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 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1、本单元的课文是叙事作品,《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2、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受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1、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的多,与父母沟通的少,感恩父母的`少。应利用本节课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感受父母的爱的无私伟大。
2、要与作品产生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多读,读中思读中悟人性美。
3、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准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进行知识拓展和知识运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能够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言之有理有据的看法。
整体感知《背影》的内容,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观点和思想感情;明确《背影》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探求作者谋篇布局的特色;结合语言环境揣摩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风娃娃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自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对“风”这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通过理解课文,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同学们,你们帮助过别人吗?在得到你的帮助后,别人会对你说些什么?对,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后,总会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今天,有一个小娃娃热心帮助人们做了许多事,得到了人们的感谢,同时也有一些责怪,让他感到很委屈。(课件:卡通风娃娃伤心地说:“我一番好心帮人们做事,可他们为什么还责怪我呢?”)你们想帮他找到答案吗?那我们就得先走进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年纪小,热心的他们总爱帮助别人。所以,当他们踊跃地说出自己自己帮助别人做的事后,巧妙地通过“帮风娃娃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引入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和身边的同学,弄清读音后,要多读几遍。
2、风娃娃带着大家来到“字宝宝乐园”,这里有着许多可爱的字宝宝,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字宝宝,就上来把它带回家。(出示“字宝宝乐园图”)
3、学生上台摘字宝宝,摘下后带读字卡上生字的读音。
4、生字宝宝的拼音帽子取下后,你还认识他吗?(抢读课件上的生字)
5、顽皮的生字宝宝躲到了句子里,你还认识他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多种形式读,把句子读通)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要扫清字词障碍。让孩子在“字宝宝乐园”这样特殊的识字环境中来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为提高读书的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同学们,我们要帮助风娃娃弄明白为什么帮助人们做了事,还被人们责怪,我们就要再读读课文,想想风娃娃分别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转了大风车,吹动了帆船,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折断了小树。)
1、探究:“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得到被帮助者的'感谢?”
(2)小组汇报:
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得到被帮助者的感谢?”
教师板书:吹转了风车 吹动了帆船
(3)他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
抓住“风娃娃来到??看见??慢慢、断断续续、他深深??飞快、奔跑着、不住地、高兴极了。风娃娃又来到??看见??他急忙??弯着、流着、喊着、一边??一边”这些重点词句促进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说话1)
田野里,秧苗喝足了水,挺直了腰杆说:
河边,纤夫们收起了纤绳,看着鼓起风帆的帆船,笑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有困难时,风娃娃就急忙去帮助他们,风娃娃是多么热心和善良啊!让我们一起来夸夸风娃娃吧。齐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探究:“风娃娃热心帮助人们做事,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责怪呢?”
(1)自由读,从文中找找理由,划出重点词句。
学生汇报时,引导他们抓住“狈缤尥蘅醇??赶紧??摇摇摆摆、翻起了跟头、无影无踪、伤心极了。他仍然??吹跑了??折断了??”这些重点词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并在朗读中体会风娃娃的心情。
(2)通过赛读,齐读等多形式,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风娃娃的好心以及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2)
3、现在你知道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了吗?谁来说说。
4、看到伤心难过的风娃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3)
我想对风娃娃说:”风娃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感受和思考,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现在,风娃娃已经明白了“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得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热心的风娃娃还会去到哪里?还会帮助人们做一些什么事?(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再次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
板书设计: 16 风娃娃
好事坏事
吹动风车 吹跑风筝
吹动帆船 吹跑衣服
吹断小树
(做事光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看是否对别人有好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这堂课重点段的学习中,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2)他怎么做?(3)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的上来。接下来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我注重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让他们说说从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起,使劲向风车吹去。”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一个词语体会到的?你们平常用力吹是怎么吹的呀?孩子们都能很形象的表演出来,然后我再结合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娃娃吹的很用力?孩子们观察的可仔细拉,分别从周围的景物和风娃娃的神态两个方面去说。最后,我让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朗读指导没有出彩,导致学生越读越没有兴趣,而且在学法指导上也没有运用到好的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在课堂还是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学习方法。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1、引导幼儿学会9的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的细心观察能力。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巩固9的加法应用题。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课件、卡片(动物和算式)每人各一套。
一、课前提问1、复习8以内的加法题师:小朋友,我问你?5+3=?
幼:x老师,我告诉你,5+3=8!
师:小朋友,我问你?4+4=?
幼:x老师,我告诉你,4+4=8!
