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论文范文(优质8篇)
了解是拓宽知识面,提升自我素养的必不可少手段。写总结需要有时间观念和思维的整合能力,将碎片化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整合。这是一篇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图书管理论文篇一
摘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学校还要关注后勤管理质量问题。近年来,自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推动目前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改革,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以便推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质量;基础教学;后勤管理;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
一、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很多中学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后勤管理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或者难以接受先进管理理念,或接受起来比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2.学生宿舍信息化的问题。
在学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宿舍管理作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一直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一大难题。其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不是一两点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其中包括入住学生的个人档案整理、人员迁入、迁出记录等。在以往的宿舍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只有通过人工记录这些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不方便查询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人工记录极易产生错误记录。而且学生宿舍的住宿情况极易发生变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如果重新再造册的话,则很难与原来的相关联,如果信息记录出现错误,就会与原登记名册对不上号,使得信息查询不到。所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录入,方便宿舍管理员进行管理。
二、推进中学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对策和思考。
1.深化中学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中学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行融合了技术的革新,也结合了管理理念以及制度的革新。要不断深化中学后勤管理制度,落实后勤管理工作,进而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协调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统一运行,为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应加强中学领导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例如在资金以及软件、硬件等方面的支持上加大力度,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强化中学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管理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以及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最后,不断规范后勤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后勤管理制度、信息化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2.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学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行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如果仅靠中学自发组织,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其实现过程具有复杂性,如后勤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之间的结合,人机结合等。而我国中学在推行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以及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等问题。
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学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我国要充分发挥全国中学后勤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协会以及行业组织等的带头作用,为各大中学后勤建立申请专项资金以及提供信息资源的支持,引导各大中学完善信息化建设。行业组织协会也要不断加大对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各大中学后勤管理提供广阔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各大中学开展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
3.开展信息标准研究,促进后勤信息化建设。
在中学后勤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大中学在符合后勤行业规范以及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自身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中学后勤管理要借助人才优势以及科研优势,组建自己的专业研究队伍,使得中学后勤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统一的行业信息规范以及技术标准,进而实现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使得后勤信息化与校园建设实现完美结合。现阶段研究行业规范以及技术标准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物力的投入,可行性不高,可以灵活变通,采用统一标准、集中开发的方式,实现业务环节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实施中学后勤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学校要注重培养专门后勤管理信息技术人员,以提高后勤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实现后勤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2]朱国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管理观察,2013,(26).
图书管理论文篇二
项目费用管理,即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目标和项目的要求,对项目成本费用进行组织、施行、控制、跟踪、分析以及考核等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成本费用核算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项目成本,实现既定目标利润的过程。项目费用管理主要包括资源计划、费用预算、费用安排以及费用控制。
3.2项目费用管理的过程。
下面就如何进行项目费用管理,我们结合费用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探讨。资源计划。在项目管理中,我们首先视项目的大小,来决定资源计划的形式。小的项目用一个章节记录,大的项目用一个单独的文档记录来形成一个资源需求清单,其中主要包括完成项目每个阶段所需各种资源(人、设备、材料)种类及数量。然后对文档进行分析确认,提交专家评审。这是项目费用管理的第一步,要尽可能做到对资源的合理、细化规划。费用预算。这项工作我们主要是把估计总费用分配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主要包括费用估算、辅助细节以及费用管理计划。其中对项目的成本费用估算要和公司拟定的总预算相比较,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差异范围内,以利于公司整体工作的开展。费用控制。在这项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做到项目所需成员的结构和人数合理,避免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人员的调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尽量按计划对资源进行启用和释放,如:ui(userinterface)设计师完成界面设计之后,应尽快对其释放;在v字型的测试过程中,不需要测试人员进行需求调研,而确定需求之后,就应当尽快启用测试,明确需求。成本费用控制主要包括:对费用估算的修正、预算的更新、行动的纠正以及最后的完工估算。费用控制是项目费用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4基于it项目的进度管理。
4.1什么是项目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就是对项目中的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活动所需时间进行预估,来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起止,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同时在实施计划进程中,时刻给予关注,对于出现的偏差,及时补救并调整原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
4.2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
