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让老区扶建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同时,我们对老区扶建项目实施进程进行跟踪督促,确保老区扶建资金专款专用,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在老区扶贫建设资金管理上,坚持做到程序严格、管理规范、公开透明。为了确保广大群众对老区扶贫建设资金的知情权、参与权,广泛争取监督和支持,各县区坚持自下而上的申报程序,申报前对所申报项目进行调查、核实,并在项目实施地或项目受益范围内,按规定进行公示。
2、加强管理,发放及时。老区扶贫建设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各县区及有关部门及时将资金下达到实施单位,没有随意改变用途,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没有挪用和挤占,并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及时维护项目、资金信息,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
总之,我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由于我市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6个老区县中有4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老区基础设施薄弱,加上老区扶建资金补助有限,致使老区建设难度加大;二是老区群众增收路子不够
进旅游新区建设。要在部分影响较大的老区革命基点村树村碑、编村史、搞展览,教育后人,不忘老区。三个调查是:一是抓住上级对老区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全市6县(区)革命老区村“五通”建设情况调查;二是做好省定我市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调查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做好革命“五老”优待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关健在革命“五老”和“五老”遗孀能够按照有关部门文件规定标准享受定补待遇。
四、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建议
(一)增加投入。建议省加大革命老区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扶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建议省结合新农村建设,尽快制定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明确发展重点、投入扶持政策、相应的保障机制等,指导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三)实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扶贫项目困难很多,建议上级给予配套安排相应的项目工作经费,为组织、实施和管理好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