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隆中对导游词(模板19篇)
当我们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我们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追求内心平静的课题。总结是一个有趣又有挑战的写作任务,通过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隆中对导游词篇一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隆中对导游词篇二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隆中对导游词篇三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着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于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于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隆中对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姓杨,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隆中对导游词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__,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隆中对导游词篇六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隆中对导游词篇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隆中对导游词篇八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隆中对导游词篇九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xx,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襄阳##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身旁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他有着5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们的旅游大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旅途!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按照行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10、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隆中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因“山有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地。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朋友在参观完隆中后到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说着说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已到达隆中景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依次下车。
现在各位看到的便是古隆中牌坊,它是由清朝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正面大门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是高度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绩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走过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回,不由得你会不假思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大家可以在桥上感受感受这种意境。
走过小虹桥,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武侯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离三顾堂不远处的那个六角形庐亭就是草庐,这里是诸葛亮与他的亲朋师友经常聚会的地方。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据史书记载,他写诗的时候草庐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大山包,而现在大家看到的六角形庐亭为后人所建。
远远看去那个最高最雄伟的建筑就是腾龙阁,腾龙阁依山取势,拔地擎天,决定巍峨,飞檐壮丽,雄伟而蕴含秀美,古雅而透出清新。腾龙阁是1999年12月建成的标志性景观建筑,阁高44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上下十层,宝形访汉建筑外形,阁内各楼层分别陈列有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文,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成长历程及他在襄阳的社会关系,三国主要人物雕像或画像。现在大家就随我一起登上这最高峰吧。每一层楼都能领略到孔明智慧,登上塔顶,徐徐清风拂面,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襄阳市区全景一览无余。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三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又称葛亮故居、诸葛庙,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错”。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
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
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现为我们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此联是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这也成了诸葛亮一生中的治世明言。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上三代人心贤良,下三代人心不古,但是诸葛亮虽然出生和生长在下三代,其为人和修养,以及才能均能够与上三代的贤良相比,所以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和仲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大和老二的意思,伊吕是指辅汤灭戟(夏)的伊尹,助武王伐纣(商)的吕尚,萧曹是指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的酇(zan)候的萧何,以及西汉大臣,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阳侯的曹参,这句诗把诸葛亮和古代的其他一些贤人做了对比,称赞诸葛亮的文韬略与伊吕不相上下,他处理政事、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曹二人都显得有些逊色,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小虹桥,但是为木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石板汉白玉的石板小虹桥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
