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特别是语文高考,在中国,总是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复兴,人生价值,等等等等。语文真的很大,大语文观真的值得下大力气研究。
思考之一:语文与人生
每年高考,首发科目是语文,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语文,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还是语文。为什么?如果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语文人生。
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承传,是一种研究事理物理的逻辑;而东方文化则是一种诗性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道统;从事语言与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启发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并非仅仅学习使用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方法论;而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积淀得最深沉的部分,是艺术、是文学。诗文以取士、文章以经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和治国方略更是根深蒂固。
诗性文化与人本道统,滋润和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丰富的想象力,深沉的乡土情结,老老幼幼的人际关系,天人合一的人生价值;以荣誉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和谐为极致的审美追求,以忧患为核心的天下意识,以自由为理想的哲学境界,几乎构成了中国人现实世俗生活与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近些年,语文学界在做一个大题目--大语文观,对大语文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语文教学规律把握,各学科教学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我以为,对语文学科之“大”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没有放到语文人生的大环境下来思考、研究。
思考之二:语文与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必然要和语言文字发生关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交际、社会关系的维系都不能没有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还是一个语文社会。
语文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你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在主导你的生活。语文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往往会超越语文本身的作用甚至成为唯一。
你的思维方式离不开语文--你总想找一个非常具体的恰当的词句来表达你的思想认识而不是运用一个符号数字或者其他的表达式。你总是离不开感性的羁袢和约束。
你的认识水平局限于语文而不是意象的或逻辑的。你总是经常感受到智慧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苦恼。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上帝曰,我不进天堂,谁进天堂?而尼采则说,上帝死了!既然上帝已经死啦,地狱和天堂也就没有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超越语文而达到数学的进而是艺术的`境界。
也许,语文社会--数字社会--艺术社会的道路,就是一条由模糊经历精确从而达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不能否认,也不能说谎,我们还生活在语文社会。而我们对语文社会却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思考之三:语文教学与高考
古人论教育,最重厚积薄发,现今的语文教学,其积也尚不能谓之厚,其发则往往失之于薄。很多语文教师,既不在“积”上下功夫,也不从“薄”上去探索,只是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高考上,紧跟高考指挥棒,积累成题,模仿新题,集题成海,分块梳辫,强化训练,重复考查;结果是资料泛滥,试卷成灾,教师乐此不疲,学生筋疲力尽。充满刺激、创造与挑战的高考,变成了试题模式司空见惯的反复训练和遥远众多记忆的艰难回忆。苦了天下莘莘学子,逝去几多快乐时光。然而,经历了几多付出乃至牺牲,高考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却总是遗憾多多,后悔多多。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动地跟在高考的后面?为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地被高考牵着鼻子走,甚至深陷猜题押题的泥潭不能自拔?
高考,能不能走出猜题押题和反猜题反押题的怪圈?
最懂得应试教育弊端的是教师,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的也是教师,这种二律悖反的现象何时才能结束?
期望与呼唤:语文教学,最先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天
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整合有效性研究在不断地提高。从以来,高考命题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结合令人欣喜:在试题结构方面,客观题比例降低,主观题比例提高;在试题内容方面,记忆性内容减少,运用性要求增加;就考试难度而言,已经达到选拔考试的最佳域值;以创造性思维发展而论,作文命题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已经开启了作文创造性空间的大门,20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则进到了理性的多元性层次,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发端;的“诚信”,有人指责为道德指向的单一性,其实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热点话题的探讨导向;的“心灵的选择”虽颇有反猜题的嫌疑,但更把话题深入到了心理层次;高考作文命题 “智子疑邻”,堪称亮点,选材上回马一枪,直接从以往的初中教材中选取,话题设置具有智慧启迪特点,具体要求基本上没有限制,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世纪四年高考作文题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感觉是:轻松得多了。不可能猜,猜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没必要猜,把握了规律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应该猜,不要低估语文专家的水平,因为在现阶段高考必竟是一种选拔性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到厚积薄发,回到授人以渔,回到认知、审美、阅情、创造的语文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素质教育的一片广阔蓝天。
也许蒙太奇抒情散文
幻想离我两米之外,有一台摄像机,从左至右拍下我脸部的特写。我的头斜靠在玻璃车窗上,双眼没有焦点地凝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象。路灯、车灯灯光如同土黄的薄纱,蒙在我的脸上,又一遍一遍地被障碍物的影子撩起。镜头拉远,车内空空荡荡,寥寥的乘客有人戴着耳机在假寐,有人在摩挲冻僵的.双手,有人面无表情地在心里盘算...他们的影像是模糊的,因为只是我的背景板,我才是主角。此时,音乐恰当地响起,让人想轻轻摇摆的法国爵士。嗯,这氛围不赖。只是,我这一路,这一画面里的情节,是开头,高潮还是已经黯然的落幕。
车会把我带到何处?哪里是我的归宿。
车没有停,不知疲劳地行驶着。我真的,到了该走的时候。此地不是我眷恋的地方,于是车也不想停下,要把我载到远远的天际。原来这真的是落幕,是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结尾。
关于我,会在下一部电影里如何演绎?