做好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wbs是以产品为中心,对工作项目进行逐层分解的层次体系,每分解一个层次,解释就更加详细。利用wbs可以清晰地描述项目的规划设计,展现项目的所有工作,并可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事情出了,没人认账”的情况。wbs的表示形式一般有两种:树型结构和列表形式。前者用在中小项目中,后者用在大的、复杂的'项目中。制定项目计划书。由于wbs仅生成工作范围,对工作责任实行了分配,所以还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书来明确活动流程的时间、所需资源,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关联。编写项目计划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份科学合理的项目进度计划,监控人员依据进度计划书来监控项目的各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因某些原因造成阶段工作提前或延后完成的情况,负责人应及时做好计划书的变更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it项目的费用管理和进度管理不仅仅是对一堆数据的处理,它应当始终贯穿于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进程中,帮助项目经理及时、准确地发现项目出现的偏差,作出补救措施,从而控制整个项目的良好运行。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可以以最小的成本代价为企业收获最大的利益。我国目前的it项目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it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多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推动我国管理知识水平的发展,为企业谋利,为国家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作者:李晓锋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作出版社,2004.。
[2]rg.质量软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图书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学校图书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藏书量的增多和图书借阅量的增大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同时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薄弱又很难驾驭信息化管理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然后从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发挥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
1.1硬件设备陈旧。
大部分学校图书馆的硬件设备都比较陈旧,图书查询和图书续借等工作都是由人工进行。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动态中,学校图书馆分成多个独立的借阅馆的现象非常多。这对于学校图书馆的集中管理和教职员工图书借阅的方便性等多个方面都非常不利。因此,必须优化图书馆硬件设备,更新优化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是解决图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直接方式。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图书管理工作受到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影响,其图书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整体上看可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信息技术管理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自我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的意识比较单薄,这导致了其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较慢的现状。管理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利于教职员工进行使用和学习。
1.3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校将校建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建设两个方面,对于图书馆建设工作投入的财力和政策支持较少。图书馆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各项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各学科课外学习的延伸,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升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校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以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信息化配置。
图书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化管理路径,对于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信息化的更新,才能够达到集中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因此,学校要优化图书馆硬件设施,实现图书管理的所有节点均达到信息化,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准备好硬件条件。优化学校图书馆硬件设施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领导要对校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图书馆硬件设施采购和安置方面的落实。第二,需要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化管理设施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落实后的硬件管理设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三,教育部相关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学校图书馆建设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政策指导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
2.2加强日常培训,提高图书管理员业务能力。
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日常具体工作的开展者,是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信息化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与之俱进,信息化技术的相关软件的升级换代非常频繁。在职的图书管理员具有丰富的实体图管理经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管理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受制于受教育时代性的影响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实现图书管理员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信息化革新的进程而同步进行,在建设过程中图书管理员要对引进的设备的功能和具体使用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说明书的阅读进行操作使用的学习,通过设备安装工人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行设备维护的学习。在图书馆信息化硬件设备落实之后,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具体业务培训和考核。第二,图书管理员要对本质工作进行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图书管理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第三,教育部门要协调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和相关图书设备厂家之间的关系,组织两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于两者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
2.3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应用能力。
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在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中,增加了许多终端服务设备,学生在图书馆的图书查找和借阅通畅情况下需要自主完成。当代学生在学生生涯中从未离开过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工作做贡献。发挥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需要以下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辅助性工作给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例如,对于有能力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相关社会实践的表彰,对学生参评各项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给予加分政策,或者对于学生相应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以促进学生养成勤工俭学的意识。第二,图书馆相关领导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对有意向参与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学生进行分类培训,发展其各自专长。第三,学生要养成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从而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上铺垫,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引导。
3结语。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图书馆是教职员工精神家园的圣地。图书馆的管理形式的升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关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通过自我学习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图书馆管理形式的变化,从而满足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管理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xx.
[2]李朝阳。关联规则与性别分析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xx.
