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专业1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并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资源,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结是对过去的概括和反思,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重点和关键。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三)从背景中升华。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因为是送,所以上这一课,我着实做了一些准备。在与麦元小学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这一节课中,我既感动有激动,麦元小学孩子聪明、活泼、可爱。是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我的激情。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语言的能力,教学技能的欠缺只有靠自己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加磨练。感谢这次活动。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本次语文天地包括十个部分,前五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第六部分是古诗联系,后面是开放性的知识联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3、掌握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二、让学生写一写容易混淆的生字,并抄一抄本单元的重点生字。
三、同位互相读一读著名格言。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四、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五、读一读,背一背这首古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开卷有益:自读《书本里的蚂蚁》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布置作业:自学一下笔下生花。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比较建之旁和走之旁的不同,练习书写。
2、指导学生按部首给生字归类,掌握识字规律。
3、区别形近字,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再进行造句练习。
4、举办祖国名胜古迹展览。注意培养学生的活动自主性。
5、练习朗读、背诵古诗和儿歌,培养学生的语感。
6、学习。
一、描一描,写一写。
1、师生讨论:建和遍偏旁的不同之处。
2、书空建字旁。
二、把下面的字排到队伍中去。
1、出示:经练、福神、除院、图团四组字,学生分别说说每组字的相同之处。
2、出示:纱、祝、因、国、视、圆、降、组,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你怎么做的,为什么?
三、比一比,选字组词。
1、同桌说说每组字的异同。
2、师范做第一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指名板书。
四、读一读,选择三个词语造句。
1、生自读词语。
2、选择词语造句。
3、师生评议。
五、举办图片展览。
1、给收集到的`祖国名胜古迹图片写上一句说明。
2、共同布置展板。
3、小导游介绍名胜知识。
六、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看插图说话。
2、师范读《望庐山瀑布》。
3、学生自读。
4、指名朗读。
七、学习。
1、小朋友,遇到生字你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现在丁丁冬冬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很有用的办法,那就是。
2、出示字典,介绍字典。
3、师用字典示范查找炉字,学生看。
4、师带领学生查烟字。
5、师生总结的步骤:数、查、记。
6、齐读查字儿歌。
7、请会查的一名学生带同学查秋字。
8、学生小组一起查找遥瀑。
八、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还要努力的地方。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感悟优美语句中包蕴的美好心灵,美丽画面。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
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障碍。
1、生自由练习读文,读准生字词。
2、生词学生认读。指导暴、惰、衡的写法。
3、指名轮读课文,师随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搭石。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绾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核心提示:《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文我用一课时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简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学对兵马俑的神态和衣着感兴趣,读得较有感情,对课文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体验出民族自豪感。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根据不同内容来学习。
例如在介绍兵马佣规模宏大时,我让学生交流讨论,重点指导学生从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在学习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写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在这里,我觉得这样写作特色鲜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迁移小练笔,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请他们用“有的……好像……”来写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本节课自己觉得还需努力的是让学生交流合作的还不够,扶得痕迹相对多了点,还要继续努力。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学习《语文天地》复习形近生字,积累优美词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场——厂威——危修——休拖——脱。
2、学生自己读生字。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指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出示投影:疑惑轻蔑胸有成竹转败为胜浮桥笨重沉没。
熟悉出色探险驱散跳跃恢复束手无策。
学生自己朗读词语,画出不懂的词语。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
学生学习运用词语。选择自己明白意思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要求: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同位听一听,互相进行纠正。
(三)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用别的词语替换。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再读。体会区别。
3、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表示时间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决》。
1、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短文。
2、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发明大王是谁?
3、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短文有哪些感想?说一说。
4、指学生结合自己朗读的情况,说说阅读体会和感想。
5、集体交流,互相补充,点评。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是怎样成功的?