是行走在冬季深夜的天桥上,桥下有一条宽阔的马路而行人很少,偶尔经过的车辆搅碎了路灯和寒风编造的宁静,但很快又恢复了。
是穿梭于热闹的公园,小孩子在身旁嬉闹并把他们手中的球或是飞碟朝我的方向扔过来,我故意失手,引来他们的嘲笑。
是坐在凌乱的茶几旁,从一盒尘封的老照片中挑出幼儿园时去春游的相片,发现其他小朋友的脸都因相片发霉而模糊不清,唯有自己一脸羞涩略带畏惧的表情清晰可见。
你看过我演过的电影吗?无论我是主角、配角还是群众演员;无论我是正人君子还是势利小人;无论我是才高八斗还是智障痴呆。
你在你导演的电影里为我安排过角色吗?无论我是喜剧人物还是悲剧小丑;无论我是男扮女装还是变态狂魔;无论我是爱你的还是你爱的。
如果我有幸站上颁奖典礼的舞台,我会不会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其实我准备了大段的感言,我要感谢的人何止千万。事实可能是,我非常地镇定,我说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我只需要感谢我自己,是我成全了自己。
没错,整个人生里,没有什么比成全自己来得重要。现在,在我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成全自己的理由。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再次站到荣誉殿堂上接受美和崇敬的机会?没有!
本教程来自荷兰的photoshop大师詹妮弗cirpici,教你如何结合抽象元素与超现实的效果的照片,珍妮弗说,这是她第一次结合了这两种风格,但想尝试一下,只是为了看看结果会是什么样。
第1步
我们要创建一个温暖的夏天抽象的景观,所以寻找一个牧场的背景与明亮的色彩。也许有些山区的背景,但是可以肯定的一些绿草在前台。
我们也将需要色板块,以建立我们的抽象元素。创建使用的颜色,里面的个股已经出现了很多(使用吸管工具)。保存此作为一个分层的psd文件。
分享到 第2步
让我们打开illustrator和你的psd文件。每个颜色依次使用吸管工具(i),然后单击“新建色板”按钮,在“色板”面板上创建新的色板色样块。用钢笔工具(p)创建一些漩涡。确保越往后面延伸越要细,这样看起来会有一些深度。
第3步
正如你可以看到它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但它会极大的改善,一旦我们进入最有趣的部分之一:着色。每个涡流反过来,从一个色彩到另一个色彩应用渐变。确保您使用的颜色相得益彰,否则,最终的结果将显得讨厌。
第4步
套用一个漩涡白色的径向渐变,颜色是那么明亮。为了建立的更有深度,创建一些平滑渐变的圆形,圆的大小和亮度应该是成正比,他们的位置由左到右,所以他们很容易融入到背景。
电影鉴赏:关于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特点及作用
(1)能够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2)具有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的特点。
(3)蒙太奇组接技巧具有按照观众的心理习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的能力。
(4)具有可以创造银幕(屏幕)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特点,使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5)具有控制节奏的特点,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
(6)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
(7)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8)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9)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
(10)使电影艺术家可以大大压缩或者扩延生活中实际的时间,而不给人以违背生活中实际时间的`感觉。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种类有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
(1)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排除了蒙太奇镜头剪接拼凑新空间的可能性。
(2)所表现的事态的进展是连续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
(3)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
(4)长镜头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5)它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显得自然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画面造成了多种角度和景别。
(6)长镜头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够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从而给观众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
(7) 再现客观世界的原貌,保持时空的真实统一。
(8)表现人物的心理情绪,烘托故事的环境气氛。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可细分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定义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在涂料、涂装行业蒙太奇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自由式涂装的含义。 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写作时采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在电影文学中,刘猛就是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文学中的代表。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手法了。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拍、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也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方法,例如淡、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梗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应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懦夫、胆小鬼。然而,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个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浅,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像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永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晶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以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一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叙事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1.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 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3.颠倒蒙太奇 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当前状态,再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它常借助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事件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应符合逻辑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方式结构。 4.连续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不象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但由于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对列关系,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感。因此, 在一部影片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交混使用,相辅相成。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第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具体如下: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以上分类及具体解释见《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