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您此次出行的导游仙旅奇缘。欢迎来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旅游观光!俗话说“铁打的襄阳”,反映了襄阳优越的地理条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使襄阳城在古代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今的襄阳已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
20__年12月,由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古隆中,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古籍记载:襄阳城西有山,隆然而中起,号曰隆中。隆中可谓“地于山而得名,山于人而得灵”,这个给隆中山增添灵气的人就是诸葛亮了。
古隆中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而且目前正在创建5a级景区。古隆中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苦读十年的隐居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的发生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经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的古牌坊、隆中书院、武侯祠、卧龙深处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了。它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主持建造。牌坊高6米,长10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牌坊的正大门上雕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的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思是:刘备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两边的小门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教育其子孙后代看轻名利,身心恬静,明确志向。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句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意思是: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亮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这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穿过石牌坊,右行经过一个水塘,便是隆中书院。右手边矗立着隆中书院的石牌坊,石柱上有一幅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拾阶而上,草坪上有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华正茂的塑像。院子里有一组雕塑,关羽和张飞肃立,静侯刘备与诸葛亮的会晤。室内以沙盘、雕塑以及声光电形式演绎诸葛亮的故事,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
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现在的隆中书院是1987年由国家旅游局拨款,在隆中书院的旧址上重建的,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3.44平方米。分为序言厅,励志厅,勤政厅,廉政厅,诫子厅,展望厅六大板块。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观光游览,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寓居之地。从建安二年至建安十年诸葛亮在这里居住了十年。这十年是诸葛亮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时期。由于千古奇策《隆中对》对三国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孕育和提出这一千古奇策之地就在隆中,这就使得隆中成为三国史上的重要地方,成为后世缅怀先贤,纪念先贤的重要名胜地,历朝历代都得到保护,维修和建设。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了。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主持建造。牌坊高六米,长十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牌坊的正大门上雕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的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译为:刘备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以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shan)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这两句诗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的小门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教育其子孙后代恬静寡欲,淡视名利,明确志向;专心致志,除却烦躁的思想,树立远大的目标。。现在大家请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
名言。
