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海水“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
梦里的母亲
来安慰病中的我,絮絮地温人的爱语——
几次醒来,药杯儿自不在手里。
海风压衾,明灯依然,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怅——无着!
《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
(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课题:陶艺创作----玩泥巴
单位:胡状第二初级中学 姓名:吕贵青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且普遍对动手制作兴趣较浓,而陶艺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
陶艺是一种水、火、土完美结合的艺术。黏土的柔和与人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使得玩泥巴成为孩子的天性。同时,黏土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稳固性,使得陶艺创作在造型上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如此自由创造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而集中一天开设劳技课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有了充足的保障。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艺创作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欣赏,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充满艺术感、有独特设计创意的陶艺作品。
3、方法目标: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
学习重点:
陶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学习难点:
创新思维在陶艺作品设计中的体现。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制作陶艺的主要工具和材料。
2、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陶泥或橡皮泥、辅助材料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了解陶艺
1、观看动画,了解陶艺
教师播放一个大耳朵图图片段,概括了解陶艺。
二、作品欣赏
点燃激情
以大批的精美陶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作激情。以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热情,以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赏析陶器作品,了解我国古代陶器的主要发展史及它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多元互助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不同地区的作品的不同点?现代与古代作品的区别?
(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组长记录发言。教师总结陶艺步骤,展示课件。)
四、体验练习
目标探究
已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分组制作或个人制作作品完成教学目标。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作业:课后制做一件陶器送给你最爱的人,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陶瓷艺术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见课件
教学反思:教师用课件展示名家及学生的陶艺作品,在学生惊叹之余,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及时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本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四步探究在美术课堂中的优越点,更完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课程定位
文案: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一种职业,由广告公司的copy writer翻译而来;一种文体,用来表现已经制定的某种方案或创意策略。很多时候,文案与策划是相依存的,甚至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文案作为一种宣传的概念,最初只用于广告行业,后扩展到各行业(电视节目、音像制品、书籍作品等)。通俗的理解,就是策划书。教材47页:策划方案又叫策划方案或策划书,文案的写作就是把策划的构思用文字和图表确 • 定并表述出来,形成一份可操作的“施工图纸”。
《广播电视文案写作》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同时是本专业的学位课程。本课程与其他电视媒体类课程配合,从写作方面强化学生编导、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广播电视文体写作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掌握电视新闻解说词、电视纪录片专题片解说词、电视节目策划书、串联词、电视广告文案
等常用电视文体的写作。
• 考试方案:平时30%+考试70%。
• 推荐阅读书目:
• 《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徐舫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电视语言文字写作》,何日丹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广播电视写作教程》,彭菊华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高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广告创意与文案》,郑建鹏、张小平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推荐杂志:《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现代传播》 • 考试方案:
(一)电视专题片文案:写一篇20分钟以内的电视专题片文案,要求以专业策划文案稿的形式写出,除解说词外,还要辅以画面、音响与音乐的配合(50分);
(二)电视广告文案随堂考,按规定内容设计一篇3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解说词,要求以标准的电视广告分镜头脚本的形式写出,必须有明确的广
告宣传标语,字数在300字左右(50分)。
第一章 电视专题片导论
在我国,电视是典型的“舶来品”,而电视专题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品”。从名称到内涵及操作程序,严格意义上的“电视专题片”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能涵盖它。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辨
电视专题片到底是什么?这是围绕在实践领域和学术界的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很多时候,“专题片”大多与纪录片相混淆,或直接冠以“纪录片”的名称,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操作中的迷惘。有人说“领导让拍的是专题片,自己想拍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持人出现的是专题片,没有主持人的是纪录片”;有人说“有主观解说词的是专题片,纯客观记录的是纪录片”;甚至还有人说“专题片就像是论文,而纪录片是小说、散文,其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遵命,一个是创作”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那么,什么叫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分?这是我们在这一节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歧义概念的辨析
在理论界,对于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异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在对二者概念的探讨上,理论界也是分歧众多、疑云遍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1.混同说(等同说)
有的学者认为纪录片和专题片本质相同,都真实地记录真人、真事、真情、真景,题材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因此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不管是电视纪录片还是电视专题片,它们本身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其与现实的关系都是一致的,于是便将二者混同起来,统称作“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专题片”。2.包含说(从属说)
这种理论包括“纪录片包含专题片”及“专题片包含纪录片”两种观点。前一种观点认为,电视专题片等同于电视专题报道或电视专题新闻,把它归为纪录片形式中的一类,使专题片与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风光纪录片或人文纪录片处 2 于同等地位。后一种观点则认为,电视专题片包含“纪录片、政论片一类的电视品类,接近于新闻文体的通讯、报告文学”。3.畸变说(怪胎说)
持此观点的人,把专题片说成是中国电视界推出的“怪胎”,是某些人为了隔断电视与电影的联系硬造出来的名词,认为在“专题片”这个名目的庇护下,纪录片得以借用电视媒介发表政论、滥用包括故事片片断在内的影像资料、让大量解说驾驭画面等,这些做法违反了电视以屏幕画面为基础的特性,把原有的纪录片“非虚构”、“用事实说话”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对少数专题片直露地宣传说教的创作倾向起到了揭露和批评的作用,但是这种批评未免太过极端和绝对。4.分立说(独立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在承认二者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并以真实性为共性的同时,提出专题片“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有较强的主观意念的渗透”、“允许表现”等,这些特性与纪录片“排斥主观”、“排斥造型”不同。
此外,分立说中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因为无法直接在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之间划出科学、清晰的界限,便将电视纪录片纳入新闻领域,将电视专题片纳入艺术领域,从而以新闻和艺术的界限取代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限。概念的偷换,范畴的混淆,对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益。
