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篇一
何墨荣
提出问题:
1、目前美术课存在以下现象:
⑴ 自创课程-教师上课自由安排,不用教材,以自己研究的、喜欢的、拿手的内容。认为自己擅长的就是内容。
⑵ 偏离教材-不按教材中搭建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好上的,随意摘取部分内容,而自己安排的课程不能贯穿为体系。
⑶ 教学无中心-缺乏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捕捉不住教材的核心,抓不住重点。⑷ 教教材-没有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怕听课的人说重点不突出。欣赏课此现象更多一些。
如何解决:
今天就来研究这一问题,在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重新认识美术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结合实际使用教材;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引导教师认识教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我指导北京市教师参加 2007年无锡全国美术课展示时,要填写本课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年级,明确要求,在送选手参赛时,使用哪个版本教材、第几课。今天我们也要 展示与分析有效合理使用美术教材而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使大家对“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给予重视。本课程以知识讲座、案例比较、教师对话、课例展示与评析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希望通过本次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提升自己把握教材、将教材转化为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今天分四个问题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1.对美术教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3.用活教材 发挥创造性
4.从典型课例看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对美术教材的认识
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书,视听、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是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教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美术课程标准》从几个层面诠释了美术教材的性质,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
1、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
2、美术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标准》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
3、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4、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
——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材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如何做。
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教材。不只是看一本教材,要了解使用的这套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教材特点。要看到每个学段 教材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的纵横关系。明确“四个学习领域“在教材中的体现。教材的编写集中了美术界、美术教育界的精英,其中有美术理论家、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有一线教学优秀的名师。(图片:教材结构)
课改教材的特点是什么:新教材既有知识内容又有教学活动建议,有评价形式和内容,有思考讨论的建议,完成作业的多种途径,兼顾到不同学校的情况,有作业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性。(播放: 16 册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材分析。2 分 30 秒。)
第二:梳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理出头绪。分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吃透教材。教材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学习。
第四:补充教材,整合资源。美术课这条最重要。美术教材篇幅有限,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处理教材、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教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整合教材,变换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整合”教材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路。
第五:把教材转化为课程。根据教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根据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及工具材料等多种因素安排课程。
三、用活教材 发挥创造性 目前的问题:
o 教师自己选择一些图片作为补充,有的不够恰当。o 有的课缺少教学环节。o 有的教师定的目标与教材不符。
如果我们重视学习、理解教材,认真备课,按照教材提示就会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识教材资源,利用教材资源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各学段学生的美术素养都有目标和指标,这些都通过每册每课教材体现出来。
