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论文(专业21篇)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考虑到读者和目标的定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一
摘要: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越来越突出。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关键词:中日关系;沟通;问题。
近来,关于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广受世界各国和国人关注,也引起了很大争论。在此问题上,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日本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作者想强调的是中国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不是因为民族主义感情作祟而盲目反日,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是有血性的,而是出于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认识。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世人皆洞若观火。由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相互交织的中日关系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的逐步崛起而更趋复杂化,中日之间历史、领土、海洋资源划分等问题上的多项争端及日本在中日问题上的恶劣行径国人皆知,无须赘言。中日之间由于政治领域矛盾重重、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而陷入一种接近零和博弈的困境,而日本近年来日益膨胀的进攻型对外战略及在钓鱼岛、台湾等一系列涉及到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挑衅和进攻姿态,更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面和竞争关系。国家利益仍是当前的国际社会中指导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则,外交政策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的国家利益是衡量一国外交是否成熟的标志。毛主席说过合作是斗争得来的,而不是让步让来的,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困境非中国单方面、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在日本的咄咄进攻态势面前及其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挑衅和侵犯中国国家利益并极力遏制中国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死抱着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及希望日本纠正自己的错误做法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且会自缚手脚,带来的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而终究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再一味强调保持和维护中国好不容易初步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在自身核心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情况下,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这不但是一种外交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是因为中国手中有牌可打,故意刁难,而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正当而合理的外交行为,这并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伦理,也并不表明中国就要立即和日本决裂甚至走向军事冲突,此类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也屡见不鲜。如果反过来,日本处在中国的位置上,其会支持给予中国更大的国际行为权力吗?凭借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的恶劣表现及其与周边国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争端与麻烦不断、周边国家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普遍表示反对和担忧的事实,中国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名正言顺,更何况考虑到日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屡次挑衅和侵犯以及强硬而恶劣的对华态度,中国理应承担此一责任。中国采取既不明确表示支持也不明确表示反对的模糊态度并不能做到明哲保身,更不反映中国自身的最大利益。因为日本对中日关系的现实和遏制中国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与政策十分清楚,对于中国并不希望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真实心态也一清二楚,所以就算是日本顺利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并不会因为中国没有行使否决权而感谢中国,更不会自动带来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正如韩国《东亚日报》21日发表的社论所言,日本在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仍然没有摆脱帝国时期的思想,不但不对过去的侵略行为反省,反而企图美化丑恶的历史。如果日成为常任理事国,其膨胀欲望会更加暴露,不仅不会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反而会加剧国际矛盾。果真出现这种结果,只会进一步助长日本的强硬态度和嚣张势头,中日关系将更为复杂化,现存的争端和问题也将更加难以解决,届时,中国再想努力发展中日关系、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此前,日本政府宣布将右翼势力设立的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并予以保护,随后又同美国一道发表涉及台湾问题的共同声明。不单如此,日本外相还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修正”;日自民党拟通过修宪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定性为“传统活动”„„在涉及中日关系一系列敏感问题上,日本动作频频。
“沟通”不是一剂好药方。
这些频繁的动作使得中日关系成为了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专家评述也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纷纷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就有专家表示:“„„唯有加强中美日三国的沟通,明确阐明各自的战略意图和政策态度,才能更好保持和维护台海两岸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还建议:“„„海峡两岸应以春节包机等缓和两岸形势的事件为契机,增加沟通和互信,减少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这才能从根本上扫除美日干涉台海问题的借口„„”
专家开出的药方子就是加强“沟通”,似乎只要加强“沟通”了,就能够解决目前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这就像两个人有了冲突,旁人上来劝架,常用的一句话:“误会,都是误会。”于是两人突然醒悟了,是“误会”了,这样一来就“和平”了。但我对“沟通”这剂药方的“药效”表示质疑。
人和人之间都会产生误会,遑论国家之间,所以国家之间需要保持沟通。但是国家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沟通”,并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用“缺乏沟通”的理由来解释。因为,决定国际关系的最核心因素,是权力和利益,国家权力的大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这是经过数百年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检验过的道理,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样。
一部“沟通无效史”为了让问题更加清楚,我们可以简单历数一下中日关系中的几个问题,看看“沟通”在其中能够起到何种作用。
历史问题:其实历史问题很简单,只要日本彻底承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对以往所作所为认真反省,中方并无意在这件事情上和日本纠缠,毕竟双边的正常交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问题在于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内的日本右翼,反复在这件事情上作出种种表演,或参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书,导致这一问题被频繁加温。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为什么这些人却依然如故?道理很简单,利益使然。他们之所以频繁动作,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国内政治总体向右转,他们跟风右转,既可以获得选民支持,又可以获得政治资金,何乐而不为?中方的抗议,无法转化成他们所需要的选票和金钱,所以就只当成耳旁一阵风而已。对于普通的日本右翼来说,否认侵略历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国地位。显然,在这种问题上,单纯的“沟通”恐怕不会有什么作用。
领土问题:双方各自都声明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中方为了双边关系的大局,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然而日方的回应是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钓鱼岛问题争执了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场,但还是试图把对钓鱼岛的占领变成既成事实。在此问题上,从实践来看,“沟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而且,“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例如一本学术书籍中提到一个案例,某专家在日本生活期间颇受一个民间团体的照顾,临回中国前,董事长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送别会,专家很是感动。在聊天中,董事长说,日本国土狭小,以后要多去中国旅行。当专家正要表示欢迎之意的时候,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战前日本很大,有台湾、朝鲜、满洲,战败了,都没了。”专家的话当时就只好梗在喉咙里了。有这样的领土观念,“沟通”能起多大的作用,令人怀疑。
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60多年前,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遗留下了大量化学武器。1997年,中日两国同时作为缔约国加入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根据规定,日本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必须在10年内,即2007年4月前彻底销毁完毕。这件事情的事实和责任原本非常清楚,但进展却始终不是那么顺利。就拿遗留化武数量来说,经过“沟通”,中方认为总数有200万枚,分布在当时被日军占领过的中国领土上;日方则声称,总共只有70万枚,且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且其中67万枚都在吉林敦化的哈尔巴岭,双方观点有很大的分歧。此事的过程也算是一种“沟通”,中日共同对南京中央门外的一处地点进行了发掘,找到的化武数量总计33097枚(日方判断还有约3000枚没有发掘),只要有简单的数学能力,就能看出日方原有数字的谬误,日方也显然不缺会数数的人,但他们依然把“70万枚”作为谈判和工作的前提。日方假装“鸵鸟”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若是认同了中方的说法,则日方要做的工作,要花的钱,要负的责任,都要成倍增加。哪怕只是为了这份利益,负责谈判的官员也要死死咬住原有的说法不放。但我们能够清楚看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其直接原因是日方缺乏诚意,根本原因是日方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不在于双方缺乏“沟通”。
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时所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记载得一清二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同时又写明双方“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说明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性质非常清楚。如果仅仅以缺乏“沟通”为原因,无法解释日本为什么要把台湾问题公开纳入日美安保体系。日本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很清楚,就是日本政界内部支持“台独”的势力起了作用。他们很了解两岸关系,并不缺乏相关的信息,反而是基于对两岸情况的充分了解,才作出最后的决策。
看来,中日关系中常见的几个大问题,包括日本向欧盟表示反对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这样的小问题,都很难用“沟通”来解决。
日本为何不打“沟通”牌。
从日本的国内状况来看,居于政坛主流的新保守主义,试图恢复日本在东亚甚至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这种政治思想也影响了民众情绪,因此,对外强硬、对过去扩张历史持暧昧态度的领导人,在国内政治上的确占有优势。
从日本的地区战略看,日本要做世界大国,直接涉及到未来的东亚格局问题。在部分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是日本成为崛起大国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障碍,遏制中国的发展,就成了必然。日本的某些政治势力之所以要支持“台独”,也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从日本的战略传统来看,日本决策层是实力和利益的忠实信徒。自明治维新之后,对外政策一贯讲究以实力换利益的作法。
从最近几年日本对于涉台问题所采取的种种动作来看,他们的行动,并不是出于缺乏“沟通”才作出的临时决策,而是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其级别逐步升高,其准备逐步完善,这些动向需要十分警惕。
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沟通”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手段,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看问题,有的国家认同的就是实力政治,丛林法则。如果这个时候再跟它讲些教条的仁义道德,就与宋襄公无异了。现实也很清楚,很多时候,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二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三
乡村治理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受到冲击并发生转型。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意味着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j村位于广西中部农业区,是典型广西的农村。改革幵放30多年来,j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集体经济的功能被后来兴起的个体农业经济所消解;近几年来j村传统但较为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结构,这种转变对j村村庄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当中,在市场经济和市场意识日益向农村扩展的情况下,及农村传统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本文以广西j村为例,以农村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分析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
二、多元农业经济:结构与特征。
(一)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结构。
1、多元个体农业经济概况。
j村多元的农业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其产量两方面。村全村播种农作物面积共12462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为2717亩,产量896.4吨(早、晚稻总量);甘蔗共播种面积3602亩,产量15008吨;蔬菜种植面积4468亩,产量2904.2吨;马蹄种植面积1025亩,产量3300吨;桑叶种植面积为1849亩,蚕茧产量为252吨。水稻、甘蔗、蔬菜、马蹄以及桑叶的种植面积分別占总面积的18.87%、25.01%、3h03%、7.13%、14.84%,在作物产量上各占总产量的3.94%、65.89%、12.75%、14.49%、1.11%。因此,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在农作物产量上,这五种农产品所占比重都远远大于其他农产品,成为j村农业经济的五大主导产业。
2、五大主导农业产业。
在水稻种植方面,水稻为j村传统农作物。马蹄引进到j村农作物种植行列之前,水稻即为j村稻田种植的主要作物并且一年种植两稻。而j村水稻种植所承担的功能是保证村民粮食自给,其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甘蔗产业方面,其市场化率几乎接近100%,除了自家留做蔗种,农户所产的甘蔗均出售,它所承担的是一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功能。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一般会以一个糖厂为中心,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一个“蔗区”,该“蔗区”内的农民所产的甘蔗必须出售给“蔗区”内唯一的糖厂,价格也由省级政府统一制定,农民的自主权很小。此外,农民砍甘蔗也需要到糖厂申请所谓的“生产证'并按照“生产证”所要求的时间和数量砍好甘蔗,再由糖厂派车辆将甘蔗运往糖厂。目前,j村属于n糖厂蔗区,所产之甘蔗只能运往该糖厂。这实际上是一种“群众自愿生产、政府强制收购”的模式,农民无法自主选择,失去价格博弈的权利。
在马蹄产业方面j村马蹄产业是在最近两三年间发展起来的,最初由邓家电率先幵始种植,其后才慢慢推广到整个行政村而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在马蹄的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的自主性较强,整个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而在j村村庄经济生活中马蹄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在桑蚕养殖方面,养蚕是j村的一个传统产业。一般而言,养蝉所需之桑叶都由村民自己种植,而蚕茧幼虫一般要到市场上去购买。蚕茧成熟后一般会卖给当地的纺织公司。据村民介绍,当地政府在蚕茧生产季节,?般会尽其全力以阻止外地收购商进入当地市场而压低价格,维持其垄断利润。j村的桑蚕养殖是受到政府干扰的产业,它所承担的功能也在于增加村民收入。