图书管理论文篇四
obpe全称outcomesbasedplanningande-valuation,意思是基于成果的计划和评估。它是一种项目成果评估方式,用来策划以服务群体为主体的项目并检验他们是否达到了项目目标的系统方式[1]。近年来,obpe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广泛应用于小型项目的成果评估,目的是对图书馆小型项目进行策划管理和成果测评,完善项目的工作产品,让项目成果能持续地运用于图书馆的相关业务工作之中。
图书馆小型项目是图书馆基本服务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对图书馆目标人群的服务质量。obpe建立的计划工作表和测评表是对项目进行分析、管理和评估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是根据目标群体的需要,明确项目中的个人、团体以及各自的使命;为满足需求制定清晰的项目目标;组织项目活动,让目标群体参与其中以达成项目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果,让图书馆了解项目的益处,以及哪些项目成果是可以复制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决定哪些项目可以扩大规模,值得复制和推广,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合作。
obpe进行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在项目前期建立项目计划工作表(工作表中制定详细的项目目标和项目成果评估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照项目目标认真落实,在项目后期对项目目标进行严格评估。以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为例,运用obpe方法建立计划工作表,明确提出了项目目标、项目元素和项目成果评估指标。第一,要明确项目目标,即项目的预期成果,而这个成果必须可以被合理测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的目标是增加馆员对信息素养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技能,即能够确定用户何时需要信息,了解所需信息的范围和性质,并能有效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第二,对服务对象进行需求分析,包括服务对象的选取、服务对象的需求、什么样的项目方案能满足这些需求、哪些项目成果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服务对象是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馆员,他们希望更加了解必需的信息素养技能,并有机会来练习这些技能。针对这种情况,该项目通过交流座谈、填写调查问卷和回答信息素养水平测试卷等,分析培训对象的需求。第三,基于预期成果制定项目元素,包括为达到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设计各项活动,明确哪些项目产品可以用来测量是否达到项目目标。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为使馆员提高信息素养,图书馆选择了本馆参考咨询专家担任授课老师,从馆内选取20名馆员,每周开展一期,共计四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设计互动讨论式的课程,理论讲授与技能练习相结合,小组讨论和课程作业相对应等;通过课程作业、小组讨论总结、学员问卷调查报告、培训满意度测评等检查馆员培训的效果。第四,进行项目成果评估,依据是体现服务对象指标变化的数据和部分项目的工作产品,进行评估,评估数据来源于项目活动。图书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成果评估包括五项:馆员是否形成了有效提问的能力,是否展示了信息能力,展示了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否展示了对信息引用的掌握,是否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前四项的数据来源于培训作业,第五项来源于学员问卷调查,但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均为80%。
4基于obpe的馆员信息素养项目测评表。
4.1创建测评表的注意事项。
4.1.1注意项目成果的设定和表述设定项目成果时,成果要尽可能的具体,并且涵盖项目的主要方面,相互之间没有重叠,成果表述要清晰、准确、可以测量,确保成果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在句子中使用主动动词。如:成果表述用“学生可以识别5种不同的植物”,而不是用“学生应该学习植物知识”。
4.1.2引入“布鲁姆分类法”设定项目成果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他的著作《目标教育分类学:认知领域》中提出了认知能力的概念,他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了6个层级。布鲁姆分类法以分类学为依据,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教学目标具有可描述性、可分析性,得到评价专家的一致认可。在创建馆员信息素养项目测评表时,可引入“布鲁姆分类法”设计项目成果。设定成果时,要考虑到这些成果包含的挑战级别,尽量避免成果的低层次重复,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朝着等级的顶部去设置学习成果,使项目成果最大化。有的项目成果内容宽泛,不便于测评,这时需要设置合适的测评项对成果进行细分,测评项的'定义需要涵盖成果的重要方面并且相互之间没有重叠,以有助于对成果有效测量。
4.2创建项目测评表。
obpe的关键环节是分析项目是否满足了目标群体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目标群体所缺乏的东西、条件设备或者是填补已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想拥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有效工具是创建项目测评表,它有以下作用:有助于受众准确地界定什么成果是被期望的,可以使抽象的项目目标被有效检验,测评表参照具体的标准进行绝对评估,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达到相应的层次,确保评估者用相同的准则和标准来检验工作。项目组可以用测评表来评价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进行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测评表的要素包括:成果、成果的测评项、质量等级和测评标准。对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而言,项目成果是多方面的,因此评测表的设计要涵盖项目的主要方面。成果的测评项是对成果的细分,obpe把项目的质量等级分为三级,得分分别为1分、2分、3分,测评标准是馆员信息素养培训的每一测评项所要达到水平的简要描述。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的依据来源于馆员信息素养培训项目的工作产品。综上,运用obpe的项目策划过程就是:为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设定清晰的项目成果目标,并列出评估项目成果的方法(指标);设计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并达成期望的结果。图书馆可以有意识地运用obpe策划小型项目,并把它设计为大型项目的试点,从把握需求和方式方法上为拓展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图书管理论文篇五
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是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几点建议.
