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的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读后感(4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粮食的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读后感篇一
“洪宪瓷”是一种通称,郭世五烧制的高级名贵瓷器并没有用“洪宪”款识,因为袁世凯是在1915年12月12日正式宣布实行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消帝制,洪宪年号随之取消。
“居仁堂”为当时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寓所,正宗的“洪宪”瓷是闻名于世的“居仁堂制”款瓷,郭世五还用自己的别号“触斋”为款识,烧制了一部分瓷器,这两种款识的瓷器都堪称名贵。“洪宪”瓷多取兴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为标本,精心效仿。
郭世五督理景德镇制瓷时,开始先烧“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宪年制”款御瓷烧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便倒台。
所以,现在见到的“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款的器物,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窑烧制的,虽制作精细,但确属赝品。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将“洪宪”款识的瓷器,视为珍品。“居仁堂”、“觯斋”款识的名贵瓷器甚少,有人见了不识货,不重视,乃至轻易出手。鉴别真、伪品时,应特别注意到凡署“居仁堂制”款的器物,其胎釉、器型、绘画等均有工细的特点,并且是小件器物多于大件,而仿品往往是“款”十分相象,其余的都很粗糙。
民-国瓷器在造型上沿袭前朝,多为生活用品如盘、碗、把杯、鼻烟瓶、帽筒、掸瓶、冬瓜罐等,品种单调,器型丧失了过去浑厚朴素的风格,显得笨拙。制-作-工-艺也相当粗糙,如笔筒口沿处修胎不圆润,摸上去有尖硬感,瓶类器型线条轮廓没有同治、光绪时分明,瓶双耳由前朝双狮耳简化成为回形耳、花耳,耳的装饰性愈来越差。
民-国时期青花料很大一部分采用氧化钴含量较高的洋蓝青花料,料质不精细,发色灰暗,层次单一,立体感差。一般而言,如发现蓝色花纹面上,留有爆釉点自釉里向外爆破的痕迹,其制作年代在近百年内。民-国时的五彩瓷,其色彩艳丽,大红大绿的品种多见,很容易与前期的品种区分。
民-国瓷器上的纹饰画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龙凤、花鸟等。喜字写得粗大,不规整,龙纹画得软弱无力,龙鳞多呈网格状,五爪龙多了起来,鉴定材料《民-国瓷器鉴定》。龙是獠牙。光绪时(香炉、碗等)器的足部边饰海水纹还有一点动感,到了民-国则是风平浪静。火焰纹、云纹光绪时比较细,有一定的飘浮感,而到了民-国似乎凝固,呈条块状。
在瓷器上出现“公司”款,大约时期在清末至民-国初。如采用官商合股开办的“江西瓷业公司”(1910年筹办)所烧制出的成品,胎釉精白,彩质纯净,彩色鲜明,绘画工巧,底部落“公司”款。这些器物同雍、乾之珐琅彩器相比,毫不逊色,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湖南瓷业公司,日用器物也以青花为主,胎质极簿,底多写楷书款“醴陵瓷业公司”6个字。
清末民初,由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商大贾,自命风雅,大量收藏中国古瓷。古董商们为适应古董市场,牟取暴利,大量仿古,致使仿古器物应运而生。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诸方面。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其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神似,极难辨识。
“只有错看,没有错仿”这说明伪品的精到之处,然而,商业性仿古必然免不了露出破绽,如民-国仿弘治青花缠枝莲、松竹梅等纹饰的撇口盘,署“大明弘治年制”楷字款,而字体无弘治款清秀、纤细柔和;民-国仿嘉靖青花器,往往底部有明显的旋纹,下一页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 下一篇文章: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百科知识库 版权所有 青花色调灰暗,有飘浮感,全无明代风格;民-国仿制的天啟青花鱼藻纹鱼缸和署“大明天啟年制”款的青花缠枝花盘,虽造型逼真,但胎体较重,青花色调有现代青花器的特点;民-国仿康熙青花品种最多见,有花肌棒锤瓶、冰梅罐等,某些器物青花色泽、纹饰近似康熙,而胎体无康熙时坚细、厚重、修胎不够规整,特别是口沿、底足处理草率;民-国仿雍正赏瓶,器型外观显得笨拙,胎体过于厚重,比例不协调,青花色调飘浮,纹饰呆滞;民-国仿乾隆青花折枝三果花卉蒜头瓶,器型略拙,胎体加厚,青花色调过于浓艳,款识字体松散,运笔无力。还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国内文物市场,出现大量的赝品,除极少数可以乱真,绝大多数是商业性的,特别粗糙,甚至大量仿民-国时的瓷器,尤其是仿“居仁堂”、“洪宪”等款识的。
粮食的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读后感篇二
中粮产业链布局战略
中粮集团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逐步向实体领域发展,成为一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与贸易、金融、地产等多产业、跨领域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中粮集团的战略经历了从以贸易为主到全产业链的艰难转型历程。以董事长宁高宁和总裁于旭波为代表的中粮管理团队发起一场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的全面战略转型,从过去的外贸业务为主逐渐向加工和品牌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延伸,增强市场主导能力。
在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粮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及分拆上市,形成了粮食贸易、粮食及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地产、酒店、土畜产、包装、金融九个板块业务构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贸易向产业的转型。中粮的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与2004年相比,中粮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1倍多,经营利润增长5倍、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
1.传统战略
(1)以贸易为主导的战略
1987年以前,中粮是典型的外贸类企业,靠着外贸垄断权和资源权来生存和发展。1992年,中粮开始由一家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多元化公司转型。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实业成为公司经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粮将其全部实业项目划分为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酒、饮料生产,工业食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酒店经营和物业开发八大系列。