在蔬菜产业方面,除了县城的蔬菜市场外,主要面向的是外地市场在蔬菜成熟时节,外地的收购商到村里进厅收购,同时,也有部分蔬菜用于自给,但其市场化程度较粮食产业更高。据村民介绍,20受到全国蔬菜市场低迷期的影响,j村蔬菜种植户特别是辣椒种植户受到严重冲击,价格较之往年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农户不愿采摘成熟辣椒的状况。
(二)低层次的农民合作组织。
j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程度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目前j村仅有邓家屯?个自然屯存在着正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一一邓家抽水站协会,它主要负责邓家屯全自然电的生产生活用水供应,每到生产用水高峰期,村民们都会组织起来统一抽水并将其引到稻田或者其他耕地中。该抽水站协会并没有拓展其他的功能和业务,合作的层次较低。此外,在甘蔗行业j村也存在着初级的低层次的砍甘蔗的合作小组,以15户j村农户为例,杨某、韦某、韦某某等户自愿组成一个砍甘蔗的互助组,每户出两个劳动力。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只要互助组内的任意一户需要砍甘蔗,其他户都会去帮忙。每一个榨季结束,互助组内都会进行结箅。据杨连秋主任介绍,她一户两个劳动力去年参加互助组,一个榨季下来只赚了28炔钱而她家砍甘蔗的人力支出则杲以劳动力补存在。
三、多元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与困境。
(―)市场化背景下多元个体农业经济的出现,使村庄集体经济功能逐步弱化。
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经济基础,它的缺失会使村庄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消极影响。目前,j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是靠分包土地经营权收取租金的模式,此外,每年从国家那里得到约8000元的补偿款。在村庄财务收支上,j村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极少,年j村村庄收入仅为9.3万元,而村庄支出为6.3万元,其中管理费用支出高达5.1元。
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对村庄治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需要必要的经济资源.而j村2010年的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难以维持整个村庄公共事务的?本运转.这就影响到村庄公共事务的实施,进而影响到村干部在村庄治理当中的威信,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集体经济对个体的束缚瓦解,另一方面也造成集体与个体纽带的缺失,导致集体对个体的凝聚力下降。此外,在村庄自主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幵展只能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补助,这就为各级政府介入村庄自治事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村芘治理权又进一步被削弱了。
而j村集体经济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个体农业经济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j村将集体用地都分到原子化的农户手中,由农户自主经营,这导致了集体经济的缺失,“在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内部,家庭分散经营层与集体统一经营层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家庭分散经营层的绝对强势和集体统一经营层的弱化。在集体经济缺失之后,村庄治理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只能通过村民集资或者各级政府拨款的方式来筹集。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存在,即村民可以选择“搭便车”的方式坐享其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集资的方式大打折扣;政府拨款对农村进行扶持,也为政府介入村庄公共事务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村民个体对经济利益的偏好,造成了村庄政治参与动力的不足。
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意识也随着公民个人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公民的经济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意向也就越强;而收入水平较低,则公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如何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生存理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经济理性”成为主流的偏好。在这种转型期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意识向j村经济生活领域扩展以及j村村民生活不富裕的状况,使得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成为j村村民的主要偏好(群体偏好)。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个体偏好充分体现在j村五大农业产业的结构当中。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水稻所承担的功能在于保障粮食自给,保证基本生存及减少这方面的支出;廿蔗、马蹄、桑蚕等所承担的是增加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功能;而蔬菜产业在承担蔬菜自给的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增加村民收入的功能。这五大产业所承担的功能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这两者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见表1)。换而言之,在这种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体的经济利益偏好也成为主流。
而偏好作为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具有传导功能的。某个领域内的偏好可以传导到另一个领域内的偏好,对其他领域内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j村村民个体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群体偏好扩展到了政治生活领域,对村庄政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追求经济利益、改善收入状况占据了j村村民主要精力,再加上多元经济所面临的多元风险和多元的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村民的政治注意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精力,使得j村村民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现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参与村民会议的人数仅为5人,占33%,没有参加的为4人,认为没有召开村民会议的有6人,后两项比例高达达67%;而在村民会议上提出过意见的仅有1人,没有提出意见的高达11人,比率高达91.67%;对村务、财务以及政务监督过的仅为2人,选择“没有”的多达13人,比率多达86.67%。这种政治冷漠的现象不利于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j村村委会的民意s础,损坏村委会的合法性与公信力。
(三)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分离,弱化了村庄政治精英的权威。
在基层社会,除了在政治领域内的'传统的政治精英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精英,“农村经济精英就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121,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就j村市场化率较高的马蹄、甘蔗、桑蚕产业而言,村庄政治精英大多以村民个体的身份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马蹄产业为例,村干部除了到省会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去预定优良的品种以及组织几次流于形式的马蹄种植的培训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参与进来。在具体的市场行情、市场价格信息提供等方面均没有参与进来,农产品的收购环节也是如此。在马蹄收获季节,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到j村进行收购,但外地的收购商一般都会与当地的经纪人进行合作,形成“外地收购商+本地经纪人”的模式,而j村每个自然屯一般而言都会有一到两名经纪人,负责与外地收购联系并负责事先收购本自然屯所产之马蹄据笔者调査,在j村桥头自然屯.该自然屯马蹄收购的经纪人是黄某,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而非村干部。而该自然屯的村干部杨某并没有参与整个的收购过程,她更多时间忙于自己地里的活以及乡镇政府安排的任务和村委的事务。
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尚未结合,使得村民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面对不同的村庄精英,分散了政治精英的重要性,对村庄公共事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村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以及在村民政治参与度低并显示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情况下,村民更多的是追求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就导致村民更多的依赖于经济精英,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政治精英在整个村庄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村庄政治精英权威遭到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村庄尚未建立一种新兴经济精英的吸纳机制,使经济精英转化为政治精英的渠道不畅通,使得经济精英影响领域局限在经济领域而难以向政治领域扩展。
农民之间合作的组织化,可以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变农民个体原了?化天生的缺陷,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能力,改变农民在面对市场时的弱势地位,“它带领入社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护并获取经济利益,合法、理性地向政府部门表达政治和社会利益诉求,实现各种利益的合法化、最大化”|而农民组织的建立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途径之一,它能为农民实际参与村庄经济生活和村庄政治生活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能为村民提供一种协同合作的机制,培养村民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j村,农民合作组织明显的特征在于村民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劳动力的不足。也正是为了解决村庄劳动力的不足,低级的农民合作形式开始出现。然而.这种合作组织的存在往往是临时性的,随时都可以解散,很难长久。也就是说,j村农民合作层次和合作水平仍然停留在?种低层次的状态当中,采取的是一种原子化的合作方式,仅仅在小圈子内部进行,并没有上升到村庄集体层面的合作,也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合作方式,不利于村民参与更大范围内的村庄公共事务的意识的形成,进而导致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不强,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庄的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村民冷漠的政治参与态度也表明,j村村民宁愿参与认同和协作可以随时消失的初级合作组织,而不愿意过问村庄公共事务,不认可长久存在的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也说明了村民的认同仅仅局限在小圈子内部,并没有形成对村庄整体的认同。
(五)多元治理中心的出现,冲击了村庄传统内生型的秩序。
“乡村治理中各参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在权力配置上必然产生严重分歧,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博弈,力争扩展自身权力范is,从而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博弈格局与路径轨迹。”w改革开放30年来,随之上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基层农村政治经济体制也随着发生变化。就j村而言,政治经济体制也先后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在人民公社时期,原来j村生产大队的村庄组织模式,管理着政治、社会和经济事务,采取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权力高度集中,行政的力量决定一切。
此时,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身份重合,在村庄治理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乡政村治基层治理模式确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村庄治理体制逐渐从村庄经济领域退出,村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幵始出现分离,但是由于j村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经济精英尚未形成.面,在资源吸取型的体制下,行政力量对村庄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农业税费的收取上,此时行政的力量通过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对村庄经济领域进行千预和控制。在后税费时代,随着国家控制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村庄政治精英失去了传统的地位,多中心治理的体制开始形成。在政治领域,传统的政治精英仍然占据着主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村民个体经济利益的偏好,出现一种政治冷漠现象,使得村庄政治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政治精英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意识向村庄经济领域扩展,村庄出现了新兴的经济精英,在村庄经济领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此外,村庄外部的经济精英也开始对村丨主经济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外来收购农产品的客商为村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而他们所提供的市场信总、市场行情等对村民农作物种植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行政力量仍然对村庄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领域,行政的力量对村庄选举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控制力,进而保持着对村庄政治精英的控制,确保国家的政策得到顺利的实施;而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由资源吸取型向资源给予型转变,再加上j村集体经济的缺失,使村庄失去了抵御行政利用经济资源对村庄控制的能力。这些都使行政力量对村庄自治秩序造成冲击。在经济领域,行政力量对村庄经济生活的干预,取代了市场,影响村民与市场之间的分配关系。
而行政力量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j村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种负面的作用,影响村庄公共事务内生型的经济基础。
四、小结与思考。
综合上述,在社会转型期当中,j村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分化过程中,集体经济的功能被消解,多元个体农业经济兴起,对j村村庄治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经济分化过程当中,村庄公共事务的治理趋于落后。从j村个案中可以看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农村转型期当中乡村治理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建立一种新兴精英的吸纳机制,将新兴的精英纳入到村庄治理的制度当中来。在社会转型期,会出现一些新兴的领域并伴随着该领域内新兴精英的出现,新出现的领域往往会对村庄治理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此时将新兴精英纳入村庄治理的制度当中来可以缓解传统治理体制的不足。
第二,正确处理好政府(行政)、社会(自治)、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扩展型经济需求的特定时期,经济生活在村民日常生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行政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应当将重心置于扶持村民经济生活之上,而不是干预或独立于村民经济生活之外第三.逮立新型的个体与传统的以土地为载体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维系的纽带瓦解,降低了集体对个体的凝聚力,使个体对集体事务产生冷漠感,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体和集体的联系机制。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四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不愿意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道路,很多地区精心设计其产业结构,对污染进行控制,对于各地的积极态度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但实际情况却与之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新型城镇化实行的过程有所侧重,有的地区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房屋的建筑上面,在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但不远的隐蔽处却有一个发臭的垃圾场,这对村庄的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村庄整体环境的协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只顾面子工程,而让村民从内里感到不舒服.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新型城镇化与村庄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才能整体普遍的提高.