作者:闫芬李颖赵雪云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1刊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shizhi年,卷(期):“”(7)分类号:g25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图书管理论文篇六
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集锦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大全集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图书馆管理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一、数据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图书馆管理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是从特定形式的数据集中提炼知识的过程,其在各行各业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且已然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常用的挖掘技术有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文本挖掘这三个类型。
(一)数据挖掘。
面向数值数据的挖掘技术称之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称之为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技术的水平对所发现知识的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和遗传算法等,对这些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与其具体应用等领域。
(二)web数据挖掘。
web数据挖掘的主要对象是包括web页面内容、页面之间结构、用户访问信息、商务交易信息等在内的各种web数据,人们借助这一技术可短不仅可从万维网中有效提取知识,还可改进站点设计,为电子商务的更好开展提供服务。
(三)文本数据挖掘。
文本数据的挖掘对象主要是文本信息,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特征提取、文本摘要、文本分类与聚类、概念操作以及探索新数据分析等,具体技术手段则有词频反文献频率向量表示法、词串表示法以及贝叶斯分类算法、词集合算法和文本聚类算法、k-最近邻参照分类算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的意义。
扩招使得高校生源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数量也日益庞大。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以及馆藏数据的存储积累均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海量数据的质量鱼龙混杂,不仅包含对管理者与决策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落后的、无用的、错误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和挖掘工作十分重要。
(一)数据挖掘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能力。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可对挖掘出的有用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进而可促进自身决策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图书借阅情况,进而可探究出读者的读书喜好和借阅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读者的借阅规律,如此即可为日后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数据挖掘可为图书采购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读者的喜好,我们可对图书馆的下一步采购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图书采购行为将更加科学合理。传统图书馆管理中,采购人员都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决定采购什么类型的图书,这无疑不利于图书馆的运行与发展。
(三)数据挖掘可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求,这要求高校图书馆为其提供不同的阅读服务。数据挖掘技术可通过数据分析设置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而可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一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得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为浓厚。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设计。
基于上述章节对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对高校图书馆意义的分析,我们应进一步重视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本章节笔者将重点介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
(一)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时,可以高校图书馆的网站系统为基础。从北邮、银博等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来看,基本都采用三层结构体系设计,即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由一系列交互页面组成的用户界面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用户实现对图书馆网站的访问以及帮助管理者获取访问者的实际需求信息。我们常用的用户注册与登录、图书资源搜索与预定、图书智能推荐等等模块均属于业务逻辑层的内容,其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应用程序的业务功能。数据访问则不仅可提供外部数据库的访问服务,同时还具备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中各类型数据的作用。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功能的基础,因此其设计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至关重要。注册认证库与图书馆信息库共同组成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而图书馆信息库又包括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历史列表、出版信息实体以及管理员采购图书清单、用户图书预定需求单和新购图书单等内容。因此,高校图书馆数据库里的数据十分庞杂。为提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数据能力,所有sql的调用都应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使用参数进行数据传递可为系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聚类分析应用。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模块在挖掘出有用信息后可将数??结构存储下来,这就是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聚类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该技术手段可为图书馆采购资金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通常而言,我们在设计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聚类分析时需实现读者聚类与图数聚类这两个方面。所谓读者聚类,也就是依据读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读者群划分;图书聚类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方式则是根据图书被借阅的次数进行聚类分析。
四、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如前文所述,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决策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为图书采购提供科学依据,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技术仍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从异构数据源中挖掘信息。
有效构建起具有多种数据源构成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才能有效完成数据挖掘工作。
(二)不同表现形式的数据挖掘结果。
从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所获得的数据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数据挖掘所获得的结果类型诸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系统应用中,用户极有可能会提出要挖掘不同信息与知识的要求,此时就需要系统技术人员从更大规模的数据集中挖掘出更多的不同形式的结果。
(三)在不同抽象层次上进行交互式挖掘。
我们在从一个大规模的数据库挖掘数据前,要想预测出能挖掘什么内容的信息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此,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应以一个搜索过程来处理复杂的数据挖掘与查询,但为了完成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务必保留所有的中间结果。在进行数据挖掘时,用户可通过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查询请求来动态调整此次数据挖掘的目标,以保障挖掘过程的有效推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需从不同角度观察挖掘数据的中间结果,如此才可为用户提供灵活的观察数据。
五、结束语。
信息时代,我国逐渐开始普及数字校园、数字图书馆等先进理念,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随之得到广泛应用。在不久的将来,数据挖掘这一新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得到业界学者更多的重视,其具体技术与手段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论适应教改需要下的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
