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3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03-26 00:00:00    小编:悬疑影视剧

最新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3篇)

小编:悬疑影视剧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篇一

案例一: 小学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块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该单元和整册课本的开篇之作,学好本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文章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会认 5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

第[2]页 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缺少实景,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说学情

说学情我将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字词的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通畅地阅读课文;另外,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识和理解依赖于具体情境,且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表现,喜欢得到教师表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共同体会文中的情景;

自主探究法: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根据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选择,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小组讨论法:分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的活动,交流读后的感受,抄下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学时)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下方的图片,用故事导入“在一个树林里,住着好多动物朋友,有小鸟、小狐狸、小猴子、小松鼠等等,它们每天都开心地在一起玩游戏,有一天早晨,它们突然听到了一阵歌声,看见好多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小朋友,它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这些小朋友,想要去看看他们要去往哪里”,我们大家也和小动物一起去看个究竟好不好?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初步感知 “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所表现的安静。

第[3]页 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讲授“坝、傣、昌、昂、跤”的读音,“坪、坝、戴、招、蝴、蝶、孔、雀、舞、铜、粗、尾”的读音和写法。学生模仿老师的笔画书写这些字。

(第二学时)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课文、字词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始,复习一遍字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训练,为下面的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3、细读课文,理解段意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细读课文,教师通过设定问题进行引导,来理解各段的段意。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处理的重点。重点抓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上课”和“下课”,在学生充分朗读这一自然段后,将这一段分成两层,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一层重点说了什么。再用“会读书的人能把几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样的引导语,引导学生分别用“安静”和“热闹”概括出。然后进行逐层分析理解。

通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校园很安静?”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中边找到相关的语句边把它划下来,再通过我的引导,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在学生读出安静的味道来后,紧接着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校园里这么安静?”引导学生说出,是因为上课了,它们被小朋友好听的读书声音吸引住了,也是因为它们怕打扰了小朋友学习。在处理好这些后,增加一个说话训练。把文中所说的“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换成“教室十分干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下课的时候,校园变得热闹了。这时候,我就会让学生说说,大家都在校园里干什么,并进一步进行思维扩散训练,让学生想象小朋友除了在做文中所说的这些活动外,还会做哪些活动?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读出下课后的热闹来。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通读全文,体会感情

活动结束后,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体会“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团结的学校,一所充满欢乐的学校”,体会作者的自豪和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

5、小组合作,拓展练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后的问题,从文中挑选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背诵,相互表达读完课文后的感想,抄写关于安静的句子进行对比。教师可以进行巡视指导。

第[4]页 6、课堂小结

采用首尾照应的方法,回顾课前所讲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来给故事做一个结尾,从而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7、布置作业

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课后资料袋里图片,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课文的内容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设计如下: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学:鲜艳的民族服装

欢唱的小鸟

飘扬的国旗 上课:安静 下课:热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5]页 案例二: 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块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和会用工具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学生自主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的教学关键点是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又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一次接触用公式来进行面试的计算,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说学情我将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两方面来说:

第[6]页 首先是已有知识结构,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并且会用工具直接测量面积,这为本课进一步学生长方形的计算提供了基础。其次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关键,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讲授法:教师在多媒体演示后提示学生进行思考,并对面积变化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共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多媒体演示法:借助多媒体,用动画展示一个长 2厘米、宽 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根据教法的选择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以下几种学法:

(1)观察法:学生观察多媒体中长 2厘米、宽 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情况,从而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己用“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公式,计算前面猜想环节中的变化所得的 3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此验证他们所发现的公式是否能用于其它的长方形,从而证明公式是成立的。

(3)合作探究法:学生合作完成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并以小组为单位把调查的结果贴在课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同学们相互检查验证。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共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采用了小老虎要为客厅铺地砖的故事,让学生发现用面积单位去量地板的面积是很不方便的,由此引出我们必要

第[7]页 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物体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推出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顺应小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方法,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突破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充分利用 flash动画为学生提供猜想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们通过观察长 2厘米、宽 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形象变化,形成丰富的表象,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然后,我用 12个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实验,通过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领悟、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密切关系。按照学生的汇报,我形象地用 flash动画直观展示出 6种不同的摆法,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像效果以及示范作用,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帮助学生迅速得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就是长乘以宽的结论。

接着,学生们试用“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公式,计算前面猜想环节中的变化所得的 3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此验证他们所发现的公式是否能用于其它的长方形。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多媒体展示摆方格的数据相同,由此证明公式是成立的。