三代是指夏商周三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古人认为三代以及三代以上的人忠厚贤良,三代以下便人心不古了但是诸葛亮辅先主,佐后主,勋业盖世,所以在此予以高度称颂两边的门柱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何”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旧时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为序伯,老大;仲,老二伊尹:辅汤灭夏德伊尹伊是本名,尹官名吕,辅周灭商的吕尚,俗称姜尚,姜太公萧是指萧何,曹是指曹参,他们俩都是西汉的丞相,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起了重要作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处理政务,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就连萧,曹二人与他们相比都显得逊色石牌坊在1955年由隆中文物管理处清洗修理过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安排当时隆中大队大队长唐大兴带人拆除,唐大兴借口怕砸伤人,没拆除,但是被打掉左侧石抱鼓一只1980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用材料进行了修补现在石牌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隆重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我们大家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池塘。池塘名为荷花池,是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田上开方池种莲藕而得名。1983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荷花池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清除了淤泥,四周堆砌山石,池中重建了荷花亭,并种了荷花二十多种,给隆中风景增添了色彩,荷花池至此才真正名副其实了。
荷花池前面的这片花圃便是躬耕田了。据史料记载的躬耕田是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就是指这个地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维修隆中古迹时,对躬耕田的一部分荷花池再次作了整修。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躬耕田上重建四角亭一座,题“田园淡泊”的匾额,庭中竖“躬耕陇亩”的石碑,以增添宁静淡泊之风味。“躬耕陇亩”这四个字是国家刘华清所题。
穿过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了。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的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初建的小桥为拱形,相传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刘备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是诸葛亮,闹了一场“错把岳父当女婿”的笑话。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我们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小虹桥上走一走,人人活到九十九岁”大家不妨都走走看,把长寿带回家。
大家顺着我的手看过去,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叫抱膝亭。诗文说诸葛亮“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14岁随叔父迁移到襄樊隆中。这个《梁父吟》是山东老家的一种曲子,调子不变,可以自己填词。后人在这里修建这个抱膝亭,就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引吭高歌,抒发情怀这一闲情雅致。(亭子是清朝时程文炳建的,1978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进行了一次维修,亭前“抱膝处”三个字的大石碑,据说是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抱膝亭的后面的这个大型的石雕是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的龟座《草庐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碑高大雄伟,龟昂首负重,即古朴又富有生趣。碑的正面有石南江“草庐”二字,碑的后面有“龙卧处”三个大字。这个碑座的动物其实不是龟,他叫赑屃,是龙的小儿子。民间这样传说,龙生九子,个个长的都不像他。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赑屃啊,它有龙的头,乌龟的身子,老鹰的爪子和凤凰的尾巴。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摸摸赑屃头,一身不用愁;摸摸赑屃背,荣华又富贵;摸摸赑屃牙,金银财宝往家爬。喜欢打麻将的朋友不妨多摸摸,把运气都带回家嘛!
游客们,我们继续往前走,去看看隆中山腰的武侯祠吧。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地方。全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共有100多座,稍有名气的共有48,我们襄樊的这座可以说是全国第二大,第二早的了。武侯祠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翻修,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砖木结构,四进三院式结构,一层高于一层。我们看一下祠堂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汉诸葛武侯丞相祠堂的牌匾,牌匾的下方有三个小石人,代表着福禄寿三星,象征着您来隆中拜访诸葛亮,可以顺便将福禄寿一起带回家。在小石人的两边分别有两根彩色的横梁,这个叫做户对,而大门前方的这两面抱鼓就叫门当了,和在一起取门当户对之意。我们大家再看一看,这个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前有四根红色的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叫掀天接地柱,预示着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才能。门前还有一副。
对联。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这对联是说隆重一带的山岗槽卧在南阳郡的大堤上,这里的田园仍就如过去那样淡泊,诸葛亮开创了蜀汉的基业,在隆中至今还留有他那清高的遗像。
我们去武侯祠的里面看一下,头上这块“卧龙遗址”的匾额是董必武老先生1965年为隆中所题写的。公元197年至22019年,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在此耕读达2019年之久,由于他才华横溢,独居隆中,时人誉其为“卧龙”。匾额下面便我们的卧龙的先生了,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一比一的仿真诸葛亮的铜像了,它是2019年,诸葛亮的后裔为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而捐赠给隆中的。我们看诸葛亮手持羽毛扇,身披八卦衣,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姿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手和扇子特别的亮?那是因为我们这一带有个风俗,认为诸葛亮的扇子代表智慧,手代表好运,所以来隆中的朋友不妨也摸摸他的手和扇子,沾沾好运,舔舔智慧嘛。