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自由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讨论:爱迪生发明了什么,他是怎样发明成功的?(小组内先交流)。
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总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收获是很多,那么你是怎样知道得这么多的?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发明大王的故事,如果请大家来想些方法,你将怎样发明?(学习爱迪生的话语)好我们就请大家用爱迪生的话语来激励我们学习与研究。
四、板书设计:
“发明大王”的秘决。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以此为人类造福。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课:写一写你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是怎么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二、讲授新课:
1、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大面积提问。老师归类进行板书)。
3、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的经历,并把学生的经历进行相应的板书,如:小狗跑了,手机找不着了,搬动大石头等。
4、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6、指学生回答,同时总结写此文的构思思路。
7、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和交流。
8、学生在充分交流写作思路和范文的基础上,自己仿照范文写作。
9、老师提要求:把如何想到解决的好办法以及解决困难的过程进行重点的描写,注意词语使用准确。
10、学生练笔,老师巡视,重点指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11、同位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指上中下各等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共同讨论、共同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你在生活中的小经历,课下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在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然后多读几遍,进行修改。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吴兴杂诗》。
2、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3、收集“花”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1)经久不衰、偃旗息鼓、短促……。
(2)湛蓝、孕育、啜饮……。
(3)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4)……。
交流一、二单元你的摘录笔记。
2、带“花”字的成语。
(1)读一读这些词语,观察他们的特点。
(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语?
(3)选用你理解的词造句。
(4)你还知道那些带花的成语。
3、读《吴兴杂诗》,知道诗中描绘的是田园风光。
诵读这首小诗并摘抄下来。
二、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1、读短文,标出自然段。
2、读一读短文上的小诗,说一说赞扬了兰花什么精神。
3、回忆本单元写花的文章,分别借花说明了什么。
4、小结:看似写花,实为映人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三、初显身手。
四、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交际主题:你最喜欢那种花?向同学们和老师介绍。
交际提纲:注意交际时条例要清。
交际方法:小组交流。
二、笔下生花。
1、审题。
2、思考方法。
3、逐题抓关键。
三、学生动笔写作。
板书设计:
花
你最喜欢什么花?
为什么喜欢它?
它有什么特点?(形、色、味)。
从它身上或成长特点上,你受到的启发。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1、简介作者。
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多美呀!但是故乡给刘章爷爷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花半山,草半山的春色,更是家乡的另一道风景――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
当你读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爷爷的?)。
(搭石是什么样子的?搭石有什么作用?搭石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搭石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4、带上疑惑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1、谴责、懒惰(带点字为生字)..。
指名读,读准字音。出示句子: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给同学?2、俗语。
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
3、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指名读,出示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伏下身子、理所当然。
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按道理应当这样。)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读一读相关语段,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用“理所当然”说一句话。
5、汛期、绾裤、联结间隔、溪水猛涨“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动作演示绾袖、绾发。
提示:“间”“结”和“涨”都是多音字。四、再读课文,概括画面。
1、再读课文。这些生字、词语在课文中你能流畅地读准它们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不好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合作读课文。
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几位同学分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学生读文。教师相机指导、点评。3、想象画面。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请你再默默地浏览一遍,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4、反馈交流。
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概括几个画面,并作相应板书,必要时对板书做相应调整)。
秋凉在即摆搭石发现不稳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5、师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
(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啊,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感人的风景。
第二课时。
一、走近搭石,回眸画面。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搭石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正是这一块块普通、平凡的搭石,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图画。(课件出示概括后的五个画面,指读)。
2、出示句子,指名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到底是怎样的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走搭石。二、走上搭石,寻觅风景。
1、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寻觅美丽风景。要求:
哪里让你感受到这是一道风景,划出来,写上批注。
用心贴近文本,细细品味语言,不放过每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2、反馈交流,走进画面。
第一处美景:协调有序走搭石(1)学生反馈,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随机点评。
(3)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每当。
上工、下工,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4)配乐朗诵: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
(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2)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3)模拟情境,师生表演。
师:那我就是这个村里的老大爷,你呢?生:??
师:某某,你去干什么啊?生:??
师生根据角色,表演招手示意对方先过,隔岸大声请对方过溪,互相推辞,过溪后互话家常等情景。
(4)学生参与,共同评价。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评价表演是否贴切。(5)置身其中,送出夸奖。
孩子们,我们刚才都来到了小溪边,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话对这两位说说?
学生夸奖这两个人谦让、友善,彼此很亲近。
仅仅是这两位这么谦让友善吗?从哪里感受到?引导从“总会”理解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之间融融的情意。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读到这儿,看到这儿,你觉得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如:谦让、友善、亲近等(7)带上此时的感受,三咏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三处美景:放弃赶路整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1)过渡。
(2)出示,指名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品悟词语,情景对话,引导体会他们的动作中蕴含的人性美引导点一:
画出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引导点二:
与老大爷和年轻人情景对话:老大爷。
师:老大爷,您多大了?生:??