对于以上几种说法,我认为:首先,畸变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专题片直露地说教宣传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但是其批评稍过极端和绝对,未能得到大众的认同。而且,畸变说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今中国电视界的所谓“画面+解说+音乐”的“怪胎”——电视专题片,其实也是世界影视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根”可以追溯至“格里逊”时代。其次,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根本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谁包含谁的问题。因为,虽说电视专题片这种“画面+解说+音乐”的表现形式属于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长河中的一段,但它已根植于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和政治土壤,形成了它的“中国特色”,因此,混同说、包含说也是不成立的。本书认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尽管基本外延相当,但在核心意义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比较赞同分立说。二者虽出自于同一根源,3 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且都因不同的社会、政治需要而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宏观合一、微观区别。
我们采纳这个定义。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2000年 第12页
专题片和纪录片这两个名词,按照实际语用中约定俗成的规则,人们已混用多年。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二者在创作实践和理论领域中的重重迷雾,不利于电视创作的类型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核心意义上的严格比较。
二、核心意义的比较
事实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市级以上的电视台都有“专题部”(或“社教部”)的机构设置,只有个别台有“纪录片部”(或“纪录片组”、“纪录片室”)。在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召集有关专家举行了三次关于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与界定的研讨活动。在“涵盖周全、分类准确、界定周密、表述精当”原则的指导下,对专题节目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归纳整理,最终的结果集中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一书中。此书体现了一种较为科学的现代观念,虽然书中对纪录片做了较为详尽的界定,但对于它与专题片的区别,仍然没有做出具体的划分。有鉴于此,我们对二者进行一次核心意义的系统比较,让大家能够明确二者的区别。1.相似之处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所以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地方,是因为它们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取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都必须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排斥那种远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式”创作手法,反对凭空虚构。2.不同之处
尽管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存在共同特征,同属于电视纪实艺术的范畴,但是它们确实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各自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我准备从价值取向、主题 4 以及创作手法、操作模式等核心意义上对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区别进行阐述。(1)价值取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带有集体甚至整个国家的共同意志,通常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化或政治色彩,反映着整个人类的思想意识色彩。
比如,2009年,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该片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题,以全景式、大跨度、多领域的视角,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其极具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党建评估宣传片》
电视纪录片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有更多的“草根”意识、更多的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的角度着手,不强制性地企图让别人接受其观念,力求客观地呈现一种文化内涵,并无过多劝服性的宣传、揭示或呈现意图。如梁碧波的《三节草》选取单个人的角度,真实记录了片中女主人公肖淑明少小离家嫁给农奴制社会的摩梭土司,历经三穷三富,最终提炼出大的主题:“人生就像三节草,不知哪节好。”(2)主题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突出,从创作主体对世界的感觉、认识出发,即从一定的“主题”出发,文本先行,在已有的文本框架下进行选择拍摄,从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声像素材来拍,是一种创造性的编排或制作。正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专题片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在更多时候像是一种“命题作文”。这样,“主题先行”是必然的,确立了中心意旨,即“立论”,那么画面、材料、采访和音乐则就紧紧围绕“论点”铺排充分的论据,展开对“主题”有理有据的论证。
在电视纪录片中,主题是复调的、多维的,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纪录片的叙事主要是“再现”性质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侧重于“故事”的“线形”发展,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空流动,所有的声画形象都蕴涵着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将内容寓于生 5 动的叙事形式——声音和画面之中,将观点隐藏于被拍摄者的动作、表情、言谈和经历描述中或者镜头的背后,给受众留出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解读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追求对象的真实,而电视专题片则追求观念的真实。(3)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和剪辑思维上。① 镜头语言
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较为单一,往往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记录,所以较多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如跟拍、抓拍、偷拍等。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以长镜头、同期声为核心创作手段,以镜头语言为主导完成叙事,纪实性强,能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可以淡化主体意识,客观地展现生活原貌,酝酿某种特定的情感。
而电视专题片由于主题先行,进行的是横向纪录,凡是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件均可纳入镜头,所以其镜头语言是多样性的。正如高鑫先生所说:“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梦幻镜头、梦境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② 剪辑思维
一般来说,电视作品的剪辑风格可以分为两种:再现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再现性剪辑重在客观事实的陈述,主要功能是写实;表现性剪辑则更注重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主要功能是写意。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先行”容易使观众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剪辑中应多采用较具趣味性的表现性剪辑。而纪录片更强调纪实性,多运用长镜头,讲究一种“无技巧”剪辑,其剪辑思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再现性剪辑。纪录片叙事线索往往比较明显,进入剪辑后,编辑方式更注重客观事实本身的陈述,内容表达多于主题表达。
如同样是对西藏生活进行纪实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及专题片《西藏民主改革50年》,前者再现性地表现了藏北一户人家在一天内的具体生活,微观到妻子为丈夫洗头的细节;后者则以大量史料和亲历者的故事,通过极具内在逻辑的剪辑组织形式,全景式展现50年来西藏的沧桑巨变,叙事视角宏大,镜头气势 6 恢弘。(4)操作模式
如前文所述,在一般情况下,专题片的主题所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而纪录片尤其是独立制片的纪录片,所传达出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二者的操作模式也大相径庭。
电视专题片往往是代人立言,而非纯粹的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与意志的抒发,必须考虑所“代”方的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所以其操作模式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特殊电视专题片之所以要经过复杂的层层审批,就在于其往往涉及到国家意识形态。而电视纪录片更多的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尤其是独立制片的电视纪录片往往游走在国家体制之外。
如陈为军2001年拍摄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由于内容较为敏感,这部纪录片直到2005年才得以在中国大陆发行dvd版本,在拍摄过程中,陈为军还遭遇到很多的人为干扰。
纪录片本身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着更多的“草根”意识和更多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角度着手,视角较小,多为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感悟。
在制作过程中,电视专题片一般是先定下主题,再写剧本进行拍摄,或边写边拍。而电视纪录片则是一边拍摄一边定方案,片子完成时,制作者往往会发现所表达的主题与开机之前的构想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通过一系列的鉴别和比较可以看出: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是指运用电视的纪实手段,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的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予以记录,内敛式地表达创作者观点的纪实性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则是指预定某种主题,采用综合多元的表达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宏大叙事,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反映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电视领域极富中国特色的品种,如果用色彩来比喻电视专题片,“中国红”最恰当不过。而电视纪录片则显得色彩斑斓,既有“金戈铁马塞北”的辛弃疾豪气之作,又有杜牧“杏花烟雨江南”的柔美之作,豪放婉约都可以。