“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对晤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题。为了寻求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就当时的形势及统一问题一番对晤,古今传为佳话。“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意译为,诸葛亮辅佐刘氏开创了蜀汉的基业,他的功名流芳千秋,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足为后人之楷模。“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出自伏羲帝皇。“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诸葛亮预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六出祁山,功勋显赫,大名永垂。诸葛亮三气周瑜,辱咒司马,七擒孟获,古今传为佳话。这副对联对诸葛亮一生事迹做了概括性的踪迹,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们去武侯祠的主殿看一看,这里竖立诸葛亮一家三代的塑像。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身在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诸葛丰是西汉的一个监察官,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州郡郡丞,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助理。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一个嫁给了现在襄樊南漳县的蒯氏大族蒯祺。诸葛亮三岁的时候母亲章氏去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诸葛珪也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靠叔父诸葛玄来安排料理。东汉末年(公元194年),山东自然灾害连续发生,又植战乱流离,百姓被迫背井离乡。13岁的诸葛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到荆州避难的。诸葛兄弟在荆州刘表办的“学业堂”学习儒家经典。由于刘表外宽内忌,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携带弟弟诸葛均到襄阳城西二十多里的隆中寓居,这一年诸葛亮十七岁。直到公元22019年刘备三顾茅庐,卧龙出山,整整在隆中寓居了十年。后来更是为了汉室基业鞠躬尽瘁,最后于公元234年,病死在陕西定军山,享年54岁。右边是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左边是长孙诸葛尚,两个人都是在三国后期蜀魏大战中战死在四川绵竹,诸葛瞻死的时候只有36岁,而诸葛尚更是不满18岁,真可谓是满门忠烈。
武侯祠大殿的东北角是一个亭阁式的建筑,民国二十二,刘骥为安放诸葛铜鼓所建。诸葛铜鼓是清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铜鼓高二尺许,阔一尺八寸左右,旁边四蟾蜍。此鼓正放可敲打做鼓,鼓声响亮,倒放可以做炊具煮饭,一物二用。
武侯祠大殿的左边还有两个殿,我们去看看吧。中间这个殿叫娘娘殿,是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所建的。当年,黄承彦看诸葛亮潜心好学,又胸怀大志,想让他做自己的女婿,但是又想试探一下诸葛亮是重还是重貌,便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意思是说,听说你想要找个老婆,我有一个女儿,头发很黄,皮肤很黑,长的很丑,但是才华可以和你相配。我们这里有个不成闻得规矩,说取个贱名好养活,黄承彦的女儿小名就叫阿丑,和我们现在的阿猫阿狗是一个性质的。古代的女子遵从三从四德,足不出户,邻居们知道阿丑的名字,又听到黄承彦自谦的话,就认为黄承彦的女儿真的很丑。都说人有三宝,丑妻,薄田,薄棉袄。诸葛亮听说黄阿丑很有才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结果成亲那天一掀盖头才知道,原来阿丑是个汉江美女。雕像的上方有块牌匾,是毛泽东的女儿李纳1969年为黄月英题的贤良淑德四个大字。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一把鹅毛扇,两面分别写着“明”,“亮”二字,还有密密麻麻的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叮嘱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人,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结婚时,黄月英便把鹅毛扇送给了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珍宝,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他这样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愈的爱情,更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配殿的左右两边还有壁画,画的是承颜择婿,羽扇定情,木牛迎亲。木人磨面,相夫教子。看完诸葛亮这个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我们去看一下他的伯乐。
娘娘殿的旁边有个三义殿,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建筑的。中间正襟危坐的便是刘备。《三国演义》中说刘备生的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刘备是河北涿县人,出生时官僚地主大家庭已经衰败了,刘备幼年的时候就和母亲靠编织草席,贩卖草席为生。刘备始终没有固定的地盘,到处受到排挤,作为胸怀大志又为皇室宗亲一脉的刘备不甘心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深感自己虽具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气质,但是缺少建功立业的策略,而身边的关羽,张飞,赵云等将,勇猛过人而智谋不足,最缺乏的是没有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直到公元22019年,收到司马徽的推荐三顾茅庐,请到卧龙诸葛亮出山,才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从此天下三分,独据一方。公元22019年刘备在益州称帝,63岁的时候病死,葬在今四川成都。刘备的两边便是他的两个义薄云天的兄弟张飞和关羽了。我们先看看二弟关羽。关羽和张飞均为蜀汉政权中五虎上将。关羽以忠义著称,为历代统治者乐道,在民间影响很深,与我们国春秋时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并称文武二圣人。所以关羽的叫法有很多,关公,关二爷,武圣人等。旧时民间每逢春节,皆以关帝画像为虎门神,其中取意于关羽自身的勇与忠。不过关羽最后还是被东吴孙权的手下吕蒙设计害死在今陕西运城,身在当阳,头在洛阳,身首异处,实为悲惨。我们去看一下左边的张飞。《三国演义》中说,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颇有庄园,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大家都知道张飞素以胆大过人,勇猛无敌著称。当年面对数万曹军的追赶更是当阳桥头一声吼,吼断桥下水倒流。不过张飞有一点就是脾气不好,特别是二哥关羽死后更是经常饮酒至醉,鞭打手下将士,最后酒醉后睡觉被手下人杀死,砍下头颅,献给了孙权,也是身首异处,死的非常凄惨。这边还有一幅壁画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其实刘备和张飞还是老乡,这个桃园就在张飞河北涿州老家的后花园里。那边画的是三英战吕布,兄弟三人一起时何等的意气风发啊。三义殿外面还有两把兵器,右边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左边是张飞的丈八蛇矛,重达64斤。游客们,你们可以去试试手感,提一下青龙偃月刀,意欲着提关,提拔做官嘛。