师:小朋友,我问你?6+2=?
幼:x老师,我告诉你,6+2=8!
2、游戏的方式(整体回答后可以询问个别幼儿)二、学习9的加法应用题(展示课件)1、池塘里原来有8只鸭子,又来了1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8+1=9)师:小朋友,请听音乐!我们的伙伴来了。
播放小鸭子音乐,并且同时播放课件。
故事引入。讲解小鸭子原来有8只,又来了1只,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
幼:9只。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幼:5只蝴蝶。
师:是呀,有5只蝴蝶。那小朋友们看看远处又飞来了几只蝴蝶呀?
幼:4只蝴蝶。
幼:9只。
师:怎么算出来的呀?
同上(老师问,小朋友答)6+3=9三、操作练习送小朋友每人一个礼物(拿出一个大礼物盒子,请小朋友自己抽出自己的礼物),条件是:小朋友必须回答礼物上面的问题(问题是用算式创编应用题)四、结束部分请小朋友带者自己的礼物到爸爸妈妈那里编应用题(随音乐)。
认识数是计算的前提,反过来,计算又可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本节活动通过数的组成把10以内数的认数和计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10以内的每个数,都通过动手操作,使孩子逐渐形成数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分解、进而达到正确计算。幼儿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但幼儿并不十分了解每个数的含义,本节活动出现了8个添上1个是几个?使他们了解每个自然数是怎么形成的及它与前面各数的关中系,最后通过摆一摆巩固他们对算式的运用。既加深幼儿对10以内组成、分解和运算。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一.教材分析
《苯》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中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第二课时。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也是日常生活及化学实验中常用试剂。苯的结构推导和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节学习是在初中了解有机化学常识的基础上,为引领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知识打下基础,更是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性质”的主要学习方法。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化学学习,已经了解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他们渴望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掌握研究物质结构及性质的学习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设置情境,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推理验证等方法获得新知识。
三、 资源利用
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了解苯的结构及发现。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苯的结构和性质。
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苯的物理性质,猜测分子结构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2.通过苯的结构分析推导苯的性质,渗透有机化学的“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
3.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苯的物理性质,关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难点:掌握探究苯的分子结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外,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起来。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你知道制鞋业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据新闻报道,南方某鞋厂的打工妹由于过多地接触这种物质而染上了严重的皮肤病。
投影: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草帽换竹笠,化工生产逞英豪。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课题,引用新闻报道和谜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启动学生意义建构。谜底揭晓后,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2. 确定问题
学生想知道该物质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结构如何?可能具有哪些性质?这正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体会并学会这种认识事物的步骤和方式。
学习任务1: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苯的发现过程。
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由大屏幕展示历史背景)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加压到13个大气压,储存在容器中备用。在加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油状液体。
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首次发现苯。他将制备煤气后剩余的油状液体蒸馏,在80℃左右时分离得到了一种新的液体物质——“氢的重碳化合物”。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 e. f. mitscherlich ,1816——1856) 用化学方法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得了该液体物质,并命名为苯。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踏上“苯的发现之旅”,融入课堂学习之中。
学习活动1:通过回顾上述材料中科学家对苯的描述以及观察苯试剂,总结苯的颜色、状态、沸点等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2:分组实验、观察——将苯与水混合,总结出苯的密度和水溶性。
学习活动3:学生归纳、总结苯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述的阅读材料中,学生已经对苯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自己总结出苯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计、补充将苯与水混合的分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长久记忆一些性质(苯不溶于水,苯的密度比水小)。
学习任务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确定苯分子的组成;观察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乙烯比较。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推断、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材料:法国化学家日拉尔( c. f. gerhardt )等人确定了该液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苯是一种烃,其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39倍,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1mol苯燃烧产生3mol的水和6mol的二氧化碳。求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学习活动2: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与甲烷和乙烯的燃烧作比较。
学习活动3:观看演示实验:苯在空气中燃烧。
[设计意图]从认识的一般过程来看,认识表观的性质(物理性质)之后就要运用化学技术和手段进入物质的内部,认识物质的结构特征。
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组成——分子结构”这样的顺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为后续有机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甲烷、乙烯和苯分子中的碳、氢原子个数比例不同,因此燃烧现象不同,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内化学习。
3.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4:学生自由探究苯分子的可能结构,并通过分组实验初步筛选出合适的结构。
学习活动1: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66
学习活动3:展示学生书写的苯分子结构,观察并小组交流,对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展示:
ch≡c-ch2-ch2-c≡ch
ch2=c=ch-ch=c=ch2
ch2=ch-ch=ch-c≡ch
ch3-c≡c-c≡c-ch3
学习活动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筛选出合适的结构。