由上可以看出,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要有 7 意识地在学理上和实践中进行区分,认清它们的差异性,以免使我们的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正做到在实际创作中根据不同要求来精确把握。
第二节 电视专题片的类型
中国电视专题片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沉沉浮浮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为世人所摒弃。发展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制作水平的提高,电视专题片的题材日渐广泛,类型日益增多,手法也愈来愈多样。因此,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已显得颇为困难。更让人头疼的是,学术界关于专题片的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公认的专题片概念,这也增加了我们对其进行分类的难度。然而,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是进行实际操作与研究的基本前提,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一、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
众所周知,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划分方法有四分法和六分法,其中四分法是把电视节目分成四种大的类型,即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服务类节目。由于四分法更简洁实用,因此在国际上多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咱们借用电视节目形态的划分传统,把电视专题片分为电视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以及电视社教专题片。按照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还应该有电视服务类专题片,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电视服务类专题片”这种提法,本书也不以此作为一个重点来讨论。1.电视新闻专题片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特点是,以特定的新闻事实为表现对象,利用图像、采访、解说、同期声等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集中报道。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专题片往往对一个新闻事件作进程性报道,或对相关联的一组新闻事实进行集中报道,以传播复杂新闻事实为主,以新闻性为基本特征,其制作也通常遵循新闻节目的客观真实性原则。
新闻专题片又包含人物新闻专题片和事件新闻专题片等类型。人物新闻专题片往往关注人物的事迹和经历,以其先进的事迹和高尚的道德力量感染人。也有的专题片着眼于因种种原因而遭遇不幸的人们,表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对他们的同情,同时肯定他们对命运的抗争等。事件新闻专题片则侧重于对新闻事件 8 的报道,如社会重大事件——“抗洪救灾”、“发射卫星”等。2.电视文艺专题片
作为一种文艺审美手段,电视文艺专题片自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曾对电视文艺节目有过这样的见解:“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对各种文艺样式进行二度创作,既保留原有的艺术价值,又充分发挥电视特殊的艺术功能,给观众以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的电视屏幕形态。” 作为电视文艺节目形态中的一种类型,电视文艺专题片是指运用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以艺术主体为表现对象,为电视观众带来特殊的文艺审美愉悦的电视节目形态。
首先,电视文艺专题片的选材范围应是文艺类题材或文化类题材。经过电视专题片的二度创作,将社会活动中的文化现象重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文艺专题片”这个名称之所以确立,在于其综合性、兼容性非其他类型的电视专题片可比。其次,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制作手段具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写意性较强,往往抒情性强于叙事性,感性强于理性。最后,电视文艺专题片具有较强的时空跳跃自由性,将纪实性、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等多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
3.电视社教专题片
电视社教专题片以社会生活和自然界能提供启迪、教益、审美,或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内容为题材,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技术手段,是一种以传播知识为主,同时提供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在题材上,电视社教专题片不强调选题的新闻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等都可以成为社教专题片的题材。同时,社教专题片不强调题材的新鲜性、时效性。在功能上,社教专题片着力于传播知识,以及提供一定程度的审美享受;或者说,在伴随审美享受的同时,让观众接受知识。
如1981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的电视社教专题片《丝绸之路》,向观众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11世纪,一直连接亚、非、欧三大陆的贸易交通大枢纽——丝绸之路。日本艺术家喜多郎专门创作了背景音乐《丝绸之路》,使得该片具备丰富知识性的同时,也充溢着很高的艺术性。
二、实际语用中的典型类别
在实际操作领域,有很多电视专题片若按照以上所说的方法来划分,则很难把它们归入其中任何一种类型。这类专题片通常是针对特定的观看对象,表达特 9 定的内容,传播特定的工作信息。比如,介绍一个城市基本情况的“概貌片”,向上级领导汇报某项工作进展或成绩的“汇报片”,介绍某个单位甚至某条生产线的“资料片”等。这类专题片传达的并不是新闻信息,所以无法称之为新闻专题片;其功能也不是为了启迪教育受众,因而也谈不上是社教专题片;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大众提供审美娱乐,因而也不能算作文艺专题片。因此在实际语用中,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种更符合实际操作需要的划分标准,即按照其内在逻辑和实际语用将电视专题片划分为形象宣传片、成就片、政论专题片、理论文献专题片。1.形象宣传片
形象宣传片发端于企业、媒介等社会机构塑造并宣传自身形象的市场诉求,生来就附带着难以祛除的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胎记,其创作也因过度倚重市场短期效应而大多流于对机构实体的性质、理念、内容甚至产品的直接推介,追求以炫目的制作方式营造瞬间视听轰炸效果。发端之初往往文化意蕴不足,艺术品位不高。所以它的出现,一开始并未像音乐电视、文学电视等电视艺术形式那样引发足够的美学观照和理论关怀。然而,随着“北京申奥”《新北京 新奥运》、“上海apec会议”、“上海申博”等一系列优秀电视形象宣传片的推出,这种局面正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形象宣传片创作领域正在快速拓展,从企业形象、媒介形象到城市形象、地区形象,乃至于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一时间,电视形象宣传片就像一位无所不在的“造型大师”,占据了这个时代的醒目位置。当然,形象宣传片的创作往往需要汇集影视创作的各路精英才能得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电视媒介创作活力的象征及其创作实力、创作水准的体现。《花开的声音》10级播音专业的风貌。2.成就片
成就片,顾名思义,即展示被拍摄主体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成就和功绩,有较强的纪实性。对于专题片创作者而言,拍摄成就片一直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每逢重大纪念日,领导往往希望相关电视台拍摄一部制作精美的专题片以配合宣传。而这种成就片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创作者自由发挥创作的空间比较小,常常在拍摄完成后要么领导满意,观众不满意;要么观众满意,领导不满意。传统成就片多采用“大而全”的表现方式,说教成分较浓。而现在很多成就片则多以生动的故事为切入点,层层深入,以点带面,即便是说道理,10 也是夹叙夹议,以理服人,以平民视角介入,通过个体展示全局,如四川电视台王海兵的《飞越四川》便是一部很具典型性的成就片。该片以跨世纪与西部大开发为时代背景,以树立四川形象为创作主旨,采用航拍四川为主要视角而始终贯串全片,并与地面多机位拍摄的表现以及一个个具有人情味的动人故事结合起来,用空中、地面立体交叉与室内访谈相结合的大一统叙事方式,收放自如地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四川形象。3.政论专题片
政论专题片的主观色彩十分鲜明,往往要求说理透彻、发人深省,从政治角度阐述评论社会重大事件或现实问题,具有思辨性强、理论性强的特征,包含一定的政治文化品味。政论片往往选择重要的社会性题材,以主题为中心,叙事说理融为一体;画面表现力强,不受时空限制;大量使用评论语言,剖析论辩自由驰骋;旗帜鲜明,导向明确,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但这种片子往往主观色彩过浓,说教灌输意味很重,有损其艺术感染力。政论专题片从最初构思到最后完成,解说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画面一般依照解说提供的线索去收集需要的影像资料,并根据解说的结构布局去编排画面。这类专题片的解说词相对独立,自成表述系统,同一般的政论文章差别不大,只是要适当注意时间长度,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图解和烘托气氛的音乐。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政论专题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世纪行》、《河殇》等。4.理论文献专题片
理论文献片,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题片片种。文献资料的占有对此种类型的专题片来说非常重要,是其构成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1999年1月1日发布并生效的《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中第二条讲到:“理论电视专题片是指宣传、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电视专题片;文献专题片是指宣传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的电视专题片。”