本文的现状分析是深入农村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数据来源分别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合肥市肥西县,池州市青阳县,南京市溧水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地的近20个村庄.主要调研方法有问卷和访谈.
2.1环境治理行政主体涉及多部门。
我国目前村庄环境是由多个部门合作管理的,其中涉及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在做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会经过各个部门的协商调整,大大的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本文所采用的调研方式主要是走基层,从走访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各个部门及职能也是大相径庭,亳州市主管环境工作的是美好办,合肥是文明办,池州是农委等等.对于治理部门和治理情况的不统一没有一个出台的政策或者方法来衡量,不利于激发各地治理的积极性.
2.2资金支持与基本设施不完备。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对于一些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企业非常受农村地区的欢迎而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污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出现只破坏不治理的现象,因此农村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2.3技术支持与相关指导不充分。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而农村工业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污染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短期内还很难达到.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逐渐重视起来,但真正深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还有欠缺,并且目前能深入农村研究,指导的学者、专家也非常少.因此,农村环境在一些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还不能做到很准确的进行控制,导致一些污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进行.
2.4涉农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自我突破,积极招商引资,以优厚条件吸引企业落户本村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与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造成的新型现代化农村污染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农村污染源的首要因素.因此,相关涉农企业的环保意识与企业的污染程度对当代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很难有企业能够了解并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毕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以经济利益最大为目标.
2.5农民环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农村普遍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环保意识较低,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较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从问卷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都认为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农民自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却难以改变.
3.1污染源多样化。
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带来的污染是复杂多样的,下表是我们将各个调研地污染源种类及比例的数据.污染源的多样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多,处理更复杂,不是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处理一项或几项污染,而是有更多的污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各污染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污染问题,这就需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更加系统化,整体性把握,全局意识,统筹实施。
3.2政策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才被持续关注,所以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也就相应滞后.表现为:一是政策的局部性,相关农村环境政策的数量少,针对性小,不能完全覆盖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二是政策的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污染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政策的出台受某些方面的影响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一些政策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低,由于某些原因,如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性不足、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执行背后的权钱交易等因素,造成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3政府单一主导,社会力量不足。
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1/4的人对政府工作表示不满意,很多人认为政府并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由我们调研走访的政府部门以及收集到的相关政策资料来看,政府部门是很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的,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做得比以前好了.那么,这就反应出农村环境治理单一依靠政府是不正确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成本高,资金来源少,可持续性差,且效果不理想.农村环境管理的监督绩效工作都交由政府,不仅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他环境主体的责任未落实.并且农民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有限,与此同时政府处理问题的周期长,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这也就造成了农民认为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的印象.
3.4农村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均衡。
由于经济差异的存在以及上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地环境管治情况也各不相同.目前农村大都是优先投资建设的中心村,由于资金不足分批建设的原因,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得不到重视.比如有的村子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而其他村庄可能没有建设.而且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成本高,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扶持相关环保产业,而且作为政府方面也非常为难,建设有先后是必然的,先建设的地区先享受,但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无法享用,后建设的地区虽然建设较晚但设备设施更为齐全.农村环境的建设管理差异非常大,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
3.5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落后与污染控制,政府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能分散,例如合肥市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文明办主办,亳州市是由美好办主办,而池州市主要是农委负责,各个城市的管理职能各不相同,治理情况自然也大相径庭.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就看到有某些环境问题村民多次反应却被各个部门互相推辞的情况.形成了一种有的部门什么都要干,有的部门形同虚设,闲置的状态.
3.6宣传教育工作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村民都没有接受过宣传,其中一部分群众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宣传甚至是一点都不知道,而在对政府的访问中,笔者了解到基层宣传工作开展的难处,大多数农民并不积极响应,觉得事不关己,久而久之,基层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也就没了信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基层政府自身的素质不足,部分村镇干部是由当地村民选举上来的,自身素质不高,更加没有带动群众共同治理村庄的想法,宣传教育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本身就不高.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积极地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但农村体育的发展会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1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党的富民政策和惠民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农村体育发展在物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我国农村人口参与体育的比率较低。
体育人口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融入程度。有研究表明,目前城镇中有51.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中只有28.97%的人参加过,远远低于中国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水平:农村人口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1.2农村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设施较少。
目前,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体育资源是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虽然近些年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与所需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致使农村的体育资源严重匾乏。
1.3农村体育观念落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
由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打发闲暇时光的方式普遍是打扑克、打麻将等,而不愿意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农村居民普遍存在一种思想误区,即“干活就是锻炼,、“劳动等于运动”,因此在农民眼里,体育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此外,目前由于存在乡镇农村干部和群众对体育的功能缺乏正确认识以及资金匾乏等问题,农村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数量较少,而这种现象大大限制了人们享受体育的权利,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1.4农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状况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已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民收入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5.5元,比提高了717.5元,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为37.7%,比20降低了1.6个百分点:20,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486.0元,与年相比提高了40.5元。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六
(1)促进城乡差异化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环境体系,以县为基本单位统筹城乡发展,同时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作用。
(2)仔细研究城市发展阶段,探索新的规划模式。首先要从宏观角度梳理发展规划,优化空间配置,提升存量管理,将发展向着城市空间功能补充进步。
(3)探索以人为本、低碳生活的生态化城市与社区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涉及城市以及城镇乡村,同时注意生态化社区规划建设。
3总结。
自从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在这一阶段,我国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进行城乡规划,增量型、蓝图式规划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规划类型。不过近些年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倒逼我国的改革,全社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
作者:施建福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1]刘一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居业,2016,04:149~150.