至2004年,中粮福临门牌食用油,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同行业第二;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的销量,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中排名第二;“金帝”巧克力,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家独立装瓶商。中粮在酒店、麦芽、面粉、金属包装等几个重要的投资项目上也获得了成功。
2004年12月,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成为中粮集团新的董事长。2004年底的中粮,传统外贸依然是比较主导的业务。
(2)传统战略的弊端
第一,发展战略思路相对简单,不系统
中粮集团提出了2000-2005年的发展战略: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调整组织结构、人才结构;扩大粮油食品主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科技开发、资本运营、品牌经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实现国内外经营一体化;实现产业资本、贸易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的结合;到2005年使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世界300强。
从这些描述来看,中粮缺乏系统性的战略思维,没有构建有效的战略以及战略的实现路径,各职能战略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业务模式单一
随着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原先拥有的垄断优势逐步丧失,中粮集团开始遇到战略困境。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进一步向wto的原则靠拢,纯粹外贸公司不仅业务量会越来越小,而且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中粮公司近几年进出口业务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小,实业贡献越来越大。传统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发生了改变。
中粮倚重的贸易,存在的理由源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进出口许可与配额,一旦理由消失,就必然对中粮集团形成致命性的威胁。
中粮集团单一的贸易业务模式,使得集团利润来源也比较单一,对集团的风险性非常大。
2.中粮全产业链战略
“环境决定战略”。中粮集团进入新世纪后,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这就要求中粮集团“谋定而后动”,需要在使命愿景、发展战略、业务战略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实现由单纯的贸易型企业向全产业链模式的转变,以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和产业地位实现价值最大化。
(1)中粮集团的使命愿景
2004年初,董事长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集团后,就提出“中粮必须回答中粮是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战略核心命题。
中粮集团的产品主要是粮食贸易、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生物质能源生产、地产等,也就是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吃的和住的。因此,无论从中粮未来发展空间看、自身定位,还是今天的发展基础,还是从国家宏观需要来看,中粮作为央企,最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食品安全,包括食品总量和质量安全。
由此,中粮集团的使命非常清楚了。中粮必须作为粮油食品企业存在,必须致力于提供丰富的食品及解决消费者和政府都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就意味着中粮打造一个强大的粮油食品产业体系,从大宗的粮油贸易到食品加工、销售,中粮必须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食品之源。
(2)发展战略
中粮集团总体战略为:成为以粮油食品贸易加工为主的、多业务的投资控股企业,主业集中在粮食贸易、加工,食品加工、销售,土畜产,地产,酒店及金融服务业;通过充分发挥粮食贸易主渠道及中国食品主要供应商的地位,满足客户对粮食、食品日益高品质的需求;建立国内外贯通的粮食贸易、分销、物流、加工体系,建立品牌食品的研发、生产、物流、分销体系,由此建立真正国际的大粮食、大食品加工及贸易商的地位。
2005年4月,中粮集团经过广泛的深入思考,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中粮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好主营业务,不搞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将慎之又慎;行业之间要具备相关和协同性;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业务单元之下不能再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要把资源配置到有发展前景的业务单元,并通过不断调整业务组合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力。
(3)业务战略
中粮集团的主要业务板块:
其一,粮油业务
公司通过整合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三大粮油食品业务群,形成了粮食“大通道”经营理念下的上、中、下三游产业结构,发挥国有粮油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中粮粮油业务板块定位于粮食贸易和物流环节,整合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粮油内贸业务,划入原属其它业务板块的饲料业务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同时将原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油脂加工、粮油科技和房地产业务剥离至相关业务板块。中粮粮油是集粮食采购、储运、销售、内外贸于一体的综合贸易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粮食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和套期保值服务。业务种类包括小麦、玉米、稻谷等主粮贸易、油脂油料贸易、杂粮杂豆和食品原料贸易、饲料原料贸易与加工、粮油收储业务、粮油物流业务、粮油期货业务等。
中国粮油是公司主营粮油加工的业务板块,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商和供应商,为全球客户提供食品原料解决方案及生物能源和绿色化工产品。中国粮油的主业集中于粮油价值链的加工环节,辅以相关的贸易业务,包括油脂加工、非粮生物质能源、大米贸易及加工、麦芽加工、小麦加工以及期货业务。中粮的大米业务将由单一的对外贸易拓展为“种植-收储-加工-贸易-品牌-分销”一体化产业链模式。
中国食品是公司主营品牌食品饮料的业务板块,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进行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控制,为客户奉献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业务范围包括酒类、糖果、小包装食用油、厨房调味品及饮料等。
其二,中粮地产
中粮地产围绕住宅地产领域,以提供高档住宅为定位,辅以中高档住宅和其他功能混合的都市综合体,通过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均衡发展。