理论文献专题片能形象化地讲述和存储历史,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专题片《毛泽东》的播出,使历史伟人通过屏幕又一次走进了中国人的内心。1997年初,专题片《邓小平》播出时,已经在每集的开头打出“文献”的字样。之后,《周恩来》、《朱德》、《李大钊》、《刘 11 少奇》、《宋庆龄》等专题片相继播出,形成伟人系列,成为中国电视专题片创作的重大题材。理论文献片的繁荣,已构成了中国专题片创作中一道不同寻常的景观。
三、专题片的基本分类与主要类型介绍(按照题材内容)
1.人物类专题片
以记叙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从凡人到伟人,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生活状态、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卓越贡献为主的电视专题片。《邓小平》 《雕刻家刘焕章》 《徐志摩和陆小曼》 《人 鬼 岛》
2.事件类专题片
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奇、特殊的事情,注重展现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生活情状的电视专题片。新闻专题片《见证水怪》 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很多节目:《李自成宝藏之谜》
3.社会类专题片
以纪实手法,选择和反映与重大社会课题密切相关的题材,以事实本身的影响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加深观众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真实感悟的电视专题片。山东为时调查栏目《留守娃与小候鸟》、今日说法的系列节目
4.历史文化类专题片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和背景出发,对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追求较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电视专题片。《唐之韵》《汉字五千年》《苏园六记》《大香山》。
5.宣传类专题片
为满足政治、教育或商业宣传等实用目的,以展示或介绍群体、组织、个人形象,总结某些经验和成果,宣传某种社会主流思想为内容,实现某种宣教和推广目的的电视专题片。《复兴之路》 《辽宁—我们的家园》 《弦歌不辍竞中原——平顶山学院宣传片》 《丰 收》
四、根据表现风格与创作手法划分
1.纪实性专题片 《龙脊》《舟舟的世界》 2.写意性专题片 《西藏的诱惑》
12 3.纪实性和写意性相结合的专题片 《最后的山神》
第三节 电视专题片的主要价值
作为电视纪实艺术中的主要类别,电视专题片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往往集中深入地表现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课题,允许创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阐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或主张。其传播渠道非常多元,除常见的在电视台播出外,还可通过会议、展览等渠道广为传播,其多元价值日益凸显。
一、电视专题片对投资方的意义
电视专题片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企业。电视专题片对于他们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治诉求
作为电视专题片投资方之一的政府,其政治诉求不言而喻。政府投资电视专题片的政治诉求,大到凝聚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反映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小到宣传其政绩功业,利于政策宣传及整顿治理。
如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按规定制作了大约5分钟的申奥宣传片《新北京 新奥运》。申奥是一件事关全体中国人的大事,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一次国家形象的立体展示。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个人艺术创作。由张艺谋执导的申奥宣传片阐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切向往,向世界展示了北京“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的决心和承诺。该专题片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展现了北京的都市风貌,极具符号化,把北京的辉煌成就和人们对奥运的迫切渴望点缀式地展现,画龙点睛,处处生辉。拍摄过《弹道无痕》、《壮志凌云》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说:“申奥成功,这部申奥片也立了一功。”
北京申奥成功真的是不容易。在此宣传片中,可见一斑。它柔合了多种元素,即东方文明古国的传统与现代气息的洋溢,环境与交通等方面,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等,体育与当代中国的渊源,真是别具匠心的制作。真是百看不厌,登峰造极的制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往往不为观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也不善于多方面地、多样地表现政府内容。其实,电视专题片制作得当,可以弥补这一遗憾。电视专题片往往以翔实的资料,全方位地反映政府各个方面 13 取得的成就,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山西省委宣传部与山西省广播电视厅联合制作了大型理论专题片《在伟大的旗帜下——山西实践邓小平理论成果巡礼》,全片共12集,既有理论思想,也有历史回顾。人们透过那一幅幅精彩的影像画面、一段段美妙的解说词,真切地体会到了党的理论方针在推进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指导作用。该片播出后,反响很大,不仅在群众中广受欢迎,也赢得了相关单位及上级领导的赞同,得以多次重播。
而作为电视专题片另一投资方的企业,其政治诉求就稍显隐晦。所谓“功成名就”,“功成”后,自然就追求“名就”。很多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企业家们便会去政协、工商联、人大等权力机构谋取职位,以便更为广泛、深入地积累资源。电视专题片则可以为企业投资方提供人脉资源,为其政治诉求的实现提供平台。如在电视专题片制作的过程中,不时会有这种“政治机遇”:某某企业投资代表跟着剧组以执行制片人或其他名义随片拍摄、采访某政治要人,这一平台很有可能就为该企业今后的发展或投资代表今后政治地位的提升聚集人脉。在当今社会,企业的运作更大程度上是“人脉”资源的运作,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投资方政治诉求的目的所在。2.经济诉求
电视专题片是当今各行各业进行交流、汇报、招商、宣传的媒介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政府机关加快本地经济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实现招商引资以推动本地经济建设呢?制作一部综合反映本地交通、环境、电信、金融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形象宣传片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方法,通过优美的画面和独到的表现形式,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企业投资方对电视专题片的商业诉求则大多体现在资金回报和品牌影响力上,好的电视专题片会起到相当大的宣传效果,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
如《邓小平》这部理论文献专题片,由于其良好的口碑,重播率极高,曾连续重播一周。该片广泛的传播效应,给《邓小平》投资方带来了强势的广告效益和优厚的资金回报,达到的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有效推广城市或企业形象的好方法。纵观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摄制、发布电视专题片较之摄制、发布硬 14 性广告片有更高的性价比。比如,一条15秒的广告片只能是诉求单一的信息,而一部专题片却能根据具体内容,将需要告诉受众的信息和盘托出,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电视专题片对媒体的意义
电视专题片不仅对投资方意义重大,对制作者——媒体自身来说,也有着诸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效应
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能给拍摄制作方——电视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一些形象宣传类的专题片,被拍摄单位大多自愿投资摄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媒体经费不足的问题。
如1999年河南省信阳市委要求信阳电视台摄制一部重点介绍信阳的专题片——《走向21世纪的信阳》。该片全面介绍了信阳的区位、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光、资源,市委领导十分满意,一次性补贴专项摄制经费,并拨专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刻录光盘6000张,赠送给国内外来宾,为信阳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信阳电视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回报。2.公关效应
电视专题片对于媒体公关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制作精良的电视专题片可以使制作媒体的声望得以提高,在满足大众欣赏口味的同时,也能赢得有关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从而聚集广泛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一部粗糙鄙陋的电视专题片不仅难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同时也很有可能为制作媒体带来一系列的麻烦,甚至会给上级领导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为今后拍摄项目的争取埋下隐患。
如《飞越四川》是四川电视台应中共四川省委下达的任务而摄制的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该片一经播出,即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观众无不为它磅礴的气势、高昂的激情、雄浑的表现手法所折服。老将军张爱萍特委托女儿向四川电视台表示谢意,感谢摄制组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西南一颗璀璨明珠的风采。张中伟省长也称赞该片是“大手笔、大气势、大制作”。观众在赞美西南这块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土地时,纷纷对该片总导演王海兵及摄制组的其他成员表示祝贺。此片的成功巩固了四川电视台的地位,若交予别的电视台去做,很多资源或发展机 15 会就可能会白白丢失。3.品牌效应
中国媒体已迈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营销已经被提上各大媒体的议事日程。电视专题片对制作方电视媒体的品牌效应,通俗地说就是指人们往往会以专题片的水平来衡量一个电视台的水准。比如看到某电视台制作出好的专题片,观众就认为该媒体和其他媒体相比较其实力更为雄厚,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该媒体。因此,很多电视媒体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来拍摄专题片,并非追求直接的盈利效果,往往是去参加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知名度的赛事评选,通过获奖来提高自身的品牌及身价,赢得业界和大众的认可。
