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课文教案必修一人教版 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课文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劝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下注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⑴为什么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⑵为什么说学习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⑶为什么说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不要专心致志?
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柔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同样的道理,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只有综示“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才能达到。
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常见情况来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非人本身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而是善于借助于外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本性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⑶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在于“积”,那么,人如果能积善成德,也就会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反面设喻,说明“积”与“不积”效果不同,那么人掌握知识、培养品德,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舍”与“不舍”的角度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的道理;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用蚯蚓的“用心一”与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后老师让学生明确:
⑴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⑵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⑶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1、师述: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对学习都有了新的体会,那么在这节课结束之时,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来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所得到的收获。每位同学要说出自己体会最深切的内容,可以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结合我们个人的学习实际谈,我们每个同学的收获与发现都要力求有不同的角度,每个同学的表达要不同。
2、学生自由表达,老师评点。学生表达完之后,老师小结。
一个人人生的成功有时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先天出生时除了弱智的人外,我们每个人在智力上都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后天却出现了千差万别呢?后天的学习使然。方仲永本是一个神童,但是他没有接受后天的学习,不也“泯然众人矣”吗?荀况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向上,走进我们的学习,参与学习,到热爱学习,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1、第一课时后,安排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一。
2、第二课时后,当堂完成练习二与练习三。
3、小作文:
《学不可以已》,要求用自己的话谈谈: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
高中语文课文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二
游褒禅山记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两课时。
1、作为复习与铺垫,齐读《赤壁赋》。
2、导入课文。
3、学生默读、齐读课文各一遍。
4、疏通课文大意,找出重点段落、分析作者观点。
5、与《兰亭集序》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6、与《赤壁赋》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第一课时。完成了《赤壁赋》的诵读。由王安石变法导入(可以用来印证,文中的观点),完成课文诵读。梳理了课文第一、二段。没有翻译,让学生注重注释,互相补充理解课文。在讲授中,调动了学生游览的经历。
第二课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详解“志”、“力”、“不随以止”(不盲从)、“无物以相之”(客观条件)的关系。进行与《兰》的比较,强调了对失败经验的汲取是更为重要的。举了“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面对几百次失败,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几百种材料不适于做灯丝。”的例子。进行了与《赤壁赋》的比较。通过三篇文的差异比较,总体强调,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所要强调的内容、材料的安排应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内容为中心。
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存在,先入为主的“看不懂”现象。根据导引大部分学生能够理顺文章大意,这反映出学生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3.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6.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7.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氓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课文教案必修一人教版部编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三
《赤壁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课文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一部分有以前做的课件可以支撑)
(可以从学生了解的游记的写法入手,分析第一段的内容。)
(简单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兰亭集序》同是记叙的方式,相似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使用表示情感的词语导引文章;异是《兰》中是一个人的感慨,《赤》中式主客问答的对话,《兰》中王羲之无解决之道,《赤》中苏东坡有解决之法,从这一点上苏子高于王氏。
《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游》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篇文字因作者而变得复杂了,因为苏轼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人物(而实际上他之所学更为庞杂),因此很难具体确定这个人物身上的旷达之情的源头。有人说“逝者如斯”居陋而歌为孔子风范。还有人从“凳仙”到“盈虚”说苏轼是老庄一脉,而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使用的是佛家的态度,更具体地说是禅宗的思想。不错,单就“旷达”二字来说,文中既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之貌,又有“齐彭殇,一死生”的逍遥之态,但是这两种说法只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分析而已,我们忘了这里面最关键的人物──苏轼的表态,即苏轼的做法。苏轼是怎么做的呢?一个字“适”,从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执著于名利,不执著于感伤,不希冀多得,只注重眼前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这时的苏轼是处在不刻意改变外界的事物,而强调随境适心的状态里面,而这个“适”字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而是禅宗的,因为儒讲“立世”,道讲“弃世”、只有禅宗讲“适世”。一家之见而已,不期望学生能够理解与认同。即便是退一步说,《赤壁赋》可以说是苏轼于“贯通三家”之后的杰作,三家精粹在苏轼的笔下已经完全融合难以区分了。
(补:以往偏重于庄子思想的解说,恐怕是和佛教传入后使用“格义”的方法以庄解佛有关。待考)
1、使用课件了解苏轼的文化影响,通过诵读感知赋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记游特征。
3、初步感受苏轼的旷达情怀。
计划用时三课时。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2、会议学过的苏轼的诗、词,出苏文《赤壁赋》。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强调使用上一步骤的思路进行分析)
(使用课件,效果基本满意大部分学生反映有收获)
(说明:不要求学生做预习的前提下,导入课文。否则可能丧失神秘感,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就激发不起来了。)
(前奏:欢迎进入美妙的古典文学天地)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教师不正面回答: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让我们来听听提示,播放音乐提示“水调歌头”。
(第一版选的是王菲演唱的,目前的选的是男声民族唱法的)
正面提出:苏东坡。
(播放演示书画作品和东坡画像)
(学生齐读,从苏诗、苏词,引出苏文“赤壁赋”)
(学生自读、齐读,指导诵读)
学生总结了六个部分:时间、地点、人物、景物、活动、感受。分别在第一段中能够找到相应内容,教师强调“我们的全偏之相当于苏轼的一段”引出关于“游记怎样写才能更有价值”的思考。
抓表感情词语导出苏乐客悲的表现。
讲解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学生的表现要比我预想的还糟,以后还要详细讲解。)
分析客悲的原因,过程较为顺利。
分析了“侣鱼虾而友糜鹿”中“侣”和“友”的意动用法。
分析苏轼的回答,举了物理中“参照系”来解说“变与不变”的相对关系;举释迦牟尼灵山说法“拈花微笑”的例子说明“瞬间就是永恒”的道理来解说“物与我皆无尽”的说法。
没有完成设计中七和八的内容,需要在后面补上,其原因有两点:
1、学生不适应在文言文中取分析文章的情感和结构的方式,很多学生在等这记录“标准翻译”。
(这个问题以后一定要不断纠正)
2、学生第二天要去参加“学军”活动,可能有些浮躁。
苏子瞻谙熟水性说
贤哉苏子,平生蹉跎,荣枯更迭,苦乐并尝。然节衣缩食不以为苦,躬耕东坡不改其志,游冶山水何尝忘其民,颠沛流离未曾变其情,其如一也,鲜有其匹。从政为民,上不钻营妥协;下不藏私饰虚。虽王侯笑之于失,虽布衣待之以诚。其为人也,钦留侯,责贾生,慕五柳,评谪仙,仰希文,品韩柳,祭永叔,辩是非,矢勤矢勇,矢志不渝。其治学也,研易经,精孔孟,习汉书,阅金经,诵南华,探音律,究画理,遣衷情,八面受敌,八面威风。总览其行,既具上善若水之德操,又备滴水穿石之韧性,兼有随境赋形之志行,更拥百川吐纳之宗风。时人评文曰:“文若其人”,况苏子尝以水喻其文,举“谙熟水性”称之,固当矣。遑论他说,愚坚不移。
1.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2.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