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素养心得体会(大全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时期内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怎样写出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或许需要关注细节和深入思考。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写心得体会,把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展现得更加真实和深刻。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一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咱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应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做老师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二
初次听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去年的冬天。当时没怎么放在心上,感觉又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后来寒假里,学校下发了一份材料让学习,我便专心地读起来。真正认真研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有偏颇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材料中明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关注到这一中心理论后,不禁让我对我们的小学教学产生了思考。说实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规范和定义的。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从小开始的。
既然核心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小学教师更是要抓好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多角度,多种领域去落实。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生长点。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孩子质疑能力,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现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偏激行为,就是“学生读呀读念呀念,老师什么都不干”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愿意去质疑了,只是为了读而读。到底读到什么意思,不去理解,不去思考。老师们只是在要求读,读到什么程度,但是没有去创设激发孩子思考的问题与情境。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本学期,我教的是四年级的语文,和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的时候,老师们一致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孩子不愿深思,不愿多去质疑,不愿动脑筋。一个片段读完,有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知道了什么。这岂不是我们目前教学的悲哀。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哪怕这一节课完不成任务,也要启发孩子去思考,质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能力,一个孩子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
我们都知道每一册教材给孩子们提供的30篇左右的xx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认为,我们要重视每一篇。从这些xx出发,寻找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生长点。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当小导游,朗诵课文,这很明显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再有学习《古诗三首》,我要求孩子们不仅会背诵,会默写,能理解诗的意思。我还要求孩子能够给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还要用歌曲的形式演唱。这无疑是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在积淀他们的人文内涵,文化素养。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落实到活动,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呢?在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时候,有幸得到区教研室张锐主任和我们中心校王春英主任的指导。他们热心地给我传来50多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材料,并且跟我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了解到了,要让孩子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要走进教材,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学会带孩子走出教材,接触真实的生活,让学习真的为培养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服务。
比如,我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加。有“成语接龙”“国学经典诵读”“作文大赛”“我是小小演说家”“我是小小导游”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单单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都是为了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服务的。
虽然,我处在农村小学,但我有信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任何能力。因为我们学校也同样沐浴在学习核心素养的雨露阳光下,我们的孩子也得到了最先进的教育。加油!,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自评:每一个学期都要读几本书,这一次读的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xx,感觉对学生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再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受益良多。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三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四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小学生家长素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小学生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提高自身素养,让孩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每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段:认识家长素养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家是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一个具有良好家长素养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温馨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家长素养的重要性。
第三段:提高家长素养的方法。
第一,提高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适时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培养行为规范和礼仪意识。家长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原则,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并向孩子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第三,提高教育能力和方法。家长要多读书、多看电视或者网络视频,了解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寻找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让孩子的成长更有力度。
要提高自己的家长素养,必须实践出真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第二,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第三,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对社会的认识。
第五段:总结。
总之,小学生家长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反省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家长的素养和孩子的素养相互促进,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广阔的前景。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家长素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五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六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赋”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我们作为教师,以后在工作中应做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和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劳动素养则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那么,什么是劳动素养呢?它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的劳动素养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正文1】。
对于大学生而言,劳动素养的培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小事入手,如整理自己的寝室和公共场所,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不随意乱扔垃圾、用电等等。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能够锻炼我们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段:正文2】。
除了日常生活,实践是提高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校园内,我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还有实验课程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领悟工作技巧和工作状态,同时也训练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段:正文3】。
学习是提高劳动素养的根本途径。大学生要在学习中积极探索、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更要培养工作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包括如何规划和组织工作、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与领导沟通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五段:结尾】。
总而言之,劳动素养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实践、学习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提高自己的劳动素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岗位,让自己更加优秀,更加成功。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们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家长素养对于培养孩子自律及积极的行为方式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良好的家长素养会让孩子在成长中受益许多。
第二段:理解家长素养的重要性。
家长素养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态度、知识、技能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家长素养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快乐地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例如,父母愿意陪孩子做作业、阅读、沟通、分享生活等,会给孩子增添无穷的自信和乐趣。
第三段:培养良好的家长素养。
要想拥有良好的家长素养,首先需要培养积极的教育态度。家长应该抱着耐心、关心、尊重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爱上学习和生活。其次,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质,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出自主、自律、自信的品质。
良好的家长素养会使孩子更乐于探索和创造,更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家长的爱心、耐心、关心和尊重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信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家长素养较差,家庭氛围不佳,会导致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不佳,抑郁等问题的出现。
第五段:结尾。
好的家长素养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实践,更需要家长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育人质量,还要注重孩子的成长细节,保持关注与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在健康平衡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更可以的成长。
学生素养心得体会篇九
道德素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素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社会意识的公民。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有着许多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道德素养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大学中,同学之间的相处和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涉及到道德问题,例如考试作弊、违反学校规定、无视他人感受等。作为大学生,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积极面对,勇于承担责任。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从个人的意识和行动上进行,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规定和制度。我们要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还要对自己的行为有充分的自律和约束。
其次,培养公民意识是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我们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应该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要尊重他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懈努力。
此外,道德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在大学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传递道德信息。例如,队列时不插队、礼貌待人、注重环保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引导他人,传递道德正能量。
另外,培养自我约束意识也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关键。在大学中,我们常常需要面对选择和诱惑。一些不良的行为或习惯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产生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培养自我约束意识,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规范和要求。当我们面临不良诱惑时,要学会说不,要有勇气迎接挑战。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让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指引。
最后,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道德方面的知识,例如读相关的书籍、参与讨论、参加社会实践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论水平,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质。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问题应该得到重视,我们要从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我们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社会意识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