师:我刚才看你已经走过去了,干吗又走回来啊?生:??
师:我看你一脸着急,有什么急事吧?生:??
师:这么急的事情,还是先赶路要紧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年轻人。
师:这位兄弟,你干吗要伏下身子背这老人过去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师问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抓住“上了点年岁的人??一定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句的研读,体会这儿的人已经都把这些当成习惯了,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的。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此时的搭石,又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学生板书“心地善良”“心中有他人”“尊老”等词语带上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两段话(6)四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四、透过搭石,感悟情怀。
2、根据板书梳理:
教师引读:秋凉以后,人们??
(2)联系“每当”体会人们协调有序过搭石已经习惯成自然,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3)联系“总会”,感受人们一直来都是这样谦让的。
4、这一个一个的理所当然,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乡亲们的心里,他们认为――。
学生读他们的板书:
5、五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是啊,能不忆故乡吗?故乡有这一排排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的搭石,更有着这样一群善良、无私的乡亲们,所以作者深情地吟诵道――(齐读)。
课件出示:
故乡是大真大美,故乡是大音大象,故乡的每一块石头,也像明珠闪光!
9、引导学生带上各自诗一般的感情读课题。
五、延伸实践,读写结合。
1、教师谈话:平凡的搭石构成了一道不平凡的风景,平凡的小事中蕴含着不平凡的美。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2、小练笔: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小事物,发现它的美,动笔写一写。板书设计: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谦让尊老??
(学生板书)。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
三、事例赏析,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1、例文解析。
2、观察景物的方法: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观察。
四、小练笔。
1、用几句话写写你观察到的景物,尽量写出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2、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修改,全班讲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一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天地。
一、字词句运用。
1.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事,我们的心情也常常会随之改变,看,这个小朋友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了,多高兴呀。
猜猜她为什么这么高兴?
2、看老师的表情,生:生气。每当你们上课不认真时我就很生气。
能做做生气的样子吗?师:(面向全班),你们什么时候最生气?
3、再看,这个呢?这个小女孩张大嘴巴,很害怕。
这个呢?这个小女孩皱着眉头,很(难过).
你有过害怕或者难过的心情吗?谁能说说当()的时候,我很()。
4、小结:刚刚我们学了四个字:一起读读,高兴、难过、生气、害怕。有没有发现这四个词语都是描述的是我们的(一种心情),其实表示心情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慌张,后悔,喜欢,着急,羡慕)。
5、运用。
我们不仅要会说这些词,还要会运用这些词。
*哎,昨天我做了一件坏事,现在想想我真不该做,我好(后悔)哦。
*马上就要交卷了,我还有许多没写完,我真(着急)。
*每次写完作业妈妈给我讲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我好朋友友考了100分,我真(羡慕)他。
过度:同学们这堂课的表现真好,为了表扬你们,给你们一个猜个谜语。
二、谜语导入。
1、红冠子,白外衣,每天早上喔喔啼,它叫人们早早起。(大公鸡)。
2.你见过大公鸡吗?看!4.(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红红的鸡冠,白白的羽毛。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课题)。
5.图上的大公鸡真美丽,诗中的大公鸡更美你们想读吗?
教师范读,生听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指读。(注意停顿)孩子们停顿提示自由读,指名读。
1、孩子们,你们读得真不错,但是最厉害的呢,是能够听老师的意思,读出那行诗来。认真听,看看老师读的是哪行诗,把它读出来。
好威风的一只公鸡啊,头上鲜红的鸡冠,不必裁剪,天生就像一顶将军帽。
诗人写道――生齐,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二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读出威风,有力。
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重大的任务,等太阳出来,它要大声催促人们赶紧起床,快快去做事!
师:是呀,它一叫家家户户都开门了。哪一句――――。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有力。
现在我们把这首诗变个样子来读一读。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千门万户开。
现在我们把这首诗变个样子来读一读。
男孩女孩比赛读。
三、师:孩子们,好书不厌百回读,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要多读多练,反复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这样做,你就能把语文学得很好。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交流做摘录笔记的方法,辨字选字填空,仿照例句写句子,读背古诗。
2.阅读与桥有关的诗歌,谈谈你喜欢的桥。
3.欣赏《看桥人》。交流有关桥的资料。
教学重点:
阅读与桥有关的诗歌与短文。
教学难点:
训练口头表达,完成练习。
教法学法:
讲授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五)的学习。
交流做摘录笔记。
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摘录笔记?