在三义殿外面这里还有两块石碑,我们着重看一下左边的这块,上面写着“志明功德”,还有青天白日旗的图案。92年的时候,蒋来隆中,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想要吸取这里的天地灵气,看到隆中有些破败,就捐了5000大洋修隆中,这块就是手下为他立的一块功德碑。碑文上刻着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蒋重修功德碑记…..这个匪就是指共产党了,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有个文革时候,这块石碑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没被毁掉是因为它被当做铺路石,正面倒扣在地上,这才幸免遇难,后来被襄樊学院的一位教授发现,才得以从见天日。左边的这块类是蒋的手下刘骥的功德碑,这个人比较爱民,文革的时候后人怕牵连他就把他的名字和青天白日旗都凿掉了,这个是根据史料记载而仿制的一块碑,那边是一块真迹。
三义殿的下边有一座静轩,是历代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院子里有棵挂花树,属于珍贵的金桂品种,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大家看一下这颗树啊,是同出一根,却上分三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分天下,都和这三息息相关。人们调侃说,99年的时候江来隆中,就是看了这三叉桂花树,有了灵感,回去提出了三个代表。出了静轩,可以看到这里几棵高大的皂角树,最粗的这颗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说出来玩啊,拜树不拜佛,遇到这种上百年的老树您不防摸摸,沾沾灵气也好嘛。
我们继续往前走,在现在草庐亭的旁边有一个占地约100平方米,高约十米的土堆,这个就是明弘治一年襄简王朱见淑为自己修建的陵墓。他见诸葛亮的草庐风水很好,三面环山,像个太师椅一样,背靠山,脚踏川,于是就毁了草庐,修建了自己的陵墓,这就是后人说的毁人阳宅,建其阴宅。不过恶有恶报,在陵墓修好的第二年,他全家暴毙死亡。后来闯王李自成攻进襄阳,掘了朱见淑的坟墓,所以我们现在只看到这块碑记。有人还这样说,因为朱见淑人心不正,所以他坟上的树都是歪歪扭扭,没有一棵是直的,您看是不是这样呢?这边是草庐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草庐而重建的。
我们到下面去看一下隆中十景之一的六角井。这个应该是现在隆中唯一的真迹了,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现在六角井的井体是砖砌的六边形,旁边有六块石栏板。史料记载有15米深,现在有5米左右,直径1.38公尺。这个井还有个传说,诸葛亮出山后把自己的枕头留在了隆中,很多年后村民清掏六角井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枕头,襄阳有个贪官听说这个枕头是个宝,冬暖夏凉,枕着睡觉还能使人心明眼亮,于是就派人把这个枕头抢走,结果睡到第二天眼睛也肿了,嘴和舌头也烂了,有期眉骨痛的厉害,请医生怎么也治不好。后来晚上做梦,梦见诸葛亮,说他心术不正,邪气四起,去掉贪心,不医就好了。梦醒后,这个贪官亲自把枕头还给了掏井人,没过几天病还真的好了。后人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就又把枕头放回到井里了。
请大家接着跟着我走,去前面的三顾堂看看。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三棵大柏树,相传这三棵为当年刘关张三顾草庐时的栓马树,我们说根据树的条纹可以判断出他们分别是谁的拴马树。刘备是三英老大,又求贤若渴,所以应该是最前面一颗,条纹也往里面长,左边这棵比较执拗,纹理往外长,是张飞的。右边这棵正直挺立,就是关羽的了。还有人所,关羽死的时候头被吕蒙献给了曹操,身首异处,所以树梢没有了。当然这些无从考证,我们且当玩笑来听。在三顾堂的正门这里有一幅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即是隆中对。意思是出师表充分体现了诸葛亮酬谢刘备知遇之恩的情意。他为刘备筹划的联吴抗曹,一统天下的《隆中对》足以千秋流传。我们到三顾堂里面看看。正堂里是刘备拜访诸葛亮,孔明拿出八州地图,划分天下,提出隆中对策的场景。《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2019年)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寻求统一天下大计时,诸葛亮所作的对打。刘备要去见诸葛亮,除了诸葛亮本身有超众的才华使刘备倾倒外,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与襄阳地区的好强实力庞德公,荆州地区统治集团中的实权派蔡氏和蒯氏,以及失宠的刘表长子刘琦三个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荆州地区具有一定势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刘备去拜访他,取得他的支持,进而控制塔,取得三个势力的支持和信赖,以便在荆州站住脚,最后在群雄混战中取胜,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诸葛亮两次不见刘备,并不是沽名钓誉,故意抬高身价,而正是他对于选择人主的慎重和测验刘备是否有求才建业的决心。他在比较曹操,孙权,刘表等人的条件后,认为刘备是皇叔出身,帝室之胄,出处正,又有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之人善任又具有济世的才能,同时两个人都企望兴复汉室,目标一致。所以在公元22019年冬天刘备第三次到隆中拜访他时,便在自己简陋的茅房里热情的接待了他,并把早在胸中酝酿成熟的统一天下的谋略毫不保留的全部说出来了。这就是名垂千古的《隆中对》。之后,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走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三顾堂的院子里还有两棵比较珍贵的植物,这棵叫绣球树,开的花因形似绣球而得名,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旁边这棵是我们襄樊市的市花,叫紫微。如果碰轻碰她的枝干,树叶会微微抖动,所以又名痒痒树。紫微在汉代的时候是星宿的名字,到了唐代是一个机关衙门的名字,所以我们又称紫微为官祥花。所以很多领导的家里都种有紫微,紫微的花期很长,俗话说:谁到花期无百日,紫微能开百日红;便是说她了。两侧的回廊里镶嵌着历代题词石刻和维修记事碑,这里有一块寿碑,是清光绪十六年慈禧所题的。人人都说慈禧的寿字是写的最好的,而且她有个习惯就是,官越大,寿的最后一笔提的越高,我们看一下这个寿,可想而知,当年过寿的官员职位是不小了。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块碑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印章盖在了上面,我们知道古代的题词,题画印章都是盖在最下面的。