其三,中国土畜
中国土畜经营业务包括茶叶、木材、羊绒、香精香料、船务等产业。中国土畜下设中茶公司、木材部、雪莲羊绒公司、利海船务公司、香精香料公司和中国山货等业务单元。中茶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在福建、浙江、云南、湖南等中国茶叶原产地建有多家生产企业和原料基地,茶叶销售位居国内市场第一,是中国茶叶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中茶公司以“中茶”、“猴王”、“海堤”、“蝴蝶”等品牌经营普洱茶、绿茶、红茶等多类茶叶品种,并从事可可与咖啡豆的贸易、加工业务。
其四,中粮屯河
2005年6月,中粮全面重组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改称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年来的改造与整合,中粮屯河公司建立了以非粮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原料收购、加工、物流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得到显着提高。2009年9月25日,公司全称由原名“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屯河公司主营番茄加工及贸易、制糖及贸易、林果加工及贸易三大业务。中粮屯河公司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
其五,中粮包装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是综合性消费品金属包装领域的龙头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包装集团。公司拥有十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绝对控股公司,拥有全国布局近二十多间工厂。公司定位于中高端的消费品客户群,拥有三片饮料罐、食品罐、气雾罐、金属盖、印铁、钢桶和塑胶等七大类主要包装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日化等消费品包装,深度覆盖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啤酒、乳制品、日化等消费品包装市场,在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均排名第一位。
其六,中粮肉食
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企业6家,包括集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商品猪饲养、肉食品加工及配送于一体的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中粮肉食(天津)有限公司、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从事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禽肉销售的潍坊中粮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鸡肉熟制品及方便速冻食品加工的潍坊中粮富瑞食品有限公司。
其七,金融业务
金融事业部主要通过建立金融混业平台,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产融结合,探索农业产业金融新模式。金融事业部以中粮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为金融股权投资平台、业务跨区经营平台和金融产品创新平台,以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大庆市商业银行为金融产品销售平台。
由此,中粮集团以消费者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涵盖从田间到餐桌,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和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整体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食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凭借纵向打通、横向协同的整体优势,中粮集团可以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各关键环节和终端出口,统领农业、食品产业链上的相关环节和企业,同时通过收购兼并推动行业整合,提高全行业的整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资本运营战略
中粮集团根据总体发展战略,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不断进行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优化产业结构。至今拥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和3家内地上市公司,即中国食品(hk0506)、中粮控股(hk0606)、蒙牛乳业(hk2319)、中粮包装(hk0906)、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
2004年中粮集团并购中国土畜公司,并对其大力进行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2005年6月,中粮全面重组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改称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年来的改造与整合,中粮屯河公司建立了以非粮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涵盖种子研发、种植、原料收购、加工、物流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得到显着提高。
2009年,全面接手五谷道场公司,进入到方便面行业。2009年,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元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成为蒙牛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同年12月,宣布已与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猪肉加工集团smithfieldfoods以及欧洲最大的跨国食品集团之一artalgroup正式签署收购协议,以1.94亿人民币收购后两者在华合资企业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将其纳入中粮集团肉食产业链发展计划中。
按照中粮集团的战略,未来中粮地产主攻住宅和工业地产,中粮集团地产业务重点将转向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而中粮置业主攻商业地产。而目前,中粮集团内部正在考虑将中粮的住宅业务和商业地产业务再度合并。
从近些年,中粮集团积极根据集团战略的要求,采取了大量的资本运营活动,积极向食品产业上下游延伸,构筑全产业链,实现一体化。
3.模式转型之痛
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模式的成功转变,都存在一定的阵痛,中粮集团也不会例外。全产业链战略对集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集团在企业文化、产业协同、管控能力等方面实现转变。
(1)文化转型之痛
中粮集团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采取了大量的兼并收购活动。近几年,中粮并购了中粮屯河、蒙牛集团,接收中谷集团等。这些并购企业与中粮集团原有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屯河公司系原德隆集团下属企业,蒙牛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文化与民营企业的文化天然不同,也决定了中粮集团在文化整合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中粮集团要形成统一的文化,需要做好“长征”的准备,打一场艰苦之战。