10编导的袁丽雪就是典型的例子。如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我在北京》作为“非典”后的城市宣传片,在“非典”之后重塑了北京的形象。该片不仅在北京台、中央台播出,还在cnn等国外主流媒体进行多次播放,节目制作成中英文双语版dvd,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各国代表发放,翻译成9种主要外语并制作成dvd和录像带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领)馆用于对外宣传。正因为此片的成功和影响力,北京电视台特别设置了一档《我在北京》栏目,进一步扩大专题片引发的品牌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电视专题片对媒体的积极意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专题片若用之不当,也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比如,带软广告性质的电视专题片的泛滥,对一些低端产品一味吹捧,冠以电视专题片之名播出,误导了群众,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和抵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些或多或少也会降低媒体的声誉。
四、思考:电视专题片的功能
1.记录历史:用影像纪录历史以及时代变迁。2.认知功能:取材并反映现实、关照生活、反思现 实,提升责任。
3.体验人生:探索奥秘及生存意义、体悟生命价值、提升信念追求。
4.审美愉悦:艺术感受、净化心灵、升华意境、获得
审美享受。
5、沟通文化
6、是编导、记者的“伯乐”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或电视编导,新闻片是我们的敲门砖,真正让我们在业界立足,在世间留名的却是专题片,也只有专题片才有这样承载力。
五、踏上电视专题片创作之路
1、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
具有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五大学科的一般视野;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编导专业应具备的影视理论;了解社会生活,知晓当今受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
2、牢记:生活处处是实践
多练笔;多剪片;多观影;多拍摄;多实践
3、有效利用媒介资源 专题纪录类:
http:///中国网络电视台 http:///凤凰卫视中文台
http://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学生类影视赛事:
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广播微节目大赛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短片大赛 “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短片大赛 四川金熊猫电影节
六、作 业:策划所要创作的宣传类专题片
具体要求:
每个人创作完成一部5分钟的宣传片;介绍反映平院、或者学院或者某一团体的形象;策划思路、筹划拍摄主题、内容、形式、风格;
17 每周三课程上共同练习拍摄。
要考虑到可拍性和目的性。(表现什么?怎么表现?)
可参考所给片例。
第一章 解说词写作概述
第一节 解说词的概念:从解说词到文字语言
一、解说词的概念和源起
电视语言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语言,画面、解说、字幕、同期声、音乐音响等因素,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电视解说词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配合起来,共同完成电视节目的创作,是节目创作者传达创作意图,帮助观众理解电视节目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
解说词的提法究竟典出何处,现在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了,从字面上看,“解说”无非是“解释说明”的意思。但如果这样来理解电视解说,就显得过于简单粗浅了。
解说词名称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解说词是沿袭电影解说词的名称。
电影最早是以无声的记录形态出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默片时代。由于画面的不确定性和指向的含混可能会引起歧义,为了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做出必要的解释,不得不借助大量的字幕和演出场的喇叭做辅助说明。(没有声音的帮助,原本是一种局限和束缚,但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才造就了卓别林那样天才的表演艺术。每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既成就了艺术家,同时也限制了艺术家,不过没有这种限制,可能也不会有特殊的成就。这有点像国家不幸诗家兴的意味。)就像我们今天欣赏国外的原版片一样,不得不借助字幕翻译来理解剧情。所以,电影“旁白”在那时非常需要。“旁白”源出中国戏剧,一般指剧中人物暂时脱离剧情发展,以旁观的身份评点剧情或表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种辅助性说明。电影电视中的解说词,最早也有人称之为“旁白”。后来,录音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问世,使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播映得以实现,极大地扩展了电影的表现领域。尤其是同期录音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纪录片中的 18 大量声音都以声画同步的“同期声”方式出现,其中的“旁白”部分,则演化成今天所说的电影纪录片的解说词。电视解说词基本上沿袭了电影纪录片解说词的用法,在创作上也受到了电影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滋养培育了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但更多的还是局限制约了电视解说词的创作。
实际上,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媒介,它的传播方式、制作方式,它的表现领域和能力,都是电影无法替代、也包容不下的。比如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速度和表现能力现在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影纪录片。
二、解说词的写作
理解了电视解说词的概念发展。那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什么特定的规律吗?电视解说词谁都会写,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能写,无非就是把相应长度的画面,配上一定字数的解说声音,两种因素一合成播出,其中那些除同期声之外的、后期配上的有声语言部分,都可以称为“电视解说词”,似乎没什么神秘之处。
严格说来,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处理和安排”。也就是在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和安排解说词这种手段的作用和位置。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只能说,怎样处理比较合适,怎样处理还需要斟酌。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鲁迅先生一贯反对“小说作法”一类的教科书,认为纯粹是误人子弟欺骗年轻人的手段。所以,写作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创作是永远教不会的,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编导有完全不同的作法,在解说词的处理和使用上也各有千秋。本课程所讲的课题,无非是前人在实践中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从中归纳出某些共通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和参考,较快入门,避免走过多的弯路,花不必要的代价。
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观摩大量的作品,做各种练习。通过观摩和练习,才能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逐渐领悟和把握其中的一些诀窍。
本课程侧重解决电视解说词一般性创作规律和使用特点,较少讲授语言文字技巧方面的运用和加工。至于如何把解说词写得精彩,写得巧妙,写得妙语连珠,19 让人拍案叫绝,这是不可能教授的。
第二节 电视解说词的应用
电视语言大体可分为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解说词属于声音语言的一种。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电视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作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有声源还是无声源,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不能把解说词的外延限定的过于狭窄。所以,也有人主张把名称叫做“电视文字语言”“电视文稿”,认为解说词内涵太窄。我们还是沿用约定俗成的称呼。
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文字写作成分在内。尽管比重、表现形态差别很大,但一点文字写作成分都不需要的节目基本上说不存在,最起码,还需要一份策划方案或者编导阐述吧。
电视解说词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电视纪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和安排。
大型系列节目,如政论片、文献纪录片的前期文字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
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片头题记的写作。
电视广告词的写作。电视广告词也是电视解说词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很多技巧和作用,都符合电视解说的基本规律。
一般人认为,只有那种成大段的、连篇累牍的、后期配音的文字稿才是解说词,这种理解有点狭隘。解说所处的语言环境很复杂,有时可能是一大段文字,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个几十分钟的节目,解说词可能满满堂堂,也可能只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解说词不是以量的多少、比重大小来评定的,而是以其作用的独特,是电视其他手段难以代替这种语言形式为标准来衡量的。
第三节 电视媒介对写作者的要求
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实际是一种全方位的合作过程,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的结合,是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的结合。电视节目反映的领域和行业可以说无所 20 不包,天文地理、国内国外、三教九流、历史未来,涉及的知识和专业相当广泛。所以,担任电视解说词写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准备,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材料的积累,才能较为合理准确地使用处理解说词这种创作手段。那么,在我们学习之前,究竟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相关知识的准备和积累呢?
