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澜(四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现代史澜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所以,本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在学习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
同学们由于在中学阶段都已经系统学过中国近现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若干困惑。根据这些情况,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在补充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注意弥补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
点、线、面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加强对各种政治方案的比较。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
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各种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的表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分析,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澜篇二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首都师范大学具有55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校之初,我校即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上述课程当中,李松林教授始终坚持教学改革改革与实践,曾经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与《中国革命史论》2部教材,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从2005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改革”方案,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了扎实的教学和教研基础。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首先在我校2006级部分本科生中正式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按照教育部规定,我们严格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在教学方面进行认真改革。一是加强协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开展校际和校内听课评比;二是进行专题教学实践,并率先在北京市高校系统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及时应用于教学,受到学生好评。2006年9月,我校李松林教授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录制。2008年,该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2009年—2010年,先后主持北京市教育工委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2009年,北京市教育工委批准李松林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研工作室”负责人。
在试点的基础上,我院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市近现代遗迹、遗址丰富的特点,深化和规范实践教学,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学院与团委协作,紧密围绕教学要求,探索出了一条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子,开创德育一体化教学的新局面,为深入该课程改革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为了使课程组教学规范,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章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点,同时指定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分别承担各专题教案和电子课件的撰写与制作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而且统一了教案,并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教案,提供给每一位任课教师。
这一时期我们的教学主要突出三方面问题:
一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深刻理解三个选择,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和意义。
三是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与有效地探索。现在,我们正在继续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深入,努力突出这一课程蕴涵的优秀革命历史传统特色,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建设目标:
第一,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1840年以来至2007年中国社会和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北京市级与国家级精品课。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1学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学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学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
(2)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如何从戊戌维新运动正确认识救亡和启蒙的关系?
(6)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如何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1)怎样评价孙中山?
(12)怎样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3)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
(1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
(17)怎样认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8)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课程难点:
(1)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兼评“侵华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3)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6)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10)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3.解决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
(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通过影视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4)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和社会调查,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广大同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5)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力求理论和历史事实的统一。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制订实践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将实践区分为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特点,我们分别制订了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2.明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形象地、生动地做到“两个了解”,进而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史实,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了解北京人民在近代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学习北京人民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并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应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3.坚持教学实践内容与方式创新
一是课堂与课下实践,课堂实践以课堂讨论为主,课下实践以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为主。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上课下实践外,我们将教材内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到中国革命的遗址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典型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前往卢沟桥和北大红楼参观,前往北京市亦庄科技开发区、锦绣大地、韩村河、留民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也曾经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此反映很好。我们认为本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调研,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4.坚持社会实践与考试方法改革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的基本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18%。如果是因为实践教学不合格导致学生总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实践教学。同时我们要求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都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覆盖所有上课同学,每名学生参加本课程实践活动不得少于2次。这就克服了过去的社会实践以点带面的问题,保证了全员性。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除使用全国统一的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最新教材和教参之外,同时,还选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这些参考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今年初已经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第一,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不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提供参考,还为全北京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第二,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稿电子版已经放在网上,供教师与学生参考。第三,今年初李松林教授集北京高校教师之力,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的编写工作,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第四,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教学实践。