一、确定中专图书馆藏书结构的依据。
中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重任务。中等教育偏重理论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技术的掌握,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专业设置情况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而确定。
1.遵循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规律。中等院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及其藏书结构。中等院校图书馆应依据本校专业设置特点、学科发展方向、科研项目需求,选择收藏相应的文献,这是所有中等院校图书馆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2.充分体现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中等专业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管理、艺术、师范人才的专门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在一定的文化程度(初、高中)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收藏文献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一是基础性文献,既满足初、高中中专学生对基础课学习所需的教材、课本、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二是专业性文献,既收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所必需的专业文献资料,以形成有具体学科特点的藏书体系;三是有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边缘学科的资料。中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藏的基础性特点、专业性特点、对口性特点。
3.突出本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具体需要。中等院校图书馆对本校所设专业的文献要重点收藏,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尽可能去收藏有关“三基”的文献,且要全面收藏各专业范围内各学派专著及评论、人物传记、期刊及各种工具书,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另外,中等院校由于学校专业特点及办学水平不同,图书馆收藏文献不能强求一律。各馆应根据本校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学术层次、语种及载体文献,组织合理的藏书结构。再者,各校的重点学科及其所占比例不同,其具体学科和文献学术水平及文献收藏完整度要素必然有所不同,应各自形成各馆独具特色的藏书结构。
二、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分析。
藏书结构是图书馆贮藏文献的总结构。由于馆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藏书的总结构则由多个要素子结构组成,藏书结构的子结构有文种结构、载体结构、书刊结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及文献收藏完整度等,藏书总结构呈多维结构。
外语教学,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相应要收藏一定数量的外语文献,如:英、日、俄、朝鲜等语种文献。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是在教学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图书馆收藏的外文文献就要相应地通俗易懂,考虑到中等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为了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图书馆还要较完整地收藏有关学科和课题的外文文献。
2.书刊结构。以图书为主,其次期刊。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着重从能够代表某学科领域较高的科技水平、学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情报密度较大、利用率高、出版寿命长、稳定性强、有一定知名度的书刊资料角度出发进行收藏。特别是期刊内容新颖,报道信息快,深受师生的欢迎。究竟重点收藏哪些期刊,则由本校的需求所决定。由于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对文化生活类的文献阅读需求较高,因而必须收藏一定数量的课余读物.根据中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必须突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1)结合树立牢固专业思想的教育,多藏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及国情教育的思想性刊物;(2)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尽量多藏各种普及读物。(3)为提高师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多收藏较高学术水平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期刊,对本校重点学科的期刊要重点收藏,并较完整地收藏信息型刊物,以供了解科技动态。各馆收藏刊物的程度,以满足本馆读者的80%需求和条件允许为准。
3.载体结构。以印刷型载体形态为主。由于各校图书馆的任务和办观条件有差异,对现代载体文献的要求有所不同。随着中等院校办学档次的不断提高,国家级重点学校和省部级重点学校的相继出现,各馆应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起码要藏有较完整的外语学习磁带,并备有一定的声像文献。条件较好的馆也应配有缩微资料、光盘等缩微型和视听型载体文献。
4.学科结构。以专业学科为主。根据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对口性特点,中等院校图书馆应完整地收藏本校所开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这是中等院校馆藏书的主体。对专业文献要求学术层次要深,对其他学科可以是简明介绍性的文献。本校重点学科或专题文献力争达到较完整级,而且其相关、边缘及交叉学科文献也应适当收藏。
5.等级结构。文献的学术水平与潜在价值、读者学术文化水平及用途,决定文献收藏的目的。不同收藏目的的文献便形成馆藏的层次结构。藏书的等级一般可划分为研究级、学习级、及消闲级三大层次。现阶段由于中等院校多层次办学,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相应的图书馆藏书等级结构也应不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可有教学研究级、部分专科生学习级、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及课余级,可谓四级结构。不同类型(或级别)的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登记结构状况可有差异。总之,要以较完整地收藏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文献为主,适当藏有专科生学习级文献,少量收藏研究级文献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为培养既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又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艺型专门人才,课余级文献与期刊一样,要突出收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知识面及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文献,力求达到较丰富的程度。
6.文献收藏的完整度。收藏的完整度是指藏书子结构的某成分收藏的齐全程度。有关各成分文献的收藏完整度问题在各子结构中已详细分别阐明,不再重述。
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馆舍面积、经费状况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等。以上所述是一般条件下,各类型中等院校图书馆可供参考的藏书结构。按这个结构组织藏书,有最有限的经费能最有限地提供文献,能够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最大社会效益。
图书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管理会计进一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怎样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以至有些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应用于实践产生怀疑。出现这种状态的症结何在?怎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
一、症结剖析。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在中国会计史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早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于管理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目前我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然倾向于注重理论,追求科学化,而忽略对可操作性的探索,而且大多是借鉴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理论来说,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其得以构建并付诸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这些都会对管理会计目标产生影响。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2002年第8期。
2、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1期3、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图书管理论文篇八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资源主要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高校图书馆馆员作为文献信息的传播者、导航者与创造者,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其他资源特别是知识和信息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都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达到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层次、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最终使高校图书馆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自身事业的发展。