一、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
没有起码的文字水平,根本就谈不到解说词的写作。解说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的使用技
巧,而且它使用的环境更加复杂、独特。所以要求他的语言适应能力更加灵活。因此,从事解说词的创作,要求要掌握比较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充分的表述方式,比较多的文体格式。同样一层意思,你就有多种语气和表述方式可供选择。
解说词的使用需要和电视语言的其他手段相互配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语言太单
一、贫乏,很难适应这种调整变化的要求。在时间字数、节奏韵律、过渡连接、分寸拿捏上,处理起来非常微妙,需要精心推敲和选择。稍不留意,一字之差,就会境界全无。比如,电视传播需要根据情况分别担负政府角色、媒介角色、个人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需要经常在几种角色之间不断进行转换,不同的身份对解说语言的要求不同,如果角色错位,那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有些记者编辑往往忘记自己的传媒身份,在事件的调查和报道中,去充当法官或仲裁者的角色,就很不合适。
再比如,由于政治原因,某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姓名不能在节目中直接出现,但反映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又无法避开,那怎么办?你可以用“当时的中国政府总理”这样的表述,也是一种技巧,既尊重了历史,也避免了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所以,语言功力是基础学习解说词的基础,没有这个基本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但有了不错的文字写作功夫,是不是就能熟练掌握电视解说的使用技巧呢?不一定,需要有一个了解、调整、适应和变化的过程。很多从事中文的人转行做电视都有这样一个过程。那么,了解什么,如何调整呢?
二、了解电视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操作程序
解说词的撰稿人尽可能了解电视节目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尽量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21 参加的节目类型尽可能多一些,层次要拉开一定的距离。从最初的选题确定,到策划方案、经费运作、人员组成、采访拍摄提纲、素材阅览、编辑提纲、音乐音响、字幕特技、配音合成、粗编精编、送审入库、收视效果等都要有所了解。不一定直接操作,但应该具体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各个环节的创作思路,调整彼此的感觉,以利于解说词和其他手段的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三、掌握电视的发展脉络和潮流动向
解说词创作者对中外电视的发展进程,对那些阶段性的优秀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和栏目,一定要认真观摩和学习。应该说,一切学习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的过程就是借鉴吸收的过程,感性材料积累的多了,模仿的东西就会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创作体验,运用起来就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专业的眼光观摩作品,细心揣摩分析,会从中受益无穷。对中外电视节目的类型、历史、现状、趋势和潮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四、在创作实践中积累融会广泛的知识
电视节目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随时都可能进入电视的视野。
解说词担负着主要信息,尤其是比较抽象比较陌生的信息的传达任务。而撰稿人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有时涉及的题材却可能是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面对广大观众,你需要介绍、解说什么?因此这就要求解说词的创作者不一定是专家,但必须是杂家。应当具有相当广博的杂七杂八的知识。通过不断涉猎新领域的积累,善于融会贯通,能够准确敏锐的把握新题材、新领域的关键所在。节目完成之后,起码应在这一方面成为半个专家。观众听起来头头是道,内行人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举例:吴小莉的视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丰富的历史知识在解说词的创作中尤为重要。创作者对电视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要想准确把握,深入理解,必须借助历史这面镜子。历史知识贫乏,过于浅薄的解说,很难使观众有所收获,也谈不到什么愉悦。所以,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包括政治变迁、历史发展、甚至名人轶事、文革纪实、历史掌故这样的材料,都应该多的涉猎。这样将来运用起来,就会纵横捭阖、随手拈来、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五、保持新闻敏感和创新意识
电视的基本性质是一种传播媒介。电视节目日复一日地播出,最忌讳的是人 云亦云,老生常谈。所以,学习解说词写作,要求养成一种习惯:每次创作之前,都要毅然抛弃原先的思路,首先考虑能否创新出奇,在哪些方面能够有所突破,然后再分析实际操作的可能。厚积而薄发,积累是一个过程,非一朝一夕就立竿见影,关键要善于学习,在实践中处处留心。
课后作业:
1.课内作业。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对所讲的解说词的狭义和广义有何看法?电视文字语言和电视文字稿的提法能否接受?有没有更合适的名称? 2.课外作业。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西藏的诱惑》,初步感受其中解说词的魅力。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和讨论思考,学生了解了电视传媒中从解说词到文字语言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理解了电视文字语言和解说词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掌握了电视文字语言的涵盖应用范围,感受了解说词对于电视作品的重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二章
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部电视片是由电视语言完成的,电视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它包括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如解说、同期声、音乐等,其中画面语言最能体现电视语言的特性,它是电视语言符号系统中关键性的构成要素。画面语言把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观众接受起来不需要借助中介的转换过程。通过画面语言,观众可以对所表现的客体对象有一种直接体验。解说词属于声音语言的一种,它是构成整个电视片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电视创作者运用它,应该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己的长处弥补画面的不足,和画面、音乐、同期声、字幕等表现元素密切配合,共同使电视片这部机器良好、快速地运转起来,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23 第一节
解说词和画面及其他表现元素之间的关系
解说词是一种文字语言,但它是以解说员播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让观众听的。解说词是离不开画面的,但它又不是从属于画面,它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抒情、表达思想等等,更多的是表达抽象的内容。所以,概括起来,可以给电视片解说词下这样一个定义:电视片解说词是观众在观看画面时,诉诸于他们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也就是说,解说词必须帮助观众看画面,它和画面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关系,同时,解说词又不能干扰观众看画面,在电视片中它有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它和画面及其他表现元素的完美结合,给观众传达完整而准确的信息,观众通过接受这种联合起来的传达效果,获取知识,得到享受。