第五,给全体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套教学录像资料,包括《世纪中国》、《百年中国》、《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毛泽东》等。
3.实践型教学环境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与郊区县搞共建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并投入了大量经费,为搞好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4.网络教学环境
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答疑解惑。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在启发式教学的总原则下,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本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
(1)坚持教学理念创新
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李松林教授主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200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
(2)坚持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的差异,如:文、理、外语、艺术等所学专业的不同;本科、专科层次的不同;不同届别学生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对各部分内容、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不同等等,我们进行了对授课内容的深浅做适当调整。例如在音乐系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交期中作业时,每人分析一首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歌曲,一位来自重庆的学生分析了“绣红旗”这首歌,文中结合她中学参观白公馆、渣子洞的经历,使她对“绣红旗”这首歌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与灵魂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分析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她认识到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的命运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针对文学院的学生,教师让学生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从中体会领袖的人格魅力与胆略、气魄和追求。在外语学院,教师要求学生在本院刊物上翻译一篇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3)坚持案例式教学
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知识和精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这种方法经过如下几个环节:教师精选案例→教师课堂讲授→教师分析个别案例中蕴涵的一般特点→学生理解→教师归纳方法→学生掌握方法。
(4)坚持关联式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李松林教授撰写了《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一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上;撰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 期上。
(5)坚持实践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不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就不能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学生就不能作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也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上。
2.上课学生规模:我校原则上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课堂100人左右,这一规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如何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课堂教学》一文,发表在2009年《思想教育研究》第12期上。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进行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我院承接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委托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络课件的制作。通过建设课程网站,我们已经构建一个课程的网络平台,使之成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教学研讨、教学资料等相对静态的资料全部上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站上,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到网站中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交流。
4.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第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关注学生思想脉搏,凸显思想教育功能,突出时代感,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撰写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2002年我院独立建制以来,一直坚持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进行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实践课还让学生到城市和乡村各自家乡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许多学生撰写了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
第四,积极开展“我上讲台”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讲课的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这样的活动,既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又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第五,注重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组织教学活动。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的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答疑解惑。
第六,坚持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学生撰写小论文相结合,改善考试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并根据相关内容布置教学作业和进行考核,将考试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紧密结合,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澜篇三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而要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就需要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包括中共党史的史料基本状况怎样,如何检索、搜集、整理、利用,如何研究,十分需要一本指导书,张注洪新著《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述论》”)正是一本较合适的指导书。对于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教学的人员,这本书也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从应用价值来说,第一方面是《述论》提供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各种类型史料的基本状况及检索线索、检索方法。
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信息与史料收集》中,较详细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档案资料、文件和条约资料、报刊资料、资料汇编等。第三章第二节《党的创立时期文献资料举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综合性资料,介绍了共产主义小组史料、“一大”、“二大”、“三大”史料、建党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料、建党时期历史人物资料及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史料等。第三章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献的分类与整理》,介绍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重要文件资料、人物文集资料、报纸资料、刊物资料、纪实、回忆资料、资料汇编、地方史料、批判资料等。这些资料的介绍,可使学习和研究者,初步了解有关资料的现状及检索线索,以备进一步学习研究、检索之需。
第五章《史料工具与利用》,通过介绍各种工具书指引了史料的检索方法。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工具书的类别与用途》,分别介绍了目录、索引、文摘、年表、大事记、大事简介、年鉴、手册、辞典、名词解释、地图、图谱、挂图等,指引了中国近现代史各种史料的检索方法。
《述论》不仅介绍了中国国内的各种史料的基本状况及检索线索、检索方法,也介绍了国外资料的基本状况及检索线索、检索方法。第二章第三节《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信息了解与成果评析》、第四节《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信息了解与成果评析》、第五章第二节《怎样掌握外国史学情报》、第三节《国外史学信息的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第四节《史料工具与利用的举例和评介》有一小节《国外史籍:国外研究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的文献史料及其利用》等,就专门绍了国外资料的基本状况及检索线索、检索方法。第五章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工具书的类别与用途》,也有《外文工具书》一小节,介绍了外文目录索引、人物资料、年鉴手册、历史地图、百科全书等。这给不熟悉外文资料的人了解外文资料基本线索、检索外文资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述论》不仅介绍了可以在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的书面资料,还介绍了网络资源。第五章第四节有一小节《网络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史料信息与互联网搜索工具的利用》,其中介绍了中国、外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机构的网址,中外主要图书馆的网址,中国主要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网址,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关的主要刊物网址,各种综合性、专题性数据库,还介绍了各种检索工具及检索具体方法。这就为在网上搜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资料,提供了指导和方便。特别适合现在的青年人擅用网络的特长。