目前,中粮集团正在推进统一的品牌文化建设,成立了品牌管理部门,设计了统一的vi系统,提出了“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理念,在所有的粮油中都打上“中粮”的标志。但是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原先存在大量的子品牌,如“长城”葡萄酒,“大悦城”综合商业体,“福临门”食用油,“香雪”品牌的小麦、面粉、面制品,“中茶”茶叶,“雪莲”羊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等,现在需要以“中粮”品牌一以贯之,存在认知角色混乱的问题,以及是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问题。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如果其中的一个子品牌出现了问题,将会波及到“中粮”品牌,使其受损。
(2)产业协同之痛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从理论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纵向一体化,参与或控制整个产业链。全产业链要求在不同的产业链条之间相互协同、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比如益海嘉里的大米产业就直接利用了它非常成熟的油脂品牌和渠道。但是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形势,还需要强化产业之间的内部协同,如种植业与加工业的协同,内部交易价格及相应条款等的确立等。从产业链条来看,需要构筑良好的产业协同的链条,不能掉“链子”,否则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中粮集团各个业务都是分立的实体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协同的难度非常高。中粮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有自己的金融事业部,他们如何为实体产业提供协同。
对于中粮而言,多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模式需要各大产业链条实现均衡发展,不能此强彼弱、分化明显,需要在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与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融合并均衡发展,再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否则,各业务链条之间的协同作用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形成“孤岛效应”,损耗资源。战线过长,既是中粮的一个优势,也是劣势。
(3)管控之难
全产业链战略对集团管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集团能够在统一的意志和战略条件下,实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标。中粮集团的产业分布在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性质的企业,既有国有充分占主导的企业,也有民营充分的企业,既有上市企业,也有非上市企业。要实现对集团下属多家跨所有制、跨地域、跨产业的管控,需要做好管控这篇文章。如集团在投资管控上,收缩了投资管控权限,限制了下属企业的投资冲动,由集团统一行使对外投资管理。但是,中粮集团下面仍然存在大量的子集团,如何有效分配投资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等就成为集团的一个“两难”命题。
(4)财务之痛
中粮集团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模式,对财务的要求非常的高。为了尽快实现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从2009年初,中粮开始摆脱过去的稳健做派,挥斥资本攻城略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兼并收购。
2009年2月,正式接管陷入破产的五谷道场,踏进方便面市场;2009年3月,投资17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链;2009年4月,洽购陕西西凤,进军白酒业;2009年4月,投资40亿元在北方建粮油基地;2009年5月,借款5亿元整合丰原生化[8.710.00%],踏进生物工程领域;2009年6月,推出自有品牌“悦活”果汁;2009年6月,出手20亿元助推新疆林果业,计划打造一个类似于徐福记一样的休闲糖果业务;2009年7月,联合厚朴基金收购蒙牛20%股权;2009年12月23日,出资1.94亿元收购外资在华合资企业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
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对财务资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自集团开始运作全产业链模式后,资产负债率在逐步增加,利息保障倍数在逐步降低,从2006年的5.63降低到了4.37左右。由于集团资金流动性不足,于2010年1月再度发行7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主要补充大宗粮食贸易和集团下属各单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运营资金的需求,优化负债结构。但是,从实际的运行效果看,并没有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存在巨大的短期经营风险。
小组成员:
粮食的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读后感篇三
花了一个月,每天挤一点时间终于把这套书读完了,细说民国大文人读后感。全书分三册,分别讲述了民国时期的诸位:国学、思想、文学大师。其中国学大师:黄侃、刘文典、赵元任、刘师培、吴宓、钱穆、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思想大师: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适。文学大师:林语堂、梁实秋、张恨水、沈从文、郁达夫、周作人、鲁迅。
那真是一个璀璨的年代,涌现了这么多位高山仰止的巨人。清末、民国、抗战、内战……。内忧外患激发了5000年来沉淀在血液中的民族魂魄,忧患兴邦。不过,这些巨人们除英年早逝、移居海外的几位外,其他的几乎都倒在了文革中,看完这套书心情沉重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最喜欢国学家中的:赵元任、陈寅恪,思想家中的:金岳霖,冯友兰。文学家中的:林语堂、梁实秋。
而这些人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赵元任。他虽然在哲学、物理、算数、音乐方面都很精通,但在言语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取代的。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有心爱的人相伴到老,有幸福的生活时光,晚年在海外受到应有的尊重,在世界上拥有相当的威望。虽然解放初期他选择了离开祖国去美国生活,但是我觉得他的举动比留下来的人更爱国,他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汉语言的美妙之处,读后感《细说民国大文人读后感》。