关于这个啊,人们是这样解释的,说寿的上方为天,慈禧心高气傲,以天自比,所以把印章盖在了最上面。传说这块石碑是襄樊一位大官员在自己母亲六十大寿时,花巨资从京城买来献给自己母亲的,后来就被存放在了隆中。下面我们去诸葛亮的草庐看一下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草庐是1987年拍摄《三国演义》时重建的。草庐为仿汉建筑,砖木结构,总面积463.5平方米,分两个院落。我们进院子里面看看,右边这个就是诸葛亮的私家车,。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黄承彦和诸葛亮商定把女儿借给诸葛亮,并在腊月二十八成亲。黄月英请她父亲向诸葛亮提出条件,在结婚时,不循陈规旧俗,一不坐轿,二不骑马,三不乘船。诸葛亮听到黄小姐的三不条件后很吃惊,心想我若让新娘步行,别人定会耻笑,新娘子面子也过不去。后来诸葛亮坐在扇上冥思苦想,不小心把石头弄下来惊到了田里的牛,牛拖着碾磙在地上跑,诸葛亮想在碾磙上按个架子不就可以做人了。后来经过改造就发明了这种车,相当于现在大奔级别,所以我们当地人又戏称它叫牛奔。中间就是诸葛亮的客厅,右边是弟弟诸葛均的卧室,左边是客房。我们可以到后院去看看。后院有连理树。中间是小客厅,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卧室。这边是厨房。说道吃,我们襄樊有一种菜叫孔明菜,俗称大头菜。据说诸葛亮上山采药,发现一种像萝卜的东西,挖起来一看又不是萝卜。尝尝有点辣甜,就挖了几个带回家,叫妻子炒来吃,全家一尝,都说好吃,他就又挖了一些栽种在田里。后来襄阳人储存剩菜就把大头菜拿来腌制,结果发现味道更好。诸葛亮辅佐刘备连吴抗曹,因士兵没菜吃,就派人从襄阳买来很饿多大头菜。后来襄阳的大头菜越来越有名,人们为了不忘记诸葛亮了功劳,就叫他“孔明菜”了。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六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七
暑假,我参加了由“中国少年报”组织的北京奥运风采夏令营活动,此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听导游阿姨说,它是明清两个朝代位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现在被称为“故宫历史博物馆”。
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堂映入了我的眼帘,它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就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也就是皇上上朝的地方。”我抢了导游阿姨的话。“看来观看电视也涨知识不少,这点知识还是知道的。”我暗暗得意。
导游阿姨笑着说:“看来这个小朋友知道的不少啊!那我再补充一点吧!其实太和殿是皇宫里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它非常的豪华。”听了导游阿姨的解说,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踮起脚跟往里瞧,看看金銮殿地面是不是金子铺成的地面。
绕过其它殿,我们来到了后花园。哇,我惊讶得长大了嘴巴,原来皇帝这么富有啊!花园都比我们村大的多啊!而且花园里面的花那么多:玫瑰、郁金香、梅花、牡丹、兰花……还有好多我根本见也没有见到的稀有珍品,更不要说花园里的那些建筑了。
游完故宫,我感叹故宫真是一个奇迹啊!而这个奇迹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更值得我去学习。
游古隆中作文字。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游玩了襄阳古隆中。
那里山清水秀,高大的山就像一堵堵墙,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平静的湖水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远远望去,青山倒映在湖面,好似那“白银盘里一青螺”。生长在湖边的杜鹃花,格外火红、娇艳。
我们来到诸葛亮的故居,那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屋顶上盖满漆黑的瓦片,房子外面刷满洁白的油漆。我走进去,看到里面有厨房、卧室、大厅等等。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边还有一个“小学堂”。“小学堂”’的墙上挂着一件蓑衣和一顶斗笠,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场景。学堂里整齐地摆放着桌子、长板凳,最前面有一个矮矮的台阶,这应该就是诸葛先生讲课的讲台。我饶有兴趣地坐在板凳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古时候的学生们正摇头晃脑背古诗的情景。
回来的路上,爸爸给我讲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才华横溢,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帮忙,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就答应与他共图大业。我也被故事中刘备的诚意所打动。
通过这次的旅行,我既欣赏到了美景,又增长了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八
嗨,大家好!
欢迎来到襄樊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隆中对导游词篇十九
大家好,我是今天带你们旅行的导游,我叫孔星雨,大家可以叫我孔导。今天我们游览的是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扔果皮纸屑。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郊区,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风景优美,更重要的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
请大家看我们前方的这座高约6米,宽约10米的石碑坊,它是清朝光绪十九年所建,在石碑坊的正中央刻着三个大字“古隆中”,石碑坊的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侧的小门上刻着诸葛亮的古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走过石碑坊大家可以看到一座小桥,它叫小虹桥。别看这座桥小,它的故事可大着咧!据说刘备冒大风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在这座小桥上看到了一个人,以为是诸葛亮,连忙上去拜访,交谈中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岳父,刘备得知诸葛亮不在,便回去了。
接下来,大家看我手指的地方,这座祠堂叫做武侯祠,是用来纪念诸葛亮的,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这座祠堂叫武侯祠呢?诸葛亮又不姓候?原来是因为刘备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教育他,又把诸葛亮封为“武乡侯”。所以这座祠堂叫做武侯祠。
这里还有不少景点,大家可再自由走走、看看。
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一定还陶醉在这美景之中吧,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配合,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