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篇一
1、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很多中国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的经常拿来说孩子的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优秀”,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好,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的意识,认为自己不如人或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等,从而让孩子有了攀比的想法。
2、不要一味的满足孩子欲望
得不到总是会骚动,孩子看见同龄宝宝有的玩具,他们也会非常想拥有,但若是一味的满足其攀比欲望,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随着欲望的膨胀,他们会把得到当成一种理所当然,建议家长多带着孩子去接触些积极的事物,尽可能的远离物欲,例如多去接触大自然或是带着孩子做些亲子游戏,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
3、让孩子学会珍惜
难得之事难失去,对于一些容易得到的事物孩子往往就会不珍惜,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不易,像是给孩子讲故事,读书等用具体的例子来明确告诉孩子每个人拥有的事物不尽相同,且行且珍惜。
4、利用攀比心理促成孩子发展
攀比心理中暗含着竞争,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胜心转移到别的地方,像是学习,才能,意志等,从这些良性的竞争中去获得满足感和他人认可。这样也可以激发孩子上进心,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促进全面发展。
总结:若是孩子基于攀比心理而提出的合理要求,例如买一个好一点的铅笔盒等小事物的同时,可以让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劳动来得到,这也是让孩子明白欲望满足需要代价,像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或是独立完成作业再或者是在老师和小伙伴面前表演才艺等,锻炼孩子的自信心和胆识。
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篇二
创业女性如何走出心理误区
女性创业如何走出心理误区,在创业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国胜利的女商人或女企业家为数不多,成大气者寥寥无几。专家认为,要害是关键是女子在创业时没有走出心理误区。在创业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国成功的女商人或女企业家为数不多,成大气者寥寥无几。专家认为,关键是女子在创业时没有走出心理误区。
不可否认,女性生理上的特点往往给她们创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从生理特点看,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特点,一生要经历月经期、婚后的妊娠期、生育期、哺乳期,以至中年时期的更年期。这些都给女性成功带来一些男性所没有的特殊困难,使女性学习和事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中断。此外,女性一般身体与体质较弱小,生理负担沉重,加上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男性等,女性这些固有的特点,往往给她们在智能的发挥、职业的选择、成功的机会方面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可是,生理的弱点并非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科学家认为,男人多半是左半球的人,女人多半是右半球的人。大脑左半球是管抽象思维活动的,大脑右半球是管形象性和运动性活动的。从大脑两半球偏侧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男子职业选择倾向于抽象思维类职业,女子则倾向于形象思维类职业。有人把职业抽象划分为高技术类、高情感类,认为男人更适合前者,女人更适合后者,这不无道理。女性天生的直觉、理解力、柔性、协调性决定其在管理层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与特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子更适合创业,自己当老板。
事实胜于雄辩。由妇女领导的法国企业不仅更有利可图,而且更有活力。调查表明,年营业额在1亿—5亿法郎之间的中型企业,由妇女领导的企业的平均收益率是所有企业平均收益率的3倍。在美国,大约有540万名妇女自己开公司,这个数目占美国所有企业的28%。实践证明,认为妇女只在零售业和服务职场心理部门开设公司的看法是一种误解。在农业、工业和熟练技术性行业里已有许多公司是女老板。妇女掌管的公司通常相当小,发展十分缓慢,但是与其它一般公司相比,“死亡率”低、破产少。一般来说,女店主要比男子在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社会福利方面投入的资金多,更受社会欢迎。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一不证明女子创业的优势,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女性遇到的困难与挫折绝非男性公民所能想象的。
首先,如何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依然是创业女性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有一些女性在鱼与熊掌间做着艰难的选择。
其次,她们缺乏人际关系网。要成立公司,创办人必须与律师、会计师等方面的人打交道,这正是女性的弱点。另外,即使有了好的点子,也必须寻找创业资金。最常见的做法是争取风险投资者的支持,而在这方面,女性也并未得到金融界和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女性创业的雄心未泯,无论成功与失败,她们都力争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弄潮儿。
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篇三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教育和引导
[ 2009-1-5 14:20:00 | by: ding ]
0
推
荐
关键词:攀比心理平凡心 竞争
小学生的攀比心理的负面消极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互相比穿着、比气派等,就是沉溺享乐的比较,会消磨意志,玩物丧志。因此对“攀比”现象因势利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方面,避免其中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比”的内容,选择正当合理的“比”的方式是大有必要的。1 把攀比引向良性竞争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
小学生的攀比要突破传统的比的内涵,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相互争胜,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由于竞争的排他性和严酷性等特点,良性竞争也是很有可能转化为恶性竞争的。因此,在小学生攀比行为引向良性竞争的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保持积极意义的良性竞争。
首先,在竞争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做到敢于比。帮助小学生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有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对高于自己的人不仅仅是持有仰慕心理,而且还要敢于同别人比,在比中自我进步。其次,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比。要怎样进行比才算是合理的比常常困扰着小学生。有些小学生总是拿自己的优势与别人的劣势比,这样势必会形成自负心理;也有一些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因此要引导小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比。在比中求进。2 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然而许多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的内涵,使得竞争比较的兴奋点发生了倾斜,热衷于物质的、浅层的、暂时的攀比。同时还应看到,小学生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因此,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
根据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一方面,小学生的注意的转移呈上升趋势。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它是根据新任务的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另一方面,小学生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设计一组卡片,每张卡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画有一种动物,如猴、狗、熊、虎等,下半部分画有一种家具,如桌、椅、钟、橱等。测验时,要求一半儿童记住动物并予以复述,另一半儿童记住家具并予以复述。结果发现,低年级儿童往往把不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给记住了,而要求他们注意的东西却很少能复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日益倾向于符合任务的要求,力求排除另一半画面的干扰。这说明小学儿童的注意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的。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学习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情绪。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之所以能坚持有意注意,往往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他们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更好地得到协凋,加之学习生活的客观要求,才促使其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至四五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已基本上占居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当然,无意注意仍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抓住小学生这些心理里发展的特点,教师要经过教育和引导,给小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求他们的知识、技能、品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促使他们在比吃穿、消费的注意力转向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的攀比。