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基点,教材内容包括: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较少的篇幅中包含多方面的信息。展示了学习方法和过程。教材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材通过典型图片、说明文字讲解来介绍美术、知识技法,并告诉和提示教师教学思路。各课均设置一些栏目,提示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如小组研究、小组活动(活动方式)、作业提示(解决难点)、小资料、小知识(相关知识)、画家论述(创作理念)、自我评价(学习收获)、回答填写(划勾)等。教材版面分析。
(二)发挥创造性思维 用活教材
教材给了我们菜名和配料,如何炒才有营养,而且好吃,需要“转化”,即把教材内容变为合理有效地课程。包括课时安排,每课的环节、时间的分配等。
1、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课。
在美术教学中: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有自己明确的认识,见解。如,本课的主线是什么。知识脉络是什么。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以往的、需要复习的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 用活教材。怎样用活教材?要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我们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专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编写出本校美术教材,形成学校美术特色。
3.我们鼓励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是指面对同一课程,每个教师设计出自己的教案,不同地区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形成多条思路,展示课例,进行交流,这是教师间相互切磋,研究“合理安排课程”的非常好的教研形式。
(三)专家的话对我们的启发 .希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主题视觉因素的理解与认识要紧紧把握,能够更深刻地对美术文化和学科问题进行引导。.在演示方法、工具、步骤、意义、作用,为什么这样使用等方面,要能够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范画的演示方面,要尽可能的规范,板书的书写,对材料的处理更加熟练,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与处理做得更到位。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专业上继续努力,对美术课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四、从典型课例看对教材合理有效使用和三维目标的落实
1.百变团花(小学)课件中体现的文化性,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有层次,有深度。
2.比较“服装”(初一)课的设计,看如何将教材转化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3.“奇妙的效果”(3 年级)课件,让学生乐于参与。4.线条的表现力(初中)。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篇二
美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
发布时间:2007-11-24 8:43:08 来源:本站原创
侯令 载于《中国美术教育》1989年第1期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美术教学大纲,各州、各学区、甚至各校都可以自己制定美术教学大纲,目前全国有1000多种教学大纲。各地的大纲虽然不一,但相同点还是大于不同点。一般美术教学大纲的内容很丰富、具体,并有许多插图一个教师只要参照其中的建议上课就可以。
在俄亥俄州笔者方问了该州美术教学大纲的制定者杰瑞·托里福森先生,1976年是他制定了美国第一部正规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他编写的大纲由四个部分组成:
1、艺术创作;
2、艺术史;
3、艺术评论;
4、生活中的艺术。根据大纲规定的六个教育目的,拍成了六部录像带发行到学校。杰瑞·托里福森先生是俄亥俄州教育委员会的艺术督学。他有一个很独特的看法,即强调学生对艺术品的反应。他认为艺术灵感就是对外界反应的产物。他主张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对文化遗产,生活中的艺术反应要给予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活动明了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发现会使艺术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他把这一思想编写到大纲之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美术教学大纲综合了各州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具有适用、合理、不强求一致的特点。明尼苏达州的教学大纲具有非常广泛、灵活的特性。这些各自的特点,者是制定者思想的反映。杰瑞·托里福森先生认为美国美术教学大纲的制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由各州制定的大纲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各州联系起来共同献计献策就会提高大纲的质量他力图说服其州的艺术督学支持他的想法,但响应者甚少。因为美国自从成立以来就是教育自治,就种观念至今。现在叫他们统一,很难办到。所以杰瑞·托里福森先生很羡慕中国可以制定出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美术教学大纲。
二是即使真的搞成一个全国性的大纲也很难满足美国各方面的需要。有人主张美术教学大纲应该分得细一些,要有5—8种才行。有面向大城市的,有面向农村的,有适用于富人区的,有适用于穷人区的。各个学校和学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说到教材,美国的美术课没有全国或州的统一教材。教师们一般是这样解决教材问题:
1、一些经营文具、画具的公司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成立艺术教育部,专门研究美术用品与教学的关系,不断地更新产品,指明使用该产品都可以完成那类教材的作业。这种教材通常都是公司免费寄到学校吸引教师去订货。笔者在纽约访问时,一位美国教师就收信了许多本这方面的资料。有一家经营各种颜色纸张的公司,用纸做了许多头饰和动物造型。一家生产各色棉线的公司用棉线设计了许多艺术品。这种教材很受教师们的欢迎。
2、一些出版商出版发行美术教育家编写的教材。这种教材通常是由学校为教师购买。例如美国有一本很有特色的教材,自称借鉴了中国与其他各国的方法,作者是劳拉·切夫曼。这本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
1、创造性美术;
2、观察;
3、生活中的美术。每个年级有60节课的内容,供教师任意选择。从六年级的内容来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供学生欣赏的内容很多,共38节,占全学期课时的63%。可是叫学生完成的作业则比较简单。这套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欣赏的内容来看,也不是只把注意力集注于欧美的绘画名作上。东方的艺术,土著民族的艺术,原始艺术,建筑艺术等都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对于提高公民的全面修养,的确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列多的教师是自己解决教材。美国的教师都毕业于各美术院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专业特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一些适用的教材。在俄亥俄州的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提出教师要明了自我特长是什么?正规教学就从这里入手,再发展到其它方面。如果说人体素描是一个人的特长,他就教学生有关这方面的技巧,向学生介绍历史上著名的画家及代表作,带学生到博物馆去参观人体的雕塑和绘画,除此而外还要配置一些其它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我在美国访问时看美国教师在教学中有的侧重于广告设计。这样做当然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专长,但也容易产生知识上的片面性。所以各学区的艺术督学经常提醒教师们注意教学的完整性。
美国的国土辽阔,各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一,艺术教师颁布情况也很不均衡。移民越来越多,文化背景各不相,再加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在各方面做到统一是不可能的。建国200多年以来艺术教育从未一致过,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纲与教材恐难以统一。这种善也带来一定的好处,那就是不同的大纲和教材在自由竞争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几个基本要求
——美国明尼苏达州美术教学大纲节选 明尼苏达州教育部指导处 玛丽·贺尼兹拉格 王传文译 载于《中国美术教育》1989年第1期 a、观察和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1、学生将认识到象宗教热情、对美感魔力的追求这样的人类推动力会不断地推动艺术的表现。(9岁、13岁、17岁)
2、学生将认识到是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物体,如家具、衣服、工具等等,都是艺术家设计的。(9岁、13岁、17岁)
3、学生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做出视觉艺术的决定:无论是选择衣服、汽车、住房等等。(9岁—13岁—17岁)
4、学生将认识到视觉艺术对增进信念和影响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9岁—13岁—17岁)
5、学生将直接认识以画家、雕塑家、平面设计艺术家、设计家、手工艺师、摄影师、建筑师、教师为代表的艺术职业家。(9岁—13岁—17岁)
6、学生将明白建筑形式对人行为的影响,例如教堂、商业街、快餐店、政府建筑等。(13岁—17岁)
7、学生将会把视觉艺术中的诸感觉要素和构成法则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戏剧、诗歌、文学相联系。(9岁—13岁—17岁)b、认识和了解文化和历史的环境
1、学生将会熟悉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美洲土著艺术(北美、中美和南美);从殖民地时期到当代美国;欧洲早期艺术(希腊、罗马、哥特和文艺复兴);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埃及、非洲、亚洲。(9岁—13岁—17岁)
2、学生将会辨认主要美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例如毕加索、卡尔德、梵·高、惠斯勒、伦勃朗、欧基弗、卡萨特、贝特、摩里索、沃霍尔。(9岁—13岁—17岁)
3、学生将识别和讲述艺术史上的主要画派风格,如印象派、立体主义和波普大众艺术。(9岁—13岁—17岁)
4、学生将认识世界各地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9岁—13岁—17岁)
5、学生将认识和讲述各种各样不同文化的美术中的异同。例如形式、材料、功能、风格方面的相似处。(13岁—17岁)
6、学生将明白艺术反映着艺术家与他们的文化的关系,例如政治、经济、宗教、地理。(13岁—17岁)
7、学生将明白在过去的时代中美术材料与制作工艺的过程,是一直在变化更新的,因而产生了象油画颜料、版画、塑料等。(13岁—17岁)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篇三
美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美国的美术教育受包浩斯[注]教师和前卫艺术家理论的影响,采取了一种“放任式教学”的方法。并以这一思想作基础,逐步建立了孔纳特的教育体系,这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做他想做的工作,只要在工作中守规矩和发挥创造性”。这种教学法导致无责任的放任。当然也可以在良好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这一派重视学生的身心快乐及其人格的成长。因此实施教学的科目是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设置,因此教学以绘画为重点;同时着重再现性,并以绘画创作作为人格探讨的手段,但不重视三度空间的表现。这种教学主张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提供示范和评议学生的作品并使用资料、课本、图表或参观以辅助教学。