每一段解说词都要和画面相配合,但并不是每一段画面都必须有解说词。解说词创作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解说和画面的辩证关系。解说词要与画面相融合,构成特定的屏幕语言。写作者必须做好声画对位、形声因素的有机配合,要摆脱形声“两张皮”的现象,同时也不能使解说词“看图识字”式的重复画面已有的内容。比如解说一位体育明星摄影的画面,解说词写成“体育明星某某在拍照片”就是重复的废话,倘若写成“体育明星某某的业余爱好之一是摄影”或者“某某从少年时期就迷恋上摄影”,就是恰当的解说词,因为它补充了画面未能表达的内容。
一、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解说词必须以画面为基础,帮助画面完成编导的创作意图。
2、解说词不能简单重复画面
形象塑造、细节表现是画面的特长,当画面已经一览无余地表明了事物特性,解说词就切忌再重复画面。
解说词要给观众和画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观众从画面上看不出的那些画面之外的更多的信息,说明画面没有或不能够说明的问题,表达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为观众对画面的顺利读解服务。
3、解说词要“贴”画面
“贴”就是和画面有机地联系,就是从画面说起,告诉观众画外的信息。解说词“贴”画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 ⑴解说词在表达抽象的概念、理性的思想、道德、观念时,要从画面上的具体的事物、看得见的事实出发,由具体逐步写到抽象,由画面上的内容逐步写到画面外的内容。
⑵解说词要为观众对画面的思考和关注留下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画面。古人所说的“于无字处读书”和今人所说的“我的书写得最精彩的是书中的空白”都是讲的一个道理,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地中断阅读,进行思考,使阅读产生其应有的效果。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时则是被动的,他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的联想和思考受到节目连续进行的限制,真正的思考时间只能在节目结束之后。所以在解说词行进之中,要给观众提供必要的想象空间,就如同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⑶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或讲述过去与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使解说内容和画面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
二、解说词和其他声音元素的配合在电视片的声音语言中,除了解说词,还有人物同期声、音响、音乐等,这些声音元素和解说词一起完成电视片“听觉信息”的传达任务。对于它们,也要做统一合理的安排,以达到用完美和谐的声音,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的目的。
第二节 解说词的作用
解说词在某些作品中被弱化了,甚至从某些作品中推出了,但并不能说解说词无用。在需要它的作品中,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补充,又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作品独特风格、类型的重要元素。
一、补充画面背景,传达间接信息
信息从形态上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信息,指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另一类是间接信息,这是指关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陈述(如背景资料、数据、理论、观点等)。
电视画面能够把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展示出来,让观众从中得到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解说词进一步拓展观众的视野,满足观众的需要。观众把这两种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理解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挖掘画面内涵,深化主题
25 电视画面只能通过事物的外在形象来叙事,间接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意志、态度等,对于内在的、精神的、抽象的东西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解说词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明确揭示事物内在的、深层的意义,使电视片具有情感的魅力,散发理性的光芒。
三、连接画面,对画面信息进行整合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含混性、多义性,解说词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电视画面进行整合塑造,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为观众的感受理解提供一个规定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
四、抒情
电视画面的表情达意是形象的,但也是间接的,解说词的抒情可以直接撞击观众的心扉,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增加情趣
幽默是武器,是一种力量。创作者可以通过解说词的幽默的表现生发出一种情趣和情调。幽默性的解说词表现出作者对画面的一种轻松和旷达的理解。在幽默的文笔中,寄寓着作者的情致和感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它更需要作者的独具慧眼和妙笔生花、点石成金的能力。
第三节 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解说词是诉诸于观众听觉器官的一种文字语言,它是观众观看画面时听的,这就决定了解说词的语言和一般的语言不一样,它要利于观众看,帮助观众看,引导观众看。
一、解说的文字中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
潜台词是指在文字中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可以让观众感觉到其中包含有“请看画面”这样的意思,从而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画面上。
二、多用指示性代词
指示性代词是指能指示、区别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近指用“这”,远指用“那”。如果组成复音就包括这些、这个、这样、这种、那些、那个、那种、那样等。在电视片解说词中常用近指代词做主语和定语,代替时间、地点、人物、事 26 件、思想、状态等等。
解说词中的指示性代词主要起的作用:
1.吸引观众看屏幕。解说词要考虑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屏幕上,观众看电视一般处于随意收视状态,当听到解说词中有“这种、这样”一类的词语时,不自觉会产生疑问:“哪种?哪样?于是要到画面上寻找答案,这样解说词就有效配合了画面。
如果观众不看画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只有通过看画面,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也就明白了编导的创作意图。
2.避免或减少对画面的重复。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和深化、引导,对观众已经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再作一番描述的解说是多余的,用指代词可以减少描述、避免重复。
3.解说词中运用指示性代词还可以用来代替事件复杂的过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
三、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片的题材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解说词中必然会运用到一些数字来传达信息。要运用数字的目的是为了使传达的内容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但解说词中数字的运用和一般文章中不同,因为解说词是让人听的,而数字本身是抽象的,如果数量又大、计量单位又很陌生,观众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一时之间难以理解。所以,如何让观众迅速理解并记住数字或者仿佛能具体感觉到数字所表达的意义,也是解说词写作中应注意
毕业创作教案
史文杰
教学重点:毕业创作的实践方法。
教学难点:毕业创作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时的应用。教学内容:
一、毕业创作概述