[3]王璐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5,07:58~59+63.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七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但是在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城镇化模式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保护耕地和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1、城镇化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又要有每个城镇的具体规划。新型城镇化既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对城镇化的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东、中、西,大、中、小协调发展。具体到每个城镇,又要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精做细自己的城镇化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貌的局面。同时,城镇规划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规划一旦形成,除按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不可来回变动。
2、提高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在新兴城镇、特别是农村整建制转居以后,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往往是原来的乡镇政府及原来的村委会,但由于乡镇政府权限有限,及缺乏管理城镇的经验,往往造成新兴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财政处于财政压力的终端,受到县级财政的种种约束,但作为地方基层政府的乡镇,往往成了城镇化的最终执行者和建成后的管理者,处于诸多矛盾的风口浪尖之上。所以改革财政制度,赋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乡镇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妥善处理城镇化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城镇化的进程更加顺畅。
3、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保护粮食安全。
我国13亿人口,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破。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认为18亿亩的红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笔者认为18亿亩的红线不能破,一旦突破,各地政府定会竞相掀起新一轮的“圈地”高潮,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各级政府要把控制耕地总量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为土地规划的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办法,加快存量土地的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建设。
4、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城镇生态文明水平。在新型城镇化中。
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
经济等绿色经济模式。积极强化节能减排,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完善新兴城镇生态基础设施,采用集中供暖,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推广使用清洁交通工具。注重城镇的生态景观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要优先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慎用政手段。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在多年的实践中,收费和补贴制度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企业宁愿交少量的罚款,也不愿投资进行彻底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同时要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和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性。行政手段由于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够强,今后应该慎用。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大跃进”。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八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十八大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
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所以说推进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之策。
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同时,过去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过往的城镇化不少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的道路。
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的是投资扩张的热潮,借城镇化之名,以土地为重要抓手,大肆建房、人为造城,城镇化沦为部分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手段。
这种不以人为本,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化,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许多尖锐的矛盾。
基于过去多年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推进城。
镇化,我们必须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人为本发展战略。
加快促进“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城。
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城镇化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要素,而不能只片面关注“物”的要素。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农民:一是农村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不搞强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使用所获得的收益应全部返还“三农”,这也是产权在法理上的要求。二是对已进城的农民,要让他们在就业择业、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租购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总之,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城镇化的成果。
是否惠及农民、农民是否安居乐业作为城镇化成功与否的评判。
标准。城镇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这个“城镇化”就是一个伪命题。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两个并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行不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并行不悖的多元化战略。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区域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也不能采取整齐化一的城镇化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绝不能放松对农村的建设和发。
之巨。保障生活在农村的这部分人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由此可见,城镇化可以解决部分“三农”问题,但真正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不能放松。因此,一定要坚持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三)产业支撑战略。
产业支撑,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防止城镇“空心化”;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城镇化提供平台,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所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必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正确战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九
城镇化也使城镇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城乡物质差别趋于消灭,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提升,体育活动已不再是城镇居民的专利,农村居民同样渴求与城市人一样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人们主动去接受体育,通过观赏体育、参与体育,向健康化的生活方式迈进。城镇化后人们对体育的'各项功能的认识度较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也有很大变化。
2.2改善了农村体育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在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各级县、区、行政村、城镇社区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修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了可能和财力上的保障。
2.3强化了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机制落后,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完全处于自发状态。在新型城镇化影响下,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目标责任日益明确。农村体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是联系农村居民体育各要素的纽带,有效地组织管理有利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管理系统由各级政府部门、民间社团等构成。各级群众体育活动的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发起者、推动者,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条令,推动区、镇(街道)、乡(社区)各级基层群众体育部门开展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成立体育文化指导站,并配备专职体育干部担任体育活动指导员:通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对群众开展健身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和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根本目的。
2.4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入了小康社会水平,农村体育文化逐步更加贴近农民生活。各级政府、体育协会、各社区和群众团体,在每年的节假日都会组织一些民俗类体育比赛活动,参赛单位和人数逐年增多,项目设置更加体现出农民特色和传统特色。如各地农民运动会设置了农民喜闻乐见的中国式摔跤、象棋、自行车载重、武术、民兵军事三项、龙舟、舞龙舞狮、毽球花毽、风筝、钓鱼等项目,吸引着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
摘要:现如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各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都开始意识到传统的线下营销已经不能让企业以最快的方式扩大销售市场,只有对营销方式进行改进才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顾客。于是网络营销成为了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然而单一的网络营销手段并不是长期销售的解决方法,多样化的销售方式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于是网络营销的创新方式被各类企业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淘宝“双十一”;营销方式;创新。
一、研究创新型网络营销方式的背景。
淘宝网天猫上每年双十一疯狂的数据都会让人不禁感慨现如今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信息数据的无障碍流通,让我们仅仅通过一部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双十一当天日交易额的变化过程:据阿里巴巴实时数据显示,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以912.17亿元交易额落下帷幕,其中无线交易额为626亿元,无线占比68.67%。当20淘宝双十一零点刚过,在短短的12分28秒时间里天猫双十一就突破了100亿,而在天猫突破100亿用了将近6小时,天猫是在38分28秒时突破100亿,由此可见,双十一的影响度在不断扩大,2015年的双十一成交额在当天的销售过程中与20淘宝双十一成交额571亿元相比再创新高。
二、创新型网络营销的现状。
1.创新型网络营销方式对企业的影响。首先,以往的传统营销方式仅仅是将产品放置于实体店面中给消费者们进行选购,在实体店的运营过程中,由于选址的不同,不同的地段存在不同的租金价格,因此企业不但要承担高额的店铺租金费用,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招聘员工并给予培训以及花费许多资金下发员工工资。而如今大部分企业纷纷将传统的营销方式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充分的运用各项资源。例如,不同地区的消费群体,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全面而完善的产品介绍以及储存量大而不需要店铺租金的网店,不但拓宽了市场扩大了顾客群体,还节省了很多的人力成本以及实体店的营销成本。其次,企业不断的更新自己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可以引领潮流吸引更多的眼球,还可以在原来自身资源与能力的范围内突破和发掘自己,并激发出企业本身更大的发展潜能,不断地自我更新持久的发展下去。
2.淘宝双十一创新型营销方式的表现。
2.1淘宝双十一活动目的。现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经过企业的不断传播,淘宝双十一利用恰当的营销噱头成功的引起了高度的关注,现在的11月11日光棍节在青年人的眼中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可以与圣诞节、情人节并驾齐驱的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因此现如今的双十一备受关注,在双十一活动开始之前,商家们通过参加各类特价活动以增加自己品牌产品的曝光率,提高本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只为在双十一活动中做好销售铺垫。
2.2淘宝双十一活动形式。在2015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来临之前,阿里巴巴将以往在杭州的指挥中心移师到了北京,并在11月11日光棍节的前一天晚上,在“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会。阿里巴巴不仅邀请了著名导演冯小刚,还邀请了众星捧场,包括:韩国明星rain、泳坛小鲜肉宁泽涛、魔术师刘谦、90后小正太tfboys、美国歌手亚当兰伯特以及赵薇、郭采洁、张靓颖、宁静等,这场大型晚会在10日晚由湖南卫视直播。正因如此,2015年的双十一用不同与以往的晚会形式再一次成功的吸引了目标市场消费者们的眼球,同时也提高了淘宝的影响度与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在整个双十一的前期准备中除了阿里巴巴很大力度的宣传以外,同时也离不开所有的商家们创新的营销方式。商家们通过前期活动的产品设计、网页设计以及优惠活动等清楚地展现出产品的功能与特性。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店主以双十一为主题元素招聘人员设计首页海报、店招、宝贝详情页等全部图片,将店铺已经上新或预售的商品置于预热活动页面,并在店铺活动主页轮播产品详细的特惠活动以及关联海报,在微淘活动推广海报展现产品图片,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双十一购物狂欢氛围为活动当天打下基础。有的店主或者企业还会通过短信通知或电话通知的方法提醒老顾客双十一即将推出的特大优惠,并在自己店铺首页海报、店招等显著的标志引导下自主下单。这些都是为让新顾客明确的了解双十一当天的活动规则与活动力度。
三、网络营销创新存在的问题。
由于淘宝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各店铺为了提高自己店铺的销售额,想出的各类创新活动一次次的唤醒了消费者们的消费欲望,让2015年淘宝的销售额比去年年大大的提升了许多。虽然双十一这样的狂欢活动在近几年的大力宣传下一次次创下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这光鲜的销售额背后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引起人们的关注。
1.许多的物流公司不堪重负。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当571亿元人民币注入天猫的时候换来的是将近3个亿的包裹;在2015年双十一当天凌晨0点40分,菜鸟“网络物流”订单数突破一亿,全天累计产生物流订单4.67亿,电子免单1.2亿,12点05分时物流订单便突破2.78亿,打破了2014年双十一全天记录,最终以4.67亿的物流订单落下帷幕。因此,随着双十一销量从凌晨开始不断的上升产生了大量的订单,这些订单不但需要店铺客服进行后台处理,还需要将每一个包装好的快递发送到不同的地区经过多次的装卸、分拣与集装运输才能到达客户的手中。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货物运输超出了快递公司的负荷。
2.淘宝网系统被挤爆。据悉,2015年双十一凌晨,支付宝支付高峰每秒处理的交易笔数是8.59万笔,在线人数峰值达4500万,无线交易额占比曾一度突破90%的峰值,不到凌晨2点,很多品牌的销售已经超过60%甚至售罄。正因如此,导致客户端人满为患,无法高强度的同时运行,导致很多商品的界面无法显示或长时间处于加载过程中。因此,淘宝在其大肆宣传的过程中,虽店家们用尽各种营销手段招揽顾客,但淘宝并没有考虑到系统在同一时间承受大量访问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大大打击了消费者对抢购产品的兴致使消费者对其感到失望。
3.部分商家诚信不足。以近几年逐年增长的双十一交易额的发展趋势来看,活动期间会有大量的消费者参与,在双十一活动前期,有的商家把商品原价上调,更有甚者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比原有价格还高,在活动结束后还进行着半价活动。且由于需求量较大,有的卖家在产品质量和库存管理等方面疏忽以次充好,导致很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还有很多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用不正常途径刷高信誉值欺骗消费者;甚至有的商品与描述不符,商家夸大商品功能或美化商品外观诱导消费者购买,牟取利益。
4.售后服务不完善。众多消费者反应“双十一”时的购物完全是“自助式”的,商家的客服完全形同虚设,想要咨询商品的详细情况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网页咨询自动回复“咨询繁忙,请自助购物”,电话咨询则是无人接听。很多消费者由于购买时不能见到实物难免会产生疑虑,但拨打客服热线电话客服热线重复着自动语音回复;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退换时,网上的客服人员对于这类情况的反应就是索要商品问题的照片,在确定商品问题后建议买家将问题商品退回,而由于活动中销量大,很多商品都没有了存货,最后只能以强行退货告终。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消费者表示不在乎商家们的补偿,更想要的是熬夜拍下的商品,而拍下的商品不能到手,让不少人对这次活动失望。
四、对网络营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对物流体系进行完善。无论是什么规模的物流公司它的运营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配合淘宝店家完成那么大批量的货物发送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在双十一活动之前,物流公司应该提前做好预期,通过对近几年双十一活动的比较,充分预测活动的规模,根据上一个季度货物的收入量和发出量来对新一年双十一所需人员进行临时招募,扩建场地以备货物的存放与分拣,并增加货运车辆,保证配送的效率。
2.优化淘宝网络营销系统。只有高质量的系统才能让消费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正常的体验购买带来的乐趣,只有当消费者在不断地浏览产品后才会有有一笔一笔的订单生成,这样一来双十一前期淘宝店家们大量投入的广告费和优惠活动费用都会在交易成功后让其成本收回或者盈利,让来年的双十一活动更加促进商家想出创意销售想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享受网络购物这一过程。
3.完善规章制度,提升商家诚信。对于部分商家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胡乱标价的行为,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使淘宝的形象受到影响,应受到更严厉的管制。要解决这一现象,应从政府和淘宝网两方面入手。首先,应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工商等监管部门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网络消费走上法治的轨道。其次,淘宝本身应完善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在交易中的不诚信行为,处罚措施应落实到位。应严格规范商家的信誉评价,让信誉评价真实有效,对于用不正规途径刷信誉评价的,应取消其资格。诚信的建立是网上交易的基石,有利于淘宝的健康长远发展。
4.跟进售后服务。从活动结束后的反应可以看出,售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双十一期间淘宝网的售后服务由于供不应求,消费者买的产品出现问题却不能及时找到反应的途径,表现出信息存在严重的单向性。因此,在售后服务方面淘宝应该增加客服人员的数量,以提高售后服务的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和移情性。可靠性,淘宝网应该对自己承诺的服务做出准确的定位,并提供与承诺相匹配的服务内容以及准确可靠的执行服务的能力。响应性,在顾客需要服务的时候,作为提供服务的淘宝网应该做出快速的回应,并在此后的交流中保持主动性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安全性,对客服人员进行培训,让其明确岗位职责培养良好的业务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素养,以便更好地履行服务承诺。移情性,设身处地的为消费者考虑,了解他们能接受的满意度,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五、结语。
现如今的淘宝网作为亚洲最大的网上零售商圈,网络营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会到了网络营销的优势,不仅能获取大量不同产品的数据还能快捷的下单将喜爱的东西收入囊中,这样的购物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单一的营销方式并不是长远之计,只有在不断地更新中,运用不同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店家们的品牌和产品,才能给店家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相信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去粗取精,销售额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慧娟.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以淘宝网店为例[j].经贸实践.2015(06).