在这以前,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则是史密斯的教学方法,强调美术教学和课程的理性精神与系统组织,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艺术能力为主。他的《构成》一书,阐述艺术原理与要素,主张教学在于使学生得到基本理念,创造独特的构成,注重艺术性质。但忽视了儿童的特征。这种教学法显示了一种“主智主义”的倾向。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美术教育者是侧重在艺术性的探讨上,关心如何运用艺术知识于教学中。
在四、五十年代,美国一度推行瑞德与劳思费德的“创造性取向”的艺术教学思潮,其教育主张与前者相反。“创造性取向”直至今天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美国美术教育界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认知革命”和七十年代的“情意革命”后,美术教育理论已有了更深广的发展,对过去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后有了蓬勃发展。可说教育理论研究经过了一个百家齐鸣的阶段。
根据赫瑟伟分析,目前美国中学的美术教育有七种类型: 一,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二,美术的经验探讨的方法。三,艺术的知觉探讨方法。四,艺术家身教的方法。五,行为目标的教学法。六,学科结构的艺术教学。
七,科际间统合的方法——艾富兰对所谓统合美学与心理学有四种取向:
1、模仿行为的理论教学法,教师注重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
2、实用,认知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增进其经验结构。
3、表现,精神分析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上提供通过艺术进行治疗以培育并保护学习者。
4、客观,完形的理论教学法,教学上提供知觉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于艺术品的客观实在品质加以感知。
196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综合关于艺术教育的意义论点,提出六项需要加强的理由:
一,历史的理由:古今诸文明中对艺术经验的珍视,足证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作准备,因而艺术在任何教育计划中必然具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关的主张是艺术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等于未教文化。二,为艺术而艺术,轻视艺术的任何外在价值,主张以自我为目的。凡是将艺术视为具有实用性,都被认为是贬抑了艺术价值这种理论是片面的。
三,利用艺术经验能够帮助囚犯、病患者或老龄人。艺术价值与益处不仅有助于需要治疗者,对一般大众也有同样的价值和益处。四,对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作的研究显示,艺术比其领域更能提供刺激想象与进行想象的较佳环境。
五,理性的反应,也是整个人的反应,包括所有感情,直觉与人格的主观要素。在这点上讲艺术具有独特的地位。因为艺术直接处理感情、直觉与主观的反应。
六,在机器与电脑快速发展下,未来人类物质条件丰厚,在生活安定富足情况下艺术必将深受人们重视。因为透过艺术活动的心理,感情、创造,表现与知识交流,才能真正感觉到人生存在的价值。
由于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美国教育界震动很大,引发了对现代主义教育的指头浪潮。“现代主义教育协会”停办,显示了儿童中心教学趋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术教育又产生了许多新论点。劳恩费德为维护艺术的地位,主张艺术活动可以萌发一般的创造性。巴肯所著《透过艺术至创造性》一书,主张美术首先提供创造性,或心灵人格成的社会工具性价值。因此六十年代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转捩点。在此之前人们忽视艺术内容。在此以后巴肯和其他学者开始拓展新的理论基础,改变了艺术的面貌,艺术因而被视为必需的科目。把美术课程的探究与艺术课程自身皆可结构化,或科目化,同时在内容结构范畴中将课堂的创作,批评与历史列为课程内容的要素。
这种秣教育思潮的变革主要受到布鲁纳《教育过程》一书论点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是学生对科目的基本结构应有所了解。这一观点导致美术课程理论的全面反省。艺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从“着重儿童发展自我表现”,转而成为“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而以往学校挫败的原因在于未将“控究的结构”传授于学生。亦即是并未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
然而“科目中心论”在六十年代以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偏差。教育重在如何认知学习是对的,但忽视情意的学习,则是不足之处。
艾斯纳(美国艺术教育协会会长,斯坦福大学艺术与教育教授)全面检讨了过去理论中的午失,集诸家之长,主张在“行为目标”之外辅以表现性目标,弥补“认知”层面的不足,建立了符合艺术特性的目标类型,以适合如“建筑、设计”等艺术类型。他鉴于儿童中心课程的流弊,提示艺术的内在价值,确立美术为教育课程中的独立科目,并将创作、批评与文化(历史)三位一体作为美术课程的目的与内容,使科目中心的课程理念得以落实和开展。又顾及“情意学习”提出适于课程的目标类型,矫正了儿童中心的“创造性取向”,以及科目中心中的“品质的取向”课程两方面的弊端,试图发展更周全的均衡的理论。
教学活动不仅包含创作,还有鉴赏、阅读讨论。以谈论或书写方式解释艺术作品或观赏幻灯片,根据兴趣阅读关于艺术的评论文章,研究文化环境对艺术表现的影响。发挥想象力,充分应用技巧完成艺术品在表现理念中的感情。艾斯纳对知觉能力的发展很重视,这是因为创作资源有赖于对自然形式或艺术形式的感受,而创作过程的引导和修改也有赖于自己作品形式的感知。在主人中尤需要培养对形式美的鉴赏能力。
艾斯纳认为教师的亲身示范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点类似“艺术家身教的方法”。所不同的是艾斯纳主张不仅要扮演艺术家角色,还需要示范批评家与文化学者的角色以促进学习他指出选择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程度,而且课堂上教师将材料作各种调整以适合特殊的儿童,这是符合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
艾斯纳主要侧重“品质的——美感取向”的教学体系,但对“创造性取向”的教学方法优点加以兼收并蓄,开展了其独特的艺术教学理论。
