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总结(7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一
作为一名第一次教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菜鸟班主任,内心无比忐忑。此时,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寒假假期共读一本书,还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就如及时雨一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翻开目录,快速浏览一番,我已经深深地被这本书给吸引了。
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用通俗的话语向我们讲解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影响,我收益颇丰。在阅读第二篇第二节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中,陶老师讲到教师更大程度上存在对学生问题的研究,容易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就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以为直接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阅读、书写等方面的问题能让学生明白,也节约时间,多的是严厉的要求、指责和训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教育教学中我更应该立足学生的成长阶段,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以积极的思想去肯定学生的立场与行为,再进一步指出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想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积极改变的地方。
再者就是现在升学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比自身,现在孩子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起点,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对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各种形式的辅导、考级给孩子的精神增加了压力,而家长也认为只有课下多辅导才能学有所成,使学生日常乃至周末为辅导、考级而奔波疲倦。作为一名老师,看了陶老师写的第二篇第六节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我会借助一切机会讲给家长们听一听,培养孩子兴趣的前提是让孩子情绪放松自由地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考级、升学而学,虽然不能左右这种形式,但我也想要更多的去改变家长的思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学生。
读完此书,给我很好地上了一堂积极心理课,给我的教学方式一次新的洗礼。作为一名教师,今后,我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让学生从我身上感受到快乐、阳光的生活态度,一步步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让自己通过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二
作者首先论证了占星学是伪科学,预测通常不准,然后提出疑问:“既然不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笃信占星术呢?”作者用伯特伦弗瑞儿教授的一个著名的实验给出了答案:“占星学和笔迹学事实上并不需要真的很准,只要看起来很准就足够了。只要给人们一个非常概括的描述,他们的大脑就会诱使他们相信这些描述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后来,人们把弗瑞儿教授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进而,作者又抛出一个疑问:“那么,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其实跟真正的科学毫无关系了?”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借此引出了时间心理学,指出类似星象学中的正向星座和负向星座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即一个人的出生日期跟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只是当然不是星象学中给出的原因(比如,星辰的排列分布等),作者给出的原因是温度:冬天出生的婴儿要面对更为严酷的恶劣环境,所以会比夏天出生的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所以在生活中比较不喜欢冒险,运气相对来说也要差一些。(作者在实验中分别在南北半球做了一次统计,证明结果跟月份无关而只跟温度有关)
作者继续探讨了几种跟生日有关的现象:跟税收政策有关的人的生日、神职人员的生日和圣诞节的关联性、人的死亡时间与税收政策的关联性,指出这些看似神秘的关联性很可能是人们为了创造表面上的巧合而故意捏造出来的。
第二章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更可靠的是根据人们说话的语气和他们不经意间的遣词造句。说谎者的描述通常缺少细节;说话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此外,他们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通常,我们都会以为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否说谎,比如目光接触和手势等。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作者还探讨了“暗示”的奇妙作用,即通过操控人的记忆,竟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
第三章一切皆有可能–灵异心理学
为了应付不确定性,许多人变得迷信了。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机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作者用德国经济危机和以色列遭受轰炸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实验解释了这一点。
人们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奇思妙想,原因就在于他们经历了一些看似诡异的事情。巧合的概念让同时发生的事情看起来不仅别有寓意而且绝不仅仅是凑巧那么简单。但正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统计法则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意外成真,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法则,所以如果有什么看似很巧合的事情发生,可能仅仅是由于人太多(样本很大,虽然发生概率很小)。还有一个人们最常碰到的巧合是“小世界”现象,比如两个陌生人在派对上偶遇,结果却发现他们有共同认识的熟人。这个现象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传递包裹实验来解释:一个人要想传递包裹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
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适当的背景信息。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如果事先给一些地点或物件添加适当的背景信息(灵异、古怪的信息)也可能使人诱使人产生迷信思想。
次声波的作用。次声波无法被人听到,却拥有巨大的能量,地震、原子弹爆炸都能产生次声波。试验显示:次声波可能引起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特定频率的声波还可能引起眼球的震动,从而让视觉出现扭曲。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小的物体,甚至还可以让烛光诡异的闪烁不停。
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大数率,是个数学与统计学的概念,意指数量越多,则其平均就越趋近期望值。
第四章下定决心——决策心理学
首先,潜意识刺激对人们的决策没有影响。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职业、居住地、死亡地、婚姻有影响(感觉这个有点牵强,估计只是国外这样吧)。在酒吧,听古典音乐的人更容易点昂贵的酒品。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的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一男一女分别在两座桥上见面,一座是吊桥,很高、很危险;另一座是普通的桥,很低、很坚固,那么两人在那座桥上更容易产生恋情呢?答案是在吊桥上。解释:当人们看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他们的身体会准备随时采取可能的行动,所以心跳会随之加速。和较低的桥相比,高高的吊桥那摇摇晃晃的特点会让采取这种方式过桥的人心跳加速。当两人在高高的吊桥上相遇时,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心跳加快是因对方而起,结果他们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虚假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所以,这个问题的寓意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在约会的时候最好避开新世纪音乐、乡间散步和风铃,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还就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有:
不同的聊天话题会带来不同的约会成功率,这是因为对于某一个话题男女的品味可能差异很大,因而也就没什么话题了。
最佳搭讪语。在搭讪时更有技巧的人会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
征婚广告如果将“描述自己”和“描述对方”的字数控制在7:3的比例,就有可能吸引到最多的回应。
第五章以科学的方式搜寻全球最爆笑的笑话——幽默心理学
笑话使人发笑的原因是它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笑话里的人看起来都很愚蠢。笑话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优越性”理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由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了。
幽默的感染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这种能力在团队生存、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我们能够迅速感受到别人内心的那种感受,因为更容易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沟通起来也会容易些。如果一群人中有一个人笑了,其他人就会自动模仿这个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变得开心起来。如果有人感到很伤心、很害怕或者变得惊慌失措,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其他人。许多电视剧中使用的“假笑”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比如《老友记》。
所谓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这种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或者说“笑点”不一样,女人喜欢男人看起来比较愚蠢的笑话,老年人会对有关记忆力减退和听力下降的笑话发笑,无权人士会拿权威人士开涮。
第六章是罪人还是圣人——自私心理学
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号称自己是诚实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这一点我倒是没想到,原来那些欧美国家的人的素质也没好到哪去嘛,看了作者做的各种实验后我有点开始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搞法制,三权分立,用法律来制约人,像天朝这样完全靠领导自觉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心理。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在年龄、背景和品味上都非常类似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通常认为神职人员是最诚实的,而汽车销售员是最不令人信任的。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两者半斤八落,在实际行动中的诚实表现没有多大区别。
作者利用“丢信封”的方法评估了全球各地人的好心程度,并得出一个结论:人口的密集程度是预测助人为乐程度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三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xx》、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四
1、 什么是心理学?它与传统自然科学有何不同?
2、 城市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比乡村高,试分别从先天和后天的角度给出可能的解释。
3、 简述心理学各大流派的主要特点。
2、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4、 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有何区别?
5、 北京大学某教授想研究南方和北方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他选择北方的北京大学和南方的南京大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亲自以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约40名学生。请分析这一研究方案有什么弊端。
6、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老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指出其中的各种变量。
第3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1、 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
2、 神经系统一般分为哪两大系统?其主要构成是什么?
3、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何异同?
4、 大脑皮层分哪四个部分(叶)?各自的主要功能?
5、 割裂脑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1、 感受器的功能是什么?
2、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3、 比较颜色的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
4、 频率不同的声音是如何被知觉为音调的?
5、 分心或干扰为什么能减少疼痛感?
6、 信号侦察论与传统的阈限测量有何不同?
7、 什么是特征觉察器?该提法与gestalt理论有何不同?
8、 什么是阈限下知觉?它对人的实际行为影响有多大?
第5章 学习
1、 学习的要素是什么?
2、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何解释学习的过程?
3、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根源是什么?
4、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有何不同?
5、 奖惩并不总是有效,为什么?
6、 行为主义如何解释迷信行为?
7、 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用以训练狗听到指令后与人握手。
8、 潜伏学习现象说明了什么?
9、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如何解释中学生抽烟的现象?
第6章 记忆
1、 短时记忆有何特点?它与工作记忆是什么关系?
2、 短时记忆是如何转化为长时记忆的?
3、 举例说明什么是内隐记忆。
4、 长时记忆中是如何储存信息的?
5、 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6、 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抑制,什么是倒摄抑制。
7、 从加工水平说如何解释死记硬背效果差?
8、 如何改善记忆?
9、 举例说明记忆的重构现象。
第7章 思维与语言
1、 举例说明概念是什么?
2、 推理有几种类型?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 人类思维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4、 举例说明一个理性化的决策过程。
5、 如何看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 chomsky如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
7、 强化理论在解释语言学习过程方面有何不足?
第8章 智力
1、“智力就是语文和数学能力”,这么说有什么问题?
2、最早的智力测验是如何出现的?最早的智商是如何计算的?
3、现有智力测验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4、 wechsler在智力测量方面有何独到贡献?
6、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举例说明如何区分遗传和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第9章 意识
1、 简述意识及其功能。
2、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盲视现象?
3、 从脑电波看,人睡眠一般经历怎样的过程?
4、 剥夺rem睡眠会有何后果?
5、 心理学对梦有何解释?
6、 什么是催眠?催眠状态下人有何变化?
7、 什么是“隐蔽的观察者”?它说明了什么?
8、 精神药物有几大类?其影响和后果是什么?