在新授课完成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怎样的方法学习,并指出在学习知识时我们应该经常使用这种探究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公式练习环节的设计本着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应发展的原则,使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是学生在基础中巩固新知,变化中深化新知,发展中内化新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为此我安排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基本练习,我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小老虎房间的长方形物品,并出示数据让学生口算出它们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要与相应面积单位对应,并且进一步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进行加强练习,指出其实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我校的小操场、走廊、游泳池、篮球场等图片,最后以篮球场为例,出示数据让学生们求出它的面积以及半场的面积。

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小侦探”练习,测量身边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调查的结果贴在课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同学

第[8]页 们相互检查验证。

(四)课堂小结,强化知识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以及运用学习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并给予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和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注意的要点。

(五)布置作业在作业的布置中,我采用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选做题是请学生选用网站上课外拓展的数据来计算学校游泳池、跑道、小操场的面积。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力求逻辑清晰,要点全面,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公式的演绎过程: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长 和 宽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12=12 2×6=12 3×4=12 4×3=12 6×2=12 12×1=12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9]页 案例三: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块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帮助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从而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和应用。

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0]页 二、说学情

说学情我将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另外,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下的教法:

实验法: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

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根据学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选择,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具有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

第[11]页 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

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 co2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逐步让学生养成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时量变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内容为:根据碳酸饮料的气泡及上述实例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出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参照下图进行演示实验,并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也不支持燃烧。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点燃“阶梯形”铁

第[12]页 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溶解性。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 co2?②是 h2o?③是 co2和 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4)得出结论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3、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如:光合作用、灭火、工业原料、气体肥料,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可用于做制冷剂和人工降雨。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课堂小结

第[13]页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5、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第3、4、7、9题; 选做题: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五、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 2、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3、溶于水

4、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

3h2co3=h2o+co2↑

5、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第[14]页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篇二

---

初中音乐教案

精选初中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2 篇

第一篇《渴望春天》

1、题目: 唱歌《渴望春天》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2)教学过程中应有弹唱环节;(3)包含课堂提问;(4)指挥学生进行歌曲合唱。教学设计 唱歌《渴望春天》 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能够积极地感受、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对春天和生活的赞美之情,并用优美的歌声加以表 现。

2.感受莫扎特在人生最困苦之时,仍能用孩童般天真、美妙的旋律表现对生命、春天渴望 之情的精神。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不断聆听和思考中熟悉歌曲《渴望春天》的旋律,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理解、表现歌 曲的情感。

2.结合教师讲解和自主演唱后的思考,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流畅、跃动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2.知道 6/8 拍的指挥图示,并划拍辅助歌曲的学唱。3.了解作曲家生平及贡献。教学重点:

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现歌曲《渴望春天》的风格与意蕴。教学难点:

用平稳、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准确演唱第三乐句的变化音。教学过程: 一、准确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1)第一次聆听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美好愿望?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怎样的?你能听出这首歌是 由几个乐句构成的吗?(2)第二次聆听

聆听第一段歌词:尝试即兴用动作表示歌曲各乐句的关联与变化。

聆听第二段歌词: 请学生随乐句作呼吸练习(教师可让学生左手持小纸片放在嘴前,他的气息是否均匀、准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气息做出明确的指导后,提示学生每一句开始前要像闻花香那样做深呼吸(即胸腹联合呼吸),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如学生由于肺活量的问题不能坚持演唱整个 乐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的流动,贯。2.发声练习:

用“u”母音演唱《渴望春天》第一乐句的旋律。

这样即使中间换气了,听起来依然感到比较连

以验证

关注作品的创作背景,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1 / 4---

---

初中音乐教案

3.视唱歌曲旋律谱,分析、表现音乐特点。 4.指导学生划 6/8 拍(合拍)的指挥图示。5.进行第二次视唱。6.指导演唱难点乐句:(1)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2)指导学生练习第四乐句第二小节及第三小节的装饰音的演唱 二、艺术地歌唱

1.教师:通常情况下,当旋律上行时应采用怎样的力度变化?下行呢? 学生:上行时渐强、下行时渐弱。

2.请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演唱歌曲旋律,要求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起伏,并尝试唱出力度的变 化。

3.唱后可集体标注力度变化。

4.请学生自主演唱歌词,并随旋律的起伏表现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5.知识拓展:这种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是由于钢琴这一乐器的不断革新,而使 这一风格在莫扎特所属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得以形成和表现。

6.简介莫扎特和作品创作背景后,提问:你如何理解奠扎特在历经生活磨难、身体每况愈 下的时候却还在谱写如此美好、充满童真的歌曲?