[2]李晓虎.淘宝网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12).
[3]欧阳洁,刘迷.淘宝商城节日营销策略研究——以“双11”购物狂欢节为例[j].品牌.2015(04).
[4]舒会芳.淘宝网店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一
19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中提出,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
为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5年开始组织编写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今天发布的是首本年度新型城镇化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编。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包括:第一,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第二,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第三,切实提升城市功能;第四,努力促进城市群发展;第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第六,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二要拓宽落户通道,强化地方主体责任,促进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三要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各地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差距。
在“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一方面,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
4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徐林,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并就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居住证制度、留守儿童、农民工落户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赵辰昕主持发布会。6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新型城镇化。
供大家参考借鉴。
为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我县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形式扎实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围绕“一河两岸、新老融合,南延东扩、产城对接”发展思路,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园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了“山水、美丽樟乡、生态福县”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提质,截止目前,全县户籍城镇人口8.3万人、新增落户城镇人口1568人、常住城镇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2%。
1.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摆在城镇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县城第三轮、各乡镇总规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完成了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同时,为保护县内历史遗留建筑,还完成了金田乡银圳村和竹江乡沙溪村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城市建设“既重视面子、也重视里子,既重视地上、更重视地下”的要求,投入资金111.5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县城(含工业园区)约9.6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城镇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等制度,实现了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城镇建设始终延着规划确定的方向前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精品建设,着力促进城区景区“互动”、园区城区“对接”、城市乡村“融合”。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了道路提升工程,修通了公园路、站前大道和百福门至湛田桥等景观道,完成了武功山大道、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框架。重点推进了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了泸水河大道和泸水河两岸亮化提升工程,改造新建了中山场公园、思成小游园等街头绿地20余处,县城绿地率达42.6%;广场、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入选首批吉安市立公园,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力推进了功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排污、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镇村建设。我县国土面积2796平方公里,下辖7镇12乡,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集镇1个,为县城所在的平都镇,2万至5万人口的集镇8个,分别为横龙镇、严田镇、枫田镇、洲湖镇、山庄乡、寮塘乡、金田乡和洋门乡。近年来,我县突出镇村联动这个核心,积极推进6个乡镇的扩权强镇试点,以“九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了乡镇集镇的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圩镇环境,做旺集镇人气和商气,涌现出了洲湖新区、泰山风情街、洋溪新农贸市场、横龙移民新区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品位深、有看点的精品示范点,特别是围绕我县省百强中心镇洲湖镇,依托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洲湖新镇区项目,全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南乡片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我县还稳步推进了81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安茅线、吉福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冈口村塘下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4.加强规范管理,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二次复检。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总量在全省排前列。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县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城市管理一、二、三类责任单位和门店考评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五个二”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三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热线、“数字城管微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城管综合执法、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的“1+3”城管新模式,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处置、变推诿拖沓为快捷高效,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五个二”监管等方面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了县城违规占地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两违”建筑巡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5.强化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县财政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已达16.76%,为加强城建投融资工作,缓解城建资金压力,我县于2019年和**年分别成立了**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平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3亿元,共解决了2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县正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借用还一体化、投建管相分离、实体化运作机制,并探索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项目。
6.开源节流并举,保障建设用地。一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城区、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模范县”;截止目前,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1.63平方公里,县城存量用地21.5亩,工业园区存量用地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63.47亩。二是用好政策把握机遇,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25万亩,获批立项土地“增减挂”项目3359.56亩,增加建设用地482.95亩。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2019年至今共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53宗。
7.推进均化等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核心,坚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方面,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截止**年,全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5.1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2.2%、25.1%,合计占比达37.3%。工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落户方面,面放宽进城人员落户条件,对有意落户的城镇就学、就业、经商、投靠、居住公民,不受房屋、计生证明等限制,即可在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常住户口,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按照登记即办证的原则,实行居住证“两栖”制,保留原享有的农村权益,同时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年共办理各类农民工落户城镇1653人,另外还为3876名外地农民工办理了居住证。住房方面,我县从2019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先后开发了“安居小区”、“和谐小区”和“园区小区”三个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3374套,其中廉租房2492套,公租房804套,经济适用住房78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构建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补贴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了旧城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并结合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9个50户以上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了改造,2019年至今共完成拆迁11万平方米,改造1136户,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高。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了晶宝幼儿园,实施平二小异地新建工程,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成功“退城进园”,城关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整体回收了华泰学校并进行了重点改造,积极改善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100%就近入学。卫生医疗方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了泰山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硬件设施。通过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保方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参保模式,尽可能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都能参加并享受养老、工伤、生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已达到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861人。养老方面,制定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竹江、赤谷等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改造提升了枫田、洲湖等17所乡镇敬老院。出台了《**县推进新一轮敬老(光荣)院建设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实行了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并将县直单位帮扶敬老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虽然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通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违章违规建房,余土废渣、临街洗车污染路面,城区集镇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目标,积极策应市里确定的-吉安-永丰和-永新-井冈山-遂川两个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一)打造亮点,力促县城品位大提升。围绕城区当景区建、项目当景点建的思路,按照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开发的要求,继续推进城东、城南、公园路“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安林大桥至安平电站路堤结合景观工程等续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城东路网等新建项目建设,着手开展瓜畲至横龙绕城公路的规划设计。按照成荫、成景、成林和出彩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蒙岗岭公园和泸水河两岸、泸水河大道和武功山大道两边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按照市中心城区“两带一区”建设模式,沿枫田车田至横龙石溪一线,启动县城泸水河两岸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加强沿河沿路规划管控,突出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整合,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沿安林大桥、凤林桥、**大桥,着力打造泸水河内环线,重点抓好沿线道路的畅通,泸水河两岸建筑空间、立面风格的管控和整治,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退让有度的红线和疏密有间的绿线,进一步提升泸水河“金腰带”景观品位。
(二)狠抓整治,力促环境优化大提升。扎实开展“三改四清”攻坚行动,认真制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清菜地”,推动宜居环境再上一层楼。按照“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模式,继续推进文化路、滨江南路、蒙岗路等城市棚户区、无物业小区、渡河城中村以及部分城边村、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善拆迁安置地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积极利用边角废料地块、闲置土地资源,多建生态小游园和停车场,满足群众健康休闲需求。立足治脏治乱治污,完善垃圾中转站、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以铲除户外广告、清理违章搭建、开展护城河截污清淤等为重点,促进路面立面和水面河面的清洁化,打造更加秀美的城市环境。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样板县”,真正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崛起。
(三)以点带面,力促集镇面貌大提升。全面推进6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重点将已经明确的相关事项落实到位。以“九个一”建设为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商贸大镇、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力争年内每个乡镇集镇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中心公园。强化沿线整治、带状推进,推行乡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合理、功能明显、特色鲜明的镇村布局体系,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重点沿瓜泰旅游线、安茅线打造2-3个精品示范点、1-2条精品示范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泸水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四)强化培育,力促城市产业大提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积极策应旅游强县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既围绕做旺产业强化服务业配套支持,也注重培育新型业态形成多极增长。加快推进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等项目建设,尽早启动城北汽车站和城郊汽车专业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统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并推进老年公寓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长服务业短板,促进各种业态互动发展。
(五)注重民生,力促公共服务大提升。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改革,重点在市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就地城镇化,提升城区和小城镇聚集效应。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以“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尽快完成二期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6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社会福利院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社保标准,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加快平二小异地新建、**中学扩建、华泰实验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城东学校、县城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六)健全机制,力促长效管理大提升。以科学规划引领管理升级,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电力、道路、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完成县城和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完成80%以上。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年完成1项以上城市设计试点,并将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条件。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数字城管“三全”平台,建立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各类违法综合执法、县直单位“门前三包”的三轮驱动机制,探索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以及征用地、预留地、安置地台账清单式管理制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三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