《述论》应用价值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了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具体方法。
第一章第三节《中共党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介绍了如何搜集史料,如何分类整理史料,如何利用史料的具体方法。第四章《史料分析与考证》,第一节《革命历史文献的分析与考证》,第二节《中共党史史料的考证与校勘》,第三节《专题研究中文献史料的分析与考证》,第四节《史料分析与考证的举例和评介》,详细介绍了史料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考证、校勘。介绍了考证的主要三种方法:1.利用旁证直接对照。2.利用当事人记录参证。3.利用事理逻辑推断。并一一举例说明。介绍了校勘的主要方法:1.各种版本互相比较。2.对照文中前后异同。3参照其他记载。4.采用推理方法。并一一举例说明。在第一章的一小节《理论初探:毛泽东生平、思想文献史料学研究初探》中,在介绍毛泽东生平、思想文献史料校勘已取得的进展中也介绍了校勘方法:1.对校法,即以书校书。2.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3.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4.理校法,据理推测其正误。5.实校法,以实地考察校文献。并一一举例说明。
展读此书,就好像有人手把手教你怎样整理、研究史料。
从理论价值来看,《述论》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理论问题也有研究论述。《绪论》第一节《学科本身定位》、第一章《学科理论与阐释》等,都论述了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作者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学科”。“史料学是历史学科之一,是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历史学科的辅助学科。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指出:史料工作与史料学研究不能混淆。这有益于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性质。
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方法时,《述论》强调了:一、要发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和史料的方法。二、批判地继承我国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与史料研究方法的丰富遗产。三、吸收国外史学研究方法,使史料和史料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当然,《述论》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理论问题的研究、论述还不够全面深入。比如论述史料学的理论问题,首先要论述的就是史料的理论问题。诸如什么是史料?史料的性质、本质,史料的种类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应有所论述。这方面的论述,《述论》有所欠缺。但这些理论问题,谈史料、史料学的学者都研究、论述不多。如文献学者、图书馆学学者给“文献”下了定义:“记录信息与知识的一切人工附载物。”但却不见史料学研究者给“史料”,下一个定义。其实参照文献学者的“文献”定义,可以这样给“史料”下定义:“记录信息与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人工载体和非人工载体,包括实物、文字及形象、声音的载体(口述史料可以通过声波记录)。史料和文献的定义最主要区别在:史料包括实物史料,文献不包括实物史料。再深一层次可以说,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素材、资料基础,历史研究使史料成为一个范畴、一个独立的(被研究)对象。
二
要的。
比如李文海、龚书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历史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包括:梁景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陈祖武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史学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2007年),其中包括: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研究》(2005年)。又如郭德宏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郭铁(钅仓)主编《台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评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这些书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提供了指引,对于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应该了解的。
就资料的介绍来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中国近代百年史资料》(2005.09),徐一士著、徐泽昱整理《近代笔记过眼录》(中华书2008年版),中华书局出版《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上海书店出版《民国丛书》,马洪武主编《世纪沧桑——华夏百年胜迹》(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把全国近现代的重要革命遗迹、遗址、重要历史遗迹、遗址按省市分类一一介绍,是重要的实物史料集),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论著目录1949.10—2004.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以及新修的各地地方志等等,都是值得介绍的。
照片资料是重要的形象史料,如中国革命博物馆编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二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册)、高风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也都是值得介绍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及其他一些中共著名领导人、将领都有画册出版,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物、民主党派人物等也有画册出版,也是值得介绍的。
《述论》介绍了大陆及国外的不少资料,但还没有全面介绍台湾方面的资料。如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信息与史料收集》中,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相关的大陆出版的资料汇编,但没有介绍台湾出版的资料汇编。台湾出版的不少书是值得重视的。史料著作类的如:张玉法《中国近代史史料指引:1500---1912》(新文丰书局2005年版),张玉法《中国现代史史料指引》(新文丰书局2000年版),吴相湘《近代史料举隅》(自由太平洋文化书局1965年版),胡平生《中国现代史书籍论文资料举要》(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桂崇基《中国现代史料拾遗》(台湾中华书局1989年版),李云汉《中国现代史论和史料》(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史料汇编类的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现代史史料丛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中国现代史史料选辑》……都是大型史料丛书。这些对于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也是必须了解,必须重视的。
《述论》可整理一个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及重要史料目录作为附录,这就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方便。而且附录参考文献,也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柳文全]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近现代史澜篇四
引言:历史是时间车轮驶过留下的痕迹,要想了解过去就必须了解历史,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必要的,只有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才能在现今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为了更好的学习本门课程我在寒假期间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了一些考察,先将考察的结果和心的作如下整理 考察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
考察目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考察方式: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影片和记录片、
中国近代史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为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将鸦片输入中国以扭转其贸易逆差,结果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深深毒害了中国人,不过此时出现了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不过这也是促成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用火炮战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得以打破,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大-片领土被割让,沿海城市被被-迫开放,中国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刚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就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的地主阶级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和镇-压国内革命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一阶段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一阶段还兼办些与民用有关的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产主了。中国无产阶级早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加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力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现了许多爱国的将领和士兵,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抵抗侵略者的决心,而幻想依靠外国调停以求和,最终导致惨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人们逐步觉醒。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以著书、讲学、办报、组织学会等活动宣传变法,并多次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这次变法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爱国的和进步的。他们在变法活动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被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
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和愚昧,加上在斗争中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在革命实践中,中国人民逐步认识到,要救亡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了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