陈寅恪,学识太渊博了。以至于无人知道他会多少种语言,20种?30种?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身上有着一切中国文人应该有的风骨、儒雅,只可惜命运多舛。三百年内,中国的博学之士只此一人。如果不是碰上失明和文化大革命,他想写的《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定完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所有大师中金岳霖独有的天真烂漫的吸引了我,他对林徽因的痴情吸引了我。身为哲学大师、中国现代逻辑学奠基人,如果让他的学术研究发展下去,他可能成为现代中国的亚里士多德。日后定要找来他的著作好好阅读。《逻辑》、《论道》、《知识论》
对于东西方文化而言,对我国学更为感兴趣,所以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中国哲学史新编》这几本有空也要找来看看。
早在高中时代就已经读过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集。当时他们头上还戴着“资本主义御用文人”的帽子。令当年的我奇怪的是,文字如此优美的人怎么是资本主义的御用文人?这资本主义还真有眼光。相比之下和他们笔斗的鲁迅的文风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给我的震撼很大,原来可以这样写文章,文字可以这样幽默。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我死气沉沉的高中学习中。如今读完这套书,对他们的人生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以后要把这失落的这二位的书补买回来。
读完三本书,原来更多的书在等着我。
粮食的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读后感篇四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助粮丰民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西平县,总人口86万,耕地面积118万亩。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一个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先后10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享有“豫南粮仓”之美誉。
近年来,西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为契机,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全国农业科技推广补助示范县等项目,切实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014年,西平县克服严重干旱,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2.3万吨,实现“十一连增”。
区域站规划建设突出实效
根据河南省农业厅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规划建设方案要求,西平县按照“区域站要建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地处农业科技推广阵地的前沿,零距离地服务指导粮食生产”的目标,规划了二郎、盆尧、吕店、环城、五沟营等12个乡镇区域站建设,项目总投资510万元。目前,12个乡镇区域站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为保障项目运行,西平县农业局还积极筹措资金,给每个区域站配备了培训课桌、办公座椅、档案柜、煤气罐及厨房灶具等基本工作生活设施。其中,二郎区域站高规格配备了信息服务及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与县气象部门合作增设了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炮站,配套安装了先进的气象自动观测、气象农情信息服务等设备,进一步提升了该站的综合服务功能。
六措施保障农技项目功能
一是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以农技推广补助县项目为载体,以县农业局二级机构业务站为依托,把12个区域站分配到各业务站进行管理,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同时吸纳气象、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全县53名高、中级技术指导员和10名特岗大学生被平均分配到12个区域站。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为确保区域站工作正常开展,真正发挥应有作用,西平县制订了区域站工作职责、培训制度、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化验室人员安全操作制度等,并统一制作标牌上墙明示,接受监督。
三是重视基层调查。组织区域站技术人员,对服务范围的乡村,开展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掌握乡村耕地面积、农户数量、劳动力状况、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小麦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基本信息,并登记造册,分类建立档案。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以区域站为培训服务基地,围绕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以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结合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五是开展试验示范研究。以省、市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区域站为阵地,先后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40余个,进行比较试验,筛选适宜当地的更新换代品种。同时开展多项试验示范研究,如小麦、玉米不同耕作模式、不同播期播量试验,不同农药防效试验,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示范等,以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六是扎实推动高产创建。在高标准粮田项目区,整合物资、资金和技术优势,落实供种、技术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五统一”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2014年,西平县5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654.3公斤,其中二郎乡张尧村500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突破660公斤;秋季6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80.7公斤,其中二郎乡张尧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13.5公斤,创下了大旱之年夺高产的奇迹。
目前,西平县二郎农技推广区域站已成为集高标准粮田建设、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远程技术教育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载体和平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和田间课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副省长王铁等领导和专家在西平县高产创建示范区和区域站进行视察指导时,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平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