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1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 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
(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
(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5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
(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 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15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四
20xx年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据中央、省、市、且有关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结合我乡实际,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现将20xx年我乡新型城镇化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在我乡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要求,严格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一是在政策上我们根据县加快推进浙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的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及指导精神,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依法狠抓建筑市场管理,注重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建筑质量及安全的监督:三是加强城镇建管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努力,我乡的建筑队伍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安全的良好局面,建管人员的骨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乡的基础设施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截止20xx年底我乡共实行农村土坯房改造200多户,累积完成杨家场等4各村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聚居点风貌打造已基本完成。新村的建设缩小我乡城乡差距,全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在新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新村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规划,奋力培育新产业,改造新农居,培育新农民,塑造新只貌,全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对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建房的农户教育和发停工道知,必须按照规划建设。今年,通过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县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我乡新型城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乡新型城镇化建设形势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五
自3月18日以来,按照省局(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们聆听了问局长代表省局(公司)党组作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由增长型向成长型转变》的动员讲话,收看了科学发展观专题理论讲座,开展了三次支部集中学习交流活动,自学了《毛泽东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章,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理解。结合学习情况谈两点初步认识。
一、全面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就不会有人的认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是永恒的定律。中国共产党始终用发展的观念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关于“我国人民应当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关于“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的发展观念、方针政策,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农业得到了发展,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初级阶段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发展观,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改革开放取得的了巨大成功,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
关于“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可持续发展”“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继续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开始迈入小康社会。
以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将引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顺利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关于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我们实践的“金钥匙”,因此,需要我们学好用好。
二、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解把握全省系统20xx年中心工作。
过去在工作中常常引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句话,可以说是用的多,想的少。通过这次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认识新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理论,更是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指南,需要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需要结合实际运用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各自具体的科学发展理念、方法、模式、途径和目标。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着力点是结合行业实际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植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中,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到行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来理解把握行业的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从而使思想认识上更加统一,行动上更加自觉,方法步骤上更加科学,实践效果上更加明显。
问局长代表省局公司党组对20xx年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国家局提出的“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工作要求,以推进企业组织转型为主线,以一线员工和零售终端为工作着力点,确保经济增长,确保市场秩序,确保规范,确保安全,促进全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为顺利完成目标任务,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理解我省系统全年的中心工作。
满足消费需求。所有这些举措是根据行业内外部的变化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符合行业当前实际的措施、手段和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行业的具体应用。
二是用发展观理解把握全面规范。近十年来烟草行业的发展充分说明,没有行业的不断规范,就没有行业今天的发展壮大。应当说规范促发展是行业的一条宝贵的成功经验,已经深入人心。首先,规范创造了公平的环境。没有规范,就没有送货上门,打假就变成了假打,宏观调控就会失灵,烟叶就会超种超收,越超收行业的包袱越重;卷烟计划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低价倾销,体外循环,偷逃税款,假公济私,恶性竞争就在所难免,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危害的是行业自身的利益。第二,规范出效益出竞争力。行业规范了,政令畅通调控有力,公平交易竞争有序,打假有力市场得控,服务到位客户满意,价格稳定效益增长。第三规范促进发展。随着行业规范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不断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环境下的发展是健康的发展,因为它维护了国家利益维护了消费者利益;是协调的发展,它兼顾了农业、工业、商业三者关系,兼顾了经营者、零售户、消费者三者利益关系;是可持续的发展,它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国家持续做出较大贡献,随着两个“十多个”的实现,大企业大品牌的形成,烟草的内部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将为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和智力支持。第四,规范需要不断提高。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规范与几年前的规范从形式到内容有着本质的差别,过去的规范强调的是合法合规,今天更加注重有效性,即从行为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从规章制度上升到流程和文化;过去的规范强调的是上对下外对内的他律,今天更加强调领导班子以及广大员工的自律;过去的规范所涵盖是局部的浅层次的,今天强调的是全面的深层次的规范。因此开展全面规范梳理年活动是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行业的具体的现时的体现,将促进我省系统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发展,最终实现成长型企业的目标。
三是用发展观理解把握基础管理。近几年来,我们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基础在不断的夯实,但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比,与先进企业的水平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无论是经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还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基础工作。因此,需要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加强基础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信息技术来梳理、优化和固化流程,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按照“一个转变、四个融入”的思路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等等。通过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用发展观理解把握队伍建设。近几年来行业的发展为员工的成长搭建了舞台,提供了空间,“四定改革”激发员工的活力,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但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日趋激烈,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趋势未根本扭转,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决策水平;要求我们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形势变化,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强队伍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广大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在刚刚结束的财务审计工作会议上,贾总对20xx年的财务审计工作,按照国家局的要求和省局工作的中心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问总到会并作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工作转型》的重要讲话,要求全体财务审计人员努力做到“四个更加”,即更加有效地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更加有力地落实全面规范,更加扎实地打牢财务审计基础,更加积极地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把握自身工作的规律性,提高适应性,增强主动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四个确保”做出积极贡献。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六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xx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xx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xx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xx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xx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xx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xx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xx年到20xx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20xx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xx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xx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xx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xx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xx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xx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xx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xx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七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市有关会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任务。等下,徐县长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总结20xx年工作。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城乡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县城南片路网建设进度较快,质量较高,实行雨污分流、给排水等管网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县城建设标准有较大提高。户外广告整顿工作全面铺开,新塘路、雅园路等县城主要道路的违章广告得到拆除,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燃气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成效显著,历时半年,查找和整改安全隐患168处,实现了全年零安全事故的目标。房地产开发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验收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全年新开工面积41万平方米,已经完工的开发项目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达到了规委审核条件,在建项目形成了必须抓好基础设施的责任意识。县城环卫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背街小巷垃圾清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去年,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可喜局面,各乡镇积极筹集资金,添置路灯,栽树添绿,完善环卫设施,小城镇的绿化、亮化、净化有了明显的改观。城乡环境同治成效明显,城镇卫生状况持续好转,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对乡镇马路市场进行了整治,马路市场的搬迁稳步推进。
(二)国土资源工作成绩突出。全县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实际争取省政府批准用地4000余亩,是上级分配指标的10.5倍。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1宗,为财政创收2.87亿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6个,新增耕地8900余亩。通过努力争取,我县被成功列为全省连片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县,省财政三年内投资2亿元,在我县连片整治土地10万亩。去年,针对非法采矿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彻底遏制了栗江非法采石煤现象,有效打击了川花地区非法采钨行为。开展了违法用地、违规建房的“两违”项目清查工作,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12件,补缴税费1300多万元,全县土地市场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转。
(三)住房建设和人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年新建保障性住房1950套,争取上级补助资金7400多万元,同比增长72.6%,规范合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20多万元,同比增加23.5%,受惠对象2786户,取得全市第一、全省先进的佳绩。房地产行业实现税费3020万元,同比增长10.8%。房产办证遗留问题处理工作稳妥开展,税费收入突破20xx万元。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已完成初步设计、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具备动工建设条件。
(四)城乡规划工作成效明显。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继续推进,咸塘镇和三塘镇完成了总规修编。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力度加大,三塘洪山村、谭子山工联村、宝盖皂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县城市政、云集大道提质改造和江东沿江风光带等专项规划编制成果已通过规委专家评审。规划执法力度加大,拆除了县城城中加油站和云集镇保合村兴隆组、横塘组等6处违法、违章建筑,拆违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有效遏制了县域范围内违法、违章建设的势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违规行为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违法用地、违规建房、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隐患突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乡镇表现得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依然没有突破,多元投入机制依然没有建立健全。城镇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城镇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城镇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效果难以巩固。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县城建设要有新气象。