1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在工作中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即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的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组织发展目标作出最大的贡献。高校图书馆的人本管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馆员为本”,重视馆员价值的管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人的潜能,使馆员能够甘愿奉献,努力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形成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塑造出图书馆的背景文化和人文精神,提高图书馆事业的竞争力。第二层含义是以“读者为本”,即以满足读者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为目的,运用图书馆资源满足社会需要,帮助社会或读者实现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使人力资源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扩充。
2.1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其管理行为必须以先进的观念、思想来指导。以“读者为本”的管理是图书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使命所在,而以“馆员为本”的管理则是图书馆自身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要在工作中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工作思想。认真研究读者的知识结构、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和不同读者的特性,并对此作出快速积极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领导者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用人理念,管理中应当以“理”为主,以“管”为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充分体现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深层次服务。
2.2建立馆员素质培训终身制。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利用各种检索系统检索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因此促进馆员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使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并根据本馆馆员的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培训中心,分阶段、分层次地对馆员进行培训,如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使用、外语知识等。通过在职进修、实行轮岗制度、馆内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等机制对馆员进行培养。同时,也要重视馆员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机构是以“文献信息为中心”,按文献类型和加工、利用时序以及行政职能设立部门,这种机构设置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甚至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它忽视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书为本”、“以方便管理”为原则。因此,首先,应对图书馆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互补增值效应达到1+12的效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功能。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现有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制定合理的选人制度,逐渐加大公开招聘引进人员的比重。再次,可将图书馆的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即指把图书馆的岗位分为专业馆员岗位和辅助馆员岗位两种。专业馆员从事图书馆的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担负研究、开发和建设职责;辅助馆员从事图书馆的日常业务与服务工作。这种分类管理的方法是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有利于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能够保证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跟进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亚布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人的五类需求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一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希望越变越完善”。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而激励正是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方妙药。每一层次、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和追求,都有不同的需求动机和目标,应根据各类人员的生理、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方法,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和潜力。
2.4.1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的行为所期望的结果,是吸引、激励、造就员工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途径。有关图书馆员“快乐感受”的研究认为,如果能把个人职业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就一定会出现“共赢”的局面。图书馆应将本馆发展远期目标和个人近期目标相结合,帮助每个馆员了解自己,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取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为他们搭建实现职业目标的可靠平台。这样就能在实现大目标的同时使馆员个人目标得到满足,从而显现目标激励的双赢作用。
2.4.2竞争考核激励。
岗位竞争为馆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能够在满足其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通过竞争,可以抑制馆员的惰性,激发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通过竞争,可以给馆员工作压力,促使他们保持自我发展,奋发向上的活力;通过竞争,还可避免“因人设岗”和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使真正有能力的员工在重要和关键岗位上担当重任,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
考核制度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物质激励的主要依据。一方面不仅能通过设置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的考核项目科学地考核馆员,使馆员在考核过程中,不断发挥优势,不断进步,还能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在馆员的开发培养、晋升奖惩、职业规划等工作上做到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通过双向考核,领导者可以找出各岗位存在的差距,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以人为本”,达到图书馆和馆员双赢。
2.4.3物质激励。
到不同层次的外出深造、各种培训活动中来。这种不以物质形式的激励手段,对于成就感强烈、关注个人发展的馆员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和激励作用的。
2.4.4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制度是“人本管理”的纽带与桥梁。领导者首先应该加强情感管理、注意情感沟通,营造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氛围,使馆员在亲切、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其次要尊重和信任馆员。管理者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认识人,遇事一视同仁、照章办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氛围。此外,还可以经常组织群众团体开展一些有利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信任,满足每个人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保持队伍的稳定,形成图书馆群体的内聚力,使馆员能够心甘情愿地为图书馆的工作献策献力。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图书馆的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关键都在于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用“人本管理”的理念来规划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事业,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在新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