第10章 动机
1、 比较动机、本能、驱力、需要、期望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 解释什么是包容性适配。
3、 举例说明行为主义的驱力减少理论。
4、 述评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5、 举例说明两种肥胖的原因。
6、 性动机是不是纯生理的动机?为什么?
7、 成就动机如何测量?
第11章 情绪、应激和应付
1、 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成分?
2、 比较james-lange理论和cannon-bard理论的不同。
3、 情绪一般如何分类?相对公认的基本情绪有哪些?
4、 schachter-singer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5、 情绪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 selye如何看待应激过程?
7、 lazarus如何看待应激现象?
8、 a型行为有何特点?对健康有何影响?
9、 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为什么需要这些机制?
第12章 人格
1、 简述人格、气质、性格、个性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 描述freud的人格结构及人格发展(性发展)理论。
3、 jung和adler与freud的观点有何不同?
4、 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人格观有何根本区别?
5、 认知-社会理论如何看待人格问题?
6、 简述allport的特质理论。
7、 因素分析给人格研究带来了哪些新的理论?
8、 举例说明人格现象存在遗传和环境、个人倾向和情境的相互作用。
9、 简述常见的人格量表。
第13章 生理和认知发展
1、 试以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明个体发展中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2、 举例说明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或连续性。
3、 发展心理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纵向研究法?
4、 piaget的同化和顺应是什么意思?
5、 piaget认为认知发展分哪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第14章 社会性发展
1、 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基础是什么?
2、 什么是社会化?父母在个体社会化中起什么作用?
3、 性别角色是如何受社会的影响的?
4、 简单描述人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 简述kohlberg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 简述erikson心理社会毕生发展理论。
第15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1、 为什么说很难定义什么是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2、 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观点对心理障碍的看法有何区别?
3、 素质-应激模型如何看待心理变态?
4、 试从多个方面分析酗酒的原因是什么?
5、 系统脱敏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6、 什么是理性情感治疗?
7、 为什么有的心理治疗以家庭为治疗单位?
8、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第16章 态度和社会认知
1、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2、 假如你负责某项募捐活动,你如何让人捐出更多的钱物?
3、 用认知失调观点解释态度的转变过程。
4、 社会认知和前面所说的一般认知有何不同?
5、 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7、 社会认知的图式有哪些类型?
8、 举例说明一个归因现象及过程。
9、 社会认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
第17章 人际过程
1、 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吸引?
2、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爱?
4、 社会上为什么经常出现危机时刻见死不救的现象?
5、 人类为什么会有攻击性?
6、 从众的原因是什么?
7、 milgram的服从实验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8、 集体决策是否一定优于个人决策?为什么?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五
主编: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xx年5月第4版
印次:20xx年8月第17次印刷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问题
1、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有哪些需要?
3、人的需要如何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进而推动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人的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5、遗传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心理学研究什么?
7、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part a
一、笔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并且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2、认知(cognition)
(1)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称作信息加工的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认知过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3)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4)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5)记忆: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这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揭露其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人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6)语言活动:利用语言吧自己认识活动的成功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语言活动。
2、动机和情绪。
(1)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2)动机(motive):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4)情绪(emotion):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
(5)认知是情绪的基础;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6)自觉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够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
(7)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未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能力和人格
(1)个性(个性心理特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2)心理特性: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1、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
2、刺激(stimulus):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3、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4、行为的复杂性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5、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
6、行为具有外显的特点,可以用客观方法进行测量。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8、库恩(20xx):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规律。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六
做行政人事久了,总想多学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砖头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大都是满眼枯燥的理论,看过就忘记了,直到看到了它,让我心心念念的翻了好久——《怪诞心理学》。
这些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怪诞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为怪诞决策心理学、怪诞情绪心理学、怪诞行为心理学、怪诞职场心理学和怪诞爱情心理学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主题,另一方面是解读生活中的各类囧人囧事,其中不乏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
每个章节都很有趣,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路西法效应”。20世纪出西方曾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100名儿童分成两组,让他们进行同一份测试,然后对其中50名说他们是天才儿童,而对另外50名儿童说他们资质平平,以后勉强在社会生计就不错了。20年过去了,跟踪小组惊奇地发现,当年那50名“天才儿童”中的大部分果然成了社会精英分子,而另外50名儿童则大多干着加油、洗车、跑腿的工作,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有过蹲牢房的经历。这就是路西法效应——既可以让一个人由天堂坠落进地域变成撒旦,又有能力让一个人由地域直上九天变成天使。
我们总是很难定位身边的人是“天使”还是“撒旦”,然而让他们成为“路西法”的可能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善待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给予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给予更多的信任而不是怀疑、给予更多的安慰而不是抱怨。
每个人都应知道些心理学的知识,既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又为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人和事。由此,《怪诞心理学》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心理学笔记总结篇七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不苟言笑,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这些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