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好的攀比兴奋点。一方面对那些没有攀比兴奋点的小学生,应当根据他们各自的基体情况,引导他们比学识、赶超自我的目标,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计划,有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对那些虽然有兴奋点但强度不够的小学生,应当进一步强化攀比的力度,使他们愿意听同他人比,敢于同他人比。转移小学生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的目的在于引导和生成正向的攀比内容。攀比是一种不满足现状、不甘落后的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对孩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攀比的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攀比结果的积极性或消极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攀比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的、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当下的„„如比吃、穿、用到比成绩、分数、名次、交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出现小学生之间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所以应当努力引导小学生把眼光放到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比好的行为上,这才是有意义的。
另外,随着小学生人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逐步提高,还要引导小学生的攀比内容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品格、比智慧、比奉献等。这类的比较是能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比的过程或者是所比较的内容,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自我反思,促进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成长。3 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 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我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我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我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怎么解释,但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而缺乏理智,因此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父母可以用孩子已经有的玩具、物品或特长来和别人比,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也没有,自己有的专长别人也没有。父母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到世界是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事物组成的,每一种物质都有不同的作用。正因为这些不同才构成了世界的魅力。此时,父母再给孩子讲些道理,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别人所有的东西,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所获得的东西、所具备的能力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孩子心里会平衡一些。
以上的做法只能暂时的消除小学生心中的失落感。如果再遇到同类情形,他们很有可能再次进行攀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种种比健康的心理。因为小学生往往难以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当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时,难以客观的分析环境、条件对自身的影响,在比较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最后甚至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不妨鼓励小学生自己与自己进行比较。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现在也会了。在攀比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别人怎样,而在于自己怎么样,即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背景上,找准自己的最佳坐标,在不断超越自己现有状况的基础上与自己比。这些比较都可以获得进步,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有所增强,从而超越原来的自我,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
攀比现象在小学生中间愈演愈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小学生没有一颗“平凡心”。在家长的溺爱下以及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是最强的,而且事事要与他人比个高下,这又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一种心理补偿。这些学生的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平凡心”,对遏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有着极其深刻的价值。
在引导小学生保持一颗“平凡心”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和教师树立好形象是关键。家长和教师必须对名利,对孩子现在的成绩、未来的从事职业等问题上保持一颗平凡心,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实事求是地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是让小学生学会爱和理解教育和引导小学生爱同学、爱自然、爱劳动,提高他们爱与感受爱的意识和能力,在爱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要求小学生理解他人、欣赏别人,学会沟通、谦让和合作,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小学生有了一颗“平凡心”,减轻了小学生身上的心理负担和学习任务,他们就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创造快乐。从而走出攀比心理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2] 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 魏惠忠.坚持独立思考克服攀比心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3):31~34.[4] 关颖.使人沮丧的攀比要不得[j].中国健康月刊 , 1994,(05):15~17.[5] 刘媛媛.孩子爱攀比怎么办 [j].少年儿童研究 , 2003,(09):23~25.[6] 林昭棠.攀比心理也有积极作用[j].探索与争鸣 , 1988,(03):8~10.[7] 臧琪琳.浅谈思想工作对象的消极性心理及其矫正[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 1989,(01):5~7.[8] 张凤梅.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j].山东教育 , 2000,(12):6~9.[9]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 何艳如.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篇四
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开学了,中小学校园里,不少同学正在叽叽喳喳地互“晒”出游成果,无形间也刮起了虚荣攀比之风。如今,很多孩子不比成绩好坏,而是比谁的爸爸厉害、谁的书包高档、谁家的车子豪华……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据了解不少中小学正尝试一些新举措,淡化校园虚荣攀比之风。
攀比之风刮进中小学
当读六年级的芊芊想和同学们说说寒假里全家去香港旅游的感受时,身边同学的出国游让她开不了口。“我爸妈带我去了日本看雪”、“我去了欧洲十国游”……芊芊说,班里很多同学寒假都会出国见世面,有的参加出国游学,有的和父母一起到国外游玩。“同学们都去国外旅游了,就我仅去了香港。”女儿的抱怨,让芊芊妈很苦恼。