作为艺术创作,它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情感,而创作主题、情感又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毕业创作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毕业创作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毕业创作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运用能力。做好毕业创作,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绘画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又要有良好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二、毕业创作基本方法步骤
1、素材收集: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素材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素材的收集与分析是所有的艺术学习者都必须接触和解决的课题。
油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色彩、线条和形体来模拟客观事物形象的。从距今几万前的原始壁画,到达·芬奇的“渐隐法”,再到伦勃朗的“光影”法等,再现客观现实,达到“似真”的效果,一直是传统油画的目标。在照相机问世以前,画家总是通过大量的写生练习来获取素材。19世纪后映像派画家则开始转变这种方法,尤其是后期映像派的梵高开始把创作者的内心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高更则向原始美术寻找素材,塞尚改变观察方法等等,这对于以后的艺术家有非常大的启发,直接引导了现代主义的产生。
2、绘制草图:一件好的作品,是经历多次反复推敲,调动艺术家全部能量制作而成。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会有自己的草图制作办法,利用不同的材料仔细推敲作品的框架和细节,可以说草图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功。例如:列宾创作《伏尔加纤夫》,他首先用了大量的速写草图,然后用淡彩画成的素描,最后创作成一幅完整的油画。艺术家们在创作正式的画作之前,往往都会积累许多手稿,这些稿子里聚集着最新鲜的思想和最真诚的态度。草图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素描草稿和小色稿的练习,是需要反复的推敲,不断明确和清晰,直到完全形成直观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辛,更是需要严谨的态度来完成的,因为反复推敲的过程中有可能
要多次的推翻之前设计好的草稿图,不断否定,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草图为止。画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要有坚定的信念,满怀创作的热情,越挫越勇的精神方能够顺利的完成作品。
3、制作作品:
(1)准备好最终作品所需要的材料,再次审视草图,思考哪些材料与方法最适合这幅作品的完成.(2)遵循自己所学的关于美的知识,运用适合的方法完成作品。(3)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反复查看,仔细思考下一步。
三、作业:完成草图并制作毕业作品
《初中创作教学——变奏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变奏与音乐情感的关系,通过分析,创作变奏曲,体验变奏的基本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加深对变奏曲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变奏感兴趣。
2.能够准确地演唱《欢乐颂》,并以《欢乐颂》为基础即兴编创变奏曲。 3.知道什么是变奏,变奏曲,了解常用的变奏手法。【教学过程】
1.欣赏《第九合唱变奏曲》第四乐章,简单了解贝多芬
(1)由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音乐导入新课,观看介绍贝多芬的生平,主要作品,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教师:请同学回忆,对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贝多芬的音乐始终渗透着追求自由,博爱,和平,渴望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思想,聆听感受能力能为后面创作变奏曲作情感背景的铺垫。(2)学唱歌曲《欢乐颂》(谱例 48-1)。难点为连音线的时值,圆滑线的音准。
4/4 3|3 3 4 5|5 4 3 4 2| 在 你光辉 照耀 下 面
2.欣赏,分析《欢乐颂》的变奏手法,分组编创,表演变奏曲 (1)运用不同节奏型即兴演唱歌曲 4/2 x x x x |x x x x | 欢乐 女神 圣洁 美丽 2/2 x—x--|x—x--|x—x--|x—x--| 欢 乐 女 神 圣 洁 美 丽
4/6 x – x x – x |x – x x – x | 欢 乐 女 神 圣 洁 美 丽
全体同学一起变化节奏演唱,感受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欣赏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变奏片段,了解音乐中运用的旋律装饰,变化节拍节奏及改变音区,音色等变奏手法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由乐器演奏的《欢乐颂》主题及其变奏片段,分析各用了什么乐器和表现手法将主题进行发展变化?
学生分别回答:主题由低音弦乐器轻轻奏出淳朴的旋律。主题变奏一:弦乐组乐器提高八度演奏,使音乐更加饱满。主题变奏二:管乐器再提高八度演奏,是音乐情绪更加高涨。主题变奏三:乐队全奏的强有力音响使欢乐的颂歌响彻四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音乐主题及三个变奏片段用乐器演奏的形式表现了《欢乐颂》质朴的主题,并运用改变乐器音色,变化音区等演奏的手法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涨。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加入人声合唱的《欢乐颂》主题及变奏片段,分析各段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用什么手段将主题变化演唱的?
学生:这部分合唱共有三段歌词,第一,二段歌词用《欢乐颂》的完整音乐主题唱出,第三段歌词的旋律是《欢乐颂》音乐主题的变奏,采用了旋律变奏的手法将主题发展变化。三段的演唱形式分别为男中音领唱与合唱,四重唱领唱与合唱,四重唱领唱与合唱。
教师:请再欣赏由男高音领唱与合唱的《欢乐颂》主题变奏,分析用了什么手法变奏的?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音乐的节拍发生了变化,由 4/4 拍变成 8/6 拍,采用了变化节拍的手法变奏的。另外加入打击乐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使壮丽的颂歌变成雄伟的军队进行曲风格,给人以振奋的感觉。
教师总结:刚才欣赏了由《欢乐颂》主题发展变化的变奏音乐,通过欣赏,分析,我们知道贝多芬采用了旋律装饰,节奏节拍变化,改变音乐及不同的演唱和演奏形式等将主题发展变化。这种由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与根据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若干段落构成的音乐作品称为变奏曲。这一变化演奏(唱)音乐主题,但仍能使人认出它是由原型变化而得得过程谓之变奏。(3)分组创作《欢乐颂》变奏曲。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刚才所了解的几种变奏手法将《欢乐颂》主题加以变奏,充分体验音乐的变奏手法给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教师提供给学生钢琴或电子琴及一些打击乐器,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堂乐器如口琴,口风琴,竖琴等。)
学生分组自由编创:主要运用节奏节拍变奏,改变音区及运用不同演奏与演唱形式的手法,对歌曲进行变奏,与主题适当结合,创作成《欢乐颂》变奏曲。组长带领全组学生学会,由一人说明此变奏的创作意图,然后全组表演。(4)分组表演,每组派一名同学组成评委,对各组的表演相互评价。评分内容:创作是否有新意? 表演的完整性和熟练程度怎样?
根据学生的创作表演,老师给予学生鼓励,总结变奏时可以用以下几种变奏手法:
a.旋律变化。如旋律加花,紧缩等。
b.节拍节奏变化。如变换拍子,改变节奏型等。
c.音区织体变化,如改变主题音区,改变伴奏织体(音型)等 3 .欣赏摇滚节奏的《欢乐颂》-----提高审美感受
老师播放电影《修女也疯狂(2)》片段,加深学生对变奏的印象。电影中,美国一所学校的合唱团在州合唱比赛中,以一首摇滚节奏的《欢乐女神》博得比赛第一名,歌中有舞蹈,有 rap,合唱队表现出的青春活力,向同学们展示了音乐的无穷乐趣。4.布置作业——兴趣拓展
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编创热情,在课余时间,同学可以找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简单变奏,互相交流,互相欣赏。老师这里也搜集到几首由民歌,名曲变奏而来的流行歌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校园网上聆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中得美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