关于师生关系,艾斯纳认为应建立温暖信任而有鼓励性的关系,教师以身教的方法,树立有力的典范,并提供艺术创作的实例,即实际从事创作活动与学生一起处理创造性艺术问题。活动自身即具教学性,提供了观摹机会。教师能以批评家身份示范批评工作,以学生作品与专业画家作品为批评对象。加以讨论、比较、对比、分析和评价,而且要示学生有所瓜。因此艾富兰(统合美学与心理学理论学者)民认为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是采用把“情意学习”寓于艺术之中,是应用美感教育较为成功的方法。
⭐(和世:艺术的无用之美和有用之处的理论依据之一)艾斯纳统合当代主要美学心理学理论,主要采取完形心理学者安海姆与认知心理学者皮亚杰的论点。就视觉形式表现内容的研究而言主要取安海姆与兰吉的理论,最后根据杜威实用主义美学阐释艺术活动的特质,强调艺术的内在价值,阐发艺术的独特功能,包括艺术能提供独特的视觉境界,增进美的感受,并具有传达维系与开拓精神领域的功能。另一方面认为艺术活动所提供的教育价值,还在于学生能从事艺术创作,能学得以艺术的象征形式表现或接受“理念的意角与感情”。这些不仅可作为创作的根源,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创作活动能培养观照全局的视觉能力,涵养美感态度,以建立超乎实例的人生观。
以上是艾斯纳在其美术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中试图解决的。首先统合当代主要美学、心理学与教育学构成其艺术学习的理论基础,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达成艺术的内在价值受惠于学生。对儿童绘画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儿童“画其所知”还是“画其所见”,他提出超越二者的原理,认为儿童不完全画其所知,亦不完全画其所见,有时还画其想象与感情。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易受“视觉概念”“视觉恒长性”心态,期望,“参考构架”诸因素的影响,采用了“集中性”视觉方式,以臻无法感知事物的特殊性品质,阻碍了美感知觉,造成表现的夸张和观赏时忽略全局。凡此种种有赖于美术教育扩展知觉,确切的训练加以突破。艺术能力需藉学习得以增进。
许多美术教师采取了劳恩费德的观点,认为教师不应干涉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也需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指导,甚至教师还必须提供身教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学的成果不仅决定于教学内容,学生个人的经验与教师的态度甚至学校的环境。因此应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进行成果评价时为示得客观,可以兼采取常模参照,效标参照,学生自我比较,依据课堂观察,作品分析和测验等。总之艺术主人不能以单一标准加以判断,尤其是创作方面,对创造性类型的鉴别理不宜忽略,以免埋没学生的创造才能。
汉克斯曾谓“科目中心教师并非反学生中心”。艺术所以存在于教育中,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所有的人而艺术;亦即艺术教学使艺术独特地贡献于学生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实现学生的需求。
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具有以上特点,因此对美国美术教育产生了以下的贡献:一,理论富于独创性,足以解决美术教育中许多难题,改进了以往理论的缺失。二,其理论融贯了两大主流的优点,消除了历来“主智主义”与“反智主义”的对立性,建立了超越限制的概念构架,使美术教育发展得以基于新的均衡点而继往开来。
艾斯纳本于美国学术传统,对现阶段美国美术教育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改革论点,其教育思想不仅反映现代美术教育的共同问题,也提供了普通适用的解决途径。对我们美术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注]:关于包浩斯:由德国建筑家华尔塔·格鲁比乌斯于1919年在魏玛设立的以综合建筑、周刻、绘画、工艺为目标,以抽象表现主义以及荷兰、俄罗斯的构成主义相混合的“合理的构成主义”造型研究所兼学校。以康定斯基、克里、法伊尼加为教师,成为现代美术的大潮流。包浩斯1926年迁往德绍。1932年迁柏林。纳粹政权建立后关闭。1937年在芝国哥创立“新包浩斯”成为美国抽象派的发源地。由于工业化,人们一变为对科学和机械的赞美,生活上以美国风格的合理化、技术化为榜样。产生了以哈罗特拉坡主宰的“新即物主义”,以“更为合理的美”的包浩斯精神观念统治了艺术的各个方面。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篇四
《国学早早读》
一、教材分析
《国学早早读》共有8册,主要包含《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这三部分的精华。国学经典凝聚了古代圣贤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教育不仅能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律美,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二、教材配置:
小班《国学早早读》1《国学早早读》2 《国学早早读》3《国学早早读》4 中班《国学早早读》5《国学早早读》6 《国学早早读》7《国学早早读》8
三、教材课时分析
1《国学早早读》共计18课时,2《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3《国学早早读》共计17课时,4《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5《国学早早读》共计17课时,6《国学早早读》共计19课时,7《国学早早读》共计16课时,8《国学早早读》共计15课时,四、课时安排
小班上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1《国学早早读》2,每周安排2课时。
小班下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3《国学早早读》4。每周安排2课时。
中班上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5《国学早早读》6,每周至少2课时。
中班下学期使用《国学早早读》7《国学早早读》8,每周至少2课时。
《弟子规》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二、教材配置
大班:《弟子规》上《弟子规》下
三、教材课时分析
《弟子规》上有48课时,每周3课时。《弟子规》下有48课时,每周3课时。
《笠翁对韵》
一,教材分析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梳理篇五
重症医学教学大纲
第八章 危重病人的镇痛镇静治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症患者镇静与镇痛的治疗指征