丫丫就读于一知名民办初中,身边同学大多家境不错。有一次放学时,丫丫爸把车停在了学校正门旁边。见到爸爸的车后,丫丫迅速小跑起来,一下钻进车里就要求爸爸快点离开。丫丫爸一脸纳闷,“着什么急呢?”“你的qq车档次太低,同学都笑我是qq妹,下次停远一点。”丫丫很正式地跟爸爸说。
孩子爱攀比,父母有责任
“孩子本身物质概念不强,攀比习性大多受父母影响。”某小学班主任陆甜乐老师说,他观察过个别爱攀比的学生,其实背后多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这些父母谈话比较物质化,喜欢在孩子面前谈论车子、房子、名牌衣服之类的。
某小学的洋洋妈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说孩子物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常有意无意间给孩子灌输物质概念,“你给我好好读书,长大了给我买好车别墅”、“你们班长的老爸是老板,家里有好几套房呢”、“张三今天一身名牌,得花好几千吧”……
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爱慕虚荣,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网友“双宝爸”认为,如今从网络上的“炫富女”“高富帅”,到父母之间的虚荣攀比,虚荣心泛滥,一些“炫富”的反面典型,甚至成为未成年人争相模仿的“牛人”。
将虚荣心转换为进取心
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个孩子成长中无法绕过的问题,老师们又会如何引导呢?一名中学老师介绍,攀比风气在中学校园里比较普遍,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把好车开到学校校门旁,有些低端车就停得远远的;有些家境好的学生穿戴名牌,看不起家境普通的学生。
为此,一些学校在孩子吃、穿方面尽量标准化,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每个住校生的伙食是一样的,学生不能带手机、mp3进学校,不提倡学生使用名牌书包、自行车等。出于安全和避免攀比的考虑,家长开车接送孩子的,不能将车开到学校正门旁。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附小副校长曾东玲说,过去郊游时,她发现不少同学都喜欢带很多零食,一大包的零食开封后,吃不完就扔进垃圾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学校主张学生郊游“带合适的零食”,把过去“看谁带的多”的比较,转换为现在的“看谁不浪费”。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攀比转换为学习动力。”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覃鸿认为,他们发现学生攀比时,一般会找学生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物质上盲目攀比。
学生攀比心理的对策 如何解决学生攀比的问题篇五
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小林,你带了好多吃的东西没?哇,这么多啊,你是我们班零食带得最多的。”“小丽带了80几块钱,是我们班最多的呢。哎,就是我爸爸小气,不给我钱。”这是最近我们班学生春游出发前的一段真实对话,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他们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漂亮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比长相,比谁在班里的官大„„
根据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理论,“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教育者的职责。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生这种攀比心理是一种狭隘、片面的心理现象,小学生自我认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受社会腐败奢侈等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不少家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学生错误地把比吃比穿当做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不清楚作为一个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努力学习,这将会影响他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注意从小引导教育,努力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所在,树立正确的比的观念。
1、故事教育
低年级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用讲故事来引导学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骄傲的孔雀》这篇童话,主要讲一只孔雀以为自己很美丽,到处与人比美丽,但因为别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没有功夫也没有心思与它比美丽,她很伤心,老马告诉它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是不行的,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富有趣味的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比的,达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比的效果。
2、班会寓教
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我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教师节的礼物》、《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我跟同学比什么》等主题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我跟同学比什么》这个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相攀比物质享受、长相外表之类东西的弊端,教育学生懂得互相比学习、比进步。活动第一步故事引入,一个聪明的男同学,家里比较有钱,父母对他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他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零食、比玩具、比穿着,学习成绩一直在后面原地不动,甚至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还从家里偷了五百元钱挥霍一空;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他错在哪里,我们要如何帮助他;第三步,每个同学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想法;第四步,再次讨论,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小结,并开展手拉手互帮活动,同学之间约定比的内容,如比上课积极发言,书写进步,比体训更刻苦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全班同学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了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这才是有意义的。
3、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开展评比活动,如卫生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刻苦之星,还可以评班级小画家、小小书法家、小小歌唱家等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榜样的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犹如一盏无形的指明灯,照亮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二、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
一般来说,小学生攀比的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的、外在的、物质的、即时的东西,如,从比吃、穿、用到比成绩、比分数、比名次、比交友。这些都是外在的攀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提高,学生攀比的内容会逐步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智慧、比品格、比奉献,这类攀比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的。当然,攀比现象由表及里的变化不是必然的,需要教育者设计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攀比的愿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就是引导学生“向上攀比”,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向下攀比”,即拿自己与“较差”者相比,就会陷于浅薄和萎缩;而“向上攀比”则是与“较好”者相比,它能够比出风格、比出水平、比出进步。正如古人所言:“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攀比的真谛即在于此,学校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攀比现象,根源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为攀比对象表面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而不能领略其内在的真谛,这正是教育引导所要关注的。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师责任重大,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盲目攀比的危害,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论文题目:
——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彭 芳
长沙市开福区植基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