通过做摘录笔记,你都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讨论交流做摘录笔记的体会和收获。
二、选择恰当的字填在里。
学生比较形近字的区别。
选择恰当的字填进()里。
这些形近字还能组哪些词?学生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三、抄一抄,仿照句子写一写。
全班同学工整地在练习本上抄写句子。
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学习“可是”的用法。
仿照句子写一写,用上“可是”这个词。
四、读一读,背一背。
出示古诗。
教师范读古诗,大体讲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古诗,体会诗句的含义。
五、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北京的桥》。
自由阅读后了解桥的意思。
自由朗读谈谈对北京桥的感受。
二、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六篇介绍桥的短文。
自由阅读后谈谈对桥的认识。
喜欢哪一座桥就上台解说哪一座桥。
三、口语表达。
题目。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桥。
你喜欢什么样的桥。
你觉得人类更需要什么样的'桥?
你想象中的桥是什么样的?
选一项,组成四人小组,说一说。
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台上讲,台下补充交流。
教师予以评价,总结。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看桥人》。
回顾学过的写桥的文章。
自由读《看桥人》。
二、了解内容。
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国内或者国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你认为人类需要怎样的桥梁呢?为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读一读书中“开卷有益”的内容,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三、布置作业。
张贴搜集到的桥的资料。
习作训练。
四年级上语文天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成语。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设计目的。
在学习“明月”这个单元的过程当中,学生从古人、今人的`笔下感受到月色的美,又从人类登月使学生感受到月亮无穷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探究月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说月亮,写出自己心中的月亮,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月球奥秘、训练学生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完美结合。
课前准备。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开始布置学生做长时间的观察月亮(不是一次两次的观察)、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了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等,以日记形式做下观察记录。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习作进度大约在本学期的第三周,但中秋节正好在第三周周末。我们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了使学生有话题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根据情况可把本次习作的时间定在第四周。并且与“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密切结合。
一、复习第二单元课文内容(5分钟)。
本单元主题是《明月》,说说你对哪篇课文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习作准备(15分钟)。
1、历代文人都有吟诵月亮的文章,不同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我们再来看看几位大作家又是怎样描写月亮的。(开卷有益中的片段可在学习《月迹》一文后就安排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有所了解。)。
2、学生自由选择性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几个片段,细细品味。
3、学生朗读自己欣赏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原因。启发学生由看到的月亮展开联想和想象。
4、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文章,让学生说说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月亮或中秋佳节自己赏月的情景、说知道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月球知识、我国登月计划等。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说得这么好,有没有想写下来的冲动?
三、学生写草稿(大约20分钟时间)。
1、大家读了这么多写月亮的文章,现在请把你眼中、心中的月亮写出来画出来吧!(教师提出要求:把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描写出来,把自己想象到的写出来,体裁不限。配上简单的画。)。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加以引导。
作业:完成习作。
注:片段练习,最好20分钟内完成,限定习作时间是必要的。
第二课时。
一、指导修改。
1、出示例文,共同修改。(注意引导学生从句子完整、层次清楚、用词准确方面修改)。
2、默读自己的习作,圈出错别字并修改。
3、同位交换,圈出错别字,画出好句子。
4、同位互相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再提出意见或建议。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抄写习作。
抄写完后,鼓励学生再次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用另一种颜色的笔修改。
三、年级习作教案。
习作内容:秋天。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秋天,发现秋天景色的变化,欣赏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由于现在秋天的景色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可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地观察秋天的变化。
二.阅读《开卷有益》:颜色变的戏法。
三.记录下观察到的秋天。
分别从自然界和人两方面来进行。
自然界又可以通过从树、草、花等方面来观察记录。
四.指导。
让学生对描写秋天进行想象、联想,并在班里互相说一说。
五.学生写草稿。
二课时:
一.继续写草稿。
二.修改。
1.在学生中找一篇好的草稿在班中大家一起修改。
2.自己读文章,修改。
3.互相读一读,划出比较好的句子。
4.自己进一步修改。
三.抄写已经修改过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