抓项目,推进扩容提质出亮点。一方面,县城建设要认真抓好十大项目的实施,今年新开工余诗路、滨江路、清园路3条城市道路建设,抓好县城自来水厂二期扩建、天然气管网扩建和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加快云集大道、云峰路、滨江路3条主干道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以及县城背街小巷亮化和园林绿化提质改造,启动湘江东岸风光带、生态公园、县城东敞口工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抓好跑项争资工作。要把跑项争资作为加快县城建设的第一抓手、第一引擎。县住建局、县城建投、县国土资源局、县房产局、县规划局、县人防办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吃透和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对照国家资金投放目录,围绕城市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城市管网改造等重点,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策划和包装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里投资计划。县城建投要不断加大融资工作力度,确保完成2亿元融资任务。
抓管理,推进四城同创出效果。要启动四城同创三年行动计划,到20xx年,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县城。围绕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四个方面切实加强县城的管理:一要从源头抓起,严格验收管理。县城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施工、按照标准建设,尤其是对市政、照明、绿化、管线、环卫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小区道路硬化要严格把关,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和投入使用。二要从关键抓起,加强渣土管理。建设工地必须按要求围档作业,建筑垃圾要及时清运,工地进出口场地必须进行硬化。建筑工地车辆要做到净车出入,不带泥上路。建筑渣土要实行密闭化、规范化运输,定时段、定路线行驶,定点倾倒。对不按规定运输渣土而影响环境卫生的从严处理。三要从细节抓起,搞好门前“三包”。县城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是“门前三包”管理的责任主体,必须按要求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县住建局要加强“门前三包”的监督、评比和指导。四要从基础抓起,加强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云集镇和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参与县城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社区环境的居民自治。各机关单位住宅区、居民小区要建立“一长三员”制度(楼栋长、治安员、计生信息员、卫生管理员),不断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抓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出活力。一要改“吃大锅饭”为网格化管理,实行责任到人。改革过去“吃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片包干、路段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二要改平均主义为精细化管理,实行“五定”考核(定岗位、定责任、定标准、定人员、定奖惩)。城管、环卫、市政、路灯、园林等县城管理服务部门的干部职工的工资,除基本工资外,津补贴和奖金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奖勤罚懒,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就是要不一样。三要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实行市场化运作、货币化管理。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将环卫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护等工作推向市场,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逐步形成管理效能化、监督规范化、作业专业化的城市管理新局面。
抓规范,推进人防建设出成效。坚持人防建设与县城建设相融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严格人防执法,确保人防“两费”征收到位。进一步规范人防工事建设,确保防空地下室结建全面推行,不以征代建。进一步加快“两所”建设,确保我县机动指挥所顺利投入使用,全力推进县级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二)小城镇建设要有新突破。
小城镇建设要紧紧围绕“三提高一打造”的目标,即: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城镇亮点。把“四场四化两改造”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四场”即停车场、农贸市场、垃圾场、休闲广场(每个乡镇至少要建一个休闲广场,有条件的争取建一个公园),“四化”即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两改造”即污水管网改造、公厕改造。
优先发展重点镇。要将三塘、车江、茅市、向阳、泉溪、冠市、花桥等乡镇作为全县小城镇重点镇,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土地供给等发展要素方面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植、优先发展。纳入全县优先发展的7个重点镇要抢抓机遇,选准突破口,研究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优先跨越式发展,为全县小城镇发展摸索经验,作出示范。
重点打造示范街。每个乡镇集中力量创建1-2条示范街道、2-3个文明小区,全县评选10个“五好”居委会。示范街道的标准是:一是规划要优,建设要美;二是设施要全,配套要齐;三是规模较大,人气要旺;四是市容整洁,管理有序。文明小区的标准是“六有四无”。“六有”即有通透式围墙、有专人负责的物业管理、有环卫设施、有符合要求的园林绿化、有硬化的小区道路、有规范的楼栋号与门牌号。“四无”即无乱搭乱建(防盗网、雨棚、车库等)、无乱种蔬菜、无放养畜禽、无垃圾无人清扫现象。“五好”居委会的标准是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积极探索农村住房建设改革。把农村住房建设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每个乡镇选择20%的村,每个村选择2-3个组先行先试。改革方向是改变目前农村分散建房方式,在拆旧建新过程中,引导2-3个邻近村民小组的村民选择一个合适的集聚点集中建房,从而降低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成本,使每个村民社区有条件创办幼儿园、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所、超市商场、安全卫生饮水工程、沼气工程等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城乡规划工作要有新档次。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做好县城总规修编扫尾工作,完成县城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塘镇和车江镇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县城东大门敞口、生态公园、东岸沿江风光带等规划,完成县城夜景和色彩、县城综合交通体系、县城绿地系统和县城环卫设施空间等专项规划。
加快城乡规划统筹。积极探索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制,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年内完成向阳、泉溪、冠市三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化三塘镇、车江镇城镇设计,编制三塘镇神山村、车江镇恒星村等6个村庄规划。
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充实规划执法力量,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建立县域范围片区巡查制度,坚持“部门联动”,强化控违拆违,对县城规划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依法按程序拆除到位。
(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有新成效。
加强土地报批工作。全年确保成功报批土地4000亩,争取4500亩。突出抓好云集工业园、三塘工业园、衡云干线两厢、县城基础设施等用地报批工作,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用地。抓住我县被列为低丘缓坡荒滩试点县的契机,用足用活政策,合理安排低丘缓坡荒滩缓解用地压力。要坚持部门联动,乡镇配合,共同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和土地报批工作。
加强土地储备经营工作。今年力争新储备土地4000亩。要抓好已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县城北片新区、湘江东岸新城整体开发。要不断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争取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实现网上交易,全年国土资源收益力保完成3亿元。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要抓好矿补费征收工作。要组织专班,在全县开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大清查,全面掌握规模矿山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对其应交的矿补费进行核算和征收。对不按时、不按实交纳矿补费的企业,停止供电、停止供应火工产品、停止办理年检年审,并依法吊销或注销相关证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安排专人值班,对隐患重点部位实行现场值守,确保不死人,力求不倒房,尽可能降低灾害损失。
(五)保障性住房工作要有新作为。
要加快进度。今年全县要完成新建444套廉租住房、1400套公共租赁住房、10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6月底前开工率必须达到60%以上。往年续建项目11月底前必须全面竣工。县直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作为,主动配合,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尽快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报批手续、项目报建手续,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项目所在地乡镇要成立专班,统筹安排施工工期,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阳光操作。进一步严格保障标准和保障程序,确保保障性住房资金和房源分配到最困难的群众手中,民政、公安、劳动、房产及银信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健全准入退出管理机制提供可靠依据。4月份,要组织开展一次全县住房保障对象清查摸底工作,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清退出去,确保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在保障性实物房源分配上,坚持“只租不售、租补分离”的工作思路,研究出台保障性住房分配营运管理办法,探索梯次退出模式,逐步实现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并轨。
要规范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对存在重大投诉和群访等遗留问题未妥善处理的企业不予年检通过。加大物业维修基金的归集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快推行物业管理,实现县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60%以上。
要抓好建制扩面,推进住房公积金工作。要积极主动作为,把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和民营企业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建制扩面。坚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规范放贷操作行为,确保资金安全。
(六)建筑施工和燃气监管要有新举措。
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要切实提高业主的主体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查找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及时消除隐患,避免安全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燃气企业作为燃气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制订隐患监控措施,落实整改资金,建立安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抢险预案,有效防范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
强化部门的监管责任。住建、安监、消防、电力等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配合执法监督。要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紧扣重大时间节点,全面开展建筑及燃气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督促企业整改到位。对违规违法建设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严惩建筑及燃气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筑及燃气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升。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对违规违法建设项目、燃气企业和营销网点,要采取停水、停电等措施,坚决制止建筑及燃气行业不规范行为。
强化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筑施工安全和燃气的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要加强本地区建筑施工和燃气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七)“两违”清查工作要有新成果。
思想要更加统一。主要在四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一要澄清底子,锁定项目。原确定的对象范围要进一步澄清审核,对不能纳入的项目和20xx年元月以后的项目不纳入清查范围。对尚未启动清查和摸底的乡镇,限定在4月20日前必须完成“两违”项目的摸底。二是政策不变,严格执行。要彻底打消“等政策松动”、“以拖代办”的想法,处理措施严格按原定政策执行。三是时间延长,年底结账。鉴于部分乡镇工作开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两违”清查工作延长到今年12月份,年底统一结账。四是惩前毖后,防止反弹。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总结“两违”清查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情况反弹。20xx年元月1日以后出现的“两违”项目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措施要更加有力。“两违”清查由县优化办牵头,以乡镇为主体,县国土、住建、房产、规划、税务等部门配合,实行专班专抓。对“两违”项目的清查要实行行政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在建项目一律停止供电、供水,在交清税费,办全手续之后方可复工;对已经完工交付使用的“两违”项目,利用从事经营活动的,一律不得核发各种证照,已核发的依法予以吊销或收回;对不主动申报、不积极配合,故意干扰阻碍整治活动的,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纪律要更加严明。对不开展“两违”工作或清查不力的乡镇将采取“三停”措施,项目停止安排,土地停止供给,资金停止拨付。
三、攻坚克难,狠抓落实。
(一)责任要细化。做好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要将工作目标和相关责任分解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对责任不到位、工作没有抓落实,导致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采取责任倒查制,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二)进度要量化。对于已经定下的项目,明确的任务,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不讲价钱,不找借口,强力推进,坚决完成。要按照工程建设时限要求,对启动建设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拆迁工作难度、季节气象因素等情况,合理制定建设方案,排好施工时间表,量化工程进度,排好工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早启动,早实施,早完成。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促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合同。
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要以扩容提质为重点,规范项目建设准入,严格招投标秩序,加强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管,确保项目按照质量标准施工。项目完工后,要严格验收检查和工程审计,确保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是党的向全党全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我县城乡建设崭新局面!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八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xx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xx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xx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xx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xx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xx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xx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xx年到20xx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20xx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xx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xx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xx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xx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xx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xx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xx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xx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十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xx年“安康杯”竞赛活动动员大会,目的就是通过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统一思想,付诸行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激发职工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以贯彻新《安全法》为契机,切实把竞赛活动落实到安全生产日常工作之中。
