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然爱科学手抄报(汇总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自然论文篇一
设计的过程,是把自然资源加以人化的熔铸,形成人化的自然文化。高尔基(18681936)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个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自然。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个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所谓第二自然界就是自然界之外,由人类创造的人为环境。
设计艺术带有造物的性质,设计的对象是为人造物和创造人为环境,即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的预先计划。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进行物质再创造才有了可能性,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创造出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功能的`各式器具、用品,造物的活动才有了多样性。所以,我们把自然称为设计之母。然而,若是没有人类的智慧,自然永远是自然,绝无可能成为人造物。因而,人就是设计之父。所以说,自然万物孕育了设计,自然形态和色彩赠与人们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智慧的参与,自然将永远是自然,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在《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在道、天、地、人四者的关系中,道是至上的:人们参照大地去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照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照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里所说人们要尊重道、尊重自然,顺应道、顺应自然,即指遵循事物发展内部的客观规律。其实不论是自然界经过四亿年的进化规律,还是艺术设计向自然学习并发展自身的规律,都是在大规律的掌握之中的。因为人类社会文明脱胎于自然界,而自然界又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设计的发展规律就必然会观照自然的演化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飞跃带动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快速发展,同时,设计又借鉴着自然进化的巨大成果,在其基础上进行繁衍: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就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变的。在远古社会,人类产生伊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采集、渔猎维持生命,并学会了如何使用火,在采集和渔猎的实践中改进了石器的加工,动物的骨角器、木器、蚌器的雕刻,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已经包括了艺术活动的因素,这些看去粗陋的器具中,蕴藏着艺术品的萌芽,而在人类最初的意识中,也同时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胚胎了。这意味着在石器工具的造型加工中,当实用的目的和使用的便利满足了基本需要时,人类萌发了模糊的、初级的形式美感,虽然并非刻意追求艺术创造,但这种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了高尔基所讲的第二自然。
社会不断地进步,学习自然和对自然的模仿的理念逐步趋向于抽象和理性。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功利主义的支配下导致了损害自然的一系列恶果,直接造成了生态危机,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9 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反对冷冰冰的机械化大生产,提倡设计回归自然,手工艺术由人制作、为人制作,引发人们对新时代语境下对设计的重新思考。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现代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出现,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契机。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兴工业设计逐渐代替传统艺术设计,但对于艺术的肯定以及对自然形式美和功能美的追求,仍然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前提。
21 世纪信息量剧增、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模式也在发生剧烈改变,设计在融合自然的演绎中出现质的飞跃。从信息化时代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许多发明、创造基于便捷性和速度的世界观很容易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自然规律,如资源过度开采而没有为自然留出自我恢复的时间、出现雾霾灾害性天气现象等。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各种生态学科的设立,其中生态美学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感悟自然、同情自然这些都是现代生态学的思想,现代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对自然的回归。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人们对设计与人的关系、设计与环境生态的关系、设计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设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广泛而有深度的思考。当前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以绿色和生态设计理念为基础的新时代的设计,在当今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趋势下,设计也越来越强调回归人性化、感性化,越来越重视个人情感的需求和满足,对自然的借鉴的意识也越来越多影响着设计师的创作。作为一名设计师,首先应该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看待整个世界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赞美自然、向往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出巨大成就,同时这种巨大成就也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程、造福人类自身。
爱自然论文篇二
其实,自然也是充满着恐怖色彩的。
读完《敬畏自然》后,我才开始有这个莫名其妙的感受。 在我小时候,懵懂的只知道大自然是绿色的;长大后开始有思想了,觉得自然是个可爱的小孩,放晴多于怒号;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自然更多,就更觉得自然已经变了,变得喜怒无常,让人捉摸不透。 科技化,信息化使世界日新月异,这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辉煌成就。当鱼儿还在水底无忧无虑地嬉戏游玩,人类已经乘坐着潜水艇在水底中,静静感叹海洋的奥妙与神奇;当鸟儿还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人类也已经乘坐着飞机在空中,默默观看碧天的广阔与湛蓝……人类无不对自然产生无比的敬重之情,这是对自然创造如此精妙绝伦的事物的赞美。
自有人类的出现,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开垦出田亩,长出了农作物;在不避风日的地方,建造了房子,有了一个个聚落;在一条条的蜿蜒小道上,开辟一条条公路;在空旷的地上,开始出现一栋栋高楼大厦,人类不断改变着自然的一切的一切。
可是,自然,远远没有人类想的那么简单片面。就如作者所说的“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大海是有影响力的,他发起的海啸足可以夺走成百上千人的生命,狂风暴雨可以淹没成千上万人的家园,他只要挥挥手,自然间的万物总会应和着。这时,海不再温和,他变得如此暴躁如雷,如此令人却步。它带给人类的是悲惨的噩耗,深沉的记忆,这都是人类想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
自然间的万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弟兄,我们同样都是自然界所创造的神灵,我们要正确估计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们不可以把自己估计的过高,以为可以任意掠夺自然;又不可以把自己估计得过低,认为无能为力。自然界有他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遵循它的客观规律,才相能有效的改造自然,否则,就会酿成相反的结果。
我们要敬重自然,同时,也需要,畏惧自然。让这种畏惧感时刻提醒你保护大自然,领略大自然。
爱自然论文篇三
;1 -
学校代码: 10128学 号: 20111100351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 20111100351
自然辩证法论文
(
题
题 目:从论文发表 看我国科技发展
学生姓名:…
学 院:电力学院
专 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赵 天 禄
二 〇 一 一 年 十 二 月
目录 toc \o "1-2" \h \z \u
一、我国论文发表现状 - 1 -
二、我国论文发表及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 2 -
三、从论文发表到科技发展的问题探究与分析 - 3 -
四、结论与总结 - 4 -
五、参考文献 - 5 -
从论文发表 看我国科技发展
(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兰国军 学号2011110035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ei,sci论文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每年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论文无论从数量,还是增幅,名次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但是,在乐观的现实面前,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我国的科技确实在世界前列吗?其实,单单来看论文的数量,就能真正反映国家的科技发展吗? sci、ei论文并不能作为科研的唯一评价标准。我们更应该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兼顾在实际生活,科技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ei sci 价值 制度 自主创新
