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通用14篇)
时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在写作中找到一些灵感和创意。
过秦论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六、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过秦论篇二
一、朗读导入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准备活动。
选取《过秦论》的一个段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让学生比较现代汉语和文言之的不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学生也可将某一段落翻译成押韵的现代汉语,比较二者语言之不同。提倡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
《过秦论》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说出自己朗读时在语言特色方面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同学交流,教师总结。(ppt展示)。
1.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举例: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古文观止》评述,“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概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为了突出某种意思,不惜重复数句。
请同学们找出类似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写秦始皇的强盛,陈涉的出身)。
作用:以整齐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峻拔锋利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然后再请同学读“同义叠句”的句子,体会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2.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先请同学找出排比句,然后再请同学分析各个排比之不同及作用。
主谓结构句式的排比: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显示“合从缔交”的广)。
并列结构词组的排比: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显示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排比:有宁越、徐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
作用: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奔放,但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
过秦论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
(四)第三步:合作探讨。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过秦论篇四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
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沈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过秦论篇五
过秦楼。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藻国凄迷,曲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腕,见的更怜心苦。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能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过秦论篇六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
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
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学习提示及注释)。
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 条件 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 1、始强 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 政策 。
弱:使动用法。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 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2、日强 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 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 割地赂秦。
延:迎。
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
1、复习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
2、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1、始强 百越俯首。
攻 2、日强 外交:执、御。
北却匈奴。
3、极盛 废道焚书。
隳城杀杰 (原因)。
余威:震于殊俗 。
出身:贫苦农民 。
陈涉 才能:不及中人 。
4、灭亡 人力:疲弊数百。
物力:斩木为兵 仁义。
国力:非弱。
地利:自若 秦国 六国--陈涉。
5、亡因 地位:非尊 比较 (不可同年而语)。
武器:非銛 陈涉 今:七庙隳。
实力:非抗 秦 。
战术:非及 昔:序八州。
多义词:
制:制其兵 (控制,统率) 金:金人十二 (铜)。
制其弊 (制服) 金城千里 (牢固)。
制六合 (控制) 闻金声而止(锣)。
增其旧制(规模) 势:攻守之势 (形势)。
制礼作乐(制定) 兵势强盛 (势头,力量)。
周制,…(制度) 万乘之势 (权力,势力)。
家:以六合为家(家庭)。
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
析讲:。
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
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
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
以上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
四段: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
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
五段: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
3、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
4、归纳主题。
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
5、分析写作特点。
a、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
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
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b、对比论证 (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
c、对偶、排比,广泛运用。(整句:对偶、排比)。
6、作业 :完成练习题。
7、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
(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
上篇:从秦孝公写起,如何变法,富国强兵--攻 开头。
中篇:从秦并海内,得到人民仰望写起 由全。
《过秦论》下篇:从秦的地势险要写起(暗示涉首难后还可守住)篇内。
攻势守势不同 (上) 容决。
各篇论点 不注意安定,造成灭亡 (中) 定。
涉首难后用地形安民不可有作。
过秦论篇七
过秦楼。
作者:邓有功朝代:宋体裁:词燕蹴飞红,莺迁新绿,几阵晚来风急。谢家池馆,金谷园林,还又把春虚掷。年时恨雨愁云,物换星移,有谁曾忆。把一尊试酹,落花芳草,总成尘迹。频自笑、流浪孤萍,沾泥弱絮,有底困春无力。银屏香暖,宝簟波寒,又负月明今夕。往事梦里,沈思惟有罗襟,泪痕犹湿。奈垂杨万缕,不系西风白日。
过秦论篇八
3、文言词语的活用。
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二课时。
:课内自读课。
一、作者简介、题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五、作业 。
熟读1-2段。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
二、学生自学3-4段,教师点拨。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3段开始转入“体物写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论,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小结:文章两大部分铺事写志,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结构严谨。因此,文章铺陈虽含夸张,却不显浮靡;议论虽纯属言理,却不显拘谨。
本文关于历代王朝崩溃皆始于自身腐败堕落的观点,以及节用爱民的主张,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业 。
(1)、“思考和练习”(五)。
1、未龙何云:(天上)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
2、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
3、鼎铛玉石: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4、金块珠砾: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儿。
5、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占。
6、可怜焦土:可惜(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这些句子都较一般的文言句更为精练、简洁;语序可随韵律颠倒放置;以四言的骈偶句居多。这都是赋这种文体句式的特点。
前两句为因果紧缩复句,3、4句为并列紧缩复句,各句均有省略,3、4、5句语序倒置。
(2)抄写翻译第四段。 。
过秦论篇九
此词通过现实、回忆、推测和憧憬等各种意意象的组合,抚今追昔,瞻念未来,浮想连翩,伤离痛别,极其感慨。词中忽景忽情,忽今忽昔,景未隐而情已生,情未逝而景又迁,最后情推出而景深入,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愉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周邦彦。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
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上片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是全词的关键。这三句勾勒极妙,其上写现的句词,经此勾勒,变成了忆旧。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由黄昏而至深夜,由深夜而至天将晓,耳听更鼓将歇,但他依旧倚栏望着,想着离别已久的情人。他慨叹着韶华易逝,人各一天,不要说音信稀少,就是梦也难做啊!