(二)、熟悉重症患者疼痛与意识状态镇静与镇痛疗效的疗效评价
(三)、掌握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四)、掌握镇静与镇痛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指征
(二)疼痛与意识状态及镇痛镇静疗效的观察与评价
1.疼痛评估 2.镇静评估 3.谵妄评估 4.睡眠评估
(三)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1.镇痛治疗的药物选择(1).阿片类镇痛药
(2).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3).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4).局部麻醉药物
2.镇静治疗的药物选择(1).苯二氮革类药物(2).丙泊酚
(3).镇静药物的应用方法 3.谵妄的治疗
(四)镇静镇痛治疗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保护
1.呼吸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2.循环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3.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4.消化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5.代谢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6.肾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7.凝血功能的影响与监测保护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临床示范镇静疼痛、镇静与躁动、谵妄的评估。
2、选取合适病例根据镇静与躁动的评估结果,选择一种恰当、常用的镇静药治疗,直至所需的镇静效果并根据效果况作出剂量调整。
第十二章 急性肺动脉栓塞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血栓性肺栓塞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
(二)、掌握血栓性肺栓塞的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
(三)、掌握血栓性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掌握血栓性肺栓塞的治疗和预防
(五)、了解非血栓性肺栓塞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肺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类型
(二)血栓性肺栓塞
1.血栓性肺栓塞危险因素
2.血栓性肺栓塞病理与病理生理 3.血栓性肺栓塞临床表现
4.血栓性肺栓塞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5.血栓性肺栓塞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 6.血栓性肺栓塞治疗(1).一般治疗
(2).呼吸循环支持治疗(3).溶栓治疗
(4).抗凝治疗(5).介入治疗
(6).手术治疗
(三)非血栓性肺栓塞 1.脂肪栓塞
(1).病因和病理(2).临床表现及诊断(3).治疗原则
2.羊水栓塞
(1).病因和病理(2).临床表现及诊断
(3).治疗原则 3.空气栓塞
(1).病因和病理(2).临床表现及诊断
(3).治疗原则 4.细菌性肺栓塞 5.肿瘤性栓塞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作答,强化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病理生理及治疗原则,加深对该章节内容的认识。
2、查阅典型肺栓病例的心电图、胸片、胸部ct及肺动脉cta等辅助检查资料,建立肺动脉栓塞的直观印象。
3、学习肺动脉栓塞病人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如有合适病人,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实践并书写完整病历。
第十五章 急性肾衰竭与血液净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二)、掌握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熟悉急性肾衰竭严重程度的评价和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四)、掌握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五)、掌握血液净化的溶质清除机制
(六)、熟悉血液净化的常用治疗模式
(七)、了解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滤器、置换液配置
(八)、掌握血液净化的抗凝
(九)、掌握重症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概念
(二)急性肾衰竭
1.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3.急性肾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1)非药物性预防策略(2)药物性预防策略 5.急性肾衰竭的治疗(1)arf的替代治疗(2)arf的非替代治疗
(三)血液净化技术
1.血液净化技术的溶质清除机制(1).弥散(2).对流(3).吸附
2.血液净化的常用治疗模式 3.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 4.滤器
5.置换液配置 6.血液净化的抗凝(1).全身抗凝(2).局部抗凝(3).无抗凝策略
(四)重症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
1.急性肾功能衰竭 2.非肾性适应证(1).全身感染(2).创伤
(3).重症急性胰腺炎
(4).中毒
(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6).维持内环境稳定(7).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四、实验(讨论、见习、实习等)内容
1、结合床边急性肾衰竭的病人,讲解急性肾衰竭的病因诊断及分类。
2、讲解急性肾衰竭病人肾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
3、结合床边血液净化的病人,讲述血液净化的适应症,并结合血液净化设备讲解溶质清楚的机制、血液净化的常用模式及其各自的特点,了解血液净化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