探究实验设计:
a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
b苯与溴水的混合(引导分析萃取现象)
c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
[设计意图]学生在确定苯分子的组成后,就纷纷猜想苯分子的结构。学生凭借甲烷、乙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知识的同化与迁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多种链式结构,全部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苯分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此时老师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上述结构:用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实验结果否定了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
学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矛盾,当前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平衡,需要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造重组。为此,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和争论,并试图为解决问题提出种种方案。
学习任务5:教师的引导下定向探究苯分子的结构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继续推测苯分子的结构
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验事实等信息,正确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结构。
信息2: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学说
1866年,凯库勒(f. a. kelule)提出关于苯的两个假说:①苯的六个碳原子形成平面六角闭链;②各碳原子间存在着单双键的交替形式。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经过,带有传奇般的色彩:他受到了梦的启发。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建筑学造诣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得益于他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但是,这个假说只受“苯的一溴代物只有一种”事实支持,而不能解释另两个事实: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的邻位二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于是,凯库勒在1872年又提出互变振动假说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
电脑模拟:互变振动假说
学习活动3:根据键长的数据进一步评价凯库勒的假说。
信息:
烃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
共价键
[设计意图]以探究为手段再现人类科学知识形成历程的片断,使科学家的发现与学生的发现融为一体;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当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某种事实时,可以大胆进行猜测、提出假说。假说只有被实验或现代科技手段测得的数据所证实时,才能成为理论,当因为新的事实出现而暴露出缺陷,理论再被修正和发展。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结论是相对真理,随时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引发另一个科学问题的产生,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也应该是教学成功的必然。
讲述化学家的轶事趣闻,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好奇心之后,适时地明确指出向化学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澄清某些背离科学精神的错觉。
学习任务6:感受技术手段的更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学习活动:观看信息和图片,准确理解苯分子的结构
展示模型和图片:
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苯分子电子云照片
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聚苯胺彩色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学家们运用纳米技术拍摄)
[设计意图]苯分子结构的现代解释过程涉及较多现代化手段和学生现阶段无法掌握的理论,为让学生对科学过程发展的技能有所认识,采用以教师指导下的定向探究。及时补充、运用科技新信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看到分子的结构,之前种种的猜测都在这里揭晓;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世界的美好与神奇,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
学习任务7:由苯分子的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1:学生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由苯分子的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学习活动2:观看多媒体动画给出苯的溴代反应和硝化反应
多媒体课件模拟:苯的溴代反应和苯的硝化反应
学习活动3: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4: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苯的化学性质——苯易燃、易取代难加成。
[设计意图] 用多媒体动画模拟苯的溴代反应和硝化反应,降低学生认识的难度。引导学生认识甲烷、苯发生取代反应的不同。
学习任务8:概括总结苯的广泛用途。
学习活动: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苯及其化合物的制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4.协作学习,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小结:
苯分子结构
苯的物理性质
苯的化学性质
用途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地全程参与各个环节,努力收集证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因智力类型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多元“发现”结论,教师根据学生最邻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耐心地参与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引领学生凭借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进行讨论、交流。交流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观点,经过讨论、补充和修正,学生的多元“发现”统一了起来,既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又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多元性和其内在的统一性。
5.效果评价
课堂练习: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①苯与液溴反应
②苯与浓硫酸、浓硝酸混合液的反应
③用苯制环己烷的反应
④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反应
3、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再创造教学情境,设计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练习,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的认识,以达到较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结束语: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广泛。但在使用苯时,要注意安全。沈阳苯罐燃烧爆炸,金州火车站及时抢险,避免苯罐燃烧爆炸;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双苯车间发生爆炸,松花江水受到严重污染。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燕子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一种鸟,尤其是燕子的外形及吃害虫的益鸟形象,学生早就了解过。燕子的外形特点学生容易把握,但难点是作者如何把燕子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如何表达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的。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两课时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 燕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骏( ) 俏( ) 悄() 拢( )
竣( ) 峻( ) 哨( ) 梢( ) 笼( )