一、我国论文发表现状
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于2011年12月2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统计结果显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中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位上升为第2位,比2010年统计时提升了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在世界第7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87次提高了5.8%。统计还显示,中国各学科论文中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在世界第6位,比上一年统计时上升了1位。从统计结果看,目前我国科技论文无论在品质、影响力上都在逐年提高。
每年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除了数字、增幅,就是名次。在普通人看来,整个统计结果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但这个结果每年都受到科技界、教育界人士的特别关注。他们不仅关注中国科技论文在世界上的排名,关注自己所在单位在中国的名次,也关注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那么,透过这个统计结果,我们能读出什么?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在发布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时,对这一现状谈了8个字的看法:不可自满,可以自豪。
“不可自满”:是因为我国目前的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可以自豪”则有两个原因:
我们是在经济实力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产出了那么多论文。
我们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我国论文发表及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表sci论文不仅是让别人看的,更重要的是它所介绍的方法、数据、结论等能对别人有所启发,对推进一项科学研究有帮助,这也就是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这种质量和影响力可以用论文的被引用率来表示。
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到那时不管sci论文有多少,我们只以“被引用率”论英雄。相信随着贯彻《纲要》的要求,未来科学论文的统计会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毕竟,越是具有自主创新性的论文,越容易为科学界所引用。
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产出的一个侧面,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其与国内外科技界的交流情况。公开发表科技论文有利于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交叉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性、创新性的重要保证。
2006年9月16日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发言说:“许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具有竞争力,它必须集中于能立即有市场效益的实用性技术的发展,并使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听到这样的争议:是支持‘无用的’基础科学,还是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丁肇中肯定地说,从历史的观点看,后一种观点是目光短浅的。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的科研投入仅仅局限于技术转化,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缺乏旨在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的基础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成果了。他强调说,“技术的发展生根于基础研究之中。”
研究论文是基础研究的主要产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视,加大科技投入,从而参与科技创新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均有提高,使我国科技论文数迅速增长,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论文的影响也在同步扩大。
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哪个国家科技论文的产出,一定要先有数量的积累,才有质量的逐渐提高。我国的科技论文被引用数量确实在逐年提高,不要妄自菲薄。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国际论文上经常有国外专家提到,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和篇均被引用数也在同步增长,而不像别的国家在论文急剧增长期,篇均被引用数反而相对下降。从中国的宏观数据来看,认为论文的发表数量多会影响论文的质量,显然是缺乏根据的。
三、从论文发表到科技发展的问题探究与分析
事实上,要提高论文的影响和质量,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保证,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况且,论文质量的提高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反映。如何经一部提高科技的发展水平,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借鉴和参考国际上的各种经验。
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 奖项总少不了美国人的身影,特别在科学奖上他们多次“大满贯”?这是很多因素促成的。
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象、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象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做得最好。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科研资金充足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更重要的是政府或机构舍得把钱投到科研上去。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另一个不为常人所看到或谈及的软力量就是美国人普遍对科学的重视、热爱和支持。美国是由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建立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创新首先得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成了美国人一种普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美国人把科学创新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如赚钱和发财以及为了个人荣誉。当45岁的梅洛获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他却感到很突然,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在10年或20年以后才能获得此奖。随后他表示将把一部分奖金捐给慈善机构。这表明美国人从事科学研究不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美国人热爱和专注科学的另一表现是不见异思迁,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爱因斯坦就曾拒当以色列总统,本次五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全是普通教授也是证明。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与诺贝尔奖有缘。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人的志愿和爱好,一般不需要政府号召,不需要它来组织领导。政府一般不对国家科学院和大学院校实行科研上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更不对科研人员实行成果量化考核等等,因为这样做会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切就是保证美国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软力量。
四、结论与总结
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科学没有国界,但地域,环境,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科技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作为新兴发展大国,若想象许多国人所期望的那样尽快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若要继续更高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进行制度和观念创新,建设好软力量。建立与现代文明走向一致的制度和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的能力,加大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如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五、参考文献
[1] 刘惠兰,杨文娟- 草原兴发:在和谐发展中实现兴旺发达- 经济日报[n],2005-02-19.
[2] 武夷山博文: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最新发布)
[3] 吕振合.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204-223
[4] 陈凡正.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13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