他眼前浮现出去年夏天屋前场地上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情景。黄昏之中,墙外的车马来往喧闹之声开始平息下来。天上的月儿投入墙内小溪中,仿佛水底沐浴荡漾。而树叶被风吹动,发出了带着凉意的声响。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幽静而富有诗情的夜晚。她井栏边,笑扑流萤,把手中的画罗轻扇都触破了。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写活了当日的`欢爱生活。
下片写两地相思。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是词人所闻有关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由于苦思苦念的折磨,鬓发渐少,容颜消瘦,持玉梳而怯发稀,对菱花而伤憔翠,欲妆临镜慵,活画出她别后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渐字、趁时二字写出了时间推移的过程。接着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三句则由人事转向景物,叙眼前所见。梅雨季节,阴多晴少,地上潮湿,庭院中青苔滋生,这不仅由于风风雨雨,也由于人迹罕至。一架蔷薇,已由盛开时的鲜红夺目变得飘零憔悴了。这样,既写了季节的变迁,也兼写了他心理的消黯,景中寓情,刻画至深。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这是词人对伊人的思念。先用无聊二字概括,而着重处尤为伊二字,因相思的痛苦,自己象江淹那样才华减退,因相思的折磨,自己象荀粲那样不言神伤。双方的相思,如此深挚,以至于他恨不能身生双翅,飞到她身旁,去安慰她,怜惜她。可是不能,所以说空见说。谁信二字则反映词人灵魂深处曲折细微的地方,把两人相思之苦进一步深化了。这些地方表现了周词的沉郁顿挫,笔力劲健。歇拍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通观全篇,是写词人夜久凭栏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前片人静三句,至此再得到照应。银河星点,加强了念旧伤今的感情色彩;如此以来,上下片所有情事尽纳其中。
这首词,上片由秋夜景物,人的外部行为而及内感情郁结,点出年华一瞬,人今千里的深沉意绪,下片承此意绪加以铺陈。全词虚实相生,今昔相迭,时空、意象的交错组接跌宕多姿,空灵飞动,愈勾勒愈浑厚,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过秦论篇十
在属于历史的天空盘旋。
保持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既没有狂喜也没有悲哀。
低下头。
底下是一块杀伐的土地。
以如今已沈埋的铜戈铁戟。
以不须眨眼即至的枪炮子弹。
以猝不及防的`流言与蜚语。
以相沿成习的斗争与贬谪。
以冷感与冷漠。
刺穿多少人的胸膛与心灵。
在属于历史的天空盘旋。
保持着避免伤感的距离。
一千英里以下的真实。
只能透过窗口的云雾去看。
只能透过一帧帧刻意经营的旅游图片去看。
只能透过诗词歌赋去看。
那盛唐的乌托邦。
在语义暧味的文化史里酿造着。
在落地之前。
视网膜残留的山川幻影。
应不应该扫除。
是不是及时。
给自己以充分的鼓舞。
全看海关人员的脸色而定。
全看机场外野鸡车司机的良心而定。
全看城里有多少勒索的窥伺而定。
至于地下的考古挖掘。
与夫地上的城池楼阁。
就留给蜂拥而至的观光客。
糟蹋去吧。
过秦论篇十一
过秦楼。
作者:曾栋朝代:宋体裁:词曙色开晴,轻\敷暖,日影才经檐角。倦来芳径,且倚阑干,独地新愁粘著。长日如年,可堪恨雨丝丝,梦云漠漠。见鸣禽递响,乳莺梳翅,痴愁方觉。凝望处,初绿呈新,陈柯拆旧,忘了一春归却。不伤花老,只怕花开,解使朱颜销铄。宝扇轻摇,乱抛花片教飞,迎风低掠。忍重携素手,骤觉一分瘦落。
过秦论篇十二
过秦楼。
作者:周密朝代:宋体裁:词绀玉波宽,碧云亭小,苒苒水枫香细。鱼牵翠带,燕掠红衣,雨急万荷喧睡。临槛自采瑶房,铅粉沾襟,雪丝萦指。喜嘶蝉树远,盟鸥乡近,镜奁光里。帘户悄、竹色侵棋,槐影移漏,昼永簟花铺水。清眠乍足,晚浴初慵,瘦约楚裙尺二。曲砌虚庭夜深,月透龟纱,凉生蝉翅。看银潢泻露,金井啼鸦渐起。
过秦论篇十三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失,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因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试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篇十四
(上课,师生互致问候)。
铁皮鼓: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学生:可是跟你没关系呀?!(一部分坏笑)祝老师节日快乐!