要充分认识发展经济与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必须把抓好安全生产当作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稳定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在手上,落实到管理制度当中。坚决禁止重生产、轻安全,盲目上项目、抢工期忽视安全的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违法生产,杜绝不依法履行“三同时”的现象发生。各地和各级竞赛组织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实际,把竞赛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与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安康杯”竞赛与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度落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要将“安康杯”竞赛活动与“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唱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主旋律,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这是贯彻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总局关于开展20xx年“安康杯”竞赛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保证稻河古街区顺利向前推进的需要,也是保证民生工程安全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落实“一岗双责”为依据,把竞赛工作纳入安全目标责任体系之中。
加大“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大“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组织力度,加强基层工作的难度,把坚持“凡是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参加竞赛、凡是开工的工程项目和单位必须参加竞赛”的原则与“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落实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易发、高发事故的建筑施工班组作为重点、纳入竞赛活动中来。公司“安康杯”竞赛小组办公室将按照公司安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要求,对20xx年竞赛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各施工单位,同样也要把竞赛工作纳入本公司、本工程的安全目标责任制之中,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强力推进。
三、认真落实和强化安全工作措施,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安全生产。为此,根据公司的实际,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要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通过学习班、安全分析会等,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指示精神,并结合公司、部门生产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和工程施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危险源辨识”、安全大检查”等系列活动,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年度“隐患治理年”工作任务。
2、要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安全性评价。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性评价是今年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目标,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改善作业环境,消除事故隐患,努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3、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围绕“安康杯”竞赛活动和“安全活动月”的主题,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实际,务求实效,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摆花架子、走过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项活动,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部门要提高警惕,紧紧盯住安全生产的薄弱方面和关键环节不放松,强化措施,集中力量,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通过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做好“安康杯”和“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各项工作,夯实安全基础,强化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增强防范事故的能力,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同志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讲政治,顾大局,全面动员,积极行动,扎实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形成“教育倡安、制度建安、监督促安、文化兴安”的安全氛围,努力使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二十
多年来,我局围绕和谐任丘建设,以生态创建为抓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环保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从减排的角度来说,主要污染物指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其中cod和氨氮存在于水体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存在于气体中。20xx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20xx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整,20xx年、20xx年这两年没有准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
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分别为: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由“十一五”时期的cod、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增加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同时,我市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节能减排“双三十”单位,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任丘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到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在20xx年排放基础上分别削减xx.x%、xx.x%、x.x%、xx.x%。
(二)减排工作推进措施。
针对以上四类主要污染物,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主要从上工程、调结构、抓管理三个方面削减污染物。
上工程是指要求污染排放量大,治理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企业重新安装治理设备。“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抓典型、抓重点、带全局”的思路,筛选出能耗高、排污量大的三个乡、三个镇、三个开发区、三条河流、三十三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六个三”减排工程,通过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使减排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20xx年,结合我市实际,实施了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联谊纸业和普鑫纸业污水深度治理工程、雁南工业区x家热镀锌企业煤改气工程、喜彪洁具有限公司炉窑尾气再利用工程、九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脱硫设施改造等一系列减排项目,为有效削减cod、氨氮及sox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支撑。
20xx年,投资xxx余万元完善了市区收水管网,提高了污水处理厂收水效果,日增加水量x千立方米,有效缓解了cod和氨氮减排压力;完成了燕南工业区新华金属制品厂和华艺建筑门窗有限公司x家企业“煤改气”工程的改造,实现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削减;华北石化公司气浮隔油项目顺利投运,由隔油池替代原来的隔油罐,减轻了后续生化阶段的处理压力,提高了处理效果;投资xxx余万元支持任丘市古淀畜牧有限公司沼气发电项目沼液池和粪便储存池的建设,并对x家规模化肉鸡养殖小区储粪池进行了改造。通过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实现了大量污染物的削减。
调结构指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如取缔小电镀、小颗粒、小轧钢等。20xx年,我市出台了《任丘市控制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关停了xx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砖厂、造纸厂、化工厂和水洗厂,与京东橡胶等x家燃煤大户签订了燃煤削减承诺书,对任丘市东方水洗厂、长兴造纸厂的蒸汽锅炉进行了节能技改,效果显著。20xx年,我局对辖区内所有列入20xx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20xx型和20xx型造纸机和达不到产能规模的x家砖厂进行了取缔,腾出发展空间,支持一批规模大、效率高、环境友好的企业建设,提升发展潜力和水平。20xx年,又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任丘市中原造纸厂等x家达不到产能规模要求的造纸厂及经限期治理依然不能稳定达标的永强水洗厂进行了取缔,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抓管理指对重点排污单位加强监管,确保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一是严把关,控增量。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七个不批”,不断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在我市落户。二是强管理,保运行。对国控、省控及已经完工的减排工程,采取“常态化巡查”、“不定期暗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减排项目稳定运行,实现减排成果的.顺利接转。三是严问责,保长效。市政府与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减排责任状,严格执行减排问责和一票否决,对乡镇及有关部门实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xx年x月,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正式通过验收,该厂投资20xx万元,设计处理能力x万吨/日,主要处理市区、油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采取百乐克工艺,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二级标准。
20xx年xx月,我市投资20xx余万元,对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工程,改造后出水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
20xx年x月,投资20xx万元的任丘市美环垃圾处理厂正常投入使用,该厂设计容量xxx万立方米,垃圾渗滤液日处理能力达到xxx立方米。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卫生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20xx年,任丘热电xx万超临界供热工程x号、x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华北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配套工程,承担着为石化基地输送工业蒸汽和向市区、油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的任务。目前,热电厂热力管网已经取代了任丘市金盾华庭、梅园三期两个大型生活小区及华北油田四个服务处的冬季燃煤锅炉。
20xx年x月,投资20xx余万元的任丘市洁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该厂主要处理雁翎工业园区(南区)铝型材加工及酸洗带钢企业的生产废水。
三、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采取的环保措施。
1、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目前,我市已有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计划到20xx年,完成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大力实施了工业企业“煤改天然气”工程减排,主要热镀锌和铝型材厂家淘汰了燃煤炉窑,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燃料,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3、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我局已连续七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大非法违法排污打击力度,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三查”行动、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坑塘沟渠专项治理、中高考禁噪、秸秆禁烧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使我市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重点行业环境达标水平显著提高。在今年x月开展的环境整治集中行动中,我局共出动监察人员20xx人次,排查企业xxx家;限期整改xx家;行政处罚xx家;停产治理x家;依法关停xx家;对x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公安部门立案xx起;刑事拘留xx人;取保候审x人。电力局断高压xx户;断低压xx户;处理违约用电xx家;移送公安局x家,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4、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目前,我市已完成了x个国家级生态村和x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梁召镇和辛中驿镇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石门桥镇和议论堡乡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苟各庄镇、长丰镇生态环境规划正在编制中,西环路办事处宋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和辛中驿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城镇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工作。20xx年x月,xxx村等x个村庄通过核查验收。今年,对中华路办事处、北各庄、张桥、徐庄、芦各庄、西凉、八里屯、北五里铺、东西八村等xx个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目前,完成了各村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暂存点建设。
1、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生态村、镇创建活动、抓好示范样板建设,同时加紧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常抓不懈。
2、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专项资金对镇(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制度化、规范划,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垃圾收运系统,使各镇垃圾收运逐步向村社延伸,逐步形成“户分、村收、镇运、区中转、市处理”格局。逐步提高行政镇(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定点收集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
3、加强城镇工业污染防控。严格环境准入,严格审批进程,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对民生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再提速。对各乡镇辖区内工业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强制性推行污染治理,严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无治污技术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对已经存的落后企业,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治理无望的坚决关闭,保证各排污单位依法排污。
4、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长效管理考核等长效机制,推动镇街及涉农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新型城镇化论文篇二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金秋送爽,皓月当空。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多想智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向所有来宾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和最真挚的问候,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圆、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拥有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让我们凝聚在此。在这个唯美的夜晚,大家会有身处异乡的思念,但我们更有融入这样一个奋进、温暖的大家庭而倍感欣慰与自豪。今天,让我们举杯邀月,把酒同欢,向支持和关心公司事业发展的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我们一起共同走过,正因为多想传播拥有一群年轻朝气、乐于奉献的员工,通过他们的不懈的努力,才让公司如旭日东升,业绩节节攀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与成就。截止8月,我们已成功策划并执行40多场大中型公关活动,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营销案例。多想传播涉猎行业多、覆盖面广,新颖的创意和一流的执行团队赢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逐渐在行业内树立起典范和标杆,成为福建省内优秀的公关公司之一。在地产行业,我们主要的合作客户有:万达、世贸、中骏、万科、润柏大都会、光明城等;鞋服行业合作伙伴有:虎都、柒牌、abc、杉杉、奥康、富贵鸟、浩沙等;快消行业有:百威、雪津、喜力、恒大等。
在今年,我们为柒牌请来男模—张亮出席新品发布会,请来明星屠洪纲为柒牌晚会献歌;在奥康国际馆开业活动中,我们也盛邀当今最热门的都教授—金秀贤空降现场;在万达、世贸等地产活动中,华人好声音—吉克隽逸、玉女掌门—周慧敏、皇阿玛—张铁林等明星也倾情出演,掀起阵阵明星热潮;在山东济南,多想传播也成功举办了萧敬腾演唱。不仅如此,20xx年的多想传播放眼全国,走出福建,成功的在北京为杉杉男装举办年度表彰盛典;在温州,为奥康国际举办旗舰店开业盛典;在济南,为jasonwood举办明星音乐会;在杭州,为坚持我品牌举办牛仔厨房开业典礼等。今年下半年,多想传播将会继续前行,以厦门为总部,以福建为核心,不断进军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拉伸业务网点,辐射全国重点市场,逐步打造成为新生的传播力量。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努力,多想传播成功掌握港澳台、内地、日韩近200名一手明星资源,与全国300多家主流媒体、30多家省级电视、70多家主流电台形成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在明年,多想传播也将独家代理一家优质的媒体机构,持续为客户提供最丰富、最优质的媒体资源。
20xx年,是多想传播迅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们完美蜕变的一年。从原先的“多想公关”升级为现在的“多想传播”,就是为了顺应公司的主流发展和实现公司的美好愿景。在拥有良好基础和丰富资源的前提下,公司的主营业务版块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现有的服务板块有:活动管理、公共关系、数字营销和广告传播四大版块,从原先单一的服务内容升级为能为客户提供整合营销、公关传播的全案服务。
20xx年,多想传播即将脱胎换骨,踏上新的征程。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血脉相连的员工们,相信在我们这群可爱的兄弟姐妹们的共同努力下,多想传播会羽翼丰满、展翅翱翔。多想、梦想、分享是我们公司的宗旨,相信也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最后,祝福所有员工朋友们拥有更多快乐和更大的收获,祝福大家今晚好运连连,博得大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