添( ) 沾( ) 倦( ) 谱(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4)背诵第1自然段。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 人类的朋友 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六
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 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 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 : 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 准备辩论提纲。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七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是这篇课文篇幅非常长,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少训练快速朗读课文的能力,因此我将训练孩子们快速阅读也当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这课的生字新词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给足孩子们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认读去消化。带领孩子们认读生字新词的时候,我也注意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不能因为课文较长就匆匆走过场。
接着,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不是概括得太简单就是概括得太罗嗦,此时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既将故事说完整,又要说得简洁明了。这学期,我一直在培养孩子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少的孩子进步很大。
然后,我给孩子们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还可以从哪些句子能体会出来,并将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其实,让学生找与“夜莺的歌声”相关的句子,是为了帮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歌声的作用,也就弄明白了小男孩是如何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小男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集体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自学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尤其在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时候,孩子们几乎没有费力就能将句子中的言外之意读出来。并能入情入境地和小组内的孩子分角色对话。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写了小夜莺的很多的语言和动作,此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让他们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又要注意联想的合情合理。
总之,本课以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为重点,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说、悟,思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熏陶。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在自学环节中,不少的孩子根本没有动脑,只是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将他人的看法据为己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自学环节中来,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口动手动脑动,这是我该思考的主要内容。其次,在课堂中,由于课文太长,我老是担心时间不够不够,因此,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太扎实。长文如何短教,我心里没数,没把握,因此才会在课堂中如此不沉着。
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真不容易啊!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八
1、感受大海的魅力景色,了解大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28个;学会写字11个;学习笔画“提”“横折钩”“撇折”;学习书写规则:先进入后封口,初步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正确意识和方法。
3、训练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
5、正确认识偏旁“单人旁”“三点水”,初步感受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6、通过“照样子说一说”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习“动词+不+怎么样”,“那里有作或者什么”等句式表达方法。
7、通过“向大海提问”的题目丰富学生关于大海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题:海水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正确认识14个汉字,书写掌握6个汉字。
难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
课件生字卡片
一、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引入新课
1、看课件:大海的资料(让孩子们了解: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了解大海的特色。)
三、学习课文
1、听课件的读。听读识字,请你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问了几个问题?(讲了大海有几个特点?)(蓝、咸板书)
2、再听一遍,边听边想一想:每一个字音应该怎样正确地读?
⑴自己指读儿歌: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好每一句话,直到可以读给大家听。
⑵请你再读一读儿歌,练习在儿歌中间找到认字条中的字(用圆圈圈出来),找到方格中的字(用三角符号标示出来,这些字,我们不但要会认会读,还要记住字的形状,写好字。))
⑶同桌检查:互相读给对方听。儿歌:读的对,夸夸她;读错了,帮助他。
⑷请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指着课件,全班跟读。
男女分读;大组比赛读;分句子读。(给孩子说明?也可以代表一句话的结束,表示疑问的语气。)
读的时候,遵守:读到哪儿,指到哪儿;指到哪儿,读到哪儿。
4、老师小结
5、随文识字:
⑴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认字条里的每个生字,还有生字格里的生字。
⑵再和同桌合作,不按顺序,互相考考,认读完所有的生字。
⑶老师抽查:用生字卡片,开火车。大组――小组――个人
6、了解儿歌分小节以及“?”的知识。
⑴大家看书,请小老师教读儿歌。其他人一边听一边思考:这首儿歌分几节?(用空行作为分节的依据。)男生、女生分节比赛读书(准确流利。小节之间有明显停顿)
⑵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划出每一个小节有几句话。(标志:。)
⑶介绍“?”表示疑问的语气。书空感受:“?”
⑷请你找一找这首儿歌有几个“?”读出疑问的语气。
①从“怀里抱着天”体会到什么?重新看课件资料,感受大海的无边无际。
②从“渔人流了汗”体会到什么?(感受渔人的辛苦。)
③分句来朗读和感受。
7、小游戏
自己朗读感受,加上动作。
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作示范。同桌互相表演体会,背诵(课间操)。
8、课件出示词语。认读后,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9、课件出示认读的字,请学生教读。开火车读。
10、再返回句子中、课文中认读、巩固。
这一节课比较好地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读文章,所以我也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会的孩子当小老师,在班上、在小组中去教别人。一方面避免了他们的开小差,另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抓住孩子朗读时的可爱动作,让他们作示范,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孩子们背诵的热情。取得了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我在细节的把握,突出重点,从“文――句――词――字”的层层推进还不够。主板书的设计和书写也要改进。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墨梅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十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写字指导。(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感悟课文。
研读雷雨前
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四、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