学生可能回答:他是借以童真的歌声,表现着对生命之春的渴望。

7.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些深刻的理解继续感受优秀的演唱版本。8.请学生讨论哪些演唱方法可以使歌曲更具孩童般的天真与期盼之感? 9.学生完整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三、小结

以填空或提问的形式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确背唱《渴望春天》第一段歌词。第二篇《凤阳花鼓》

1、题目: 唱歌《凤阳花鼓》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 10 分钟;(2)讲解歌曲旋律的发展手法;(3)弹唱歌曲旋律;

(4)教学过程中包含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唱歌《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

2.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 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要求在课后用正确的八六拍合拍图式划拍并准

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乐段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2 / 4---

---

初中音乐教案

三、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听歌曲《凤阳花鼓》进入教室。

教师:大家猜一猜这是何种乐器?(出示双条鼓的图片)学生:鼓类打击乐器。

教师:这是双条鼓。通常,表演者单手持鼓,另一只手持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也由此 得名。双条鼓起源于在凤阳,又称凤阳花鼓,二、新授

1.初听歌曲《凤阳花鼓》。

教师:聆听《凤阳花鼓》,此曲带给你怎样的体会和感 ?受学生:歌词中有“得儿飘” “另当”等词语出现,旋律动听,但欢快中有一些凄凉。2.模唱曲谱。

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3.填词演唱。

强调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4.分析歌曲。

教师:此曲由哪几个音构成了曲调?调式的主音是什么? 学生: 1、2、3、5、6,以 1 为主音。教师:此曲为五声调式,以宫为主音。

教师:找出旋律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前乐句的尾音和后乐句的开始音是一样的。教师: 歌曲前半段运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学期我们学过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分裂。

教师(播放江西民歌 《打花鼓》 片段):这首江西民歌 《打花鼓》 和我们学习的安徽民歌 《凤 阳花鼓》有区别吗?

学生: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不一样⋯ ⋯ 教师: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旋律、演唱习惯等出现了变化,呈现出流变性的特点。

教师: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这首 《凤阳花鼓》 会流传到江西?是因为历史上淮河流域水 闹常经灾,百姓四处逃荒乞讨,身背花鼓手持小锣,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后流传到江西被称为《打 花鼓》。

教师:能说出此曲歌词与以往我们学过歌曲的歌词有何不同吗7 学生:“得儿飘” “另当”等词语,很有特点。教师: 本课只是学习了歌曲的一段歌词。来、为讨好彩头的话语。

教师:同学们认为衬词有特点,那我们分析一下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衬词(鼓敲打的声音)为模仿花鼓、小锣的象声词,衬词的加入,虽然没有实词含文的际义,但是

“另当”是锣

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多是在乞讨的过程中顺口拈 这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在民歌中较为常见,例如上

。补充句和衬段采用前半段末句的材料进行变化、。

在安徽有一首民歌就是以凤阳花鼓为名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唱吧。(板书——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3 / 4---

---

初中音乐教案

却极好地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使得歌曲不那么沉重悲伤。三、巩固

1.分组讨论,加入打击乐器鼓和锣,还原情境,体会民间艺人的辛酸苦乐。2.再次用自然的声音,真情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四、作业。

欣赏钢琴曲《花鼓》片段,此作品是由哪首民歌改编而成?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4 / 4

---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篇三

教资面试语文教案模板

【篇1:教师资格证教案面试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

注意:1.教师资格证面试时,提供的是一张b5的白纸,不是表格式教案,写教案时间20分钟,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案每个部分都囊括进去。

2、教案在书写时,不可透露个人信息,不可在教案纸上做任何标记。

【篇2: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毛泽东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主要让大家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难点: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

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首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意境;然后请同学们重点诵读文章。诵读文章时,请大家注意,文章中的“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好,我们可以看出,词中描述了四幅画面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下面我们分别重点来看一下:

第一,独立寒秋图

请大家看开头三句词,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二)湘江秋景图:

大家想一下,文章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主要有山、林、江、舸、鹰、鱼,通过这些来由点到面的进行勾勒万物。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三)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文中诗人回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其实,我们知道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大家品读一下文中最后三句,这三句话主要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篇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

学设计整理(一)】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五、板书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

【备课时间】:2005、9、23【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精选文章
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
最新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 小学音乐教资面试教案(3篇) 文件夹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