铁皮鼓:祝所有女同学节日快乐!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男同学可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啊!
(有几个女生已经伸手去捶身边的男生了,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不施行仁义,没有看到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
学生: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铁皮鼓:对呀!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盛世――。
学生:文景之治!
(学生思考,有小声议论,一两分钟后)。
铁皮鼓:有没有同学能够简要地描述一下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没有人举手,有同学小声地说)。
铁皮鼓:大家想一想,如果写比较标准的议论文,一开始要怎么样?
学生:提出论点。
学生:“及至始皇”那一段。
学生:焚书坑儒。
铁皮鼓:是的。对待英雄豪杰呢?
学生:“杀豪杰”。
(学生思考)。
余家承:我觉得老师更多地写秦的灭亡,而贾谊更多的写秦的兴盛,最后才点到灭亡。
铁皮鼓:说的好!那么,明明要总结秦亡的教训,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
余家承:我想可能是为了跟后面形成落差吧。
余家承:老师主要是议论,贾谊主要是记叙。
铁皮鼓:他按什么顺序记叙?
余家承:从兴到亡。
学生:最后一段。
罗涵钰:还有秦与六国和陈涉的对比……。
铁皮鼓:哦,到底是哪个与哪个比?你这里面好像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对比。
罗涵钰:是这样的,在课文最后一段,有六国与陈涉的对比,六国显得很强大,而陈涉很弱小。
铁皮鼓:这个对比的目的何在?
罗涵钰:突出秦不守仁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很轻易地被弱小的陈涉给灭了。
铁皮鼓:说得很好。(板书:六国,陈涉)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邹凤娇:还有秦孝公与秦始皇的对比。
铁皮鼓:秦孝公与秦始皇?他们有什么对比?能详细地说一说吗?
邹凤娇:秦孝公一开始施行仁政,结果秦逐渐强大起来,而秦始皇则施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的灭亡。
(学生沉默,无人作答)。
铁皮鼓: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主要交待什么?
学生:六国的强大与秦制服六国。
学生:突出秦更强大。
学生:(七嘴八舌,多数声音)排比句多。
铁皮鼓:对呀!大量地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这是我们学写议论文应该学习的。汉代赋比较兴盛,作者受了一定的影响,用铺陈造成了一种气势。好了,我们今天也有人总结秦亡的教训,我在这儿读一篇文章,是网上下载的,估计是学生,写得相当不错,大家仔细听,注意作者行文的思路:
一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三个代表”就是今天最大的仁义,共产党如若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共同富裕之路,那么中国就能长治久安,坚如磐石。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四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五 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关键句,中心句与作者的行文思路)。
铁皮鼓: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学生:好啊。
(学生摇头)。
东方雪评:
课堂上的铁皮鼓是清醒的,也是睿智的,他清晰地指引思考问题可以采用的方式,思路严谨,流程顺畅。课堂上的铁皮鼓是热情的,也是勇敢的,他在促读的同时也在促写,文章是个例子,例子的意义丰富而生动;同时,他授文也传道,讲过去也谈现在,有人有文,视角独特,语言滚烫,极有震撼力。
铁皮在播种人文的种子,我们还在等待什么?
边城评:
有灌的味道。
但从以前铁皮发的贴来看,他所教的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基本上带不动,更不用说让他们自主探究了。
但从这堂课上,我觉得铁皮与以前的课还是有变化的。
首先导入 ,不再是远离学生,上课前师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融洽的氛围,学生自然学习的兴味也提高了。
其次,学生不再是完全的一脸茫然,虽然也有茫然的时候,但现在总还有声音了。比如学生分析对比,分析老师与作者写法的不同。都很不错。我相信如果再加以时日,铁皮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精彩发言的。
提出几个疑问:
3.然后要学生说文章的漏洞,这不好,因为学生仅听一遍,如何有这样敏锐的头脑?如果有如此敏锐的头脑,想来铁皮的课当以学生争论的为多。
铁皮已经很努力了,这堂课可能并不符合现在新课标的一些精神,但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能上到这样,我觉得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铁皮鼓自评:
多谢各位,特别多谢边城!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当时上下来挺满意,还跟摩西讲过。冷了几个小时,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些沮丧。
但是这节课依然体现了某种变化,当然是我个人的变化,就是由注意内容发展到注重形式,也就是,我在力求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哲学课,历史课,政治课或者其他什么课,也就是所谓的“自觉的语文意识”或者说上出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